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在人类的远古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为了降福免灾,人们就对这些神灵进行膜拜。万物有灵形成了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一方面,原始宗教时期产生的神灵有的至今还在民间受到祭拜,如伏羲、女娲等。另一方面,后世又不断有新神产生,有些新神来自于宗教,如佛教;有些是将历史人物神化,像孔子;还有就是地方性的名人上升到神或仙的行列,如各地的城隍土地等。我们可把众多的神灵分为天神、人鬼、地。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石神、水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他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人界神灵众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等。他们与人类的联系最为密切,享受的祭品也最多。

第一节 天界之神

中国民间信仰的最高神一般都在天上,在天上有着他们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关照着民间的生活,所以人们对天神充满着敬畏之情,希望他们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保佑风调雨顺,子孙平安。有些神仙是本来就在天上的,如玉皇大帝、日神、月神等;还有一些是在人间经过艰苦修炼进入天界的,如妈祖、八仙等。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简称玉皇,又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民间信仰的最高神。玉皇拥有制命九天阶级、征召四海五岳之神的权力,万神都列班随侍其左右,犹如人世间的皇帝和公卿。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有祭祀昊天上帝、黄天上帝的仪式,其身份是天空之神。后来逐渐把它人格化、社会化,到宋代,在民间传说和道教神话的推动下上升到国家祀典中的主神。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1玉皇大帝

由于玉皇大帝是最崇高的神,是统管诸神的神,对世俗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难以被具体的供奉,民间对玉皇大帝的供奉仅仅只采用一个牌位。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日,也称“玉皇会”,传说中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鸾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民间也认为这是一年中最神圣的节日,必须进行极其虔诚的崇拜。整个祭祀活动简约而不失庄重。

知识链接

天公祭拜

古代,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正月初九),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自午夜零时起一直到当天凌晨四时,鞭炮声就不绝于耳。

祭拜天公的仪式十分隆重。首先要在正厅天公炉下摆设祭坛,一般都是用长凳或矮凳先支起一张八仙桌作为“顶桌”,桌前系上绘有吉祥图案的桌围,后面另设“下桌”。“顶桌”供奉用彩纸扎叠成的神座(象征天公的宝座),前面中央为香炉,炉前放有包扎的红纸作面线三束及清茶三杯,炉旁为烛台;其后排列五果(柑、橘、苹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斋(金针、木耳、香菇、菜心、碗豆、绿豆等),用来祭祀玉皇大帝。“下桌”供奉五牲(鸡、鸭、鱼、卵、猪肉或猪肚、猪肝)、甜料(生仁、米枣、糕仔等)、红龟諽(像龟形,外染红色,打龟甲印,以象征人之长寿)等,用来祭玉皇大帝的从神。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斋戒沐浴。初九当天,更是要禁家人晾晒衣服,尤其是女裤、内衣,也不能倒垃圾桶,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供奉祭品一定要用公鸡,不能用母鸡。若是要还愿时,则必须用全猪或全羊。有些虔诚的家庭认为在家里祭拜显得诚意不足,还会连夜赶往各地的天公庙去祭拜。

天公生辰当日还有一种“安太岁”的仪式。当年生肖冲犯太岁的人可以到庙中,在签牌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年岁,再奉献一点香油钱,便可委托庙方负责供奉。还有一种安太岁的方法:年初时在家里用平日盛米的米桶围上红色布片作炉,写上“太岁星君到此”,再每日供奉即可。

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传说中是玉皇大帝的妻子。在传统信仰中,她是地位最高的女神,是所有女仙的首领。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故王母也称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据说她是元使天王与太元圣母的女儿,刚生下来就会飞翔。

西王母的神话故事经历了两次演化。第一个阶段是汉代时期,这个时期的西王母住在山洞里,还只是一个怪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演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得以人格化、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并且与历史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山海经》中,她是一个穴居善啸、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天神。在《穆天子传》中,她变成了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妇女。在《汉武帝故事》中,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对西王母的描绘,称她是“瑶池金母”,开种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都来给她祝寿。明清以后,王母娘娘在民间善男信女中的地位变得更高,影响遍及整个中国,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会举行著名的蟠桃会。近年来港台同胞也不断地向泰山王母池捐款,装修粉饰金身或刻碑送匾。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民间敬仰,主要还是因为她拥有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老。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2王母娘娘

