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宰相

秦王扫六合,不仅使分裂的国家重回统一,也标志着我国封建制度的正式确立,宰相制度同样以正式的制度保留下来。而秦始皇所信任的赵高成为丞相后,却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继秦而建立的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巅峰期,萧何辅佐高祖刘邦成就了这个辉煌;汉武的霍光、光武的邓禹则使它得以延续。但在这光辉的背后却暗流涌动,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不断,然而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没能逃出被权相逐步取代的命运。

第一节 秦代的名相

下场悲惨的丞相:李斯

李斯是楚国上蔡(在河南上蔡县西)人,少时曾任小吏,后从师大思想家荀卿(即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认为楚王不足共事,而六国又皆弱小,建立不了功业,决定入秦。

李斯到了秦国,秦王异人恰好在这时死去,李斯于是求见秦相国吕不韦,想做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便任李斯为郎(秦王侍卫官),李斯得以有机会向秦王嬴政进言,阐述他的政治见解,建议秦王立即发兵并吞东方六国。李斯的卓越见解得到秦王嬴政的称赞,并拜为长史。

秦王用李斯的计谋,暗派能言善辩之士,携金玉游说六国,收买权臣、名士,离间六国君臣。能收买的便收买之,不能收买者就暗杀。然后再派良将进行征伐。在军事上,秦王也从李斯之谋,远交近攻,先灭韩国,再攻两翼,最后灭齐。

韩国为推迟秦军之进攻,派水工郑国至秦,游说秦王征调民工,兴修水利,以消耗秦国国力。工程进行中,秦王有所察觉。秦宗室大臣也进言:“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于是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的范围中。

李斯立即上书陈逐客的弊端,他说:“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破了六国的合纵,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居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使六国之从。”“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秦王嬴政这才醒悟,便除逐客之令,召还已至骊邑的李斯,恢复他的官位,随后又提拔他为廷尉。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宰相 - 图1秦王宫一角

秦王在李斯等人之辅佐下,历时20余年,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自尊为始皇帝。当时天下虽然归于统一,但统一以后实行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问题上,斗争异常激烈,丞相王绾主张周代的分封制,且受到群臣的支持。分封制是历史的倒退,李斯坚决反对,力主郡县制。

始皇终从李斯之议,不立子弟为王,分全国为36郡,郡以下设县、乡、亭、里,组织十分严密,构成一部完整的统治机器。郡县制,开中国历史的先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中有不少制度,不但为汉唐以后各封建皇朝所采用,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又提出师古的问题。李斯反对更加坚决,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他力主采取极端措施:“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致始皇有焚书坑儒之举,被坑儒生460余人。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初,李斯、胡亥(始皇少子)和中车府令赵高从始皇出游。七月,始皇病死沙丘平台(在今河北广宗县)。李斯怕天下有变,于是秘不发丧,始皇的棺材载在大车中运往咸阳,外人都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去的消息。

得幸于胡亥的赵高,深恨大臣蒙毅曾治其罪,便前去说服胡亥伪造诏书,以始皇之命诛扶苏(始皇长子),立胡亥为太子,并说如果不与丞相李斯谋,恐怕事情不能成功。胡亥心然其计。赵高便去找李斯谋划,李斯一开始不同意。赵高威胁说:“如果长子扶苏即位,必用蒙恬(蒙毅之兄)为丞相,你终将会不怀通侯之印而归乡里,这是很明白的事了!”李斯自以为才智与威望不及蒙恬,扶苏即位于己不利,便同意了赵高的阴谋,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又派人赐扶苏、蒙恬死。胡亥即皇帝位后是为二世皇帝。

在胡亥的残酷统治下,民不堪其苦,纷纷起义。胡亥面对危机,不是引咎自责,而是多次大声责备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万分恐惧,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但是李斯本性贪图爵禄,力图自保,于是便向胡亥提出“独断于上”,“行督责之术”,“灭仁义之途”,“绝谏说之辩”的策略。胡亥十分高兴,于是督责益严,誉课税重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死人晠积于市。

李斯虽然阿胡亥之意以讨欢心,但仍处危境之中。赵高当时已经掌握实权,也图谋害死李斯。赵高设下圈套,跟李斯说:“关东群盗多,今上急欲发徭,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李斯不知是计,便说:“吾欲言之久矣,今时上不坐朝廷,常居深宫。吾所言者,不可传也。欲见,无闲。”赵高当即表示愿为效劳。

一日,胡亥正与宫女寻欢作乐,赵高却使人告诉李斯说胡亥现在很闲,可以奏事。李斯便至宫门,要求拜见。如此者三,胡亥大怒,骂道:“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赵高趁机进言:“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今陛下已立为帝,而丞相贵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并言李斯子李由与陈胜相勾结。胡亥信以为真,使人查李由。李斯得知后怒而上书,极言赵高之短。胡亥非常依赖赵高,害怕李斯杀了他,便将此事告诉了赵高。赵高说:“丞相所患者独高。”于是,胡亥先撤李斯丞相之职,降为郎中令,继而以谋反之罪使赵高治之。赵高搜捕李斯的宗族宾客,经严刑拷打,李斯被迫招供。李斯上书自陈,述说自己的冤屈,赵高以囚徒不得上书为由,弃之不奏。赵高还使自己的宾客十多人,诈为御史、侍中,轮番对李斯进行残酷审讯,李斯均以实对。后来胡亥暗中使人查李斯,李斯以为还是赵高派的人,便以之前的话应对。于是胡亥下令将李斯腰斩,并夷其三族。

谋害扶苏的奸相:赵高

赵高本是赵国的贵族之后,他的父亲是赵国君主的远房本家,因为犯罪,被施以宫刑,其母受牵连沦为奴婢,赵高弟兄数人也因此而当了太监。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赵高被掳往秦国。秦始皇听说他身强力大,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按律要处他死刑,秦始皇却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由此不难看出秦始皇对赵高的偏爱。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位在自己眼中“敏于事”的宠臣,日后会成为断送大秦江山的祸首。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年逾半百的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虽然他一生都在寻求着长生不老的秘方且“恶言死”,但仍然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运作规律。

随着病势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立储之事。他将二十几个儿子一一进行掂量。觉得胡亥虽然最得他的疼爱,但知子莫若父,此子昏庸无能,不成器;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政见不合,但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也应该传位于他。当下始皇不再犹豫,召来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时扶苏正监军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始皇命他将军事托付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已确认了他继承者的身份。诏书封好后,始皇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岂料老奸巨滑的赵高假意允诺着,暗中却扣压了遗诏。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宰相 - 图2指鹿为马

