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帝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隋文帝杨坚结束了持续300年的大分裂,使中国重归一统。但是隋是一个短命王朝,隋炀帝的无道很快葬送了其父所创下的基业。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传20帝,历290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16年)而亡。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在北方广大地区,军阀混战随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和周5个较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9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等九国;北方河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53年,历经55帝。

第一节 隋代名帝

隋文帝杨坚

在南北朝期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有一个世代为官的杨家。公元541年的一天,杨府上下喜气洋洋,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车水马龙,贵客盈门,贺声不断,原来杨府正在设宴庆贺主人杨忠喜得贵子。这孩子相貌不凡,杨忠越看越喜欢,给他取名叫杨坚。

家境的优越和门第的显赫,使杨坚从小就在文武两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加上他好学上进,聪明伶利,很快就成为武艺高强、文思超群的人物。

杨坚14岁步入仕途,被授官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16岁时,被提升为骠骑大将军,备受周太祖宇文泰的器重。他逢人便夸杨坚:“这个年轻人相貌非凡,不能等闲视之。”周武帝时,杨坚进位大将军,袭爵隋国公。周宣帝时,因为杨坚的女儿是宣帝的皇后,他被拜为上柱国、大司马。

杨坚不仅是关陇集团中掌握实权的大将军,同时,他也是备受尊敬的皇亲国戚。他的妻子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自己的女儿是当朝的皇后。不久,皇后的孩子宇文阐落世。周宣帝病死后,由宇文阐即位,史称周静帝。其时,周静帝年方8岁,自然不能理朝事,杨坚以皇帝外祖父的身份,入宫辅佐小皇帝。他自封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实际上这时的杨坚已经是权势上无人能及的显赫人物。

隋朝建立伊始,举国上下,百废待兴,隋文帝一方面大胆改革前制,采取经济措施刺激经济发展,发展生产力,同时积极准备,着手统一南方。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帝 - 图1隋文帝杨坚手迹

开皇元年,杨坚首先废止了北周官制,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即是尚书省(管理全国政务)、内史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查政令及封驳)。在尚书省下,分设吏、礼、兵、都官、度支、工部。六部尚书分管全国各种政务,由此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制度基本上为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朝所承袭,影响极其深远,也足见隋文帝的政治水平之高。此后,又改地方官制为州、县两级制,取消了不少州县,裁减了许多冗官,节省了朝廷开支,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还改革了府兵制。府兵可以按均田令保存自己的土地或领受一份田地,故而扩大了兵源,巩固了王权。

隋文帝在采取一系列政体改革的同时,尤其注重了法律的建设。称帝之初,隋文帝便令人参考魏晋旧律,制定新律,便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开皇律》。此律较之以前的,刑罚有所减少,取消了各种酷刑,且有利于百姓上告、诉讼。删除苛酷条文,除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等上千条。隋文帝规定,百姓上告冤情,县官不处理,可以越级上告,直至中央。还规定,各地死罪犯人必须送大理寺复审,地方不得处决。由于隋律在制定上多少注意了“以轻代重,化死为生”的精神,较之以前还是有进步意义的。这些对百姓有一定的好处。

此外,隋文帝为了限制士族门阀的权势,于开皇元年实行科举,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择官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实力,隋文帝实行了分官井给贫人以助生产的办法,并颁布了均田和租调的新令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整个北方的局面基本上安定了下来,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

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隋文帝不得不对来自北方突厥骑兵的扰掠和南方陈朝的势力动用兵戈。约用了5年的时间,才基本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下一步便是统一中国!

统一中国,最大的障碍是南方的陈朝。当时,陈朝统治着中国南方的大部分领土。自从西晋以来,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和当地人民共同努力,使南部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可是,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后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他骄奢淫逸,不理朝政,一心想做一个“无忧天子”,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对陈后主及其统治集团的昏庸无道,广大的百姓早已深恶痛绝。因此,隋军伐陈可以说是顺应了民意。

开元八年二月,隋文帝下诏伐陈,晋王广、秦王俊、杨素任元帅分路进兵。年末隋军50万人马分八路攻陈。在隋军的步步紧逼下,陈后主依然我行我素。对于边关将士的告急,他说:“王气在此,齐兵三来,周师再来,无不摧败。今隋军前来,彼何为者?”他非但不加强防备,而且照样整日歌舞升平,饮酒作乐。

开皇九年正月,正当陈朝皇宫中灯火辉煌,饮酒狂欢时,隋军已兵临城下。不久,陈后主主动降隋。隋朝得州30个,县400个,户50万。至此,西晋以来持续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隋文帝杨坚自落世以来,便被荣华富贵所包围。特别是后来一统天下,成为新朝帝王,倘若要想奢侈、挥霍,是大有条件的。可是,他却是勤奋从政,倡导节俭,且身体力行的少有的帝王。

隋文帝在即位之前,对治国之难和民心的重要性体会颇深。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民众之贫困,使他像历史上许多初创基业的君主一样,善体察民情,勤俭治国。

隋朝建立后的一年,关中地区发生天灾,民不聊生,粮食不够吃,人民生活异常艰辛。当隋文帝从探报那里听说,当地百姓因为没有粮食,只得以豆皮、杂糠充饥后,他马上命侍从将自己的饭茶撤下,并声明自此以后,给他上饭不得有酒、肉。对于一个封建帝王而言,尽管这种做法的目的不外乎争取民心,可是,就做法本身而言,隋文帝堪称明君。

隋文帝不爱豪华,被当今史家称为中国历史上以节俭著称的帝王。据说,隋文帝的衣服,大都是用布帛做成的。他不仅很少穿绫罗绸缎,而且也反对别人给他送这类东西。有一次,扬州刺史将当地出产的名贵绫文布上贡,便着实激恼了隋文帝。在众朝臣面前,他命令侍人将这些布在殿堂上烧掉,以表决心。

隋文帝特别制定了奖罚官吏的办法。他经常派人巡察内外官吏,发现贪赃枉法者便严加制裁;对于表现较好的官吏,则给予奖赏。对于自己的孩子,他的要求也很严格。隋文帝的儿子杨俊,就是因为生活奢侈,私造宫室,被他发现,而下令禁闭的。

开皇二十年,隋文帝发现太子杨勇奢侈好色,便将其废黜,立杨广为太子。有一次,他看到杨勇有一副相当精致的铠甲,上面镂花镌纹,备受杨勇喜爱。他不以为然地对杨勇说:“自古以来,没听说奢侈腐化能够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要注意节俭。”同时,他还把自己的旧衣服送给杨勇。可惜,杨勇根本听不进去父皇的教诲,最终被赶出了太子府。

隋文帝对六宫嫔妃也有一条极特别的规定,即是要穿洗过的衣服,衣服破了,补好后接着穿。同时,他自己带头节俭,平时吃饭,他最多只允许上一个好菜。由于隋文帝自己节俭清正,隋朝早期的政治风气也颇为廉正。一时间朝野上下崇尚节俭的风气甚浓,老百姓也受益不小。

在隋文帝的后期,整个国家民富国强,人口大增,粮仓丰足。可惜隋文帝后来逐渐变得独断专行,主观武断,这些都为隋朝的过早灭亡埋下了祸根。

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名广,又名英,小字阿摩,13岁时被封为晋王,在南下灭陈和抵御北方突厥的过程中,他立有大功,并笼络了一批人才,一心要取代兄长杨勇的太子地位。由于杨勇生活奢侈,渐渐失去了隋文帝的欢心。杨广就迎合文帝的心意提倡节俭,伪装出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的样子。每当文帝到他府中,他就把浓装艳抹的姬妾锁进里屋,而在王府中安排几个又老又丑的妇人,还故意将乐器的弦弄断,在乐器上布满灰尘,放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让文帝相信自己是一个很俭朴的人。

他还假装有仁爱之心,骗得文帝的信任。其中有一次,在与文帝外出狩猎时,正逢大雨。侍卫给他送上油衣(雨衣),他拒绝着说道:“兵士们都在大雨中淋着,我一人岂能穿上独自避雨呢?”文帝听到后以为杨广具备仁爱之心,日后能成大事,更加喜爱,与此同时,杨广又勾结和杨勇不和的越国公杨素,在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极力中伤杨勇,诬陷杨勇在文帝生病期间,说他盼望父皇快死。文帝听后逮捕了杨勇,于公元600年废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

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重卧床,杨广认为登上皇位的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怎样处理将要到来的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给了文帝。文帝读后大怒,马上宣召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此时,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乘她换衣时无耻地调戏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杨广的蒙骗,拍着床子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皇后误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安插在文帝周围的爪牙的密报,忙与大臣杨素商量后,带兵包围了皇宫,赶散宫人,逮捕了柳述、元岩,谋杀了文帝。杨广又派人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还没有作出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杀死。就这样,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史称炀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大业”。

杨广一夺到帝位,就显露出荒淫奢侈、残虐人民的本性,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他即位第一年,就决定迁都洛阳。他命杨素营建东京宫室,又命宇文恺与封德彝等造显仁宫。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洛阳。又征集各地的奇材异石,运送洛阳。农民运输劳役繁重,绵延千里络绎不绝,使许多人活活累死在路上。他又下令在洛阳西郊建筑一座西苑,占地200多亩,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100多尺,岛上建筑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16个别院,每院由一个妃子主管。整个西苑被点缀得四季如春,秋天,用彩绫剪成花叶,挂满树枝;冬天,杨广所到的宫院,池沼中的冰得赶快凿掉,用彩绸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上。苑内还饲养着各种珍禽异兽,供杨广游猎、观赏。晚上,杨广经常带着几千骑马的宫女,吹奏着乐曲,到西苑游览、夜宴。