观音菩萨

佛教与中国民间生活联系最深的神灵莫过于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又名观世音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安详,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善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菩萨便前往救度,所以称为观世音。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现在我们看到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多是女相。不过在当时,观世音大多示现威武的丈夫相。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大都是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大都是男相。我国南宋以后,观音菩萨像多以女相为主,广受百姓欢迎。到现代,女相的观音菩萨形象已深入大众百姓心中。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3观音菩萨

大约在两晋之际,观音菩萨的信仰就已经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到了南北朝,由于战乱的频繁、社会动荡等原因,使宣称能在现世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信仰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专门宣扬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经》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门宣扬观音菩萨灵验感应故事的书籍。据传观世音菩萨圣诞在农历二月十九日,每到这个节日各观音庙香火极盛,民间也多设观音位奉敬神。人们还举行大型的庙会,时至今日,庙会还十分火爆。由于民间观音信仰日趋深入和广泛,逐渐形成了以敬奉观音为主的三个农历宗教节日:二月十九为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民间有的将这三个节日并称为观音菩萨圣诞。观音圣诞是大节日,这一天,大家一起素食斋戒,或者一起朝圣,或参加庄严的观音法会,沐浴佛法梵音,净化心灵。

知识链接

佛教圣地普陀山

普陀山名胜古迹很多,佛教寺庵多达一百多座。其中位于白华顶南灵鹫峰下的普济寺,是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该寺开辟深邃,殿阁七重,建筑总面积达11400平方米,宏伟庄严,气势非凡。其中圆通宝殿是观世音菩萨正殿,建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高6丈余,广14丈,阔8丈,内供8米多高观音圣像。宝殿四周塑有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其余殿堂僧舍约200余间,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普济禅寺位于前山,与后山的法雨禅寺以及山顶的慧济禅寺,合称普陀三大寺。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潮音洞和梵音洞。潮音洞位处沙岩之中,高约数丈,洞内怪石磷磷,海水涌入,其声如雷,游客仅可立于天窗外俯视,不能入内。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数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来,水花飞溅,声如龙吟虎啸,传说诚心朝山进香的有缘人,能见到观世音菩萨于洞中现身。

普陀山于悠悠岁月中,虽然几经兴废,而今仍然屹立不倒,游客如云,朝山者众,被菩萨感化而改邪归正,笃信佛教者,不计其数。

月神

月神又称月光娘娘、大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在中国,对月神的崇拜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信仰。在黑夜里,月亮给人们带来了光明,也让人们有很多的遐想。中国民间也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较为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由于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下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结果被嫦娥偷吃,嫦娥升天而去,住在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

汉民族对月神的崇拜在殷商时期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在民间自然演变发展,一是上升为天子礼天的礼制组成部分。此时,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缓慢发展,而统治阶层重在向月示敬,游赏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在唐宋以后,民间由于对月神的崇拜产生了中秋节。中秋季是不折不扣的“祭月之节”、“月神之节”、“团圆之日”。民间祭月也常称为“拜月”,方式大同小异,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月饼是最重要的祭品,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嗣时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的,都要算在一起,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俗语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子一般不对月亮拜祭。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4嫦娥奔月

知识链接

外国的月神崇拜

外国也有自己的月神。如希腊的月神是阿尔忒弥斯(Artemis),罗马称狄安娜(Diana),也是狩猎之神、妇女之神、生育女神,是女性纯洁的化身,与阿波罗是孪生兄妹。阿尔忒弥斯最初并不是月神,相传她向宙斯索要掌管月亮一职,宙斯默许了,此后她就与月神像混同了。在埃及,托特是智慧神和月亮神,赫里奥波利斯(Heliopolis)的地方主神,文字的发明者,诸神的文书,在“亡灵书”中被描绘为立法审判者,以佩戴满月圆盘及新月冠之朱鹮首男人身或狒狒形象出现。

雷神

在有关天象的神衹中,中国民间对雷神特别得恐惧。雷神被认为是掌握人类生杀大权的天神。雷神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因为远古时代气候变化异常,晴朗的天空会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雷电有时会击毁树木,伤害人畜,使人们认为上天有神在发怒,进而产生恐惧之感,对之加以膜拜。发展到后来,雷神的形象也从单纯的自然神逐渐转变成具有复杂社会职能的神。雷神的形象可能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关,传说中的雷神鸡头人身,粗壮得身体就像一个力士。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5雷神

