两角为菱,四角为芰,吴中湖泖及人家池沼皆种之。有青红二种:红者最早,名“水红菱”,稍迟而大者,曰“雁来红”;青者曰“莺哥青”,青而大者,曰“馄饨菱”,味最胜,最小者曰“野菱”。又有“白沙角”,皆秋来美味,堪与扁豆并荐。

【译文】

两角的是菱,四角的是芰,苏州河湖及农家池塘都有种植。有青红两种:红色的成熟最早,叫“水红菱”,成熟稍晚而个头大的叫“雁来红”;青色的叫“莺哥青”,青而大的叫“馄饨菱”,味道最美,最小的叫“野菱”。还有“白沙角”,都是秋日美味,可以与扁豆一起佐餐。

【延伸阅读】

菱,菱科菱属一年生浮叶水生植物,集中于太湖流域。主根较弱,伸入水底泥中。菱别名“芰实”“菱角”“龙角”和“水栗”。

历史上,菱是湖滨民众一种重要的救荒植物,有“凶年以菱为蔬”的说法,宋代《图经本草》较早对菱的形态给出了细致描述:“今处处有之,叶浮水上,其花黄白色,花落而实生,渐向水中乃熟。实有两种,一种四角,一种两角。两角中又有嫩皮而紫色者,谓之浮菱,食之尤美。江淮及山东人曝其实仁以为米,可以当粮。道家蒸作粉,蜜渍食之。”

可见,在江淮等地,菱角是类似于北方主食一样的食物。

【名家杂论】

菱,又称菱实、菱角、水菱、菱果、水栗子,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为菱科植物菱的果肉,生长于池塘河沼中,各地均有种植,8—9月间采收。

古诗有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在火车上见过江苏浙江一带大片大片的菱,在民间僻静的乡下水塘边,在寂寞的沼泽深处。六月水乡,曲曲折折的河面,碧绿的菱叶密密麻麻,见时菱角的碎小白花已经谢成了一弯弯红色的果实。绿荫深处,菱盆中端坐着姑嫂,用手翻开菱角藤,摘完菱角后丢下藤再随波前行。

南朝梁人江淹写《采菱曲》,曲中言道:“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菱角可食,缓解灾年饥荒。唐诗人温庭筠在长安看到有人坐船东归,想起故乡的菱角忍不住赋诗:“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小小菱角勾起诗人的思乡愁绪,可见菱角在人心中的地位。

菱角作为餐中美味,是食客的口福,对采菱人来说却是项辛苦的活计,也并非歌曲《采红菱》唱得那么诗情,毕竟,采菱角是在讨生活,不是温情地嬉戏。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