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刺绣工艺与审美

刺绣对工艺要求极为严格,可以归纳为五点:即顺,齐,平,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平是指手势准确,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

第一节 针尖上的艺术

刺绣用具

底布是刺绣必需的材料之一。

不同的底布,对用线、针和图案都各有要求,这样绣出的绣品才美丽漂亮。首先从布的种类上分,大致有三类:植物纤维布、动物纤维布、化纤布。

植物纤维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各种纯棉、麻和棉麻交织布。一般比较细软、轻薄的棉布适合做各种小面巾、手帕、面包巾、小餐巾等,而较厚实、挺括的棉布则适合做大的台布、床罩、冰箱布、枕袋等。

动物纤维布包括丝绸、软缎、乔其纱、羊绒、法兰绒、纯毛呢料等。一般丝绸软缎多用来做高档睡衣、婚纱帐幔等床上用品,用纯丝线刺绣。服饰、荷包、围腰上的动物、花鸟等,常用法兰绒刺绣动物的毛或是鸟的翎羽等。

化纤布由于熔点低,不像棉麻毛质材料那样耐高温,因此最好不用棉线、丝线来刺绣。化纤布较适合做机绣或丝带绣、珠绣、亮片绣等。

绣线的种类也和布的种类一样,有纯棉细绣线、纯棉粗绣线、合股线、麻线、真丝线、机绣线、毛线、金银线、化纤线等。其中以纯棉绣线为主流绣线,用途也最为广泛。

纯棉细绣线是由单根纱合股捻成,大致包含40个色系,且每个色系从浅到深有6至9个色阶,它可合股使用。纯棉细线在较为粗糙的底布上最好用合股绣刺绣,如若不然,那么绣出的图案就会极易发泡而露出底布,显得一点儿也不平整。纯棉粗绣线是由3根纱合股捻成,色系较少,且每个色系的色阶也只不过才3至5个,通常不合股使用,适合在麻底布、绒底布上刺绣。合股线多为国外进口绣线,常由6股合成。

线原本就富有光泽,颜色自然十分雅致,每个色系都含有灰的成分,像是灰绿、灰粉、灰蓝等。制作纳纱画、绒绣画等时,最好用合股进口线。机绣线,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缝纫机上使用的线,质地非常富有韧劲,很结实,不易断股,在缝纫机上使用效果很好。这种线由于含有滑石粉和浆的成分,在手工刺绣中较易打死结,再加上绣线与布的亲和力太差,刺绣时绣线不易被摆平,而不适合手工刺绣。

第三章 刺绣工艺与审美 - 图1绣针

绣针是女红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绣针按针尖的特点可以分为圆头针和尖头针。圆头针适用于真丝、网纱等有细孔的面料,以免针尖穿过面料纤维,导致面料抽丝。其他的面料则用普通的尖头针即可。按绣针的外形可划分为羊毛针、苏针、欧针、钝头针四类。羊毛针最细,供绣人像之面用;苏针次之,锋尖锐、鼻底钝,不易伤手;欧针,粗而鼻底利,易伤手;钝头针针头粗钝,鼻底粗长。

挑选绣花针时要尤其留意针的两头,即“针鼻”和“针尖”。针鼻应是椭圆形,这样的针鼻不咬线,即不易把线割断。针尖则越细越长越好。纳纱绣的针尖应短而圆钝,针鼻最好宽大。因为纳纱最常使用合股线或粗捻线、毛线。针鼻细小,穿线就会显得非常难办。

绣针若长期不用,应浸泡于机械油中或用油纸包裹,也可埋藏在石灰粉中,以保证隔绝空间和水分,防止发生化学反应。平时用针时,可常在头发上磨蹭,让绣针上沾满头油,达到防锈目的。

刺绣用的剪刀也有很多种,如剪线头的剪子,剪刀尖应往上翘,这样可以避免剪针头时剪刀尖挑剑绣花上。而用来雕绣和抽丝的剪刀,刀尖应细尖锋利,最好选用钢口好的剪刀,因为这样的剪刀可反复使用,并且越磨越锋利。

花绷子从形状上分方形和圆形,从材质上分木制、竹制和塑料三种。一般圆形花绷子有竹制的和塑料的两种,分大、中、小号,大号直径30厘米,中号直径20厘米,小号直径12厘米。一般图案面积占花绷子面积的1/2即可,绷子要上紧、上平,这样绣出的花才能平整。

刺绣针法

1.平针:是刺绣最基本的针法之一,运针平直,只依靠针与针之间连接方式进行变化,从中演变出许多针法。做法是将绣线平直排列,组成块面,每一针的起落点均在纹界边缘。要求线迹平行、均匀平直、面平边齐、不重不露。纹样之间的线条,靠空出底面来表现,俗称“水路”,须均匀、流畅。因针脚的不同,排列方式有下列不同名称:直平针、横平针、斜平针。

