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古代节日传统知识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

第一节 历法与节气

历法的产生

天文学的实践来源于观察,历法也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我们现在常常使用的“观察”即出自这句话里的“仰观”和“俯察”。古人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象”即日月星辰,“形”即山川动植万物,对天象地形的观察,能看到自然的变化。而天上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日月,因此,推断出古人最早观察的对象应是日月。

在观察时,人们的首个感官就是昼夜的变化,而这个变化跟太阳的升落密切相连,一天的开始在于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一天的结束也在于太阳西落之后。日复一日的这样重复着。昼夜变化与太阳升落给人们的感官以强烈而频繁的重复刺激,自然会在人们的脑海中印下深刻的痕迹,因而形成了最早的时间概念:日。其次,在夜晚的天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皎洁明亮的月亮。月亮的圆缺变化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兴趣。古人看到月亮由缺到圆,又从圆满到亏缺、消失。几天之后,又开始新的轮回。经过多次循环往复,人们对月亮这种位相变化周期,也就是月相有了认识,从而形成了时间的另一个概念:月。

新月长成半圆形,“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艺文类聚》卷一),所以叫作“弦”。长成圆形,叫作“望”。以后又亏缺成半圆形,叫作“弦”。“望”之前叫作“上弦”,“望”之后叫作“下弦”。后来再变细小乃至消失,像火熄灭一样,看不见光了,叫作“晦”。过几天,天上又重新出现新月,这叫“朔”。

“旧月运行,一寒一暑”,“变通莫大乎四时”(《周易·系辞上》)。四季气候的寒暑变化像日月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寒冷的气候经过一段温暖季节,进入炎热的暑天,又经过凉爽的季节,重新出现寒冷的时节。这种情况虽然多次反复刺激着人们,但由于周期太长,界线并不那么明显,因此对它的认识要晚一些。在寒暑变化的同时,植物也有明显的变化,叶生叶落,花开花谢,也呈现着周期性。寒暑之气的变迁和物候的更替,形成了气候的概念。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们开始只是十分模糊的概念,后来才逐渐明确起来,并且日益精密、准确。历法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阴历与阳历

1.阴历

阴历全称太阴历。它是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4200年前就有阴历的叫法。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为“朔日”,朔日定在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为“望日”,望日定在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的天数是29天12小时44分2.8秒,约合29.5306天。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全年共354日。人们想出每隔2~4年,增加一个月,这一年就是闰年,阴历经过这样调整以后,每30年和月亮绕地球的步调就只差16.8分了。

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速度不均匀,为保持朔日必在阴历每月初一,也要进行调整,因此有时出现一连两个阴历大月或一连两个阴历小月的情况。

2.阳历

阳历全称太阳历,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和民族通用的历法,所以又称“公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的。它把地球绕太阳一圈所用的时间,定为一个回归年,是太阳历的基本周期。一个回归年是365日,后经过精密计算确定为365日5小时48分48秒,约合365.242199日。因此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13.242199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因而阳历的4、6、9、11月是小月,30天;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其余月份是大月,31天。

第八章 古代节日传统知识 - 图1绕地的月亮

阴阳合历

所谓阴阳合历,就是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相符,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阴阳合历早在我国夏代时就已制定,因此历史上长期称其为“夏历”。这种历法安排有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而且主要在广大农村使用,因此称为“农历”,又叫旧历、中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

农历把日、月合朔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也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在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更多运用了设置闰月既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既就、具有阳历的成分,又比纯粹的阴历好。农历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1个多月。为了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1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其缺点是平年与闰年天数相差太大。农历平年354天或355天,闰年时为383天或384天。

农历是我国古代伟大创造之一。它的特点是:任何一日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利用农历日期可以推算潮汐(潮水是月亮的吸引力造成的)。几千年来,我国农村习惯使用这种历法,所以称它为“农历”。我国现行农历的版本,是明末清初的《时宪历》于1645年农历乙酉年正式使用的。

知识链接

为什么农谚常说“立夏无雷声,粮食少几升”?

