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金银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有亮丽的天然色泽,且不易氧化变色,是制作工艺品的优良材料。自从人类发现、认识了金银之后,就将其加工成各种金银制品。金银制品在商代就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金银镶嵌工艺。金银器皿出现得较晚,汉代以前很少见,至唐代才开始有较多发现。从此以后,金银器便作为尊贵典雅的象征,为部分人所拥有。

第一节 认识金银器

什么是金

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金的化学符号为Au,原子序数为79,即金的原子核周围有79个带负电荷的旋转电子,其原子量为197。质子数为183~204的同位素共22个,但只有同位素197的金最稳定。金前面的近邻是锇、铱、铂;而后面的则是汞、铊、铅。金与钌、铑、钯、锇、铱、铂这些金属都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统称为贵金属。

从性质上讲,金、银与铜有不少的相似性,它们同属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副族,电子层结构相似,这使得它们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相似。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1黄金块

金的熔点为1063℃,沸点为2808℃。金是唯一在高温下不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的金属,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1000℃下将它置于氧中40个小时,没有检测到失重现象。熔融的液态金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挥发,“真金不怕火炼”是对1300℃以下的温度范围而言。

纯金有着极好看的草黄色金属光泽,可以说黄金在所有金属中,颜色最黄。但在自然界中见不到纯金,而金属杂质(首先是铜和银)赋予金以各种颜色和色调,从淡黄色到鲜黄红色。金子的颜色同时也取决于该金属块的厚度及其聚集体状态。例如,很薄的金箔,对着亮处看是发绿色的,熔化的金也是这种颜色,细粒分散金一般为深红色或暗紫色。

在20℃时,金的密度是19.32克/立方厘米,所以当在手中放一小块金子时,会有沉甸甸的感觉。在不同的温度下金的密度也略有差异,18℃时是19.31克/立方厘米,1063℃熔化时为17.3克/立方厘米,1063℃凝固状态时是18.2克/立方厘米。金的密度大对其选矿十分有利,用最简单的方法,如采用溜槽淘洗,就能获得很高的回收率。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2金锭

《汉书·食货志》中提到,“黄金方寸,而重一斤”。这里所指的“方寸”和“斤”虽不是指一立方寸的黄金重一斤,但却可以表明,黄金是密度非常大的一种金属。

金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和延展性,易承受机械加工,通常1克纯金可拉长成320米的金丝。在现代工艺加工条件下,1克黄金可拉成3000米长、直径为0.0043毫米的细丝。在河北满城出土的古代帝王使用的著名金缕玉衣,制作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其金丝直径仅为0.14毫米。许多建筑物、佛像、工艺品上所贴的黄金,就是利用它的延展性制成厚度仅0.12×10-3毫米的金箔。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3黄金矿石

金的硬度较低,矿物的莫氏硬度为3.7金刚石,纯金首饰的硬度仅有2.5金刚石,在纯金上用指甲即可划出痕迹,这也使得黄金非常易于加工。然而这一点对饰品的所有者来说,又很不理想,因为这样很容易使饰品划伤,使其失去光泽以致影响美观。同时,由于金的硬度低,金也很容易被磨损,变成极细的粉末,因此纯金首饰常年佩戴会由于磨损减轻重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在制作金首饰和金币时一般都要加银和铜以提高其硬度,并且会使其颜色更加绚丽。

金与其他金属在一起熔化,不仅可降低其熔点,而且还能提高硬度、改变金本身的机械性能,其中银和铜可明显提高金的硬度;砷、铅、铂、银、铋、碲能使金变脆,如含铅仅有1%的金合金,如果冲压一下,就会变成碎块,纯金中含0.01%的铅,它的良好可锻性就将完全丧失。

金具有很高的导热、导电性能,它的传导性仅次于铂、汞、铅和银。金是抗磁体,但含锰的金磁化率很高,含大量的铁、钴、镍的金是强磁体。

在红外线区域内,金具有高反射率、低辐射率的特性。含有其他元素的金合金能选择吸收光波的波长,因而改变颜色,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现代加工工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金已是五彩缤纷,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黄色。

金有吸收X射线的本领。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X射线无损测金技术就是对这一性质的利用。

金的结晶呈等轴晶系。晶体的形状常呈立方体或八面体。晶体经熔化后再凝结时,呈不规则的多角形。冷却得越慢,晶体就越大。

在自然界中只存在金与碲的化合物,金与汞的化合物极少,所有其他化合物都是人工制成的。自然金的表面有时会覆盖一层铁的氧化物薄膜。在这种情况下,黄金的颜色可能呈褐色、深褐色,甚至是黑色。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从常温到高温一般均不氧化。金与盐酸、硝酸、硫酸均不起作用,但可以溶解于某些化学溶剂中,例如王水、碘化钾溶液、氰化钾溶液以及液溴、饱和溴水、饱和氯水等。金也可溶于碱金属,氰化物,酸性的硫脲溶液,溴溶液,沸腾的氯化铁溶液,有氧存在的钾、钠、钙、镁的硫代硫酸盐溶液等。碱金属的硫化物会腐蚀金,生成可溶性的硫化金。土壤中的腐蚀酸和某些细菌的代谢物也能溶解微量金。

