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版画艺术的创作技法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地位。版画制作这一领域为版画业余爱好者和专业版画家提供了几乎一模一样的独特的操作灵活性,并使得他们能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把脑海中的图像转化为可视的精彩画面。

第一节 版画的制作工具与材料

版画之所以能够有其独立存在价值,是因为它自身有其他画种所无法取代的艺术特点。版画与印刷术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没有印刷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很难有版画的今天。

版画的质材性

版画具有很强的质材性。每一个版种都有其特有的质材要求和技术手段要求,不同质材的运用,对版画画面效果将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每一次质材上的革新创造,也就意味着在版画画面上将产生新的视觉和肌理艺术效果。版画家们往往为了表现某种特殊效果,为了达到自己艺术创造的理想境界,对于各种质材的研究、应用,可谓“挖空心思”。

一般来讲,木刻版画的质材主要是木材(含各种木质材料),如:

(1)梨木。这种由梨树加工烘干后的梨木版是上好的木刻版材。它质地坚硬好刻,时间耐久,只要保护加工好就不会变形。中国古代木版年画及雕版印刷术、雕版刻像等几乎都是用梨木刻制的(包括篆刻印章也用此材)。

(2)白果木。这种木质较白又好刻,是刻黑白木刻的上好材料,但由于其质地较梨木软,故不太适宜刻很细的线条。平刀刻出的效果很好。

(3)黄杨木。这种木质坚硬而好,特别适应刻很细致的木刻。例如前苏联木刻中的木口木刻就是采用此种木质。目前,运用这种较传统材质的人已不太多。它对刻刀的要求也很高。

(4)杂木。各种类型的木质经过刨面平整后,用木胶、桃胶或乳胶粘合干燥,表面再经打磨,即可以在上面刻制木刻版画。

(5)三合板。目前许多从事版画创作的版画家大多采用国产及进口三合板刻制黑白、水印、油印套色木刻。可根据创作者对画面肌理的不同要求,选择板面不同的质地、纹路、粗细进行加工,打磨后刻制版画。

(6)胶版。这种胶版主要是化工建材。但由于其表面非常光滑、好刻,在刻制具有装饰趣味的版画时常常采用此版。它的最大优点是现成,使用方便。

(7)石版。这种版材主要是从德国进口的一种石材,软而白,是制作石版画的必备之材。对其表面肌理颗粒粗细的选择,是由不同型号的沙子进行磨合产生。

(8)铜版和锌版。这两种质材主要是用于制作铜版画,其表面光滑平整,经过涂漆片、松香烘干后制成特有的表面即可在上面刻制。

(9)石膏版。用石膏粉混合不同比例的水,制成大小不等的块面,或涂于厚卡纸之上,在上面也可以刻制版画。

(10)纸版。用不同厚薄的卡纸经过剪、切、划、压、粘产生不同效果制成的版画。

(11)丝网版。专门用于纺织品及丝网版画的印刷。

此外,还有其他许多材料,如麻、丝、线、铁丝、粗纹布、纤维版等许多材质都可以用来制作版面,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画家对自己创作效果需要的设想,所以说,版画中不同的质材运用可以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兴趣,运用得好,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版画的制作工具与材料

不同版画根据不同的质材有不同的制作工具,这些工具的性能是根据不同版画艺术效果的制作需要而设计的。

1.木刻刀具

木刻刀是刻制黑白木刻、水印套色木刻、油印套色木刻、胶版版画、石膏版版画、综合版版画必须准备的刀具。它有不同的刀口,可以刻出不同的艺术效果。版画家往往对某种刻刀有自己使用上的偏爱,从而产生出多种风格趣味的木刻版画。木刻刀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如何使用,完全由制作者根据制作版画画面的需要决定。木刻刀一般可以分为:圆口刀、三角刀、平口刀、凹口刀、单刀、斜线刀、铲刀、排口刀、钩刀、点状刀等。每种刀又有大、中、小号不同规格。

第七章 版画艺术的创作技法 - 图1三角刻刀

(1)圆口刀。与版面形成20°~35°角下刀向前推动刻制,善于刻制点,刀口圆润稳重。给人感觉轻松自然而温和。

(2)三角刀。与版面形成20°~35°角下刀向前推动刻制,善于刻制线条,刀口锋利而有力度。给人感觉强烈、刺激、理性。

(3)平口刀。与版面形成20°~35°角下刀向前推动刻制,善于刻制大片面积及过渡效果。刀口给人感觉朴实而变化丰富,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4)凹口刀。与版面形成25°~35°角下刀向前刻制,主要使用侧锋。善于刻制一边锐利,一边有过渡的线条,可以产生一种连绵感,变化微妙。

(5)单刀。与版面形成90°角左右下刀向前刻制,善于刻制富有弹性的单线线条。中国古代的雕工多用此刀刻制木版年画及雕版印刷文字。古朴而有力度。

(6)斜线刀。与单刀功能相似,但刀刃方向不同,常与单刀合用,完成单线线条的刻制。

(7)铲刀。与版面形成35°角向前推动下刀刻制,主要用来铲去画面需要空白的部分。

(8)排口刀。这种刀国内较少,能够刻制出线条间距离相同又非常细致的刀口纹路。主要用于古典型木刻版画作品,如木口木刻。

(9)钩刀。可以刻出由强到弱富有过渡的线条。其用刀方法与其他刀具方向相反,是向内钩铲。国内基本不用,但国外超写实版画中常用此刀。

(10)点状刀。与版面形成约60°角使用。刀头像针尖,可以点刻出不同大小疏密圆点。

2.版画使用的油墨与颜料

版画使用的油墨,主要是目前工业印刷油墨。这种油墨稳定性好,可以多年不变。版画家可以根据自己创作需要进行调和使用。如果是印刷黑白木刻,只是将黑色油墨加少许煤油保持其一定的黏稠度即可用来印刷。但一定要准备好一块干净玻璃版台,准备好印木刻的油滚和纸张,方可以进行有关印刷。