关于雷神在民间有一个传说:南朝时期有一名猎户叫陈洪,他有一条猎狗,长有九只耳朵。出去打猎前,他都用猎狗占卜,如果一只耳动就能打到一个猎物,如果多个狗耳动就说明能打到很多猎物,如果狗耳朵不动就说明打不到猎物,这个方法十分灵验。有一次,陈洪打猎前,看到狗九只耳朵都在动,心里很高兴。在一片荆棘处,狗狂吠,陈洪看见一个大肉球,就把它带回家。忽然风雨交加,随着一声霹雳,肉球即刻迸裂,从中跳出一个小男孩,左手掌中一个“雷”字,右手掌中一个“州”字,这也是雷州地名来由的传说。从此,每天都有雷声在陈家上空响起,并有雷电进入小孩的房内,很有规律。一年后,小孩能吃饭了,陈家上空的雷声才停止,于是,陈洪将小孩取名为陈文玉,乡亲们都把他喊做“雷神”。陈文玉长大后,做了雷州刺史,对老百姓多有善行,政声远播。他死后,乡邻立庙祭嗣他,颇为灵验,常有隆隆雷声,自大殿内发出。

宋朝时,朝廷下诏封他为“威德昭显王”。清朝《广东新语》如此描述雷王庙大殿:雷神端冕而绯,左右列侍天将,堂殿两侧又有雷神十二躯,以应十二方位,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像。庙中还有一个侍从捧着一圆形的卵,暗示雷神诞生的典故。

妈祖

妈祖,又称为天后、天妃、天上圣母等,但她不是玉皇大帝的妻子,而是海神娘娘,是历代海洋贸易者、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癨。尤其是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有广泛的妈祖信仰,许多沿海地区均建有妈祖庙。妈祖是北宋时福建省莆田湄洲岛人,真名叫林默娘。她幼年时期很聪慧,过目成诵,长大后行善济人,矢志不嫁,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因为出生在海边,水性极好,她常常救助在海边遇难的人。后来在28岁时因救人而遇难,人们不信其死,于是产生了很多传说,说她升仙去了,并为她修了祠堂来纪念。此后,由于经常有船只在海上遇险而得到默娘救助的传说,皇帝开始对她加以册封。自宋至清,皇帝对她册封多达四十余次,其地位由最初的林姑娘上升到夫人、天妃、圣妃,直到天后、妈祖。今天,在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到处都有妈祖庙或天后宫。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6妈祖

魁星

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后为文昌帝君的侍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是科举,魁星是保佑人们考试中举的星宿,所以过去魁星楼、魁星殿遍布全国。“闽东”一带读书人崇敬魁星,仅次于孔子。农历七月初七,相传为魁星的生日,民间“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拜魁星”仪式在月光下举行,和拜织女相类似。在闽东一带的村庄里,若是一家人丁旺盛屋子宽敞,“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两张香案,男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现在各地魁星楼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7魁星

知识链接

炎帝陵祭祀的现代仪式

炎帝的祭祀历史,源远流长。

炎帝的现代祭典活动在陵殿前举行。陈设有谷、豆类99种,干、鲜果99种,鲜活中草药99种。主祭、陪祭、参祭人员各佩胸花标识,由仪仗队引导,步行至朝觐广场。届时,锣鼓、角号齐鸣,龙腾狮舞,数十支唢呐奏古乐《大开门》,午门徐徐开启。队伍由花篮引导,依次由午门入,至行礼亭敬香、三鞠躬,然后肃立恭候。九时九分,祭祀仪式开始。仪程主要有:

(1)宣布典礼仪式开始;

(2)主祭人就位;

(3)击鼓九通,鸣金九响;

(4)鸣炮、奏乐(乐队演奏古乐);

(5)敬献供品(五谷、三牲、鲜果);

(6)敬献花篮;

(7)向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座像)三鞠躬;

(8)主祭人恭读祭文;

(9)焚帛书;

(10)鸣炮,奏乐,礼成。

仪式结束后谒炎帝陵。

第二节 人间神灵

相对于天界之神,人间神灵和人们的生活就息息相关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间陆续产生了祖先神、自然神、民间仙人、圣贤神、行业神、财神、灶神等神仙。