金具有亲硫性,常与硫化物如黄铁矿、毒砂、方铅矿、辉锑矿等密切共生;易与亲硫的银、铜等元素形成金属互化物。

金具有亲铁性,陨铁中含金(1150×10-12)比一般岩石高三个数量级,金经常与亲铁的铂族元素形成金属互化物。

金还具有亲铜性,在元素周期表中,它占据着亲铜和亲铁元素之间的边缘位置,与铜、银属于同一副族,但在还原地质环境下,金的地球化学行为与相邻元素相似,表现了更强的亲铁性,铜、银多富集于硫化物相内,而金铂多集中于金属相。金在地球中元素丰度为0.8×10-6,地核为2.6×10-6,地幔为0.005×10-6,地壳为0.004×10-6。金在地壳中的丰度只有铁的一千万分之一,银的二十一分之一。

地质学家认为,地球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地壳其金的丰度较高,因此,代表早期残存地壳组成的太古宙绿岩带,尤其是其中的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金丰度值高于地壳中后期形成的各类岩石,是金矿床最早的“矿源层”。

综上所述,金在地壳中的丰度值非常低,要形成工业矿床,金要富集上千倍,要形成大矿、富矿则要富集几千、几万倍,甚至更高。可见,规模巨大的金矿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地质时期,通过多种来源,多次成矿作用叠加才可能形成。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4银餐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什么是银

银为白色金属,熔点为960.5℃,沸点为2212℃,富于可塑性并易于抛光。银在所有金属中具有最高的反射性能,相当于橙红色光谱的95%。有最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被用作高级电子元器件的触点。银的硬度不高,介于金和铜之间,莫氏硬度约2.7,银的密度为10.5克/立方厘米,是金的54%。

银属于不活泼金属,常温下在空气中不被氧化,但升温或加压时可形成氧化银。银在熔融状态时能溶解大量的氧,液态时能与铜或其他金属结合,形成各种银合金。

银与空气中的臭氧接触,可直接发生化学反应,结合为氧化银并呈黄褐色,与硫化氢接触也能发生化学反应成为硫化银。银在空气中放久了,表面色泽会减退。常见的银制品变黑,这都是因为银受到空气中所含的硫化氢的影响,与硫化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银。

银的延展性很高,仅次于金,可以碾压成只有0.00003厘米厚的透明箔,1克重的银粒可以拉成约2千米的细丝。

银的导电性强。在金属元素中导电能力最佳,1米长、1平方毫米截面的银电阻值为0.0160606欧。

银有杀菌及验毒功能。我国的蒙古族人民喜爱用银来制作银碗、银筷、银勺及装奶器具。也有些人习惯在每份菜里都放一只小银牌,其作用为杀菌和检测食物是否有毒。据科学试验,银离子确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因此使用银餐具盛装食物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至于用银验毒,化学上证实银器变黑是由于硫化物与银反应生成硫化银之故。

古代埃及人在医治外伤时,就用银薄片覆盖伤口进行消毒。在现代医术上,如皮肤溃疡病用银离子溶液洗涤溃疡部分,能使大多数细菌死亡。

古人对金银的认识与利用

金、银属于自然界中含量稀少的贵重金属,主要从含金银的矿物中提取,亦可从多金属矿中回收伴生金和伴生银。自然金分布很分散,多以游离状态存在,有的甚至是连肉眼也看不到的颗粒状,块状黄金尤为罕见。银存在于许多天然矿物中,也需要人工提炼。金银的价值不仅在于“物以稀为贵”,而且是因为它们曾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及生产活动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

人类对黄金和白银很早就有所认识并加以使用。有关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1.2万年,埃及人已认识了黄金。1986年,在保加利瓦尔纳一处约7000年前的墓地里,发现了一批金器,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黄金制品。距今4500年前,小亚细亚和中亚细亚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黄金开采活动。美索不达米亚从阿鲁吾巴依特开始(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有黄金制品出现。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公元前1085年)及乌鲁(古代波斯湾附近)第一王朝(公元前3000年)的陵墓中,屡有金胄等制品出土。古希腊也发现了一对黄金杯(公元前1600年左右),非常精美,整个杯采用浮雕制成。此后,希腊、罗马曾制造出了各种黄金制品,及至古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欧洲采金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至于非洲,在远古时期,塞内加尔河发源地的人们就已开始开采砂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与其他非洲国家和欧洲国家的贸易,如早期的苏丹国曾以黄金与利比亚交换过铜。

黄金制品不仅在古代文化发达的埃及、希腊、两河流域有所发现,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现。如格鲁吉亚地区的特里亚梯发现了一批古墓,大多数是公元前18世纪富裕的畜牧部落首领的墓葬,随葬有大量的金银器。在南美洲,据考古发现,秘鲁苏佩和维鲁有不少早期的工场(公元前500年左右),曾发现有锤打过的碎金片,尤其在兰巴耶克谷地北面的工场,发现有加工极精致的锻接金制品。由此可见,黄金在世界范围内早已有开采,其制品亦被广泛地应用,成为人们极为重视的生活和装饰物品。

银在古代多用灰吹法提取,有可能是炼铅的一种副产品。最早的银器(银制品)出现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拉格什(今伊拉克),是一件十分完整的银壶(公元前2650年)。在银壶的口沿刻有同时期的文字,腹部线刻狮子头等饰纹。但考古发掘的资料显示,银器的发展远逊于黄金制品,即使在古代文化发达的罗马、希腊时代,其银器的制作也没有多大起色。据现存银制品来看,其工艺多为镶嵌及镀银。到了波斯萨珊王朝,银器制作进入鼎盛时期,其精美而耀眼的银器为世人所瞩目,并形成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模式,对亚洲地区的金银器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考古发现,我国自北朝开始流行金银器皿,从北朝到唐朝金银器的造型和纹饰上均可看到浓郁的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风格。

