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剪纸的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所有事物都能当作题材进行选择,围绕着祈福求祥和幸福欢乐的美好愿景,大胆地展开主题创作,极为巧妙地运用谐音手法,表达深层的寓意,像是鸡的谐音为“吉”,羊的谐音是“祥”;鹿的谐音是“禄”,如意和花瓶剪在一起,象征平(瓶)安如意等。

第一节 东北风情

黑龙江海伦剪纸

黑龙江海伦剪纸曾享誉国内外。这里的民间剪纸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俗谚有“家家女儿会剪纸,户户闺中爱绣花”、“窗外年猪叫,窗内小人红”的记载。每逢年节佳期,这里的农村妇女们总要剪窗花、喜字、福字、灯笼杆花等,用来装饰环境,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日常生活中,小孩的帽顶,妇女的围裙、鞋尖、鞋帮、线板、匣盒、针线篓、枕头顶等刺绣,也有很多美观别致的剪纸纹样。

海伦民间剪纸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作品一般画幅较大,风格粗犷,刀锋稚拙有力。除了用红色剪花外,多用黑色纸剪花,在背面再衬贴上鲜艳的五彩纸、蜡光纸、金银箔等,色彩效果明快夺目,具有浓郁的北大荒的乡土气息。在民间传统剪纸艺术领域,海伦剪纸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是广大劳动人民开荒垦地的勤劳质朴的生活写照。百年前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下关东迁移到这里的人们,同时也把关内的民间剪纸带到这里,与原居的满族剪纸融汇合一,终成特色。

海伦地区有许多美术工作者自新中国成立后就积极倡导、组织群众用民间剪纸形式反映新的生活。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挂笺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剪纸组画,以及新创作的《满族风情》,海伦剪纸新作品层出不穷,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一批剪纸人才继往开来,形成了一个海伦剪纸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和影响带动了整个黑土地,新剪纸创作活动迅速在北安、方正、兰西等地全面展开,形成了许多剪纸创作小群体。因此,黑龙江省剪纸创作活动非常活跃,已成立了剪纸的群众组织,经常举办剪纸展览,开展剪纸艺术节活动,出版剪纸画册。剪纸创作和研究的热潮像美丽的黑龙江水一样长流不息。

吉林满族剪纸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白山区的满族剪纸很长时期被湮没于白山绿水之中未被发现。这是因为清朝定都北京后,视长白山为“兴邦建业的祖基发祥地,不可亵渎”,于1677年下令封禁,直至1878年开禁,长达201年。封禁政策使这片肥沃的土地人烟稀少,发展落后,民间美术也随之不为世人所知了。近年来挖掘、发现的满族剪纸,使当代剪纸艺苑中增添了一束绚丽的鲜花。

吉林满族民间剪纸,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剪纸作品有三大特色:

其一是题材独特。许多作品剪的是满族人物,男人的长辫子,女人的“大头翅儿”,以及长袍、马褂,都是典型的旗装;还有许多作品真实地表现了满族的信仰、生产、节令、婚丧等习俗生活和长白山区的自然面貌、风物特产及美丽的神话传说。

其二是造型独特。一些作品表现的满族人物多是正面站立、左右对称、五官阴刻,酷似远古的岩画,造型古朴;还有的满族人物剪纸,不是贴在窗上或墙上,而是摆在窗台上、柜盖上,所以剪纸作品中人物的身子和腿是双层纸,可站立,男人的辫子直立头顶,可折到背后面去,属于一种立体剪纸;有的剪纸上面有满文,文图结合,增加了造型的民族特色。

其三是剪技独特。满族剪纸线条粗犷,动物、人物和花卉剪纸不“打毛儿”,黑白对比强烈,整体感强;有的作品用香火烧出动物的眼睛、花纹,或用香头碳黑画出羽毛和花纹,随意而自然。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1萨满教风格剪纸

辽宁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辽宁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医巫闾山地区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这种仪式造像活动历年相沿成习,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剪纸艺术,既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不但内容丰富,且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数百年来,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的北宁市、凌海市、阜新市、义县等地流传,世代相承。在许多城乡地区,众多妇女参与剪纸活动,产生出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马凤云、黄连玉、汪秀霞等十余家谱系仍在传承相续。随着老一代艺人逐渐逝去,将后继乏人,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随时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对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实施保护。

从东北满族剪纸题材与内容上可以看到,东北剪纸在内容上缺少儒家思想为信条的程式化的伦理说教;缺少中原传统文化的润饰和从其中某些引申意义的附会;缺少对社会权力等功利目的的祈望,而多的是祭祀崇拜的神祇,且以女性为众。在表现形式上东北民间剪纸很少有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珠光宝气;没有均齐工整、细腻流畅而显出的纤巧娇媚;也没有浓妆淡抹、动人直觉的渲染。在表现上多用折叠的方法代替形象内部装饰的镂空,工具使用大剪刀,直刀硬剪,风格粗犷、稚拙、铿锵有力。东北民间剪纸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直接面对宇宙、自然、命运和人生,以象征为符号形式进行运演的思维方式,用最稚拙古朴甚至直白的语言表达关东父老对大自然慷慨赐予的感激,诉说对大自然无情暴虐的敬畏和困惑。同时,他们用虔诚之心编排着一种神异奇谲的心理秩序,表明他们的人生观、宇宙观。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2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第二节 华北风韵

山西中阳剪纸

山西地处黄河东岸,汾水纵贯其中,先民“丁村人”就生活在汾河滨,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丁村文化”。尧、舜、禹及春秋战国等各朝代在山西均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化遗迹。近代山西商人曾经掌握着全国的经济命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世代生息在这块古老沃土上的山西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世代相袭,传承不断,延续至今。几乎全省各处都有剪纸,成为我国著名的剪纸大省。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3剪纸——老少乐

山西剪纸从总体上讲,属北国天真、浑厚、粗犷、豪放的风格,但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乡土风情的差异,各地剪纸还有一些差别。晋南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经济优势,文化昌盛,各种民间艺术都异常兴旺。“戏曲之乡”的新绛县剪纸有以表现戏曲人物见长的特点,如80多岁的剪纸能手苏兰花剪的“空城计”、“铡美案”等剪纸如同蒲剧那样有种高亢嘹亮的韵味。山西中部西靠吕梁山脉,丘壑纵横,风景壮丽,文物荟萃,因而中阳、离石、孝义等县剪纸风格质朴、雄浑博大,造型上体现了秦汉时代的艺术古风,表现了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古老的民间风俗。例如大量歌颂鱼、蛇、蛙、虎、兔、鹰的主题纹样,既保留了远古人类质朴的观念和信仰,又是华夏先民图腾崇拜的孑遗,《抓髻娃娃》、《枣山娃娃》、《坐莲娃娃》等又是中华民族生命崇拜心理意识的积淀与反映。这是历史的活化石,因此吕梁剪纸就不仅是一幅剪纸,而是具有千钧之重,是凝聚着几千年文化的历史纪念碑。