祖先神

祖先神是由祖先演变而来的神明。普通百姓把自己的祖先当做神仙来崇拜,目的就是让他们荫蔽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还有就是祈盼他们能保一方平安,抵御灾害,保境安民。能够从祖先演化成神明的人,在生前大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他们死后被奉若神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民间,祖先可以分为广义的祖先、狭义的祖先以及特殊的祖先三类。狭义的祖先主要是本民族的男性及其配偶,必须有后代;广义的祖先,一般是同宗族过去曾经生活在一起的那些人,主要包括本民族的女性以及无后代的男性;还有一类特殊的祖先,他们并不是某个民族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是族人为了本宗族的利益自行创造出来的。民间的祖先神不计其数,例如每年六月是纳西族祭祀祖先的时节,以前每到这个时候在外的纳西族人就会回到家乡祭祀祖先。

知识链接

何仙姑和欧阳真仙

何仙姑是世传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本名何仙姑,武平县岩前镇人。她生于南宋,为当地何姓开基祖何泰的女儿。据《何氏族谱》记载,何仙姑生来就有仙质,从小吃素,立志不嫁,在岩前的南安岩修身学道。有一年,有个叫郑自严的和尚(即定光古佛)来到岩前,劝说何泰把南安岩舍出来让他当道场。何泰慷慨应允,但何仙姑却坚持要在岩前修道。郑自严为了把南安岩开辟成佛教道场,就想方设法把何仙姑从岩洞里引出来,自己却到洞里打坐,占了何仙姑原来的那块风水宝座。此后,南安岩成了佛教圣地,至今仍是闽西客家人极其崇拜的一个地方。而就在供奉定光古佛的那个岩洞附近,也还保留有何仙姑的塑像和神位,前面亦插满香火。传说,秀姑14岁时幸遇云游到此的吕洞宾。吕洞宾给她吃了一些云母片。从此她就能洞知人间祸福了。

欧阳真仙原名欧阳大一,字世清,为清流县东华乡下窠村人。据传他是当地欧阳家族的三世祖,生于唐末(县志载元末人)。他从小就很聪明,16岁那年跟随几个道人到大丰山学道。经过二十几年的潜心修炼,最终在大丰山顺真道院得道成仙,时年42岁。此后,大丰山就与欧阳真仙崇拜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道教圣地,每年七月十五日都有来自各地的香客上山朝拜。在大丰山以及欧阳真仙生活过的下窠村、阳坊等地,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建有许多祠堂庙宇。《欧阳氏族谱》中也有他的相关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每年的二月二十二日,阳坊村的阳仙公庙还要举行庙会,当地的欧阳姓族人都前去祭拜,这种活动直至土改时才被废除。

民间对祖先神的祭祀是十分普遍和虔诚的。到现在,崇拜祖先仍是我国民间最为传统的习俗,人们通过祭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

自然神

自然神是人们把自然中没有生命的东西当做神灵来祭拜,如山神、水神、石神等。古代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从大自然中获取各种生活物质,认为自然物是有意识的,掌管着自然之物,于是创造出了山神、石神、水神等,希望得到他们的庇护。

1.山神崇拜

在中国有关山神的传说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里就记载了山神的种种传说,几乎所有的山都有山神。中国封建时代最有影响的山神是以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为首的山神,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据说东岳之神名叫圆常龙,南岳之神名叫丹灵峙,西岳之神名叫浩郁狩,北岳之神名叫登僧,中岳之神名叫寿逸群,只要呼叫他们的名字就能消灾祛病。

我国古代的山神崇拜非常盛行。山神,尤其是岳神地位很高,一直是国家祭祀的重要神灵。泰山为五岳之长,是全国影响最大的山神。自汉代开始,泰山神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兴云布雨、左右年景变为主宰人生死寿天的冥界统治者。传说人死后魂归泰山,泰山治鬼的信仰逐渐在乡村社会流传开来。泰山神灵也日益人格化、世俗化,得到民间大众的普遍信奉。泰山神的女儿名叫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也是一个被广泛供奉的女神。民间传说碧霞元君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虔诚祈祷,香火不断。

2.水神崇拜

中国的水神称为龙王。龙王统领水族,掌管兴云降雨。龙王不仅管地上的水,也管天上的水,他按照玉帝的指示前往各地行云布雨,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在中国古代,东海龙王敖广被认为是所有龙王之首。每到天旱不雨,或大雨成涝,人们就要祭龙王。天旱求雨的祭祀活动,是中国农耕社会常见的一种祭礼。