知识链接

金银器的历史价值

1.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品,代表了一个时代金银器艺术的水平。刘家河出土的金耳环、金臂钏、金笄三件饰品,是我国最早的自成系列的金饰品。而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造型精致,设计合理,是我国最早的大型金质器皿,也是迄今出土最重的一件金质器皿,代表了先秦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成就。再如北京明定陵发现的万历皇帝的金丝冠、皇后的凤冠,工艺精湛,荟萃了掐丝、编织、填丝、累丝、錾雕、焊接、镶嵌等技巧,充分反映了明代金银器工艺的高超水平。龙凤冠以实物的形式再现了明代皇帝、皇后冠冕的精巧豪华,可与文献典籍记载相印证。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金银器,往往是这个时代金银器艺术的代表作。

2.反映了重大典章制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考古出土的王、侯一级的金银印,反映了典章制度中规定的不同等级使用不同规格的印章。其中“文帝行玺”金印是第二代南越王赵眛生前用印,反映了汉初南越王割据一方的局势。而“广陵王玺”的出土为日本收藏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的认定,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成为中日友谊的佳话。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茶碾子和鎏金飞鸿纹银匙,上面錾刻有“五哥”,五哥是唐僖宗李儇的小名,可知这两件器物是唐僖宗所供奉的。另几件器皿上的铭文则反映了唐代金银器宫廷手工业作坊制度。

3.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如山西大同出土的刻花银碗,腹壁以树叶分成四等份,每一等份中有一圆杯,圆杯内雕出一位高鼻大眼、卷发戴冠的半身像。从造型和纹饰来看,银碗是公元4世纪的安息王朝的作品,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广东遂溪窖藏出土的莲花纹银碗,上面刻的波斯文与波斯萨珊王朝银币上的铭文字母一致,对研究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金的发现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5金爵杯

最早发现和使用黄金的是古埃及人,据称,他们在公元前1.2万年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黄金是一种珍稀的金属。考古工作者还在一件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雕刻上发现了“金”的象形文字,字形为古人淘洗沙金的操作象形图案。古埃及人信仰太阳神,因为黄金有太阳一般的光芒,象征着永恒并与权力和财富相联系而受到崇拜。尼罗河上游有一个叫做努比亚的小国,以盛产黄金闻名,丰富的黄金资源引起了古埃及法老们的觊觎,在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先后发动了四次战争,最终占有了努比亚的所有金矿,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人类最早因争夺黄金而发动的战争。罗马帝国与古埃及的战争原因要复杂得多,但恺撒大帝同样以黄金遍地和美女如云向他的士兵们许诺,战争的结果似乎印证了恺撒的诺言。罗马大军凯旋时带走了从埃及掠夺的2822个金冠,每一个金冠重达8千克,共计22.58吨,数量惊人。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将掠夺来的大量精美的印加金器熔为金锭,使当地的金银艺术蒙受了无法挽回的损失。300年间,西班牙殖民者从美洲大陆共掠夺了2500吨黄金。

甘肃玉门火烧沟夏代墓葬(公元前1600年)出土的金耳环被初步认定为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黄金制品,从该墓葬中同时出土的还有金银耳环、鼻饰和铜刀、铜镜等。有专家据此推测,我国发现和利用黄金的时间可上溯到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上古文化中,以黄金装饰为主要特征的有从四川广汉三星堆古蜀王国遗址(距今3000~5000年)两个祭祀坑出土的包括金杖、金面具、金挂饰在内的百余件金器。2001年2月,在离三星堆38公里的金沙村发现了一个远古文明遗址,出土了30余件金器,其中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蛙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金沙遗址的考古年代比三星堆晚大约500年,专家认为很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四川的岷江、金沙江、大渡河流域盛产沙金,生活在这一区域的部族较早掌握了黄金的淘取技术和加工工艺。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厚度只有0.02厘米,金箔中央是一个镂空的旋转图形,周围有4个鸟形动物,推测为象征太阳的神鸟。其他如凤凰金饰、蛙形金饰、金冠带的风格为其所独有。

需要指出的是,三星堆出土的金器是被赋予了神性的,其功能与中原文化中的玉器与青铜器相似。到目前为止,这仍是中国文化史与中国古代金银工艺史上的孤例。对早期蜀文化的渊源与去向等相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诗经·大雅》)。夏商周是我国发现和利用黄金的初始期,黄金的来源主要以采拾自然金为主。目前出土较多的为商代金器,其中有北京平谷商墓出土的金臂钏、金耳环和金笄,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金箔,郑州商代遗址出土的夔凤纹残金饰件等。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的开采加工工艺有所发展,从捡拾自然金发展到利用重力法淘金,在淘采砂金的同时还从原生矿中开采岩金。从生产实践中人们积累了更多的地质知识,了解了矿物共生组合的关系,《管子·地数篇》中就说:“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找矿人已经可以绘制简易的地质图了。金银器的分布区域也有了明显的扩大,南起楚国向北延伸到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高原,东从黄河之滨一直到天山山麓。对这一时期,主要考古发现有:河南郏县上村岭春秋墓出土的金铉泡;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金漏勺、带盖金杯和“金盖”等五件,总重为3487.37克。较有代表性的有:陕西宝鸡市益门村战国晚期墓和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黄金器物;1965年,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出土的战国交龙金带钩;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战国金樽、金银铜神兽;1982年,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出土的战国金版等。其中,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战国晚期墓出土的精美至极的金柄铁剑、金环首铁刀和金环首铜刀等纯金器、金铁及金铜等复合器物104件,金器总重量达3000克,是中原地区出土金银器最多的墓葬之一,为人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器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在北方,具有草原文化特征的发现有:1972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的战国四虎咬一牛纹金饰牌和鹰形金冠顶、金冠带。这一时期已经广泛使用错金、镏金、嵌金和錾金等金加工工艺。