同一年起,杨广为了游玩和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征调100多万民工,历时6年,修建了一条东北起自涿郡(今河北省涿州),东南到苏杭,全长4000多里的大运河。河的两旁开辟大道,道旁种上榆树和柳树,岸边每隔两个驿站设置一座行宫。自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共设置了40多座行宫。开凿大运河,共用了约1亿5千万个人工,平均当时每户百姓要出近20个人工,不少开挖运河的民工累死在河中。有一段河道挖得浅了些,杨广竟下令将挖掘这一段的官吏和民工5万多人全部捆住手脚,活埋在岸边。但在客观上,这条用无数劳动人民血汗修建成的大运河,起着便利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帝 - 图2隋炀帝陵

从大业元年(605年)八月起,杨广三次通过大运河到江都巡游,他乘着长200尺,高45尺,上下4层的大龙舟。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别乘几千艘华丽的大船,首尾相望,绵延200多里,拉船的纤夫就有8万多人,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热闹非凡。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鼓乐喧天。杨广在船上纵情饮酒作乐,观赏两岸风景。沿途500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珍贵美味的食品吃不完,开船时就挖一个坑埋掉了事。许多百姓被弄得倾家荡产。

杨广先后三次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大业八年(612年),进行了第一次征讨。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今山东省掖县)海口大规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中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的有十分之三四。他还征调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黎阳仓、洛口仓的粮食运到涿郡,船只前后相继,长达1000多里。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兵士,经常有几十万人。很多人倒毙路旁,尸臭不绝。准备就绪后,隋军100多万人分海、陆两路进攻高丽,大败,只有2700人逃回。大业九年(613年)正月,他又第二次征讨高丽,四月炀帝渡过辽水,然而在六月时,国内杨玄感起兵攻打洛阳,炀帝因后顾之忧,只好退兵。大业十年(614年),国内农民起义席卷大江南北。炀帝妄想以对外胜利来扭转危亡的命运,对高丽进行了第三次征讨。但当时农民起义军遍地皆是,征集的士兵或因道路阻隔不能到达,或沿途逃散,以致兵员不足,无法进军,只好与高丽议和,乘势收兵。

同时,杨广为了表示隋朝的富足强盛,他利诱西域使者和商人入朝,沿途郡县奉命耗费巨资迎送。公元610年,西域各国使者和商人齐集洛阳。从正月十五夜间开始,杨广命令在皇城端门外大街上置设盛大的百戏场,为西域人演奏百戏,戏场大至周围5000步,奏乐人多至18000人,几十里外都能听到乐声,灯光通明如同白昼,直演奏到正月底结束。西域人到洛阳东市做交易,杨广命令本市商人盛饰市容,广积珍货,商人都服装华美,连地摊上的卖菜人也得用龙须席铺地。西域人经过酒食店门前时,店主都得邀请他们入座吃饱喝足,不收分文,还说隋朝富饶,酒食照例不要花钱。市内树木也都用帛缠饰,以示富足。西域人问道:“你们隋朝也有赤身露体的穷人,为什么不用这些帛给他们做衣服穿,却白白用来缠树?”市人无言以对。就这样,隋文帝时期积累起来的巨量财富和民力被杨广无限止地挥霍和消耗着。而无止境的徭役和兵役,又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开家园,大量田地荒芜,广大农民无法生活,只得吃树皮、树叶,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公元615年,他再次去北部边境巡游,突厥几十万骑兵突然来袭,把他围困在雁门(今山西小代县),他只能抱着幼子杨杲日夜啼哭,束手无策。最后接受了大臣苏威等建议,下诏书保证不再出兵攻打高丽,并悬重赏募兵,各地县令纷纷应募,领兵前来求援,才使得他解围。但是,他回到洛阳后就推翻诺言,不给赏赐,并下令再次攻打高丽。

杨广如此暴虐的统治,终于在公元611年激起了农民大起义。但杨广却仍不加收敛,依然奢侈残暴,而且拒绝臣下的劝谏。公元616年,他不顾隋朝的安危,再次巡游江都,临出发时,小官崔民象上表谏阻,他把崔民象杀了。走到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小官王爱仁上表劝谏,他又杀死王爱仁,继续前行。到了梁都(今河南开封),有人拦路上书,说你如果定要去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他又杀死了上书人,最后,他还是来到了江都。

就在杨广大肆挥霍时,农民大起义的烽火越燃越烈,杨广也预感到末日临头,一直胆战心惊,以致他晚上难以安睡,睡梦中又常惊呼有贼。要几个宫女像哄孩子那样哄着,摇抚着才能入睡。有一次,他拿起一面镜子呆呆地照了良久,对萧皇后说:“我这颗头颅不知道谁来砍它呢?”萧皇后惊恐地问他为什么说这话,他强作笑容说:“贵贱苦乐没有一定,砍头也不算什么。”为了防止意外,他将毒药随时带在身上,好在危急时吞下。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三日,将领宇文化及引兵北还,于傍晚时杀入宫中。杨广闻变,仓皇改换服装,逃入西阁,叛将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从宫女口中得知炀帝所在,引兵赶到西阁,和士兵们一起将他拥入内室勒死,终年50岁。38年的隋朝灭亡了。

知识链接

隋文帝创制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是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而隋文帝杨坚则首次将这套制度完整地搬上历史舞台。

“三省”是中国古代皇帝之下的三个最高政务中枢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隋朝时称为内史省)、门下省的合称。尚书省掌管行政,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中书省掌管军国政令,负责起草制定政策,也是决策机关,长官是中书令和中书侍郎;门下省掌管政令的审核,进行议论封驳,政令不善者可以驳回,长官是侍中(隋朝时称纳言)和门下侍郎。

三省的长官实际上相当于秦汉的宰相。那么,把宰相之职一分为三,避免了权臣专权,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六部”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六个行政管理机关的合称,即吏部、户部(隋朝时称度支)、礼部、兵部、刑部(隋朝时称都宫)、工部,具体负责人事、财政、礼仪、科举、军事、刑法、工程等国家事务。

第二节 唐代名帝

唐高祖李渊

李渊出生于公元566年,公元618年即位,至公元626年禅位,公元635年病卒,终年70岁,在位9年。年号:武德。

李渊,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他出身于大贵族家庭。其祖父李虎帮助宇文泰在关中建立政权,是西魏北周的府兵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由子李哺袭封。李渊8岁时继袭封爵,先后担任州刺史、郡太守和中央卫尉少卿等官职。(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任命他为军事重镇太原的留守。李渊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时候,利用自己的权力镇压农民起义军,扩大了地主武装,巩固了在太原的地位。当他看到隋朝势力快要崩溃了,就谨慎地开始了起兵反隋,并着手取而代之的准备工作。建大将军府,编训三支军队。他任命长子李建成为左领军,次子李世民为右领军,幼子李元吉为太原留守。

同年七月,李渊为了不引起隋朝统治者注意,便以尊隋讨叛的名义,在晋阳(今太原市)誓师出发,进军长安。当大军走到霍邑(今山西霍县)的时候,被隋朝大将宋老生所阻。当时,正值天降大雨,军队又没粮食吃,又得悉突厥和刘武周要联合袭取太原,李渊便想退兵守城。后经建成、世民两人苦劝,才决定继续进攻霍邑。用激将法引出宋老生,将其杀死。李渊父子占领霍邑之后,便长驱直入关中。途中,招降了孙华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这时,李渊的从弟李神通、女儿平阳公主(柴绍的妻子)和李渊的另一个女婿段纥,都带兵前来与之会合,所以,当李渊逼近长安时,已有20多万军队了。十一月攻克长安,李渊占领长安后,为了争取和拉拢隋朝的一些地方势力,减少敌对力量,仍没有直接打出反隋的旗号,相反,他还立隋炀帝长子杨昭之子、代王杨侑为帝,就是隋恭帝。恭帝即位,改年号为义宁,并且遥尊逃到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这充分表明李渊具有老谋深算的政治经验。因为立恭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既承认了隋朝仍然存在,又等于取消了隋炀帝作为皇帝的合法地位。为篡夺隋室江山,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础。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帝 - 图3唐高祖李渊

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渊感到没有再打尊隋旗号的必要,便决定称帝。但是为了避免篡权夺位的嫌疑,他便暗示部下逼杨侑自己提出让位的建议,而李渊则假意再三推托辞让,又经他的亲信不断上表劝进,这样他们反复演了几次“双簧”之后,李渊才在这一年的5月,登上了大唐皇帝的宝座。唐高祖称帝后,便打出唐朝的旗号,决心和各个敌对的集团争夺天下,实现统一全国的宏伟目标。于是,唐高祖采取东联李密,北和突厥,集中力量解决西北问题的策略。从公元618年到公元620年(武德元年到三年),先后打败了薛仁杲、刘武周两个劲敌,占领了山西,消除了后顾之忧,使关中成为巩固的根据地。关中和太原稳定之后,李渊便决定集中力量争夺中原。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渊命其子李世民带兵出关,攻打洛阳。这时河南郡县大半归唐,洛阳已成了一座孤城。王世充派人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企图先跟王世充合作击败唐兵,然后再找机会,消灭王世充,进一步夺取天下。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窦建德领兵10万,号称30万,进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李世民亲自带兵3500人占据武牢,阻击窦建德军。由于窦建德不听部下的正确意见,想一举拿下武牢这个关口,结果欲速则不达。李世民沉着应战,只是防守,并不出战,双方相持了1个月,窦建德也没拿下武牢。后来,窦建德兵士气低落,李世民乘机攻击,窦建德军败退,他身受重伤被俘。王世充感到大势已去,被迫向唐朝投降。于是,李世民占领了洛阳,河南战事随之结束。武牢战役,使唐朝取得了对中原、河北的统治权。与此同时,窦建德旧部在刘黑闼的领导下,从漳南发动起义,建号东汉王。由于刘黑闼多次击败唐军,唐高祖只好再次派李世民东征。武德六年(623年)一月,刘黑闼战败,英勇就义。刘黑闼起义失败后,杜伏威部将辅公柘率领淮江起义军在丹阳反唐,后军战败牺牲,江南、淮南从此为唐朝管辖。到624年(武德七年),唐朝把各地的农民军和地主武装割据基本削平。所剩北边依附于突厥的梁师都的势力,到贞观二年(628年)也被唐军消灭。至此,李渊父子终于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初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经天纬地之才,气吞山河之志。早年南征北战时,他就是大唐一统天下不可或缺的战将。玄武门之变后,他励精图治、锐意中兴,开启了唐王朝四海归服,九洲升平的盛世局面。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十八年十二月(599年1月)出生于武功(今属陕西)。据说,有一次,李渊在陕西凤翔见到一位会相面的书生,这位书生见到李世民后,大加赞赏:“这个孩子有龙风之姿,天日之表,到二十岁的时候,一定可以济世安民的。”于是,李渊便给儿子取名为“世民”。