“立夏无雷声,粮食少几升”这条农谚多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它是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的劳动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句通俗易懂的谚语。关中的冬小麦多在此时开始灌浆,小麦灌浆时不仅要求有较高的气温(平均气温20℃~22℃),而且要求土壤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日温差较大。在这个时段,如果雨水过少,天气干旱,气温过高,便容易出现“干热风”灾害,小麦会出现青干、扎芒、秕粒,导致严重减产;如果阴雨过多,气温低于12℃,则不利于灌浆,且小麦容易“青干”,也会导致减产。如果此时阵性小雨较多(有雷声)。气温保持在20℃以上,但又不会过高,空气相对湿度及土壤相对湿度适中,则有利于灌浆乳熟,小麦会因此获得高产。因此,此时如果遇到天气干旱的情况。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及时浇灌“灌浆水”,保证冬小麦正常生长。

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明

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节气规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从人们口传的很多歌谣、农谚就可看出。像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这按照黄河流域物候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除了二十四节气歌,还有二十四节气诗:“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同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其中形象地描画了不同节气里的风物变化,科学而又有趣。

更能体现节气与农事关系的是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如: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蘖,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黏虫。

以上所说都恰当地抓住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规律,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气候差别很大,这就导致了各地物候“同时而不同气”,在农事活动和风物上也自然存在差别。像华北地区就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而江浙地区则有“白露身勿露,赤膊变猪猡”“寒露脚勿露”。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文化因素,不仅可看出气候的不同,也能反映各地方言俗语的差别,富有文化意味。黄河中下游有《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而东北农谚中则有“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白露炯上架,秋分不生田”“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之说。可见这些谚语、歌谣是人们在当地的生活和农耕生产中的经验总结,也充分说明了节气、物候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十四节气作为自古以来人们对农事活动的规律总结,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特色的体现。我们的先民通过长年的农耕作业,不断积累经验,并参照天文地理,发明了历法,制定了节气,这些宝贵的物候规律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今天的农事和日常生活,民以食为天,农事自来为天下之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今天看依然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

知识链接

二十四番花

古人说:“二十四番花信至,三千世界露华浓”。那么什么是二十四番花呢?二十四番花信风,指的是在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内应花期而来的风。这种应花期而来的风就叫做花信风。二十四番花顺序: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岁时的来源与发展

中国民众的岁时观念起源于民众的谋生活动与生活感受,也是传统文化对时间特有的表述。

史前至上古时期是民众岁时观念的启发时期。中国远古的民众通过创造社会生活的分隔来创造时序,所以“岁时”就是中国人创造的独特的时间分隔方式。

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岁”字,其字形像一把石斧。据考证,“岁”是上古社会的一种斧类砍削工具,卜辞中将杀牲称为“岁”。以工具称名指某项行为,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岁”还是一种收割农作物的工具。在一年一熟制的远古时代,收获的时节,民众要杀牲祭神,“岁”成为一种祭祀名称。这种谋生的习俗将自然时辰分成了不同的时间段,由此,岁收之“岁”与岁祭之“岁”就约定俗成为特定的岁时标记,“岁”也延伸转变为年岁之“岁”。

远古先民的岁时信仰与古代原始宗教意识紧密关联,时间的分界点往往以祭祀活动来分隔。“岁”虽然起源于农事节奏,但其外在的突出表现是祭祀活动的周期性。

与“岁”相关的“年”同样源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说文》:“年,谷熟也。”

这种以农作物生长、成熟为时段标志的文化习惯,也是原始先民对岁时信仰寄托于宗教信仰的反映。

时,指自然季节。原始先民对“时”的感受还只是经验知觉。在上古时期,作为节候之“时”的划分还较为简略,初始只有春、秋之分,这与上古民众对气候感受唯有“暑来寒往”的经验有关。“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从农事活动中,先民们在农业经济的生活形态下容易由植物的“春生秋杀”“春种秋收”的自然现象形成时季观念。真正有四时四季的出现大概到了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出现了“时”字。《说文》:“时,四时也。从日,寺声。”时从日,时的变化与日有关。四时的出现与四方空间方位有着内在的关联,古人通过对四方空间的天文观察,发现物候变幻、时间流动,这是上古岁时启发期的重要进程。

从岁与时的原义产生之始,它们就表述了远古民众在生产生活经验中逐步形成的时间观念。岁是年度周期,时是年度的季节段落;岁与时的配置,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系。“岁时”作为时间名称,在上古社会创立以后,始终为中国传统社会沿用。更体现中国人智慧与悟性的是围绕“岁时”而发生的一系列人文活动。“岁时祭祀”“岁时伏腊”“岁时更续”等特定时间词条常见于经史典籍。