直平针:用竖直的线条依轮廓线方向排列运针,针脚均匀落在轮廓线的边缘,边口平齐匀整,绣线颜色在一个单位内为一种颜色。

横平针:用横直的线条依纹饰横断方向运针。

斜平针:用斜向的短直线依轮廓线进行刺绣的针法,这种针法比较适合绣花瓣和色彩不太丰富的纹饰。

2.套针:套针是刺绣常用的主要针法,绣线排列灵活,接色、镶色运用自如,用绣线以长短针脚起落相嵌、等长排列,有单套针、双套针、集套针等。

单套针:又叫平套针,绣线第一批由纹饰边缘起针,落脚边口齐整;第二批在第一批的中间处下针;第三批紧接在第一批尾部;第四批紧接在第二批的尾部,后依此类推。单套针一般针脚较长,用线较粗,同一批针距之间均须留有间隙,以便下一批下针。从第二批以后针不必齐,应该长短参差,相互交错,使得可以隐藏针迹及绣线和色彩,使之晕色和顺,花卉绣品多采用此绣法。

双套针:还是采用单套的方法,只是套得更深、更紧密。双套较之单套针脚短而且密,用线较细,较容易和色,在圆转处针迹短不易露出针脚,色线的光泽也就饱满厚重,用来表现花卉、羽毛等都较适合。

3.戗针:采用短直针分批顺势而绣,以后针继前针,一批继一批戗上去。每一批的色度都有变化,分批越多,色泽转换越柔和。戗针又分反戗与正戗,从内向外戗,做一批压一条线,称反戗;从外向内戗,不压边线,称正戗。无论正戗还是反戗,在遇有纹样重叠的地方,均须在上层纹样的边缘留出一条露底的线条,俗称“水路”。水路讲究宽窄均匀,流畅饱满。戗针的特点是色泽丰厚,批批匀净,光影关系明显,具有类似浮雕的艺术效果,极富装饰性。

4.刻鳞针:是表现鳞片形象的手法,有三种表现方法:叠鳞、抢鳞、扎鳞。叠鳞:是在绣料上直接一片一片用针法加绣,不需打底,鳞片间留水路。抢鳞:是采用长直针和短直针套绣,绣成鳞片里面深,边缘浅。扎鳞:是先用直针铺底,再用缉针绣出鳞片的形状。

5.铺绒绣:是仿手工挑织纬线的一种刺绣方法,绣制时先用合股线或生丝线,均匀铺上直(经)线,再用劈绒线作纬挑织起花。一般从纹饰中心向左右对称挑绣,绣纹多做几何纹,也可绣折枝大花朵。

6.纳绣:也称纱绣,用素纱、罗织物为底料。用彩线在底料上有规律地依格眼的不同方向缠绕进行的绣花,因不同的方向又细分为纳纱、戳纱、缠纱等绣法。

纳纱:在每一个经纬交叉点上扣绕一针,构成纹样。这种针法,数格必须准确,相隔多少眼一针也要固定,否则花纹就无法组成。绣线一般采用劈绒线,即将一根丝线劈成若干股,具体看纱眼的大小。

戳纱:是跨纱格经向或纬向穿绣的方式,最少跨两根经纬线,可以绣成各种几何纹锦。

缠纱:缠纱绣是沿纱底横向缠绣每一格眼内的纬线,其上再用别的针法加绣纹饰。刺绣成品效果厚重瑰丽。若依设计适当隔断一些经线,可以和缂丝乱真,最讲究的绣衣一般以此绣法为底,极费工、费时,实物仅见于明代帝王衣饰。

7.缉针:缉针也叫切针,俗称刺针。采用回刺方法,针与针相连而刺,第二针要落在第一针的针眼内再起针,针迹须细如鱼子,即俗称“一芝麻三针”,用来表现须发、藤草及勾勒纹样轮廓。

8.滚针:它的第二针要在第一针的1/3处起针,把针脚藏在第一针的线下,以此类推,用针针相逼而使线迹紧密相连。这种针法适用于刺绣植物枝条和花叶的茎、鸟的眼睛、昆虫的毛发以及各种粗犷的线条。

9.接针:与缉针的针法相近,但缉针是第二针要落在第一针的针眼内,然而接针则是第二针紧接第一针的尾部并刺破尾部,将丝线中分的刺绣方法,使得垂直的线条延长而不露出针脚,要求针迹长短相等,这种针法适于绣文字的转折处。

10.钉线:把绣线钉固在底料上构成纹样,叫钉线绣。被钉住的线比较粗叫“综线”,固定用线比较细,叫“钉线”。先用综线铺排出纹样,然后用钉线把综线固定。基本方法非常简单,但变化很多,有钉衣线、钉小线、钉综线、钉马尾、钉羽毛等;钉固的方法又有很多变化,最常用的是单线缠绕钉固;也可以在钉固的两针之间套一针,如同缝纫中的“锁扣眼”一样,这样就在综线的旁边增加了一道细线,增强了条纹的视觉强度。综线与钉线的颜色配合也可以出现变化,或对比强烈,或同色相依,或近色并置,均无不可,形成丰富的色彩变化。钉线绣除圈画纹样轮廊之外,还可以排列铺陈为块面纹样,叫“盘金”、或“平金”。

