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西南地区古塔

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5个省级行政区。本节主要介绍四川的龙爪塔、镇江塔,云南的佛图塔、官渡金刚塔、大理祟圣寺三塔、大理千寻塔。

第一节 四川古塔

达州龙爪塔

龙爪塔位于四川省达州塔沱龙爪山上。该塔建于唐朝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属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但据文物部门考证,乾隆十二年(1747年)增刻本《达州志·舆地图》已绘有龙爪山图,先后经嘉庆十八年(1813年)和光绪十四年(1888年)两次补修。塔底建筑面积达57.4平方米,底厚15米,外径长6米,周长26.7米,十分宏伟。每层塔都有砖砌花檐,除底层有一大门外,其余八层均有四扇小窗。塔顶用一口大铸铁锅封固,虽历经千年风霜雨雪,也没有生锈腐烂的迹象。登上塔顶,远眺城邑,楼影点点,颇为壮观。

第七章 西南地区古塔 - 图1龙爪塔

龙爪山孤峰独耸,峭立江边,“如龙舒爪”。山下有块深潭,名为“龙爪潭”。俯瞰深潭,一片碧波荡漾,令人神往。大文豪郭沫若在1937年登上龙爪山之时,远眺凤凰山,立即挥毫抒发情怀:“凤凰之山何蜿蜒,龙爪欲攀天”。1968年,达县市人民政府又拨专款维修了一层到九层已经腐烂的木楼梯,1989年正式对游人开放。

邛崃镇江塔

镇江塔位于四川省成都邛崃市城东南3千米处,是成都市境内最高的古塔,也是中国现存最高的风水古塔。此塔矗立在南河河心的沙碛上,高75.48米。虽然经历了无数次风雨、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该塔至今仍巍然屹立,雄伟挺拔,成为当今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史和古代高层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塔与佛寺就一直紧密相连,基本上是有塔的地方必有寺。明代中叶以后,有的塔便与佛教脱离,选址以风水为依据,有的耸立闹市,有的雄踞寒山,还有的镇守江畔。镇江塔就是一种以保护风水为目的而修建的古塔。

镇江塔又称“回澜塔”,是清代分三次在明代的塔基上重建的。据《邛州志》记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州牧袁昭文始建镇江塔,郡进士杨伸撰碑记。崇祯末,毁于兵燹。”在清代乾隆年间,由州官徐时敏主持第一次重建工作,后由于各种原因,当时只完成了底层部分的修建。随后的第二次续建在清同治年间,但是也只完成了一半。直到清光绪初年的第三次重建,才在州官李玉宣的主持下将其彻底完工,并取名为“回澜文风塔”,当地人都习惯把它叫作“回澜塔”。

第七章 西南地区古塔 - 图2镇江塔

镇江塔共13层,塔形为重楼式。塔顶有一铜制葫芦形塔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宝顶,远远望去金光闪闪,让人误以为是黄金宝顶。塔的平面呈正六边形,每边长7.2米。塔基用红砂石条砌成,塔基之上用青砖砌筑塔身,各层叠涩内收,逐渐收小。

塔内有一正方形塔心柱,直达第九层底部。塔心柱是中空的,在其中各层都设有殿龛,供奉着8位人物,从下往上依次是:伍子胥、范蠡、关羽、李冰、苏轼、冯时行、岳飞和主宰文人命运的“奎星”。此外各层塔门外匾额上的题款,也与塔内供奉的人物有关。比如第六层殿龛的冯时行,为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的状元,川西民间传说他是四川第一个获得“科甲延绵”四字的人,其寓意蜀中英才辈出,所以外面的匾额上题的就是这四个字。塔至九层而上,内部全空,只有一架直木梯供人上下。因为内部没有任何供奉,所以塔外也没有匾额。这五层塔楼依次为仁、义、礼、智、信楼,名曰“五常楼”,体现了浓厚的儒家思想。

镇江塔是成都地区唯一一座对外开放的古塔。游人可从第一层塔门进入,然后沿着塔壁和塔心柱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直到第九层后,可再沿木梯登至顶层。各层六面皆开有拱形窗口,既可通风透光,又可凭窗眺望。当游人登至顶层,从六个方向凭窗远眺,邛州古城和方圆数十里的山色风光一览无余,尽入眼底。

知识链接

多宝塔

我国佛塔种类很多,其中有一种名叫多宝塔,也称为七宝塔。佛教对宝塔的解释是,严加装饰,成为珍宝之塔。《法华经》记载宝塔道:“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佛祖统记·四十一》曰:“无著禅师入五台,至金刚窟见仙翁。翁说偈曰,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沙七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七宝塔虽亦称多宝塔,但要具有七件宝。对七宝的记载,佛教经典中稍有出入,不尽相同。《法华经·受记品》: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种宝物。《智度论》曰: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阿弥陀经》: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

我国有多宝塔、七宝塔之名,始于唐代。唐长安城有千福寺,寺中有多宝塔;现今虽然佛寺与塔都不存在了,但有千福寺多宝塔之碑文流传下来,亦可窥见当年寺塔之大概。此多宝塔碑为著名书法大师颜真卿亲笔书写,当年千福寺乃皇帝敕建,其碑文可谓流传千古了。

