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巧夺天工——金银器的工艺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工艺繁复,制作技巧高超,而且造型精巧,装饰细密,每一件都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无论是以几何形为主的平面造型,抑或是以写生动物、植物为主的立体造型,无不展示着制作者观察的细腻与比例掌握的准确。一般说来,金银器制作工艺就是以金银为原料,经过制胎,浇铸、锻打、錾刻、累丝、焊接、编织、镶嵌、点蓝、烧制、打磨、中压、电镀等各种加工工艺制成的造型美观、图案精美的金银器的制作过程。

第一节 铸造技术

范铸

这是最早的金器加工方法之一。它仿照青铜器制造工艺,先按所要制作的器型制模翻范,然后把黄金加热熔化成金液,倒入范中,冷却后即成所要制作的器物。范铸可分为一次性铸成和局部分铸。唐代的各种金杯大多采用范铸方法成型。由于范铸技术很难出薄胎器物,胎体厚重就成了范铸器物的重要特点。捶揲等技术应用后,范铸方法便很少采用了。

第三章 巧夺天工——金银器的工艺 - 图1银包角

浇铸

浇铸(铸造)方法是将金、银熔化成液态状,采用范模浇铸而制成器物的方法,它是最早的金银加工方法之一。铸造工艺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就已经出现,原本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因青铜器的兴盛而发展、成熟起来。

金的熔点为1064.43℃,银的熔点为961.93℃,液态的金银流动性良好,浇入预先准备好的范模内,冷却后即可成形。经铸造制成的金银器,胎体厚重,消耗原材料较多;金、银相对于铜来讲,要稀少很多,故采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金银器数量较少,并非古代金银器的主流。1982年,江苏盱眙南窖庄汉代窖藏出土了一件豹形金兽,重达9000克,含金量高达99%,是汉代铸工最为精细的代表作品。金兽胎体厚重,铸工精良,体内空腔刻有“黄六”两字。此金兽大眼阔嘴,表情温顺,体态安详,造型极为可爱,是目前所知唐代以前的黄金铸品中最重的。根据内壁铭文及头颈处的环状纽推测,此件金兽应为“权”,即秤砣。

对由青铜器的使用而发展起来的浇铸工艺的改进,形成了以“失蜡法”为核心的饰品制造工艺,为首饰的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所谓“失蜡法”就是先根据首饰设计样本制成橡胶模具(阴模);用橡胶模具通过注蜡制成蜡模具(阳模);将蜡模具种成蜡树,再将放有蜡树的筒注入石膏,制成石膏模具;将石膏模具放入烘炉内烘干,并加热至石膏模具脱蜡形成石膏阴模;将呈熔融状态的金注入石膏模具中;清洗去石膏,从蜡树上剪下,再进行打磨修饰及抛光、镶嵌等程序即可完成金银制品的生产过程。

由于浇铸工艺生产的器物笨重,耗金量大,所以后来除利用它进行工业化批量生产首饰外,金银器的生产已不常使用。

捶揲

捶揲工艺是利用金、银质地较软、延展性强的特点,将金银片放在模具上反复捶打成型的一种金银器制造工艺。捶揲法可以将金银器做得非常轻薄,比用铸造法耗刚的金银材料要少很多,而且方法也相对简单。在捶揲法技术广泛应用后,铸造法便在金银器制作上很少使用,只用来熔铸银锭、银铤。金银器捶揲工艺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自由捶揲法,主要用于金银器成型;一种是模冲捶揲法,主要用于金银器纹饰的制作,需要事先将纹样刻制好底模,加工时将底模衬在金银板下,反复捶揲,底模上的纹样就能翻印到器物上。用模冲技法制成的纹饰富有立体感,明暗对比强烈,装饰性强。

唐代金银器中的碗、盘、碟、壶等大多数器物都是用捶揲法制作的。用捶揲方法制作的金银器物,因胎体较薄使得器物抗变形能力较差,于是能工巧匠们在设计金银器的造型时,往往将装饰品器物腹部做成瓜棱形,利用凹棱将较大面积分隔成小块,既丰富了器物的造型变化,又大大增强了抗变能力。

