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名帝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宋朝。宋朝分为北宋、南宋,北宋于1126年为金所灭,历经9帝;南宋于次年建立,至1279年蒙元南侵,陆秀夫负赵投海而死,南宋灭亡。

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忽必烈先后征服西夏、金、南宋、大理,建立了“大元”,为《易经》“大哉乾元”之意。蒙古国从此由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变为中国正统王朝的一个朝代。元朝前后相传15帝。

第一节 两宋名帝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春降生在洛阳城吴马营。他自小聪颖好强,因受战乱环境影响,常常与孩子们比武、操演打仗游戏,孩子们都喜欢推其为头目。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涿郡(今河北涿县)人,是后周的一名高级武官。父亲望子成龙,很早就请先生,给赵匡胤讲授王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战乱的侵扰,赵匡胤逐渐弃文习武。因为勇敢、勤奋和刻苦,他的武艺提高很快。后汉时候,赵匡胤投靠了养父郭威,备受器重。

郭威兴兵灭了后汉以后,建立后周,并做了开国皇帝,任用赵匡胤为禁军军官。他率军南征北战,战功卓绝,很快成为后周的大将。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对赵匡胤更是喜爱有加,任他为节度使。公元959年,周世宗病故。临终前周世宗托孤给赵匡胤,任命他为殿前都点检,负责指挥“殿前诸班”这支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这时,赵匡胤实际上已掌握了后周的主要军权,而且禁军中的许多将领也都是他的亲信,这为他成就帝王之业创造了条件。

周世宗死后不久,公元959年六月,柴荣年仅5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由宰相范质扶助。同年十一月,河北镇州、定州的急报传到开封,说契丹、北汉联合进犯。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第二年正月初一便派赵匡胤率军前去迎敌,次日,赵匡胤率队出城,傍晚在开封东北40公里的陈桥驿驻扎下来。

军队出城后,开封城内有许多人传言将“册点检为天子”。在队伍中也有不少人散布言论,说:“主上幼小,我们拚死破敌,又有谁知道呢?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去北征。”其实,这都是赵匡胤和他手下的智囊赵普和他的弟弟赵匡义一手策划的。当时,举国上下都被笼罩在“主少国疑”的气氛中,再加上赵匡胤的有意质疑和煽动,将士们按捺不住了。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名帝 - 图1宋太祖黄袍加身处

这时,赵匡胤假装喝醉了酒,睡觉去了。第二天清晨,赵普和赵匡必率众将领和士卒来拜见赵匡胤。众人齐喊:“诸将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赵匡胤假装尚未醒酒,动作迟缓。未等开口,诸将士即将一件早已准备好的皇帝登基时穿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并下拜高呼万岁。这就是广为世人传诵的“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异常顺利,为了保证秩序,收买人心,赵匡胤在回开封前告诉将士:“你们因为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必须听从我的命令,否则,我不当这个皇帝。”众将士齐声回答:“惟命是从!”随即,赵匡胤命令,回开封后,要秋毫无犯,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不得凌辱朝臣,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听命者赏,违命者罚。

于是,兵变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返回开封。范质、王涛闻听变故,已经无可奈何,只得向赵匡胤跪拜,并帮助赵匡胤举行禅代的仪式。赵匡胤在后周曾任归德军节度使,镇守宋州,故建国号宋,定都开封,改元建隆。赵匡胤在死后被尊为宋太祖。

宋太祖即位后不久,深感军权重要。怎样使军队为自己所用,而不致成为反叛的力量呢?

宋朝建立的第一年,赵匡胤对在陈桥兵变中做出贡献的禁军将领都以拥立之名而加官晋级,从而确立了自己对后周全境的统治。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晚朝,宋太祖请石守信等禁军宿将留下来饮酒。酒兴正浓之际,赵匡胤令侍从们退下,对众将叹了一口长气,说:“我如果不是依靠诸位出力,到不了这个地位。但是,做皇帝也有自己的艰难之处,实在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夜都不敢安枕而卧!”众将领不解其意,惊骇地询问缘故。宋太祖接着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出来这些话是对自己讲的,赶忙表态惟皇帝之命是从,宋太祖也宽慰他们,表示对他们的忠心是毫无怀疑的。“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当皇帝,但能够办得到吗?”宋太祖接着问道。

众将领惊慌哭泣,知道已失去宋太祖的信任,恐遭杀戳,只求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稍稍停顿了一下,说道:“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对企求富贵的人来说,不过是想多积攒些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们免受贫穷。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多置良田美宅,多买些歌儿舞女,与自己日夜饮酒相欢,又为子孙建立不动产业。朕与你们结为婚姻,这样,君臣之间,两无相猜,不是很好吗?”众将只好听命谢恩。次日,石守信等人都上表称病,要求释解兵权。宋太祖随即允诺,罢去他们的禁军职务。此后,宋太祖提拔了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充当禁军将领,接着取消了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的职务,由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司分别统领禁军,各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巩固了宋太祖的统治。

开宝二年,宋太祖为了用文官代替武将任地方长官,解决藩镇难治的问题,干脆剥夺了一些节度使的职位,又一次拿出“杯酒释兵权”的办法。一次,王彦超等藩镇入朝,宋太祖又设酒宴招待。等到酒过三巡,宋太祖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卿等都是国家宿旧,长久在藩镇,事务繁多,真不是朕所以优贤之意啊。”王彦起自知其中之意,就主动说:“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辞职,乞骸骨,归丘园,正是自己的心愿。”其他人不识相,不愿辞职。可是,宋太祖主意已定,岂能更改。第二天,就把他们的藩镇职权罢免了。自此以后,节度使之职已成虚衔,地方长官多为文臣担任,宋朝便消除了内乱的根源。

北宋创建之初,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依然如故,在北宋的南边和西边,南唐、吴越、南汉、后蜀、南平等各霸一方,在北边,有契丹和北汉窥视中原。此外,还有不少地方割据势力拥兵自立。如何削平这些反对势力,成为宋太祖心头的一块结症。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名帝 - 图2年画门神—赵匡胤

最初,他打算先取北方。一天,他向谋士张永德询问攻打北方的方案。张永德说:“北方兵虽少,但很强悍,加上他们与契丹关系密切,不可急取,只有慢慢地派间谍去做离间工作,使北汉得不到契丹的援助,而且也不能正常进行农业生产,待其困弊,方可以下手。”赵匡胤还不放心,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他又走访了赵普,“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之家也,故来见卿。”一进门,宋太祖就大加叹息。

赵普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最后指出,先打太原,有害无利。“何不姑略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看到两位谋士的思路如出一辙,宋太祖下定了决心,采取“先南后北”的方略,即先消灭西、南方各个割据势力,后消灭北汉,最后实现一统。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由其子周保权继位。当时驻扎衡阳的张文表起了取而代之之心,遂攻打潭州。周保权无力阻挡,只好向北宋请求援助。这恰好给北宋出兵提供了借口,于是,北宋制定了以救援周保权,讨伐张文表为名,借道荆南,一举削平荆南和湖南两股地方势力的方案。次年,北宋依计出兵,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荆南、湖南两个割据势力就被削平。

乾德二年(964年),后蜀派人与北汉勾结,企图夹击北宋,没想到信使却秘将此信献给了宋太祖。这样,北宋西讨便师出有名。在第二年正月,灭了后蜀。据统计,从出师到占领成都,仅用了65天的时间。

开宝三年(970年)十一月,宋太祖挥师进攻南汉。当时的南汉政治极其黑暗,人民生活水平低劣,北宋便以“救此一方民”的名义伐南汉。北宋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南汉被灭。此后,北宋使用离间计,使南唐主毒死了大将林仁肇。开宝八年十一月底,宋军攻进金陵,南唐主被迫投降,南唐灭。

开宝九年(977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突然在夜间去世,终年50岁。关于他的死传说甚多,有传被弟先义所杀,莫衷一是,竟成千古之谜。

宋太祖虽然没能看见国家统一的那天,但他制定的“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以及在南方取得的巨大成功实为大宋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939~997年),名匡义,后改名为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宋太祖之弟,宋朝第二代皇帝。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摒退左右,与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曳中,远远地看到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到了凌晨,太祖驾崩。二十一日,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即位,史称“宋太宗”,改年号为“太平兴国”。