如果制作者需要印制油印套色木刻,则应准备多种彩色的油墨。为了达到特殊效果,同样可以使用少量油画颜料,以丰富版画家对色彩的特殊要求。

无论是传统木版木刻年画,还是现代水印套色木刻版画,除了版材之外,所使用的颜料,主要是水彩及水粉颜料。中国画中的矿物质颜料也是上好的颜料之一。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水彩颜料较透明,经印刷后给人感觉清爽润泽、轻松。水粉颜料则具有一定的覆盖性能,粉质不透明,但厚重、朴实,有一种特殊印刷美感。中国画颜料则容易渗化开,在表现水墨湿润、朦胧上有其独到之处。通常,版画家往往同时混合使用这几种颜料,以达到特定效果。

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也同样各有自己独立的油墨及彩色颜料。

3.版画印刷使用的纸张、滚筒及其他材料

版画创作最终以印刷出来的作品为标准,而纸张质量对版画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在中国早期的版画创作制作中,由于受到当时物质条件、科技水平等因素限制,作品在纸张的质量上还不够讲究,结果造成许多作品因受到自然侵蚀而损坏。随着纸张质量的提高,版画用纸也越来越讲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印制出更加美丽的版画作品,并利于长久保存。

纸张厚度、颜色、表面颗粒粗细、吸水性能、附着油墨的性能、平整度及手感都成为当代版画艺术印刷中十分考究的一环,是绝不能忽视的。对纸张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版画的印刷效果。通常印制黑白木刻,如果画面需要较强烈的对比,往往选择铜版纸,因为它密度高而纯白,印刷出来的效果对比自然强烈。如果画面印刷需要较柔和的,则多选用中国画纸中的“夹宣纸”,这种安徽出产的宣纸质地柔软富韧性,印刷出来的效果细腻平整,待干后再进行装裱,就更好看了。

印刷水印套色木刻版画的用纸,主要选择吸水性能较强的工业用过滤纸。目前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较薄但却很白的医药试验用过滤纸,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另一种是较厚、但稍稍有点带亚黄色的工业用化工试剂过滤纸,规格为95厘米×95厘米。这两种过滤纸都能适用于水印套色木刻。中国传统中的木版套色年画,则主要是运用中国特产的“宣纸”。如果现在初学者很难买到工业用过滤纸,可以用“宣纸”中的“加厚宣纸”代替。它的弱点是见水后很容易破损,不利于反复制作,故在制作时要精心。而石膏版版画、石刻拓印版画及砖刻拓印版画则可以用中国画的这种“加厚宣纸”进行拓印,效果很好。

油印套色木刻版画、石版画的用纸可用多种纸材,选择的余地较大,但多以质地坚韧而结实的纸材为好,如铜版纸也同样可以用来印刷使用。铜版画的用纸介于油印套色和水印套色木刻之间的用纸为好,既要坚韧又要有一定吸水性。市场上有专门印刷铜版画的用纸出售。

印刷黑白木刻版画、油印套色木刻版画的滚筒,一般可以用印刷厂使用的滚筒。但因其太长太大,故要买回将其切开做成3至4个小滚筒为宜。太大的滚筒在滚和油墨时不宜滚得均匀,如果让学习者亲手去做滚筒,从中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新鲜的兴奋感,也可以感受到劳动成果的喜悦。此外,也可以用橡胶管切断,在管子中间加上圆木,两头钉上铁钉,用自行车的前截,加上螺丝环同样可以做出一个很好的滚筒。

印刷石版画及铜版画都要用专门的石版机和铜版机。这样的机械可以通过机械厂订制,也可以买到现成的。

版画制作的局限性

从版画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局限性。

首先,版画有一套较严格的技术制作程序,从设计稿子到修改稿子、从过稿到“正刻反印,反刻正印”、从落墨打样到修版、洗版,然后再到最后的落墨,磨印出来正式黑白木刻版画,最后还要用铅笔写上作品的标题、印刷的定数序号、作者签名及创作时间,天地、上下、左右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而边部是绝不能印刷含糊及弄脏的。其他版种更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制作手段,其中包含着许多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艺术感觉。这种相对繁琐的制作过程,需要学习者要有一种专注认真的心境,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版画由于其制作性,特别是黑白木刻版画(水印、油印套色木刻)不可能像写实油画艺术那样具有非常逼真的效果,它需要对客观对象进行最本质的概括和归纳,没有这种概括与归纳,就无法进行版画制作。而版画在印刷过程中,往往将许多丰富的中间层次省略掉、概括掉。是因为它的工具、材料所限。也正是由于这种局限性,才使得版画具有了最本质意义上的强烈对比。在黑白两极中寻求对比中的丰富,这是版画艺术重要的艺术特点。

其次,无论版画怎么富有印刷肌理变化,版画制作中所具有的平面、平整性、工艺性以及天然所具有的制作装饰谐调性,这是其他画种很难与之相比的,这又是版画艺术一大艺术特点。

其三,每种版画都有其独到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效果。不仅其他画种无法替代,而且这些版种如果混合使用得当,是能够得到统一而独具意味的艺术效果的。这也是版画艺术的重要艺术特点。

版画艺术之所以具有如此独特的艺术魅力,关键在于它独特的审美品格,独特的制作、印刷技术,单纯、丰富而强烈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感人心灵的艺术境界。

第二节 版画艺术的版种及其制作

版画艺术,以版在材料和形态上的不同,可分成四大类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版种,即凸版版画、凹版版画、平版版画和孔版版画。

凸版版画及其制作

第七章 版画艺术的创作技法 - 图2石膏版画

凸版版画是指在制版过程中,使版面呈现为凹凸两部分,其中凸版是作为形象图形着墨色而能印刷出的图像部分,而凹面是不能呈现图像,也就是形象不需要的部分。先将墨着色于版面突出部分,然后覆纸于版面印刷出来的版画为凸版版画,这一印刷过程被称之为凸版印刷。版画在这一形式中运用得最普遍的就是木版画,也称木刻。