陕西临潼县骊山脚下有一个杨姓聚集村落西杨村,1973年底,生产队长杨培彦为缓解村里因灌溉水源缺乏引起的矛盾,带着村里的青壮劳力打了二十几口井,其中有一口井正好打在了后来震惊世界的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的东南角,挖出了残破的陶制人头和肢体。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坑,埋藏有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8000余件,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和世界第八大奇迹。1978年夏天,西安的大街小巷盛传从秦始皇陵中挖掘出了金车、金马和金人,将人们关注的目光从皇陵中的陶俑转向了黄金。在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正在对新发现的两组铜车马进行清理。整个车马共有零部件3462件,其中铜构件1742件、金制配件737件、银制配件983件,总重量1241千克,其中金3033克、银4342克。这就是秦始皇陵车马坑出土的中国考古史上时代最早、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的两乘铜马车。其中一辆名为高车,车马通体彩绘,马头装饰有金银络头(俗称笼头)、金银缰索和金银项圈,代表了秦代青铜和金银制作工艺的较高水平。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6鹰形金冠顶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7金缕玉衣头部

秦始皇陵中藏有大量奇珍异宝是人们常会说起的一个话题,也给好奇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金光灿灿的想象空间。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陵中“奇器珍怪徒臧满之。”《拾遗记》说:“破郦山之坟,行野者见金凫向南飞至淫泉。考其年月,是秦始皇陵中物。”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曾有人看见从秦始皇陵中有金鸭子飞出来,颇富传奇色彩,但难以证实。比较可信的是《汉旧仪》中的记载:“帝崩,含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逢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玉为札,长一尺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说的是金缕玉衣。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秦始皇陵并没有被盗的迹象,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陵中的宝藏一旦重见天日,必定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奇迹。

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的山东省长清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出土的5辆汉代皇家马车,主要构件包括车辕、车衡、车轭、车轴、盖弓帽和马具等,全为镏金铜饰件或错金银铜饰件,被考古界称为“镶金车”。其中二号车是一辆大型四驾马车,装饰标准最高,印证了文献记载的汉代王车“朱轮华毂,金涂五末,翠羽华盖”之说,所谓“金涂五末”是指汉代王车的辕首、衡末和轴端等处的三组五件镏金装饰。一号车的轴、辕及瑗状铜环上的错金银云雷纹流光溢彩精致无比,反映了汉代较高的金银工艺水平。同时出土的还有20枚金饼,其中8枚刻有“王”字,较为罕见。

汉代开通“丝绸之路”之后,西方的金银产品与加工工艺逐步从西域传入中原,代表性的有掐丝工艺和一种称为步摇的饰物。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是,促进了中国金银器制作工艺从青铜铸造的附庸地位中独立了出来,为唐宋中国金银器发展鼎盛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源远流长的金银文化

中国人对黄金和白银的认识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古代先民自从认识了金银,就将其应用于首饰装饰业、货币制造业和工艺品制造业等诸多领域中,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金银器,创造出了灿烂的金银文化。

在古代的中国,金银是高贵身份的象征。据《汉书》记载:帝王死后穿金缕玉衣,王侯、后妃等人穿银缕玉衣,公主等人穿铜缕玉衣。这就是分等级用金丝、银丝或铜丝把玉片连缀在一起制成葬服。从唐代开始,金银器更成为使用者等级地位的象征,如一品以下的官员不可以金做食器,六品以下的官员不可以银做食器等。

中国古人对金银极其崇拜,尤其黄金的地位更是至高无上。古代有很多词汇都与“金”字有关,如“金口玉言”形容承诺永不改变;“金科玉律”形容原则不容更改;“一刻千金”形容时间宝贵;“固若金汤”形容城池坚固不摧;“金童”指的是聪明可爱的男孩;“金枝”则指身份高贵的女孩;形容奢华而腐朽的生活即为“纸醉金迷”;形容一个人由坏向好的转变即为“浪子回头金不换”……

除此之外,金银器珍贵的材质及其所散发出的璀璨夺目的光泽和其精美的工艺,都是人们喜爱它们的原因。

知识链接

黄金饰品会生锈、变色吗

黄金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利用的金属,距今已逾万年。黄金饰品的地位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几乎没有其他饰品可以替代,究其原因,除了黄金可以投资保值以外,作为饰品可以一直佩戴,不需要过多的保养,方便省心,也不失为一个重要原因。

据专家介绍,如现今市面上出售的黄金饰品,有些采用花线、花丝、幻彩、飘沙等精细黄金饰品的加工工艺,它追求的首先是艺术臻美,其次才是黄金贵器。因此,造型繁复精美的现代黄金饰品,与其他珍珠、宝石、玉器等首饰一样,同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小心佩戴和定期清洁保养。