太宗继位后,为了巩固帝位,任命其弟赵廷美任开封尹兼中书令,晋封齐王,任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任德芳为节度使。将太祖和廷美之子女称为皇子皇女,并将太祖的三个女儿封为国公主。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除此之外,太宗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与此同时,太宗还有意结交不少文官武将,即便是太祖的旧部,诸如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太宗都着意加以结纳。此外,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经过这些措施,太宗笼络了人心,巩固了政权。

太宗还扩大取士人数,他大大扩充科举取士名额,每科录取人数由太祖时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使得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让他们出任各种职务。

赵匡义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统一全国的政策,迫使吴越王钱椒纳土归宋,出兵攻灭北汉,又数次大举北攻辽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因准备不周,均遭大败,并使与辽国的关系转为被动。他又继续加强中央集权,用文人执政,使儒学渐渐抬头。他注重农田水利,继续鼓励垦荒,使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但对百姓的盘剥颇重。晚年,他血腥镇压了四川地区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名帝 - 图3赵光义

赵匡义也很喜欢读书,并最爱读《太平御览》,常常从上午读到下午。他也重视文人,当时随南唐李煜、吴越钱椒等国君来汴京的臣子,在这些旧主亡故以后,因处境恶化而口出怨言。赵匡义知道了,并没有加罪于他们,反将他们全部录用,建造书馆,让他们编修《册府元龟》、《文苑艺华》、《太平广记》等文籍,并给他们提供了很优厚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这些人心满意足,大都潜心撰书,直至老死。

公元979年,赵匡义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大兴县东)被辽军战败,全军溃逃。辽兵紧追,御用器物和妃嫔都被夺去,他脱身逃走,大腿上中了二箭,此后箭伤每年都要复发。公元996年秋,赵匡义箭伤又复发。同年八月,立三子赵元侃为太子,命李沆、李至为太子宾客,负教育之责。公元997年三月癸巳日,赵匡义病死于汴京万寿殿西阶,享年58岁。

宋真宗赵恒

开宝元年(968年)十二月二日,太宗第三子赵恒出生。赵恒幼时聪睿,与诸王嬉戏时喜欢摆阵并自称元帅。太祖赵匡胤非常疼爱他,曾抚摸着他的头问他:“天子好做否?”答道:“由天命耳。”

至道三年(997年),太宗病逝,28岁的赵恒即皇帝位,是为宋真宗。

真宗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获取民心的措施:罢黜奸臣李昌龄、王继恩、胡旦、潘阆等人;放归长期被幽闭于宫中的嫔御;诏令天下不准再献珍禽异兽及各种祥瑞等。

为了方便询问各地政务,真宗还将全国分为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两浙路、福建路、西川路、峡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等十五路。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名帝 - 图4赵恒

在朝中大臣的辅佐下,真宗减免租税、严格选拔官吏、肃清朝中奸党。在治国的过程中,真宗令人修纂《太宗实录》,并常常阅读《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向伯父和父亲学习治国经验。

在处理政务上,真宗做得不错;但在处理军务上,真宗却没有多大能耐。真宗即位后,辽国仿佛摸到了宋朝的软肋,于是开始侵扰宋朝边境,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萧太后以大将萧挞凛、萧观音奴为先锋,率大军20万,倾全国兵力南征。辽军避重就轻,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澶州的对岸,就是北宋的都城——开封汴梁。战报传到宋廷,朝野上下一片惊慌,宰相寇准建议真宗御驾亲征。

鉴于宋太宗高梁河惨败的教训,宋真宗一直有畏辽如虎的心理,听到寇准的话后立即要回内宫。翌日,朝中争执不下。不少大臣不但不主张真宗亲征,甚至还力劝真宗做迁都之议。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佥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堂堂副宰相级别的中枢重臣竟公然主张不战而逃,宋人对辽国的畏惧程度可见一斑。寇准大怒,声色俱厉地要求将主张迁都的人斩首,逃跑派的气焰才一时被遏制。此时,寇准再一次提出要宋真宗领兵亲征:“皇上亲征,人心振奋。文武大臣通力合作、同仇敌忾,辽军自可退去。若辽军来攻,我们可出奇计骚扰,打乱其进攻计划;也可以坚守不出,使辽军疲惫不堪,再乘机打击。若退至江南或是四川,则人心动摇,辽军乘势深入,大宋江山还能保得住吗?”寇准的意见得到了宰相毕士安、武将高琼等人的支持。宋真宗虽不情愿,但受形势所逼,遂同意亲征。真宗在寇准陪伴下出现在两军阵前,宋朝士兵高呼“万岁”,声传数十里。

萧太后见宋军斗志昂扬,再加上先锋官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宋军伏弩射死,感觉到此战不利,遂要与宋军议和。宋真宗本来就对亲征三心二意,终日提心吊胆,见萧太后同意议和,便急忙派曹利用前去磋商。萧太后见宋使前来,故意吊宋廷的胃口,提出要宋朝退出后周柴荣时收复的关南之地,曹利用当即回绝,并回去复命。这期间,宋辽之间的摩擦不断,互有胜负。萧太后见天气逐渐转冷,担心旷日持久会生变异,于是开始了第二次谈判。宋真宗告诉曹利用只要不割地,就是多献100万金帛也无所谓。

宋辽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协议——“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规定: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以白沟河为国界,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收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后,宋辽各自罢兵。从此,宋辽双方进入了百余年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萧太后在第二年下令在双方边境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加强了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宋辽双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乃至民族融合都有积极意义。

随着战事的平息,真宗开始渐渐腐败,最突出的是听信奸臣之言,采用自欺欺人的方法来粉饰太平。

王钦若与寇准一向不和,见其因平息战乱有功受宠而心生恨意。景德三年(1006年)的一天,寇准在真宗会朝时先行告退。真宗目送寇准离开,王钦若乘机进言:“陛下敬畏寇准,为其有功社稷邪?”真宗:“然。”王钦若说:“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真宗愕然,王钦若解释道:“城下之盟,《春秋》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何耻如之!”见真宗有不悦之色,王钦若继续说道:“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此后,真宗渐渐疏远寇准,更加亲近王钦若。不久,寇准被罢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参知政事王旦被擢升为工部尚书、同平章事。

自从听了王钦若的那番话后,真宗常常怏怏不乐。一日,他问尚书左丞王钦若该如何为国雪耻。王钦若知道真宗没有心思举兵,于是故意说只要夺回燕云十六州就可以洗刷耻辱。真宗立即找借口:“河朔生灵,始得休息,吾不忍复驱之死地,卿盍思其次?”王钦若遂建议真宗封禅,以此来镇服四海、夸示戎狄。然而,要想封禅,必须要等到天降祥瑞。王钦若知道真宗会考虑到这一点,于是建议采用人为的方式得到天瑞,说得真宗有些心动。

很快,真宗决定采用王钦若之意。不过,要想保证封禅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征得宰相王旦的同意。为此,真宗召其入宫赴宴。宴毕,真宗赐给他一壶酒并说道:“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王旦回到家中打开一看,发现酒壶中装满了珍珠。此后,王旦对封禅一事不再持有异议。

此后,真宗不断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大行封禅之事。真宗沉浸在自己编织的太平梦中“只愿长睡不愿醒”,结果将战后本可以用来增强国力的大好时光白白浪费掉,为宋朝的繁荣富强增添了更多阻力。

乾元年(1022年)二月二十日,55岁的真宗去世。

宋徽宗赵佶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仅25岁的宋哲宗病死。因哲宗无嗣,向太后要立端王赵佶为帝,而宰相章悼则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但是,向太后还是争取到了知枢密院事曾布、尚书左丞蔡卞及中书门下侍郎许将等人的支持。未满18岁的赵估就这样在哲宗灵柩前继承了皇位。

宋徽宗即位之初,虽然与向太后共理国事,但他既无政治经验,也无治事能力,所有的事都是由向太后来处理。直到次年(1101年)向太后去世,宋徽宗才真正开始行使皇权。在执政初期,徽宗也曾励精图治,试图改变北宋的内忧外患。摆在他面前的首先就是朝廷内的朋党之争(王安石变法后一直有新旧两党的矛盾)。元符三年十一月,宋徽宗下令明年改元建中靖国,以示消释朋党之争。但两派终究水火不容。调和不成,他又转而依靠一派而企图彻底压倒另一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一月,徽宗下诏改明年为“崇宁”元年,表示他要全面恢复熙宁时期神宗推行的各项新政。

韩忠彦则在新政的干预下被罢相。而曾经被逐出朝的蔡京、蔡卞兄弟分别出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和知枢密院事。宋徽宗与蔡氏兄弟狼狈为奸,滥施淫威,打着新法的旗号,胡作非为20多年,把北宋的政治搞得空前黑暗,社会经济也几近崩溃。蔡京虽然是以标榜新法入相的,但他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件是符合“熙丰新法”精神的。新法在蔡京手中是迫害异己的棍子,搜刮人民的借口。他为相20多年,党羽满朝,虽因灾异之象三次罢相,但时间都很短,谁也对他奈何不得。即使有人敢奏劾其罪,也难免遭到流放岭南的命运。从政和到宣和,宋徽宗曾七次登门访问蔡府,并将女儿嫁给蔡京之子。君臣共同危害社稷百姓,国怎能有不亡之理?