知识链接

金箔工艺

四川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饰物证实,我国制作金箔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传统工艺制作金箔,以99.99%金为原料,经锤打、切箔等十多道工序,尤其是金箔技艺最核心的乌金纸秘方,是保证金箔质量的关键。锻制金箔时,要用乌金纸包好金片,通过几万次手工锻打制成15厘米见方、0.12微米厚的金箔,要求乌金纸耐冲击、耐高温、薄而不破。目前,掌握传统乌金纸技术的仅存数人。真金线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真金线是将金箔贴在特殊的纸张上,用雨花石或玛瑙石抛光后裁成扁条,再将其捻成圆的金线。真金线是生产云锦的材料,“云锦”是一种先练丝、染色,而后加用金银线织造的丝织提花锦缎,产地为南京。云锦因其图案典雅,色彩绚丽庄重,宛如天上美丽的彩云而得名。云锦重要的特点是大量用金,并善于用金装饰织物花纹。由于云锦长期专织皇室龙袍冕服,在织造中往往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图案丰富多姿、花形硕大、造型优美、设色浓艳,尤以用金为其特色,配色自由,色彩变化多样。在织造工艺上更是将手工织造技艺发展到了极工极巧的地步,把中国彩织锦缎的配色技术和织造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

焊接

焊接是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的传统工艺之一。所谓的焊接就是把器物的部件以及纹饰同器体连接成整体的一种工艺。其具体方法是通过加热使得焊药熔化,将被焊部件与主体黏结牢固。焊药的主要成分一般与被焊物相同,加少量硼砂混合而成,也有用银与铜为主料合成的焊药。焊接后需对焊痕进行处理,如果焊技高超,那么在器物上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铆接

古代金银器的连接工艺除了焊接外,还有铆接。所谓的铆接就是将接件和主体间凿出小孔,用穿钉钉牢,主要用于器把、提梁等部件的连接。

退火

退火又叫“淬火”,是金银器加工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工艺之一。金、银等金属加工原料在加工之前都应退火,退火后的金、银原料变得柔软,加工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一些,而且不易碎裂。退火就是先用火烧烤金片或银片,直到完全将其烘烤至完全发红,并维持一段时间,然后用酸液浸泡,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镶嵌加工完成的贵金属首饰托架在镶石之前,重新加温到发红后马上把加热的首饰放进水中退火,这样可以使首饰变硬。

第三章 巧夺天工——金银器的工艺 - 图2铆接的香盂

酸洗

一些金银器工件加热后因氧化会变黑,于是古人将工件在仍然热的时候放入酸液中浸泡除去黑色氧化物,这就是酸洗。

打磨

打磨的目的,是让器物表面比较光滑,没有杂质。其具体做法是先用粗砂纸打磨,然后再用细砂纸打磨;有的还需要先用湿的砂纸打磨,后用干的砂纸打磨,直到用肉眼看不到明显的锉痕、砂纸擦痕为止。通常体积较小的金银器,没有电动吊机前,一般用木条裹住砂纸打磨,木条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方形的,根据需要木条可大可小。裹在木条上的砂纸根据工序变动可以变换。有了电动吊机对首饰的打磨就容易多了,现在有带孔的针,可直接将它夹在吊机机头上,然后把砂纸裁剪成细条,并把砂纸条一端剪成能穿入针孔的尖头状,插入针孔,转动吊机就可裹紧砂纸,打磨金银器了。用吊机打磨金银器又快又好,尤其金银器上一些细微的用手难以打磨的地方裹上砂纸的针操作起来很方便。只有打磨工作做好了,最后的抛光工艺才能又省事又完美。