一天傍晚,车队停下住宿。赵高觉得时机已到,便带着扣压的遗诏来见胡亥,劝他取而代之:“而今大权全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中,希望公子早作打算。”胡亥早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只是碍于忠孝仁义而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听赵高一番贴心之语,蓄蕴已久的野心不禁蠢蠢欲动,但仍有些犹豫,叹息道:“父皇病逝的消息还没有诏示天下,怎么好就去麻烦丞相呢?”赵高早已摸透了他的心思,胸有成竹地说:“公子不必再瞻前顾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事没有丞相的支持不行,臣愿替公子去与丞相谋划。”胡亥正求之不得,立即答应了。赵高马上与李斯合谋,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赵高见障碍已除,建议胡亥赶快回去继承皇位。由于气候炎热,此时早已死去的始皇的尸体已开始腐烂,一阵阵恶臭从辒辌车中传出。为掩人耳目,赵高便命人买来大批鲍鱼将臭味盖住,一行人浩浩荡荡回到了咸阳,这才发丧,公告天下,不久举行了空前隆重的葬礼。太子胡亥称帝,是为秦二世。赵高官封郎中令,成为了胡亥最亲信的决策者。

从此以后,这对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发指的惨剧。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也由此分崩离析。胡亥登上皇位不久,就开始追求起穷奢极欲的生活来。昏庸无知的胡亥乐得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名郎中令,而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在他的心目中显得日益迫切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当年沙丘之谋,他如果不贪求一时私利,又何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场呢?胡亥的昏庸,赵高的阴毒,都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位功过参半的丞相,临死前已敏锐地嗅到了秦必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麇鹿游于朝也。”大秦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统治下,已丧失殆尽。

此刻的咸阳城外,已到处卷起了亡秦风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义军以更加迅猛的势头继续战斗。胡亥也不能坐视不管了,他派使者质问赵高:“丞相不是总说关东盗贼不能成气候吗,今天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赵高听了大惊失色,知道二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与不满,于是秘密与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商议对策,制定了弑君政变的计划。阎乐率领手下士兵装扮成山东农民军攻打望夷宫,逼迫胡亥自杀。胡亥死后,赵高便另立秦始皇的幼子子婴为帝。

子婴早在当公子期间,就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罪行。现在被赵高推上皇位,知道自己不过乃是一个傀儡而已。子婴不愿再重蹈胡亥的覆辙,便与自己的儿子和贴身太监韩谈商定了斩除赵高的计划。

原来赵高要子婴斋戒五日后正式即位。等到期限到了,赵高便派人来请子婴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太监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

知识链接

指鹿为马

李斯死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完全由他决断,几乎成了太上皇。羽翼已丰的他,渐渐不把胡亥放在眼中了。

一天,赵高趁群臣朝贺之时,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胡亥,说:“臣进献一马供陛下赏玩。”

胡亥虽然糊涂,但是鹿是马还是分得清。他失声笑道:“丞相错了,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板起脸,一本正经地问左右大臣:“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

围观的人,有的慑于赵高的淫威,缄默不语;有的惯于奉承,忙说是马;有的弄不清赵高的意图,说了真话。胡亥见众口不一,以为自己是冲撞了神灵,才会认马为鹿,遂召太卜算卦,太卜道:“陛下祭祀时没有斋戒沐浴,故至于此。”胡亥信以为真,便在赵高的安排下,打着斋戒的幌子,躲进上林苑游猎去了。二世一走,赵高便将那些敢于说“鹿”的人纷纷正法。

第二节 西汉的名相

论功第一的治国贤相:萧何

萧何(?—前193年),江苏沛县人。年轻时就以精通文墨、待人宽厚而闻名遐迩。萧何曾佐刘邦起义,与刘邦结为患难之交。

萧何任秦朝沛县吏主吏掾之职时,刘邦在沛县乡里落拓不羁,不拘小节,好酒色,常被人瞧不起,萧何却器重他。刘邦任亭长时,萧何作为他的上司,经常帮助他。有一次,沛县县令的好友吕公宴请宾客,县中豪杰带着贺礼纷纷赴宴。萧何主管宴会,负责接收财礼。萧何规定凡送礼钱一千以下者坐在堂下,送钱一千以上者坐在堂上。赴宴的刘邦谎称送礼钱一万,实无分文。萧何一边对吕公说笑刘邦爱说大话,很少办成事,一边迎他坐到堂上。刘邦落落大方,被吕公看中,把女儿许配给刘邦,她就是后来的吕后。萧何还经常资助刘邦,刘邦身为亭长,常常被派遣到咸阳办公事,县里的小官吏都送他三百钱作资俸,唯独萧何送给他五百钱。

陈胜、吴广反秦起义后,萧何等人拥立刘邦为沛县起义武装的首领,趁机起兵。刘邦号为沛公,萧何为主丞。当项羽率师渡河北上,击败秦师主力章邯军数十万于巨鹿战场时,刘邦则挥师西进,日夜兼程,乘虚攻入秦都咸阳。义军一进入咸阳,诸将纷纷奔向秦王朝的府库,争夺金银财宝。唯独萧何对财物无动于衷,反而急往秦丞相御史府,收取律令图书文献档案,并精心保存。在随后爆发的楚汉之战和汉初的创业阶段,刘邦能够对山川险要、郡县户口、民生疾苦等了如指掌,都得益于萧何收取的资料档案。

按照义军拥戴的楚怀王之约,诸路义军首先入关破秦者,即可称王。可是项羽毁约,封刘邦为汉王,偏居西南的巴蜀。刘邦及其属将都主张与项羽决战,萧何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决战条件尚不成熟,劝刘邦以巴蜀为基础,积蓄力量,再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听从了萧何的意见,拜萧何为丞相。萧何任相后,为刘邦确立了养民致贤方略,积极引荐天下能人志士。

韩信是胸怀大略的将才,曾先后投奔过项梁、项羽,可惜都未受重用。刘邦做了汉王,韩信弃楚归汉。起初刘邦不识韩信之才,只给他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之职,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曾与韩信多次接触,深知他是盖世奇才,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慌忙中竟忘记禀报刘邦。有人报告刘邦说,萧丞相逃走了,刘邦顿时感到像砍去了自己的左右手一般,整日焦躁不安。等到萧何回来时,刘邦欣喜之余又责备他不该“逃跑”。刘邦认为萧何追赶一员普通的将领实在不值得。萧何却郑重地说,韩信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才,夺天下必须要靠韩信这样的人共谋大计。刘邦遂拜韩信为大将军。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宰相 - 图3萧何雕像

