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刺绣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优美的民间工艺美术,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和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作为本部落或氏族的标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麻布、毛织品和丝织品的产生和着装文明的出现,人们又把图腾纹样用颜料涂敷在衣服上,或用骨针、玉针绣在衣服上,刺绣艺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传说,黄帝时代臣伯余曾甩麻缕作衣,而刺绣的产生大约在其后的300年左右。《考工记》上有“画馈之事,五彩备谓之绣”之说。《虞书》上有“日、月、星辰,山、华虫之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的记载。《尚书》上“衣画而裳绣”描绘得更是淋漓尽致。

《史记》上说:“楚庄王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华尾之下。”可见从西周乃至春秋战国,刺绣已经很流行了。汉代刺绣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汉代的皇帝、大地主、大商人,不但用刺绣来装饰服装,而且用艳丽多姿的刺绣品来装饰室内。

唐、宋时期,刺绣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唐太宗时期的内职官员中,曾设有“绣帅”。到了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绣已成为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京城开封出现了专业刺绣人员。另外,宋朝还建有“文绣院”,聚集着全国善绣工匠300余人。宋代的刺绣业已经相当发达,宋代刺绣艺术也有相当高的水平。

元代刺绣虽然也有一些传世佳作,如女画家管仲姬绣制的“观音像”,运用接针、斜缠针、搂和针,羽毛绣等针法,绣像面颊丰满,静穆生机,颇具宋代刺绣风格。但总的趋势是日愈下降。正如《燕闲清赏笺》中所说的那样:“元人之绣,便不及宋。”

到了明代,太湖流域的苏州一带成了刺绣生产的主要产地。嘉靖年间,在上海出现了顾绣生产之后,进一步促进了刺绣的商品化生产,顾绣庄遍及江南各地。顾绣名家韩熙孟绣的花鸟,对后世刺绣技术影响很大。

到了清代,刺绣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刺绣产品日趋商品化,并有出口产品;二是使宋绣已经出现的双面绣技艺更为完善,能在一次操作中完成双面绣图案,取得了双面形状、针法、色彩相同的效果;三是出现了一批刺绣艺术家,吸收了西画讲究明暗光线、写实的优点,创造了羼针(长短针)、施针、虚实针等仿针绣。

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本书,全面了解刺绣这已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中国刺绣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时间的仓促和编者水平的所限,本书中难免有一些疏漏之处,对于历史的见解也难免有个人之见,欢迎广大读者在发现不足之处时,能够批评指正,和编者共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