人们看到的“变色”、“生锈”等现象,其原因也正是忽视了黄金的正确佩戴方法和清洁保养。有专家表示:黄金是一种惰性贵金属,在一般情况下黄金本身并不会产生“生锈”或“变色”的情况。但如果日常佩戴不当或长时间未能进行保养,有可能会因外界附着物导致黄金饰品表面产生细微的变化,从视觉效果看,就是大家所认为的“生锈”和“变色”。

有关专家提醒,一般来说黄金饰品佩戴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佩戴时应避免金饰接触化学物品,如香水、漂白水或化妆品等,以免发生化学作用。

第二,佩戴时应避免与尖锐物品碰撞,以免造成对金饰的磨损。

第三,建议定期将金饰返回可信赖的门店进行专业清洗。如自行在家中清洁,消费者可将金饰置于纯净水中,用软刷轻刷进行简单清洗,待晾干后,放回首饰盒内保存。

第四,由于黄金质地较柔软,佩戴时应避免拉扯黄金饰品,以免造成黄金饰品的变形与断裂。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器形

饮器

饮器是指饮酒、茶和水用的器皿。其种类有杯、壶、羽觞、茶托、盏等,以杯的数量和种类最多。

常见的金银杯可分为高足杯、长杯、带把杯等。高足杯的器口为圆形或多曲圆形,杯体之下接高足,高足中部一般有一个被学者称为“算盘珠”式的节,下部向外撇呈喇叭状。杯用来盛装液体,器足具有放置和使用时手执的功用。长杯的杯口大多呈椭圆形和多曲椭圆形,体形较长,杯腹较浅,内壁有凸起的条棱,外壁则向内凹陷,杯体下一般附圈足,故又称为“圈足杯”。带把杯最显著的特征是杯身一侧有不同形制的把手,杯体较深且大部分有折棱,底部有圈足。然而中国传统器物造型中没有带把杯,从出土的金银器带把杯来看,有些直接是从中亚粟特(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等地输入的,也有一些是中国古代工匠模仿粟特等地器物而制造的。

金银壶的种类也较多,用途各不相同,有些用作饮器,有些为容器。常见的金银壶器形有提梁壶、带盖壶、三足或四足壶等。

羽觞即耳杯,最早出现于东周,盛行于汉代。羽觞呈雀鸟状,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左右形如两翼而得名。羽觞形状因时代不同而各有所异,比如两汉时期的羽觞呈椭圆形,两侧呈半月形耳,以后逐渐变椭圆形为两沿略尖微上翘如船形。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8提梁银壶

食器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用金银制作的食器主要有盘、碟、碗、盏、筷子等。

盘和碟是金银食器中数量最多的器形,因它们形体接近,可统称为盘。一般形体较大的称盘,较小的称碟。此类金银食器有圆形、菱形、海棠形、葵花形等,盘底一般有平底、圈足、三足等。

碗也是金银器中十分常见的器具,主要有多曲碗、带盖碗、折腹碗、弧腹碗。碗底多有圈足,也有圈底碗。从出土的情况来看,银碗居多,金碗数量较少。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9海棠形银盒

容器

中国古代容器的种类很多,金银器中主要有盒、罐、盂、盆、药具等,其中盒的出土数量最多。

古代的盒形状多变,有圆形、菱形、云头形、莲瓣形、葵形、海棠形、蝶形、菱弧形、龟背形等,有些盒还带有圈足,尤以圆盒、花瓣盒最多。容器形制分别为上下两部分,可以开启闭合。盒的用途较广,一般形体较大的盒用于盛放各种药物、茶、香料和其他珍贵的物品;形体较小的主要用于盛放化妆品。用于盛放药物的盒子,其上大多有墨书题记,以标明所放药物的名称和重量等。

罐有素面提梁罐、莲瓣纹提梁罐,除此之外,还有三足罐。罐多用来盛放酒、水,也有用来盛放药材的。

药具主要为炼丹或煮药的器具,如药壶、药铫、药勺等。

知识链接

金银器的艺术价值

1.某一时期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如元代朱碧山制银槎,闻宣造如意纹金盘,将优美的造型与高超的金银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构思独具匠心,又是大师名器,其艺术造诣极高,是元代金银器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金银器的稀世艺术珍品。

2.某一类别中的艺术代表作。带钩,盛行于三国至西汉时期,带钩的造型千姿百态,制作十分精湛,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出土的西汉交龙双凤纹金带钩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同类物品中艺术成就非常高。

3.某一民族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如内蒙古出土的一批金银器,带有浓郁的草原民族风格。特别是一些金银牌饰,形象地表现了草原上弱肉强食的生存原则,在艺术处理上写实与意象、主题和背景和谐统一,是匈奴民族的艺术杰作。云南大理崇圣寺出土的鎏金镶珠银金翅鸟是西南大理国时期的艺术瑰宝。

4.宗教艺术的代表作。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珍珠装捧真身菩萨像是咸通二年唐懿宗为供养佛骨舍利而特制的,是迄今唯一有皇帝文号的文物,是唐代皇室专用的等级最高的佛教供养器物。法门寺出土的金银佛教用具,与佛教密宗有密切关系,是研究唐朝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茶具