11.钉针:这种针法是在平针齐绣的长针脚中部横钉一针或数针,针脚取直线排列,能起到压抛线与加饰花纹的双重效果,在实用绣品中应用较广。

12.眉睫针:是专绣眉毛、睫毛用的针法,俗称“扒眼睫毛”。

13.扎针:又称勒针,是专门刺绣鸟足爪的针法,先用直平针打底再用横针加在直针之上,如同扎物一般扎出鸟足爪之形。

14.松针:是按放射线状运针,丝线布列如半扇形或轮状,外圈落针多在一圆周上,但收针都在同一针孔内。这种绣法北方民间又称“扒松米”,绣成轮状称“拔车轱辘”。

15.撒针:撒针的针脚分布有如一把撒出,按放射状四面运针,或蓬松地内聚外散地取漫射式运针,表现蓬松羽毛或枝叶的地方多采用这种针法,也有的地方叫“蓬铺针”。

第三章 刺绣工艺与审美 - 图2平针是刺绣最基本的针法之一

16.拉锁子:国际上称“北京针”,也称打倒籽,运用的是缠绕针绣法。拉锁绣经常用加捻的丝线或捻金线、捻银线绣作。它的绣法是须用大小两根针,大针穿粗线,小针穿细线,绣时大针要全线引出绣面,小针则从绣料的反面刺出,露出半根针,大针引线缠绕小针一圈,形成一个线圈,然后将小针引出把大针的线圈钉住,以此循环。如果大、小两针的色线不同,即可收到丰富的色彩效果;如用对比强烈的两色,则可形成“并置”的混合色,搭配得当,可出现有趣的变化。拉锁绣的特点是线条高凸齐整,细密坚实,受小摩擦不致损坏。常见的方法是与“打籽针”相结合,形成和谐厚重的效果,美观耐看。

17.锁绣: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绣法,是在锁针针法的环圈纹单元结构内,进行锁套连接构成锁链形绣纹,因其形状如同链条,故称锁绣。锁绣根据线圈的大小和形态有闭口式锁绣、开口式锁绣、双套锁绣三种变化。

闭口式锁绣:是环套起落针在同一针孔内。

开口式锁绣:是环套因需要有或大、或小的开口。

双套锁绣:特点是曲展自如,流畅圆润,用来表现线条或圈界形象的轮廓,可以形成严整清晰的边线。在表现块面纹样时,则须讲究排列,使线条排列与纹样形状相吻合。双套锁绣的针迹呈链环状结构,与平绣相比具有较强的消光性,由于反光弱,更显色彩厚重,不浮艳。双套锁绣的和色不如平绣那样柔顺,但运用得当仍能形成色彩的深浅变化。

18.打籽绣:打籽绣最早见于战国,汉以后较为普遍,多用来绣花蕊,又叫“结籽”、“圈子针”,是刺绣的基本针法之一。

通过简单的扣结方法利用绣线在绣底上挽成小扣,结为小颗粒。引线出底面后,用针芒在绣线附近的末端向内绕一圈,然后在距离原眼一二丝的距离下针,收紧圈线即成一籽。密排颗粒既可成线,又可成面。要求用力均匀,否则每个籽粒大小不一,肥瘦有异,显得极为杂乱;同时籽粒要密排不露底,露出针眼影响绣面的整体效果。这种绣法给人以平整细致、井然有序的感觉。

19.擞和针:擞和针又叫长短针,在《雪宦绣谱》中也称羼针。此针法是用长针和短针结合一起使用,遇到转折处也可用长短针逐渐圆转,有调色和顺的优点,绣出的作品写实感强,山石多用此针法表现。

20.十字绣:也叫十字挑花绣,是用绣线在纱、罗、布等材料底上绣上十字,用无数个十字组成各种图案。挑十字需要数格子或数丝,所取的丝数一般须单数,在同一纹样内,如果需要表现深密的地方也可以用双数。这种绣法能够很灵活地组成各种变形图案,也可用作花边,既美观又实用。十字绣在当今的少数民族地区仍非常流行。

21.乱针:乱针采用的也是长短针,只不过是不规则地用针用线。这种技法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用以表现油画和摄影作品最佳。

22.网绣:这种绣法与其他绣法不同,又叫“格锦”,是用针线的横、直线条组织成网状结构来表现绣作的图样,完全用并行线与另一组并行线交叉而成各种形状。

双面绣与织绣

双面绣是变体绣的一种,亦名“两面光”。双面绣在我国北宋时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经苏州刺绣艺人的钻研改进,得到很快发展。现苏州的双面绣产品,多作为国家的礼品、展品,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现湘绣、广绣等亦有双面绣生产。