宋徽宗爱好书画,被贬的蔡京就是因为搜集了大量字画而受徽宗赏识,于是崇宁元年,蔡京代替了曾布为右相。此外,蔡京还怂恿徽宗制礼作乐,大兴土木,建明堂,修筑皇家园林等。其中修建的新延福宫是当时最著名的建筑,而且徽宗还下令收集各种珍奇之物加以装点。徽宗本就爱好奇花异石,即位后更是大肆搜集,凡谁家有了好东西,都要派人去查封,全部指定为御前之物,并令主人小心护视。如有损坏,就要被加上“大不恭”的罪名。待到发运这些珍奇之时,更要拆屋、毁墙以出。以致人们有了“宝贝”,都认为是不祥之物。

徽宗的人生哲学就是“太平无事多欢乐”,尽管宫中嫔妃不计其数,生有子女60多人,但仍微服私访,与汴京色艺双绝的名妓李师师打得火热。师师长于歌唱,传说,徽宗去会李师师,恰好词人周邦彦来不及退出,便隐匿在屋内。这样,徽宗与李师师调笑,周邦彦便做了首《少年游》。后来徽宗知道后,便以“周邦彦职事废弛”的罪名,将其逐出京城。

再好的东西习惯了也就没什么乐趣了,徽宗厌倦了这些后,又幻想得道成仙。小吏出身的王老志,因自称会道术,而被徽宗召其入京,并将其安置在蔡京家中,封老志为“洞微先生”。还有一人还被徽宗封为“通妙先生”。这位“通妙先生”更是神通广大,由于皇帝对他恩宠有加,所以许多元老重臣、皇亲国戚有事都要经他打通关节。那道士比其他人高明的是,他居然说徽宗是上帝元子,为神霄帝君。于是宋徽宗和他的臣子们更是疯狂迷恋道教,甚至把自己也封为“教主道君皇帝”。这样的国君管理国家,真是百姓的灾难,因为只懂得挥霍,他们已经将历朝的积蓄耗费殆尽。于是他们又铸造当十丈钱,滥印交子。卖官售爵,巧取豪夺的手段更是花样翻新。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反抗,宣和元年(1119年),北方爆发了宋江起义,宣和二年东南爆发了方腊起义。尽管宋江被招安,方腊被镇压,但北宋王朝的丧钟却已经在隐隐作响。

在北宋的河山日趋衰败的时候,女真人在东北地区悄然繁盛。当时,辽国也是危亡在即。在这种情况下,宋徽宗看不到日益临近的女真南下的危险,却不由得想起了他的列祖列宗几次尝试“复燕”(“复燕”即攻取辽统治下的幽蓟地区,后来,宋曾在今北京市设燕山府)而没有机会的历史。“复燕”成功,既可摆脱北宋百余年国势不振的命运,还可以缓和北宋社会内部的矛盾。于是,他全然不顾与辽国的百年盟好,决意与新兴的金国结盟。

重和元年(1118年),宋、金相约夹攻辽朝。自此,宋金使节往来不断。对此,有识之士皆以为无异于玩火自焚。“臣恐唇亡齿寒,辽亡宋危”。“宋辽讲和,已逾百年。近年,契丹遭女真侵逼,对宋更是恭顺有加。今舍恭顺之契丹,而远逾海外引强悍之女真以为邻域,臣恐亡国之祸未有宁息之期也。”但是,宋徽宗并没有听取这些意见,而是一意孤行。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双方约定同时出兵攻辽,金取中京大定府,宋取燕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开战不久,北宋攻燕的两路大军即告失败。最后,燕京为金军攻取,并俘掠子女玉帛而去,而后把空城给了宋,换取“代税钱”百万缗。宋朝把这也算作是完成了“复燕”大业。然而,正当以宋徽宗为首的北宋统治集团沉醉在“复燕告成”的梦境之中时,金朝的新皇帝太宗吴乞买却正在准备南下。

宣和七年(1125年)冬十月,金国以两路大军攻宋。在叛贼郭药师的带领下,金军很快就打到了京师附近。徽宗吓得忙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赵桓,但由于钦宗赵桓畏敌如虎,不思抵抗,而是以巨额金币换得金人退兵。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金军北返,主战派立即失势。四月,太上皇徽宗回到了汴京,正当北宋统治集团认为可以重新安享太平之时,金军于同年冬再度南下,攻占了汴京,徽、钦二帝当了女真人的俘虏。这就是岳飞满江红里所谓的“靖康耻”。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一,金人押解着徽、钦二帝及太妃、太子、宗戚共3000余人北去。同行的还有大量徽宗苦心搜集的古籍珍玩等。这时的徽、钦二帝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威严,他们头上的皇冠已经被一顶青毡帽取代了,自己骑在马背上,由金军监护着来到北国,素服拜见金太祖阿骨打庙,然后又拜见金太宗吴乞买。金太宗封太上皇宋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把他们安置在韩州(辽宁昌图境内),给田15顷,令其耕种自给。后又被迁移到五国城(黑龙江依兰)。1135年春,徽宗客死他乡,直到8年后,他的灵柩才被运到临安安葬。

宋高宗赵构

大观二年(1108年)五月,徽宗第九子赵构出生。同年八月,赵构担任建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被封为蜀国公,后又先后被封为广平郡王、康王。金兵抵达汴京后,在议和时曾要求以他为质,后又因其不是亲王而将其放归。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钦宗又令其在军前议和。赵构宁死不赴,遂留在相州。同年闰十二月,钦宗以他为兵马大元帅。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钦宗被金人北迁。不久,赵构前往临安(今浙江临安),百官上表劝进。五月,赵构即皇帝位,是为宋高宗。

高宗和其父兄一样,害怕和金兵打仗。他所重用的大臣汪伯颜、黄潜善二人也是主张屈膝议和之人。南宋朝廷刚刚建立,宋高宗就急不可耐地向金朝求和,以割让河东、河北州郡为条件,送与金朝。

老将宗泽在滑州保卫战中采取了“联合抗金”的策略,与各地义军联合击退了金兵的南犯。为了再次迎战金军,宗泽在开封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并且招募了大批兵马。高宗考虑到宗泽的兵力日趋强盛,身为前朝重臣的他一旦迎回徽、钦两位皇帝,自己的皇位很难保住,于是任命郭仲苟为东京副留守,用他来监视宗泽。怀有满腔报国热忱的宗泽对高宗的做法感到不满,但敢怒而不敢言,不久便一病不起,后因背上毒疮发作身亡。

宗泽死后,高宗任命杜充为东京留守。杜充上任不久便将宗泽采取的抗敌措施一一废除,而且还刻意打击义军将领。就这样,宗泽费尽心血组织的百万武装力量在一月之内被销毁得无影无踪。

不久,金国再次南犯。金统军大将粘罕率金兵连克开封、大名、相州、沧州等地后,直逼扬州。高宗仓皇而逃,在御营司将领苗傅、刘正彦等人的护送下落足杭州。

昏庸的高宗不但没有吸取这次落败的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宠信腐败无能的王渊、康履等人。苗傅、刘正彦等人见高宗无意收复河北,一气之下举行了武装暴动。在暴动中,他们趁机杀死了无能的王渊,后又带兵直闯宫中,杀了百余名宦官。他们对高宗说:“陛下赏罚不明,将士们为国流血流汗,不见奖赏,而宦官逆臣不见为国做事,却得以厚赏。宦官王渊遇敌不战,抢先逃走,其同党内侍康履,更是贪生怕死之徒,这样的人居然得到重用,如何服众将士?现我二人已将王渊斩首,惟有康履仍在陛下身边,为谢三军,请陛下将其立斩。”高宗见形势不妙,只得斩康履而求自保。随后,苗、刘二人逼迫高宗退位。高宗无奈,借隧太后手诏禅位皇太子,并由隧太后垂帘听政。后来,在宰相朱胜非的策划下,高宗才得以复位。

