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酒具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瓷酒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初制瓷业以永乐、宣德年间为最盛,不论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前代。酒器以白釉、青花瓷器为主,景泰蓝酒具,多为帝王将相、高贵显达用做餐具和酒器,也成为这一时期酒器发展史上新的奇葩。

清王朝时期,由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对瓷器的喜好,中国制瓷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酒具中也不乏青花、斗彩、冬青等制品,后来又新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软彩”、“硬彩”和“古铜彩”等酒具,真可谓“五光十色,耀眼夺目,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第一节 明朝的酒具

雅俗共赏的瓷酒具

明成化年间,制瓷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所烧各式酒杯更是技高一筹,被人称为“成窑酒杯”。此时的青花瓷器也颇为引人注目,尤其所绘图案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给人以清淡典雅、明暗清晰的感觉。青花酒器传世颇多,如各类青花梅瓶、青花高足杯和青花压手杯等青花酒器,均为艺术珍品,再现了明代匠师们极高的人生修养和艺术境界。

除了瓷质酒器外,明代的帝王显贵们对金银酒器和玉酒器依然钟情不减,宠爱有加。明定陵中出土的万历御用金托玉爵、金托金爵杯、金箭壶、传世的陆子刚玉卮和合卺玉杯,以及山东邹县明鲁王墓出土的莲花白玉杯等,均为明代酒器佳品,就连万历帝孝靖皇后棺内也随葬金温酒锅一只,可见当时人对饮酒的养生之道颇为重视。

清代流传在世的精美瓷酒器颇不乏见,最常见的器形主要有梅瓶、执壶、高脚杯、压手杯和小盅等,如景德镇窑珐琅彩带托爵杯、康熙斗彩贺知章醉酒图酒杯、青花山水人物盖杯、五彩十二月花卉杯以及各种五彩人物压手杯等,均为清代瓷酒器精品,饮誉海内外,有些已高价出现在国际拍卖市场上。

清宫设有“造办处”,专为皇室制造各类物品,其下所设金银作和玉作便是承做金银器和玉器、珠宝的重要作坊。目前故宫所藏的不少原清宫酒器,如雍正双耳玉杯、乾隆双童耳玉杯、“金瓯永固”金杯等即为造办处所制。除此之外,外埠贡入的金银、玉质酒器也不在少数。清代的瓷、金、银和玉等质地的酒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多仿古器。如清宫御用的双耳玉杯、龙纹玉觥、珐琅彩带托爵杯、铜彩牺耳尊、各类瓷尊、双贯耳瓷壶和天蓝釉双龙耳大瓶等,皆为清代仿古酒器。清代仿古酒器盛行,可能与康、雍、乾等三位皇帝嗜古情怀有关。

明清时期,虽然外倭不断袭扰,但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的酒文化仍在继续发展,作为酒文化载体的酒器亦以其固有的强势,向世人展示着它不朽的艺术内蕴和辉煌成就,也许这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之魅力所在。

温润似玉的“内府”梅瓶

这是一位老华侨珍藏的明代内府瓷酒瓶。小口略残,外侈,厚圆唇,短颈,丰肩敛腹,足部外撇,圈足矮浅,沙底无釉。胎体由上至下逐渐变厚,胎质细腻,粉状感突出,犹如丝绸般柔顺。胎色白中显露黄斑,圈足外沿火石红痕明显。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字体工整、圆润。此瓶施白釉,釉面肥厚,釉色淡雅,局部堆釉处白中闪青,温润似玉。

据收藏者说,这件“内府”梅瓶是在香港某古玩店里购得,当时店主称这件瓷器来自安南(越南)。我国自元代以来,一直都有瓷器销往越南及东南亚地区,近年在湄公河沉船中也曾打捞出许多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这件“内府”梅瓶可能就是当时运往越南,后流失香港的。“内府”梅瓶作为明王朝皇宫内廷所用之物,流传在世的极少,除了日本安宅博物馆(即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两件“内府”梅瓶外,这件略带残缺的内府梅瓶就是目前所知我国国内仅有的一件明初“内府”梅瓶了。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酒具 - 图1明代内府梅瓶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两件“内府”梅瓶,造型和风格与上件完全相同。不同的是,日本所藏的两件“内府”梅瓶皆有盖。盖为覆杯形,下大上小,曲腰,盖顶突折,上有带尖圆钮。盖腹部饰青花折枝花纹,盖顶饰柿蒂状连叶纹,盖钮饰复层莲瓣纹。整个器盖清新自然,纹饰稀疏得当,与下部羊脂白釉梅瓶相配合,更是不拘一格,别具情调。

