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监就是宦官,指古代宫廷中侍奉君主及其家族成员的人,由被阉割的男子充任。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太监制度始终与君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整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太监与太监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先秦时期,太监制度基本上处于萌芽状态,一切尚未形成定制。秦汉之后,随着封建专制皇权体制的确立,宦官制度也开始建立并日益发展。在东汉、晚唐和明朝时期,中国先后出现了三次宦官乱政的高潮,给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严重危害。宦官乱政的方式无非三种:一是引导皇帝耽于玩乐,使其荒废国事、远离朝臣,再从中捞取权力;二是利用职务之便,蒙蔽皇帝,勾结外朝,达到操纵权柄的目的;三是直接出将入相,甚至挟持皇帝,掌控朝政大权。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权阉。如秦二世时,太监赵高指鹿为马,玩弄皇帝于股掌之间。东汉时期,“五侯”、“十常侍”等太监权势炙人,连皇帝都要称其为父母。晚唐时期,太监可以对皇帝任意废立与杀戮,气焰嚣张。明朝时期,权阉更是一个接着一个,太监刘瑾被称为“立地皇帝”,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其权势可见一斑。历朝权阉都享有极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他们利用手中权力,卖官鬻爵,贪污纳贿,聚敛了大量财富,基本上个个都是富翁。权阉们凭借自己的权势与财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甚至可以纳妻养子,擅作威福,横恣淫虐。

从总体上看,太监是一群不幸者,他们的身心遭受严重摧残,遭遇也令人同情。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视之为奇耻大辱,曾悲愤地指出:“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少数权阉外,绝大多数太监都是帝王家族的下贱奴隶,在宫中担当杂役,默默无闻地奉献人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太监群体中,也走出了不少英杰之士。如东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明初七下西洋的郑和等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后唐的张承业、清末的寇连材等太监,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样值得人们尊敬与纪念。

太监制度是中国君主专制机体上滋生出来的一颗难以清除的毒瘤。其危害之深广,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可说是中国历史的不幸。且其在中国历史上存留时间之久,也是世界上仅见的一种奇特社会现象。由于宦官制度满足了专制制度的需要,因而它与专制制度形影相随。随着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变化,太监人数也日益增多,太监制度也日趋完备。一批批被阉割了的男人在宫中服役,有的还参与政治斗争,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古代太监》一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太监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太监制度的来龙去脉、太监的畸形人生;第二部分根据太监的功过与品行,选择性地介绍了几十名载诸史册的太监。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地遵循、依据史实,褒贬分明,客观评述,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太监世界。由于直到明清时期,宦官才统称为太监,所以,本书在讲述太监史沿革时,对明代以前的太监,袭用古代的习惯多采用“宦官”一词;对明清以来的宦官,多采用“太监”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