3.石神崇拜

民间信仰的自然神中,常见的还有石神。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和石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在原始社会初期主要是靠刀、石斧、来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的,因此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石头是有灵的,因此对它产生了敬畏心理。民间传说石头是有生殖功能的,禹是由石头而生,而且夏王启也是有涂山氏在化石之后生下的,因此石头被认为是母体的象征。

民间还有石敢当信仰的形式,它一般是立在里巷入口或道路要冲的石碑,上面刻着“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这种信仰习俗的传播是相当广泛的。据现有的记载,信仰这种习俗的地方遍及大半个中国,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区的石敢当信仰非常普遍,而且源远流长。石敢当信仰起源于原始的灵石崇拜观念,尤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汇了人们的驱鬼压邪、祈求吉祥安宁的观念以及风水观念。

知识链接

泰山石敢当的由来

传说,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青年,姓石,名敢当。他非常勇敢,而且同情贫苦的穷人,在泰山一带很有名。一些被欺侮了的人经常找石敢当替他们打抱不平。在泰安汶口镇有户人家,有一个女儿,被妖气缠身,整天面黄肌瘦,她的邻居就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厉害,家人就去找他来试试给女孩看病。石敢当来了就想办法把妖怪打跑了,但是妖怪跑到福建继续作威作福。福建的一些农户也被妖风缠身,患了重病。人们打听来打听去,听说泰山有个石敢当能驱除妖怪,就把石敢当请到了福建。石敢当用老办法把妖怪赶走了……这妖风又逃到了东北,东北有些姑娘也得了重病,人们又把石敢当请到了东北。石敢当想:“我赶它一回,它就逃到别处,全国这么大,我怎么跑得过来呢?对,泰山有很多石头,我请石匠在石头上刻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门外,妖怪就不敢进去了。”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8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降妖的事越传越远,人们为了避邪,在盖房子的时候,总是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砌在墙上或放在门口。

民间仙人

1.八仙

八仙在华夏民间神谱中,不是高高在上地让人顶礼膜拜,而是具有浓郁“亲民”色彩。八仙是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个仙人——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八仙均为凡人得道,因此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八仙宫作为对八仙的祭祀场所。《八仙过海》是八仙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相传白云仙长有一次在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是各自想办法回去,就是后来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经常为民间做一些好事,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拜,也是民间最受欢迎的神仙。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郊区的八仙宫,是供奉八仙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2.济公

济公,被称为人间活佛。有关济公的传说,在南宋时代就已开始流传。他既“癫”且“济”,所以又被称为济癫。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所以人们怀念他、神化他。济公破鞋破帽破扇,看似疯癫,实际上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济公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很高的知名度,主要得益于中国小说、说唱、戏剧、影视等大众通俗文艺形式的传播。

3.圣贤神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圣贤有着崇敬之情,尤其是对孔子的祭拜。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的诞辰日,各地学校都会聚集起来进行纪念活动。但对孔子的祭祀是我们的一种传统,就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了炎黄子孙,让我们形成了温良恭俭让的良好品德。

4.行业神和财神

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信奉的行业祖师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班,他被认为是木工、瓦工、泥工、石工等行当的祖师爷。中国的行业神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造酒有酒神,制陶有陶神,养蚕有蚕神。

财神是一个特别让人崇拜的神仙,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人们千方百计地讨好他,希望能得到他的垂青。过去到处都有财神庙,庙里香火旺盛。

财神是道教俗神,在民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说法。过去财神还有文武之分。武财神是赵公明,人称“赵公元帅”。他是道教中的护法神,凡是民间有冤难伸的,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文财神一是商纣王的大臣比干,传说他刚正不阿,被纣王挖去了心脏;一是春秋时期的范蠡,他是越王勾践的大臣,帮助勾践成就霸业后,料到君王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隐姓埋名去做珠宝生意,赚了很多钱,并将这些钱财散发给了贫民百姓。不同人家对财神的供奉也不相同,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文武之道虽然不同,却都各有财可发。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9财神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在民间有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民国时期,迄今仍在民间流传。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接财神,在财神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大摆酒席,为财神贺辰。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充分反映在春节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

5.灶神

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以食为天,家庭中烹饪食物的就是灶。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随着生产的发展,崇拜灶神也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民间对灶神是男是女的说法各不相同。早期灶神常常是一个女性,道教称灶神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太婆,叫“种火老母之君”,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还有曾灶祖灶、运火将军、进火神母等等小神。灶神也有男性,据说黄帝、炎帝、祝融都做过灶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人被称过灶王爷。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民间有很多关于灶王爷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说他监视着家中的一举一动,每逢腊月二十三晚,他要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情况,玉帝根据他的汇报来决定对这家人的赏罚——大错减寿一纪(300天),小错减寿一算(3天)。正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了让他多说好话,人们还要为灶王爷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这就是所谓的祭灶。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10灶神

