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床

笔床之制,世不多见,有古鎏金者,长六七寸,高寸二分,阔二寸余,上可卧笔四矢,然形如一架,最不美观,即旧式,可废也。

【译文】

笔床,现在已不常见。有古鎏金笔床,长六七寸,高一寸二分,宽二寸多,可以放四管毛笔,然而形如架子,不美观,即使是古物,也该废弃不用。

【延伸阅读】

笔床,传统书写文具,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平卧式,起源较早。材质有鎏金、翡翠、紫檀和乌木等,现在所见传世笔床,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制作的。笔床平放,多作长方形,口沿外撇,圈足,内设笔搁。人们将毛笔横卧在笔床上,通常一只笔床上可以放三到四管毛笔。

南朝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说:“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屠隆《文具雅编》写道:“笔床之制,行世甚少。古有鎏金者,长六七寸,高寸二分,阔二寸余,如一架然,可卧笔四矢。以此为式,用紫檀乌木为之,亦佳。”

【名家杂论】

笔床先于笔筒产生,笔床和笔船都是平卧式搁笔工具,笔床明清以来少见,笔船更少。《文房用具》曾分析笔床与笔格的优劣,一是把笔搁在笔格上,只需将笔管的一端放上,而多数笔床两端都有凹槽,笔管两端都要嵌入笔床凹槽,相对麻烦;二是笔格在造型上的多样性、随意性,会更受文人的青睐。

《新唐书·陆龟蒙传》:“不乘马,升舟设蓬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说的是唐朝隐士陆龟蒙,年轻时饱读诗书,晓《六经》,明《春秋》。科举未中后,淡泊功名,来到松江甫里隐居。他最爱做两件事,第一是读书撰文,第二是烹水饮茶,几乎成癖。如果读到一本好书,往往抄录下来,并用朱、黄毛笔评点一番。因为喜欢喝茶,自家辟有茶园,每年收取新茶,他就亲自品茶,评定茶叶的等级。陆龟蒙出门从不骑马,他的交通工具是一只装有篷席的小船,每次出行放游江湖之间,他总要带上几本书和笔床,还有煮茶的炉灶,钓鱼竿等物,荡着小船,十分逍遥。当地人都叫他“江湖散人”或“甫里先生”,陆龟蒙最后老死在湖山之间。后人用“笔床茶灶”来形容隐士的生活。

清朝第一才子、康熙御前侍卫纳兰性德曾作《浣溪沙·藕荡桥边理钧筒》一首:“藕荡桥边理钓筒,苎萝西去五湖东。笔床茶灶太从容。况有短墙银杏雨,更兼高阁玉兰风。画眉闲了画芙蓉。”长伴君侧、混迹官场的纳兰性德,词中颇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意。

笔床 - 图1

█〔清〕竹雕赤壁怀古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