抛光

所谓抛光,就是指用切削、锉磨、擦拭等方法除去器物表面的毛糙部分,使器物显得平圆光滑,通常经过抛光的金银器十分光彩照人、华丽无比。滚筒式抛光机主要用于黄金制品的粗抛。原始的手工抛光操作比较简单,用一根约30厘米长,约2~3厘米粗细的木条粘上小山羊皮制成抛光棍,在山羊皮上抹些抛光剂,摩擦金银器就可以抛光了。首饰有些难以用抛光棍抛光的地方,需要用抛光线来抛光,先将抛光线用轻油浸泡后,将其挂在架子上,然后将抛光剂涂抹在抛光线上,再用手拽住线头进行抛光。抛光剂分粗、中、细三种,但现在多用粗、细两种抛光剂;粗粒的抛光剂是一种有黏性的棕黑色硅藻土,细粒抛光剂是细粒的黑红色铁粉。一般说来,打磨后的金银器先进行粗抛光,用粗粒抛光剂将加工的工作面粗抛一遍,尽量抛掉工件上的磨痕,然后用红铁粉细抛光,多抛几次就可给金银器上光。抛光后把金银器放进有清洁剂的温水中清洗,用小刷子蘸上温水刷洗金银器表面的抛光剂,干净后用吹风机把金银器烘干。

第二节 装饰工艺

镶嵌是一种传统工艺,是指把一种物体嵌入到另一种物体内。镶嵌工艺出现较早,最初主要运用在青铜器上,如金银错其实就是一种镶嵌工艺。这种手法对后来金银器的制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时,镶嵌法便开始大量用于金银器制作,将宝石、珍珠等嵌入金银器上,文献中称为“宝钿”,“钿”即为镶嵌之意。明清以后,金银器镶嵌工艺大行其道,以金银为载体,用焊接、爪齿、包边等方法将宝石、珍珠等被镶嵌物体固定并凸出在表面,该工艺在金银器加工行业及首饰加工行业应用比较广泛。黄金白银的美丽光泽配上各种璀璨宝石,使金银器更显华贵典雅。

第三章 巧夺天工——金银器的工艺 - 图3挂坠上镶嵌的宝石

镶嵌工艺不仅为金银器增添光彩,也能弥补玉石等被镶嵌物的缺陷。历史上盛传有“金镶玉”之说,是指花丝镶嵌技艺与玉石雕刻的完美结合。一块有瑕疵的美玉,经过匠心独具的设计构思,利用镶嵌工艺在瑕疵处恰到好处地镶一小组图案就可以使宝玉变得完美无瑕,使整件艺术品每个部分都天衣无缝,价值骤升。

现代镶嵌工艺是传统镶嵌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在目前金银器生产和首饰制造方面广泛应用,包括爪镶、包镶、钉镶、轨道镶、微镶等。

錾刻工艺是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是指在器物成型之后的进一步加工技术,主要用于器物的纹饰制作。錾刻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通常是使用小锤锤击各种形状的钢錾,在器物表面留下各种凸凹不一、深浅有致、或光或毛的錾痕,组成不同纹理的图案,在器物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

錾刻工艺,也称錾花工艺,需要非常精细准确的刀法,唐代金银器上丰满富丽的纹饰大多是錾刻而成的,图案花纹有深有浅,富有艺术感染力。古代錾刻在我国江南一带比较流行。云南、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制作金银器也较多地使用錾花工艺。

镂空也属錾刻工艺的一种,这种方法是将器物上不需要的部分錾刻掉,形成镂空的纹样。有的镂空金银器还故意錾出编织纹路,显出编织效果。如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用来焙烤茶叶的“鎏金提梁银笼子”,器身上的球路纹就是錾刻镂空的,工艺非常精致。

金银错

金银错是我国古代金属细工装饰工艺之一,也称“错金银”,主要用于装饰青铜器,于春秋中晚期开始兴盛。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战国、两汉数以千计的金银错青铜器来看,金银错表现的形式主要有铭文、几何云纹、动物纹及狩猎纹。

金银错有镶嵌和涂金两种手法。

镶嵌手法是指在器物表面刻出沟槽,以同样宽度的金银线、金银丝、金银片等按纹样嵌入其中,构成图案或文字,随后用砾石磨光表面,这种手法又叫镂金装饰法。我国著名学者史树青教授在《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一文中,对这种方法有过详细介绍。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预刻凹槽,以便器物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物表面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第三章 巧夺天工——金银器的工艺 - 图4和田玉金银错壶