高宗刚刚复位,就遇到了从金国返还的北宋御史中丞秦桧。靖康之变中,奸臣秦桧也被金兵迁徙,在金世宗弟弟挞懒处为奴。秦桧之所以能够回到宋朝,是因为金人想用他做内应。

秦桧声称自己是从金国逃出来的,尽管受到了种种猜疑,但还是在朝中大臣的拥护下取得了高宗的信任。秦桧向高宗介绍了徽、钦二帝在金国的情况,并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与挞懒求和书》。高宗仿佛见到了救星一般,大喜道:“秦桧南归,使朕闻之二帝、母后消息,且桧忠实,与其一谈,朕高兴得夜不能寐,真乃天赐朕一良臣也。”不久,高宗令宰相范宗尹封其为礼部尚书。

绍兴元年(1131年)二月,秦桧被升为参政知事(副宰相)。此后,他伺机除掉范宗尹。不久,宰相范宗尹建议废除徽宗崇宁年间兴起的滥赏恶习。秦桧先是附和,见朝中大臣不满后立即以“宰相之意恐动摇民心”为由,向高宗进谏。高宗思虑再三,罢免了范宗尹。范宗尹被罢免后,秦桧被提升为右相兼知枢密院事。后来,秦桧“河北之人归金,中原之人归刘豫”的建议遭到了大臣士民的公开反抗。高宗以专主和议、植党专权的罪名罢免了秦桧的宰相职务。

绍兴五年(1135年),金主粘罕死,其弟挞懒得势。挞懒恃兵威胁南宋,宋高宗无奈,只好重新起用秦桧为相,让他主持议和。秦桧见高宗议和态度明朗,不顾群臣反对,与高宗二人强行推行了议和政策。次年,金国突然发生政变。议和国书墨迹未干,挞懒死于政敌金兀术之手。金兀术以“与宋交通、倡议割地”为理由,处死了挞懒。随后,金兀术率大军南下。

抗金名将岳飞与刘锜相互配合,击败金军数次。金兵精锐死伤过半,金兀术的女婿也在混战中被杀。高宗并没有因岳飞抗金的胜利而打消向金人妥协的念头,反倒担心岳飞会不会给他失而复得的皇位造成威胁。因为每当他想到苗傅、刘正彦两位将军的叛乱时就心有余悸,深恐武将难以控制。

正当岳飞准备大举进攻之际,秦桧以高宗的名义命令其“择日班师,不可轻进”。岳飞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执意进攻,在朱仙镇大败金兀术后准备乘胜追击。秦桧顿时慌了手脚,竟在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岳飞无奈,只得仰天长叹,痛惜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名帝 - 图5岳飞塑像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高宗在秦桧的唆使下,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以论功行赏之名行明升暗降、削夺兵权之实。

金兀术闻讯大喜,立即卷土重来,威胁南宋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并处死抗金将领。得此消息后,秦桧开始精心组织谋划,准备杀掉岳飞等人。秦桧一面通过诬陷将岳飞打入大牢,一面代表南宋同金兀术签订了“和约”:两国以淮水为界,割让唐、邓二州与陕西诸地;每年进贡银两、绢匹各25万;北方人流寓江南者,任其归回旧地。这就是宋金对峙史上的第二个“和约”,史称《绍兴和约》。随后,秦桧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处死了岳飞、张宪、岳云等人,并将岳飞的亲朋故旧杀戮流放。因被罢职而赋闲在家的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岳飞有何罪时,秦桧竟以“莫须有”作答。

此后,秦桧权倾朝野,高宗对其非常倚重。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百姓本以为高宗摆脱了秦桧的蛊惑,能够在贤臣的劝导下为大宋洗刷耻辱,不料高宗转而倚重同样主张议和的大臣,以便能够继续稳坐皇位。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朝国主完颜亮举兵南下。幸好朝中还有骁勇善战的武将,遏制了金兵的攻势。高宗见想做个安稳皇帝如此困难,索性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自己退为太上皇。过了20多年的舒服日子后,高宗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病逝,终年80岁。

知识链接

徽宗的书画

宋徽宗赵佶从小就爱好艺术,且有非凡的才华,为端王时,常与画家王诜、吴元瑜及宗室赵令穰等人往来唱和,同堂作画,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即位后不久,他对宰相三公们说:“朕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人们为满足他观赏、学习的需要,广搜古今名画,藏品百倍于先朝,并将多达1500件的绘画精品分门别类,编成一部大型画集,名为《宣和睿览集》。

徽宗善于融合古人的作画技巧,同时能够推陈出新,尤长于工笔花鸟。如今,徽宗的画作仍有流传,后人评论徽宗绘画,认为“一羽毛,一卉木,皆精妙过人”,他作墨竹,“自成一家,不蹈袭古人轨辙。”

此外,他还工于书法,初学黄庭坚,后独创“瘦金体”,现存墨迹,均属上品。在他的倡导下,北宋书画艺术得到发展。他曾组织人力编撰《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大量的书画作品得以流传后世。

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做了一个亡国之君,这的确是宋徽宗个人的悲剧。这个糊涂的帝王,用自己智慧的双手打开了亡国的大门。

第二节 辽金西夏名帝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唐末五代初期,中原封建割据,战乱不休,千里赤战,遍野哀鸿。与此同时,耶律阿保机(872—926年)却领导契丹族崛起于北方草原。他于公元907年即可汗位,力平“诸弟之乱”;916年统一契丹各部,建立独立的契丹民族国家。耶律阿保机在建国前后,一方面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提高本民族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领导北方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祖国北方边疆,为民族融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大约起于汉朝末年,到北魏时期中原汉人的文献中才开始出现关于契丹的具体记载。

契丹族的发祥地在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及其稍北一带,范围是不大的。阿保机即可汗位后,一边致力于统一契丹各部,一边对周围的奚、室韦、女真、乌古、鞑靼等部族数度用兵,并多次南攻中原,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到公元911年他的统治区域是“东际海,南暨白檀,西踰松漠,北抵潢水”。公元924年进兵吐谷浑、党项、阻卜等部,公元926年初平定渤海国,尽有辽东之地。这样,辽朝疆域除南边外,东、北、西部边界在阿保机时期就大致确定了。辽帝国幅员万里,首先应归功于阿保机。

阿保机所占领的广大区域,民族情况十分复杂,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不一致,有的还相差很大。对此,阿保机采用“因俗而治”的办法进行统治。这主要可区分为三种情况:

1.设置“头下军州”以处汉人。迭剌部地近汉族聚居区,晚唐时就有许多汉人进入,后来阿保机在征战中又掳来更多的汉人。对于这些汉人,阿保机设置“头下城”让他们居住,并在周围草原上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身份大部分属于奴隶性质,自动流入草原的则近于农奴。

2.以“国俗”治奚人。奚、室韦的风俗习惯、社会发展阶段大致与契丹相近,阿保机将他们征服之后,就把他们与契丹部落同等对待,用“国俗”(契丹俗)治理。他把奚族分成五部,仍立奚人为奚王,其原有的统治方式基本维持不变,只是命契丹人监督奚人兵马。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名帝 - 图6耶律阿保机铜像

3.征服渤海以后,统治方法又不同于奚区。阿保机将国号改为“东丹”(似乎与“契丹”相并提),以长子耶律倍为国王(称“人皇王”),并赐给倍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基本上维持了原来渤海国的状态,只不过是名称作了些改变而已。东丹国可以看作是契丹帝国之下的一个自治国家。

这种“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实根基于各民族间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巨大差异。后来,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东丹国取消了,对奚的统治也有变化,在新占领的汉地和原渤海国地区设置了许多州县,但是,“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治汉人”却成为辽朝的基本国策,一直相沿奉行下来。