李世民生长在贵族家庭,母亲是神武公窦毅的女儿,她是一位出色的才女;父亲李渊是隋王朝的要员,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儿。作为将门皇亲之后,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的熏陶,武艺娴熟,擅长于骑马射箭;他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剑战攻伐和文韬武略。他喜爱读书,少时就能用孙子之言与父亲讲述用兵布阵的方法,深得父亲喜欢。而且李世民为人豪爽很有见识,人们称赞他“临机果断,不拘小节”。

隋朝末年,李世民随父亲李渊起兵太原,反抗隋朝的残暴统治。在由晋阳进军关中的过程中,李世民作为统帅,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李渊建立了左、中、右三军,李世民被任命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军。李渊起兵遭遇了隋将的顽强抵抗,渐渐失去了信心,这时李世民劝住了父亲,身先士卒,击败隋将。此后李渊东进的时候又遇到了屈突通的抵抗,这时又是李世民力排众议,绕过屈突通向长安进军。攻下长安后,李渊立了一位傀儡皇帝,以便号令天下,然后在关中积极发展势力。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即位,李世民晋封为秦王。这时,刘武周侵占并州,李世民统军出击,大破刘军,收复并州。旋即率军东征,一举消灭了河北窦建德和洛阳王世充两大劲敌,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武德五年,他率军打败窦建德余党刘黑闼于河北。天下逐步平定后,李世民“开文学馆”,以杜如晦等18人为学士,向他们认真学习。以武功见称的李世民,从此,也开始重视政治。

由于李世民战功卓著,威胁着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武德晚期,双方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结束了这场斗争。唐高祖被迫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帝 - 图4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

李世民从18岁开始到27岁登基做皇帝,一直在戎马倥偬东征西战中度过,在统一战争中,他不仅是主要的决策者,还是大唐帝业的实际创建者。他即位后,吸取了隋朝统治和隋末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积极推行均田制等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从他即位到去世时止,唐朝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势极为强盛,出现了历史上称颂不绝的“贞观之治”(627~649年)。据说贞观四年(630年),全年仅“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焉”。贞观八、九年间,“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在政治方面,英明的李世民沿用了隋朝的官吏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增加了宰相的数量,提高了办事效率,也避免了宰相专权。合并了部分州县,精简了机构,并且很注意对地方官的选拔,大大提高了地方官的素质。因而使唐初吏治出现了“法平政成”的局面。法制方面,他健全了完备的法律制度,改变了隋末苛法滥刑。他本着“意在宽平”的精神,制定了《贞观律》,对后世封建法律有着重要影响。

在经济方面,他继续推行武德末期颁行的均田制,使贫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唐太宗还很重视水利建设,在朝廷设置专官,“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发动各地兴修水利,颇有成效。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具有尊师崇儒的远见卓识,大力兴办学校。在朝廷设立国子监,收教各级官僚子弟,另建弘文、崇文两馆,专为皇亲国戚和大官僚子弟而设,他还在地方设州、县两级学校。这些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来说,都比前代更为进步,特别是专科性质学校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太宗还很重视历史对政治的借鉴作用,他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因而贞观时期,在史书编纂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从两晋以来的各朝历史都开始重修。在修撰前代史的同时,也开始修撰国史,除纪传体的国史外,又创立了编年体的实录。

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个重要的长处就是善于求贤和纳谏。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房玄龄“善谋”,杜如晦“能断”,唐太宗以他二人为相,辅佐自己,“二人深相得,同心殉国”,辅助唐太宗,造就了贞观之治。唐太宗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任人惟贤”的用人之道。他所任用的,大多为德才兼备之士,这些人,有的是旧部下,有的是旧日敌人,也有新出现的才智之士。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他与另一将领寻相一起率众投降了李世民。但不久,寻相就叛变了,为此,李世民的手下诸将便怀疑尉迟敬德,把他囚禁起来,劝李世民把他杀掉以绝后患。李世民却说:“尉迟敬德有心叛变的话,难道还会落到寻相之后吗?”他命人放了尉迟敬德,还抚慰他说:“大丈夫以义气相许,请不要把这次误会放在心里,我是不会因为旁人的几句闲话而加害良士的。”尉迟敬德对此深为感动,在以后的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唐太宗不但明于知人,而且善于纳谏。他鼓励臣僚“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因此,贞观时期出现了不少有名的谏臣,而魏征尤为突出。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曾极力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后,魏征成为阶下囚,但他并不贪生怕死,铁骨铮铮。李世民十分看重他的正直和才干,对他不计前嫌,以礼相待,加以重用,后来官至宰相。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在贞观年间,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唐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即使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却。据说他进谏200余事,大多为李世民采纳。魏征进谏,唐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唐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征不断直谏密切相关的。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太宗哭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病逝,遂亡一镜矣。”又如马周,本不知名,唐太宗见到他为将军常何写的奏事,认为很有才能,立即召见。马周确实能干有才,后来官至中书令。唐太宗就是这样,随时留心、发现和任用贤才。

此外,唐太宗在处理周边民族关系上也建树颇多。他任用李靖、李眅等为将,对不断侵扰边境的突厥予以沉重打击,将其彻底打垮,生擒颉利可汗。对西域原来受到突厥压迫的各族人民加以抚慰,受到了衷心拥戴,被尊为“天可汗”。

随后他又击败了阻碍西域交通的吐谷浑,与吐蕃和亲,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使边境得以安定。对于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他做到了一视同仁,甚至大量吸收了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奠定了基础。

作为封建君主,唐太宗在政治思想上确有其难能可贵之处。他常引用前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以此自警,也用来教导自己的臣子。

似乎人到年龄大了就都爱听好话,这好像成了一个规律。贞观后期,可能也是太平盛世过久了,他也开始自满了起来,对于自身的要求也没有以前严格了,别人的话也有些听不进去。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也拉开了唐太宗走向错误的序幕。

他的渐恶直言主要表现在这几件事情上,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他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因为战争的地点遥远,花费巨大,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另外,隋朝晚年的浪费似乎已经离盛世已远,国内奢侈现象又逐渐增多。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甚至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不只太子如此,唐太宗自己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衣食住行起来,他几次修造宫殿,比如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唐太宗这个被人所称道的圣君,还开了一个历史的先河,破坏了由来已久的惯例,那就是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起居注是专门记录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所有的皇帝都要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且史官也会秉笔直书。而这个“真命天子”却认为自己没什么不能做的,破坏了制度。

但是,唐太宗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还不至于糊涂到犯了错误也不知道反省的地步。在晚年时,他在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帝 - 图5唐太宗

贞观十年(63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生病,此后开始服用金石丹药。贞观二十二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吃了某种“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5月),中“灵丹”之毒,不治身亡。6月,太子治即位,是为高宋。

唐高宗李治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第九子李治出生;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十一年(637年),被任命为并州都督。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是唐太宗的第三个嫡子。按理说,如果他的两位胞兄健在的话,他是很难登上皇位的。李治本无意做皇帝,但在经过京城的一场波动之后,竟被推上了皇太子的位置,并最终登上了皇位。可以说,李治继承皇位,是唐太宗嫡长子李承乾和次子李泰争夺皇位折衷的结果。

李治做了太子后,唐太宗将心血注入到他的身上。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作了《帝范》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赐给李治,并嘱咐他说:“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

后来,唐太宗病笃,李治昼夜陪在他身旁,有时“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唐太宗哭着说:“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临死前,他对长孙无忌、褚遂良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又对李治说:“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八月,也就是唐高宗即位后两个月的一天晚上,国内发生了大地震,晋州最为剧烈,有5000多人被压死。此后,晋州又多次发生地震。面对上天对他的这次考验,唐高宗没有惊慌,而是按部就班地应对,避免了动荡局面的产生。

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唐高宗对群臣说:“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此后每日引十位刺史入阁,向他们询问百姓疾苦和政治。当时有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并不理会,继续礼尊长孙无忌、褚遂良二人。他们二人同心辅政,使得永徽年间“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唐太宗之女衡山公主要出嫁,有司认为丧服已除,打算在这年秋年为其圆婚。于志宁上言道:“汉文立制,本为天下百姓。公主服本斩衰,纵使服随例除,岂可情随例改,请俟三年丧毕成婚。”唐高宗同意于志宁的建议,衡山公主不得嫁。

唐太宗在晚年时曾因突厥的车鼻可汗不入朝而派右骁卫郎将高侃攻打突厥,以失败而告终。唐高宗为了完成唐太宗遗志,令高侃再次攻打突厥。高侃擒获突厥车鼻可汗,并将其押入京师。唐高宗封车鼻可汗为左武卫将军,都督军山,并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令单于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都督十四州,令瀚海领瀚海、金徽、新黎等七都督,都督八州。永徽三年(652年)正月,吐谷浑、新罗、高丽、百济同时遣使向唐朝入贡;四月,西南蛮被唐军平定。