中国古代的饮茶之风极盛,饮茶方式也极为考究,茶具因此日趋齐备和精美。唐代饮茶之风极为盛行,唐人不仅乐于茶道,而且讲究饮茶用具。古代茶叶的形制与烹饮方法与现在大不相同。当时的茶叶为茶饼(团茶),饮用前需先炙烤茶饼,使之干燥(称为“炙茶”),然后再经碾、罗,使之成为茶粉。当茶碾成粉后,还要放入罗里筛,分开精粗,以便贮用。古代的金银茶具种类很多,包括茶罗、茶碾、盐台、笼子等,制作十分精致,每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饰品

金银首饰品种繁多,包括头饰、手饰、颈饰、发饰、耳饰、佩件及挂件等。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如头饰中的金冠、银冠;颈饰中的长命锁;发饰中有簪、钗;手饰中有戒指、手镯;其他有护身符、眼镜盒、针线盒、香荷包、植物造型等一系列随身佩戴、悬挂的饰品。

1.头饰

主要指头冠。金冠多为皇帝、皇后佩戴;银冠多为皇室、贵族佩戴。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10战国鹰形金冠

2.发饰

古代妇女将头发髻挽起之后,以簪、钗固定,以免松散。金银发饰包括簪、钗、步摇、扁方、梳篦等,既固定头发,又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簪可分为簪首及挺两部分,插入发内细长的部分称为挺。民间将单挺称为簪,双挺以上称为钗。

(1)簪。即“笄”。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用簪来插定挽起的头发或弁冕的。“弁”为古代冠名,“冕”即皇冠。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11金簪

金簪、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金丝、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几何形、器物形等,造型多样,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

扁方也是簪的一种,其造型作扁平一字形,也称大簪,原为满族妇女使用。

(2)钗。为古代妇女束结头发的一种首饰。多由两股合成,形如叉,故名钗。金、银钗的基本结构是将金丝或银丝两端锤尖,对折弯成两股。弯折处锤打成几何形,或缠成花纹,或焊接其他形状的花卉、动物、人物造型,或镶嵌珊瑚、玛瑙等,多采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制作,造型多样,图案纹样精美。有飞凤纹钗、菊花纹钗、蝴蝶钗、花鸟钗等。

簪、钗在使用时,一般视发髻的高低而定,且不能乱戴,岁数小的女子插在鬓发上,年岁较大的则插在发鬓后面。簪子、发钗除了用来梳头、分发外,必要时还能用来防身。在古代,男女皆可使用簪子。

(3)步摇。指簪首有坠件的饰品,古代发饰的一种。又称“珠松”,是附着在簪、钗上的一种银饰。始于春秋战国,汉、唐时期在贵族妇女中颇为流行。步摇的造型多样,多有珠花下垂,行则动摇,故名。珠花即以饰珠串成的各种花形。

(4)栉。梳篦的总称。在古代,梳篦除用来梳理头发和除垢外,还插于发际,作为头饰。我国新石器晚期已有骨梳出现。历代均有以各种材料制作的梳篦,如木梳、铜梳、包金硬木梳、银梳、金梳等,其中以木梳、银梳最为常见。

3.颈饰

金银颈饰包括项圈、长命锁等。

(1)项圈。以金、银、竹、铜等制成,男女均可佩戴。金、银项圈多为双股粗金丝或银丝扭结成麻绳状,两端相背弯曲,弧线较大,总体成圆环状。清代少年男女戴项圈较为普遍。今苗族、壮族、瑶族妇女依然保留着戴项圈的风俗。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12长命锁

(2)长命锁。又称“长命索”、“百家锁”。起源于古代“长命镂(缕)”或“百索”。原为古代江南地区民俗,在端午节以五彩带结成各种形状,系于手臂,用以辟邪,名曰“百索”。以后彩线演变为“珠儿结”。明代以后,逐渐成为幼儿使用最普遍的一种颈饰。清代长命锁多以银制作,上部为项圈式,下部为坠饰物。坠饰物形状多样,有锁形、如意形、蝴蝶形、“麒麟送子”形等,正面多錾刻吉语文字,如“长命富贵”、“福寿绵长”、“四季平安”、“百家宝锁”、“三元及第”、“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等。金、银锁的形状有锁形、圆形、元宝形、长方形、六角形、鼎形、莲花形等,统称为锁。意思就是避灾、祛邪,“锁住生命”避免夭折。其造型以锁形为主,通常两面鼓起,一面是文字,一面是图案。文字多为吉祥语,如“长命富贵”或刻有佩戴者的名字。图案则多为戏曲故事或传说人物,还有一些是吉祥花草、吉祥动物等。有的锁下还配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金银质铃铛、人、鱼、狮子、青蛙、蝉、十二生肖、金银斗等各种吉祥物件。长命锁多为少年男女颈饰,一般成年以后就不再挂了。

4.耳饰

金银耳饰包括金银耳环、金银耳坠等。

(1)耳环。即环形耳饰。耳环大约出现于晚唐时期,至五代、宋初,汉族妇女戴耳环已很普遍,并流传至今,得到普及。少数民族中阿昌族、黎族妇女多戴耳环,并且直径较大,黎族妇女戴的耳环直径达18厘米,每耳戴十几个耳环,从大到小一环套一环,非常独特。