山西北部塞外雁北,重峦叠嶂。广灵、灵邱彩色点染的窗花就兴盛于此,与河北蔚县剪纸相邻媲美。彩色点染窗花已成为群众性家庭副业,农闲季节,男女童叟,刀刻笔染,形成一种热潮。广灵县老艺人张民锦,是一位优秀的民间艺术家,他继承了父辈的技艺,从艺60多年,剪纸经验极为丰富。其刀功炉火纯青,在50层宣纸钉合的厚度上,刻制脸谱髯口,行刀稳健,刀口洁齐,并且线条流畅均匀,经他点染的窗花,冷暖相映适宜,深浅对比清晰,淳朴浑厚,庄重典雅。他设计刻制的戏曲人物,花鸟走兽等许多作品曾赢得国内外专家们的赞誉。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4剪纸——双侯捧桃

由于山西地处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腹地,容易容纳八面来风,吕梁的剪纸会有来自陕北的影响;太行的窗花有冀西的风格。而它自身的剪纸所具有的张力和对外的影响力更不待说。

山西省中阳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吕梁地区。这一带民俗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人文环境,由此形成中阳剪纸古老的民俗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中阳剪纸主要分布于中阳县境内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和西山边远山区。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纸风格细腻、古朴典雅,在中阳剪纸中占据主流地位。刘家坪的剪纸风格纯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剪纸风格粗犷、浑厚,与南川河流域剪纸的主流风格相依相存,丰富着中阳剪纸的特色。

中阳剪纸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肉相连,它以中阳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以民间神话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中阳剪纸的主要作者是中阳农村中的劳动妇女,剪纸是她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她们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中阳剪纸富有浓郁的山野泥土气息和原始艺术质朴的美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劳动妇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艺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亦有以家族方式传承的。现在主要传承人有王计汝、高宝香、刘玉莲、王中文、马翠莲等十几人,年龄已在60岁以上。这些老人一旦离去,中阳剪纸势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最终走向消亡。所以应尽早采取措施,对之进行抢救。

河北丰宁与蔚县剪纸

1.丰宁剪纸

河北剪纸以丰宁和蔚县两地最为著名。

丰宁地处河北省北部燕山深处,剪纸样式精美,技艺精湛。长期以来,山区人民用剪纸美化环境,表达祝愿。每到新春,那缤纷的窗花,红艳的顶棚花,五颜六色的挂笺,男婚女嫁的喜花、礼花,把农家装点得喜庆洋洋,春意盎然。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5丰宁剪纸

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由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挂签)、阴天扫天婆、节令剪纸、礼花(结婚的喜庆剪纸、葬丧的素色剪纸等)、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炕围剪纸等。在我国众多民间剪纸之中,丰宁满族剪纸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丰宁剪纸中人物剪纸受到民间木版年画的影响,人物多八分以上的脸形,极少全侧面。身体裸露部分阳刻,衣着部分为阴刻,相互衬托,富于变化。花鸟动物剪纸更为常见。造型上丰宁剪纸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线条纤长,细而不弱,圆线流畅,方圆对比,既可单色表现也可点染。

2.蔚县剪纸

蔚县在河北省的西北面。很早以前,蔚县就盛行一种用雕刀刻制的花样,供鞋面、枕头、衣襟、荷包、刺绣之用。当时,这里还流行关内流入的杨柳青年画和武强木版水印“窗花”,当地的劳动人民借鉴这些民间艺术并加以综合,经过长期剪刻实践,逐渐创造了别具风格的蔚县窗花艺术。它是在宣纸上用雕刀刻制出来的,刻好花样,再点染上用酒泡溶的五彩缤纷的品色,构图质朴饱满,造型生动夸张,贴在纸窗上,透过阳光照射,显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

蔚县剪纸是民间的产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写照。它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有戏曲人物、戏曲脸谱、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家禽家畜、吉禽瑞兽等多方面的内容。蔚县剪纸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它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装饰感强,民间味浓,富有韵味节律,呈现出妩媚娇艳、淳朴华美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青睐。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6蔚县剪纸

在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它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复用多色点染彩绘,达到了工致传神、雅俗共赏的效果。

蔚县窗花的内容有动物、花卉、戏曲人物和脸谱,以戏曲人物为主。蔚县曾涌现出一批窗花艺术家,其中王老赏闻名遐迩,他一生共计刻制200多出戏,作品在千幅以上。他具有将一般画稿转换成剪刻纸语言的技能,并完善了传统刻纸及染色的技法。他的作品广为流传,人们慕名临摹,因而王老赏将蔚县窗花推向了一个成熟阶段。以后的创新剪纸均承继王老赏剪纸的概括浑厚和精练简约。

内蒙古剪纸

剪纸,蒙古语称为海其穆勒,意思是一种剪刀下的艺术。他们生活中的民间贴花艺术、马鞍具艺术、嵌镶工艺、绣花毡的设计、摔跤服的制作工艺等,这些民间美术的不同种类在制作过程中都和剪纸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那些靴花、鞋花、枕花、肚兜花、荷包花、毡绣图案、鞍具装饰花等贴花艺术总要先用纸剪成对称式的装饰图案,然后组合成边饰纹样和适合纹样,当达到一定效果后再把纸样剪成布或皮样,制作各种鞍具和生活中皮制品以及毡制品和刺绣品。这种剪贴艺术在草原人民的民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剪纸贴花艺术,经过不同工艺加工装饰,给素洁的蒙古包和农社增添了喜气洋洋的气息。

蒙古族牧民的剪纸,风格单纯质朴、古拙而健美,富有草原的乡土情趣。农村牧区的老额吉(老大娘)和小姑娘,甚至一些小伙子也都会剪纸贴花,那些盘肠、卷云、卷草、花鸟、蝴蝶和牛羊等动物纹样经常用于衣袖服饰、靴帽和毡绣门帘、绣花毡的贴花装饰等。在题材与内容表现上注重大的色块和粗壮有力的线条,造型简练、凝重遒劲,讲究均衡、整齐、对称,拙中见巧、剪绣相兼,颇具民族色彩。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7内蒙古剪纸

北京剪纸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政治文化的中心,人文荟萃、精英济济,其中北京剪纸老艺人陈志农的剪纸最有代表性。