双面绣是在一块底料上,一针绣出正反色彩一样的图案的一种绣法。它和单面绣不同,单面的绣法只求正面的工致,反面的针脚线路如何则可以不管,而两面绣则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绣时将线尾剪齐,从上刺下,在离针二三丝处起针,将线抽剩少许线尾,下针时将线尾压住,连续几次短针,将线尾藏没,使正反两面都不露线头。绣时把针垂直,不刺破反面的绣线,还要掌握住排针的技巧:按次序非常均匀地排列针脚,疏密得当,才可使两面相等。

双面绣的框架有外方内圆结构、台屏结构、圆形结构。框架有紫檀木框架、鸡翅木框架、花梨木框架和白木框架。

织绣是用棉、麻、丝、毛等纺织材料进行织造、编结或绣制的工艺品。中国织绣工艺品种繁多、绚丽多彩,主要有刺绣、织锦、缂丝、抽纱、花边、绒绣、机绣、手工编结等。

第三章 刺绣工艺与审美 - 图3

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此后,经过殷商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织绣工艺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双面绣精品

秦汉,尤其是汉代,丝织品种更为丰富,有锦、绫、绮、罗、纱、绢、缟、纨等。汉代丝织的花纹,常见的有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吉祥文字、各种几何纹。

六朝时期的织锦,以四川生产的蜀锦最为著名。蜀锦是三国时魏国、吴国所争求的一种高级丝织品。织绣纹样在继承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它改变了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的形式,构成了有规则的波状骨架,形成几何分割线,从而更加样式化。

1982年,曾在湖北江陵马山发掘了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丝织品、编结和刺绣等。丝织品的品种有绢、罗、纱、锦等。花纹有几何纹、菱形纹、S形纹等,几何纹中还饰有龙凤、麒麟和人物。在大批的刺绣中,有绣裤、绣袍等,绣底多用绢,用辫针绣出龙、凤、虎、三头鸟,以及草叶、枝蔓和花朵,线条流畅,技术高超。

刺绣工序

刺绣工艺过程有设计、勾稿、上绷、勾绷、配线、刺绣、装裱等。

1.设计:即是创作出适合各类绣品的画稿,也是刺绣的蓝本。日用绣品一按照绣品的品类设计成折枝花、散点、一团四角、侧角、边花、单独纹样等白描稿,少量为彩色稿。刺绣欣赏品,必须设计与选择能发挥刺绣艺术语言、充分施展刺绣针法表现力的国画、油画、装饰画以及摄影的人物、山水、肖像、花鸟等题材的作品,题材要丰富多彩,针法要各展所长,效果要各有其神,千姿百态,百花齐放。

2.勾稿:从设计完成的绣稿上,复制出一张黑白单线的轮廓稿。如果是油画、水彩画或摄影稿,还需勾出光线明暗层次。这张勾稿是钉在底料上勾绷用的。

3.上绷:将底料安放到绷架上的过程,先将两块绷布(白棉布)分别与底料两头缝接起来,形成一块整料。再把绷布嵌入两根绷轴的嵌槽中,用嵌条嵌紧,转动绷轴,将底料绷在两轴之间。再用绷闩两头分别插入绷轴两端的长方形孔内,用绷钉插入绷闩的小孔内,以固定位置。然后在绣地两边用棉线来回交叉缝制,接着用绷线穿过缝线的交叉点中,缠到绷闩上,再依次逐条拉紧,使绷面纬向平服。

4.勾绷:将勾稿用细针钉在底料反面,透明的底料从正面呈现出稿样,再用铅笔或毛笔在底料上将线稿勾画下来,如底料透明度差,可放在装有灯光的玻璃台上勾稿。勾稿上的线条作为刺绣者下针的依据。日用品一般是批量生产的,可先用针在勾稿上戳出排列均匀的小孔,再将勾稿覆盖在绣底上,用油墨帚轻揩,这样油墨通过小孔将图稿印到绣底上。

5.配线:按照绣稿的色彩挑选所需的色线。绣稿上有多少色就要配多少色线,为了达到镶色和顺,一种色彩往往要选若干个色级,如一朵红色牡丹花,从深到浅要配十多个色级的线,才能表现出理想的效果。乱针绣一般采用油画或摄影稿,配线时,除物象本身色线外,还有环境反映色,色彩更为丰富,配线尤为复杂。

6.刺绣:根据绣稿要求与绣者在再制作过程中的创作意图,选用合适的针法与粗细不一,色彩不同的色线。一般在绣前还要将花线擘成一绒或几丝。线擘好后穿针引线,开始刺绣,刺绣时,一手在绷上,一手在绷底,下手将针自下而上刺出绣面,再将针从上刺下。这样此起彼落,循环往复,直到将绣品的纹样在形、色、质方面都取得完美艺术效果为止。

7.落绷:当底料上的纹样全部绣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将绣件从绷架上取下来,称落绷。日用品绣成后只需拆掉绷线,拔下绷钉,退出绷闩从嵌槽中抽出绷布,将底料与绷布的缝线拆掉,取下绣品。