据考证,内府原意为仓库,署“内府”款的瓷器最早出现在磁州窑器物上。到了明朝初年,内府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皇宫内廷之义。“内府”白釉梅瓶就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内府烧造的器物,属官窑精品。今日本所藏的这两件梅瓶,是目前所知国内外唯一两件保存完整的“内府”梅瓶。

从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看到,此两器乃出土于北京,大约在1930年左右流散到国外,后被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

青花松竹梅三羊杯

此杯为传世品,杯口外敞,深腹曲壁,矮圈足。里外青花,口内沿饰以锦纹,杯心画一麒麟,外画三羊,三羊神态各异,一羊正面伫立,一羊侧面作行走状,一羊回首观望。三羊之间绘以松、竹、梅及杨柳、芭蕉等,取三阳开泰之意。此杯圈足低矮,胎釉间泛赭黄色,白釉肥润泛青。青花纹饰新颖,色泽浓艳而不晕散,为典型嘉靖回青之作。杯底部有青花双圈,内题“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酒具 - 图2明代松竹梅三羊杯

古时候,人们以羊、酒为食、饮之上品,故常以两者并用,以为馈赠或祭祀之物。汉代人们还以羊羔肉加曲来酿造羊羔酒。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如此偏爱于羊,不仅仅因为羊本身是重要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羊是吉利的象征,“羊”即是“祥”。我们曾发现汉代的铜器上雕饰羊的图案,并在某侧题铭“大吉羊”。“大吉羊”即“大吉祥”的意思。

羊,不但作为装饰图案经常出现在商周青铜酒器上,古代甚至还有羊形酒器,即羊尊,在汉代画像石上还曾经出现过羊尊的形象。但在秦汉以后的瓷酒器上,就很少见到以羊为纹饰者,这件青花三羊杯则是个例外。此杯胎薄釉润,轻盈透亮,主次纹饰搭配合理,疏密得当,不愧为明代官窑之精品。

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

明代嘉靖时期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金彩瓷酒器。1959年底,陕西省耀县寺沟出土。通高30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8.8厘米。由盖和壶身两部分组成。壶盖呈弧形,有子口,顶部盖纽为一蹲坐小兽,作回首张望状。壶身为扁腹、高圈足、细长圆颈、浅盘状喇叭口。颈腹之间安有对称的细长流和扁把,流上部与颈之间连以“∞”状系带,扁把屈曲,顶部堆塑环状系孔,用以穿系与壶盖相连。执壶外壁通体以酱釉作地,饰以金彩纹样。扁腹两侧对称饰以形状相同的桃形开光,为双线勾成,开光内饰以孔雀牡丹纹作为主体装饰。扁腹其余部分饰对称的折枝牡丹纹,颈部饰叶纹。盖面、流和把分别饰连弧纹与花卉带饰。整体纹饰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对称而富于变化。穿行于牡丹花丛中的孔雀,亭亭玉立,自然生动。纹饰纤细繁缛,布满壶体,显得金光灿烂,富丽堂皇。同时以酱釉作地,加上挺拔匀称的造型,不失秀美、高贵之气。壶的内壁与圈足内施青白釉,圈足内心书青花“富贵佳器”四字铭文。该执壶为研究我国古代瓷器金彩装饰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明代景德镇金彩瓷器的典型佳作。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花耳银酒锺

1956年,在湖北省圻春县刘娘井村发现一座明代墓,墓主人系荆端王朱厚烩次妃刘氏。墓内随葬品中有两件银酒器,其中银执壶上有“嘉靖叁拾肆年拾贰月内造……”铭款,银锺形体较小,敞口,腹壁斜直,口大底小。体侧焊附一枝折枝花形银鋬,花心镶嵌一颗红宝石象征花蕊。锺内口沿下阴刻一周三角垂帐纹。外底镌有“银锺壹个重壹两肆钱八分整”12字。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酒具 - 图3花耳银酒锺