(2)耳坠。也是一种耳饰,又称坠子。耳坠的形式是在耳环上配上挂钩,钩下再配有珠宝、玉石的小玩艺儿,能摆动。最早的实物为河北省定县华塔遗址北魏石函中出土的金耳坠一对,耳坠长9厘米,主体为金丝编成的圆柱、小金球、圆金片及由锁链联结的圆锥体。北京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明神宗孝靖皇后的一对金耳坠最有代表性,主题为月宫中捣药的玉兔。

5.手饰

金银手饰包括金银手镯、金银指环等。

(1)手镯。古时称为手环,又称钏镯、跳脱、条脱、臂钗、腕阑等。手镯最早出现于汉代,用来赏赐有功之臣,所以男女都可使用,后来逐渐成为女性、小孩的贴身避邪饰物。唐代已很流行,至明清及近代,妇女戴手镯已很普遍,以各种材料制作、装饰风格多样。其中以贵重材料制作、工艺复杂的手镯较有特色,或以金、银、木等为骨,包金镶银;或盘丝叠丝,镶嵌以珠宝,雕刻錾镂,繁琐豪华。手镯的造型与重量差别很大,粗细、薄厚根据使用者手腕的粗细订制。

(2)指环。又称“戒指”、“约指”。戒指多为套在手指上的环形装饰品,圆形代表圆满之意,也有避邪作用。戒指大约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直至今天仍是人们最普遍的一种手饰。2000多年来,指环的造型变化不大,除光素无纹的指环外,装饰手法有錾刻图案、雕铸吉文瑞兽、镶嵌钻石珠宝等。一只指环由多只指环组合,依据环的多少分别称为三连环、四连环、五连环、九连环等,有的戒指上还挂缀一些小铃铛,可以增加声韵之美,铃铛多为各种植物(如小石榴、小寿桃、柿子、佛手等)、小动物(有小鸡、小狗、小鸭子、小青蛙等)。戒指面的图案也很丰富,如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吉祥花草、蝙蝠、喜鹊等。制作工艺有银鎏金、珐琅彩等,雕工精美,刀法精细。

6.带饰

“带”即束衣的带子,古代又称大带、绅、绅带等。带饰中包括玉带、带钩、胯、蹀躞带等。

(1)腰挂。主要指悬挂在腰带上的实用物及装饰物。古人在腰带上的悬挂物种类繁多,统称为“佩饰”,如佩玉、佩鱼、香囊、佩印、荷包、熏球与吉祥物等。源于古人为自卫与生活方便而随身携带的日常用品。男子多悬挂小型武器及点火用具,女人则佩带针线筒之类的生活用具。其中有些项目演变成纯粹的装饰用品。

第一章 尊贵典雅的象征——金银器 - 图13古代瑞纹腰挂——针筒

(2)蹀躞带。腰挂的一种。源于古代北方胡人服饰,原为胡人为了便于骑马射猎,在腰带上系挂的各种随身实用物品。唐代曾将蹀躞带列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且为官品等级的标志,俗称“蹀躞七事”,即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种物品。唐开元以后废除,但在民间更为流行,并且品种更为多样。如金银质的香囊、扇套,银质的眼镜盒、银佩印、银荷包、银耳勺、银牙签、银刀具、银小夹子、银小锥子、银熏球、银烟袋及银镶玉、银镶珊瑚等佩饰,都列为腰挂范畴,其中有些物品则演变为吉祥物、护身符和辟邪物品。

金银腰挂工艺讲究,有烧珐琅、鎏金、点蓝及镶翠、镶玉等,最多的还是素银腰佩。银腰挂上还附各种小佩件,如小铃铛、文房四宝、佛教道教人物、法器、八宝、葫芦、寿桃、方胜、十二生肖动物、银狮子、银象、银人等数不胜数。腰挂一般呈宝塔形,用具与佩饰物用金、银链穿系连接,从上到下以逐渐增多的形式分层排列,一般以一二层居多,最多三四层。底层挂件多为单数,最少三个,最多可达十三个。以男子身上佩戴的银腰挂品种居多。清代宫廷官员甚至皇帝都曾佩戴类似的腰挂。

此外,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刀具用品等,一般由刀具、筷子、火石及佩件等组成,其间由金银链连结。其中刀鞘、刀柄、筷子袋及佩件等多为打凿精美的金银饰品。

7.服饰

服饰品中的银饰包括金银帽饰、金银扣子等。

(1)金银帽饰。民间俗称帽花,帽花是指装饰于帽上的饰物,民间很盛行用于小孩出生或小孩满月、满周岁等喜庆节日,大小排列成组。帽花造型多以八仙、弥勒佛、福禄寿为主题,还有长命百岁、竹报平安、状元及第、荣华富贵、龙虎风云、天赦大吉等内容。此外,还有一些妇女用的帽花,以团花、团寿、团鹤、福禄寿喜、牡丹、菊花、蜘蛛、蝴蝶等图案为主,多为老年妇女所用,很多是婆婆做寿时儿媳赠送的祝寿礼物。

(2)金银扣。用于古代服饰,现在的汉族服饰上已经很少见到,但在藏族、蒙古族的服饰上依然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金银扣子。金银扣子造型有镂空梅花扣、镂空二龙戏珠扣、累丝团寿扣、点蓝喜字扣、元宝扣、兽扣、胖娃娃扣、鱼扣、石榴扣、蝙蝠扣等。佩带者可根据个人信仰和追求选择不同造型的扣子,达到祈福求吉的目的,如求喜、求福、求财、求平安、求吉庆、求子等。如金银鱼扣寓意年年有余;金银寿桃扣寓意长寿;金银元宝扣寓意财富;金银莲花扣寓意一品清廉;金银佛手扣寓意福寿等。