凸版版画的种类很多,只要是通过凸版这一印刷形式印制出来的都为凸版版画。其制作材料不受任何局限,只要版面呈凹凸两部分就可以。凸版版画就其制版材料及制作方式来说又可分为木版画、橡胶版画(麻胶版画)、纸版画、石膏版画和实物拼贴版画、泥版画、石刻版画、塑胶版画等。而最能完美体现凸版印刷这一形式及概念的当属木版画,所以木版版画往往成为凸版版画的代名词。

凹版版画及其制作

凹版版画是利用版面上做出的凹点或凹线,再将油墨填满所有凹线凹点,拭净版面,然后覆盖印纸于版面上,通过压印而成的版画作品。

一般来说,凹版版画大多是用金属版来进行制版的,尤以铜板为多,故铜板是凹版版画的代表。随着科技的发展,用于凹版制作的版材愈来愈多,如锌板、铝板、合金板等。金属凹版的制作方法较多,但制作方式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用雕刀、铁笔或其他工具在版面上直接刻画形象,称为直接制版法;另一种是利用化学腐蚀剂在版面腐蚀出线条或大面积的灰面色调,称之为间接制版法。

平版版画及其制作

平版版画制版不需要凹凸两部分,而是通过平面上油与水不相溶的原理来进行制版的。版面上有图像的部分具有亲油性,滚上油墨后覆盖印纸于版面上,用平版机压印,即可成为平版作品。这种印刷方式被称为平版印刷。目前,彩色印刷的胶印多为此种印刷方式。平版版面的制版材料多为石料,也有经过加工后有均匀颗粒附于表面的金属版,如锌版、铝版等。因为平版版面的制作最早一直在石料上进行,故平版版画一般被称为石版画。

孔版版画及其制作

孔版版画是利用透孔的版材(绢、尼龙、涤纶等),对版进行图形透空处理,使颜料透过图形透空部分挤印于印纸上的印刷方式。孔版印刷最早被用于纺织品印花。由于材料及制版方式逐步改进,而为许多版画家用来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孔版分透印版、誊写版和丝网版等几类,其中丝网版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故孔版画一般被称为丝网版画。

第三节 各类版画的主要制作技法

本节主要介绍的是现代版画的制作方法,以期读者从中领悟我国古代版画制作的艰辛与不易。

铜版画及其制作要领

铜版画过去通常被认为是源自欧洲的一种传统版画形式,不过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因为从今天考古的结果来看,我国宋代就已经用镂镌着花纹的铜版印制官府钞票、商家广告等(如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尚馆藏一幅小型的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以白兔为标识的铜版印刷广告)。如果镂刻于铜板并施以印刷形成图形都属于铜版画,那么我国铜版印刷技术产生于1000年前,比欧洲要早400年左右。遗憾的是今天只留有实物,而鲜有关于我国古代铜版画制作技艺的记载。这与这项技术自产生以后在我国并不像在欧洲那样得到普遍发展有关。

和木刻版画印刷原理不同的是,铜版画印刷时需将铜版表面的油墨全部擦干净,只在铜版的凹槽里留有油墨。当使用机器加以一定压力后,印纸将藏在凹槽里的油墨黏印上来。这种印刷方式我们称为凹版印刷。随着铜版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铜版画在版材选择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铜版画发展之初主要是使用铜板作为制版版材,故称铜版画,今天的铜版画则主要使用锌板以及铝板、塑料板、PS版等材料制版,完成印刷,可以说铜版概念的外延在不断被拓宽。版画中有许多名词概念从字面上讲并不准确,之所以继续沿用它们,主要考虑的是历史延续性和交流的便利性,因此铜版画概念中的铜版并不一定就是使用铜板制版的版画,而应该是在版画完成过程中主要应用凹印技术完成的版画。

铜版画脱胎于欧洲传统镂刻金属工艺,所以最开始的制版技艺主要是利用金属刀具镌刻的推雕刀制版技艺。在铜版画发展早期,由于受木刻版画的影响,多少还带有一些木刻版画的痕迹,当时大量存在的单纯线描方式的作品可以说明这点。后来铜版画中出现了点刻方式的作品。这种镌版方式也同样属于铜版画初创时期的技巧,使用不同大小的工具在铜版版面上轧压大小不同的点,或者使用细针之类的金属刀具在版面上刻画细密的放射线来表现明暗与体积,虽然和前面单纯线描方式相比更为复杂,但制作的技术与表现的内容及意图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铜版画技术的这个发展阶段在欧洲铜版画历史上经历的时间并不长。

单纯使用雕刀镌刻铜版需要精细严整的工作程序,加之坚韧的金属质地使得雕刀雕刻版面时会有很大的阻力,因此使用古老雕刀镌刻铜版是一件很累而且非常费时的工作,这种制版方式影响了铜版画的生产效率,迫使版画家继续铜版画新技术的研究。在雕版铜版画发展将近一个世纪后,经过铜版画家的努力,一种新的铜版画制版方式出现了,这就是蚀刻制版法,历史上也曾称之为间接制版法。当然今天的间接制版经过发展,方法更多,如照相制版、硬软蜡技法等,所以更准确的叫法还是蚀刻技法。

铜版画的制作分为两个环节:制版环节和印刷环节。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从最开始以刀、针镌刻制版,到后来照相制版以及其他综合制版术,期间版画家个人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使得铜版画制版与印刷技术种类数不胜数,制版和印刷所依赖的材料和工具也是种类繁多,这就要求我们了解铜版画材料,清楚各种材料、工具的特性。下面从五个方面对铜版画的制作条件进行叙述。

铜版画的制作空间包括两大部分:制版空间和印刷空间。因为铜版画制版技术包括了推雕刀直刻技法、线腐蚀技法、飞尘技法、糖水技法、软硬蜡技法、美柔汀技法、照相制版技法,所以铜版画制版空间的配置应该满足上述制版技法的需要。通常铜版画的制版空间应配备如下区域或者设施:腐蚀间、直接制版和线腐蚀区域、美柔汀、摇点机、加热台、台式裁版刀及换风机和通风管道等。