陈志农的剪纸在20世纪30年代就很有名,画家徐悲鸿曾高度赞扬他的剪纸艺术:“陈志农先生的剪纸,寻常人以为平淡无奇,我却以为陈先生是今日中国艺术界代表人之一。因为他用民间艺术形式的剪纸工具,表现一个高级造型艺术的心灵,这在世界上任何地区也是少有的。”陈志农的剪纸被称为“靠外轮廓说话”的艺术,他的剪影不必先画线稿,是用剪子直接在纸上剪出。他的作品大部分是表现解放前北京基层劳苦人民生活的侧影,有耍猴、玩鸟的,卖灯笼、鸡毛掸子的,卖艺乞食的,吹糖人、摆小摊、写对联的,送丧“仪仗队”和蹬三轮的车夫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一宗珍贵的民俗形象资料。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8北京剪纸——娃娃

天津剪纸

天津是个奇特的城市,虽是晚起的大商埠,但是市民艺术、民间艺术却比其他城市兴旺而持久。且不说那里的杨柳青年画、风筝魏、泥人张、面塑王,单剪纸艺术就非常盛行。传统天津剪纸以“进宝斋”王进福、伊元德师徒最闻名。嘉庆末年樊彬《津门小令》曰:

插供花看盆聚宝,贴门笺写字宜春。

至现在每到春节,天津市民的大门上还贴“肥猪拱门”的门花和悬挂红艳艳的吊笺。

小说家、画家冯骥才曾著文《天后宫剪纸》为天津剪纸复兴感到高兴,他说:“近年来社会改弦更张,物华事旺,百废俱兴;每逢旧年年根,天津天后宫前的年货市场又是一如当年地炽热火爆起来。春节时,在市场上年味最浓的要算剪纸摊了,摊儿最多、最大、最鲜火,也最壮观。由于受到大众欢喜,剪纸摊便由此摆到天津城各处城乡的集市上,使得习俗注重过年的天津又多了一道年俗景观!民间习俗,自然形成,难立也难灭。有如地草树花,春风一吹繁茂似锦。”

如今,时代翻涌新潮,旧剪纸的形式和内容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但如果别出心裁,将之变化和翻新,自然会重新成为一种受宠的年节饰品。

现代剪纸增加了生肖内容的画面,并且,羊年剪“三羊招财”,马年即剪“宝马进宝”,鸡年“金鸡引财”,狗年成了“爱犬送宝”了。这种生肖剪纸,让人感到亲切又应时,当年花样,适合时节,故最为畅销。

现代剪纸另一特征是从其他美术借用一些形式来丰富自己,使其面貌更新,如借用国画中堂、条幅、横批、扇面、通景等形式和年画题材如门神、婴戏娃娃等。传统年画往往为一些现代家庭所排斥,刻成工艺精美的剪纸就容易接受了,甚至争相购买。

现代剪纸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朝着精细化、豪华化、高档化发展。新剪纸不仅雕刻日求精工,有的细若发丝、曲若流水、精若游蚕,而且以大红金纸为主要材料,配以彩纸衬托,艳丽多彩,精美华贵,同时在设计上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趣味,具有时代性,与现代家庭的室内装潢相协调。

知识链接

二月二剪纸

中国北方,历来降雨量就少,尤其是春季十年九旱。旧时,遇到久旱不雨,人们无力自救,便将希望寄于龙。到二月二时,妇女剪龙,家家门上贴龙,祈求龙王降雨。这类剪纸大都造型简洁夸张,轮廓分明,少有浮饰,呈现出拙稚的野味。

第三节 水韵华东

江苏扬州剪纸

江苏剪纸艺术以扬州剪纸为代表。扬州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恣意游乐。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隋炀帝游兴不减,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菱茭、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的艳丽景色,让人赏心悦目。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9菊花

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剪纸还有一些特别用途,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用来祭奠鬼神。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剪纸艺人做了《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有“明目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

民间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扬州的民间刺绣就和剪纸有不解之缘。刺绣的图案先画出底样,剪成纸型,再粘贴在面料上,进行刺绣。这种方法在扬州延续了很久,直到现在民间刺绣还有沿用此法的。刺绣又叫绣花,以前扬州人一直称剪纸艺人为“剪花样子的”,就缘于这两种艺术的密切关系。

清代扬州,由于江淮盐业的发展,带来城市的繁荣。盐商巨贾固然生活奢靡,市井民家也讲究穿戴。居室之内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袱香囊、绢帕笔袋,都以绣花为美。至于结婚做寿、年节喜庆,所用绣品花样更多。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几张素纸,凭着心灵手巧,剪出生动活泼、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样,因而扬州城内依赖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颇多。据传,嘉、道年间,著名艺人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名远扬。在包钧的剪下,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引人入胜,因有“神剪”之誉。时人对他的剪艺甚为赞赏,给以“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的高度评价。

浙江剪纸

浙江剪纸起源久远,五代时就有“彩纸剪人马”,省内各地素有剪纸习俗,风格各具特色。乐清是雁荡山的所在地,这里自古手工业生产就很发达,黄杨木雕、绣帘、嵌漆器等都久负盛名,剪纸艺术亦是历史久远,工艺精湛。乐清刻纸起源于元代迎春纳福、驱祸消灾的“龙船灯”习俗。龙船灯是乐清极富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龙船灯是为了在节日期间驱凶纳吉。每逢新春佳节,雁荡山下方圆数百里内,村村镇镇都扎龙船灯。龙船灯形状如龙似船,长约2~3米,前后有龙头龙尾,分日龙、夜龙、活动首饰龙三种,象征着生命和力量,船身遍点灯盏。龙船灯造型别致,制作精巧,龙船上还扎有7~9层的楼阁、亭台,楼阁的栏杆、屏风、门窗、墙壁全部用细纹纸剪刻装饰,这种细纹剪纸被称做“龙船花”。龙船花的图案千变万化,玲珑剔透,瑰丽多姿,需要精工细刻,没有精深的手上功夫是很难完成的。刻纸艺人能在四寸见方的白纸上刻出几十种复杂的图案,精微纤巧、细若发丝,有正字人字形、喜字寿字形、鱼鳞龟背形等,各式图案交织相会,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其工艺技巧令人叹服,有“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之称。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10剪纸——六蝠庆丰年