锺作为酒器之名,在我国古代曾代表两种不同的器物。在汉代,锺指小口大腹的酒壶,许慎《说文解字》:“锺,酒器也”,班固《东都赋》:“庭实千品,旨酒万锺”,皆说锺为酒器。汉代实用的酒锺,在考古发掘中也一再出土,例如,河北省满城县汉代中山王墓出土的铜锺上有铭文“中山内府锺一,容十斗”,甘肃省武威县磨嘴子遗址汉墓出土的陶锺上墨书有“酒锺”二字,以上是汉代铜质和陶质酒锺的典型代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遣策中记载说,随葬品中有“漆画枋一,有盖,盛温酒”,经专家考证,“漆画棰”就是彩绘漆壶,桓即锺,因漆器为木质胎骨,故其名从木旁。上述汉代的酒锺,都是形体较大的盛贮酒的器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锺”又成为一种小酒杯的名称,唐代李贺《将进酒》诗曰:“琉璃锺,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诗中的琉璃锺,应指酒杯;宋代欧阳修《定风波·把酒花前欲向公》词云:“把酒花前欲问公,对花何事诉金锺”,其“金锺”也应是酒杯;清代《土风录·来迟罚三锺》说:“吴俗饮酒有来迟罚三锺之语”,至今,民间仍把小酒杯叫做酒盅,“盅”与“锺”同音。圻春县刘娘井村出土的明代荆端王府银锺,有铭文自称为“锺”,为研究古代酒器名称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现为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斗彩高士图杯

“斗彩”一词首见于清雍正年间成书的《南窑笔记》,而在明代文献中只有成化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的名称。斗彩的烧造是借鉴景泰蓝工艺的掐丝、填料的技术在精细白瓷的素胎上以青花勾出纹饰的轮廓或局部,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以红、黄、绿等彩料,二次入炉烘烧而成。这样,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互辉映、争奇斗艳,因而被称为斗彩。它的出现打破了宋元以来单纯釉上彩的局面,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工艺,为明代后期的五彩及清初的粉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鸡缸杯亦不例外,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被誉为“成化精品”,为“酒器之最”。以至入清以后,几乎历朝均有仿制,品种繁多,流传至今者多系清朝仿品,而真品甚为罕见,这只鸡缸杯真品也就弥足珍贵了。现藏故宫博物院。

斗彩高士图杯就是其中具有特色的一种,所绘人物形象主要有伯牙携琴访友、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敦颐)爱莲等。一般是每两人一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高士杯,高3.8厘米,口径16.1厘米,足径2.7厘米。胎质细腻、轻薄,形如仰钟,直口微敞,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底部有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器里光素,釉质洁白。杯身绘两组人物纹饰,一组为王羲之爱鹅,王坐于岸旁观鹅,一侍童捧书站立。王头部手部及下身衣着俱系青花,上身衣服轮廓青花填以矾红。僮儿头部足部及手捧图书均用青花,衣服填浅水绿色。鹅的全身用青花勾画后再加赭彩。水用青花加绿色。侍童身后垂柳一株,树干用青花轮廓,加以赭色,苔点用青花,柳枝是在青花上再敷绿彩。坡石均青花,石边草竹俱加绿彩。另一组为伯牙携琴访友,伯牙双手下垂,一侍童腋下夹琴相随。伯牙头部青花,衣服用青花勾轮廓后全加水绿彩,但袖部领部丝绦及足部均露出原来的青花。侍童衣服为矾红色,黄色结带,头足及手与琴都是青花。侍童身后松树一棵,其着彩一如垂柳。松侧点缀野菊五株,全是用青花画好之后再加以绿色的干,黄色的花。全器斗彩丰富多样,色彩的运用灵活自如,尤其是对人物的描绘,皆描画精工。四人衣服的着色采用了矾红和水绿二色交错使用的技法,一改过去青花瓷器中人物形象色调单一的面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窑烧制的酒杯精品。高3.6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4.3厘米。形似浅碗,敞口、平底。器里光素无纹,外壁绘纹饰四组:一组兰花柱石,一组芍药柱石;柱石均用青花表现,兰花与芍药枝叶均为绿彩,芍药花为红彩。两组花卉对应分布于杯两侧,其间各绘子母鸡五只,一组作母鸡低头寻食,三只活泼可爱的小鸡正分别奔向母鸡做扑食状,而那红冠黑尾的雄鸡回首顾盼,似在警卫防护;另一组则作雄鸡神气地昂首长鸣,母鸡正在啄虫,小鸡们环绕着母鸡。纹饰分别填以红、黄、绿、墨等釉上彩色,画面鲜丽优雅。上下配以青花边线,器底青花双方框双行“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识。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酒具 - 图4斗彩鸡缸杯