1.腐蚀间

腐蚀间在铜版画制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空间设置,是完成线腐蚀、飞尘、糖水等多项铜版画技法必不可少的设置。通常腐蚀间会有有害气体溢出,加之酸具有腐蚀性,需要慎重处理,所以腐蚀间一定要和铜版画其他制作空间采取完全隔断的方式严格区分开来。

第七章 版画艺术的创作技法 - 图3铜版画

腐蚀间通常需要配备酸槽。酸槽可以是嵌入式的,也可以是使用塑料制成的可移动的长方形酸槽。嵌入式酸槽,指的是那种直接砌进平台的酸槽。这种酸槽现在有两种,一种为横式的,这种酸槽宽和长都很大,而深度很浅,铜版横向放入;而另外一种是纵式的,刚好相反,槽口很小,但槽很深,铜版是纵向放进去的。两种制槽方式都具合理性:第一种酸槽便于控制铜版,但挥发面很大,不利于空气净化。第二种由于槽口小,铜版接触空气的面积小,因此酸的挥发少,有利于空气的净化,当然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更节约空间,当铜版画工作室面积紧张时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来建设腐蚀间。酸是重污染物质,因此在建设腐蚀空间时,一定要注意环保和健康因素。通常腐蚀间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空气净化的问题,除了要为酸槽安放盖子,同时也应该为腐蚀空间安装排气设备。排气设备通常是排气扇之类的机器,型号视空间大小决定。

在使用酸来腐蚀铜版时,身体难免会接触酸,酸具有腐蚀性,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危险,特别是眼睛如果不小心接触到酸而又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的话,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铜版画工作室的腐蚀间应当配备沐浴的空间,有专门的热水器,以备酸沾到眼睛或者是其他部位时应急处理之用。

腐蚀间还应该配备水槽和水龙头,以便能够及时清洗被酸腐蚀的铜版。水槽还有另外一个功用,就是在上面磨平铜版和清洗铜版。

2.绘刻版空间

铜版画无论是采用哪种技法都需要绘版。比如推雕刀直接制版,在制作之初需要绘制草图,在雕版过程中其实也是以刀为笔,施以绘刻;线腐蚀技法是先使用钢针刻划掉腐蚀层,然后腐蚀,这个过程也极其类似于作画,只是工具不同罢了。单纯绘版比较简单,只需要配置专门的桌子和椅子即可。但铜版画在制版过程中还需要刷涂防腐液、感光胶等,需要剪裁铜版、烘烤铜版等,因此设计铜版画工作室不应单纯考虑刻绘版,还应考虑到与之相关的工序,划分相应的空间,添加需要的设备。

3.印刷空间

印刷空间是铜版画最后完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应该配备铜版画印刷机器。由于铜版画印刷机器周围需要较为开阔的活动空间,所以一般来说,铜版画印刷机是安置在工作室中间的。电源和电线走线要充分注意安全,有条件的话应该将线路安排在地下,如果不行,也应在地面上安置线路槽板,以保护电线,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印刷时需要有打墨台和调墨台。打墨台和调墨台可以安放在桌面上。打墨台最好使用大理石板,因为大理石板经过磨制后表面光滑平整,而且材质坚硬,不容易破损。打完墨后,铜版画的制作程序是擦版,擦版时需要很多报纸,所以应该在这个区域附近安放垃圾桶,及时收集废弃的纸张。

印刷空间还应该设置晾画架和存画柜。晾画架可以是金属网框架式的,也可以是木制带有滚动珠固定的。存画柜则是保存印纸和完成的铜版画作品的柜子,一般来说有现成的文件柜供挑选和使用。

铜版画的版材主要是铜板、锌板。后来随着铜版画的发展,又有许多版材进入了其使用范围。

铜板是最为理想的铜版画版材。通常用于铜版画制作的铜板和纯的铜板有一定的区别,纯铜板抗腐蚀性较强,不易被腐蚀,而用于铜版画制作的铜板则实际上是一种铜合金,含有镉、锶、银等微量金属成分,加进这些微量金属后铜板的腐蚀能变得容易些。当然用于铜版画制作的铜板和用于普通工业生产中的铜板也有区别,后者一般含有较多的杂质,不适合制作铜版画。

锌板是另外一种可以制作铜版画的版材。锌板是以锌金属为主、其他金属为辅的一种合成金属板。和铜板相比,锌板的腐蚀速度更快,但锌板腐蚀后的效果相对要粗糙,而且锌板的背面和四周如果得不到防腐层的妥善保护的话,很有可能被腐蚀坏。锌板通常使用酸来腐蚀,在腐蚀过程中会有刺鼻的气体产生,带来的污染比使用三氯化铁腐蚀铜板要大很多。所以有条件的铜版画工作室应尽量用铜板代替锌板。当然锌板也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版面过软,对于腐蚀的酸过于敏感而不容易控制。这些特点既是锌板的缺点,同时也是锌板的优点,因为对于酸的敏感性使得使用锌板很容易获得版画家喜欢的那种绘画感。

第七章 版画艺术的创作技法 - 图4劾版

铁板是铜版画中应用很少的一种版材。因为铁的硬度相对较高,不利于直接刻画,而且铁板对酸过于敏感(甚至远远超过锌板对于酸的敏感度),这就使得铁板的可控制性非常差,所以铁板在铜版画中的应用不多,应用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为了产生特殊效果,另一个是铁板相对要廉价很多。

铝板是铜版画制作中的另外一种版材。铝板性软,比较适合于直接制版的方式。塑料板是一种快速制版的铜板替代版材,和铝板相比,塑料板质地更加松脆,很容易入刀,因此非常适合快速的直接制版。不过使用塑料板和铝板作为铜版画的版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版材太软,不能有太多的印量,如果在印刷时控制不好,压印太多,很可能会使整个铜版画制作失败。

