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玉器的鉴别与保养

玉,石之美者也。玉石是美丽的,玉石是高贵的,玉石是稀少的。玉器收藏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拥有一块与己有缘的好玉是人们十分向往的事情。在中国收藏玉器、鉴别玉器、保养玉器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造就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缘。

第一节 世间淘宝——玉器收藏

玉碗收藏

玉碗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玉制器皿,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目前秦汉时期的玉碗存世量比较少,民间淘宝市场几乎不见。

唐宋时期,随着生活用玉的发展,玉碗以简洁、素雅的造型深受人们的喜爱。唐代时期玉碗通常碗口外侈,圈足规整,器壁较薄,体现了为实用而制作的原则。在装饰工艺上,这一时期的玉碗采用了金镶玉工艺,运用镶金的方法将青玉、白玉以及碧玉质的玉碗包装得富丽堂皇,体现了唐宋时期高超的制玉技术。其中最为典型的作品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白玉葵花式龙把玉碗,龙把镂空,龙四腿蹬起,嘴、尾附于碗身,弓身把碗托现出来,碗分六瓣,里外碾轧成薄厚均匀的葵花式,碗腹浮雕凤纹和阴勾回纹,工艺精湛。

第五章 玉器的鉴别与保养 - 图1玉碗

明清时期,玉碗的制作及发展达到了顶峰,人们使用很普遍,目前存世量也是最多的。明代玉碗的胎较厚,有盖碗和无盖碗之分。在纹饰上明代玉碗追求简洁、疏朗的风格,在碗外壁多饰有龙纹、鱼纹、花卉和山水人物纹饰,结构简洁,布局疏朗。明代最为特殊的玉碗是永乐、宣德时期的作品,其图案多为大花大叶,叶面和花瓣上留有较多的平面,雕法多是于图案边缘斜刀剔下,图案表面和碗壁看上去似在同一平面上,或者以浅浮雕来表现图案。

根据目前研究成果来看,明清时期玉碗饰以龙纹、鱼纹的多为嘉靖以后的作品,此时期常以阴线刻划纹饰,龙身细长如绳,爪似风车,发短而前冲,环眼,三绺形眉。

清代玉碗大小不一,其口径最大者可达20厘米,碗外常见图案有百寿字、诗词、花卉、山水和人物等,精美异常,最具代表性的是莲花碗和高足碗。

玉杯收藏

“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说的就是玉杯,玉杯作为一种常用的器皿,因为其美丽的光环和滑润的玉质而深受人们喜爱。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玉杯的出现,玉杯品种较多,有单柄高足杯、单耳杯、角形杯、双耳杯等众多品类。在造型上,一般杯身呈直筒形,上层和下层均饰柿蒂纹和流云纹,中层饰勾连谷纹,足部有的光素无纹,有的饰绞丝纹,纹饰精美。

汉代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玉杯少见,以高足杯为主,造型为平唇,筒形腹,腹下有柄,柄下为中空的盘足,腹部满饰勾连纹和排列有序的乳丁纹,造型规整,纹饰精美。另外也有少部分玉角形杯,杯口为圆形,杯身越往下越细,至下部成为缠丝状尾,向上折回,顶部分叉卷向两侧,杯身饰阴线双勾及浅浮雕勾连云纹并螭纹,螭嘴细长如锥。玉杯的形状、阴线纹、螭纹及丝束状尾都表现出明显的汉代艺术风格。

唐代玉杯由于受到古代器皿造型以及西域角杯的影响,多为朴素实用的简约器型,器壁薄,体现了人们注重实用的原则。在纹饰上,一般在杯面或阴刻,或浮雕云纹、人物纹及花草纹等,既实用,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宋元时期,玉杯的品种及数量多了起来,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期的玉杯多为朴素实用的简约器型,器壁多为轻薄形。当时人们注重实用的原则,多对杯体进行实用雕琢,但创作风格兼有艺术装饰的美。受宋代斗茶的瓷杯影响,玉杯向矮小、广口、阔身方向发展,杯壁较薄,杯体多光素无纹,玉杯多由数个组成一套使用。