浙江的庙会剪纸很有地方特色。老百姓有春耕前后择日为庙老爷祝寿,祈祷地方平安的习俗。届时除了请道士诵经讲道、扎佛灯、演庙戏外,还要剪贴大量的祈福求祥的挂笺,庙会剪纸就是由此发展起来。挂笺由道士中的剪纸能手制作,先在八开大小的素纸上剪刻,再贴在红、黄、绿三色纸上。内容有吉祥图案、戏曲传说和生产生活三大类,除去少数含封建迷信因素外,基本上还是大众祈福避祸、追求幸福生活心理的表达。庙会剪纸在形式上以阴刻为主,一般采用横式的门笺造型,构图饱满,讲求平衡对称、庄重和谐。

舟山海岛的纸花,有窗花、礼花、喜花、供花、灯花、鞋花等多种形式。其中礼花装饰在馈赠亲友的礼品上、祝寿和庆贺生日时用,多采用有象征意义的吉祥纹样,形式比较庄重。永康、浦江的剪纸以窗花为多,表现题材以戏剧人物见长,在造型上以块面抽线为主,给人以朴实之感。萧山为花边之乡,其剪纸多结合绣样进行创作。金华地区以戏曲窗花闻名,多以当地的婺剧情节为题材创作,构图完整,风格细致。绍兴剪纸以福寿主题纹样居多,且多有文字相配,显得古朴典雅。

上海剪纸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中国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民间艺术也比较发达,剪纸艺术也不例外,这里出了两位著名的剪纸大师。

王子淦,江苏南通人,13岁到上海学艺,拜街头剪纸艺人武万恒为师,13年后在上海的街头闹市区摆摊卖艺。1956年,他受聘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现为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特级大师。王子淦的剪纸吸收鞋花剪纸技法,作品质朴、豪放、简捷、流畅,擅剪花鸟鱼虫。其代表作有《鸡吃蜈蚣》、《一唱雄鸡天下白》等。

林曦明,出生于浙江永嘉。其父为民间画工,由于家庭熏陶,自幼喜爱绘画,14岁随父从事民间美术工作,绘制漆画、壁画、泥塑、剪纸等。1950年起在乐清柳市中心小学任美术教师,学习新文艺论著及陕北的木刻、剪纸,运用剪纸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事艺术创作。作品《市上归来》、《不误农时忙春耕》、《丰收时节》、《姑嫂上冬学》等。1954年后在杭州、上海任报社、出版社美术编辑,并从事中国画与剪纸创作。1971年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剪纸作品有《春之舞》、《牧歌》、《鱼乐人欢》、《和平之春》等著作,他的剪纸饱含浓厚的诗意和抒情性。可以说,情真意切、质朴清新,凝练、隽永而又雅俗共赏,是他艺术的一大特色。

江西剪纸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世界上水稻种植最早的地区之一。江西文化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剪纸接受各种文化的熏陶,内涵不一,形式多样。江西剪纸大体可分五个类型。

赣北剪纸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瑞昌人物剪纸继承了中原风格似皮影造型手法,花卉禽类融吴越韵律,剪纸中的“虎”、“龙”、“傩”的造型抽象夸张,别具一格。

赣东剪纸以玉山县为代表,该县是道教发祥地,民俗礼仪节龙灯彩“古祭灯”剪纸花饰玲珑剔透,剪纸纹饰镂空精致,富有吴越柔和古韵。

赣中剪纸延伸到宁都县,从民俗和古地域属辖来看,剪纸风韵与玉山县属同一派系,但又有样式的变化,宁都彩灯称“扛灯”,成浮图状3~5层,剪纸花饰八面玲珑,细如发丝,镂空若芝麻,纹样多变化。

赣西南吉安剪纸受楚文化影响,变化莫测。宋瓷吉州窑剪纸贴花,可窥见古代剪纸的风貌。

赣南剪纸以定山县为代表,该县与粤毗连,山区有苗、畲等少数民族,交通闭塞,其剪纸古拙浑厚,是当地古越濮巫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汇的产物。剪纸中陕晋等地有“蛇盘兔”,而该县剪饰有“龙盘兔”,龙形奇特,头部造型似甘陕古彩陶鱼首纹。

江西剪纸在古文化的孕育下经过长期沉淀、淘汰、继承,形成自己的地域风格,体现江南水草肥美、生机盎然的图景和人们追求幸福、趋吉驱凶的迫切愿望。

知识链接

重阳节剪纸

重阳节是我国喜迎丰收的传统节日,民间有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佩戴茱萸、食重阳糕等民俗。重阳糕上要插上应节的物件——小三角旗,有木版印刷的,同样有剪纸的。江南一带还会举办盛大的登高庙会,人们利用纸扎成九层高的楼阁,楼阁的栏杆、屏风、门窗、墙壁全部用细纹剪纸进行装饰,这些风俗直到今日在江浙一带还是可以看到。

山东胶东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另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加饱满丰富。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11山东胶东剪纸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其中,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

山东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的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

知识链接

七月七剪纸

“七月七”是我国民间的“乞巧节”(也称“女儿节”),妇女们为了在乞巧节上大放异彩,通常聚在一起剪花样,通过细腻的剪纸活动,比较谁更加心灵手巧,这时的剪纸主要以讴歌爱情为题材。在这一天,少女搭设巧棚相聚的风俗曾一度流行于莱州、莱阳、长岛等地区,这时通常需要展示巧手女子的剪纸作品。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利用剪纸装饰果盘、香案等,哪怕是放贡品的碗也需要剪纸盖顶,姑娘们细心制作的冬瓜灯、芝麻船、柚子灯以及各式人物扎作,统统离不开用剪纸作为装饰。

福建漳浦剪纸

福建剪纸比较著名的有闽南的漳浦、泉州,闽东的拓茶,闽北的浦城等地,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窗花、喜花、礼花、门笺、供花、灯花、枕花、鞋帽花等,流布较广,各具特色。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12福建剪纸

剪纸在漳浦称为“铰花”,专剪刺绣底样的老艺人被称为“花姆”。姑娘出嫁前,都要向长辈或“花姆”学习铰花、刺绣。婚俗行聘礼时,男方将婚书、金银、牲礼、大饼等送给女方,尤其不能忘记的是在大饼上要放有“双喜图”、“并蒂莲”等剪纸,称“大饼花”;在牲礼上放“猪头花”、“猪脚花”;在酒瓶颈上放“瓶酒花”、“荣古花”;在“父母糖”上放“穿古花”以示和合吉利,敬重女方双亲的意思。女方则将衣、裤、鞋、袜、八卦、围裙、眼睛袋、龙钩以及绣有“鸳鸯戏水”、“百年好合”、“莲花佛手”、“四季平安”的帽子送给未来的公婆、情人,有的用作装饰洞房,以表达幸福、和睦、美满的愿望。成亲日,新郎新娘行了交拜礼后,同携一篮米进房,米上要放剪纸“鸳鸯戏荷”,嫁妆的箱、柜上放上“双凤”、“双喜”剪纸,布匹衣服上放有“石榴”、“花蝶”、“喜鹊”等剪纸,表达祈望生儿育女、发财富贵的愿望。