木版画及其制作要领

版画艺术中的木版画是平、凹、凸、漏几个重要版种之一。木版画也称作“木刻版画”,在印刷原理上属凸版。木版画是通过用特制工具有序的技法组织使版材产生凸形线条的造型形态,油印木版画经过在凸起画面上滚墨、敷纸、拓印出画面。另一种以水性颜料印制的水印木版画,则是将水性颜色刷于版的凸面上,敷纸拓印出画面。因此,作为采用凸版印制原理产生的作品是确立这个版种的意义。

在版画艺术中,木版画的发展历史也是最为久远的,虽然创作木版画是从欧洲兴起的,但追溯其渊源是和我国古代雕版印刷术分不开的。有一句话形容木版画是“中国生的,欧洲长的”,由此表明了木版画的身世。

在近现代有关学说中,追根我国古代雕印术的出现年代,有产生于东汉、两晋、隋代等不同说法。用以实物为根据的科学考证方法论证,1983年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发表的《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证实了中国隋代已有雕版印刷术。目前,有很多雕印文物说明了唐代的雕印版画已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如:1944年,在成都唐墓中发现了《陀罗尼经咒图》,这幅经咒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实物。还有20世纪初期被英国人斯坦因盗走的唐代咸通九年《金刚经》,这件经卷也是目前所发现早期最完整的雕印版画精作。以上这些古代实物证明雕印版画在唐代不仅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在艺术水平上也进入了相当高的阶段。我们在历史实物中还发现,宋元时期雕印木版画在民间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画稿上也有画家的介入,如:1954年在日本发现的《弥勒菩萨像》,在画的右上方题有“待诏高文进画”的题款,由于画家的参与使当时的雕印木版画在艺术表现上得到了提高。中国的豆版水印印刷虽然在明代早期已露端倪,但明后期《十竹斋画谱》的印制成功将豆版、拱花雕印技术推到了空前高的位置并影响至今。清代中期的殿版版画的印制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雕印版画,无论从画稿、镌刻、印制都进入了颠峰阶段。当我们展开这一历史长卷时,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明和创造是有序地在本民族文化的轨迹上沿革的。

我们看到在中国木版雕印术发明的同时也诞生了古代木版画,它不仅改变了人类手工复制文、图的方式,而且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古代木版画的表达图形方式正是服从于中国的以线条表现造型形态的法则,而在上千年的古代版画的发展中始终追随着中国绘画的痕迹,追求复制上的完美,而没有向着创作性方向发展。

虽然中国的古代版画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并有着骄人的成就,但相对欧洲版画来说,它们走的却不是一条路径。欧洲的版画艺术是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以及在当时蓬勃发展中的工业、科学、艺术的推波助澜下而快速形成的。欧洲中世纪时期由于中国文化的传入,不仅产生了造纸术,同时也出现了雕印业。早期的欧洲木版印刷品证实其以线条为主的造型风格,存在着模仿中国雕印技术的痕迹,这些作品是以宗教内容为主的复制性印刷物。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艺术家丢勒在当时艺术思潮的启发下创作并制作了木刻组画《启示录》,丢勒在这套组画中以他非凡的造型能力,缜密的雕版技巧,将木版画的技巧运用到相当纯熟的境界。这一旷世巨作影响了欧洲的版画家,使木版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16世纪,当欧洲木版画进入繁荣期的时候,由于铜版画的出现,在技法上较之木版画能达到更精密细致的程度,从而使木版画跌入了低谷。到18世纪,英国的插图画家毕维克凭借他的木口木刻的精湛技艺创作了《四足动物概说》的插图,毕维克的木版画作品不仅改善了欧洲出版业,在他的影响下,欧洲的木版画艺术也开始振兴起来。之后,在多雷、米勒、高更等几代画家的努力下,欧洲的木版画艺术逐渐走向完善。

我国的现代木版画艺术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是受外国版画艺术影响,以现实主义和现代文艺思想在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到了文化宣传的作用,尤其是老一辈版画家在接受外来文化并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作出了贡献。中国创作木版画在距今8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时期,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且具备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为中国现代版画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木版画这个版种以材料属性的称谓已经包含了所有用凸版原理制作的作品。在绘画艺术中,很多画种的作品都能使受众者有原作的感觉,而版画作品怎样称为原作,则有很多人提出疑问,这是因为版画作品的制作是由古老的印刷术发展而来的。版画艺术作品所具备的间接性、复数性是所有版种拥有的共性特征。由于它是从传统印刷术派生出来的,因此,一般印刷作品也具备这样的特征。但是,这两者本质上的区分是,版画作品是艺术家亲自构思、制版并进行印制所完成的作品。而普通印刷品每个环节都有各自分工,没有艺术上的创造性,也就不能称为艺术品,更谈不上艺术原作。版画艺术中的所谓间接性是画家通过版的传递实现艺术表现的。木版画艺术所存在的间接性与其他版种又存在着不同,这是由于使用的工具和不同的印制原理所致。可以说各不同版种都具备其各自的间接特征。

木版画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偶然性,虽然在技法表现上有很多方面从艺术规律出发,事先考虑到刀法的组织、色彩的层次、形式感的趋向等问题,做到胸有成竹。但是,木版画的制版过程不应是用刀在版上描摹画稿,而是在整体想法的控制下以刀代笔发挥用刀的灵活性。这种制作过程的机动性不仅符合木版画创作的规律,而且使画面能够产生偶然性,这些偶然性给作品增添了许多艺术趣味。反之,如果一味地用刀去描摹具体的稿子,那么这样的作品将会索然无味。

木版画的艺术语言及其艺术特征可以说明,当用木版画表现一定内容时,不应该用它追求其他绘画形式或摄影作品的效果。否则,不仅不能实现这一目的,而且也失去了木版画自身的魅力。因为这个版种所呈现出的与生俱来的“刀味”,以不可掩饰的刀、版相触的美学价值是画家们所追求的。