当天,刘邦安排了隆重的仪式,让韩信到高台上受命统帅三军。此后,刘邦召见韩信,询问平定天下之策,发现他确实是难得的将才,也更加佩服萧何的识才能力。后来,刘邦依靠韩信击败项羽。也许正是因为萧何善于识才用才,刘邦才把其他有功之臣称为“功狗”,而唯独赞美萧何为“功人”,意思是说,猎狗只能追擒野兽,而猎人却能指挥猎狗。诸将只不过是擒杀野兽的猎狗,只有萧何才称得上是猎人。

楚汉大战,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萧何身居关中,心系天下,把治理关中作为辅佐刘邦创建帝业的大事。他一心侍奉太子,建立宗庙,制定法令,安抚百姓,发展生产,使关中地区很快富庶了起来。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56万大军与项羽决战于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以精锐部队大破汉军于睢水之上。汉军10余万人被杀,10余万人被逼入睢水,睢水为之断流。刘邦率数十骑兵突围,以残兵败将困守荥阳。在这危急关头,萧何紧急动员关中父老补充兵员,汉军士气为之大振。

第二年荥阳之战,项羽以重兵攻城,刘邦以诈降之计,率数十骑从城西门逃出走成皋。当时,萧何总揽关中大权,稍有二心,就能置刘邦于死地。刘邦多次派人以慰劳之名,窥察萧何的举动。萧何为消除刘邦的猜忌,声援刘邦和安定军心,将其子孙昆弟送上前线。

公元前203年,楚汉成皋之战,刘邦再次失败。后靠收取韩信所部收复成皋,至此楚汉之争已历时四年,就连曾经实力雄厚的项羽也陷入兵员、食物匮乏的困境。刘邦的部队却因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而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最终逼得项羽兵败东城,自刎而死。由此可见,汉军的胜利应归功于萧何在关中的后勤支援。

萧何在政治生涯中,也时有违心之举,特别是在刘邦诛杀功臣时,他曾参与设计捕杀淮阴侯韩信。韩信死后,功高盖主的萧何也为刘邦所忌。前方征战的刘邦常派人探询萧何的举动。于是有宾客警告萧何说,相国功称第一,深得关中百姓拥戴,皇上数次探问,就是怕您倾动关中。您为什么不多买点田地,用贱价强赊,在百姓中留下坏名声,使皇上安心呢?萧何治家素以节俭著称,平时置办田宅,只挑些偏僻之处,从不侵占民田。如今,为免遭杀身之祸,只好采纳了宾客的建议。刘邦在前线听说萧何强赊民田,引起民怨,心中大喜。刘邦回到长安后,又有许多人状告萧何。刘邦将这些状纸交给萧何,责怪他不该如此对待百姓。一向勤于民事的萧何,在生性多疑的皇帝身边,只能靠自污之举而免一死,这实在是个悲剧。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死,萧何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是为惠帝。过了两年,萧何积劳成疾,惠帝亲临病榻问候,询问相国百年之后应由谁接替他的职务。萧何力荐曹参代己为相。萧何与曹参在贫贱时交情很深,后来萧何因功位居曹参之上,两人始有隔阂。萧何不计前嫌,不泄私愤,主动荐举曹参,足见一代名相宽宏大度、以大局为重的风范。后来曹参忠实地执行萧何休养生息的社会政策,使西汉国力日强。对于萧何的这些功绩,后人给予了高度评价。

萧规曹随的无为宰相:曹参

曹参是江苏沛县人。秦时,萧何为沛县主吏,曹参为狱吏。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曹参与萧何帮助刘邦起兵。刘邦为沛公,曹参遂为中涓(侍从)。之后,他追随刘邦转战各地。

次年闰九月,刘邦西进伐秦,曹参也一同前往。及攻开封、洛阳,均不能下,乃转兵南下至宛(今河南南阳县),然后向西挺进,经紫荆关(在今淅川县西北)、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北),历时14个月,攻入咸阳。继而项羽背约封刘邦为汉王,曹参封建成侯。

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曹参率郎中樊哙等为前锋,领兵数万,进袭关中,占领咸阳。继出临晋关(在今陕西大荔县东)渡河,至河内(治所在今河南淇县),攻下修武,南渡平阴津(在今孟县东),占领洛阳。

四月,刘邦趁项羽东攻齐国的时机,率军进袭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兵分三路,曹参统率北路军,自围津(在今山东东明县境)渡济水,与中、南两军会师于砀、萧(今萧县),一举占领彭城。项羽听闻彭城失陷后,令诸将击齐,自率精兵3万南下,大败汉军于彭城。汉军退守荥阳(属今河南省),曹参为假左丞相,屯兵关中。在此期间,曹参曾与韩信伐魏、赵、齐三国。

在作战中,曹参身先士卒,英勇果敢,屡建战功:凡下2国、122县,得王2人、相3人、将军6人。在评功之时,诸功臣皆曰:“曹参,身被70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但刘邦以萧何有“万世之功”,功居第一,而以“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耳”,功居第二,曹参对此十分不满。

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以长子刘肥为齐王,以曹参为齐相国,封平阳侯。

曹参相齐九年。相齐之初,尽召长老诸先生,问以安定百姓之法。诸儒百人,其言各异,曹参不知所从。后来听说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之学,于是使人持厚币请之。盖公到后,对曹参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于是用黄老之术,避正堂,清净无为以安百姓,被誉为贤相。

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七月,相国萧何病逝。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后,告诉家人:“吾将入相。”未几,使者至,果然召曹参入相。曹参为相,悉遵萧何旧制,凡事无所改,故有“萧规曹随”之说。

在用人问题上,曹参皆以质朴、语言迟钝为标准。凡言语深刻,务求名声者,尽去之。曹参又不务政事,日夜饮酒,百官、宾客见此情景颇为忧虑,相继来拜,皆欲有所言,曹参便以饮酒应对。间歇时有人想进谏,曹参又用酒灌他,直到把那人灌醉没法说话为止。

曹参的近吏也在丞相府的后园日日饮酒,歌唱呼号。有人知道后便请曹参游后园,想让曹参看看,借以禁之。等到曹参到了,见此场面,便令人张设坐席,与近吏一同饮酒歌呼。

对人小过,曹参也常加以掩盖。惠帝怪曹参不治事,以为欺自己年少,就让曹参的儿子曹纜回家劝他父亲。曹纜到家后把惠帝的话跟曹参说了一遍,曹参大怒,抽了自己的儿子二百下,对他说:“天下事非你所当言。”