浦城剪纸,大者盈尺,小者仅一两寸,形状各异或方或圆,或菱花或颀长。在剪法上寓意深邃,阴阳结合,刚柔相济,倾注了丰富的感情,画中有物,物中有字,或组字成画,是浦城剪纸的独特之处。鞋帽花是拓茶民间剪纸的主要形式,用作刺绣底样。剪法明朗简洁。

知识链接

斗香花剪纸

一种套色剪纸,多用于祭祖祀神等民俗活动时的装饰用,旧时祭祀总要烧香,一般香作细条状,叫“线香”,也有粗条状并盘绕成各种花纹,其纹如篆字,旧称“香篆”。这种香篆均需覆斗形底座并有竹签支撑,在底座和撑架上便装点着彩色的剪纸,称“斗香花”。斗香花题材有人物和神仙(如八仙、和合、寿星)等吉祥图案,多以蜡光纸刻制,每套十张左右。

第四节 华中大地

河南剪纸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河南剪纸是在我国宋代蓬勃发展并广为流传。南宋周密《志雅堂杂钞》有一段描写汴梁城里瓦肆出售剪纸的盛况:“向旧都大街有剪花样者,每剪诸家字皆专门。其后,忽有一少年能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对此,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都有比较详尽、真实的记述。这些记载说明早在宋代汴京开封便出现了镞花样、镞影戏、闹娥儿等,并且出现“每一事率数十人,各专籍以为衣食之地”的剪纸商业活动了。

现今,河南剪纸遍布全省,民间庄户到处可见。剪纸早已成为当地民风民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13狮子灯剪纸

河南民风淳厚。每年一进入腊月,大姑娘、小媳妇就“放下锄头上炕头,拿起剪刀铰虎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村头屯尾一片红红绿绿。大门脑上挂“吊笺”,门上贴“福字、门神”,窗户上贴“窗花”,影壁墙上贴“春牛”,屋顶上有“顶棚花”,炕上床沿有“墙围花”,其他还有“灯笼花”、“灶头花”、“礼品花”等,品种繁多,绚丽多彩。正月初一,姑娘们成群结队,走门串户,相互拜年“赏花”。

正月十五赛花灯,更是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彩灯上贴着千姿百态的花、鸟、鱼、虫。巧手媳妇会剪不重样的戏曲、故事。反映男女爱情的有《拾玉镯》,提倡孝道的有《王祥卧鱼》,孩子们最爱看的是三国故事《三英战吕布》。

正月二十三家家门脑上要剪贴“金牛”,督促人们喂好耕牛准备春耕。妇女们要用黄裱纸剪个大黄牛贴在大门上,并在下面粘一条似飘带的纸,上面写道:

正月二十三,老君来散丹,家家贴金牛,四季保平安。

正月二十三那天,妇女们还要剪(龙的象征)“甘露”,“甘露”上的图案大都剪些五谷瓜果之类的农作物,寓意是祈求风调雨顺。她们边贴边吟唱: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脑贴“甘露”,风调雨顺光景好,五谷丰登庆丰收。

到了五月端午,为祝愿儿女们健康成长,妇女们剪出昂头挺胸的大公鸡贴门上,公鸡嘴里都叼着蝎子,爪子下边还踩着蜈蚣,并用黄裱纸写上:

五月里五端阳,吃粽糕饮雄黄,金鸡贴在俺门上,蝎子、蜈蚣都死光。

六月六,天气渐入热季,妇女们动手剪“花扇”,插在亡故先辈的坟上,以尽孝道,寄托哀思。民谣说:

六月六,热难受,剪把花扇送坟头,表表晚辈一片心,先辈九泉崝享受。

还有的歌谣唱道:

六月六,汗水流,剪把扇子插坟头,晚辈都应尽孝道,死者九泉乐悠悠。

七月七传说是天上牛郎会织女的日子,民间有“乞巧会”的风俗。姑娘们要唱这样一首歌谣:

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牛郎哥织女嫂,夫妻双双来送巧。

传说就在七月七这一天夜晚,牛郎星和织女星要双双下凡,向巧女们传授铰花和刺绣技艺,于是每年农历七月七的夜晚,几个未出阁的姑娘便用夹竹桃的叶子剪成针、剪刀、弹花锤、织布梭子,然后围坐在庭院里,一起吟唱:

七月七,七月七,俺给姐姐(指织女)送饭吃,教俺巧,做双花鞋送您老;教俺拙,找个葛针扎您脚。

七月雨季里气候变化无常,旱涝不均,人们也要把剪成手持扫帚的“扫天媳妇”剪纸挂在树梢上,来祈祷天神下雨或晴天。如果是雨水多得涝了,她们虔诚地唱道:

扫天媳妇真不瓤,手拿扫帚扫得忙,黑云疙瘩都扫净,雨过天晴出太阳。

如果天旱地干,她们又会改口吟唱道:

扫天媳妇扫得欢,扫了一遍又一遍,扫去日头换黑云,顷刻大雨灌庄田。

此外还有十月初一送寒衣的习俗,死者的子女和亲属用彩纸剪成各种带图案的衣服,套上棉花,烧于大门外,边烧边念道:

立了冬,天气寒,棉衣棉裤棉被单,先辈亡灵都来领,暖暖和和过冬天。

姑娘出嫁,娘家陪送的嫁妆礼品上,物件都置放礼花。这些礼花中,有象征夫妻恩爱、白头到老的“白头翁”,有暗示夫妻性爱的“鱼戏莲”、“葫芦”、“扣碗”、“莲花”等。妇女生育“做满月”习俗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虎头帽、相公帽、虎头鞋、绣花兜肚等,这些东西都离不开剪纸底样。当儿童满12周岁,有些地区还有剪“五子登科”和“祛灾桥”的习俗。老人寿辰,儿女们为老人祝寿的礼品要用金纸、红纸剪成“寿”字覆盖,剪纸花样多“寿桃”、“八仙”、“鹿鹤同春”、“蝙蝠戏桃”等样式,祝愿老人福寿延年。高寿老人过世,称为喜丧,豫东豫西都有制作“彩宾楼”、“送终塔”、“孝彩莲”、“香幡”的习俗,剪艺精巧别致。