第七章 版画艺术的创作技法 - 图5木版画

版画的印制原理是根据工具、材料及所采取的印制方法所决定的。在版种的划分上,如果依据制版材质的属性,就成为以木质材料制版的作品,称其为木版画。以此类推,各版种采用的不同材料便形成了不同的版种。如: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这种以制版材料所命名的版种名称是由于早期代表着不同的印刷术,由此,其名称流传下来。由于时代的发展,当代木版画创作材料的丰富性远远超越了传统材料的局限,以材料划分版种显然已不能承担起现代材料的复杂性,因此根据版画的印制原理界定版种,称木版画为凸版画,石版画为平版画,铜版画为凹版画,丝网版画为漏版画。这样,使各版种的称呼能够涵盖符合于本版种使用的所有材料。因木版画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采用木质材料制版,所以始终被称为木版画,即便是用麻胶版、塑料版或其他材料印制的凸版作品,人们仍习惯称为木版画。但若从木版画制作原理讲,木质版材就不是唯一选择了。在当代,木版画艺术伴随着材料、技术的开发,很多适合凸版原理的制版材料都可使用,如:麻胶板、塑料板、石膏板、复合材料板、纸板等等。用这些材料制版的版画作品不仅使木版画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同时也给木版画注入了生机。艺术家可以通过各种材料质地的特性结合技法的实施,创作出具有不同艺术趣味的作品。从木版画艺术发展的意义出发,无疑是向着更加丰富和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因此,为适应当代版画的发展和国际文化艺术氛围的需求,我们需将以木质材料制作的木版画以及所有以凸版印制原理制作的版画作品,都纳入凸版画范畴。其他版种的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也以此概念归类。概念的厘清使人们清楚了版类的归属。

当我们明确了版画的艺术特征,不仅可根据自己构思选择版种实现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综合采用多个版种进行作品的制作,即所谓的综合版制作。作者可以通过对材料及制版的灵活掌握,在综合技法的无限空间中,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1.黑白木版画的制作方法

黑白木版画在版画艺术中是最为古老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重要的艺术形式。在20世纪的版画艺术作品中黑白木刻作品占去了多半,这说明了在国际上的普及程度和它的艺术魅力。学习黑白木版画创作,首先需要进入对单纯的黑白二色的欣赏和追求,这本身就是一种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认知和转化过程。黑和白两种极端的色调放在一起呈现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画面中的黑白处理是其形式表达的一个主要方面。解决好具体的技法问题是进入学习黑白木版画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绘画中经常涉及黑、白、灰的问题,一般是指在自然光影下的黑、白、灰关系。但是,黑白木版画中的黑、白、灰关系除了塑造以光影所形成的黑、白、灰画面之外,更主要的是主观地使用黑白灰色调构建画面。换言之,使作者主动地采用设计画面黑白色调的手段,进而构成理想的、富于表现力的构图形式。这种黑、白、灰的运用过程是黑白木版画的本体语言,并且也是它最为突出的艺术特征。

不论是具象或者抽象的绘画,都离不开形的表现。黑色给人以充实感,很容易被人们注意到形体的存在,绘画中的笔墨所到之处即黑色就是体现物象形态。黑形作为主要造型在黑白艺术中是常见的,虽然有时黑形只是作为图像中的底色,并没有表现实体内容,但它的形状也经常能够被人们所感知,这是因为出自于人的“黑色是被人为特意表现的”习惯意识。在人们的视觉习惯中,对黑形的重视性往往超过了白形。

黑色的重量感是其他任何一种色彩都无法比拟的。黑色的形状特征、大小、疏密对画面的统一与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黑形与白形作为黑白木刻的构成成分,它们的作用是相等的,即使黑色在造型上作为白色的配角,也不可忽视它在构图形式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黑色形态在构图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决定了白色形态的造型美感。

黑白木版画中黑和白的形状是相对突出的,白色不论是用来表现主体形象还是作为背景空间,也都具有形的存在。在阴刻中,白形在黑底中凸显出来,白形成为图像的主体而使人更容易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在用黑色表现图像的阳刻中,白形往往被视为虚无而忽略。习惯于把黑色视为主要的视觉对象,其实,白形与黑形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当黑形出现在画面时,白形也就同时存在了,因为黑形与白形共用一个边缘。因此,白形在画面上是不可缺少的构成成分,一幅黑白木版画作品也必定存在着这种双关设计。塑造白色形态时要顾及黑色调存在的美感。

黑白的对立状态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产生变化,当黑与白互相穿插渗透便会产生灰色调。

灰色调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在大块的黑白之间,灰色协调了两者的对比关系,形成了它们的过渡与衔接,使黑白的对比增加了色调的节奏感。灰色调还可以作为主要基调的视觉语言表现物象,灰色调的构成形式是无限的,在空间、质感、肌理的处理上,灰调是技法施用的主要部分。

黑白木版画技法是木版画语言表现的重要部分,只有熟悉和掌握木刻技法才能充分发挥木版画语言特征,塑造出理想的作品。艺术的发展是无限的,因此,每个参与者都有必要进行新的尝试。

2.套色木版画的制作方法

第七章 版画艺术的创作技法 - 图6套色木版画

套色木版画是通过多个色版的运用进行艺术表现的木版画形式。根据制作原理和印制方法的区别,又分为多版套色和绝版套色两种制作方式。套色木版画在色彩表现上的丰富、自由,使木版画艺术表现减少了许多约束因素。套色木版画的多样性,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拓宽了木版画的语言表现空间,在技法表现、形式语言、视觉效果、审美趣味、艺术式样等方面具有了更加多样化的体现。

作为套色木版画,虽然丰富了木版画的艺术表现力,但仍需坚持该版种本体特征的原则,应体现出木版画集中、归纳、概括的艺术特征。无需用无限量的套色去追求彩色照片或油画的效果,否则便失去该版种的意义。

绝版套色在作画的整个过程中,仅使用一块版边刻边印,随着版面的多次刻印,画面愈来愈完整和丰富,作品刻、印结束后,版也就消耗殆尽,无法再版重印,所以称之为“绝版”。绝版制作的这种特征要求从作画的开始阶段就必须印出需要的数量,因为一旦进入下一版就无法回头重印。绝版木版画中每一版之间是前后承接关系,它们共同完成造型表现过程。