唐高宗虽然处处为民着想,但也有出猎的喜好。一次,他在出猎时遇雨,向谏议大夫昌乐谷那律问道:“油衣若为则不漏?”对曰:“以瓦为之,必不漏。”唐高宗欣然接受其劝谏,不再外出游猎。

永徽三年(652年)二月,唐高宗登楼看戏。后来他对侍臣说:“昨登楼,欲以观人情及风俗奢俭,非为声乐。朕闻胡人善为击鞠(踢皮球)之戏,尝一观之。昨初升楼,即有群胡击鞠,意谓朕笃好之也。帝王所为,岂宜容易。朕已焚此鞠,冀杜胡人窥望之情,亦因以自诫。”

当初,房玄龄之子散骑常侍房遗爱娶了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高阳公主为人骄恣,在房玄龄死后挑唆房遗爱与其兄房遗直分家财,随后诬陷房遗直。唐太宗听了房遗直的直言后深深责备了高阳公主。此后,高阳公主不再受宠,遂感到不悦。后来,御史在劾查案件时发现高阳公主与有罪的辩机私通。唐太宗大怒,腰斩辩机。高阳公主更加怨恨唐太宗,以至于在唐太宗死后毫无戚容。唐高宗即位后,高阳公主再次在房遗爱、房遗直间挑拨离间。结果,房遗爱被贬为房州刺史,房遗直被贬为隰州刺史。

驸马都尉薛万彻与房遗爱交好,被迁徙为宁州刺史后曾与其商议:“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当时,李元景的女儿嫁给了房遗爱的弟弟房遗则,遂与房遗爱开始往来。柴绍之子驸马都尉柴令武娶了唐太宗之女巴陵公主,被贬为卫州刺史后以看病求医为由留在京师,暗与房遗爱勾结。高阳公主想罢黜房遗直以夺其封爵,于是派人诬告房遗直对她无礼。房遗直不甘示弱,也向唐高宗揭发房遗爱和高阳公主的罪行。唐高宗令长孙无忌核查此案,发现了房遗爱、高阳公主等人的谋反阴谋。随后,唐高宗果断斩杀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人,并赐死了李元景、高阳公主和巴陵公主。

从上面的种种表现来看,唐高宗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除了能够安抚民众、以身作则、平定内乱、收复边疆外,还要善于处理好与臣子、妃妾的关系。唐高宗虽然做到了前者,但却忽略了后者。自显庆五年(660年)始,唐高宗“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随后时有发作。在这种情况下,颇有治国才能的皇后武则天逐渐掌握了皇权。自上元元年(674年)始,47岁的唐高宗很少参与国事。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56岁的唐高宗病逝。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唐武德七年(624年),她出生在新贵显宦之家,有着显赫的权势和豪奢的生活,正因为有这种环境,所以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再加上她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尔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久后,太宗又发现武则天学识特别好,并且懂得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中,调入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到了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平日不可能见得到的书籍典章,眼界顿时开阔起来,慢慢地通晓了官场的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武则天与所有嫔妃,被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的第九个儿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武则天暗通,因此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在即位后两三年后重召武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武则天能再次入宫,从根本上得力于王皇后。开始时武则天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但武则天心里明白,如果想得到高宗更多的宠爱就必须想法设法除掉其他嫔妃。于是,在当她得知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时,便联合王皇后,对萧妃进行了陷害,使萧氏失宠。之后,武则天又开始了对付王皇后的计划。公元654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有一天,王皇后闲得无聊,到昭仪宫中逗小公主玩,然后就离去。武则天在王皇后来时,故意避开,当王皇后离去后,她将小公主弄死,嫁祸于王皇后。公元655年,王皇后被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武则天因此被立为皇后。此后她又生下三子一女:李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因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使得高宗对她宠爱有加,并另眼相看。她也开始利用皇后的身份,积极参与朝政,使得许多事情在得到她的同意后才能决定。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武则天正式步入垂帘听政阶段。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听政。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史称睿宗。690年,又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帝 - 图6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后,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扩大招贤面,还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像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选拔的。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武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所以在她统治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武则天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3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年)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此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享年82岁。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姓李,名隆基,生于公元685年,死于公元762年。他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嫡孙,唐睿宗的第三子。

李隆基自幼生活在宫闱风云激荡的多事之秋。他是李唐皇帝的后代,而一睁眼看到的却是武周的天下。他从小就有大志,在宫中常以“阿瞒”(曹操的小名)自诩。他有皇室子弟的优越感,又对武氏子侄专横跋扈愤愤不平。7岁那一年,他例行至朝堂朝朔望。金吾大将军武懿宗对其随从高声喝叫,隆基毫不示弱,厉声斥责他:“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我骑从!”据说祖母武则天听到这件事,对这个孙子更加宠爱。青少年时代的李隆基天资聪颖,学习刻苦,通文史,精骑射,知音律,多才多艺。

神龙六年(705年),唐中宗在张柬之等李唐旧臣的拥护下,恢复唐朝。但是,他并不信任这些李唐旧臣,他惟一信任的是韦皇后。韦皇后和武三思勾结,形成武、韦两家外戚合作的腐朽集团。这个集团驱逐张柬之等出朝廷,独占了全部政权。

神龙三年(707年),皇太子李重俊约集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羽林兵300余人,杀武三思等人。唐中宗杀李重俊,韦皇后借口追究李重俊的同谋者,阴谋迫害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唐中宗不愿牵连到他们,二人才免了祸。这时,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则在暗中准备消灭韦武集团。

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准备临朝听制。李隆基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和太平公主合谋,发动羽林军,攻入宫中杀韦皇后、安乐公主、武延秀等。接着大举杀韦武集团中的人,韦家派全部被消灭,武家派基本被消灭,太平公主出面,恢复了唐睿宗的帝位。

唐睿宗也是一个昏懦的人,他依靠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力量得到帝位,因此,立李隆基为皇太子,使太平公主干预朝政。宰相奏事,他总要询问是否和太平公主、太子商量过。这种昏懦表现,势必助长太平公主的专横,也必然加剧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冲突。太平公主集中精力来对付李隆基,引用大量党徒把持朝政,7个宰相中,5个是她的私人,其余文武官员依附她的有一大半。政事昏暗,与中宗时无异。712年,唐睿宗让位给太子,唐玄宗即位,唐睿宗改称太上皇。713年,太平公主准备用羽林兵入宫杀唐玄宗。机密泄露,唐玄宗抢先一步动手,杀太平公主及重要党徒数十人,其余党徒一概黜逐出朝。至此,唐政权才切实为唐玄宗掌握。

即位的那一年,唐玄宗28岁,年富力强。他的皇位来之不易,面临的却是政局复杂、吏治腐败、官员冗滥、边疆上战争频繁、国内土地兼并激烈、农民流亡、国家财政拮据的局面,形势十分严峻。这时的唐玄宗,严于律己,勇于纳谏,任人唯贤,关心民间疾苦,是一个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好皇帝。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任用了一批贤相,如姚崇、宋瞡、韩休、张九龄等。

姚崇是有名的贤相。当时富户往往用出家做和尚的办法,逃避赋役。他一次就查出12000多人,勒令还俗。他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来,抑制武、韦时发展起来的寺院地主势力。御弟薛王李业的舅父王仙童侵暴百姓,他不讲情面,请玄宗批准,依法惩办。山东发生蝗灾,他下令捕杀。有人说杀虫太多,要伤“和气”。他表示杀虫如有祸殃,由他一身担当。他入相之前,向玄宗敷陈十事,大意是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擢诤臣,禁止皇亲国戚擅权,玄宗桩桩同意,从而奠定了开元施政的基本方针。宋瞡刚直不阿,守法持重。有一次吏部选官,他的远房叔父宋之超也在应选之列。宋之超说明他和宋瞡的关系,想谋取高官厚禄。宋瞡知道后,特意关照吏部,宋之超不得入选。韩休十分正直,看到唐玄宗的过失,马上上书指陈得失。有一次唐玄宗照镜子闷闷不乐。左右人说韩休做宰相,陛下比前些时候瘦了,为什么还要用他。唐玄宗说:“我用韩休是为了国家,我虽瘦了,天下人一定肥了。”

唐玄宗特别注意地方官的任命和选择。他确立了京官和地方高级官员定期交流的制度,让京官有才识者担任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绩者担任京官。

他对县令的选择也很注意。他组织县令进行考试,亲自命题,了解考生是否了解治国之道,凡考试成绩优秀者即被任用,拙劣者即被罢免。在开元四年的考试中,一次就斥退45人。为了革新吏治,他还多次颁布“诫牧宰敕”、“整饬吏治诏”、“劝奖县令诏”,并定期派按察使到各地巡视,观察得失。他还针对武后之后官员冗滥的弊端,一举裁汰官员数千人,精减了机构,节省了费用。

唐玄宗把励行法制、赏罚严明作为改善吏治的根本措施。他认为:“有善必赏,所以劝能;有罪必罚,所以惩恶。”开元二十四年以前,基本上贯彻了这一精神,例如:同州刺史姜师度,组织民众修通灵陂,扩展水田20万亩,唐玄宗通令嘉奖,赐帛300匹,特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对那些贪脏赃法之徒,不论职位高低,都依法制裁。如刺史裴景先,私自聚敛5000匹绢,玄宗亲自下诏,将其处死。所以,开元时期吏治还是清明的。

均田制至玄宗时,已开始动摇,土地兼并之风日甚。唐玄宗颁布了详尽的均田令,重申永业田也不得典卖,限制官僚、贵族、豪强侵占民田,对侵暴百姓、强占民田者绳之以法,这多少刹住了兼并之风。唐玄宗又实行括户,清查出贵族官僚地主隐瞒的人口和劳动力,使之成为均田农民。