欣赏品按单面绣或双面绣要求托裱,在托裱过程中落绷。

8.装裱:刺绣欣赏品,都需要装裱。通过装裱使绣面平整,服贴,有利于刺绣品的欣赏。

单面绣品的装裱方法基本上与中国画的装裱方法相同,先在绣品背面托上几层纸,用棕帚笃紧,在四周废边上抹少量浆糊,贴在木板上,在通风处晾干后,从板上揭下,四边切齐,四边镶上绫、绢织物的边框,不仅装饰美观,更重要的是使绣品增加了厚度和牢度,起到了保护绣品的作用。

双面绣,是正、反两面都可观赏的绣品,需将绣片嵌入两片透明玻璃的中间。装裱前根据绣件的形状、规格尺寸,划好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然后将绣品紧夹在两块玻璃中,并将边缘上翘贴在一块玻璃上,装上相应的镜框,划去露出框子口外的底料,再把它放到座子上面,这样就能从正反两面观赏绣品了。

知识链接

文章与刺绣

文章,在现代汉语中意思为写作的作品。在古代,“文”指用青、红两色线的刺绣,“章”指用红、白两色线的刺绣。“文章”两字古意为锦绣。

第二节 刺绣的审美

艺术的特点

中国的刺绣工艺虽流传广泛,但是无可否认,刺绣艺人只有在经过多年深厚的学养,将运针及施色相互配合得当,才能诠释出最为完美的作品。即便是绣制一条弯曲的线条,其中也会有数百只短长针相互交替,要令针脚齐匀,要使绣成的线条达到流畅逸动的效果,那么至少得需要经历十年的刻苦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在杂乱的线里,理出缜密的思路。如何在方寸间运针和用线,与此同时又不会过于俗艳奇巧,还得能表现淡雅纤丽的风采,这才是刺绣最令人颂赞与神往的地方。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在织物上由各种线料织出图案的工艺,刺绣品的图案往往工整娟秀,它的色彩清新高雅,它所拥有的针法丰富,它在世人面前呈现出了雅艳相宜、细腻绝伦的特点。

1.用线条说话

“线条”是中国艺术的性格,表现于绘画的白描、铁线描及高古游丝描;书法中的汉隶、行书、草书;佛像雕塑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更表现在卷轴形式概念上的运用。而作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刺绣,可谓是线条性格里精工巧艺的极致表现。运用不同特质、色彩渐层的丝线穿引,以线的粗细、长短、疏密、浓淡,佐以排比、层叠、交错、缭绕的线条语言,当刺绣艺人以缜密的巧思及纯熟的技艺,在针尖处排列组合时,线条便有了丰富的对话与表情。尤其绣线本身的光泽度,使二维空间里的刺绣作品,具有多彩的光灿效果及微妙的肌理变化。

2.绣与画的完美结合

刺绣的线条、色彩及光影的表现赋予其独一无二的艺术性,而这一切都是借由一针一线积丝而成,和肆意挥洒的绘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刺绣依存于绘画的形式,必须先有画稿,再经过以针线分析画稿内容的过程,刺缀于织品上,其以复制为基础的艺术表现力无异于是用线条的语言进行的一次美感的再创造。这“形似”背后的意义,其中包含了刺绣艺人对针法线径的走势安排、色彩的晕染效果以及丰富的肌理光影表现等学问,不仅仅是形似的问题。若以曲目与音乐演奏来比喻绘画与刺绣的关系,画稿就像是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曲式,而刺绣艺人就是演奏曲目的音乐家;杰出的音乐家必须对乐器音质、音色与乐理有深厚的认识,才能在音乐的曲调、和声、节奏中,完美呈现艺术“成品”;犹如刺绣艺人必须对针线材料的物性及画稿对象的媒材特质、造型、色彩、线条有非常娴熟的训练、观察与掌握后,才能透过针法的安排、分色及刺绣技术,以针线演练对画稿进行再次创造。可以说,每一幅绣画作品皆是刺绣艺人学养功力的精彩演出。

图案的象征手法

民间刺绣纹样都从刺绣工艺的角度反映了传统图案的精神品格。为数众多的吉祥图案普遍运用了象征性的表达方法,将祈福纳祥、驱恶辟邪的思想观念,通过谐音、会意、借代、比喻等方法化为图形。已知最早的刺绣图形是“天子褒服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些图形已经具备了象征意义。据杜佑《通典》及有关古籍描述,日、月、星辰意为照临无私;山,意在稳重镇定;龙,意在神奇应变;华虫,意为文采华丽;宗彝就是宗庙彝器,指虎尊与兽尊,意在忠孝智慧;藻是水藻,作为草状,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作谷粒状,意在养民;黼为斧形,刃白而身黑,取其决断;黻就是两弓相背的图形,取其明辨。明万历皇帝的衮服已从定陵出土,可以清楚地了解十二章的刺绣纹样与装饰部位。从其题材的取舍不难看出最早的刺绣图形就以象征的手法,表现着对理想的肯定。如照临、无私、镇定,忠孝、决断、明辨等概念,都是不能用形象表明的抽象事物,但是,通过象征的手法,这些概念却得到了准确的表现。这种手法代表着古代刺绣图形的设计思想,历代传承,不断拓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创作原则。