石版画及其制作要领

石版画是平版版画的一种。平版版画,是指版画家选择并使用研磨过的石版、锌、铝、铅皮及其他加工版,经带油脂性的工具作画,再经硝酸液腐蚀,利用水与油分离的原理,上平版机印刷而成的版画。所谓“平版”,是指其制作、印刷方法相对于凹版、凸版和孔版有不同的特点,即画面的图像部分与空白部分基本处于同一平面。平版版画包括石版画、锌版画、铝版画、照相平版画等,石版画是其最重要的代表版种。

石版画印刷技术发明于18世纪末的德国,发明者是捷克剧作家阿洛依斯·森奈菲尔德。当时,由于用铜版复印的乐谱和剧本价格太高,很难被常人所接受,为了寻找廉价的印刷方法,森奈菲尔德进行了多方探索,终于在1798年完成了石版印刷技术的试验和改进工作。

石版技术产生之初,只是用于印刷乐谱、插图和招贴画等。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商业的需要,石版技术越来越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范。19世纪初,石印技术传到法国,一些画家开始试用石版来制作版画。由于石版画层次丰富细腻,笔触流畅自由,表现手法也更直接、更能反映作者的心愿,因而引起了许多画家的兴趣,他们纷纷加入石版画探索的行列。石版画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画种。新兴的石版画因其独特、新颖、充满活力,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版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以至凹版画暂时地被遗忘了。这一时期经过众多艺术家的探索和发展,石版画被赋予了新的灵感和技法,并产生了许多石版画杰作。

杜米埃,法国人,19世纪最卓越的石版画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近4000件石版画和近1000件木刻,还有300余件油画,800余件水彩和素描以及65件雕塑作品,其作品数量之多,令人惊叹。那些具有深刻平民思想和社会讽刺意义的作品展现了杜米埃对石版艺术挥洒自如的驾驭能力,而从版画史的角度来说,杜米埃为石版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第七章 版画艺术的创作技法 - 图7平版版画

劳特累克,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他在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370件石版画和招贴画。他的彩色石版画是版画发展史中的重要里程碑。除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外,他还改进和创造了许多石版画制作技术。他的石版画类似于日本版画的平面装饰效果,改变了石版的表现形式。

第七章 版画艺术的创作技法 - 图8浮石

毕加索,西班牙现代派艺术大师。他一生制作了大量的石版画,并革新了石版画的技巧。他有着惊人的创造力,也有超人的毅力。如他创作的作品《公牛》,从一张非常写实的公牛图开始,经过反复探索和多次修改,至第11个阶段时,已经成为几根简单的线条了。如此大跨度地转换各阶段的形象与表现手法,显示了这位艺术大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大师如高更、蒙克、珂勒惠支、夏加尔、鲁奥等都对石版画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石版印刷技术于清光绪年间由法国传教士引入我国,但创作石版画则是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先生介绍进入中国的。由于设备、工具相对复杂,石版画未能像木刻那样迅速普及开来。直至50年代,我国几所主要美术院校相继成立石版工作室,开设了石版画专修课程,培养了大批人才。80年代以来,石版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喜人的趋势。然而,石版画在我国仍属年轻画种,研究新材料、新方法,探索新形式,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石版画,仍是版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石版画是一种原理简单而制作程序繁复的版种,气温的高低、空气的湿度和硝酸的浓度,乃至平版机压力的大小变化等,都会对石版画的制作产生影响。因而,石版画的制作必须有严格的系统性、规范性和严谨性。由于制作上的种种原因和各种条件的限制,石版画教学目前尚未能普及。

丝网版画及其制作要领

丝网印刷即采用丝网做版材的一种印刷方式。具体的方法是在印版上制作出图文和版膜两部分,版膜的作用是阻止油墨的通过,而图文部分则是通过外力的刮压将油墨漏印到承印物上,从而形成印刷图形。丝网版画英文名称为Serigraph。丝网印刷的英文名称为Screenprinting。从印刷原理上来讲,我们可以将丝网印刷归纳到孔版印刷的范畴,孔版的英文名称是Stencil,其原理为:在平面的版材上挖割孔穴,然后施墨,使墨料透过孔隙漏印到承印物上。孔版印刷的范围广泛,可以用此种方法制作版画作品,亦可用于生活用品和工业用品的包装印刷。比如说我们常见的汽车上的字体的印刷、外包装盒上的图文的印刷等等,大多都是采用孔漏版的印刷方式。孔版在中文中亦称透版、模版,日文中称型纸、合羽版。孔版印刷还包括誊写版印刷、喷花印刷、镂空印刷和打字蜡版印刷等等。

古代孔版印刷术是现代丝网印刷技术的雏形。虽然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丝网印刷技术脱胎于孔版印刷原理,但在印刷版材的使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代孔版印刷多选用经过处理的质地坚硬、平整的版材,使用切割、针刺等手段,将需要透墨的地方镂空,制成印刷所需的版面。现代丝网印刷与其不同,它是以丝网作为印版的支撑体。因此,如果我们依据版材来界定此种印刷技术及其印刷的作品时,常用丝网印刷术和丝网版画来称谓。

与木版印刷、铜版印刷、石版印刷所使用的硬性版材不同的是丝网印刷所使用的版材是软性的,它具有轻柔而富有弹性的特点。相对于硬性版材,它仅需被施以很小的压力即可将墨料刮印到承印物上。因此,丝网印刷不仅能在纸张、纺织物等较平整柔软的承印物上进行印刷,而且还可在一些抗压性能差、易碎的玻璃制品和陶瓷制品上进行印刷。软性版材的另一大特点是可以在异形承印物上进行印刷,这一点与其他印刷方式有很大不同。随着科技的发展,印刷版材的使用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各种印刷方式所选用的版材都已在原来所用版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比如,现代石版中常使用金属板、玻璃等作为石版印刷版材来使用,木版印刷和铜版印刷所用版材也同样增加了很多新的材料。丝网版印刷选用版材从最早的人发、蚕丝,发展到如今的人工合成网材和金属网材。如果我们单以印刷所用版材来界定各种印刷方式,显然是不全面的。因此,以印刷原理为依据来界定各种印刷方式会更加准确。所以我们通常将石版印刷、铜版印刷、木版印刷、丝网版印刷称为平、凹、凸、漏四种印刷方式。