公元前190年8月,曹参病死,谥曰懿侯。

曹参信黄老之术,崇尚清静无为。为相后,悉尊旧制,凡事无所改。之所以如此,曹参答复是:“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曹参为相三年,社会安定,生产继续发展,汉政权进一步巩固。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由上观之,凡事视具体情况而定,该变则变,变是正确的;不该变而守成,守成也是正确的。

武帝托孤的无学宰相:霍光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戾太子刘据(武帝长子)被陷害致死,武帝认为次子燕王刘旦及其弟广陵王刘胥都有很多过失,不能继承皇位。当时武帝年事已高,宠姬钩戈赵鯬有男孩叫弗陵,武帝很是喜欢这个小儿子,打算立他为太子。但是弗陵年幼,要有大臣辅佐才行。汉武帝考察群臣,发觉只有霍光最值得信赖,而且老成持重,能够担当起托孤的重任,可以把社稷委托给他。武帝于是指派宫内画工画一幅周公抱着成王使成王面向前方接受诸侯朝拜的图画赐给霍光,霍光不知其意。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武帝游五柞宫时不幸染病,不久,病情恶化。霍光随侍在武帝身旁,流着眼泪问道:“如果有不可避忌的事情发生,谁可以嗣立为皇帝呢?”武帝说:“您难道没理解以前赐给您的那幅画的含义吗?立小儿子为皇帝,您按周公的故事辅政就行了。”霍光赶忙叩头辞让说:“臣不如金日。”金日说:“臣是外国人,不如霍光。”武帝于是下诏令立弗陵为皇太子,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金日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都在武帝卧室里正式接受任命,按遗诏辅佐少主。第二天,武帝去世,太子继位,是为昭帝。

昭帝即位时才8岁,政务都由霍光决定,此时正值多事之秋。此前,汉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在完成了辉煌事业的同时,也耗尽了文景以来府库的余财。与此同时,武帝在其中后期大兴土木,修宫室,以便于他巡游,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加上整个统治集团日趋腐化,广大农民贫困破产,无以为生,流亡者越来越多,终于导致了天下动乱。

霍光执政后,深知国家当务之急,他继续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农民租税徭役负担,与各少数民族修好,减少边境民族冲突,这样才算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经过多年的努力,人民财富有所增加,民族关系得以协调,社会矛盾趋于平缓。后来宣帝还继承昭帝的遗法,把都城和各郡国的苑囿、公田借给贫民耕种,同时,减免田赋,降低盐价。这些措施使得阶级矛盾进一步得到缓和,农业生产开始上升。从而奠定了汉宣帝中兴的坚实基础。所有这一切,都与霍光的功绩分不开。因为,他才是这些政策的真正策划者和执行者。武帝遗诏让霍光、金日和上官桀共同辅佐幼主,不久,金日病死,由霍光和上官桀共同辅政。

后来,上官桀及其党羽又在昭帝面前攻击、诬陷霍光。昭帝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委托他来辅佐朕,敢有诽谤他的,要治罪!”从此以后,上官桀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上官桀等人见上告的计谋不行,于是密谋叫长公主设酒席请霍光,暗伏兵士,杀掉霍光,乘势废掉昭帝,迎立燕王为天子。霍光当即采取断然行动,上官桀父子等都以谋反罪而被处死,并诛灭了他们的宗族。

这次政变被粉碎以后,霍光威震全国,昭帝对他更加信任,直到昭帝成年以后,还继续委任霍光主持国政。昭帝时,霍光主政达13年之久,百姓富足,四夷归顺。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宰相 - 图4古代苑囿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没有儿子。武帝的6个儿子中独有广陵王刘胥在世,群臣讨论该立谁为皇帝时,都有意立广陵王。广陵王本来就是因为行为放纵、不合正道才不被武帝选用的,所以霍光听了大家的议论后犹豫不决。这时有个郎官上书说:“周太王废黜太伯而立王季,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都是只看合适才立,即使是废黜长子而立少子也是可以的,广陵王不能继承帝位。”此话正合霍光的心意,霍光把郎官的上书拿给丞相杨敞等人看,于是把这个郎官提拔为九江太守。当天,霍光奉皇太后诏令,派遣行大鸿胪事的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去迎接昌邑王刘贺。

但是刘贺即位后行为放纵,淫乱不堪,举动无节,政事失当。霍光等人便将他废黜。昌邑王被废后,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商议迎立新君,并在掖庭中会集丞相以下官员讨论确立人选。当时武帝的子孙中,齐王早死,没有儿子;广陵王刘胥已经在以前决定不用了;燕王刘旦由于谋反而自杀,他的子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近亲唯有戾太子的孙子尚在民间,号皇曾孙,民间都称赞他好。这时,光禄大夫丙吉上书说,皇曾孙已有十八九岁了,而且通经术,为人节俭,慈仁爱人,请求霍光拥立他。杜延年也认为皇曾孙德行美好,力劝霍光、张安世拥立。霍光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在公元前74年9月,霍光会同公卿大臣上奏太后立皇曾孙为帝,皇太后下诏同意了。

霍光于是派宗王刘德到皇曾孙的家乡尚冠里去,让皇曾孙梳洗干净,然后赐给他皇宫里的衣服。太仆驾着轻便的轮猎车来迎接曾孙,到宗正府举行斋戒,进未央宫谒见皇太后,被封为阳武侯。过了不久,霍光捧上皇帝的玺绶,皇曾孙在拜谒高祖庙后正式即位,是为汉宣帝。

霍光从武帝后元时就掌握国家大权,到宣帝即位,霍光曾经请求归还大权,宣帝谦让不肯接受,还是让大臣们先将各种事情报告给霍光,然后才呈报给自己,霍光每次朝见,宣帝都以礼相待,谦虚得都有些过分。这是真正的敬意吗?不是。宣帝刚即位时,去谒见高祖庙,霍光陪从在身边作骖乘,宣帝内心很恐惧,好像有芒草刀剑扎在背上一样不安。以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做骖乘,天子就精神放松,身体舒展,感到安宁和妥帖。可见宣帝对霍光只是敬而畏之。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病危,宣帝亲临霍光家问候,还为他流了泪。霍光上书谢恩道:“希望从我的封邑中分出3000户,请皇上拿去封我哥哥的孙子奉车都尉霍山为列侯。”宣帝立即把这份申请交给丞相、御史大夫去办,当天还任命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以告慰霍光。