第三章 刺绣工艺与审美 - 图4花的刺绣图案

早期的刺绣实物也证明了象征手法的普遍应用。战国楚墓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实物都代表着那一时期刺绣纹样的主流,题材包括:龙、凤、虎、鸟、天气、茱萸、花草及不知名的神兽、珍禽。共同的特点是流畅、飘逸、神秘而优美。虽然,至今尚未能够全部彻底破译纹样的准确意义,但从显而易见的选材趋向上可以看出:龙凤是男女或帝后的象征;龙凤合体相蟠是阴阳结合的比喻。其中希冀繁衍昌盛、后继隆兴的主题思想已非常明确。虎是勇猛劲健的象征,《山海经》中已经记述了“虎食百鬼”的传说。战国刺绣中出现的虎形无疑象征着对“鬼兵”、“祸祟”的威慑。茱萸纹是最早出现的吉祥花草之一,自汉代至南北朝仍沿袭不辍,深受欢迎。

《风土记》上说:“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葛洪《西京杂记》也说:“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古,莫知其由。”《续齐谐记》里还记述了一个汉代桓景一家人因佩茱萸而免遭灾祸的故事。由此可见,茱萸纹所暗喻的主题一定是辟邪驱祟,保佑安康。这些纹样的出现,都是象征手法在刺绣中的体现。象征祝福、赞美、驱邪、纳祥等正面、肯定的命题,已经构成中国传统图形的内涵特征。

虽然,以上所说的刺绣实物均出自古代达官显贵的墓葬,体现着贵族的奢华与铺张,但是,纹样的设计与刺绣工艺的实施,却记录着古代民间劳动者的功绩。吉祥、幸福的象征命题是民众的创造,是无数民间艺术家对生活实质的感悟。事实上,宫廷美术的创作一刻也离不开民间美术这一坚实的基础。

1958年,明定陵出土了两件刺绣方补,都是用于上衣正背的装饰。方补清晰生动地刻画了老虎、艾草、花卉和“五毒”的形象。按古代民俗惯例,五月为“恶五月”,百虫复生,瘟病易起,故于端午日施行饮雄黄酒、熏虫、晾晒、清扫等一系列节令活动,迎接夏季的到来。端午活动中还包含着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扎五丝索、画老虎、挂钟馗像、佩五毒香包等民俗事项也都是以象征性的手法表明了辟除疾病、祈祝康宁的渴望。这种习俗流传广泛,深入人心。宫廷内部端午穿艾虎补子服的风气,无疑是对民间习俗的响应。刘若愚《明宫史·火集》:“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说的正是这种刺绣补子。“五毒”实际上是虫毒的象征。吕种玉《言鲭·谷雨五毒》:“古者,青齐风俗,于谷雨日画五毒符,图蝎子、蜈蚣、蛇虺、蜂、蜮之状,各画一针刺,宣布家户贴之,以禳虫毒。”五毒的内容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显出差异,但共同的特点是集五种毒虫而以专食百鬼的老虎镇之,其含意非常明确。至今,广大农村仍保留着端午日挂艾虎、穿五毒肚兜、挂五毒荷包的习俗。

运用象征手法设计的刺绣图形不胜枚举,服饰、佩饰、日用品刺绣中俯拾皆是。其实,在其他类别的民间美术创作中,象征的运用,也普遍存在。

鉴赏六要

一件刺绣作品的好坏首要取决于画稿的选定及画师描稿的功力,再者就得看刺绣艺人对画面线、色、光的巧妙处理与诠释。一件精彩的刺绣作品必须仰靠画师与刺绣艺人相互配合得当。画师的重要性对刺绣作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好的画师所画的画稿,当遇不到好的刺绣艺人诠释时,画境便被困在针线里,无法传达而出;同样,画功平庸的画师所描绘的画稿,纵使让绣艺再精湛的刺绣艺人刺绣,恐怕也是无力回天。

清末民初,近代刺绣教育的开创者沈寿,除了创立仿真绣绣制油画、素描及摄影媒材之外,对于近代刺绣史做出最大贡献的便是留下由其口述、由张骞记录而成的刺绣专书《雪宦绣谱》。其中“绣要”这一篇章,讲述了刺绣表现的精髓所在,即“审势、求光、配色、肖神、妙用、缜性”这六要,它同时也是欣赏刺绣最重要的六种角度。