金银错还有另一种手法,即涂金装饰法。《说文解字》对“错”的解释为“错,金涂也”,《康熙字典》对“错”字的解释为“金涂谓之错”。通过以上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错金银。这种工艺过程是将金银置入汞(水银)中,溶成金汞剂,用金汞剂在青铜器表面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然后再用炭火烘烤,使汞(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青铜器表面,再用玛瑙或玉石做成的压子在镀金面上反复磨压,加固和磨光镀金层一般需要重复2~3次。目前出土的战国秦汉金银错铜器中,多数是用这种“金涂”法制成的。

鎏金工艺即“涂金装饰法”。汞在常温下呈液态,制汞的方法并不复杂,低温溶烧丹砂即可出水银,水银加热至400℃即能熔解金、银。所以在先秦时期鎏金法便应运而生。自战国以来曾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一般用于铜器上,也用于银器但很少见。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祀坑,出土的两枚鎏金的铜兽,是已发现的最早的鎏金器物。山东淄博齐王墓随葬坑出土的三件鎏金银盘,为高超的鎏金工艺精品。唐宋时期的银器上大多局部鎏金,文献中称之为“金花银器”。鎏金工艺可分为通体和局部两种。局部鎏金只在纹饰部分鎏金,有的是在刻好的花纹处鎏金,主要流行于唐代前期;有的是先鎏金再錾刻花纹,流行于中晚唐时期。鎏金技术除了广泛用于银器或银器的纹饰之外,在宗教和古建筑中应用也较为普遍。如藏传佛教建筑,常常使用大量的黄金鎏在寺庙的房顶制成为“金顶”,在蓝天的衬托下更显得庄严和神圣。如江苏邗江出土的空心小金球,是用两个较大的金圈和十二个较小的金圈焊接成24面的空心球体,再在24处金圈相接的地方分别焊缀4颗小金珠,共计96颗,精美绝伦。再如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的“金灶”,全件用金线、金粒焊缀,灶壁和锅的周围饰有细金丝交错的云纹,内嵌绿松石。锅内盛满了金珠做成的“米”,粒粒可数,极为精致可爱。

贴金与包金

贴金,是用胶漆之类的黏合剂把金片贴于某种器物的装饰部位,或利用器物的凹凸面使之紧贴于器物的表面。处理得较好的贴金常被误认为是鎏金。此工艺最早在商代中期就已经被采用,主要使用于先秦时期。贴于漆器表面的叫“金髹”或“浑金漆”。贴金专用材料主要有金箔、银箔、铜箔、铝箔。

传统贴金装饰方法是将金箔用竹钳子夹起,贴在有黏性的底子上,一般贴于织物、皮革、纸张、各种器物以及建筑物表面作装饰用。贴金的底子,用鱼鳔胶水遍刷一层,这是唐宋的古法。唐代贴金工艺已经非常普遍,宋代时期由于黄金竭乏,素有销金禁令。元、明、清时期,贴金工艺主要用于建筑装饰。

第三章 巧夺天工——金银器的工艺 - 图5贴金器物

包金是一种既有保护功能又有装饰器物作用的工艺,所包对象一般都是小型器件。所谓的包金,是指在铜器等器物外面包上一层薄金片,这种工艺手法在西周时期已被采用,主要用在金银器不太发达的先秦时期。包金和贴金一样,都属于薄金工艺。

金银平脱

最早产生于汉代,金银平脱这种工艺做工精细、费工费料,但器物相当精致美观,价值也水涨船高。

早在公元前16世纪,商代就已经出现了锤打金片作为装饰的工艺,但由于技术落后,金片只能简单地附着于器物表面,以表现精美华丽。春秋战国时代,将这种贴饰技术发展为“金银错”,即将金银丝纹样镶嵌入器物表面的刻纹之中,陕西出土的战国铜壶就是运用了这一先进的技术。汉唐盛世,这一工艺达到了鼎盛时期,尤其是唐代,工匠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普遍应用于漆器的装饰制作,形成了“金银平脱”技术。