斗彩的出现是中国彩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明代彩瓷之冠。成化斗彩器素以小巧玲珑著称,尤以各式酒杯为最。至万历时期就有“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的记载。

仿哥窑高足瓷杯

明代成化瓷器以“斗彩”最著名,其“五彩”“青花”亦较出色,此外,仿哥窑产品也很有名气,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高足杯便是其中之一。该杯侈口,杯口呈八角形,喇叭形高足,遍体有细密的不规则冰裂纹。杯高9.2厘米,口径7.5厘米。紫色杯口,铁色圈足,与青釉相映成趣。冰裂纹虽非人工刻绘之花纹,但同样具有装饰效果,别有一番情趣。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酒具 - 图5磁州窑大酒坛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一般认为位于浙江龙泉县(或说杭州)境。据传说,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在龙泉各主持一座瓷窑,人们习惯上把章生一的瓷窑叫做“哥窑”,称章生二的瓷窑为“弟窑”。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弟窑”渐渐不敌“哥窑”,弟弟恼羞成怒,便提了凉水从哥哥的窑顶浇下去,欲破坏哥窑满窑即将出窑的瓷器,不曾想,这凉水一激,哥窑瓷器之表釉炸裂开来,形成许多“冰裂纹”,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如何,暂置不论,而在浙江龙泉一带的南宋瓷窑遗址中,确实出土一些灰黑胎厚釉青瓷,在传世古瓷中也有类似产品,其特点是,胎骨薄而坚硬,呈灰、灰褐或深紫色,釉层饱满,而且普遍有细密的冰裂纹,即所谓“百圾碎”。器物的口缘,在烧成时由于釉向下流动而隐显紫色,圈足无釉处则显呈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目前,许多文物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瓷器就是古文献记载的“哥窑”产品。

真正的哥窑瓷器并不多见,因而明代成化时期仿哥窑产品便显得非常珍贵了。

磁州窑大酒坛

这是一件明代万历年间由磁州窑烧制的大型盛酒器,高66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22厘米、最大腹径46厘米。侈唇、高领、深腹、平底。经实测约可盛水100斤。肩部有13个支钉痕,为烧造痕迹。全器白地黑花装饰,颈部和肩部均为弦纹和水波纹,肩上部两道弦纹之间行书“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程村匠人马做造大样酒坛,戊子年造”,一周共23字。除“戊子年造”四字外,余下每字之间均用线条相隔。肩部以花纹隔成五个开光,每个开光内行书两字,字体较大,连成一周为“此酒填平闷海、推倒愁山”共10字。腹部饰弦纹、水波纹和卷叶纹等,构图洒脱。

从酒坛的造型、釉色、花纹等特点推测其年代应为万历十六年(1588年)造。

鎏金银托双耳玉杯

在明代万历皇帝的朱漆楠木棺内,靠近万历帝头部的地方,随葬有一件银托玉杯,杯是白玉制成,微侈口,深腹,有小圈足,杯身两侧有对称的圆雕牵牛花形双耳,花朵直立朝上,花心各嵌一块红宝石,象征花蕊,花下陪衬枝叶。杯形小巧玲珑,玉质温润如凝脂,雕琢精细,抛磨光洁,双耳雕成牵牛花状,巧妙有趣。杯高5.5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94克。

玉杯出土时,放在一件银托盘中,托盘通体鎏金,平折沿,浅腹,宽圈足。口沿上雕刻双线锯齿形纹,等距离镶嵌有红宝石、蓝宝石和珍珠各四颗。托盘内底为沙地,浮雕式图案系从外向内锤打而成,中心凸起为覆莲形杯座,莲瓣上嵌有四块红宝石、四块蓝宝石和四颗珍珠,座中央刻海棠花,周围凸起一个圆环,玉杯的圈足刚好嵌卡在圆环内。在杯座周围,是缠枝四季花。托高1.3厘米,口径15.9厘米,重约147克。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酒具 - 图6鎏金银托双耳玉杯