湖北剪纸

郭沫若同志在1953年参观全国出国工艺品展览会时,对湖北孝感剪纸有番赞美之词,常被引用来概括湖北剪纸的风格,诗文如下:

曾见北国之窗花,

其味天真而浑厚。

今见南方之刻纸,

玲珑剔透得未有。

一剪之巧夺神功,

美在人间永不朽。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14湖北剪纸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号称九省通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文化中的工艺美术璀璨夺目,震惊中外。湖北民间剪纸和其他民间美术一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1400多年前南北朝的梁代江陵人宗懔著的《荆楚岁时记》就有记载:“剪綵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遗。”又说:“立春日悉剪綵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这是我国有关剪纸最早的文字记载,说明湖北一带很早就运用剪纸来美化生活。

湖北民间剪纸有剪、刻两种。雕花剪纸又称“花样”,在湖北流行很广,武汉、黄陂、孝感、沔阳等地尤甚。雕花剪纸艺人俗称卖花人,身背花篓手摇拨浪鼓,串村过巷卖花样摇拨浪鼓是有说法的,进村时摇一、二、三下,出村时摇四、五、六下,妇女一闻鼓声就知道卖花人来去动向。有的划着小木船沿河卖给各地渔民。

湖北民间剪纸融合南北之长,于淳朴中见秀美,敦厚中见洒脱,风格纤细隽永,虚实参差,线面相间,疏密有致,构图丰满,给人一种质朴、纯真、健康、活泼的美感。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湖南剪纸

湖南民间剪纸艺术流传普遍、内涵丰富,闪烁着楚文化的古朴之光。湘西居住着苗、土家等兄弟民族,自古“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这种五彩斑斓的服装需要用剪纸为样稿绣制。剪作绣花样稿的剪纸因受其特定外形的限制,一般为“适合纹样”。如帽子花是圆形或正多边形、围裙头花是钟铎形、背裙花是三角形、鞋头花是马蹄形等,剪纸的图样就巧妙地安排在这些或方或圆的大外形之中。绣花样稿的题材多为龙、凤、鸟、蝶、蝙蝠等寓意吉祥的纹样。一般在主纹样周围配以回环、卷曲的花枝,穿插自然流畅且富于变化。有时即以花卉果实组成动物形状,耐人寻味。灵秀古朴、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该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心理特征。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15剪纸——龙

湘西的绣花样多为凿花,即用刀刻,一件花样要经过画稿、裱贴、穿针、加固、刻凿、揭张等程序。某些花样也有用剪刀剪制的。绣花样稿大多数有边框,运剪时常留暗口,用剪刀戳出均匀排列的“隐点”或用刀刻凿出“隐线”以提示刺绣的针法和色块的交接转换。这种“隐点”、“隐线”的处理手法也增加了剪纸本身的变化,丰富了画面。为了使剪纸各部分连接紧密,常常在适当部位添加一些接线条,这些线条在绣品上并不绣出,但在剪纸上却能使形式美感更强,剪纸特点更加鲜明。

湖南除少数民族的刺绣剪纸外,各地均有喜庆窗花、礼花和各种剪纸。祭祀祈祝、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服饰居住和文艺游戏等多项民俗都离不开它。喜期窗花是结婚办喜事的专用品,有固定的组合形式,一般以双喜团花为中心,两旁配以龙凤喜烛或盆花、瓶花,四角饰以角花,下方贴“鸳鸯戏荷”、“喜鹊含梅”、“金鱼闹莲”等吉祥图案。喜花画幅较大,而且均用红纸剪成,表现一种喜庆热烈的气氛。

湖南民间剪纸就题材内容来说以凤鸟居多,据考究这与楚人先民的太阳崇拜有关。湖湘之地,山峦四环,云雾萦绕,风景秀美,民情敦厚,剪纸造型以写实为基础,融自然美于艺术美之中,形成了淳朴浑厚、秀丽洒脱的艺术风姿。

第五节 西南遗风

贵州苗族剪纸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和水族等,其中,以苗族剪纸为最丰富,也最有民间艺术特点。

贵州苗族多聚居在崇山峻岭中,由于封闭的地域环境和历史发展原因,其社会形态和民族文化还残留着较多的原始遗风,如母舅制的影响、巫术图腾的信仰等。苗族民间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充分展示了贵州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脉承,有一整套传承久远的集体心智所凝聚的程式规范化的意义符号系统,其视觉形象的独特风貌与南北方汉民族剪纸相比,风格迥然不同。

苗族剪纸主体是绣花底样,均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以台江苗族的袖花、围腰花、帽花等著称。苗家姑娘从五六岁就开始学绣花,习俗规定嫁衣必须在出嫁前绣成,儿童鞋帽和背带上的绣花,必须在生孩子前做成。尽管经济不宽裕,大家都舍得在穿戴上花工夫,这种对美的追求,在苗家人心中表现得特别强烈。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16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题材多与代表本民族的图腾意识、祖先传说和对本民族兴旺发达的企望有关,剪纸纹样有龙、鱼、央公央婆、蝴蝶妈妈、驭龙伏猫的苗人男女等。在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时代,纹样就是交流的工具,叙述着民族的历史信仰与传统,被称为“披在身上的民族史书”。

龙是苗族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认为它是吉祥仁慈的神,能赐福降禄于人。因此苗族剪纸中龙的形象多是牛头蛇身,造型憨厚仁慈,和蔼可亲。它可以根据意愿演变,如附身于蚕,成蚕龙;附身于泥鳅,成泥鳅龙;附身于蜈蚣,成蜈蚣龙等。这种人与自然是兄弟的观念,在《苗族古歌》中是这样描述的:在混沌之初,枫树心中生出蝴蝶妈妈,枫树梢化作鸡宇鸟。蝴蝶妈妈产下十二个蛋,由鸡宇鸟孵化出龙、雷公、虎、蛇、水牛、蜈蚣等,最后孵出来的是先祖姜央。苗族信仰中没有凤的概念。苗族剪纸中鸡宇鸟,头上有鸡冠,与汉族的凤完全不同。它同各种龙的形象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花样,被视为神圣的图案。

在苗族民间剪纸中,有的记述着民族古歌、神话、史诗,有的表现了民族的迁徙的历史和斗争史,还有的记述着民族尊崇的历代英雄人物。这些古拙简朴、天真奇谲的剪纸图案作为刺绣的底样,被装饰在苗装的胸襟、肩、袖和围腰上,世代沿袭,成了纪念祖先们远古生活和流徙西迁的符号纹样,展示了民族久远的历史,因而成了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云南剪纸