唐玄宗还十分重视兴修水利,他在位期间,全国共兴建了50多项较大的水利工程。在灾歉之年,他还注意赈给救济,减免税粮。尽管这些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但也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宫廷生活中,在开元年间,唐玄宗也能节俭自励。此外,唐玄宗在文化教育上也有建树。他成立了我国古代戏曲学校和皇家戏班“梨园”,命天文学家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和编制历法,组织学者整理古代图书等。

开元时期,唐玄宗在文治上成绩斐然,武功上也赫赫可铭。面对武后末年以来边疆的紧张局势,他积极训兵整武、屯田积谷,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开元三年(715)重建安北都护府、漠北诸部,如拔也古、同罗、回纥等都通使称臣。开元五年(717)唐军收复了沦陷已久的营州等12州,重建营州都督府,奚、契丹一时归服。开元二十七年(739),收复了武后末年沦陷的西域重镇碎叶,丝绸之路畅通。对周边少数民族首领,他用册封的手段加以笼络。如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棘羯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都督府都督、加封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帝 - 图7开元盛世群雕

开元年间君臣的文治武功,促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治局面,劳动人民得以安心从事生产,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史籍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皆满。”“诗圣”杜甫也热情讴歌这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据记载,当时天下一斗谷物之价,多则一二十文,少则数文;绢一匹200余文;全国各地驿道四通八达,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在太宗、武后治理的基础上,经过开元年间玄宗君臣的治理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封建经济呈现出高度繁荣。这就是旧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时间很长,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已做了30年皇帝。他年龄大了,志得意满,只想纵情声色,政治上开始走下坡路。

以前,他对大臣的直谏,“虽不合意,亦曲从之”。现在,他再听不进逆耳忠言了。宰相张九龄遇事力争,玄宗蛮横地说:“事情都得照你说的去办才行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做中书令。李林甫被重用,靠的是迎合玄宗的心意。他收买宦官、嫔妃,打听玄宗动静,所以能了解他的心意。一个罢相,一个上台,从此,“容身保位,无复直言”的风气统治了朝廷。

李林甫警告谏官不要议论朝政。有个谏官没听,仍然上书论事,第二天,便被降级外调。朝廷官员中不依附他的,有点才能的,多遭阴谋陷害。因此,人们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天宝六年(747年)玄宗命各地举荐人才,李林甫主持考试,一个不取。事后上表玄宗,说:“天子圣明,野无遗贤。”就是这样一个奸佞小人,唐玄宗让他为相十几年,直到他死去。

唐玄宗原先宠爱武惠妃。武惠妃逝去,他很伤心。后宫数千人,无一人中意。有人告诉他,他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异常美丽。他看后十分满意,便指使杨玉环以修道为名,从寿王身边离去,进入道宫,做了女道士,道号“太真”,然后唐玄宗再把这位“道姑”悄悄接到宫中。天宝四年(745年)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唐玄宗是一个多才多艺,“尤知音律的君主”,而杨玉环又“资质丰艳”、“善容止”,善歌舞、通音律,并善解人意,所以玄宗“三千宠爱集一身”。贵妃要洗温泉澡,玄宗给修了华清池;贵妃喜欢吃鲜荔枝,玄宗就命岭南驰驿传递。贵妃得宠,杨氏兄妹均飞黄腾达。她的三个姐妹均被封为国夫人,其堂弟杨国忠是个无赖,目不识丁,却继李林甫为宰相。他兼领40余职,因善于搜刮,得到玄宗宠爱。他家中存的高级丝织品竟有3000万匹,生活极为腐化。杨国忠讲:“想来我也不会有什么好名声,还不如快快活活过几天。”

唐朝从高宗以来,边疆一直有重兵屯戍。到玄宗统治前期,为了加强边境防御,又在边境重要地区增设军镇。军镇管辖几个州,主将叫节度使。节度使起初只管军事,后来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天宝初年,边境的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而唐中央禁军不过12万,而且缺乏训练,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

那时候,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拥兵15万,势力雄厚。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域人,母亲是突厥人。他几次入长安,朝见唐玄宗,用贡献财物和献媚等取得唐玄宗的信任。他身材肥胖,肚子滚圆,玄宗开玩笑说:“此儿腹中有何东西,大到这个地步。”禄山回答:“只有忠于陛下的一颗赤心。”玄宗听了十分高兴。安禄山又拜杨玉环为干娘,玄宗更把他当成自己人。

安禄山看到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认为有机可乘,阴谋叛乱,夺取唐朝天下。他在暗中招兵买马,屯积粮草,准备反叛。他用胡将代替汉将,并用汉族一些失意文人为他策划。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带领15万军队,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很快攻陷了河北,占领东都。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又过了几个月,叛军击溃了唐朝的潼关守军20万人,继续西进。

潼关失守,长安顿时乱作一团。唐玄宗带领皇族亲贵、官僚,仓皇向四川逃窜。行至马嵬驿,将士鼓噪不前,杀死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惩办杨贵妃。玄宗无可奈何,派人缢杀杨贵妃,继续向四川逃奔。

公元756年,其子李亨即位,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762年,玄宗病逝。

知识链接

大明宫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原为唐太宗为其父李渊修建的夏宫永安宫。贞观九年(635年)

李渊去世后,改称为大明宫,又称“东内”。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200余年。

大明宫在郭城的东北处,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宫城的东北隅,占据龙首原的高地之上。据考古实测,大明宫周长7628米,面积3.3平方千米,平面形制是一南宽北窄的楔形。它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为郭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的北部偏西12°多,由东墙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60米,转向正东,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长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接。它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帝 - 图8大明宫

第三节 五代十国名帝

后梁太祖朱全忠

朱全忠,原名朱温,宋州砀山县(今安徽砀山县)人。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小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朱诚早死,家产荡尽,朱温便随母到萧县地主刘崇家为牧猪佣工。他听说黄巢聚众起义,就前往投军。朱温平日狡猾凶悍,但却善于巴结迎合人意。他随军转战南北,立过战功,逐步由士兵提为大将。黄巢攻下长安,任朱温为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史,令其进取河中。朱温出兵,多次被河中节度史战败。他见农民起义军处境困难,又与黄巢的心腹大将孟楷不和,就叛变归唐,成为农民起义军的死敌。

唐朝廷对朱温的叛降十分重视,立即授以右金吾卫大将军官衔,又任命他为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僖宗因恶其“温”字,遂赐名为全忠。中和三年(883年四月,僖宗招集诸路大兵围攻长安,朱全忠立了战功,被提升为宣武节度使。僖宗诏令他攻下长安后,立即率部队赶赴汴州(今河南开封),堵截黄巢东退的去路。第二年,黄巢久攻陈州不下,撤围向东,转攻汴州。朱全忠自知抵挡不住,就乞求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援助。李克用早有扩张地盘的野心,便亲率大军赴汴州援助。在李克用的援助下,朱全忠击败黄巢。但朱全忠并不感谢李克用,相反还妒忌李克用强盛。他表面卑躬屈节,背地里却暗藏杀机。中和四年(884年)五月,李克用追击黄巢还汴州时,心怀歹意的朱全忠马上请他进城赴宴。李克用盛气凌人,乘酒醉出言不逊。朱全忠气愤难忍,乘机提前下手。当天晚上,朱全忠用车辆堵塞道路,围攻上源驿,企图杀害李克用。李克用在大醉中被左右亲信唤醒,在侍卫们的拼力保护下,仓皇出逃。其属下河东监军、宦官陈景思和亲兵300多人,全部被朱全忠杀害。从此,晋、汴两方形成水火之势,李、朱两家结下了不解之仇。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帝 - 图9李克用墓

朱全忠控制河北以后,河东李克用伺机反扑。唐天裙三年(906年),当朱全忠准备拔除刘仁恭(幽州节度史)之子刘守文盘据的沧州时,李克用决定来一个出其不意,强攻潞州(今山西长治)。这一着果然奏效,晋军包围潞州,唐军守将丁会投降,潞州随之陷落。朱全忠闻报,急忙从沧州撤军,去夺潞州,并在潞州城下筑重城,称为夹寨。

公元907年4月,朱全忠废唐昭宣帝,建国后梁,自称帝,这就是梁太祖。李克用占领潞州后,乘其不备,用周德威的轻骑兵包抄梁军粮道,攻打夹寨,后梁军统帅李思安束手无策。第二年三月,晋王李克用去世。他的儿子李存勖继位。李存勖认为潞州是河东的屏障,没有潞州对河东是不利的。他巧施妙计,指挥晋军包围了潞州的梁军。李存勖的战术使朱全忠大为震惊,他深有感慨地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存勖小名),我的儿子只如豚犬而已。”潞州解围,河东威振,镇州(今河北正定)王镕、定州王处直叛梁附晋。后梁太祖朱全忠为了力争保护河北,竟悍然下令:“镇州就是以铁为城,也要给我拿下来!”于是在公元910年12月,朱全忠以王景仁为帅,进军柏乡(今河北柏乡),与晋军会战。王景仁原名茂章,先从杨行密,后归朱全忠。他早年曾率淮南兵和汴军作战,指挥部队,气定神闲。朱全忠大为佩服,曾说过:“假使我得此人为将,天下不难平也!”但是柏乡一战从岁末到新正,王景仁竟大败而归。这一仗使后梁损失严重,仅被晋军所斩获的首级就有两万之多。柏乡之战,使后梁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朱全忠一怒之下,剥夺了他的兵权。李存勖乘胜攻燕,朱全忠不甘心柏乡之败,亲率大军攻镇州的枣强,把全城人杀光,以报柏乡之仇。但两次战争的失利,也使朱全忠和各级将士对晋军产生了恐怖心理。据传,朱全忠一听说“晋王大军到了”就望风而逃。朱全忠逃到冀州,因当地人民痛恨梁军,见了他们,都拿锄头追杀。梁军当是追兵,心里越怕,跑得越快。最后,等朱全忠明白过来的时候,队伍已经完全瓦解,再也无法收拾。