现珍藏在北京定陵博物馆的这件银托玉杯,精美绝伦。洁白的玉杯上嵌有鲜红的宝石,鎏金银托盘装饰着浮雕花纹,又点缀24颗红、蓝宝石和珍珠,相映增辉。一件小小的酒杯,竟然如此富丽堂皇,皇家生活的豪华奢侈,由此可见一斑。

据记载,万历皇帝生前非常喜欢饮酒,所以死后的随葬品中有不少精妙的酒器,而且绝大多数珍藏在棺内贴身处,计有金托玉爵、金托金盖玉盏、金托玉酒注、金托青花瓷盏、金爵、金酒注、金杯等20来件(套),充分体现了万历帝好饮之癖。据说,这位皇帝不仅喜欢喝酒,而且每喝必醉,每醉必怒。若是普通人,喝醉之后或笑、或哭、或喜、或怒,都无妨大局,但是皇帝醉酒发怒却不得了,往往要开杀戒,中国历史上帝王酒后杀人的例子数不胜数,万历帝醉后发怒也经常杀人,有人统计说,被他醉后怒杀者不下千人!古人说酒色是杀人刀,此言不虚。

知识链接

寓意深远的金托玉爵

在出土文物中玉质酒器已见有卮、杯、角杯、耳杯、盏、爵等,其中,最名贵的玉爵当属明代定陵出土的金托玉爵。

这件金托玉爵出土于万历皇帝棺内,系采用优质新疆和田白玉制成。爵口呈元宝形,流宽短,尾亦宽短而有尖,深腹,圜底,口沿上流尾之间竖立一对蘑菇状矮柱,柱顶刻水涡纹。三足呈圆柱状,爵鬶雕做爬龙状,龙屈身弓背,后爪蹬爵腹,前爪攀爵口,龙腹与爵身之间的空隙恰好可容插入一手指,形象生动,美观实用。爵流和爵尾的外壁各雕一正面龙,龙的前爪上各托一字,流部的是“万”,尾部的为“寿”,合起来是“万寿”,寓意万寿无疆。两龙之间刻一组四合如意云纹,三条爵足的根部各刻一如意云纹。该爵选料上乘,雕工精湛,花纹庄严对称,气势不凡。作为爵鬶的立雕龙,生动活泼,富有动感。通高11.5厘米,口径长13.2厘米,重396克。

金托呈浅盘状,中央凸起一树墩形爵座,顶设三孔,玉爵之三足刚好插入三孔内,爵座的外表錾刻怪石险峰,其上点缀红、蓝宝石各三颗。托盘的口沿上刻云朵纹,等距镶嵌红、蓝宝石各六颗。托盘底部为沙地,浮雕花纹,主题纹饰为二龙戏珠,龙首之间为火焰宝珠和云朵,龙尾之间是海水江崖,共镶嵌红、蓝宝石各4颗。托盘高1.5厘米,口径19.7厘米,爵座高6.5厘米,总重约500克。

这件金玉结合的御用宝物,价值不可估量。它选用了最为贵重的材料白玉、黄金、宝石,在造型设计上又煞费苦心,功夫深厚:玉爵的形制仿自古铜爵,配上妙趣横生的龙形鉴和双龙花纹“万寿”款识,已是常人不可仰视之宝器;金托的造型设计,意在表现龙腾蛟游的江海之中,耸立着一座仙山,险峰重叠,富蕴宝藏,而玉爵则稳置于仙山之上。爵在古代是权位的象征,“万寿”玉爵骑立于江海中的仙山奇峰之上,应是寓意“稳坐江山”“万寿无疆”。因此说,该器不仅有皇家的奢华,而且极富王者气概。