云南地处边陲,美丽神奇,人称“秘境”。云南剪纸更是绚丽多彩。从众多民族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淳朴、乐观、生气勃勃的心灵意境,欣赏到随意、自由、异彩纷呈的审美情态。仅滇中、滇南、滇西北、西南边疆一带,剪纸风格即各不相同。以滇池为中心的汉族剪纸,主要形式为鞋花和围腰花,题材多牡丹、凤鸟、吉语、花草等。构图丰满,动植物变化交错,颇有秀美之意。滇南彝族剪纸,内容多衣着服饰花样剪纸,有领口、袖口的条形带状花连续组成,火心纹和日轮纹作装饰,雄鸡纹、龙凤纹和吉祥图案象征祖灵,葫芦、瓜、虎等吉兆。剪纸线条粗细错落,曲回有序,往往形成一块或一条独立的画面,很讲究构图的完整和韵律。

滇西北的纳西族剪纸以福寿花最有特色,春节张贴于箱柜、门栏,以示吉庆,常见的有《双寿》、《长(蝉)寿》、《五福捧寿》,都为对折剪成为对称放射状结构完整的团花。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17云南剪纸

滇西南边境一带的傣族剪纸题材广泛,可见到的鱼虫花草、飞禽走兽、楼塔亭寺、人物世相,心幻的神灵、神话、佛经故事、灵物等,皆可入剪。整体布局疏密得当,艺术风格跨度较大,既有繁镂富饰、秀美精致,也不乏大刀阔斧、粗犷稳健的形态。由于傣族剪纸多信仰内容,主要用于丧葬和佛教活动。傣族地区过去没有学堂,男孩八九岁就入佛寺当和尚,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佛事活动剪纸的主要地区。所以傣族剪纸传承人大多数是男性,也成为傣族剪纸文化中的一大特点。

云南现代剪纸创作活动也异常活跃,吸引了许多专家和业余爱好者参与。造型简约单纯,有一种原始雅拙的意味与神秘的宗教气息。同时,得天独厚的南国风情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优美多姿、风格多样的民族民间剪纸形式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因而,他们的作品总受到其他各地区的刮目相看而倍受珍爱。

四川自贡剪纸

版画、剪纸家谢梓文曾说过:“四川虽有剪纸,但不像北方那么兴趣之浓,家家户户都有。过去四川剪纸,多见于喜笺和刺绣纹样,剪纸创作极少。”近年情况已大有改观,从自贡市和仪陇县的剪纸可看出四川剪纸的发展前景。

四川,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川南自贡剪纸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当地民间剪纸又称剪花,这里有一个习俗,女儿生小孩时,娘家必须送酒酿及红蛋,不染红的鸡蛋必须剪些红纸的喜、春、蝴蝶、蝙蝠、罗绫纹之类的小花贴在鸡蛋上。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18四川剪纸——儿童与风筝

自贡创作剪纸的发展归功于一位叫余曼白的鄂西民间艺人,他于20世纪40年代为生计漂泊至自贡,他搜集学习四川民间剪纸纹样,加以创新,引进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剪纸倍受重视,他组建了剪纸生产部门,虽几经风雨,仍蓬勃发展。虽然余曼白已经过世,他的学生沈成林又承起大业。他促使自贡剪纸与“自贡灯会”,两项结合相得益彰,都被称为自贡“三绝”之一。

知识链接

特种剪纸

特种剪纸,实际上是指在窗花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纯粹观赏性的剪纸。这种剪纸具有比较单纯的审美取向,做工精细,经过装裱或装框,放置在室内供人观赏。特种剪纸把物象压缩在二维平面上刻画出生动的形象,充分调动了剪纸的艺术语言。只是在视觉空间上却营造出三维空间的氛围。作品尽管并没有表现物象的重叠交叉,不过给观众的直观感受却是饱满并立体的形象。纯粹观赏性剪纸的文字造型极富有趣味,文字的笔画全部经过了美化处理,利用各种花鸟鱼虫等图形充当笔画,显示出艺人的独具匠心。此外,特种剪纸还包括彩色脸谱,因为其是在戏剧人物窗花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脸谱造型显得非常精妙,一般选取形式感强且色彩丰富的谱式,利用彩色剪纸的方法制成专供人们观赏的工艺品。

纯观赏性剪纸的形成和窗花关系紧密,尽管不承担窗花的民俗作用,不过其精湛的技艺和完美的形式又对窗花、炕围花等实用性剪纸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六节 华南风尚

广东剪纸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

1.佛山剪纸

佛山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清时“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历史上,佛山以手工业与商业繁荣发达著称于世,且民间艺术群芳荟萃,为我国中等城镇所罕见。佛山民间剪纸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以刻为主,具有金碧辉煌、苍劲古朴的特点。佛山剪纸包括纯色(也称单色)剪纸、衬色剪纸和写色剪纸三大类,其中纯色剪纸又分铜衬、纸衬、铜写、银写、铜凿料剪纸、染色剪纸和木刻套印剪纸等九个品种。所谓“料”,就是用某种材料做成的剪纸,如用铜箔剪刻线条衬色的叫铜衬料;铜箔画上粉色或油色的叫铜写料;不用剪刻而是用小圆珠凿一点点地在铜箔上拷凿出无数小圆点为“线条”,再画上颜色的称铜凿料;用单色纸剪刻线条衬色的称纸衬料;剪刻在洁白纸片上再用写染色方法的叫染色剪纸;用银粉勾画线再衬色的叫银衬料;先剪刻线条,再加木刻套印细节文饰的则称之为套印木刻剪纸。佛山剪纸广泛地使用铜锡箔为材料,镂空部分填绘上彩,犹如景泰蓝一样,使剪纸金碧辉煌,富丽华贵,而且绘与刻相结合,形式活泼,有异于其他地区的剪纸,形成独特的地方色彩。佛山民间剪纸,自由奔放,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属于南国优秀民俗艺术之一,享誉国内外。

佛山剪纸在用途上,与北方剪纸不同,气候暖和潮湿的房间不宜贴窗花,故窗花不多见。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

(1)用于祭祀品的装饰。这类剪纸品内容多花卉、鸟兽图案,如龙凤、八宝等吉祥纹样;也有神佛像、戏曲故事、传奇人物等。

(2)用于节日装饰,如春节用的花钱(门笺),即春节时贴于门额或横衽之上的,俗称横披。上面有人物、花鸟及吉祥图案等。农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在广东佛山又叫“少女节”。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诸女士每逢是夕,于广庭设鹊桥,陈瓜果,焚檀楠,热巨烛,锦屏绣椅,靓装列坐,任人入观不禁,至三更而罢,极一时之盛。其陈设之品,又能聚米粘成小器皿,以胡麻粘成龙眼、荔枝、莲藕之属,极精致,然皆艺事,巧者能之。”节日期间,妇女们将自制手工艺品陈列于案上彰显智慧,喜用纯色剪纸装饰在香案、烛台、花灯、果盘、面碗之上。

