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炉

熏衣炙手,袖炉最不可少,以倭制漏空罩盖漆鼓为上,新制轻重方圆二式,俱俗制也。

【译文】

熏衣烤手,袖炉最不可缺少,以日本所造的有镂空盖子的漆鼓袖炉为上品,新制的有轻重方圆之分的两种袖炉,都很俗气。

【延伸阅读】

袖炉,熏衣烤手用的小烘炉,非常类似现在人们所称的手炉。屠隆《考槃馀事》亦有记载:“袖炉,书斋中薰衣炙手对客常谈之具,如倭人所制漏空罩盖漆鼓。”

文震亨所推崇的“倭制漏空罩盖漆鼓”,实际是日本莳绘工艺中的阿古陀香炉。阿古陀是一种状如南瓜的瓜,阿古陀香炉的造型便如此瓜。它在茶道和香道中每用于暂贮香炭。香炉分作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铜丝做的网罩,称作火屋,网罩的纹样每与炉身图案互为呼应:下部为漆木做的瓜棱形炉身,称作火取母,内置铜钵或炉,其表以莳绘为饰。

【名家杂论】

旧时的寒冬腊月,民间富家的太太、小姐,甚至皇宫贵族之家,在寒冬时节,会在袖炉里点上火炭,然后把炉子捧在手心,炭火的温暖顿时传遍全身。

这种袖炉也叫“袖珍炉”,是古代铜炉的一个类别,功能与“手炉”类似,大多用来熏衣、烤手,炉子比人的手掌还小,算是一种小烘炉。这种炉子,在明代的《考槃馀事·袖炉》中有记载,是当时文人书房中的必备之物,“熏衣炙手,袖炉最不可少”。

明清时期,江浙民间工匠在宣德炉工艺的基础上制作出了铜手炉。明代嘉兴制炉名匠张鸣岐最先制作出一种铜质匀净、光泽古雅的水磨红铜手炉后,以“张炉”为代表的江浙地区出现了一批如王凤江、胡文明、潘祥风、赵一大等制炉名家。

炉子的造型与其规格比例有密切的关系,增一分则蠢,减一分正妙,所谓一分“小”,一分“巧”。因为炉子小,大家拿在手里细细玩赏的机会就很多,所以做工也要越发精良,不仅外观要讨巧,手感更是格外重要。

袖炉 - 图1

█〔清〕铜钱币纹袖炉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