第二节 清朝的酒具

永禁烧酒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其酒税政策也经历了一个由简趋繁、从轻渐重的发展过程。清初,官方一度实行禁酒,不过此时所禁之酒已是以高粱为原料的烧酒,黄酒则不在禁酿之列。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谕旨“饬禁盛京多造烧酒糜费米粮”(《清文献通考·征榷考五》)。康熙三十年(1691年),又谕内阁“闻畿辅谷价翔贵,遣户部笔帖式一员往谕直隶巡府,令其于所属地方,以蒸酒糜米谷者,其加意严禁之”(《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酒部汇考三》)。乾隆二年(1737年),又“特降谕旨,永禁烧酒”。但后来,此制在执行时也有所区别,即丰岁稍宽,歉年较严。

清前期的酒税,原则上由地方政府负责征收,国家一级不设相关的征税官吏。此税又可分列几种形式:一是市税,即对市肆门摊征收的税金,亦称“油酒税”,税额很低。二是关税,指运酒途经各个关卡时需要缴纳的门关税,税率也不是很高。三是对造曲的征税,以300斤为限额,直隶布政使奏每年此项税银不过70余两,相当有限。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清政权也日益腐败,横征暴敛成为它垂死挣扎的一根“救命草”,酒税增额在所难免。在清后期新添的“厘金”税中,“酒厘”即属一项。虽然规定征课率为1%,但在实际征收时,各省大都自定税率,厘卡重叠,层层盘剥,纳税者往往要付数倍于此的税额,负担之重自不待言。

随着税额的膨胀,烧酒的禁例也被悄然打破,北方直隶省各州县增开“烧锅税”,凡领照纳税的商人可以名正言顺地制造烧酒售卖。咸丰三年(1853年),户部奏准各铺每年纳课银16两;至同治元年(1862年),税额就翻了整整1倍,户部每年仅从直隶地区即可收取税银几万两。如果酒商在贩酒途中被查出酒坛上未贴检税机构发给的“烧锅发票”,还将被课以重罚。另外,各种名目的酒税层出不穷,像“落地税”、“门销税”、“坐贾税”、“印花税”等,税种之多、税额之重,与清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能及时收取税银,各地政府更是“添设税局”、“设役巡查”,此时的统治者已全然没有了颁行“酒谕”的闲情,再也顾不上奢谈什么酗酒之害、禁酒之益,而是斤斤于酒税之征,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胃口”。再加上吏治的腐败,层层不乏中饱私囊者,积习所染,流弊丛生,广大酒户身受重缚,苦不堪言。封建政权的残暴与腐朽的一面,在酒税中也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是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烧造的一套压手酒杯,共12只,大小形制皆相同,设计者别出心裁,分别用一年十二个月中不同花卉来装饰酒杯的外表。酒杯胎质乳白,器薄如纸,每只杯仅重22~25克,堪与神秘莫测的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杯相媲美。

十二月花卉依月份不同各有所异,色彩艳而不俗,而且画面静中有动,如四月杯绘红花,旁边有两只翩翩飞舞的彩蝶;七月杯在莲花丛中,既有翻飞的蝴蝶,又有成双的鸳鸯;九月杯在鲜花正开的桂树下的草丛中,伏卧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没有动物的,则在花丛下点缀其他草木山石。每个杯子都具有浓郁的时令气息,观之可亲,使人既饮酒又赏景,自然酒兴大增。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酒具 - 图7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除此之外,每个杯子的图案旁边,还都依景而题有相应的五言、七言诗句,一月杯题“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二月杯题“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三月杯题“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四月杯题“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五月杯题“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六月杯题“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七月杯题“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八月杯题“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九月杯题“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十月杯题“千载白衣酒,一生清女香”;十一月杯题“广殿清香发,高台远吹吟”;十二月杯题“春风弄玉来清书,夜月凌波上大堤”。在每只杯子题诗的下面,都钤一“赏”字印。在圈足内底青花双圈内,均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琥珀荷叶杯

此杯1974年于江苏省江宁沐睿墓出土,杯身为卷拢荷叶形,周围为浮雕或透雕错落有致的荷茎和水草,在其一侧圆雕渔翁作荷叶杯之把手。渔翁上身袒露于外,腰间挎一渔篓,右手抓杯口,左手握鱼,面露喜悦之色。犹如江中渔翁辛苦一天,满载而归,望着篓中之鱼,仿佛看到了杯中酒绿,好不开怀!