没几天,霍光就去世了。宣帝和皇太后亲自去霍光灵柩前吊祭。葬礼非常隆重,太中大夫任宣和侍御史等5人持符节主持丧事,并在坟边设立临时办事机构。皇帝赐给霍家大量金钱、绸缎丝絮,完全采用皇帝丧葬制度的规格,用皇帝乘舆专用的黄屋左纛,又用韫辕车载送霍光灵柩。同时调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的士兵充任仪仗队,从长安一直排列到茂陵,为霍光送葬,并赐给霍光宣成侯的谥号。葬礼完成以后,宣帝封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霍禹承袭博陆侯的爵位。不久,又封霍山的哥哥霍云为冠阳侯。

霍家地位虽然高贵,但因霍光教导无方,导致其后人骄奢淫逸。霍禹继承博陆候的封爵后,太夫人霍显改建自造的墓地,扩大了规模,建造三出阙,筑神道,并与管家的奴隶冯子都私通,生活相当糜烂。同时霍禹、霍山也都整修住宅,在平乐馆赛马取乐。霍云在应该朝见皇帝的日子,多次托病不去,私下带着宾朋好友到黄山苑去游猎,只派奴仆代表自己去朝见,竟然没有谁敢指责他。霍显和她的几个女儿还不分昼夜地随意进出太后住的长信宫殿,没有时间的约束。

霍光去世后,皇帝才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御史大夫魏相曾经上书,认为霍家倚仗权势,骄奢放纵,应当损夺其权,宣帝也深以为然。后来霍显与淳于衍合谋毒死许后的事情渐渐泄露出来,宣帝也听说了这件事,但一时也不明真假,于是把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调为光禄勋,二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出京城去做安定太守。几个月后,又把霍光的姐夫,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调为蜀郡太守,调霍光的孙女婿、中郎将王汉为武威太守。不久,又调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卫尉邓文汉为少府。接着任命霍禹为大司马,但只许戴小冠,没有印绶,同时撤销他的右将军该统领的营兵和下属办事机构,只是让霍禹的官名和霍光一样,都是大司马罢了,有职无权。不久又收回范明友的度辽将军印绶,只任光禄勋,又收回霍光的三女婿的骑都尉印绶,将他改任文职。与此同时,宣帝将羽林军和两宫卫军的各个带兵将领全都换成了自己的亲信。

霍显、霍禹、霍山、霍云等人自从发现权力被一天天削去,多次相对哭泣,互相埋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霍显等人密谋发动政变,被人告发后,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霍显、霍禹、邓广汉被捕,霍禹被腰斩,霍显及其多个子女都被斩首示众。唯独霍皇后只被废黜,居住在昭台宫。这时,同霍家有关系而被杀的有数千家。至此,自武帝以来煊赫一时的霍氏家族终于遭到灭族之祸。

宣帝虽杀尽霍光全家,不过,并没有因此抹杀霍光的功勋。宣帝晚年在麒麟阁设置画像,霍光仍然被列为第一功臣。

知识链接

霍光的身世

公元前119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北塞,大破匈奴,凯旋而归。归途中,霍去病在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洛市东南)的一座普通农家,整整逗留了三天,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霍去病走的时候显得依依不舍,同时身边还多了一个十来岁的小孩。这孩子虽身材矮小、瘦弱不堪,但两眼十分有神,十分机敏。一路上,他什么都觉得稀奇,不停地问这问那,霍去病丝毫没有一点厌烦之感,总是有问必答,耐心地给他讲解。

到了京城长安,这个孩子完全被庄严的皇宫、整肃的侍从队伍、严格的礼节所震慑,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老是跟在霍去病的身旁。朝中群臣都感到十分奇怪,这时霍去病才揭开了谜底:这孩子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因为生长在乡野之间,根本不懂礼节。

然而正是这个诚惶诚恐进宫的小孩,却在不久后就成为了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他两次从困境中拯救了汉朝皇室,为汉宣帝时的中兴盛世奠定了基础。一开始,霍去病只是保举霍光为郎官,后来逐渐升到诸曹侍中。霍去病死后,霍光又相继升任奉东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很得皇帝的信任,皇帝出行时,他就随侍车驾;皇帝在宫内,他就侍候在身旁。霍光出入宫禁20多年,小心谨慎,从来没有犯过错,深受汉武帝的信赖。

第三节 东汉的宰相

光武中兴的功臣:邓禹

成功人士的童年总会是卓而不凡的,邓禹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他小时候很聪明,13岁时就能出口成章。

新王莽天凤年间(公元14—公元19年),邓禹曾经在京城长安学习。当时,刘秀也在京城游学。邓禹虽然年纪不大,却有当伯乐的潜质。经过交往沟通,他觉得刘秀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日后必能成大器,便主动和他交往。

王莽末年,纷争不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豪强纷纷拥兵自立,为的是抢夺地盘。公元23年二月,刘玄登上帝位,是为更始帝,他求贤若渴,众豪杰都觉得邓禹很有能力,纷纷推荐他,邓禹很有个性,就是不肯追随。更始帝很赏识刘秀的才华,提拔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不久命刘秀前往河北镇抚州郡。当邓禹听说刘秀已经在河北安定下来,立刻北渡黄河,携带着干粮徒步而行,冒着天下的纷乱行至邺县(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去投奔刘秀。刘秀知道邓禹来助自己一臂之力,非常高兴,亲自将他迎进军营,留他同宿,秉烛夜谈。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宰相 - 图5邓禹故里碑

邓禹进言说:“更始虽都关西(泛指函谷关或陕西潼关以西地区),但是如今的山东(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地区还不安宁,赤眉军、青犊军的部队,数以万计,三辅(汉朝把长安及附近分为三个行政区划:冯翊、扶风和京兆,号称三辅,在今陕西渭南华阴市、西安高陵和宝鸡眉县一带)地区,自立名号的人,也往往一群一群地聚在一起。更始帝对他们还没有加以挫伤,而又不能听取意见作决定。他那些将领,不过是庸人崛起,用心在钱币财物,争相使用各自的力量,图一时的快乐而已。他们之中,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想辅佐皇帝安定百姓的人。天下分崩离析的形势已经可以看到了。您虽然对更始帝已有辅卫的功劳,但恐怕还不能自立。现在的计策,不如招纳英雄,致力于使民心欢悦,建立高祖那样的事业,挽救百姓的命运。让您来谋划天下,天下还不够您平定呢。”