(3)用于刺绣鞋帽、陶瓷及雕刻等样稿纹样,应用于这类手工艺品生产上多纯色剪纸,装饰图案多为花鸟等。

今天,佛山剪纸已广泛运用于灯色室内装饰、环境美化、展览陈设、礼品及纪念品上,发挥了剪纸前所未有的作用。

2.潮阳剪纸

潮阳剪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以潮阳区铜孟、西胪、和平、贵屿等镇为代表。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这一剪纸样式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种以外,潮阳剪纸也有一些装饰性的小花样,如供品花与礼品花等。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3.潮州民俗剪纸

潮州在广东省东部,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着优秀的传统艺术,诸如潮州戏曲、潮州音乐、潮州工艺都闻名遐迩。潮州剪纸以剪为主,精巧秀丽,造型优美,多用来装饰供品和礼品及日常用品等。

在过去,潮州的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刺绣底样、物象贴饰,都离不开剪纸。春节前夕,男的贴春联,女的裱窗花,在所有看得见的器物上都铰上彩花装饰。装糖果盒贴上盒花,祭祖的饼食放上饼花、麻钱花,摆设的花瓶贴上瓶花,柑橘贴上橘花,人们想要美化的地方都离不了剪纸,用以表达新年吉兆、人财两旺、家庭平安的祝福。

剪纸在民俗礼仪中表现也非常活跃。例如民间办婚事,从送聘迎娶到新娘闹洞房,请青娘母斗歌、敬槟榔、赠香包等的礼仪活动,剪纸艺术也像繁忙的红娘一样穿梭在婚礼的过程中。在男方向女家送聘的礼物中要有一头宰好的生猪,上面不能忘记要盖上一张有寿有喜有财的吉祥图案剪纸,此剪纸叫“猪花”。而女方也要向男家送一只用熟猪肝做成的丹凤,也要用剪纸剪成凤头、凤身、凤翅贴在猪肝上,叫“猪肝花”。此外婚事的所有礼品、用品、食品、果品都要盖上吉祥图案的剪纸花,有鱼花、蛋花、香蕉花、烛台花等。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19广东剪纸——耕

海南黎族剪纸

海南乐东县黎族农民剪纸深深植根于乡间沃土之中,是传统文化积淀和现代文明交融后绽放出来的艺术之花。艺人们处于民族生活之中,受到民间美术的熏陶。受黎族编织、织锦、劳动工具、雕刻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乐东县黎族剪纸所表现的农村生活是极为广阔和丰饶多姿的。如羊永生的《织筒裙》、《出工》,卢亚雷、羊亚乐、羊文祥合作的《耕》,王云英的《山兰丰收》,林文生《集市》等,他们的作品展现了现实生活与民俗风情,表现劳动和爱情的主题,婚丧嫁娶、修屋建房、蕉树椰林、飞禽走兽都是艺术创作摄取的题材。乐东黎族剪纸形式美感如黎族织锦一样纵横交错,物象随意组合,平面展开,构图浑实,带有浓厚的装饰趣味。

第七节 西北豪情

宁夏回族剪纸

宁夏回族民间有首《花儿》唱道:“白云山上雾绕呢,灵芝草有心人找呢,惟尕妹子耍手巧呢,万样子花随心者铰呢。”

在西北回族聚居区,回族妇女的剪纸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无论在窗户上、墙壁上、顶棚上,还是箱柜上,随处可见她们的作品。

回族妇女有剪纸的传统习俗。一般女孩子到了七八岁,就拿起剪刀开始剪,一直剪到六七十岁。农闲之时,茶余饭后,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用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可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以美化和点缀生活。有时邻里乡亲们还坐在一起相互观摩学习,互相馈赠作品。特别是每逢回族传统节日、乔迁新居、举行婚礼、给孩子贺满月、抓周等喜庆活动时,她们通常用剪纸增加生活的新鲜气息和欢快的气氛。

回族妇女的剪纸反映出回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如她们剪的“十二生肖图”,特别是双虎、金鸡报晓等飞禽走兽的形态,都是意念中的,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有许多作品还寄托着回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有着较为深刻的寓意。如“龙凤”、“金鸡”、“黄牛”、“骏马”、“滩羊”、“双飞燕”、“领头雁”等作品,从表面上看是一般的飞禽走兽,但实际上经过她们巧手布局,大胆点题,借形寓意,便具有了或生动形象,或隽永含蓄的艺术魅力。

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俗特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呈现了众多的流派与种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妇女的剪纸艺术在不断翻新,如黄土高原的朵朵山花,争奇斗妍。

陕西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是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大凡喜庆的日子,安塞妇女都要铰剪纸、贴窗花。腊月天,妇女们围在一起,早早就为春节准备剪纸。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一个村子俨然就是一个剪纸艺术展览会。

有人说,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安塞剪纸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安塞剪纸形式多样,风格淳厚凝炼,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充满对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境内四条川道,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沿河湾的杏子河川以白凤兰、王占兰为代表,剪纸造型简单,意境概括,风格纯朴;高桥、砖窑湾的西河川,以曹佃祥、常振芳为代表,剪纸外形简练古朴,因而内部装饰繁丽,多采用线面结合的手法;化子坪的延河川以胡风莲、余步英为代表,剪纸装饰多以抽象的纹理造型,寓意含蓄;郝家坪至王家湾的坪桥川,剪纸形补古朴,以块为主,和石刻山像的造型颇为近似,古香古色,另外与靖边相邻的乡镇,形象较写实,剪法工细纤巧,类三边风格。

第四章 风格独特的剪纸流派 - 图20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在内部装饰上,以随意装饰和意象装饰为主,有时用意象和具象装饰相结合,一般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锯齿纹、月牙纹、纺锤纹、菱形纹以及云勾、万字、富贵、砖包城等。剪法上分双铰、单铰和零铰。双铰,即折铰,剪一些对称图案和局部对称纹饰;单铰,凡不能对称剪的形象,就用单铰。双铰和单铰相结合,是安塞剪纸的传统铰法。零铰,是将一幅剪纸局部形象分开单独剪出,然后在纸上拼成完整的图案。剪纸作者多不画草稿,而是大刀阔斧,剪随心走,信手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