在唐代时期,为了炫耀富丽堂皇的生活,贵族们在使用的漆器上大量运用金银做装饰。工匠们将金银熔化,制成箔片,并剪镂成各种花纹;然后,将金银箔片贴于漆器表面,再涂上两三层漆,待干后研磨,让漆层下的金银箔片显露出来;最后,形成与漆底在一个平面上的装饰纹样。

后世利用此种工艺技术刻镂丝帛之类,既而用于剪纸花样。在民间,人们大量剪裁比金银便宜的丝织品作为华胜,装饰头鬓。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每年的正月初七是人日,在这一天要举行许多特殊的活动来庆祝“人日”。人们不仅要张灯结彩、登高赋诗,还要剪彩丝帛为各种人形,贴在发鬓上以示祝贺。在这一天,许多家庭喜欢将剪刻的金银箔片装饰在屏风和窗门上,目的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万事如意。这些节日里的活动形成了窗花艺术的起源。此时的剪刻艺术已经同民间风俗融合在一起,为民间剪纸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点翠

点翠工艺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该工艺的发展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它的制作工艺极为繁杂,制作时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上一般还会镶嵌珍珠、翡翠等珠宝玉石,越发显得典雅而高贵。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的翠鸟羽毛为上品。由于翠鸟的羽毛光泽度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做成的首饰佩戴起来可以产生更加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

第三章 巧夺天工——金银器的工艺 - 图6女子的头饰——点翠

知识链接

描金工艺

指用笔勾画金线的工艺。在传统工艺中,常常对大型壁画、屏风和挂屏的彩绘使用描金工艺。描金使用的金粉调以胶水,自然干燥后金粉的线条常年不变色,画面显得金碧辉煌。在现代,描金工艺广泛运用于饰品、工艺品、家具、钟表、陶瓷的制作,目前使用金粉的已经不多,大多数以各种彩色金属合金与各种彩色盐类替代。

点蓝

点蓝工艺又称“蓝工艺”,与点翠工艺一样都属景泰蓝工艺。该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金器的辅助工种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的。金银器制作过程中的点蓝工艺就是景泰蓝工艺。采用这种工艺的工艺品晶莹夺目,金碧辉煌,具有浑厚持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纹饰工艺

动物纹

动物纹主要包括龙、凤、鸾鸟、天鹿、天马、狮子、龟、摩羯等幻想的动物和瑞兽。

1.龙纹

龙是人类幻想出来的一种动物,龙纹则是装饰纹样中最具生命力、最富中国民族特色的题材之一。古人认为龙是最高的祥瑞,故成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诸多方面。封建时期,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神秘色彩,尤其在宫廷艺术之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以龙作为装饰,大体包含了两种含义:《左传》“龙,水物也。”说龙是水神,是水中的灵物;另一说是天象的象征,《易·乾》“飞龙在天”,以飞龙象征宇宙的星宿。古代农业社会,非常注意天象,天象的变化足以造成人间的祸福。这是古人对大自然力量的一种幼稚的解释,龙则被看作是自然力量的形象化身。唐代金银器的龙纹多为单独的蟠龙或行龙,四足三爪,阔嘴长须,骧首奋冀,舞爪腾跃。在唐朝,龙还不是皇家专用图案和皇家标志,所以唐代工匠在塑造刻画龙时,主要是从艺术角度去表现,即怎样把龙表现得美,表现得劲健有力、气宇轩昂。

到明朝,统治者对龙纹的使用实行了垄断,尤其到了清朝对龙纹的使用非常严格,五爪龙纹是严禁民间使用的,三爪和四爪龙纹虽可以使用,但也主要以供器为主。清代金银器的龙纹日趋繁复,作为纹饰的主题,或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在装饰技法上以绘画为主。

2.凤纹

凤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受到崇拜,它的出现往往被当作一种祥瑞,因此凤纹也被大量用来装饰各种器物。

在唐代的金银器上,早期的凤纹多为单独的立凤,中后期的凤纹多成双配置。其造型主要为朱冠金喙、鼓翼而舞、长尾华美、色彩斑斓。在唐代金银器中,龙和凤一般都是单独使用,还没有明显的龙凤配对意识。到了宋元明清时代,龙凤出现在金银器中,象征和比喻封建王朝的帝后。