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后来的谨盼避祸,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祭灶的风俗渐渐淡化,慢慢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知识链接

酒与祭祀

自古以来,酒就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或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其实就是葬礼期间举办的酒席。过去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更是在吊丧时就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接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家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多斤白酒、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丧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必须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离别酒”。死者入葬后,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的习俗,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时,也必带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人们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要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用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第三节 地界之神

在过去,人们把整个世界分为三个空间:天间、人间、地间。在上两节中介绍了天界和人间的各类神仙,现在就简单介绍一下地界之神,也就是阴间的神灵。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人死后都要进入阴间报到,阴间也和人间一样有自己的统治者,如地藏王、阎王爷、东岳大帝等。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11十殿阎罗

阎王

阎王是其中权力最大的,人们认为他是阴间的最高统治者。

“阎王”这个名称,并不是中国国产,而是中外合璧的产物。佛教传入中国后,古印度的地狱观念渐渐深入到中国,印度的阎罗王来到中国,统治着中国的地狱,后来才被中国的阎王所取代。阎王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按照过去的说法,阴间的最高主宰,依次是东岳大帝、地藏王和阎王。其实,要论知名度和威严,东岳大帝和地藏王的影响远远赶不上阎王。东岳大帝虽然被安排为阎王的上司,但这不过是名义上的,大权是掌握在阎王手里的。同样,地藏王的地位虽然也比阎王要高,但他是“摇橄榄枝”的,慈悲为怀,专管教化,不像阎王一样令人心惊胆寒。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

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地下幽冥之界与传入的佛教相结合,再加上中国封建官僚体制的影响,产生了十殿阎王的传说。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此称为十殿阎王。

包拯也曾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阎王爷,被认为是正义的化身。有的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

明清以来,十殿阎王之说盛行,以致有替代道教原有的东岳大帝主宰生死之势。但是民间少有专门奉祀十殿阎王的庙观(除了四川酆都)。一般都是在当地城隍庙内设阎王殿,奉祀十殿阎王。各王诞辰之日,虽然也有香火,但主要奉祀十殿阎王,在为亡魂举行超度科仪之时,以祈求各殿阎王开释亡魂,使其早日受度升天。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12传说中包拯是阎罗王之一

知识链接

七七斋

在民间丧俗中,有一种流传于中国各地的“七七斋”。所谓“七七斋”,是指人死后,其亲属每隔七日进行的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从“一七”、“二七”、“三七”,直至“七七”,共四十九日。“七七”过后,又有“百日”、“一周年”、“三周年”三次重要的祭祀活动。“七七”加上后面三次,共十次。所以七七斋实际有十次祭祀活动。七七斋的丧俗与阴间的十殿阎罗也有关系,故又称“十王斋”。

判官

与十殿阎王在一起的是辅助他的判官。这些判官有的掌管善恶,有的掌管刑罚,有的掌管寿命,他们是处理阴间一切具体事务的最重要的阴间上层官员。其中掌管寿命的崔判官权力最大,传说他本名崔珏,山西人,唐代时中过进士,做过县令,因有功德于百姓,死后被任命为幽冥世界的判官。崔判官虽官职不高,但掌管人间的生死簿,直接决定人的寿命,所以在古代神魔小说中常常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例如在《西游记》中,就私改生死簿,为唐太宗添寿20年。民间有很多关于崔珏断案的故事,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在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经常有猛兽出没。有一天,一个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他的母亲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立刻发牌,命令衙役孟宪拿着符牒上山拘虎。孟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蹿出,叼着符牒到了孟宪面前,任凭孟宪用铁链绑住。恶虎被拘到县衙,崔珏立刻升堂审讯。在堂上,崔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老虎吃人太多,罪不可赦,老虎听判后撞碰墙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城隍