公元916年2月,阿保机采用汉法称帝建元,正式建立起世袭皇权的国家,并以族名为国号,称为“大契丹”,公元947年改称“大辽”,公元983年又改号为“契丹”,1066年复改号为“辽”,尽管有这些改动,后世仍统称为“辽朝”,阿保机即为辽太祖。

原来部落联盟中的军事统领,成为可汗之下职位最高的大臣,总理军国事务;又设南府、北府宰相辅助可汗治理契丹八部;迭剌部酋长不仅统管迭剌部,而且执掌全部兵马大权;惕稳掌管皇族内部事务;决狱官是早就有了的官职;文班林牙掌管文书。以上这些官员,到后来发展成为一整套北面朝官,负责处理全国一切重大事务,并偏重于治理契丹、奚等族的军民事宜。另外,阿保机又创设了政事令、左尚书、右尚书、汉儿司等官职,任命汉人知识分子充当,是管理汉族人民事务的朝官,后来发展成为南面官制。辽朝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度是在阿保机时期开始建立的。

恩格斯说:“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阿保机在领导契丹族社会前进的过程中,虽然对中原封建经济有一定的破坏,对北方各民族人民有过压迫,但它换来的是整个契丹社会的进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人,1068年出生于女真完颜部的一个贵族家庭,是女真部落联盟首领劾里钵的次子。1113年,他继任女真部落联盟首领。1114年起兵反辽。1115年称帝建国。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长期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麓的“白山黑水”地区,系唐朝黑水靺鞨的后裔,契丹建国后从属于辽朝的统治。从这时起,黑水靺鞨便以女真的名称见称于世。

女真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契丹贵族的种种奴役和残酷压迫。阿骨打继任部落首领后,积极做好抗辽的准备。他发动女真人“力农积谷,练兵牧马”,并积极统一内部。在统一诸部的过程中,“好则结为亲,以和取之,怒则加以兵,以强夺之”。各部的统一,加强了完颜部的武装力量。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对辽朝内部虚弱情况也更加了解,反辽的时机成熟了。

1114年9月,阿骨打会集各路人马在拉林水举行反辽誓师。阿骨打历数辽朝罪状,说:“我们世事辽国,恪守职责,有功于辽,但辽国对我们有功不赏,反而侵夺侮辱我们。对罪人阿疏,无视我们的要求,不肯放他回来。今天问罪于辽,请天地保佑。”阿骨打还告诫诸将士:“你们要同心协力,凡有功者,奴隶、部曲释放为平民,庶人加官;原有官职者,可根据功劳大小升迁。如违背誓言,要处死刑,对于家属也不宽容。”一时间,群情激昂,士气高涨。

阿骨打率精兵2500人,奔袭混同江边的辽朝东北边防重镇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南石头城)。在进军宁江州的战斗中,阿骨打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女真将士同仇敌忾,奋勇争先。契丹军一触即溃,纷纷逃命,相践踏而死者十有七八。10月,攻克宁江州,士气倍增。11月,辽朝数万大军与女真军会战于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县西北)。当时大风四起,沙尘蔽天,英勇的女真军乘风暗渡混同江进击,大破辽军,俘获车马兵甲无数。辽军“士无斗志,望风奔溃”。女真军又乘胜攻克咸(今辽宁开原)、宾(今吉林安东北)、祥(今吉林农安)三州,在辽朝东北边境建立了据点。这时,女真军迅速扩大,兵力增加到10000余人,军势更盛。同时,铁骊、兀惹二部也接受了阿骨打的领导,加入了反辽战线。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名帝 - 图7完颜阿骨打

战争开始时,辽朝兵力远远超过女真人。由于阿骨打领导的抗辽战争是正义的,是为民族解放而战,所以得到了女真各部人民的大力支持,故能以少胜多,百战百胜。

1115年,阿骨打在初期反辽的胜利声中,采纳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建议,在诸将拥戴下,称帝建国,改名旻。他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坏不变。”于是称国号为大金,以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为都城,年号收国。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金政权建立的当年,辽朝内部矛盾重重,各族人民反辽起义不断发展,阿骨打趁此机会,不失时机地向辽朝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进攻。

1115年,金太祖率军在达鲁古城击败辽行军都统耶律斡里朵,接着又大败辽将张琳于涞流河(今拉林河)。9月,阿骨打的骑兵便攻占了辽朝的北方军事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1116年正月,渤海高永昌据东京起兵反辽,天祚帝派张琳镇压。张琳募辽东两万饥民进攻东京城。高永昌向金求援,金太祖阿骨打乘机进兵,击败张琳,攻下东京城。高永昌也为金军所擒,东京等54州皆为金朝所占有。

张琳失败后,天祚帝命耶律淳为都元帅募军抗金。耶律淳招募辽东饥民28000人,组成“怨军”,另外又选燕、云、平几路禁军和募兵数千人,也编入怨军,共30000余人。1117年10月,在徽州(今辽宁阜新市)东,耶律淳与金军相遇,怨军“皆无斗志”,“未阵而溃”。12月,耶律淳的“怨军”与金兵大战于蒺藜山,“怨军”又大溃。

1118年,北宋遣赵良嗣从山东登州过海到东北使金,金也派人使宋,商议攻辽问题。1120年,最后商定,宋、金夹攻辽国,长城以北的中京,由金军负责攻取;长城以南的燕京,由宋军负责攻取。夹攻辽朝胜利后,燕云地区归宋,宋将原来输辽的岁币如数转送给金国。这就是历史上宋、金“海上之盟”。

1120年4月,金兵向辽上京进发,金太祖亲自督战。早晨发动进攻,不到中午,即攻下上京城,辽上京留守投降。天祚帝逃奇谈怪往西京,金兵胜利班师,辽朝疆土已被金兵占领过半。1121年,辽都统耶律余睹来降,金太祖从而进一步得知辽国内部空虚,决定再度发兵。金太祖以完颜呆为内外诸军都统,以完颜昱、宗翰、宗干、宗望为副,统领大兵进攻。金太祖下诏说:“辽政不纲,人神共弃,今欲中外一统,故命汝率大军以行讨伐。”明确把夺取辽朝领土,作为这次作战的目的。

1122年,金完颜果攻下辽中京(大定府),进据泽州,辽天祚帝逃往鸳鸯泊(今河北张北县西北)。完颜呆和宗望分道向鸳鸯泊进击。天祚帝又逃往西京。金兵攻占西京(今山西大同),进而招降天德、云内、宁边、东胜等州。天祚帝逃入夹山(今内蒙萨拉齐西北)。

6月间,金太祖亲自领兵自上京出发,追击天祚帝,直到大鱼泊。完颜昱和宗望部追及天祚帝,大败辽军,天祚帝又逃走。归化、奉圣二州相继投降。金太祖统率大军到奉圣州,蔚州辽臣也来归附。12月,金太祖率军向辽的燕京(今北京)进发,宋军自燕京南路配合攻辽。左企弓、虞仲文开城降金,金太祖入燕京城,接受官员们朝贺,金兵获得大胜。

1123年,金兵将燕京的工匠和财宝等掳掠一空,然后按约将燕京六州之地交给宋朝,宗望、斡鲁等继续追击天祚帝。金太祖领兵回师。同年8月,金太祖在返回上京的路上病死。

金朝的国家是在对辽战争的过程中建立的,它还不可能立即形成完整的国家制度。但在阿骨打在位的几年间,作为阶级压迫机关的军事政治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金国建立后,废除原来的部落联盟长的制度,阿骨打自称皇帝,确立了皇权的统治。阿骨打没有像阿保机建立辽国那样,模仿汉制立太子,皇权的继承仍然暂时保留着推选的痕迹,但实际上已完全掌握在阿骨打家族手中。

在金国中央,废除部落联盟时的“国相”制,设立勃烈极四人,组成皇帝以下的最高统治机构。勃烈极的设置,保留了古老议事制的一些痕迹,但它实际上已是辅佐皇帝的统治机构,是全国最高的行政管理中枢。

全国军队仍由猛安谋克统领,但已打破了古老的部落、氏族组织,而成为由女真大小奴隶主统帅的军事编制。金太祖是金军最高统帅,遇有战争,皇帝直接任命大将为诸部统帅,指挥作战。