第五章 玉器的鉴别与保养 - 图2玉杯

明代是玉杯发展的鼎盛时期,具有较多的品类以及纹饰,主要分为敞口杯、乳丁杯、八方杯、菱花式杯、小杯、托杯等几种。其中敞口杯杯身稍高,敞口,下部稍敛,腹部微凸,小圈足。此类玉杯或无耳,或镂雕双花耳、双兽耳,或雕螭柄。花耳一般结构简练,细部雕琢不甚精细,留有琢磨的痕迹。单螭柄或双螭柄的螭头较扁,螭嘴与前爪贴于杯口,后足踏杯身。螭的头、爪、身体横截面和四肢等皆不甚圆润,有一种内敛的方折及力度感。乳丁杯呈现的是杯身矮、直口、直壁、底部内敛、圈足的特征。另外,杯的外壁一般饰有三道或四道乳丁纹。八方杯为八方形,直口,八方形足,足外撇,口两侧各饰以方折夔式柄,柄上部为圭形,杯腹为八方形,每一方内饰回纹锦地及夔龙拐子纹。菱花式杯为菱花式口,杯壁的凹凸变化与杯口的形状相应,八瓣菱花形足,方折夔式耳,上饰兽面纹,此类玉杯多为青玉,泛较强的玻璃光泽。

明代玉杯中小杯是比较重要的一类,主要有方形、长椭圆形等几种。杯身长而窄,杯口前端向前凸,并呈弧状凹下,形成流口,杯柄有夔龙柄、兽吞柄等多种形式。在杯的外侧还饰有山水图案、云雷纹、长条状瓦等纹饰。鉴别此种杯的重点是玉色、形状以及纹饰。

明代玉杯中还有一种托杯,它是指杯之下带有托盘,盘或为长方委角,或为海棠式,或为椭圆形的形制。盘极浅,平底,底内凹雕纹饰,或龙纹,或双螭,或花卉。盘心凸起一圆台,可承杯,与圆台对应的外底中部稍凹。

清代玉杯样式很多,有钟式、斗式、高足式和荷叶式等,较多的是单柄杯和双耳杯。单柄杯一般为龙螭柄,双耳杯则有双童耳、双龙耳、双花耳和兽吞耳等。另有变形双夔耳,底部有伏鹿或兽面装饰。

知识链接

现代琢玉宗师潘秉衡

潘秉衡(1912—1970),别名玉饕,中国现代琢玉史上的宗师,河北固安县人。15岁辍学后到北京西四羊市大街期宝斋学玉雕艺术,期满后开设了“恒兴永”玉雕作坊。经多年潜心探求,他的琢玉技术日臻成熟,被誉为北京玉器业“四大怪杰”之首。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潘秉衡就以精湛的技艺而独树一帜,成为北京玉器行业的名家。他研制出失传的“压金银丝镶宝石”的工艺,恢复并提高了中国古来已有的“金镶石”工艺水平。潘秉衡技艺卓绝,创作题材广泛,作品造型庄重、古朴,气韵生动,纹样装饰瑰丽清奇。无论器皿、人物、花卉、鸟首翎毛,都给人以和谐、典雅的美感。

1962年,美术馆举办了“潘秉衡琢玉艺术展览”,展出作品56件。这是中国特种工艺史上第一次为艺人举办个人展览,并且引起极大轰动,作品被誉为“巧夺天工”。

玉璧收藏

玉璧在古代是一种品种、数量最多的重要礼器,也是六瑞之一,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出土较为广泛,其中良渚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都有大量出土。玉璧作为一种重要礼器,它的制作几乎贯穿整个社会发展,所以也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一种玉器制品。