听完邓禹的话,刘秀茅塞顿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为了表达对邓禹的敬重,他令左右称呼邓禹为“邓将军”,每遇到大事,必定要与邓禹商讨。因为邓禹才能出众,刘秀在任命和调整将领等事宜时,大多都询问邓禹的意见。为了帮助刘秀早日成就霸业,刘禹经常充当“人力资源部长”,为他选拔优秀人才并做到才尽其职。后来刘秀派盖延攻击清阳(今河北邢台清河县)不下,为敌所困,邓禹率军破敌解围,生获其大将。继而又随刘秀连克邯郸及诸州郡,河北略定。

更始二年(公元24年),赤眉军向西进入函谷关。更始帝派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抵抗赤眉。赤眉军人多,王匡抵挡不住。刘秀估计长安将来必为赤眉所破,想乘机夺取关中,而自己刚在山东地区从事攻战,不知并取关中的大事应当托付给谁。因邓禹深有远虑,度量大方,所以委任他西征之重任,即封他为前将军执持节符,率精兵两万西入函谷关,并让他自己挑选征西的偏将和稗将以下将佐。邓禹以韩歆为军师,李文、李春、程虑为祭酒,冯愔为积弩将军,樊崇为骁骑将军,宗歆为车骑将军,邓寻为建威将军,耿欣为赤眉将军,左于为军师将军,引兵西进。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宰相 - 图6邓禹草堂

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率军越太行山,出箕关(今山西运城垣曲县和河南省济源市间),进取河东。河东都尉闭关拒守,经战十日,大破守军,夺获大批军资粮秣。继而又率军围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西北),但数月未能攻下。更始大将军樊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迎战,大破敌军,斩樊参。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邓禹迎战不利,骁骑将军樊崇阵亡。天黑后双方停战,军师韩歆和诸将见气势已挫,都劝邓禹乘夜逃走。邓禹却临危不乱,决不退师。

第二天是忌日,王匡迷信,深信忌日出兵必败,因而不敢乘胜继续进击邓禹。邓禹则乘机重整旗鼓,部署兵力。隔日凌晨,忌日已过,王匡倾全部兵力进攻。而邓禹早已做好了准备,下令军中不可轻举妄动。等到敌兵进至营前,邓禹一声号令,诸将齐出,一鼓作气,大败王匡。王匡、成丹弃军而逃,邓禹率轻骑急追,俘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将其斩杀,平定河东。

邓禹在平定河东后,又率得胜之师从汾阴(今山西运城万荣县)渡河,入夏阳(今陕西渭南韩城市东南)。先在衙地(今陕西渭南白水县)击溃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所率领的十余万军队,接着与进居长安的赤眉军展开激战。邓禹深知与赤眉军争夺关西,不光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政治策略的竞争。因而他特别注意申明军纪,约束部下,所过之地秋毫无犯,这对饱经战乱的关西人民来说,无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政治感召力,与赤眉军“所过残贼”,“数暴掠吏民”,致使“百姓不知所归”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时间,邓禹的威名传遍关西,这也是邓禹一生中最精彩的一笔。

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之后,部众都劝邓禹入关,直接进攻长安。但邓禹在胜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还是冷静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态势,策划下一步行动方案。他先分析和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势,他认为不能盲目进攻,虽然自己兵多将广,但是真正独当一面者较少,并且粮草物资相对匮乏。而赤眉军刚刚占领长安,财富殷实,锋锐不可抵挡。但是赤眉军队军纪败坏,大失民心,领导缺乏远见,部下将领又都是些乌合之众,因此,赤眉军难以长期固守长安。据此,邓禹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方针,于是率军北向栒邑(今陕西咸阳旬邑县),所过郡县陆续归附。

邓禹的“休兵北道”的方针是最利于当时的迫切形势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深得其意,诸将不能理解,光武帝刘秀也不能理解,不仅如此,还一再催促他尽快出兵。虽然如此,邓禹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一面分遣部将攻打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各县,留将军冯愔、宗歆坚守栒邑;一面征集兵员,调运粮草,屯军大要(今甘肃庆阳宁县)。就在此时,冯愔、宗歆二人搞内斗,窝里反,为争权互相厮杀,冯愔杀死宗歆,反击邓禹。邓禹也拿不定主意,就派遣使者向光武帝寻求建议,光武帝问使者冯愔最要好的人是谁,使者说是护军黄防。光武帝猜冯愔、黄防的关系不能永远这么好,就派人回报邓禹说:“能够制服冯愔的人必定是黄防。”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黄防抓住冯愔,并率领自己的部下前来认罪。刘秀念他诚心归服,就赦免了他,让他逃过一劫。赤眉军此时也向西进入扶风,刚好给了邓禹乘虚而入的机会,所以,邓禹毫不犹豫地南入长安。不久,率军与延岑在蓝田交战,可惜的是这次战役没有传来捷报,为了保存实力,休兵养士,他又回到有粮食囤积的云阳(今陕西咸阳淳化县西北)。汉中王刘嘉也无心恋战,于是到邓禹处投降,但是刘嘉的丞相李宝傲慢无礼,邓禹很是反感,将他杀掉了。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为了替自己的兄长报仇,李宝的弟弟收集李宝的旧部攻打邓禹,并杀了他手下的大将军耿沂。

自冯愔反叛以后,邓禹威信稍损,再加上缺乏粮食,最初归附的人又相继离开了他。赤眉军看准时机再次进入长安,与邓禹交战。此时,邓禹内外交困,战败是在所难免的。无奈之下,只有逃到高陵,士兵饥饿,只能食枣子和蔬菜充饥。光武帝看到如此情景,就让邓禹回来,告诫邓禹不要再随便进兵。

邓禹因西征失利总是耿耿于怀,为了一雪前耻,建立功勋,多次率饥饿的士兵请战,却适得其反。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邓禹急功近利,与车骑将军邓弘攻打赤眉军,被赤眉军大败,士卒死亡无数。邓禹、邓弘率部至湖县(今陕西渭南潼关东),邀请冯异共同攻打赤眉军。冯异认为赤眉军力量强大,应放他们过去,东西夹击才能获胜。邓禹又不听冯异的劝阻和建议,一意孤行与赤眉军连续作战。邓弘率部与赤眉军大战整日,赤眉军佯败弃辎重退走,车上装满泥土,仅用豆子覆盖在表面,邓弘军士卒争相取食,结果被赤眉军打得大败,死伤3000多人,邓禹逃回宜阳。邓禹对自己西征的失败感到十分痛楚,认为愧对国君,于是他辞去了大司徒之职和梁侯的封号,上交了印绶。

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延岑与秦丰野心不死,合兵再次侵扰顺阳一带。为了早日平叛,光武帝下诏令归还邓禹梁侯印绶,又任命他为右将军,派他出征。在邓禹的率领下,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在邓县(今湖北襄樊市北)击败延岑,延岑见大势已去,落荒而逃。逃到武当,再次被打败。延岑逃奔汉中,余部全部投降。