金太祖没有制定完整的法律,但在建国前后,陆续颁发了几项法令,旨在保护平民利益,以减少反抗,巩固奴隶主的利益。

随着国家的建立,文字成为必需,金太祖命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在1119年8月正式颁行。女真字的创制,是汉族、契丹和女真族文化交流的一个明显的事例。女真字颁行后,成为全国通用的文字。

作为女真奴隶主的总首领,阿骨打完成了建国、破辽两件大事,女真族的历史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西夏景宗李元昊

公元1003年,李元昊出生。李元昊小字嵬理,在西夏语中,“惜为嵬,富贵为理”。小时候,李元昊便很有见识,他的父亲有意地让他参与一些军机大事。长大后的他通晓汉、藩佛典与法律、占卜等,并精于军事谋略。他性格刚烈,早在他还是太子时候,他就对父亲李德明降宋称臣表示反感。但李德明自有他的想法,连续多年的征战,已经让党项人疲惫不堪,在这停止战争的30年来,党项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不再身着皮毛,而是穿着宋朝的锦衣,他是对宋朝有着感恩的心情的。

但是李元昊不同,“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衣为?”他对父亲的劝慰始终不能理解,虽然表面上他按部就班地听着父亲的话,但他自己也在暗地里做着准备。1032年李德明病逝,李元昊继任夏州主,他终于可以自作主张了。即位伊始,他便开始为建国称帝做准备。他首先去掉唐、宋所赐的李、赵姓氏,将党项皇室改为党项姓氏嵬,而且他还建立了新的官制体系。另外,他还开始用“兀卒”这一衔号。兀卒这个词,在党项语中相当于皇帝或可汗,汉语中将其解释为“青天子”,也就是青天之子的意思。他仿照宋朝官制设立中央政府机构,其分配的职责大多与宋朝相同。此外,他还下令区别文武官及百姓的服饰式样,彻底改革其所统治区内的传统风俗习惯。比如他颁布剃发令,使西夏地区百姓发式区别于汉族。据说,李元昊先自己剃发,然后下令全国人皆剃掉头发,如有三日之内没做到的,杀无赦。这期间,李元昊做了很多改革,他指令党项族学者创制了西夏文字。还组织人力将大量汉文和藏文文献翻译成新创的党项文字。后来,又设立蕃字、汉字二院,分别掌管与北宋及吐蕃、回鹘、张掖、交河等地来往的文书,真正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西夏文字在夏国文化中的地位。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名帝 - 图8李元昊半身像

进行完这一系列的改革之后,他开始不断攻城略地,扩大党项版图。1033年,他战胜吐蕃,把兴州升为兴庆府,扩建宫城殿宇,做立国的最后准备。1036年再攻回鹘,同年7月还攻占了宋朝的沙州(今甘肃敦煌)、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肃州(今甘肃酒泉)。这时西夏已经控制了东到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包括夏(今内蒙古乌审旗南)、银(今陕西横山东)、绥(今陕西绥德)、静(今宁夏银川南)、灵(今宁夏青铜峡东)、盐(今陕西定边)、会(今甘肃靖远)、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武威)、沙等州。1038年10月16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为大夏,历史上称其为西夏。

建国后,李元昊积极吸收汉族文化,网罗汉族失意知识分子,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统治机构。在行政组织上,分别有了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此外,他还筹建了一个庞大的军事系统,夏国实行全民兵役制,达到规定年龄的男子都要承担兵役。他设立了擒生军,用以在作战中掳掠人口做奴隶,装备特别精良,属于西夏的精锐部队。它的建立,使其皇室贵族拥有最强大的兵力,也使夏国拥有众多的国家奴隶,各部落首领无法与之抗衡。

1039年,李元昊态度强硬地要求宋朝承认西夏,遭到仁宗的拒绝,并下诏撤了李元昊的官职,在边境地区张榜捉拿他。西夏于是发兵攻打宋朝的延州。宋朝守将范雍不敢出战,李元昊派人诈降,使范雍放松戒备,乘机攻下了延州,打死宋军10000多人。宋仁宗撤了范雍的官职,命令范仲淹去延州加强防务。

范仲淹把延州的18000名士卒配给6名将领固定训练,又招集流亡人员,大兴屯田,修筑山寨,使历经战乱的边境人民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公元1041年2月,李元昊又带领大军南侵。他看到延州力量较强,转攻韩琦管理的渭州。结果宋军死伤1万多名,好几名大将阵亡。韩琦和范仲淹也因此被贬。西夏军俘掠大批居民而回。宋朝在连续遭到失败之后,只好向西夏妥协,要求议和。1044年12月,双方达成协议。宋朝封李元昊为夏国王,宋朝以每年25500万的代价,换得西夏名义上对宋朝称臣。

李元昊率夏兵与宋作战的同时,与辽国的“甥舅之亲”也发生了问题,嫁给李元昊的辽国兴平公主突然病死,导致两国关系破裂。1044年10月,辽兴宗亲率骑兵10万向西夏进攻,双方战于贺兰山北。辽兵大败,俘虏辽将萧胡睹等数十人。辽兴宗败回,与夏谈和。

李元昊在分别与宋、辽议和后,形成了夏、宋、辽相互对峙的三足鼎立局面。

李元昊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治事的方略,也有铁腕和残暴的一面。人无完人,在那个皇帝可以任意而为的年代,他想娶多少个妻妾就有多少个。可李元昊这次要的人可不是别人,而是本来要给他做儿媳妇的没藏氏,称为“新皇后”,极尽宠爱。后来她为他生了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夏毅宗李谅祚。李元昊于是更加宠爱这个妃子,并将其兄封为国相。这没藏氏兄妹依仗自己得宠,便想废了太子宁令哥,立自己的儿子。

宁令哥更是因为父亲抢了自己的妻子而气愤难当,正好为没藏氏利用,因为杀了皇上的太子也就不可能再做太子,再加上被废去的皇后野利氏,一个是宁令哥羞愤在心,一个是野利氏悲愤填膺,母子俩一心伺机雪恨。1048年正月的一天,李元昊外出游猎。宁令哥以护卫侍候为名,身佩长剑,他看准了一个时机,突然拔出长剑朝李元昊的脑后劈去。李元昊躲避不及,被削掉了鼻子。他捂鼻呼救,随从闻声赶来,宁令哥只得逃遁。李元昊挣扎着骑马回宫,又惊又气,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那一年,他42岁。

知识链接

辽的法典与文字

契丹族没有自己的成文法,阿保机即可汗位后仍然是“庶事草创,犯罪者量轻重决之。其后治诸弟逆党,权宜立法。”神册六年(921年),阿保机下令突吕不等撰“决狱法”。这是契丹族第一部成文法,也是辽朝最早的一部法典。

契丹族也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神册五年(920年),在阿保机的主持下,契丹贵族知识分子突吕不、鲁不古以及一些汉族知识分子增损汉字,制成契丹文字。同时,阿保机的弟弟迭剌又以回鹘文为基础,创制契丹小字。契丹文字的创制是契丹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它是发展契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条件,对后来西夏文字、女真文字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节 元代名帝

元太祖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1227年),名铁木真,蒙古族,出身于蒙古尼伦部孛儿只斤氏族一个贵族家庭。其曾祖父合不勒汗(汗,是古代北方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是蒙古尼伦部落的酋长。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把阿秃儿,蒙古语是“勇士”的意思),因英勇善战,被拥戴为尼伦部首领。1162年,也速该征讨塔塔儿部,俘获其首领。在凯旋归来时,适逢妻子诃额仑生下一男孩。为了纪念这次作战的胜利,也速该就给这个男孩取名叫铁木真。

铁木真9岁时,父亲也速该被仇人毒死,他开始跟母亲艰难度日。后来在其父的“安答”克烈部首领脱里罕庇护下,收集了父亲离散旧部,实力逐渐强大起来。

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国封授铁木真为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

铁木真在部落征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一次,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见敌势盛,就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由于当时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

为了能够逐渐脱离王汗,铁木真四处征战,先后和王汗消灭扎木和部、四部塔塔儿,并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随着铁木真的实力不断增强,王汗产生了担心,于是在1203年首先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被打败而退居到哈勒哈河以北。但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取得大胜。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在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后,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名帝 - 图9成吉思汗

铁木真称汗后,制定了军事、政治、法律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扩大直辖的护卫军(怯薛),设置必要的国家机构,由传统的草原贵族斡耳朵发展成为游牧军事封建国家,开始用畏兀儿字母记述蒙古语。