玉璧通常是扁圆形的,中间有孔,边宽孔小。但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取向发展,玉璧在不同时期形制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如良渚文化的玉璧较厚,孔较小,直径在20厘米左右,较大的达30厘米;齐家文化的玉璧较薄,呈片状,外形不甚圆,大小不一,较厚,一面平,另一面不平,有的有切割痕,穿孔;商代的玉璧直径不大,孔小,器薄;西周时期使用的玉璧,目前考古发掘的非常少,且直径很小,不像是礼器,传世玉器中有一批此时期小型的璧类,或为方形,或为圆形,中心有孔,孔缘琢有半身的阴线鸟纹。春秋时期的玉璧直径较小,又很薄;到战国时期,玉璧制作猛然精进,出现了很多新的造型,如谷纹璧、蒲纹璧、云纹璧等,不过这些都是在纹饰上的改变。在造型上,玉璧一直都保持着早期的圆形、有小孔的形制,直到明清时期均是如此。

在纹饰上,新石器时期玉璧遵从当时朴实无华的审美观念,几乎全部是光素无纹,一直到商时期在一些璧上才有隐起的同心圆弦纹或凹下的阴线纹。西周时发展为在玉璧上刻有明显西周纹饰特征的鸟纹,到春秋时期玉璧表面一般磨得很平,饰有双阴线琢出的勾连纹,这种勾连纹是由兽面纹演化而来的,似乎是由许多小的侧面兽头组成。

在材质上,良渚文化所用材料较差,并且由于开片技术的落后,璧的厚度不甚均匀,孔壁不很平滑,往往留有对钻璧孔时出现的错碴,一些璧的外缘还有较浅的凹槽。到商时期玉璧玉质多为不透明的南阳玉;西周时期用玉较好,多为青白色的新疆和田玉。

总体上来说,早期的玉璧无论是在形制上,还是纹饰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或者明显的特征。但是玉璧发展到战国时期,朴素的风格为之一变,开始向纷繁复杂转变。玉质方面,战国时期玉璧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开发了白玉、青白玉或者苍玉等多种材质。在纹饰上,也发展了谷纹、蒲纹、云纹、兽纹、鸟纹或者双身龙纹等多种纹饰。在装饰方法上,采用粗细线两种阴线构成,其中细阴线较均匀,粗阴线则端部较浅,呈尖状,相对好辨认。

第五章 玉器的鉴别与保养 - 图3战国玉璧

汉代玉璧在形制上基本沿袭了战国时期的圆环状特点,玉质多为水苍玉,似青玉而深碧,中似有白斑;少数为青玉,玉璧表面亮而有光,似玻璃光但色暗,其中还有一些因入葬而失去光泽,带有水沁或土沁。在装饰方法上,采用粗细阴线结合的方式,但是此时的粗阴线不同于战国时期,汉代玉璧上的粗阴线是极细的线条密集而成,细线条则若断若续。另外,此时出现了镂雕玉璧,其中有在圆形玉璧上镂雕图案和全镂雕廓外带有装饰的璧两种形式,体现了汉代时期玉璧工匠的精湛工艺。

隋唐时期的玉璧极少,民间淘宝市场上几乎不见,从传世量上看,如今流传最广的是战国和明清时期的玉璧,其中又以明代为多。

明代的玉璧种类较多,目前传世品中,主要有螭纹璧、谷纹璧和云纹璧等。其中螭纹璧有多种形式,有的在璧的一面圆雕单螭或双螭,另一面或光素,或有云纹,或饰谷纹等;有的在璧的边沿处雕双螭,螭身在璧的一面,头在另一面;还有的在璧孔中、表面及边沿处浮雕多只螭龙。从螭的雕琢风格上看,宣德朝以前的螭形,与元代螭接近,长发,“人”字形肩、眼、鼻,五官极紧凑地集中在脸的前部,身细长,雕琢不甚圆润。宣德朝以后的一些螭形,面部结构较复杂,下颌部前凸,雕琢也较细致。谷纹璧,是指璧的一面饰谷纹,另一面为其他纹饰,谷粒无螺旋形小尾,圆而高,较汉代谷纹大的一种形制。云纹璧,是指璧的一面凸雕仿古勾云纹,这种勾云纹比前代的长而大,线条较细,排列稀疏,璧的表面泛较强的玻璃光泽。