金银扣子用在衣服上,一般以银扣子为常见。银扣子缀在衣服上,既华丽又典雅。扣子大小不一,小的如黄豆粒般大小,大的如弹球,轻者几克重,重者可达几十克甚至更多。有时金银扣子还是一种可流通的货币,遇到手头紧张时还可作钱用。

金银扣子除用于服饰,还可用在一些包装上。如金银首饰盒、黄花梨或紫檀木文房四宝盒、精致的书册画卷上都可发现金银扣的踪影。

知识链接

金钗“碗”、“盘”、“杯”的器型甄别

一般来讲,一件器物,其形制、纹制甚至制造工艺和加工技术,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与它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用以断定器物的年代,即利用考古中同类器物的共存关系,经过细致地比较研究,找出某一时期,或某一时代的标准器物,这类器物基本上具备了同时期或同时代同类器物的共性特征,然后将出土的其他同类器物,与已经确定的标准器物进行对比,或同已知同类器物的特点相对照,从而对器物的年代作出判断。金银器的器型、纹饰,都是时代的产物,离不开社会的文化背景,具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和风格的共性,这是断代的依据。

1.碗

这是金银器中最常见的器皿。东汉时期银碗多为半球形,腹较深,略呈弧形,平底、素面,底稍向内凹入,或直口又弦纹一道,基本上是高钵式的形制。唐代出土的金银碗较多,形制多样,装饰繁复、华丽,有圆形、多曲花瓣形、花口带盖形等,有的碗还带有把手。银碗的纹饰部分均鎏金。宋代多银制碗,一种为鎏金龙纹银碗、敞口、圆腹,高圈足略向外撇,外壁以铸印工艺制成对称的凸兽面纹图案。也有一种素面的银碗,银扳模式压制成,圆口,微弧腹,下焊圈足,圈足焊接严密结实。元代的金银碗较为典型的是一种夹层大银碗,口沿外翻,圆腹、矮圈足,夹层间距由口沿至底逐渐增大。口沿部由里层往外翻卷与外层叠压,外层底心透刻一朵梅花,似为宋代夹层底工艺的延续。元代银碗上多有银匠的戳印记号及刻名文字。明代金银碗上多为敞口,卷边沿,深腹、圆底、圈足,装饰纹样多为牡丹、灵芝等,银碗的纹样部分鎏金,形制与瓷器中的镇物杯相仿。

2.盘

目前所知最早的银盘是秦鎏金刻花银盘。北朝时有萨珊、罗马制作的银盘传入中国,多采用模压法,主纹呈浮雕状、西亚风格鲜明。唐代金银器大量出土,形制多样,有圆形、多曲花瓣形(四至十曲)、菱形、桃形(含双联桃形)、荷叶形等。盘底有平底、圆底、矮圈足、三足、四足等多种;多为铸、压成形,锤、压纹饰。五代金银盘承袭唐制,更趋于生活化,宋代多银盘,体形有莲瓣式,浅腹、平底,腹部多作六角形。元代金银盘多为圆形、板沿、卷边、浅腹、平底,或素面,带刻铭,或錾刻回纺,底部压印梵文或凸花。明代银盘较典型的有圆形、莲瓣形体,纹饰有六曲、七曲或八曲之分,宽沿、鼓腹、平底。

3.杯

早期的银耳杯类似汉代漆制耳杯,形如元宝,两端上翘,杯底有椭圆形圈足,造型雅致。唐代四金银杯形制多种多样,有常见的圆口圆形杯,也有花口花形杯,如花瓣形、荷叶形、多棱形等,也有带把杯,下端有平底无足、圈足和高足之分。圈足与器底多为焊接。宋代金银杯的造型较富变化、有鱼耳圆形、重瓣菊花形、柳斗形、荷叶形、多菱角形,甚至有做成人物形的。元代金银杯有半球、半柿形,或带柄,或无柄,带柄的多为做成后焊上去的。明代有一种与元代相似的高足杯,大口、口缘微外侈圆腹,喇叭式的高足杯。另有一种敞口、深腹、圜底、圈足、素面的银杯,较为朴素,清代宫廷礼仪用杯富丽豪华,如金嵌珠宝“金瓯永固”杯,红、蓝宝石镶嵌,纹饰繁缛精致。

除常见的碗、盘、杯器类外,盒、壶、簪等都能找到比较明确的发展序列。

观察器物首先要熟悉各个时代金银器的风格,或古朴简约,或雍容华贵,或秀美典雅,或繁缛富丽,其纹饰和制作工艺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详细参见后面金银器发展历程和工艺等章节的记述。

由于金银器除自身的价值外,还融合了历史、艺术、科学等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文物认识的提高,金银器的收藏逐渐升温,发现了一些金银器的复制品和仿制品。一般来说,复制品均按古代实物进行复制,其外形、纹饰均与原器极为相似,有些甚至能以假乱真,很容易迷惑收藏者。仿制器物的形体或装饰纹样一般都有依据,但仿制时大多经过改绘或改型,然后拼凑成新的器物,这就是最大的破绽!收藏爱好者只要掌握了各地出土和收藏的历代银器资料,各时代银器的器形特点、装饰特点及制造工艺等,然后对器物逐项观察分析、仔细揣摩,自然可明辨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