在阴间诸神中,比判官地位还要低的是城隍,他只是某个城市的地下守护神,但是因为掌管着城市的兴旺发达,所以也受到人们的祭拜。在民间也有很多关于城隍爷的传说。因为城隍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所以各处城隍常常以人鬼充当,也就是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把他们当成当地城隍,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打击邪恶。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对土地公公及其上级城隍爷极为推崇爱戴,因此,土地爷在明代的香火很旺,它们的长官城隍爷也大走宏运。朱元璋下旨京城和几个大城市的城隍爷的神职为王,职位为正一品;各府、州、县城隍爷的神职分别为公、侯、伯,从而与当地的官署衙门同等级别,从而使城隍庙兴盛一时。城隍庙正殿一般正中为城隍爷,两旁分列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鬼卒,显得十分阴森恐怖。在上海有座著名的城隍庙,今为豫园商场。一般庙中都是只有一位城隍神,但上海城隍庙却有三位:第一位是汉朝的大将军霍光,第二位是河北省大名府人秦裕伯,第三位是清末爱国将领陈化成,此处因为有三位城隍爷所以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在城隍庙中通常有两尊城隍像,一尊是泥塑的,是永远不动的;还有一尊是木雕的,是为了抬着出巡的。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13城隍

旧时城隍出巡是十分热闹的活动,一般在每年的春、秋、冬三季各一次。春季定在清明节,名为“收鬼”。此时正值农耕,为了防止鬼魅危害百姓,特出城“缉拿”,囚在城内。秋季定在七月十五,称为“放鬼”。这时专门查屈死鬼魂,平反冤假错案,使屈死鬼早入“轮回”。冬季定于十月初一,称为“放鬼”,此时农事已完,放出众鬼出去散散心。府、县城隍因级别不同,除衣帽外,最明显的就是府城隍坐十六人抬的大轿,而县城隍是八人抬,仪仗旗牌也各减半,但声势、气氛都很森严。在古时城隍出巡是比较大的民间祭祀活动,城隍出巡队伍浩浩荡荡,长达数里。

钟馗

钟馗是民间传说中专门捉鬼的鬼。民间传说他是唐朝终南山人,形貌奇丑,但是富有才华,满腹经纶,为人正直,不惧邪恶。传说唐玄宗有一次从骊山回宫,身体不适,回宫休养一个多月,也不见好转。一天晚上,玄宗在高烧不退中昏昏入睡,忽见有个穿绎色衫的小鬼潜入殿内,伸手便盗走了杨贵妃的绣香囊和玄宗的玉笛,绕殿而跑。玄宗大怒,正要喊武士来驱鬼,却见又有一个大鬼奔进殿来,长得蓬发虬髯,面目可怖,头系角带,身穿蓝袍,袒露一臂,皮革裹足,一伸手便抓住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问道:“你是什么人?”那大鬼回答说:“我是钟馗,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没有中举。我发誓要为陛下除去天下的妖孽。”唐玄宗醒后,发觉病全好了。皇帝把名画家吴道子召到宫内,将夜来所梦告诉他,要他如梦中所见画一幅图。吴道子奉旨,仿佛亲睹一般,下笔就画成了。民间后来就流行供奉钟馗的像,认为家里供了他,百鬼不敢来打搅。钟馗传说一出现,就得到了很多画家的喜爱,自唐吴道子以后,很多大师都画过钟馗,而且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因此,钟馗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对我国的民俗、美术、戏曲以及小说,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二章 祭祀的对象 - 图14《钟馗镇宅》门画

知识链接

岁时祭奠活动

在我国民俗中,对已故的亲人都有固定的祭祀之日。到了这一天,人们都会在家或到墓地祭祀亲人,以表示自己的思念之情。

1.忌日祭

是指在死者死亡这一天所举行的祭祀活动。这一天,死者的亲属和朋友聚在一起,或在家里,或在墓地,给死者供上祭品,烧香磕头,诉说相思之情。

2.春节祭

除夕之夜,民间有举家团聚、设堂供斋、点香烧烛、恭请祖宗或已故的亲人回家过年的习俗。祭奠活动时,堂屋中挂上祖宗或已故亲人的遗像,摆放牌位,将点燃的香插入香炉,表明祖宗或亲人已回家了。为体现尊重,祭祖的牌位要坐北朝南。

3.上元节祭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按习俗这一天百姓要在家里或祠堂供奉祭品,焚香磕头,祈福保佑。因此,上元节成为祭祀鬼魂的重要节日。

4.清明、冬至祭

清明、冬至是民间祭奠亡者和骨灰落葬的重要时节。在这两个节气里,人们扶老携幼全家出动,踏青扫墓,拔草除尘,清洁墓地,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