江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河海交错,渔产丰富,古时候,此地的先民们多以捕鱼为生,这里出土的荷叶杯上出现渔夫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荷叶杯出现较早,唐诗宋词中屡有吟及荷叶杯者,如“茶烹松火红,酒吸荷杯绿”、“疏孛柳花碗,寂寥荷叶杯”、“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等。在出土文物中,也已发现许多荷叶形酒杯,唐宋时期多为金、银、玉、瓷等质料制作的荷叶杯,明清时期则用犀角和琥珀等来制作荷叶杯,更显出对用荷叶杯饮酒这种习俗的重视。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酒具 - 图8琥珀荷叶杯

彩漆鸟形杯

此杯系清代彝族人制作的肖形酒器。杯身为圆雕,鸟形,喇叭形圈足,鸟尾平展向后,鸟首斜前伸,鸟背和腹底各插有两根竹管。杯体黑漆作地,用红、黄两色绘羽毛,腹部饰古泉纹。盛酒时由杯底竹管注入,然后将杯体摆正,由于杯底竹管较长,几欲接近杯背,故酒液不会溢出。饮酒时则从背部竹管吸饮。用倒装结构的杯、壶盛酒,美酒则不易泄漏,浓郁的酒味也不会蒸发,如此设计,真可谓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显示了彝族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平。

其实,倒装酒器并非清代彝人首创,而是早已有之。1968年,在陕西豳县出土了一件宋代耀州窑的瓷器——青釉刻花倒装酒壶,其设计原理已相当成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件倒装酒器。与这件青釉刻花倒装酒壶相同的瓷倒装酒壶,在日本出光美术馆亦收藏一件,大概亦为宋代耀州窑的杰作。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酒具 - 图9鸟形玉杯

双童耳玉杯

这是清朝早期精工制成的一件仿古玉器。高5厘米,口径6.4厘米,圈足底径3.1厘米。杯呈圆形,敞口、深腹,圈足略外撇。杯腹两侧镂雕对称的两个童子作为杯耳,小童子双足立于祥云之上,云朵近似矩形,刻以云纹,外端略向下倾斜。童子直立,双手并拢,扒住杯口沿,面朝杯中做窥视状。童子的腹部与杯壁之间的空隙恰好便于手握,形成双耳。

该杯本由青玉制成,然器表却有大片人工染色痕迹,并扩散浸入器壁,形成不同层次的颜色。据传一向好古的乾隆皇帝看到此杯时觉得颜色特别,就去问当时正在宫内造办处当差的著名琢玉工匠姚宗仁,没想到姚称该杯是他祖父制作的仿古玉器,并告诉皇帝制作方法。乾隆听后且喜且叹,禁不住写下了《御制杯记》以记之,并命令工匠刻在盛放此杯的紫檀木盒上。1981年安徽六安出土的宋代鎏金银托盏,以及传世的元代双人耳礼乐玉杯等,均以双童为耳。尤其是后者,作为杯耳的双童手扶杯沿,足踏祥云,其镂雕方式与双童耳玉杯极为接近,而且都是利用童子与杯腹壁之间的空间作把手,杯身的造型亦相同,说明姚氏仿古是有所本的。姚氏一家数代在清朝早中期均为琢玉名匠,善造假古玉器,有不少作品流传于世。双童耳玉杯作为仿古器,同时也是宫廷实用的酒器,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人们重视。此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酒具 - 图10玉杯

“金瓯永固”金杯

清代皇帝于每年正月初一举行元旦开笔仪式时的专用酒杯。通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杯呈斗形,两侧立夔龙为耳、夔龙头各安珍珠一颗;三个卷鼻象头为足,以金丝象牙围抱足两边;杯身满錾宝相花,花纹对称,镶嵌以珍珠、红蓝宝石做花心,点翠地。杯口刻回文,前面正中开光,錾刻阳文篆书“金瓯永固”四字,后面钤“乾隆年制”款式。据嘉庆帝丁卯年(1807年)御制诗《元旦试笔》的注释获知,清朝元旦开笔仪式始于雍正,定制于乾隆;仪式定于元旦子刻在养心殿东暖阁之明窗举行,该金质镶嵌珠宝的“金瓯永固”杯是仪式中必不可少的御用法物之一,用以盛屠苏酒。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始于乾隆四年,次年成,以后又有补充。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内库的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要求在制作之前应先画图样呈览,经亲自过目批准后才能承做。制作过程中又再三修改,并且强调“往细里做”,直至皇帝十分满意方可。因此,该“金瓯永固”杯尺寸虽小,但造型别致,工艺复杂,繁缛的纹饰,加上通体光灿晶莹的珠宝,显得精美异常。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物。“金瓯”寓意国家政权,取名“金瓯永固”,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永远巩固地保持政权的一种奢望。该杯现藏故宫博物院。