1.审势

势即章法、构图。绣理通画理,一件刺绣作品气韵是否生动,取决于画面构图、比例及针法安排。刺绣的针法是线条表现的手段,其中所体现的是绣师审理画稿物象线条的功力。

如庖丁解牛,必须具备明晰的思维理络。如《绣刘奎龄松鼠图》,两只松鼠呈对角呼应的顾盼姿态,用平针绣成树干以凸显松鼠身上毛针所绣出蓬松的质感,并以粗犷的线条表现松针的细锐,夹缀以纤细稀疏的浅绿绣线,加强了水墨渲染的效果。审理画面物象间的主从关系,安排恰如其分的针法以表现不同的物象特质,能传达出“较画者更佳”的绣境来。

2.配色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意思是说,古代礼服上的青色与赤色相配称之文,赤色鱼白色相配称之为章,白色与黑色相配称之为黼,黑色与青色相配称为黻,黑、白、青、赤、黄五种颜色齐备称为绣。另外加入四季五色,将其适当配置,使色彩鲜明,才称为作工巧。入门绣者,无论绣制什么,都需要掌握住让色彩灿烂鲜明的原则。最基础的训练可以从绣制花卉开始,从中观察花瓣与叶片的色彩,阴阳向背的浓淡变化,参以针法纹理,不断更换色线,合物象真实的颜色,以达到设色精妙。到了中等程度,即便是普通的绣品,在每种颜色中,都会分为三到四种由深至浅的颜色等级。以花卉为例,花叶的边缘处浅而中间部分深,茎直的地方浅而弯的地方深。而精品的刺绣作品,仅中间茎叶的颜色,就要分成五到六种等级。绣线浓淡深浅的渐层学问,可以让山水有了远近,楼阁有了纵深,花鸟、人物有了生动的情态。

第三章 刺绣工艺与审美 - 图5刺绣王后服

3.求光

刺绣最大的特点即在于绣线本身具有立体的色彩光感,画面物象因光影产生的明暗变化也是通过色线晕染的效果来铺陈,其中许多细腻的细节处理与画面布局安排有前后顺序的关联。刺绣艺人对细微处光影变化的掌握能力,往往是看出其绣艺是否精湛的关键。一般来说,日月的光线强烈,灯火的光线微弱。面光的称为阳,背光的称为阴。简单来说,阳面亮而阴面暗,山水、人物、走兽、翎毛、花卉全是如此。在表现光影的变化之中,难度较高的就属表现人物的面部了,面部面积小而光线又变化多端,额头、颧骨、鼻子、脸颊、耳朵、眉睫之间都属于阳面,其他的都属阴面。其实不论是依据画稿还是实物来表现光影效果,颜色都属于之前所提到的那几类颜色之内,在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再找出深浅浓淡最符合的颜色。

4.肖神

刺绣无论花鸟、人物、山水、书法,皆有其精神所在,刺绣艺人若仅以形似为目的,而未能细观觉察到画稿的精妙之处,绣成的作品便会流于呆板而凝滞。“肖神”同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是抽象而难以言诠的概念。有时,于关键处多绣一二针,人物的灵魂即刻映现。刺绣人物最难,捕捉神韵于一瞬,看的就是刺绣艺人深厚的学养。比如说,花卉在明暗浓淡之中,依照画稿的情况,再略加几针,调和颜色,就会看起来更加生动;鸟兽在眼睛、脖子、胫爪等处,根据画稿的情形略加几针,这样神态就会显得更为逼真。人物和山水以及文字的绣法,也是如此。对于绣摄影的人像来说,就更得注意做到传神了。在沈寿根据油画稿创作《耶稣像》时,她就是将两三种色线穿在一根针上绣,这样才达到了十分逼真的效果。

5.妙用

绣线的色彩与刺绣的针法,有一定的限制与技术法则,但如何变幻运用却是无限的。绣理通画理,严谨的绘画训练,是刺绣艺人妙用线、色、光的基础,如果过分地拘泥于成法,绣出来的作品就不会精致;反过来说,如果过于讲求变化,但技术欠佳,也不可能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只有在不变中求变,融会贯通才能在变化中又不失分寸。比如说,以前绣花卉和山水,都是部分阴阳面,经常一枝花绣上了好几种颜色,而一座山、一棵树,也掺杂地绣了许多不同的颜色。那时候人们以为使用堆砌颜色的方式,便能达到明亮鲜艳的效果。这样的技法是无法绣出有笔法的画和天然景物的。

6.缜性

缜性,细腻的特质。欣赏刺绣作品,观察刺绣艺人对画面物象细微处的处理手法,可看出刺绣艺人心思缜密与否,观绣如见其人。缜性是对画稿笔法及物象形态的细腻观察,可说是“审势、配色、求光、肖神、妙用”的基础。绣花卉、鸟兽、人物、山水这些有阴阳面的对象,要进行仔细的考虑,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表现颜色的浓淡,景物的高低、远近、动静等;在绣摄影或油画中的人像时尤其得注意在嘴角、眼角、鬓发等处,需要做非常细致的处理。

其实,刺绣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动作细腻,而且审势、配色、求光、肖神、妙用无不需要非常细致的性格。

我们欣赏绣画若以艺术创造的角度而言,易陷于复制的迷思中;若以工艺技术创造与美感再造的观点来看,体会不同针法演绎出多变的线条语汇,此中针线所幻化的奥妙之处着实令人神往与赞赏。