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光武帝加封功臣,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光武帝因邓禹功高,又封其弟邓宽为明亲侯。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邓禹再次出任司徒职务,随光武帝巡视并参与祭泰山的仪式。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东汉的开国皇帝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驾崩于南宫前殿,太子刘庄登上皇位,即东汉明帝。邓禹作为光武帝的第一功臣被封为太傅,晋见皇帝时可以坐西向东,皇帝对他十分尊敬和爱护。不久,邓禹卧病不起,汉明帝多次上门慰问,还任命他的两个儿子为侍从官。

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五月,高密侯邓禹病逝,终年57岁,谥号为元侯。邓禹的家教颇受人们的赞赏,他有13个儿子,却没有因此忽视对他们每个人的教育,他经常修整家庭伦理,教养子孙。他并不是指使儿子去争权夺利,而是让他们各自掌握一种技艺。他的生活费用取于食邑,不置产业。

清廉直谏:杨震

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自刎,五位汉将争抢项羽尸首,各得一体,之后五人被一起封侯,其中之一便为杨震八世祖杨喜,被封为赤泉侯。其高祖杨敞,西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亲杨宝折节好学,通晓欧阳生注释的《尚书》。

哀帝、平帝时期,汉朝政治处于一片黑暗之中,社会动荡不安。杨宝无意仕途,隐居乡间,教授学生。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征召杨宝做官,杨宝则躲了起来。光武帝建立东汉政权后,认为杨宝气节高尚,再次召他做官,此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杨宝未能应召,后来病死于家中。

杨氏钻研经学,崇尚气节,其门风的熏染对杨震的性格和命运起了很大的作用。杨震受父亲的影响,从小也喜爱研读。后来,他跟从太常桓郁研习欧阳生注释的《尚书》。杨震博览群书,对各种典籍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学有所成,被誉为“关西孔子”。

杨震除了自己潜心钻研,还经常居于湖县,教授学生20余人。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州、郡长官多次备礼前来聘请,都被他以有病为由加以拒绝。之后的20多年里,他除了钻研学术外,就是教授他的学生,过得悠然自得。直到有一天,杨震正在讲学时,突然有一只鹳雀衔着三条鳝鱼飞至讲堂前面。人们都认为这是三公之象,对杨震大加庆贺。这次神秘事件过后,年届半百的杨震果然开始出仕州郡。

后来,他的才德传到大将军邓骘耳中,于是聘他出仕,推荐为茂才,这时杨震已经50岁了。杨震经过四次调迁,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官职。他虽然身为高官,不仅自身生活简朴、做官亦是廉洁奉公。他到东莱郡赴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县。经他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当时正任昌邑县令,于是王密便以10斤黄金趁着夜深无人之时送与杨震,以示谢意。杨震对他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你为什么这样?”王密说:“黑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退了出去。

接着,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元初四年(117年),杨震又被征召到朝廷担任太仆,后来又升迁为太常。永宁元年(120年),杨震接替了刘恺司徒的职务。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在朝廷任职,他都是公正廉洁、不循私情。他和子孙经常是粗茶淡饭,不吃鱼肉,出门不骑马不坐车。他认为把清官这个美名留给子孙是最丰厚的产业。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宰相 - 图7杨震塑像

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去世,皇帝开始宠爱阎皇后,她的兄弟都担任要职。皇帝的内宠开始掌权,就连汉安帝的奶妈王圣,也仗着抚养圣上之功而肆无忌惮、恣意妄为。王圣的女儿伯荣,出入宫廷进行内外的联络,从事淫秽、贿赂等奸邪勾当,一时之间,宫中被搞得乌烟瘴气。司徒杨震针对此事上疏进谏,力劝安帝驱逐王圣,重新任用贤良之人。

杨震拈出《尚书》、《诗经》之中的诸多古训,对安帝以示告诫,并诚恳地希望安帝能够疏远女色与奸佞小人,多留意朝政。安帝接到上疏,出示于王圣等人,这伙近侍者看后皆愤愤不已。

因有皇帝的庇护,伯荣的骄奢程度更是日甚一日。她曾和已故的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禳通奸,刘禳攀龙附凤娶她为妻,获得了继承刘护朝阳侯爵位的资格,官位升至侍中。杨震对此十分厌恶,再次上书指出,刘禳无功无德,只是娶了皇帝奶妈的女儿,不能因此就继承爵位。谁知安帝竟对杨震的奏章不予理睬。

延光二年(123年),杨震又代刘恺为太尉,此时,年已古稀的杨震以巨大的勇气与高贵的品格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安帝舅父大鸿胪耿宝向杨震推荐宦官中常侍李阎的哥哥,并对他说自己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杨震回答说:“如果皇上有意让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官员,应该由宫廷秘书、尚书直接通知。”恼羞成怒的耿宝只得气愤地走了。阎皇后的哥哥金吾阎显也向杨震推荐亲友做官,同样被杨震回绝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司空刘授秀提拔了李阎的哥哥和阎显的亲友,因此,杨震遭到的这些人的忌恨就更深了。汉安帝昏庸懦弱,竟然为奶娘王圣大肆兴修府第。宦官中常侍樊丰又和侍中周广、谢恽结党营私,动摇国政。面对大汉江山,心急如焚的杨震不顾一切再次上书,诚恳请求皇帝深思远虑,以国家利益为重。杨震多次上书,安帝仍然置之不理,樊丰、谢恽从此更加肆无忌惮。

这些人的大兴土木,挥金如土,最终导致了政府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数量急骤减少,加上官吏的盘剥、灾害的侵袭、赋税的沉重,农民纷纷破产流亡,不堪重负的一些少数民族也起兵反抗,一时间战争连绵,国家更加衰落。

延光二年(123年),地震再次发生,杨震又以天象示警来劝诫皇上,现在中官权盛,应加以裁抑。和历次上书一样,他言辞激烈,直陈时弊,安帝实在厌烦,樊丰等人也对杨震侧目而视,只因他是四海仰慕的当代名儒,不敢轻易加害。但是,河间男子赵腾却预先上演了杨震即将遭遇的悲剧。身居民间的赵腾激于忠义,诣阙上书,指陈时政,安帝大怒,以欺君罔上的罪名将其投入大狱。杨震自然不能见死不救,于是上疏求情,安帝看也没看,几日后就将赵腾诛杀。