第三章 巧夺天工——金银器的工艺 - 图7凤纹托杯

3.瑞兽纹

除了龙、凤这两种神兽外,中国古代金银器上还常见其他动物纹饰。这些动物因具有吉祥寓意,称为“瑞兽”。所谓瑞兽纹,即是以某种兽类的图形作装饰以驱避邪恶或预兆凶吉,不同的兽类有不同的含义。常见的瑞兽纹有狮纹、熊纹、鹿纹、龟纹、摩羯纹。

4.立鸟纹

立鸟纹是一种外来纹饰,在唐代的金银器上最为常见。不过唐代的立鸟纹大多姿势优美,体态生动,尤其是后来,它们以中国人喜爱的成双配对的形式出现,并增添了飞腾的动感。而萨珊的立鸟呆板,多侧身像,身体僵直,皆单个出现。

5.鸟兽缠枝绞

缠枝鸟兽纹是在中国传统云气纹样的基础上糅合了外来纹样的特质而形成的。也有人认为,缠枝纹伴随着佛教艺术出现在中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成熟而流行,唐代金银器上的这种纹样应该是南北朝风格的发展延续。

植物纹

植物纹,是古代金银器中表现得最多的题材,既有写实的,也有图案化的。由于学者划分的标准不一,具体的定名也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忍冬纹、缠枝纹、团花纹、折枝花纹、宝相花纹、莲叶文、绶带纹等。

第三章 巧夺天工——金银器的工艺 - 图8如意纹银片

1.忍冬纹

忍冬又称“金银花”,因冬季不凋谢而得名。忍冬纹是西方传入中国的重要纹样之一,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用于石刻、壁画等。唐代忍冬纹多为三曲至五曲的半片叶,作为装饰或两叶对卷,或与枝蔓结合对称侧卷,或与其他纹饰共同构成花结、团花。

2.缠枝纹

中国在晋唐以前,植物类纹样并不发达。佛教传入中国后,装饰纹样较多地接触外来植物纹。缠枝纹很有可能是在中国传统云气纹样的基础上糅合了外来纹样的特质而形成的。唐代的缠枝纹是以各种花草的茎叶、花朵或果实为题材,以“S”形曲线为骨架的花卉纹样,是唐代金银器中最常见的植物纹饰。

3.团花纹

团花是一种泛称,不能确切地指出属于哪种植物的花朵,团花纹一般指外轮廓为圆形的装饰纹样。在金银器中,这类花朵均是一朵盛开花瓣的正视形或俯视形,由中心多层次地向外展开,交错叠压。在隋唐时期最为流行,形象更显生动,成为一种特色的装饰纹样,后人称为“唐草”,是唐代金银器中最常见的植物纹饰。

4.宝相花纹

宝相花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宝相,是佛教徒对庄严佛像的称呼。宝相花是象征性的花纹图式,是魏晋以来伴随宗教盛行起来的,其构成方法是将牡丹、莲花、菊花、茶花的花朵、花苞、花托、叶片等形象素材,以四向对称放射或多向对称放射的形式组成一种多层次、表现花朵整体平面的花纹。它与团花极易混淆,一般说来,团花纹是比较写实的自然花朵,而宝相花则更为图案化。如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飞狮六出石榴花结银盒,捶击成型,平錾花纹,纹饰涂金。盒的四周有六朵宝相花组成的串枝花,边沿饰柳叶纹一周。

5.花结

过去往往被称为“团花”。其实,团花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实体纹样,而花结是以忍冬、蔓草、葡萄、莲枝、石榴等枝叶或果实编结成石榴形、柿形或桃形的中空花朵。如西安市郊区三兆村唐墓出土的忍冬花结银熏球,捶击成型,镂刻纹饰,上下球体的纹饰均为镂空的三重结构,第二重为六朵柿形忍冬纹花结,第三重为六朵桃形忍冬花结。

6.折枝花纹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纹饰之一。所谓的折枝花纹就是指截取某种花草的一枝(颗)或部分作为装饰的纹样,一般有花头、花苞和叶子。金银器上的折枝花大多比较写实。例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折枝花纹高足银杯,捶击成型,平錾花纹,杯身每瓣均錾折枝花一朵,圈足面上相间排列折枝花和如意云头等。