收藏与保管

近年来,刺绣作品之所以能获得愈来愈多古玩商家及收藏家的关注,其原因主要有:

1.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文献《诗经》中就有“黼衣绣裳”、“衮衣绣裳”和“素衣绣裳”的描述,《尚书》也有“衣画而裳绣”的记载,陕西宝鸡市出土的西周时期辫子股印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湖南、湖北古墓中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绣以及湖南、江苏、北京等地出土的汉绣不仅图案纹样各异、品种多样,在绣技上具有很高的水平。唐代刺绣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戗针、盘金……等新针法,并出现了刺绣佛像等观赏品。宋代,刺绣与绘画结合出现了“画绣”,绣工精妙,几乎能与书画媲美。明代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涌现了北京洒线绣、山东鲁绣、上海顾绣、广东的金银线绣、苏州的绒线绣等,其中以上海顾绣最为著名,在材料与技艺上各具特色。清代的刺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宫廷绣,用料珍贵,绣工精妙,皇帝及后妃、王孙公子穿的衣服,室内陈设的欣赏品无不精美绝伦,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风格各异。

2.历代的刺绣品是古代匠师创造才智的结晶,并由此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刺绣名家,如唐代的芦眉娘,明代的韩希孟、倪仁吉、邢慈静、薛素素、顾媚、金淑芳等,清代的杨卯君、沈关关、马江香、曹墨琴、赵惠君、胡莲仙等,近代的沈寿、沈翌、华瑾、李佩黼、凌抒等,她们的作品在当时就为众多文人雅士所称誉,也是今天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们关注的珍品。

3.刺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服饰、绘画、宗教、戏曲、民俗都有紧密的联系,每一件刺绣品不仅在技术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才能与智慧,而且从图案变化上显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

第三章 刺绣工艺与审美 - 图6民间刺绣作品

4.刺绣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媒体,中国最早闻名于外部世界即有丝织品(其中包括刺绣)。自汉代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后,中国刺绣随着铃声叮当的骆驼队穿沙漠、过草原将中国的丝织刺绣经中亚又辗转传到欧洲,使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前苏联巴泽雷克地区、德国斯图加特市附近都发现过中国丝织品,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外部的文化也传入了中国。今天我们在丝绸之路发现的刺绣实物上,可以看出历史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吸收的情况。

正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刺绣品以年代、产地、制作工艺、绣品品种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而形成名目繁多、品种丰富的藏品系列而逐渐显现出较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那么怎样选择投资收藏刺绣作品呢?总的来说,收藏刺绣品的策略,应以精品为主。具体来说,刺绣品有几种类型:

1.刺绣文物类,如湖南、湖北的楚绣,不仅针法技巧熟练,而且图案上体现了楚文化热烈浪漫的文化特征,即使是一小片也是十分珍贵的。

2.传世品中历代名家的作品。刺绣史上的历代名家在作品上都绣上自己名字或相应的印鉴(如“韩希孟”就印有《韩氏女红》、《武陵女史》、《韩氏希孟》、《希孟手制》等不同的印章。沈寿在她一生不同时期分别绣有“天香阁沈氏手记”、“云芝女士”、“天香女士”、“姓名常在御屏风”,后改“沈寿、雪君”,但晚年绣的《倍克像》无印章,这就需要找当时有关资料与之对照,以确定真伪。

3.当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觕盻、李娥英、彭永兴等的作品以及以清代开始就形成苏、湘、粤、蜀四大名绣中的代表作。

4.民间刺绣(包括少数民族刺绣)。民间刺绣以它独特的原始形态与乡情民俗以及随着时代发展有可能逐渐衰退以至消失,而显得分外珍贵。

由于刺绣品的材料(底料与丝线),大都是纯天然的蚕丝织成或捻染而成,从牢度上看,真丝纤维是天然纤维中强度是最好的,但真蚕丝中含蛋白质在90%以上,在文物保管中是最娇嫩的一类,因而在陈列保管中要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在陈列中可采用真空密封保护,用冷光源采光防护等等,在陈列室中设去湿机、空调机等设备,控制温度与湿度,尽量防止日光照射,必要的灯光要柔和并不可直射绣品,以防碳化、褪色。在收藏中,一要防潮;二要防光;三要防蛀。刺绣文物(包括复制品),除必要陈列外,最好是放在樟木箱中,如放入普通木箱与木橱中,要放入樟脑丸及干燥剂,储藏室中要注意恒温、去湿。每年霉雨季节前后,选择晴朗、干燥的日子拿出来在阴凉处吹晾几个小时,严防太阳直射,然后更换樟脑丸与干燥剂关紧箱盖橱门,必要时在箱子与木橱上覆盖一块绒布,尽可能避光保存。

知识链接

立体的贴绫

贴绫是山东出土的元代李裕庵墓中刺绣的一种绣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绣成的,极富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