朱全忠在政治上极其残暴。他在攻打沧州时,为防止军士逃亡,把境内能够拿兵器打仗的人全部赶上战场,脸上刺“定霸都”三字;对士人稍留面子,也要在手腕上刺“一心事主”四字;为此逃兵不敢回乡,便在山岭湖泊中集结起来,组成许多支小股的起义军。朱全忠对李存勖作战屡次失败,脾气更加暴戾,动辄杀人。他检阅军队时,发现哪个队的马瘦,就把将校拉出来腰斩。到了晚年,由于他猜忌部属,疑虑万端,造成众叛亲离,心情十分苦闷颓丧。为了发泄胸中的积郁,他恣意虐杀,纵情淫乱,其荒暴程度,即便在封建帝王中,也是罕见的。河南尹魏王张全义,努力恢复洛阳地区的农业生产,使朱全忠有了经济资助,得以稳定河南。后来朱全忠巡视河南时,住在张的家里,放肆行淫,把张全义的几个儿媳妇和女儿全部奸污。张全义的儿子们不忍受辱,准备动手杀掉朱全忠,后被其父苦苦劝住。更为严重的是,朱全忠对自己的儿媳们也不肯放过,分别“召侍”,逐个通奸,公开淫乱,与禽兽无异。他的这些亲儿、养子也都毫无廉耻,竟然抢着利用自己的妻子争宠,以博得欢心,探听机密,争夺储位,可谓旷古丑闻。如他的养子朱友文之妻王氏,生得貌似梨花,妩媚动人,为朱全忠所垂涎。他在洛阳生病期间,借口陪护为名,把其召至身边。王氏不仅没有推辞,反而曲意奉承,任他玩弄。当时,王氏只要一个交换条件,这就是要朱全忠将来把皇位传给其养子。乾化二年(912年)六月,朱全忠病势垂危,准备把皇位传给朱友文,并想把亲生儿子朱友皀贬为莱州刺史。朱友皀从妻子张氏口中得到消息后,恼恨万分,于是,便买通禁军将校,在夜静更深时,带兵入宫,杀死朱全忠。

后唐庄宗李存勖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晋王李克用终于有了后嗣,这个后嗣就是李存勖。为了磨练李存勖,李克用在他11岁的时候就带他奔赴沙场,让他多见见刀光剑影。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李存勖越来越优秀。他既精通骑射,又谙熟《春秋》,称得上文武双全。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年过半百的李克用与仇人朱温已经相持了好几个年头,始终不能打败朱温,遂积劳成疾,再加上听到朱温称帝的消息,受到了沉重打击,不久便离开人世。李克用死后,李存勖承袭了晋王的封号。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王熔和王处直在李存勖的拉拢下背叛后梁。面对随之而来的朱温大军的讨伐,他们向李存勖求援。李存勖一声令下,晋军立即前去增援。晋军诸将领率领将士奋力拼杀,于911年春在柏乡大败朱温大军,保住了镇州和定州。

收服王熔和王处直后,李存勖的下一个目标是刘守光。刘守光与他的父亲刘仁恭一样,同样是个卑鄙小人。他将父亲刘仁恭囚禁后自任卢龙节度使,并一心想吞掉镇、定二州。见李存勖得到这两个州后,刘守光大为愤怒,遂与李存勖展开了争夺战。朱温得到刘守光的求援讯息后卷土重来,意欲灭掉李存勖。后梁军将士还没有从年初的大败中恢复过来又投入了战斗,再加上朱温在行军途中滥杀文官武将,遂军心涣散。面对士气旺盛的晋军,后梁军节节败退。朱温无心恋战,慌忙逃命。残暴嗜杀的朱温早已经成为了河北百姓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些百姓见后梁兵败,纷纷拿起农具袭击溃散的后梁军。朱温逃回都城后,于912年便被争夺皇位的亲生儿子朱友圭杀掉。

李存勖两战皆取得大胜,威望和实力立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过,李存勖并没有志得意满,而是乘后梁军衰弱之际灭掉了刘守光,随后占领了幽州、沧州。

朱友圭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被朱友贞篡权。朱友贞做了皇帝后,在赵岩的建议下将魏博镇(今河北大名县)拆分,引起当地将士的不满。李存勖见有机可乘,立即率兵平定了魏博镇。

此后,李存勖的实力可以与后梁抗衡了。不过,后梁国主朱友贞虽然昏庸无能,但后梁军中却有几个善战的将领,再加上要抗击南下的契丹人,以至于李存勖与后梁打起了持久战。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与后梁的数年征战中终于占据了绝对优势,于是建国称帝,设国号为“大唐”(史称后唐),建元同光,国都为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后改名为邺都。

称帝后,李存勖举大兵攻打后梁。此时的后梁气数已尽,几个月后被李存勖灭掉。随后,后梁各地的残余势力纷纷来降。李存勖安抚好各地后,将国都迁至洛阳。称帝后的李存勖与领兵作战时的他判若两人,日益变得昏庸无度。李存勖放着忠臣良将不用,偏偏要用祸国殃民的小人。小人当道,社会风气日益败坏,百姓本以为灭掉了腐败的后梁后可以安居乐业,可谁知一浪未平,一波又起。

后梁太祖朱温在位时,已经看到了宦官的危害,索性把朝中宦官统统除掉。不过,宦官中也有正直之人,如当初不让他放弃晋王位的张承业。也许是因为张承业的出色改变了他对宦官的看法,遂大量任用宦官。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李存勖将宦官视为心腹,派他们前往各地驻军担任监军。殊不知,物极必反,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否则只会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导致最后空有遗憾。

另外,由于对音律的喜爱,伶人自然成为了李存勖宠信的对象。他不仅爱看伶人演戏,而且还与伶人同台演出,与伶人相处得非常融洽。伶人们有了皇帝做后台,在朝中显得极为尊贵。他们春风得意,在皇宫内外进出自如,根本不把朝中大臣放在眼里。李存勖做了皇帝后,经常外出狩猎,随便践踏百姓的庄稼,百姓们敢怒不敢言。

尽管伶人、宦官中还有些许有良知的人,但毕竟是少数。不过,此时的李存勖已经被谗言迷惑,只顾吃喝玩乐,将治理国家视同儿戏。不仅皇帝昏庸,而且皇后也没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在他们的治理下,百姓被各种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随李存勖打江山的一些功臣也纷纷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在百姓生灵涂炭、将士辛劳作战的情境下,皇帝、皇后、宦官、伶人等却在作威作福,滥杀无辜。在黑暗中呆久了的人,迫不及待地要重见天日,于是有人举起了反旗。当时,攻打四川的将领见郭崇韬、朱友谦先后被杀,按捺不住愤怒,遂起兵造反,为后唐敲响了丧钟。

李存勖见四川出现混乱,立即派兵镇压。不料,戍守期已满的魏博镇士兵在回乡途中接到驻守命令后大为不满,遂发生哗变,攻陷邺都。李存勖见远处的四川未平,近处的邺都又生乱,只有继续派兵前去镇压,结果不敌魏博军。李存勖见朝中已无可用之人,此时才想起战功赫赫、忠心耿耿但被他弃置一旁的李嗣源。他将侍卫军交由李嗣源,不料他的做法如同放狗去寻找丢失的羊,结果既丢了羊,又丢了狗。

侍卫军指挥使郭从谦此时与李存勖并不同心,因为他的养父睦王李存义和被他视为叔父的郭崇韬两人皆被李存勖杀害,他发誓要为他们复仇。后来,他在与李存勖交谈时感觉到李存勖知道他的心思,顿时惶恐不安,于是在侍卫军内散布谣言,鼓动他们造反。就在这时,李存勖令侍卫军出征,使得郭从谦有了更有利的反击机会。李嗣源到了邺都后,被部众拥立为皇帝,遂顺应民心,召集军队攻打李存勖。

李存勖见危机四起,顿时手忙脚乱。为了压制李嗣源,他亲率军队出征。为了鼓舞士气,他被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将盘剥百姓得到的钱财分发给将士。将士们看着这些赏赐,愤慨道:“吾妻子已殍矣,用此奚为!”军心如此动荡,如何能高唱凯歌?作战中,将士要么投降,要么逃跑,李存勖只得退回洛阳。郭从谦见时机已到,立即发动兵变李存勖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伤,不久死去,终年42岁。

后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生于公元892年,太原沙陀族人。年轻时就喜欢读兵书,对战事颇有见解。他寡言少语,性格稳重,做事认真细致。早年就在李克用义子李嗣源手下做事,在这期间,他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

身处战乱时代,惟武功可以成就功名,石敬瑭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勇敢作战,在兵将里很有些名气。

尤其是在公元915年他舍身救主。那时李存勖刚得魏州,梁将刘寻也将攻打清平(今山东清县),作为反击,李存勖急往驰援,却被刘寻所困。这时石敬瑭大显身手,仅仅带了十几个人就击败了刘寻,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由此声威大振,在军中名噪一时。不过这李存勖还真够小气的,当了皇帝也没说提携一下对他舍身相救的人,还有那些与他出生人死的将领,所以将士们多不满意他的作为。

公元926年,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于魏州领兵叛乱。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军平叛,石敬瑭则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队也发生兵变,与魏州的叛军合兵一处,拥李嗣源为主。李嗣源本想回朝请罪,不想当这个皇帝,士兵们很是失望。

为了表示自己并没有谋反之意,李嗣源还几次上表申诉,不过都被权臣所压下。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石敬瑭则劝他说:“如今你和叛军共处一城而相安无事,即便你没有想过要谋反,但朝廷会相信你吗?如果你要不答应的话,这的叛军还能让你回去吗?成大事就不能犹豫,不如我们夺取开封,以成就大事。”