元代之多宝塔,有浙江临海中子山下之大塔,名“多宝如来塔”,至今尚存。明清以来,佛寺的佛殿里,常供奉精品小塔,都名多宝塔。

第二节 云南古塔

大理佛图塔

佛图塔,又有“蛇骨塔”之称,在大理众多的古塔中,佛图塔属于别具一格的古塔。它是白族英雄的象征。

传说南诏主劝利晟时,洱海里有一条名叫“薄劫”的巨蟒,它常常兴风作浪淹没庄稼,并吞食人畜,当地人民深受其苦。为此,南诏王张贴榜单招纳勇士为民除害,但却没有人敢应招。过了不久,有一个叫段赤城的人前来揭榜,愿意与巨蟒搏斗。只见他浑身绑满利刃,手执利剑,只身便扑向洱海与巨蟒搏斗,结果被巨蟒吞入腹中,最后与巨蟒同归于尽。为了纪念这位舍身除害的勇士、人民心中的英雄,便把他葬在点苍山斜阳峰下,并用蟒蛇骨烧成灰拌在石灰中建起一座灵塔,取名为“蛇骨塔”。有了这动人的传说,使佛图塔声名远扬。

第七章 西南地区古塔 - 图3佛图塔

佛图塔位于大理市下关北郊点苍山斜阳峰麓阳平村北面,塔后有寺,距下关市区4千米。佛图塔的建筑年代和建筑形式大致类似于崇圣寺三塔中的主塔千寻塔。佛图塔高30.07米,为十三级密檐式空心方形砖塔,塔檐第一级到第四级的高度相差不大,每级约60至70厘米;第八级到第十一级高度基本一致,每级约50至55厘米,塔身内空,为筒形结构,直通到第十二级。塔顶有青铜塔刹。塔西佛图寺的房屋建筑比较完好,但寺内精美的佛像已毁于“文革”期间,现在仅剩九尊柏木雕观音像,以及泥塑文殊、普贤像各一尊,石雕本主像三尊。

1980年,国家曾拨专款对佛图塔进行维修,并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保存较好的经卷20多种,共50余卷,主要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通广方经》、《金光明经》等。经卷大部分是元代刊印的,有少部分是大理国时期的。

昆明官渡金刚塔

金刚塔,又有“穿心塔”之称,位于昆明东郊的古镇官渡螺峰村。金刚塔为沙石所建,形制之奇特,建工之精巧,堪称国内金刚宝座式塔中的上品。

第七章 西南地区古塔 - 图4金刚塔

据典籍志书记载,金刚塔始建于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第二年竣工。至今历经500多年的风雨沧桑,其塔虽然为风蚀斑驳,但仍旧风骨依存,傲然耸立。

金刚塔的基台呈方形,底部开有券洞门。须弥座式基台高4.8米,边长10.4米。基台上有五座佛塔,中心的主塔为金刚宝座塔。主塔须弥座高2.7米,边长5.5米,总高16米。主塔的四边是形制一致的群塔,基台四角雕有四尊力士像,四面皆为雕刻,其形象生动,刻工精湛。放眼望去,金刚塔主塔形如喇嘛塔,塔的下部是七圈莲瓣,上承覆钵形塔身,四面各开一佛龛,并塑有佛像。塔刹上有十三天相轮、铜宝伞盖、摩尼珠和宝瓶。主塔四周的四座小塔,通高8.84米。主塔与四小群塔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相映成趣。金刚塔建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1996年,国务院将该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大理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距离下关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1.5千米处的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座大塔和两座小塔组成,呈三足鼎立之态,远远望去,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崇圣寺三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三塔的基座呈方形,四周有石栏,石栏的四角柱头有石狮雕像,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上书四个大字“永镇山川”,气势磅礴。三塔互为鼎立之势,主塔千寻塔巍然耸立在石构栏的两重台之上,顶高70米,为十六级密檐式方形砖塔,除叠涩外,外部全抹白灰泥,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内供有佛像,另两龛为窗洞,相邻两级窗洞的方向交替错开,为塔内提供了良好的光线。底层高约13米。西面设塔门,塔内装有木骨架,循梯而上可直达顶层。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千寻塔耸立在洱海之畔,西负点苍山,是大理的标志性建筑,是云南大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第七章 西南地区古塔 - 图5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相传建于南诏保和时期,近年来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时期600余件重要文物。南、北二小塔,位于主塔之后,两塔间距为97.5米,与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立之势,两塔均为八角形空心砖塔,共十级,各高43米。三塔的主塔始建于8世纪,即唐朝的中期、云南的南诏国后期,两小塔建于10世纪,即宋初和云南的大理国时期,本来是巍立在号称“百厦千佛”规模宏大的崇圣寺山门前面的,但因历经地震与战火,寺宇已荡然无存,唯有三塔在这著名的地震多发地区,历经千年而安然矗立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