丝网版画真正从丝网印刷中的商业复制转化为丝网版画艺术可以追溯到1915年美国人发明丝网照相制版以后。丝网印刷从其诞生之日就以其方便、快捷的复制方式而被广泛采用。30年代的美国,经济萧条,联邦政府为了支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鼓励艺术家们从事丝网版画创作这一简便的艺术手段和艺术传播途径,特别制定了“联邦艺术计划”,此项计划的实施对于丝网版画超脱丝网印刷单纯的复制功能,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丝网版画被最为广泛地运用,当属“波普”艺术时期。正是由于丝网印刷技术中照相制版法的方便、快捷,可以非常便利地复制出艺术创作中所需的各种复杂的图像,这一特点吸引了“波普”艺术家。时至今日,丝网印刷的技术越发成熟,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大,其制版技术、印刷设备、工艺材料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复数性”和“间接性”是版画艺术的基本特征,而“印痕”则是体现各版种自身材料属性的重要审美特征。决定“印痕”特征的是制版所用的媒介的材质,比如说铜版画的印痕肌理即呈现出金属材质所特有的坚硬、厚重的美感,木版画的创作中以刀代笔,在木质版材上制作出高低起伏的印版,其印刷后的作品虽具厚重之感,但与铜版画中体现出的金属特质迥异,石版画的绘版与前述两种制版方式不同,它是直接在石版上自如表现出与手绘相似的图像,其“印痕”具有绘画的表现性。丝网版画印刷中所使用的网版,实际上是转印的载体,在印刷中把图形直接漏印到承印物上。丝网印刷自身独有的印刷方式(平版、凹版、凸版都是利用较大强度的压力将印版与承载物对印)决定了它印出的作品不带有自身材质的明显痕迹。虽然在丝网印刷中是以网目为版基来固定图像,但网点的特征其实是很微弱的。丝网印刷中图像转印及图形还原准确的特点,反而不利于自身语言的纯化,与他类版种的直接在印版上制痕不同,丝网印刷制版更具“间接性”。应该说丝网版画的“印痕美”不是印版材质的美感体现,而是“印痕”叠压所产生的美感。

丰富的色彩表达能力是丝网版画的特点之一。由于丝网版画特殊的印刷方式,通过网版透印的画面,墨层平整,且易覆盖,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在印刷过程中衰减的程度较小,所以说丝网版画的审美特征应该是画面色彩鲜亮,色层均匀整齐,通过叠压、渐变及艳丽的色彩组合可以产生出其他版种无法达到的层次丰富、透亮的美感。丝网印刷使用的墨料种类繁多,有油性、水性之分,有透明、非透明的性能之别,还有各种功能性极强的油墨,这些以色彩见长的印刷用材料为丝网印刷的色彩表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物性条件。丝网版画色彩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时代感及视觉冲击力。丝网版画色彩运用不同于绘画色彩,因受版画本体语言的限制,版画色彩要求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多色套版可以充分利用色版套印顺序及色版间颜色的相互借用,可以用少量的版数套印出极其丰富的色彩变化。

丝网印刷术是现代科技的衍生物,它与社会科技的依托关系相对于其他版种显得更为紧密。丝网印刷不断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新动力。当下,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被更为广泛地在丝网版画创作中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图像的复制能力,同时丰富了丝网版画表现语言,进一步挖掘了丝网版画的表现空间。

相对于其他版种而言,丝网版画年轻且充满活力。回顾其发展的历史,从它脱离工业印刷的樊篱而寄身于版画大家庭之列,不足百年的时间,然而其发展速度之快,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丝网版画会有更为光辉的未来。

现如今,我国各艺术院校中都相继建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全国性的丝网版画展览也举办过多次,丝网版画创作人才在各地不断涌现,丝网版画创作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普及。

知识链接

飞尘法制版法

飞尘法是铜版面的一种制版方法。将防酸的材料如沥青、松香等制成粉末,盛在小布袋里,或放在小铜丝筛里,在版面上方轻敲,使粉末均匀地落在版面上,并把版加热,使粉末点子熔化粘着版面。然后将版放入硝酸溶液中。凡未粘上防酸粉点的地方均被腐蚀形成凹洞,除去防酸粉点后,上油墨印刷,即成一片黑底白点的灰色。腐蚀时间长,灰色就深,反之就浅,以防腐漆控制画面各部分腐蚀时间,就可得到许多层次的灰色。再因版面上防酸粉点的粗细、疏密,可使画面变化更为丰富多彩。另有用一种特制的飞尘箱,进行飞尘的,即在一密闭箱内置防酸粉末,摇动风扇后,使粉末飞扬,然后将版放入,粉末即均匀落在版面上,根据需要的厚薄取出。此法可使飞尘细而匀,但不能根据画面需要来安排各部分点子的疏密和粗细。

参考书目

1.郑振铎编.中国版画史图录(全五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2.张道一编著.中国木版画通鉴.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3.周亮编著.明清戏曲版画(上下).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4.李新主编,李旺等著.版画.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5.冯骥才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10

6.孔国桥著.“在场”的印刷——历史视域下的版画与艺术.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7.张烨编著.名家圣手(明清版画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8.张天星编著.版画艺术.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9.周亮等主编.苏州古版画.苏州: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10.李之檀主编.中国版画全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11.刘小玄,朱彧编著.中国版画艺术源流.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12.杜松儒等著.世界版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3.顾音海编著.版画:逝去的场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4.王伯敏著.中国版画通史.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15.李茂增著.宋元明清的版画艺术.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