清代的玉璧也是日前玉器市场上流传较广的一类制品,它分为苍璧、纹璧和仿古玉璧三种,其中苍璧光素无纹,直径较大,以北京故宫养心殿前玉璧最为典型,直径超过50厘米。而纹璧又分为兽面纹和谷纹的璧,其中兽面纹用凸线雕琢二处,鼻、嘴、眼的形状极具特色,是识别作品年代的标志。仿古玉璧,是仿汉代或仿战国时期玉璧特征的一种制品,虽然在造型以及纹饰上都极力模仿前代作品,但是工艺却是清代所有的技术与水平,只要掌握了清代玉器雕琢的工艺特点,辨别这类仿古玉也比较容易。

玉组佩收藏

玉组佩,又称组玉佩,是由多件玉器组合而成的佩饰。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新石器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玉器造型,一般是以管、珠为主体贯穿而成的饰物。多数玉件光素无纹,体现原始玉器古拙、简约、朴实之美。新石器时代的玉组佩大多呈圆柱状,长短不一,有的薄如饼,有的由长如管的小珠子组成,因为玉珠薄而小,易受沁,所以目前所见的新石器时代的玉组佩一般都受沁严重,这是鉴别早期玉组佩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五章 玉器的鉴别与保养 - 图4玉组佩

早期整件的玉组佩一般少见,市面上常见的是玉组佩中的一件,其中玉管就是这样一件制品。玉管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传统玉器,通常以十余件或数十件贯联成串,每件玉管的截面大致呈圆形,形制类似于现在的短笛。其中穿插的圆珠较小,也较少。在新石器时代,玉组佩中也多有以其他材质装饰的制品。其中二里头文化玉质装饰品中,就有大量以绿松石装饰的玉组佩。它一般是以绿松石制成片、珠或管用作单件的饰物,或作为串饰的组件,其中最为精美者当属嵌绿松石兽面纹铜饰牌。目前存世共三件,造型各具特点,都是以青铜饰牌为衬底,其上用数百块各种形状的绿松石小片铺嵌而成,眼珠为圆形,稍凸起。饰牌两侧出四个环形,可供佩戴。但三块铜饰牌上兽面纹形象各有不同:第一块有对钩形角,对钩形眉,橄榄形眼眶,较长直鼻梁;第二块额头处为12块鳞状镶嵌,弯眉,大圆眼珠,张口露四颗尖牙;第三块有对钩“T”形角,小圆眼珠,直鼻梁,上唇向内卷曲。据专家推测,此类器物除了具有装饰的功能外,还可能是贵族身份的象征物。

商代时期玉组佩情况不明,据推测应与此期发现的片状佩饰相类似。到西周时期,玉组佩普遍流行。此时期的玉组佩非常完备,形式多样,也非常繁缛,通常以玉璜为主体,间配以其他各种小件玉饰。西周早期的玉组佩也有由一个梯形玉组板连缀数条线绳,串以珠、管为饰,小珠管有玛瑙、水晶、绿松石等质地。大一点的组玉件如璜、环、璧等多琢有纹饰,以坡刀阴线卷曲纹最为盛行。从目前出土的西周玉组佩来看,大型、结构匹配繁复的组佩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佩饰。地位越高者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这种佩玉方法是西周用玉归于礼制化的表现。

春秋早期,玉组佩仍然以玉璜为主体。此时的玉组佩不只是出于纯粹的装饰目的,更是由于具有坚硬、润泽、纯净、美观等属性,被当时士人看成是人的完美品德的象征。但是大约从春秋晚期开始,出现了一种“龙形佩”,并逐渐取代了玉璜的位置。自春秋晚期起,玉组佩不再套于颈部,而系在腰间的革带上,因此此期的玉组佩的长度相对较短,组合方式也相对自由、简单。