蒙古汗国统一各部落后,大批原来的部落人口被分编在不同千户中,许多部落的界限逐渐泯灭,开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邻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儿、哈剌鲁等部,先后归附成吉思汗。实力更加强大。成吉思汗凭借其强大的武装力量和优越的军事组织,对外开始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进行南下和西征。从1205年至1209年曾三次进军西夏,逼其纳女请和。1211年,率领大军攻金,野狐岭之役,消灭金军40万。1213年,缙山一战,金军精锐消耗殆尽。接着蒙古军又南出紫荆关,兵分三路横扫华北平原。至此,金朝已无力抵抗,1214年向成吉思汗献歧国公主,并给蒙古国大批金银珠宝。随后金宣宗从中都(今北京)逃迁南京(今河南开封)。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专事攻金,自己则准备西征。

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进。1220年攻克讹答剌城、不花剌、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玉龙杰赤(今土库曼乌尔根奇),进入呼罗珊地区。1221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1222年,在占领区置达鲁花赤监治。1223年,还撒野麻耳干驻冬,次年起程还国。

西征胜利后的蒙古国版图已扩展到中亚和斡罗思(后称俄罗斯)南部。成吉思汗将这一大片土地分封给长子术赤、次子察哈台、三子窝阔台,后发展成为钦察、察哈台、窝阔台三大汗国。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于次年将西夏消灭。1227年夏历7月13日,成吉思汗病逝,享年66岁。

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出生于1215年,1260年即位,1294年病死,终年80岁,在位35年,年号:中统、至元。

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皇帝。他在建立元朝、统一中国、改革体制等方面,表现了锐意进取的精神,为元朝的昌盛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忽必烈是拖雷的第4个儿子,是元宪宗蒙哥的弟弟。忽必烈的母亲庄圣太后,是个汉化较深的皇族妇女。她经常让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到宫中去讲习故事。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接触,对幼年的忽必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忽必烈便以唐太宗为楷模,密切地注视着政治势力的变化,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参与政治活动。当元宪宗蒙哥病死时(一说是其攻合州时死于乱军),忽必烈也没攻下鄂州(今湖北武昌)。这年的12月,在汉阳声援鄂州的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向忽必烈求和。恰在这时,忽必烈的妻子弘吉刺氏从开平派密使向忽必烈报告,说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正策划继承汗位。忽必烈便采纳谋臣郝经“班师议”的计策,遂与贾似道秘密媾和,尔后急速罢兵北归,经燕京回开平,以谋取大汗位。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名帝 - 图10忽必烈

忽必烈在北归之前,曾先派廉希宪北上,以观时局变化,并命他代表忽必烈贿赂亲信,让他们伺机提出拥立忽必烈为大汗的建议。塔察儿接受了这个建议。1260年3月,忽必烈返回开平后,立即召集支持他的末哥、塔察儿、爪都等,举行忽里勒台(诸正大会),宣布即汗位。忽必烈即位后,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为中都(后改为大都)。1271年(宋度宗咸淳七年,至元八年)11月,在进攻南宋取得了巨大胜利后,忽必烈又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公开废弃“蒙古”国的称号,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这话的意思是物之所本,事之所始,“元”与“原”字义通。从此,蒙古王朝被称作元朝。

要治理国家,就要有治国的人才。元世祖就是一个重才治国的皇帝,早在1244年,忽必烈就派遣赵璧、许国桢首先去保州(今河北清苑县)聘请金朝状元王谔来元。王谔来后,忽必烈同他“朝夕接见,问对非一”。王谔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统统讲给忽必烈听。忽必烈深有感触地说:“我今虽未能即汗,安知他日不能行之耶?”表明忽必烈早有统天下之志,十分注意积累治理国家的经验。蒙哥即位后,把漠南汉地委托给他管理。从此,忽必烈与各族地主阶级的有才之士进一步密切地联系起来。由于他积极网罗人才,像杨惟中、姚枢、郝经、王文统等汉族知识分子,都纷纷前来投靠。这些谋士对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中国和进行体制改革,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他即位后制定的“治国安民”的基本方略,就是由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谋士为他确立的,主要内容为:一为立法度,正纲纪;二是开言路,不以人废言;三是行仁政,改变屠城政策;四是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五是整顿和改革吏制;六是劝农桑、宽赋税、省徭役等。推行结果,“不及三年,号称大治”。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更加注重用人才,且重真才实学,不搞论资排辈。中统四年,忽必烈破获了阿里不哥反叛集团,拘捕其党徒1000多人。他发现身边有一个叫安童的长宿卫很是聪明,又有才能,便想使用,但又没把握。于是,趁此机会,他想检验一下安童的见识如何,就有意对安童说:“我想把这些人统统处死,你以为如何?”安童说:“人各为其主。您刚得了天下,就因私仇大量杀人,将用什么去征服其他未归附的人呢?”忽必烈听了大喜,赞赏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能说出这种深谋远虑的话,实在叫人高兴!你的主张正与我不谋而合。”1265年8月,安童刚满18岁,就被任命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后来,安童守边10年,为元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

忽必烈对中原封建王朝的治国经验很是欣赏,也很注意学习。1260年,他即位后,便决心附会汉法,进行体制改革。首先,他采纳大臣刘秉忠(汉人)的建议,建元纪岁,完成了从大蒙古国到元朝的嬗变。接着,他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按汉族王朝的组织形式,设中书省以总政务,设枢密院以掌兵权,设御史台以掌管司法。在军事上,他效仿汉、唐、宋的内重外轻之法,改革军事制度,抽调精锐,组成五卫亲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把镇戍军分为五类,分别负责镇戍全国各地,隶属于枢密院,而枢密院则直接对忽必烈负责。这样,就集中了全国军权于皇帝一人手中,有力地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此外,在进行政治、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忽必烈还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如重农桑。他即位之初,就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要国人“崇本抑末”。此后,又多次下诏颁布法令,鼓励和指导农业生产。尔后,他又通过建立整顿户籍和赋役制度,改变了元初取民未有定制的局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元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昌盛的国家。

忽必烈即位后,遇到的较大叛乱,就是李璮之叛和海都、乃颜之乱。

李璮是金末红袄军领袖李全的儿子。李全以投降蒙古,换取了“山东淮南行省”的官职。1230年10月,李全发兵袭击南宋的扬州,第二年战败而死。他的儿子李璮承袭益都行省的官职。从那以后,李璮在山东擅权达30年之久。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或假名攻宋,向蒙古要粮要官,或联宋反蒙,以安边境;但是,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把山东变成他割据一方的独立王国。忽必烈称帝不久,加封李璮为江淮大都督。李璮乘机谎报敌情,大修益都城堑,骗取赐银、军饷、军械。这时,他的岳父王文统已当上了中书平章政事。于是,他们内外勾结,互为表里,选择时机,准备叛乱。1262年(中统三年)2月,李璮乘阿里不哥的叛乱尚未平定,以为时机已到,就攻占益都、济南,发动武装叛乱。他将涟(今江苏涟水)、海(今江苏连云港)等州献给南宋,南宋封他为保信宁武军节度使。其实,这是李璮害怕蒙、宋联合夹攻所耍的花招。为了壮大叛乱力量,李璮四出联络汉族地主武装,但几乎无人响应,叛乱势力十分孤立。

当忽必烈得知李璮叛乱的消息,立即派人杀了王文统,并命诸王合必赤总督河南、河北、山东各地的蒙古军、汉军,围攻济南。困守在济南的李璮无计可施,被迫投大明湖自杀,由于水浅未死,后被俘杀死。

继李璮叛乱之后,另一个叛乱者,就是窝阔台的孙子海都。海都因父亲合失未能继承汗位,自己要求袭汗位未成,一直心怀不满。但苦于兵力不足,只好等待时机。当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失败后,他便勾结术赤的后裔诸王,占有窝阔台汗国封地,组织叛军,企图南下。忽必烈为了阻止海都势力的扩张,封八刺为察合台汗国之汗,以争取察合台汗国服从中央,夹击海都。海都被察合台汗国军队在锡尔河击败后,又联合术赤后王忙哥帖木儿击败八刺。八刺死后,1272年(至元九年),海都立八刺儿子笃哇为汗。从此,海都又与笃哇勾结在一起,在西北地区不断骚扰。恰在这时,早与海都勾结的东北蕃王帖木格斡赤斤的后裔乃颜,立即纠集合撒儿后王势都儿、合赤温后裔哈丹等也发动叛乱,海都闻讯后,答允率领10万军队与其汇合。忽必烈一面让伯颜驻军和林,防止海都东来;一面派军镇压乃颜。第二年,乃颜被俘,忽必烈将他处死,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忽必烈命皇孙铁穆耳率军镇压哈丹,哈丹逃往高丽。后来,在高丽军民的配合下,哈丹兵败自杀。