杨震直言纳谏,抨击时弊,切中要害,忧国忧民,可最高统治者汉安帝却很不高兴,樊丰等奸臣对杨震更是恨之入骨。起初,奸臣因为杨震的名气而不敢轻举妄动,但他们一直都在等待报复的时机。

延光三年(124年),安帝东巡泰山,樊丰等人趁机在京城洛阳放开手脚,竞修宅第。杨震的属官高舒召来有关官员查核此事,发现了樊丰诸人伪造的圣旨,准备等待圣驾还朝以作定夺。伪造圣旨等于犯下滔天大罪,不仅自己要被处死,九族都要受到牵连,这令樊丰等人十分惊恐。双方矛盾已经无法遏止,樊丰诸人于是决定除掉杨震。恰好,当时太史上奏星象有异,于是他们便来了个恶人先告状,诽谤杨震说他自从赵腾死后,既怨且怒,说他是邓氏提拔上来的,对邓氏之死常常心怀怨恨。

从泰山返回京师的安帝先来到太学,等待吉利时辰再进皇宫。当晚,安帝便派使节收缴了杨震的太尉官印。于是,杨震紧闭门户,谢绝所有来访的宾客。即便这样,樊丰等人还不罢休,又让安帝的舅父大将军耿宝以杨震身为朝臣既不服罪又心怀怨恨的理由来弹劾他。安帝下诏,将杨震追回家乡。杨震举家离开京城洛阳。他的门生故吏纷纷赶来为他送行。来到洛阳城西的夕阳亭,他无限感慨地对儿子和学生说:“死是读书人正常的遭遇。我深受皇恩,身居显位,却不能为国铲除奸臣;痛恨近幸淫妇邪恶,却不能禁止。我有什么面目再立身于世!我死之后,用下等杂木做棺材,被单只要能够盖住尸体就够了,不要运回祖宗坟墓,不要祭祀。”说完之后,年过70的杨震饮下毒酒而亡。

一年以后,安帝去世,顺帝即位。不久,汉顺帝处死了樊丰等人。顺帝感念杨震对国家忠心,下诏任命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官,赠钱百万,并以三公的礼仪把杨震葬在华阴潼亭。

残忍无道的权臣:董卓

董卓(?—192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年轻时“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养成了狂妄粗鲁、目空一切的性格。

汉桓帝末年,董卓从军,为羽林郎。他生性凶猛,臂力很大,左右驰射,小有战功,升任郎中,并获得九千匹绢的赏赐。他把赏赐全部分给士兵,自己一无所取。因此,士兵乐于替他卖命。

汉灵帝时,他升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迁中郎将,镇压张角等领导的黄巾起义。结果,他打了败仗,被削去官职。军阀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准备进兵中原。朝廷重新起用董卓为中郎将,西拒韩遂。董卓趁机联络羌、胡族的豪帅,组建起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继而出任前将军、并州牧,成为雄踞一方的军阀。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死,何皇后立了亲生的儿子刘辩为皇帝,是为少帝。刘辩时年14岁,何皇后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由其兄何进掌握朝政大权。何进出身屠户,重用司隶校尉袁绍,并召董卓进京,诛杀势力强大的宦官集团。董卓应召,野心勃发,立刻率领本部兵马,进军洛阳。这时,洛阳发生动乱,宦官头领张让、段皀等先发制人,杀死何进。袁绍则派兵包围皇宫,消灭宦官。张让、段皀等作殊死抵抗,寡不敌众,挟持了刘辩及其弟刘协等仓皇逃命。袁绍下令关闭宫门,见了宦官,不论老少,一律诛杀,共杀死2000多人。袁绍部将卢植奉命追击张让、段皀。张、段走投无路,跳进黄河淹死。卢植接了刘辩、刘协回宫,途中恰遇董卓。刘辩见了董卓,吓得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来。倒是刘协,回答董卓的问话,不慌不忙,沉着镇静。董卓兵进洛阳,自任太尉,立刻废刘辩为弘农王,改立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汉献帝时年9岁,董卓自专权。

接着,董卓自任相国,封郿侯,享有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董卓生性残忍不仁,严刑胁众,睚眦之仇必报,人自不保。他的军队曾到洛阳附近的阳城,恰逢当地祭社,上千人聚集在一起,举行仪式。军队凶神恶煞地冲进场地,杀害了所有的男人,砍下脑袋;抢掠了所有的女人,载回洛阳,声称“攻贼大获”,向董卓请功。董卓高兴,命人放火焚烧死人的脑袋,而将抢掠的女人分赏给士兵作为婢妾。他自己夜宿皇宫,随意奸淫皇帝的嫔妃、宫女,寻欢作乐。

董卓的行径,激起天怒人怨。初平元年(190年),各地十八路军阀组成联军,共同讨伐董卓。董卓打了败仗,难以在洛阳立足,遂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前将洛阳宫室付之一炬,并挖掘东汉诸帝陵墓,掠取宝物。他到长安后,再给自己加职为太师,号尚父。任命弟弟董曼为左将军,封户侯;侄儿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掌禁军;义子吕布为中郎将,封都亭侯,统领他的私人卫队。期间,他征召二十五万民夫,在郿县(今陕西眉县)修筑一座坚固城堡,称郿坞。内藏足够三十年的用粮,黄金两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以及无数的绢帛等物。他说:“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为了往来方便,他在长安和郿坞之间,修建一条高于地面丈余的宽广大道,长约二百六十里,称郿坞岭。

长安人民切齿痛恨董卓,编出一首歌谣:“千里草(董),何青青;使日卜(卓),犹不生。”他们咒骂董卓早日暴死。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等实施连环计,成功地将吕布拉到自己一边,密谋诛杀董卓。四月的一天,汉献帝亲信李肃等守卫宫中掖门。董卓贸然入宫,李肃等突出格杀,董卓毕命,夷灭三族。消息传出,长安百姓欢欣鼓舞,买酒买肉,互相庆贺,如同过节一样。董卓的尸体被暴弃街头,任人践踏。有的士兵见尸体肥胖多脂,在其肚脐中插上灯芯点燃,通宵达旦,数日不灭。

暴戾狰狞的魔鬼董卓死了,党羽李莈、郭汜趁机以为董卓报仇为名,聚兵十万余人,围攻长安,把汉献帝挟持在自己手中,继又展开混战,局势更乱,广大百姓蒙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和浩劫。

知识链接

被王允所杀的才子蔡邕

蔡邕(132—192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认为儒家经本六经中,由于俗儒穿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蔡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的人坐的车,有1000多辆。

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著名的才女蔡琰(蔡文姬)就是他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