战国时期的玉组佩除大量的管、珠及坠以外,还有一些圆形、长方形、三角形、长条形及兽形串饰部件,质料主要有玉和紫晶等,其中有一部分料珠色彩斑斓,异常精美。从考古发掘所得几套组佩的复原图可知,龙形佩(珑)和虎形佩(琥)是春秋战国时期组佩中最具特色的。龙形佩为片状,多数镂刻成“S”形身躯,腹部上拱,中间有孔用于悬挂组佩,头部有孔的身形较长,有的作钩形,应是悬挂在侧翼的饰件。其中龙的身形雕刻得健劲有力,形象狰狞,表情夸张,在装饰手法上,龙首、爪常用隐起法雕刻,视之如同浅浮雕。在纹饰上,除春秋早期部分平素外,常见的玉龙首、爪、尾刻琢精细,身上饰图案纹饰,一般以蟠螭纹、蟠虺纹为主,战国时则普遍施谷纹、涡纹、勾云纹等,或者几种纹饰交织装饰,变化丰富。玉组佩在佩件形制上,除龙形佩外,还常见有虎形佩、鸟形佩和冲牙等。这些玉件的特点与龙形佩基本相同。

西汉初年,战国风格的组佩曾流行过一段时间,但组合形式比较简单,有的只是用玉珠串连而成,西汉中后期组佩基本消失。南北朝、唐墓葬中曾发现过当时新形式的成组玉佩,但玉件的造型风格、组佩的串联形式与战国时期已完全不同;玉件除少数刻阴线花鸟流云纹外,多为光素,与同时期其他种类玉器相比,显得较粗糙。宋至清代,关于战国时期组佩的确切形式,已不为人所知,目前市场上也不多见。

玉璇玑收藏

“璇玑”两个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中,书中说:“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其中璇,就是美玉,而玑、衡,据说是古代一种天文器材。专家们认为,璇玑其实是一种带有牙的玉璧,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其后在陕西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屡有出土。

关于璇玑的用途,向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用作观察天文的器具,有人说它是织布机上的纺轮,也有人说它其实就是环的变种,或是佩类。又因为这类器物出现的地点是有水灾和风灾出没的黄河流域和沿海地区,有的专家认为,它可能是仿水涡或旋风而作的原始自然崇拜器,与占人仿天之圆而作璧,仿地之方而作琮的用意相似。因为璇玑功用的神秘性,所以现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

玉璇玑,又叫玉牙璧,是一种带齿的圆形片状璧形器,中心有孔,外缘有数个突起的齿。这种玉器主要流行于战国之前,最初出现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众多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较多地出现了这种玉器,目前发现的玉璇玑一般以三齿为主,少量有四齿或多齿。

新石器时代玉璇玑的制作方法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是在圆形玉璧的外缘连有三个装饰性物品,其中纹饰主要是蝉纹;第二种是将大致方形的玉片切割为圆,并留下应切去的角的形制;第三种就是在一种圆形璧的外侧制作出数个旋角,贴切而生动地将牙璧这个名字诠释出来。根据玉璇玑的形制,收藏者在淘宝时,可以看形定质或者鉴定真伪。

第五章 玉器的鉴别与保养 - 图5玉璇玑

就目前玉璇玑的存世量来看,商代玉璇玑的制作也很多,这个时期玉璇玑一般用玉较好,牙饰多以三齿为主,器物中心的圆孔较大。另外还有一些璇玑饰有成组的连续排列的小凸齿,而凸齿是“凹”形连续排列的。

在山东沂水地区还出土了春秋时期的玉璇玑。春秋时期的玉璇玑一般用玉较差,与商代相比有明显的退化趋势,体积都比较小,也比较薄,在外缘一般有向外旋出的四个齿牙,表面一般饰有阴线刻的图案,其他则与商代玉璇玑没有太大的差别。春秋以后,玉璇玑不复再见。

在目前市场上,玉璇玑并不是很多见,因为玉璇玑属于早期的玉制品,况且就目前研究来看,其形制、功用辨别并不是很清晰,所以虽然玉璇玑具有极大的艺术收藏价值,但是能够真正确定收藏的却不是很多,以后的升值空间很大。