李嗣源想来想去,最后接受了这个意见。石敬瑭当然知道,这个行动成功后,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于是他自告奋勇,亲自带领前锋抢占开封,又回兵渡汜水,直取洛阳。这一战他们大获全胜,后唐庄宗李存勖也被乱兵所杀。

李嗣源顺利在洛阳称帝,即后唐明宗。由于女婿石敬瑭在这次军事政变中立功颇大,后唐明宗任他为保义军节度使,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六军诸卫副使。石敬瑭虽然也算是皇亲国戚,并且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认同,按理说,他应该有些骄傲的资本。但石敬瑭还真的很本分,既不以权为威,又很平易近人。

而且当时许多官将都视律法为无物,而石敬瑭则以廉政闻名,颇受明宗李嗣源褒奖。此后,石敬瑭逐年升迁,历任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河东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藩汉马步军总管等职,负责抵御契丹南下,后又赐封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随着职务和势力的增长,石敬瑭的野心也开始日渐膨胀,他也开始暗中拥兵自重,大有取后唐而自立之势。

公元933年,明宗李嗣源死,优柔寡断的李从厚继位为后唐闵帝。李从厚很想做出点业绩来,但无奈性格使然,就连朝政也被拥立他的权臣所控制,军权更是由当时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李嗣源的养子)和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控制。

后唐闵帝为了削弱他们的势力,想让他们将职位对调。李从珂当下在凤翔起兵反叛,闵帝当然不是对手,仅率不多人马逃跑。路遇石敬瑭,本来闵帝还以为遇到了救星,却不料石敬瑭杀其随从并将闵帝扔在那,扬长而去。

李从珂杀唐闵帝后,自立为皇帝,即后唐末帝。这时的石敬瑭谋反之心则越来越明显。二人矛盾呈一触即发之势。为试探后唐末帝,早有预谋的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四月,以身体嬴弱为由乞解兵权,调往他镇。

唐末帝不知是计,当下首肯,徙其为天平节度使。石敬瑭认为这末帝实在是将他疑为心腹之患,如果放了兵权,自己的杀身之祸就在眼前,于是决意谋反。石敬瑭上表指责后唐末帝是明宗养子,不应承祀,要求让位予许王(明宗四子)。后唐末帝当下气愤已极,撕裂其表,削其官爵,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将兵3万筑长围以攻太原。

石敬瑭也在太原做着准备工作,他一面在朝廷内部组织策反活动,一面由掌书记桑维翰起草奏章,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予契丹。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其着急称帝之决心。就连其亲信刘知远也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可是石敬瑭这时候哪顾得了那些。契丹主耶律德光当然同意这么优厚的条件,派兵支援。后唐在联合攻击下迅速灭亡,末帝也登楼放火自杀身亡。

公元936年农历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即后晋。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他这一许诺不要紧,却把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

以后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南下掠夺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贻害长达400年。这就是一个想做皇帝的人之危害,为了那一点权力,却将国家社稷拿出来做了筹码!

公元937年,后晋迁都汴梁,第二年,升汴梁为东京开封府。后晋那时虽得了天下,但藩镇多未服从,战事不断。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

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不得不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先是安抚藩镇;再是务农桑,缓解多年战乱造成的贫困;还恢复了商业往来,以增强国力。但是这些并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因为他每年还要送大量的贡奉给契丹。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比他小11岁的契丹主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见了契丹皇帝居然还泪眼婆娑,可见此人脸皮之厚,可能无出其右者。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使通往契丹路上常年穿梭着运送给契丹的钱财物。可能是他在契丹那承受了太多的委屈,于是将这种怨恨转嫁到了百姓身上。他凶恶狠毒,用刑十分残酷,并善于好猜忌,不喜士人,专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于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致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刘知远。公元942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之事,石敬瑭无以为答。他是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也不敢得罪“父皇帝”。这样的日子恐不好过,于是他忧郁成疾,当年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

后汉高祖刘知远

后汉高祖,名刘知远,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从小为人沉稳庄重,不好嬉戏。到了青少年时期,正值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据太原,刘知远就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后来的后唐明宗)部下当了一名军卒。当时,石敬瑭为李嗣源爱将,在战斗中,刘知远两次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救护石敬瑭于危难中。石敬瑭对他感激之至,以其护驾有功,将他调到自己的帐下,做了一名牙门都校,不久升任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在刘知远等人谋划下,在开封称帝,建立了后晋,史称后晋高祖。作为谋划石敬瑭称帝的功臣,刘知远得到应有的报酬,除了很多的赏赐外,石敬瑭还先后任命他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享尽了荣华富贵。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当了七年儿皇帝的石敬瑭得病死去。养子石重贵即位,由于是石敬瑭手下的红人,石重贵随即加封刘知远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军南下,石重贵任命刘知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迎战契丹军。刘知远机智勇敢,指挥得当,很快在忻口大破契丹军,契丹军败回。

石重贵为此加封刘知远为太原王、北平王,但不久,契丹又来侵犯,刘知远在朔州阳武谷再次打败契丹。随着官职的不断提升,以及对契丹战斗的胜利,刘知远已不满足于当一个北平王,他意图称霸河东,成就王业。然而石敬瑭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不好意思立刻与石重贵反目,所以在朝廷的诏命他时半推半就,一方面不服调遣,作战中逗留不进,另一方面也偶尔主动出击一下,好让朝廷与契丹不致小看自己。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帝 - 图10后高祖刘知远

刘知远深知,契丹只不过是游牧部族,不会久居中原不退,只是掠夺些财物后就会主动离开,再加上中原人民的坚决抵抗,他们不会长久呆下去。而石重贵就不同,他作为国家的皇帝,是不会轻易离开中原,因此也会成为他称帝的最大阻碍,所以刘知远一边在与契丹战斗的过程中了解地形,一边又与契丹勾结,奉表称臣,同时加大力度募集士卒,养精蓄锐,加紧称帝的准备。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耶律德光率契丹军大举进兵,攻入开封,石重贵投降,后晋灭亡。刘知远认为时机成熟,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为了掩饰其政治企图,他不改国号,而是延用石敬瑭的年号,为了能够笼络人心,争取后晋旧臣的投诚,他下诏禁止为契丹括钱帛;并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将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当契丹在中原人民抗击下退出后,刘知远乘机进入开封并建都,改名字为詗,改天福二年(948年)为乾祐元年,史称高祖。

他即位后,减免赋税,大赦天下,果断采纳了皇后李氏的建议,拿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士,还任用贤能,再加上治军严明,很快使经济恢复了过来。但由于操劳过度,再加上不断战争,刘知远在位不满一年,便于乾祐元年(948年)去世了,享年54岁。

后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柴荣出生于公元921年,公元954年即位,至公元959年卒,终年39岁,在位6年,未改元,仍用显德年号。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周世宗原姓柴,字荣,邢州人。他的父亲柴守礼是个破落地主,其姑母早年嫁给了同乡郭威。因郭威没有儿子,便收养了柴荣。当时郭威尚未发迹,家道沦落,柴荣便和姑母一起操持家务,共度清贫。劳动之余,柴荣刻苦练习骑马射箭,阅读各种史书典籍。郭威看他聪明伶俐,为人敦厚,就认他为干儿子,不久,柴荣随郭威入伍,开始了戎马生涯。天福十二年(947年)四月,26岁的柴荣被提升为左监门大将军;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称帝后,柴荣被任命为澶州节度使、校检太保,并封为太原郡侯;不久,柴荣被调到京师,加封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相当于中书令、宰相之职),参与朝政;第二年三月,柴荣任开封府尹,进封为晋王。后来,郭威病死,柴荣登基,是为后周世宗。

周世宗精明强干,志气宏大。他在即位后,为了解决政府的赋税收入和进行统一战争,继承郭威的遗愿,继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取得了重要成绩。

由于后梁君臣在战争时期用决黄河之堤作为阻敌手段后,黄河决堤成灾的次数越来越多。后晋周世宗柴荣即位的头一年,便派大臣李穀到澶、郓、齐一带,征发6万民工堵塞决口,仅1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完工。事隔6年,黄河又在原武(今河南原阳)决口,周世宗又派大臣吴千祚,征发2万民工前往修堤塞口。这些工程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毕竟减少了灾害。柴荣在五代时期,是惟一能够认真修治黄河的皇帝。

显德四年(957年)四月,世宗下诏疏浚汴水,向北流入五丈河(今开封北);两年后,又下令进一步疏通。黄河和淮河之间的交通线,本是唐朝廷取得南北财富的生命线。南北分裂以后,这条航线完全淤塞。周世宗柴荣从显德二年起,便命宁武节度使武行德,初步加以疏通;显德五年,又疏浚汴沟通黄淮之间的全部航线;2年后,又在汴梁城外,引汴水通蔡水,沟通了京城与陈(今河南淮阳)、颍(今安徽阜阳)之间的水道交通。这是在汴水以西,大体上与汴水平行的一条道。后来,北宋每年从东南运进大批粮食,靠的就是世宗时期开辟的这条水上通道。

世宗即位后,为了治理天下,很重视整顿朝中政纪。他除了任用李觳、王溥、范质等人做宰相,魏仁浦为枢密使外,汲取太祖纵容王峻、王殷专权的教训,决定大权独揽,亲裁政事,执掌赏罚。他对大臣们说:“我决不能因发怒就刑人,也不能因高兴就赏人。”实践中,他也是这样做的。群臣有了功劳,他不吝啬重赏;有了过失,按规定处罚;即使很有才干、很有声誉的官吏,只要犯了罪,他都要依法办事。