錾花银提梁壶

在北京故宫,藏有许多精美的清代文物,錾花银提梁壶便是其中之一。该壶为圆体,细颈深腹,有圈足,盖隆顶,四棱宝珠状钮,盖缘有对称双环钮,各连一个大圆环,与提梁相套。提梁下部呈S形,上部是U形活动提手。细长流,铸作龙头衔流管状。腹部与流相应处,有一个环形小錾。壶上通体錾刻精细花纹,盖上是海水云龙纹,颈部为松鼠葡萄纹,肩部一周云龙纹,腹部以山水竹木为背景,刻画了老者对弈、饮酒赏月、携琴访友、读书吟诗等人物图案,近足处有一周杂宝纹。錾刻的阴线内填充黑漆。壶高31厘米。

这件银壶造型典雅,錾花细腻,锃亮的壶体与漆黑的花纹形成强烈的对比,花纹图案活泼舒展,体现了浓厚的中国画风韵,是清代乾隆时期银酒器中的精品。

龙纹玉觥

清代乾隆年间仿古玉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御用酒器。以青褐色玉料仿古雕刻而成,局部有铁色浸痕。高11.3厘米、口径7.4~12.1厘米。整体呈不规则椭圆形,方唇、直腹、平底。口沿部成流线形,外侧阴刻回纹一周,回纹纹样与周代青铜器上的一致。腹部在勾连云纹锦地上浮雕一龙作为主体装饰,龙首、龙尾均凸在器之两侧,其形象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底部中央阴刻乾隆仿古玉器常见的篆书款“大清乾隆仿古”六字,内口沿阴刻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御题楷书七言诗一首,称此器原名龙尾觥,系仿古玉器,玉料上的浸痕非人工所致,乃制作前的天然浸蚀。

清代是我国玉器制作工艺的鼎盛时期,仿古玉器为其一大特色,而尤以乾隆朝为盛。龙纹玉觥古色古香,色彩庄重,代表了乾隆晚期仿古玉器的风格和成就。该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知识链接

清代的玉器酒具

玉器自新石器时代初期就已出现,一直长盛不衰,但做酒器的玉器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多起来。不过,一般的玉器都无年款,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才开始在玉器上刻款,而且数量并不是太多。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说法,赋予玉许多神秘化的品格。儒家释玉有九德,并以玉喻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礼仪用玉一直是显贵的专用品,并用玉通天达地、祭鬼祀神。清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玉器的使用范围也大大地扩大了。礼仪用玉虽未消失,但雕琢已相当粗糙,无法和同时代的其他类型的玉器工艺水平相比。雍正时期是清朝玉器工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经过了从顺治到康熙近80年的创业以后,清朝的江山已固若磐石,从雍正开始,经济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尤其是玉器制造业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从雍正至嘉庆近一百年中,玉器的作品之多、应用范围之广,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玉器种类之广,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饮食器皿、装饰品、陈设品到文房用具、宗教用品甚至家具,式样繁多,鬼斧神工,已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地步。无论是玲珑奇巧的小装饰品,还是重达万斤的玉山或五千斤的玉瓮,都精雕细琢,展现出琢玉工艺的一派繁荣景象。

不过,玉器毕竟是高档奢侈品,尤其是玉酒器,一般只有皇室和贵族才能使用。在清代宫廷里面设有“造办处”,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类物品,其下所设的“玉作”便是承做玉器、珠宝的重要作坊,其中的工匠都是来自苏州、扬州等玉器制造业发达地区的能工巧匠,也有少数是从新疆征调来的。由于玉酒器使用者的地位非常显赫,因此选料都相当考究,制作也格外追求精美,使饮者在品酒的同时,也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