7.勾莲纹

唐宋时期,工艺品上大量出现花卉图案,这一习俗一直影响到明清,莲花纹成为器物上最常用的花卉纹饰之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清代的一些莲花图案或蕃莲图案在花卉旁往往带有细长的枝蔓,称之为“勾莲纹”。

第三章 巧夺天工——金银器的工艺 - 图9勾莲双凤纹银盆

8.莲瓣纹

中国古代传统的纹饰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已应用于青铜器上。多装饰于器物颈、肩、颈、足等部位,有圆头莲瓣、尖头莲瓣、仰莲瓣、覆莲瓣等。莲花俗称“佛花”,是在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明代前期,金银器的装饰风格开始由元代的繁复变得疏朗、简练,永宣时期的莲瓣纹的特点是趋于自然写实,莲瓣内的装饰越来越简单,多采用“以青托白”的手法。

明代中期,金银器的装饰风格逐渐转变,构图层次比以前减少,边饰的使用也大大少于前期。永宣时期流行的双层莲瓣仍然大量使用,“以青托白”的手法逐渐很少采用。开始盛行大莲瓣之间夹小莲瓣的单层莲瓣纹,排列方式是在两个大莲瓣之间加一个小莲瓣。大莲瓣里的图案较复杂,小莲瓣则相对较简单。

到了明代后期,莲瓣纹除继续沿用中期的式样之外,总趋势是向图案化发展;有些经过图案化的变形处理后,发展成为纯几何图形的连续组合。

9.过枝花

中国古代传统的纹饰之一。过枝花又叫“过墙”,是一种构图技法,将一枝花繁叶茂的枝干,故意从器外壁画起,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清代粉彩瓷多见过枝花,有过枝牡丹纹、过枝桃花纹等。

10.卷草纹

中国古代传统的纹饰之一,卷草纹是金银器上常用的一种辅助纹样,以柔和优美的波状曲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而得名。

传统吉祥图案

我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吉祥图案不仅在金银器的纹饰中常见,且普遍应用在陶瓷、木雕竹刻、漆器、青铜器等其他传统工艺及染织、剪纸、皮影、年画等民间艺术中。

1.如意

“如意”寓意吉祥,顺合心意,美满幸福。称为“如意”的器物有四种:一是挠痒的“搔杖”,俗称“痒痒挠”;二是预防不测的器物,古人将其悬挂于墙上;三是顶端像云纹的僧具,用于佛家礼仪或记事;四是宫廷的吉祥玩赏物。清中期以后,作为官员朝晋的仪表与标识,也是皇族贵戚的馈赠品。民间美术中的如意多取第四种造型,“S”形曲柄,柄端为云头或灵芝造型。

2.方胜

方胜纹由两个菱形图案组成。“胜”原指古代妇女之首饰,传说为神话中西王母所戴,古人视其为祥瑞之物。“胜”的名目繁多,其中以彩绳结成的称彩胜;菱形的首饰,有金胜、银胜、织胜、罗胜、花胜等,多以材料或形象命名。“方胜”作为辟邪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3.八宝

又称“八吉祥”或“八宝吉祥”,由法螺、法轮、宝伞、华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种佛教法器组合构图。其中盘长又称八吉。

4.暗八仙

八仙手持的八件宝物称“暗八仙”,分别为李铁拐的宝葫芦、吕洞宾的宝剑、汉钟离的蕉叶扇、张果老的渔鼓、韩湘子的玉箫、曹国舅的玉板、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传说八仙的宝物各有神通,民间常以暗八仙为护身符,祈求八仙的护佑。

第三章 巧夺天工——金银器的工艺 - 图10暗八仙古花板

5.三多

以石榴、桃、佛手组合构图。桃象征“长寿”,佛手象征“福”,石榴因其多子,被视为子孙昌盛的象征。三种果实组合,寓意多福、多寿、多子。

6.双喜

图案为一个双喜字“囍”。由两个喜字组成的“囍”,是家喻户晓、婚礼上不可缺少的吉祥符号,读作“双喜”,有时也写“双禧”。“禧”字是福或喜神之意。由喜、禧、“囍”等字组成的图案俗称“喜喜字花”,多用于新婚祝贺。