当忽必烈镇压东北叛乱的诸王时,海都、笃哇等又气焰嚣张起来。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74岁高龄的忽必烈决定亲征叛乱。海都听说忽必烈亲征,吓得急忙逃遁,忽必烈随命伯颜负责西北军事。

忽必烈在位30多年中,与分裂割据势力和叛乱势力进行了十分激烈的斗争。通过在军事上对叛乱势力的坚决镇压,对巩固元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很大作用。

北方政局稳定后,忽必烈决心消灭南宋,统一全国。他采用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把攻击目标直指襄阳。这是南宋防御蒙古最主要的据点。1268年,忽必烈命阿术、刘整督师,围困隔汉水相望的襄、樊重镇。襄、樊军民坚守6年,到1273年(至元十年)初,蒙军攻下两城。襄、樊失守后,等于打开了南宋的北大门。第二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颜督诸军,分两路大举南进。一路以合答为主帅,刘整为先锋,进攻淮西、淮东,直下扬州;一路由伯颜、阿术率领,吕文焕为先锋,沿汉水入长江,沿江而下,直趋南宋都城临安。长江两岸的宋军毫无斗志,纷纷不战而降。1275年秋,伯颜从建康、镇江一线分兵3路包围南宋都城临安。元军进逼临安,谢太后(理宗后)下诏勤王,可是各地官员响应的很少,只有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文天祥和郢州守将张世杰率兵入卫临安。由于投降派陈宜中的主和、逃跑,临安难以维持。在1276年(元至十三年,南宋恭帝赵显德祜二年)正月,元军进入临安。谢太后抱着4岁的赵显投降,南宋宣告灭亡。

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帝骨祥兴二年)二月,元朝水军在厓山海中发起总攻,南宋水军大败。陆秀夫抱赵籨投海,张世杰突围遇大风,船覆没水淹死,南宋残余的力量,至此全部被消灭。忽必烈实现了全国大统一。

忽必烈建元统一,改革国制,这是他的主要功绩。但在后期,他思想日趋保守,特别是到了晚年,更加嗜利敛财,迭任贪婪,屡兴师徒,淫乱宫闱,造成了内部矛盾的加剧,使改革停顿,人才离散。

1294年(元至三十一年)正月,80岁的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了。因皇太子真金先死,由皇孙铁穆耳于上都即位,这就是元成宗。

元成宗 铁穆耳

元成宗(1265~1307年),名孛儿只斤铁穆耳,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他的父亲真金(忽必烈次子,于1273年被立为皇太子)在被立为太子后,与忽必烈关系不和而惧急成病而死,母亲伯蓝也怯赤(阔阔真)。

铁穆耳自小受到父亲真金的熏陶,爱好儒学。真金对忽必烈起用“理财”重臣阿合马、卢世荣等人深感不满,所以就与父亲忽必烈矛盾加深,1285年,有一御史奏请忽必烈内禅于太子真金,而正在此时又有人乘机陷害太子阴谋夺位,忽必烈听后大怒,他也没有调查是否真实,就责骂了真金,并想废除他。真金被人冤枉后,感到实在委屈,忧郁而死。忽必烈在得知冤枉太子致使其死亡后,悲痛至极,但为时已晚。

失去儿子的痛苦,使老年的忽必烈对选择继承人更加谨慎。直到1293年才正式册封孙子铁穆耳为“皇太孙”。为了培养铁穆耳的各方面才能,忽必烈让他统兵讨伐叛王哈丹,接着又派他镇守蒙古汗国故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掌管北方防务。同时派开国四杰之一博尔术之孙、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做他的助手。在玉昔帖木儿请求之下,忽必烈将原来属于真金的印玺皇太子宝授给铁穆耳,间接表明了传位给他的意图。铁穆耳在东北与和林的经历,使他与精锐的北方驻军结下了特殊关系。这一关系成为他和他的后裔登上帝位的重要保证。

1294年正月,忽必烈病逝,伯颜遵照忽必烈遗命派使者接回了铁穆耳。当时各宗室诸王准备议立新君。然而铁穆耳有两个哥哥,除了二哥答刺麻八刺去世外,大哥甘麻剌常年在漠北领兵,镇守要塞,而立谁为大汗成为各位大臣争论的焦点。有人支持立甘麻剌为汗,因为甘麻剌拥有较强的兵权。而许多大臣支持立铁穆耳为汗。正当兄弟二人相持不下时,他们的母亲伯蓝也怯赤倾向着幼子铁穆耳,她找到权臣玉昔帖木儿和伯颜商量后,决定拥立铁穆耳。同年四月,由伯蓝也怯赤主持忽里勒台大会,甘麻刺不得不支持其弟为新皇,自己仍然领兵镇守漠北。

铁穆耳继位后,遵循忽必烈所定的法度,坚持“守成”之政。同时,他起用元世祖晚年重用的中书右丞相完泽和平章政事不忽木,对辅佐他登基的伯颜和玉昔帖木儿分别授予太傅、太师之职。此外,又任用蒙、汉儒臣。还下诏崇拜孔子,建孔子庙学。还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六月,他下诏减免所在年的包银、俸钞,以及内郡地税和江淮以南州县当年的一半夏税。后来又多次减免税收,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元贞元年(1295年)免除本年五月以前积欠的钱粮。他还在水旱成灾时,下诏减免受灾郡县当年田租的十分之三,受灾严重的地区全部减免,老弱残疾及人丁稀少的民户免除三年差税。同时,停止了当年的一切土木工程。这些措施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同时鼓励农桑,发展生产。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名帝 - 图11铁穆耳

为了使社会经济有一个安定正常的发展空间,成宗一即位就下诏停止远征安南(越南中北部古国),并宽宥了其抗命之罪,释放被扣押的安南使节,还于1297年册封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甸国王,并在缅甸、云南开辟驿路;又遣补陀寺和尚宁一山出使日本,以此来缓和与周边各国的关系。他还对待贵族官僚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政策,一方面多次赏赐诸王、公主、驸马,增加官员俸禄;一方面力行整顿吏治,约束权贵。

对于诸王叛乱,铁穆耳也是积极进行平实,他先后派出叔父阔阔出、驸马阔里吉思、侄子海山等人驻防西北,以抵御叛军。他于1301年,命令海山率军与海都、笃哇联军大战于金山之东的铁坚古山,致使海都大败后忧郁而死,他的儿子察八儿最后投降朝廷。40年之久的皇室内争从此结束。

1301年,铁穆耳派荆湖占城的行省左丞刘深用兵西南,征讨八百媳妇(今泰国北部等地),刘深所到之处,残杀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很快激起了以土官宋隆济和彝族女首领蛇节为首的西南少数民族起义,他们围困住了贵州城,并杀死元朝的官吏。铁穆耳得知后急忙派军镇压,最后终于平定了叛乱,但却损耗了元朝的大量人力和物力。

铁穆耳到了晚年,还大肆对诸王、驸马赏赐,致使国家财政空虚,危机重重。加上政府机构膨胀,仅京城靠吃俸禄为生者即超过1万人,地方上则更多,官员营私舞弊,无恶不作,贪污受贿之风弥漫朝中。再加上他晚年生病,不理朝政,致使皇后与中书右丞相分别掌权,使得朝政混乱。铁穆耳母亲还曾驱使大量民工修筑五台山佛寺(今山西五台县东北),使得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政日益衰败。1307年,铁穆耳病重,不久便病死,享年43岁。

知识链接

元的行省制度

将省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始于元代。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以后,整顿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创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它不仅统管全国行政,还直辖大都附近的河北、山东等地区。在地方则设行中书省,置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总揽该地区的政务。当时全国共有河南、江浙、湖广、陕西、岭北、辽阳、四川、甘肃、云南、江西等11个行中书省。这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元代的11个行省划分,成为后来我国行政省区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