“岁时”的创立发展是漫长的,从观念萌发到“岁时”的命名形成,是上古文化传承至今的重要部分。

第二节 神秘的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就是二十八星座。二十八宿是以北极紫微宫(北斗星)为中心,发展出东、北、西、南四个方向,并以青龙、玄武、白虎、朱雀等四灵之象称呼它们。

古人观天象认为,天上行星于轨道上的变迁,会影响地上人类的生活。久而久之,人们积累经验,发展出一套由星象之变来预测人类吉凶福祸的理论体系,这也是中国原始的星相学。

东方七宿——青龙

1.角宿

东方七宿的第一宿,由室女座的南北两颗星组成。北星小,南星大,连起来之后上面小下面大,形状如同兽角。古人将东方七宿连接起来,想象成一条龙,角宿就是“龙角”。

角宿主造化万物,古人认为如果它明亮,天下就太平。

第八章 古代节日传统知识 - 图2瓦当青龙

2.亢宿

东方七宿的第二宿,由室女座的四颗星组成。它是“龙颈”。

亢宿如果明亮,表示没有疾病与瘟疫;如果黯淡,表示有瘟疫与旱灾。

3.氐宿

东方七宿的第三宿,由天秤座的四颗星组成。它位于角、亢宿的下方,形状很像植物的根,又名“天根”。它是一条龙的“龙胸”;氐宿也代表瘟疫。

4.房宿

东方七宿的第四宿,由天蝎座的四颗星组成。它是“龙腹”。房宿如果明亮的话,表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5.心宿

东方七宿的第五宿,由天蝎座的三颗星组成。因为它是殷商时期人们观测星象的标准星,所以又叫“商星”。心宿就是“龙心”。心宿如果明亮,整个社会文明昌盛。

6.尾宿

东方七宿的第六宿,又叫作“天鸡”,由天蝎座的九颗星组成。尾宿和箕宿都是“龙尾”。星宿如果明亮的话,表示五谷丰收;相反,就会有大洪灾。

7.箕宿

东方七宿的第七宿,又叫作“南箕”或“天汉”,由人马座的4颗星组成。古人把这4颗星连接起来,一方面想象成簸箕,一方面还是归属“龙尾”。箕宿代表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北方七宿——玄武

1.斗宿

北方七宿的第一宿,又叫“南斗”,由人马座的6颗星组成。古人把这6颗星连接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状;又与箕宿的簸箕搭配,于是《诗经·小雅·大东》云:“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中的“箕”“斗”指的正是箕宿与斗宿。

古人把北方七宿连接起来,想象成龟蛇的形状,而斗宿与牛宿都是“蛇身”。斗宿如果明亮的话,表示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2.牛宿

i北方七突的第二宿,又叫“牵牛”,由摩蝎座的6颗星组成的。它和斗宿都是玄武的“蛇身”。牛宿如果明亮,表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第八章 古代节日传统知识 - 图3汉代玄武瓦当