第二节 慧眼识玉——玉器鉴别

新旧玉器鉴别

在琳琅满目的玉器中,要很好地辨别新旧玉器,可以从下几点着手。

(1)特征:古玉器由于年代长久,会在边角处产生小腐蚀点,这些小腐蚀点经过用手摸擦、佩戴时,身体的汗液渗入会逐渐变黄变红,而边角腐蚀处带有残迹,已没有锋利的尖角,残痕处也无刃性,手感舒适自然。而新玉手感明显扎手,残痕锋利。

(2)工艺:古玉器是人工制作的,阴线宽窄若一,深浅匀均,弧线流畅,线边平整无崩裂。新玉器由于大多是机切加工,工艺粗糙,线条锋利,有崩裂痕迹。

(3)玉质:一般古玉的玉质都不错,温润、柔和。其中大多是白玉、青玉、墨玉、碧玉等几大类。而现代新玉器由于上等玉稀少、昂贵,大多改用素白玉或其他地方玉,还有化学合成品。

对于古玉器主要就是鉴别其玉质和制作年代,而鉴别制作年代更难一些,一些作伪者在造假方面,方法之多、技术之高令人难以区分真伪。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造假手法层出不穷,防不胜防,而经化学处理的假玉器不仅没有收藏价值,对人体也有相当大的损害,所以必须掌握辨伪技术,才能更好地区分各种真假玉器。

玉器作伪方法

1.沁色:玉器作伪除仿照古玉造型纹饰外,制作沁色是关键。所谓沁色是指玉器长时间埋藏在地下,受埋藏环境,主要是土壤的酸碱性、土壤中的矿物质成分、水分,以及包裹玉器的器物或物质等的影响,玉质、玉色发生变化后的状态。经过沁色处理后的玉器,往往身价倍增,因此需要仔细辨别。

2.熏旧:用烟熏法作旧。可使用窑炉、煤炉、烤箱等,柴油、煤炭、木柴都可以,时间越长越好,熏完后将烟尘擦掉,在玉咎及细纹中留下油烟渍,玉色也因熏而成浅黄色。

3.烤旧:也叫烤色。将仿古玉用碱水、梅干水煮或用弱酸弱碱腐蚀,除去玉表面的光泽或油气,然后在玉表面涂上各色颜料,放在煤炉、电炉或烤箱、烘箱中加热,使颜色深入玉器内部。主要用来制作各种沁色,现在常以涂沥青、鞋油做黑色,涂红糖做红色,涂姜黄、血褐做黄褐色。

4.烧旧:用明火烧烤使玉器变色或出现纹路。然后将烧过的玉件置于染色液体中染色,玉质被烧变化较大的部位会吃色较深,反之较浅。也可以直接用火烧使玉器表面出现所谓的牛毛纹。

5.油炸:将常温或冻过的玉件放在热油中炸,使玉面出现牛毛纹,油色也会随之渗入玉中达到染色效果。油有豆油、棉籽油、菜籽油、核桃油等,也可在油料中加入染色剂。

6.水煮:用水调和各种颜料或有色物加热将玉置于其中,长时间煮,达到染色效果。

7.使用酸碱腐蚀:使用各种强度的酸碱溶液腐蚀玉器表面,达到使其显旧和出现沁、斑等的效果。如将玉器加热到300℃左右,然后将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在其表面,则会形成血斑。

8.涂、胶、糊:这三种方法大体相同,都是将颜色、灰皮、泥土等作伪之物附着在玉器表面。其中涂的是各种颜色,胶则有环氧树脂、地板漆、水晶胶等。

第三节 美玉长存——玉器保养

玉器的保养

新购玉件应在清水中浸泡几小时后,用软毛刷或牙刷清洗,用干净的棉布擦干后再佩戴。

佩件要用清洁柔软的白布擦拭,不宜用染色布和纤维质硬的布料。

镶有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的玉首饰,也只宜用干净的白布擦掉油脂、尘埃、杂质、湿气或汗液,这样有助于保养。

要尽可能避免灰尘附着在玉件上。日常摆设的玉器如有灰尘时,宜用软毛刷清除;如有污垢或油渍附于玉面,应以温淡的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冲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剂。若尘垢难以清除,可请生产玉器的专业工厂或公司用专门的超声波清洗。