7.寿字

寿字有各种变体,瘦长的称“团寿”,变形的寿字都有特定的吉祥寓意。此外,篆体的寿字与“万”字符组合即“万寿”。

8.百家姓

在长命锁的配件上,镌刻多种姓氏,寓意有一百个家族在护佑孩子健康成长。

9.四季平安

图案常用插在瓶子里的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或水仙、荷花、菊花、梅花来代表四季。“瓶”与“平”同音。“四季平安”是说一年四季美好、平安。

10.富贵平安

以牡丹、花瓶组成图案,又称“平安富贵”。牡丹寓意富贵,花瓶寓意平安。组合图案象征合家安康,生活富足。

11.福寿双全

以蝙蝠或佛手与桃组合构图。其中蝙蝠的“蝠”、佛手的“佛”均与“福”谐音,桃象征寿,“福寿双全”,福、寿兼而有之。“福寿双全”也有用“福”和“寿”的汉字组合表示。

12.连年有余

以童子、鲤鱼和莲花等组图。因“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组合图寓意生活美满、富足,年年都兴旺。

13.金玉满堂

多以金鱼构图。“金玉满堂”典出于《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玉”指金石珠宝,泛指财富。“金鱼”与“金玉”谐音,故多借金鱼而喻“金玉”。“金玉满堂”即财富充盈,也用于比喻富于才学之人。

14.富贵牡丹

又称“花开富贵”,以牡丹构图。牡丹为群芳之首,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又称“富贵花”,有富贵、祥瑞、美好之寓意。牡丹与花篮组成图案,称“富贵花篮”。

15.喜从天降

蜘蛛又名“喜蛛”、“喜子”、“喜母”,体细小,长腿,色暗褐,常在树丛中结网。葛洪《西京杂记》:“乾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在吉祥图案中,喜蛛脱巢坠丝而降,寓意喜事即将降临。

人物故事纹

人物故事纹指以人物活动或人物形象为内容的纹饰。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也有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图纹。反映历史人物的,有描写周文王访姜太公以及“子路”、“少正卯”等春秋人物的故事。反映现实题材的以狩猎最为多见。仕女生活题材则尤为多姿多彩,另有童子嬉戏,穿戴不同、手持各种乐器的人物,反映宗教信仰的飞天、菩萨、罗汉等佛教形象。

1.寿星

即南极仙翁。从周秦开始,历代都有祭祀寿星的活动,至东汉时期,祭祀寿星被历代皇朝列入国家祀典,至明废除。寿星最初寓意职掌国运之长久,后被奉作世间寿考之神。

第三章 巧夺天工——金银器的工艺 - 图11寿星纹银饼

2.福寿禄三星

又称“福寿禄三星”、“三星拱照”、“三星在户”。传说福星、禄星、寿星是主管人间福、禄、寿的三位神祇,福星司祸福,禄星司富贵贫贱,寿星司生死寿考。此图案寓意三星在户,全家幸福、富裕、长寿。

3.和合二仙

源于唐代的二位高僧——寒山与拾得。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中的团圆神和喜庆神。清雍正帝时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寒山手捧一盒,拾得手执一荷。“盒”、“荷”与“和”、“合”谐音。“和合”有同心和睦、迎福纳祥之意,以至后来渐兼为婚姻和合的喜神。

4.五子连科

又称“五子登科”、“五子高升”,构图以五童子汇聚一堂为主。传说古时有一家教子得法,五个儿子均登科高中并做了大官。五子登科图常用于装饰婚嫁物品。

5.状元游街

为状元高中后骑马游街的画面,寓意科举及第,仕途顺利。花纹饰于发饰步摇等金银饰品中。

除了这几种主要纹饰外,金银器上还有连珠纹、三角纹、云气纹、叶瓣纹等附属纹样,装饰于各种器物的口沿、底边或折棱处,在器物的美化、缀饰中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