3.女宿

北方七宿的第三宿,又叫“须女”,亦称“婺女”,由宝瓶座的4颗星组成的。它被想象成“龟身”。女宿如果明亮,表示妇女昌盛。

4.虚宿

北方七宿的第四宿,又叫“天节”,由宝瓶座与小马座各1颗星组成。虚宿位于女宿的东南方,一上一下额如连珠。虚宿也是“龟身”。

虚宿如果明亮,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如果昏暗,则兵乱四起,百姓流离失所。

5.危宿

北方七宿的第五宿,由宝瓶座的1颗星与飞马座的2颗星组成。危宿也是“龟身”。危宿如果遭其他星座侵犯,表示将有灾难降临天下。

6.室宿

北方七宿的第六宿,又名“营室”“玄冥”或“定星”,由飞马座的2颗星组成。室宿也是“龟身”。

通常在农历十月的黄昏时刻,室宿会出现在地方正中之处,古人认为这是营造宫室的好时刻,因此又称“营室”。室宿如果明亮,表示国泰民安;如果黯淡,表示生灵涂炭。

7.壁宿

北方七宿的第七宿,又名“东壁”,由飞马座与仙女座各1颗星组成。壁宿也是玄武的“龟身”。壁宿如果明亮的话,表示小人退位,君子主政,国势蒸蒸日上。

知识链接

二十八星宿传说

当天地初现之时,传说天帝派下四兽守卫着人间,它们分别是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兽完成使命献身于人间以圣兽之血血祭。从此四方之兽传说开始,举天下之间王者谁也?得四兽之宝物者天下。何为四兽之宝物?天下间无人知晓,然一本四兽天地书记载了四兽如何献身于天地,以血祭祀。其中记载:天下四分五裂之时,天地意象,星相大变,人间四兽之灵重现。托身于世间28人,身上现出二十八星宿字样之人将开启天地灵气之门,所得到四兽之宝物。

西方七宿——白虎

1.奎宿

西方七宿的第一宿,又称“天豕”或“封豕”,由仙女座的9颗星和双鱼座的7颗星组成。古人把西方7颗星想象成老虎形状,奎宿就是“虎尾”。奎宿代表的是文章,人间尊它为“魅星”。奎宿明亮,表示任人唯贤,相反则昏君当道。

2.娄宿

第八章 古代节日传统知识 - 图4汉代白虎瓦当

西方七宿的第二宿,由白羊座的3颗星组成。娄宿是“虎身”。娄宿如果明亮的话,表示国泰民安;如果娄宿遭受金、火星的入侵,则兵祸将起。

3.胃宿

西方七宿的第三宿,由白羊座的3颗星组成。胃宿也是“虎身”。胃宿代表民生和社稷。

4.昴宿

西方七宿的第四宿,由金牛座的4颗星组成,它位居西方七宿的中央。昴宿也属“虎身”。昴宿如果明亮,表示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如果暗淡无光,表示谗言多,忧愁多。

5.毕宿

西方七宿的第五宿,由金牛座的8颗星组成。毕宿也属“虎身”。《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之中有“月离于毕,俾滂沱矣”的诗句,其中所言的“毕”,就是毕宿。毕宿代表狩猎和征服。

6.觜宿

西方七宿的第六宿,由猎户座的3颗星组成。觜宿是“虎头”和“虎须”。觜宿如果明亮,表示丰衣足食,如果有移动,表示君臣失位或失和。

7.参宿

西方七宿的第七宿,由猎户座的7颗星组成。参宿是老虎的“前肢”。

在天空中,参宿与心宿(即青龙商星)不但遥遥相对,而且不同时出现,因此古人常用“参商”来比喻亲友间无法相见。诗圣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例证。参宿如果明亮的话,表示风调雨顺。

南方七宿——朱雀

1.井宿

南方七宿的第一宿,又叫“东井”,由双子座的8颗星组成。古人把南方七宿想象成鸟的形状,井宿就是“鸟冠”与“鸟头”。井宿如果明亮的话,表示国运亨通,建制封侯;如果黯淡或动摇,表示国事不明朗。

2.鬼宿

南方七宿的第二宿,又叫“舆鬼”,由臣蟹座的4颗星组成。鬼宿就是“鸟眼”。鬼宿的中央,有一个白色粉絮般的星团,看起来如云非云,似星非星,好像一团气,叫“积尸气”,也称“鬼星团”。

3.柳宿

南方七宿的第三宿,又名“无相”,也称“八臣”,由长蛇座的8颗星组成,位于鬼宿的东南。柳宿就是“鸟嘴”。柳宿如果黯淡,表示饥馑荒年。

4.星宿

南方七宿的第四宿,由长蛇座的4颗星组成,又叫“七星”。星宿带钩形状,位于柳宿的东南。星宿是“鸟颈”与“鸟心”。

5.张宿

第八章 古代节日传统知识 - 图5汉代朱雀瓦当

南方七宿的第五宿,由长蛇座的5颗星组成。张宿就是“鸟喙”和“鸟胃”。张宿如果明亮,表示国强民富。

6.翼宿

南方七宿的第六宿,又名“鹑尾”,由22颗星(巨爵座11颗,长蛇座3颗,其余8颗不明)组成。翼宿就是“鸟翮”与“鸟翼”。翼宿代表礼乐治国,四海归心。

7.轸宿

南方七宿的第七宿,又名“天车”,由乌鸦座的4颗星组成。轸宿如果明亮的话,表示国运蒸蒸日上,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