玉器要避免阳光曝晒,因为玉遇热后会膨胀,分子体积会增大,会影响到玉的质地和色泽。芙蓉玉、水晶、玛瑙受高热后会爆裂,更忌接近热源。

玉器应避免与硬物碰撞。玉的硬度虽高,但玉器受硬物碰撞后很容易产生裂纹,有时虽然肉眼看不出裂纹,但玉表层内部已有暗裂纹了。有损于玉器的完美和经济价值了。

玉佩等悬饰物应经常检查系绳,防止丢失或摔损。

洗洁剂、肥皂、杀虫剂、化妆品、香水、美发剂等化学剂会给玉器带来损伤,如不小心沾上化学剂,应及时擦掉后再认真清洗。

汗液带有盐分、挥发性脂肪酸及尿素等,玉器接触汗液后会受到侵蚀,使外层受损,影响本有的鲜艳度。尤其是翡翠、羊脂白玉更忌汗液。羊脂白玉若过多接触汗液,容易变成淡黄色。

第五章 玉器的鉴别与保养 - 图6翡翠手镯

玉质要靠一定的湿度来维持,尤其是水胆玛瑙、水晶类的玉器。水胆玛瑙里面在形成时期就存有天然水,若周围环境太干燥,里面的天然水就会蒸发,从而失去收藏价值。

玉器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清洗。

佩挂玉件不用时要放好,最好放进首饰袋或首饰盒内,以免擦花或碰损。如果是高档的翠玉首饰,更不可放在柜面上,以免积染尘垢,影响亮度。

玉在日常保养中除了要忌油、腥、污秽以外,还忌冰、火等。

知识链接

古玉忌讳

古玉畏冰:如果古玉时常近冰,或被冻,则沁色就不活,没有润感,谓之“死色”,甚至可能使玉质产生裂纹而不可挽救。

古玉畏火:玉是一种温润的石质,长时间火烤或者强光照射都会使材质干涩,颜色暗淡,所以应尽量避免强光的持久照射,尤其是出土不久的玉器,受光热后颜色更易变淡。

古玉畏姜水:如果以姜水除去出土古玉的土腥气或腐臭气,浸得太久则会使玉器浑身起麻点。而且古玉与姜水接触,也往往会使已有的沁色暗淡无光,并且很难补救。

古玉畏惊气:所谓“畏惊气”,是指当佩戴者受惊或不慎将玉器跌落在地或碰撞于硬物之上,重则玉碎,轻则产生裂纹,因此玩玉者讲究平心静气,戒惊戒躁,这也是修身养性的内容。

玉器的清洗

玉器清洗与修补是收藏者必须注意的。对于出土的玉器,在清洗表面的污物时,可以用牙刷一类的刷子,对于大件玉器,可以用棕刷进行刷洗,清除土垢时,可以用竹制的修器,如果还去除不了,就可以用稀释后的盐酸、醋酸等进行清洗。

玉器的修复

玉制品较脆,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因磕碰而导致破碎、残损,如果玉器破损,就要进行修复了。古文物专家们在挖掘过程中碰见的破损玉器经常用502胶、三甲树脂、热熔胶、聚醋酸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黏接,在黏接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为了使玉器断面接口严密,可用绳绑捆固定,黏接时流挂的胶液应及时用棉签蘸丙酮溶液擦除干净。如果碰见已残缺的玉器,就需要采用石膏翻模的形式了,这种操作专业要求较高。日常的玉器破损通常用丙酮和乙酸树脂混合物,加10%硝基纤维素拌白砂粉,入颜料调成油质膏修补,效果最好的是使用医用补牙树脂,加入颜料进行修补。

对于修复的玉器,最难辨别的是经黏合、填补、新补的玉器。因此选购时要仔细观看,不仅要顺光看,更要对着强光看,最好还要借助放大镜等工具。

翡翠的保养秘方

翡翠是一种具有较强韧性的翠绿色宝石,但是不要把它的“强韧性”误解为它就是不怕摔打的宝石,实际上,翡翠是更需要精心保养的。在佩戴翡翠首饰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避免它从高处坠落或者撞击到硬物。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少量裂纹的翡翠首饰,一不小心就很容易使它破裂或损伤。由此可见,它也是一种娇贵的宝石。那么,究竟该如何保护翡翠呢?