世宗期间,对法律也进行了重新修治。五代律令文字难懂,条目繁杂,多达156卷,贪官污吏借以舞文弄墨,愚弄民众。公元957年(显德四年)五月,周世宗下令,由御史张浞等注释删节,由王溥、范质等把关审定,重治法律。经过删繁就简,制定出《刑统》21卷,第二年,颁布《大周刑统》,使全国有了统一遵守的法令。以后宋代一直沿用后周的《刑统》,这是继承唐律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律书。

周世宗在大权独揽的同时,也很注意纳谏,要求群臣极言得失。他说:“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过失。古代的圣主,还总想听逆耳之言,求苦口良药,何况我呢?我即位已有一年,处理政事,我觉得有些不一定恰当,别人怎么能看不出来呢?可是竟没有一个人出来指点我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对我的过错,你们说了,我不听取是我的不对,你们不说,就是你们的不对。今后,能秉公直言的提升,临事畏缩的贬职。”接着,他又命近臣写出《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多谋善断的北部郎中王朴在上书中慷慨陈词,详尽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必须任用贤才、奖功罚罪、去奢节约、实施薄敛,才能达到政事清明、粮财充盈、士民归顺,然后方能统一天下的方针。周世宗听了高兴地接受了,马上升王朴为左议谏大夫、知开封府事,但对那些不法赃官则严惩不贷。五代战争频繁、流民遍地。周世宗注意安置难民,分发口粮,分配荒地,这对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即位的第二年,就颁布了处理逃亡户土地的法令,允许农民申请耕种无主的土地,缴纳田租;根据逃亡户主返回时间的长短发还不同数量的土地。他还规定,逃亡户主凡3年以内回来的,可以收回土地的二分之一;5年以内回来的,可以收回三分之一;5年以上回来的,除坟地外,律不能收回。规定中,还对因被契丹掳去而离开土地的农民,放宽了收回土地的年限:5年内回来的,可以收回三分之二;10年内回来的,可以收回一半;15年内回来的,可以收回三分之一。

此外,在税制方面,周世宗也有改进。为实现耕地和租税的统一,公元958年,他根据唐代元稹的《均田表》,令人制“均田图”,颁发各州县,均定田租。这些,不但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而且也打击了豪强,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

针对当时佛教盛行,占用劳动力和耕地,花费大量铜钱制造佛像,以致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周世宗于公元955年五月,下令在全国禁佛。他规定:凡出家的人必须经家长同意,不能私自出家当僧尼;除在官府注册寺院的僧尼外,其他一律还俗。这一年,先后共废除寺院30336所,还俗僧尼无以数计。周世宗还下令寺院,除钟磬钹铎之类留用外,所有铜佛像,一律送官府收买,用作铸钱原料。公元954年(显德元年)二月,北汉主刘崇乘世宗新立,勾结辽国,大举入侵。当时辽国出骑兵1万多人,北汉出兵3万多人,联合向潞州进攻。这是决定后周生死存亡的战争,周世宗决心率兵亲征。皇帝这一举动受到许多朝臣的反对,其中反对最突出的是宰相冯道。冯道原是五代时期一个不倒翁式的大官僚,世宗当时对他说:“北汉主刘崇看我年轻新立,想吞并天下,我一定要亲自出征,不可不去迎敌。”他又说:“从前唐太宗创业,多次亲征,我怎敢偷安呢?”冯道带有轻蔑的口吻说:“不知道陛下能比唐太宗吗?”世宗怀有必胜的信心说:“此汉兵尽乌合之众,我兵力强大,破刘崇好比泰山压卵,怎么不会胜利?”冯道又冷冰冰地说:“陛下应平心自问:“你能做泰山吗?”周世宗颇鄙视冯道的为人,未听其言,立即率兵出征。

同年三月,两军在高平(今山西高平)交战,这就是历史上的高平战役。

北汉军屯兵高平南,周军屯兵泽州(今山西晋城)东北。北汉主刘崇率领中军坐阵,派大将张元徽领左军在东,辽将杨衮为右翼在西,阵容严整。周军虽然人少将寡,但世宗柴荣却勇气百倍,态度坚定,大有一举灭敌之势。他命白重赞、李重进军在西,命樊爱能、何徽率右军屯东,命向训、史彦超率精骑在中央,周世宗本人则骑马上阵督战,派张永德率亲军护卫。刘崇见周军人少,很有轻敌之心。辽将杨衮提醒他说周军确是劲敌,不可忽视。刘崇却不高兴地说:“机会不可错过,请将军不可多言,看我破敌!”杨衮见他不识时务,很不满意,就此按兵不动,袖手旁观。

两军交战不久,周将樊爱能、何徽就溃败了,带着几千骑兵向南逃跑。世宗见形势危急,就亲自率军督战,亲军将领赵匡胤(就是未来的北宋太祖)见樊、何二将不战而逃,十分气恼,便和张永德各领2000人上阵冲杀。由于后周将士上下一条心,拼死决战,北汉军支持不住,大败而去,辽军也随之退回代州。

高平一战,不仅阻止了辽国再次蹂躏中原,并为以后进行统一大业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高平大捷,充分表现了周世宗临危不惧、力压强敌的卓越指挥才能,但这次战役险遭失败的教训,迫使周世宗下决心进行军队改革。

樊爱能、何徽等听到高平大捷的消息,厚着脸皮回到高平宿营。如何处理这两个望风而逃的败将军呢?开始周世宗感到樊、何二人对于先帝创业,都是有功之人,有点踌躇不决。张永德则建议说:“陛下要削平四海,如果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又有什么用处呢?”周世宗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把樊、何二人以及其他部将70余人全部斩首;同时,大赏有功将士。赵匡胤就是因这次战役有功,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地位次于副都指挥使)的。接着,周世宗就着手对军队进行改革。五代时的禁军,历代相承,不加淘汰,老弱众多,纪律松弛,不堪一击。周世宗曾对群臣说:“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甲士一,奈何朘(榨取)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于是,他大规模地裁去老弱,留用精兵;又招募天下壮士到京城,不问出身、来历,由赵匡胤考试武艺,择优录用,成立特种精兵,编入殿前诸班;其余骑兵、步兵,令各将帅自行精选。后周军士卒精强,征伐四方,所向皆捷,唐中期以来养冗兵的积弊为之一扫。

整编军队,进一步增强了周世宗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他希望自己能做皇帝30年,其中10年开拓天下,10年休养百姓,10年过太平日子。

显德二年(955年)四月,周世宗下令群臣讨论统一天下的大计。北部郎中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了“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王朴的建议,周世宗从这一年的十一月起,下诏攻取南唐。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前后共达两年零五个月之久。其间周世宗总结经验教训,采取了三项措施:其一是严明纪律,违者按军法处斩;其二是建立水军,利用降兵的水手,教练水战;其三是赦免淮南各州的囚犯和各种不合理的赋役。显德四年(957年)二月,世宗再次发动攻势,至三月中旬,周世宗在寿州城下大破南唐援军。同年十月,周世宗第三次亲自南下,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占领了淮南的东部。南唐主李煜怕周军渡江,派使臣带金1000两,银10万两,罗绮2000匹去见世宗,愿献淮南寿、濠、泗、楚、光、海6州和江北4州土地,并表示向周称臣。周世宗本就无意长期占领江南,见唐投降,随即同意罢兵。在这场战争中,后周得淮南江北14州、60县,与南唐划长江为界。

在攻南唐的战争中,赵匡胤立有战功,晋升为殿前都指挥使。

显德六年(959年)四月,周世宗又亲自率兵北伐契丹。他令义武节度使孙行友守定州西山路,防止北汉救辽;令韩通为陆路都部署,令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世宗自乘龙舟,沿流北进。不久,宁州(今河北青县境)刺史王洪投降,益津关(今河北霸县)守将终廷辉、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南)辽莫州刺史刘楚信、瀛州刺史高彦晖等皆先后投降。在短短的42天中,周世宗兵不血刃便取得了燕南之地。这年五月,正当周世宗准备挥兵直取幽州的时候,却患了重病,只好停止前进,在瓦桥关设雄州(今北雄县)令陈思让把守;在益津关设霸州(今河北霸县),令韩令坤把守。周世宗自率大军南归大梁。同年六月,周世宗自知不起,布置后事,命魏仁浦以枢密使兼任宰相,命宰相王溥、范质兼枢密院事,又任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兼任宰相,以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六月十八日,周世宗去世。世宗死后,由他7岁的儿子、梁王宗训即位,这就是周恭帝。

知识链接

多愁善感的南唐国主李煜

公元961年,李煜即位。这时,北宋政权统一了北方。公元974年,赵匡胤宣谕出征江南,由曹彬挂帅,水陆并进,势如破竹。次年,北宋攻破南唐国都金陵,李煜率文武百官投降,全族上下300余口被押上宋军战舰。

公元976年正月,船队抵达汴京,李煜被封为光禄大夫,但因未能及时归顺,又被加了一个侮辱性的头衔——“违命侯”。此后,他被软禁起来,高楼深院,戒备森严,没有上谕,不准外出会客。

在万籁俱静、思绪纷乱的夜晚,李煜披衣走进庭院,望着西天的一勾残月,冷冷地照着人间,思潮起伏,往昔的岁月一齐涌上心头,令人感慨万千。他吟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公元978年七月七日,宋太宗决定在这天将李煜处死,以免除祸根。他传旨御医试制了“牵机药”,当天晚上,派人去李煜处赐酒祝寿。李煜不敢违抗,只得接下毒酒。往事不堪回首,抚今追昔,愁云千片,他挥毫濡墨,写下了传颂千古的绝命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喝下毒酒后,全身痉挛,五脏俱裂,十分痛苦,第二天清晨咽了气,终年42岁。

南唐变亡了,中国历史上多愁善感,文笔洁丽的词人消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