首先,要避免接触油污。翡翠首饰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如果长期使它接触油污,油污就很容易沾到它的表面上,这样就影响了它晶莹翠绿的光彩。有时污浊的油垢沿翡翠首饰的裂纹充填,更会给它带来致命的伤害,很不雅观。因此,在佩戴翡翠首饰时一定要保持翡翠首饰的清洁。

其次,避免有机溶剂。翡翠原石并没有加工后的翡翠首饰那么翠绿可人,这是因为在雕琢之后往往会在它的表面涂一层川蜡来增加它的美艳。所以翡翠首饰不能与酸、碱和有机溶剂接触。即使是未上蜡的翡翠首饰,作为多矿物的集合体,也应该尽力避免与酸、碱长期接触。这些化学试剂都会对翡翠首饰表面产生腐蚀作用。另外,也不要将翡翠首饰长期放在箱子里,这样时间久了翡翠首饰也会因为“失水”而变干,失去应有的光彩。

此外,根据翡翠的性质我们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翡翠进行保养。

1.翡翠的定期保养

长期佩戴翡翠会使它的表面出现一些污垢,所以要定期对翡翠进行清洗。清洗的方法一般是先将它在清水中浸泡30分钟,浸泡后用小软刷轻轻擦洗,再用软布擦干即可。经过清洗,在翡翠表面,腐蚀性的物质就不会存在了。这样既能避免对它的损伤,又能补回翡翠在夏季高温中失去的“水分”。

对翡翠清洗,一般一个月进行一次比较适宜。特别是在酷热的南方,对翡翠的定期清洗很必要。在每次清洗的时候,要注意观察一下挂绳是否有磨损、镶嵌饰品是否有松动等,这样也能做到及时检修,避免由于挂绳断裂、镶口松开而造成翡翠摔坏、丢失等。

2.翡翠的盛夏保养

盛夏是人流汗最多的季节。在人的汗液中含有盐分与挥发性脂肪酸以及尿素等物质,这些物质随着汗液会慢慢地侵蚀翡翠的外表,从而使翡翠的亮度与光泽遭到破坏。因此,在夏季里最好不要将翡翠拿在手中把玩,即使是那些佩戴在身上与肌肤贴近的饰件,例如手镯、挂坠等,也要经常用中性洗涤液(例如中性洗面奶或沐浴液)进行清洗。对于那些雕工复杂的,可以用软毛刷(例如毛笔等)来轻轻刷洗,然后把它们放在阴凉处吹干即可。同时,翡翠首饰也应该避免与酸、碱和有机溶剂长期接触,例如各种化妆品、香水、美发剂等,因为这些也都会对它的表面产生腐蚀作用。

3.翡翠的低温保养

我们知道,翡翠是一种水性的宝石。它的体内含有一定的水分,当它与高温接触时,容易脱水、变干,失去原有的水性色彩。

另外,翡翠经过烤灼会使体内的分子体积增大,从而使玉质产生变态,造成翡翠失去温润的水分而变干,并且颜色也会变浅。因此,在日照强烈的沙滩等地游玩时,尽量不要佩戴翡翠首饰,避免过强的阳光对它产生伤害。在蒸桑拿的时候也不应该佩戴翡翠,因为翡翠长期处在高温湿热的环境下,也会发生变质。烹饪时的高温或明火也会对翡翠造成伤害,所以在烹饪时最好取下翡翠饰品,以防翡翠受到损伤。

知识链接

赌玉

赌玉,又称“赌石头”,是一种古老的玉石材料的交易方式。对于出售玉石的原石,常人很难看出其中的含玉量,购买者购买之前也不被允许将玉原石切开察看,购买者当购买后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继续对所购玉原石进行出售,所以这种独特的玉原石的交易方式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赌玉”。到目前为止,赌玉依然是玉原石的一种交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