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古都京华,其山光水色相映成辉,风景秀丽,一片旖旎之景,名寺宝塔更是美不胜收。燕赵大地的河北,沃马平川,古塔林立。并州山西,曾获得“古代文明宝库”的称号,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宝塔之乡”,其境内古塔不少于150座。

第一节 北京古塔

古都京华,其山光水色相映成辉,风景秀丽,一片旖旎之景,名寺宝塔更是美不胜收。这里有妙应寺大白塔,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喇嘛塔;有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它是中国最年轻的密檐式塔;有香山琉璃塔,它是中国金刚宝座式塔的珍品……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现存金刚宝座塔中最高大的一座,坐落在碧云寺中轴线上的最高处。宝座建立在两层极为高大的、以片石砌筑的台基上,为二层汉白玉须弥座,沿台基两侧石阶可到达宝座,宝座是用汉白玉石建造的。其南面正中辟有拱形券门,门两侧有石梯可达座顶,座顶空间由两部分组成。后面是五座金刚塔,各塔的平面均呈正方形,位于中央的一座为13层密檐塔,四周四座为11层密檐塔,各塔刹的造型均呈小型的喇嘛塔形式。宝座的前面中央即登台入口处,又建一小型的金刚宝座塔,在小金刚宝座塔两侧,分立着两座用汉白玉砌筑的喇嘛塔。整座塔从基础、宝座到金刚塔,周身布满大大小小的雕刻精致的佛像、龙凤狮象、力士等浮雕。宝座上两座小喇嘛塔的塔身上也布满佛教题材的浮雕。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整体基本仿造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但区别在于:大台座上又建一座小型金刚宝座塔,同时在它两侧修建两座小喇嘛塔,这种古塔形制为中国仅有。孙中山逝世后,衣冠封葬于此塔内,故此塔也是孙中山的衣冠冢。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1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知识链接

西四万松老人塔

万松老人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砖塔胡同东口南侧的塔院内。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是金、元两朝的佛教大师,他圆寂后,遗体被秘密藏在此塔中。该塔初建于元代(1271-1368年),塔通体青砖结构,最早是7层,高约5米,平顶。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加了2层,并且添加了塔尖。

现在所看到的塔为平面八角形,9层,高十余米,密檐式。塔顶为八角尖式筒瓦顶,顶上塔刹是由两层八角形刹座和宝珠组成。此塔玲珑剔透,朴实无华,保留了金、元时期塔的建筑风格。现此塔已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观真人塔

白云观地处北京市西便门外,向来都有“道教全真第一丛林”的说法,是全国最著名的道教宫观。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2北京白云观大门

白云观创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刚修建完工时,命名为“天长观”。后在金正隆六年(1161年)由于火灾被毁,经金世宗下诏予以重建,并更名为“太极宫”。到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年),丘处机作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在太极宫掌管天下道教,并大量招收弟子,开坛宣讲道法,使这里发展为道教在北方的中心。由于丘处机号“长春子”,故太极宫又被叫做“长春宫”。后来传说太极宫中总是被白云缭绕,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便把它改名为“白云观”,并一直沿用至今。

白云观中有一座真人塔,又叫做“罗公塔”,始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是道教塔中的瑰宝,属于清代前期的大型石刻艺术品。塔通体石质,高约10米,与亭阁相似,却又有所不同。底部是一仰莲须弥座基台,上面建有八角形塔身。塔身上覆盖三重檐屋顶,屋檐的椽子、飞头、瓦陇、脊兽、隔扇窗等雕刻得栩栩如生,与木结构形制相同,当然在这上面也少不了雕有道教象征八卦的图案。而装饰真人塔用的是藏传佛教寺庙常用的密叠斗拱,塔顶是小八角亭式,上面冠以大圆珠,又不同于一般佛塔的塔刹,仅此一塔使白云观成为千年富观,可见其珍贵。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

五塔寺初名“真觉寺”,后改名“大正觉寺”,俗称“五塔寺”,是因寺中的金刚宝座塔而得名,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与外来文化互相结合的创造性杰作。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3五塔寺金刚宝座塔

该塔位于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的长河北岸,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寺内金刚宝座塔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是我国此类塔最早的实例。它是根据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印度僧人班迪达带来的“佛陀伽耶塔”(释迦牟尼得道处伽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图样建造的,但在塔的造型和细部设计上采用了中国式样。

五塔的建造别具一格,它是在原来须弥座和七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又增建五座密檐方塔而形成的。由汉白玉石建造的塔和宝座,整体造型既敦厚又稳重。台座之南有一高大圆拱门,从这里可以循梯登台,在台上的中央有13层的密檐塔,四个角落的塔也有11层。在台座和塔上,还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雕刻题材:如四大天王、金刚杵、罗汉、狮子、孔雀、梵文、八宝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象、马、卷草等,中间的高塔上还刻有佛的足迹,其意为佛迹遍天下。虽然种类繁多,但却华丽而不零乱,反而有种赏心悦目的韵味。在全国共有六座此种形式的塔,这是其中最精美的一座,因此获有“小蓬莱”的美誉。

万佛堂花塔

万佛堂花塔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万佛堂村,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堂、孔水洞的花塔、密檐塔有过损毁,但也在之后成为北京重点文物抢救项目予以抢修。于1995年春开始动工修复,到1996年完成。万佛堂、孔水洞是隋唐时代建筑,于元大德元年(1279年)重建,并命名为“大历禅寺”。万佛寺古迹有三个最为精华的部分: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4万佛堂花塔

一是位于庙宇殿堂正面的唐代石雕;

二是三尊孔水洞及洞内石壁上的隋代石雕像;

三是花塔以及密檐塔。

花塔位于万佛堂孔水洞左侧的小山岗上,建于辽代。花塔坐北朝南,平面呈八角形,通高约28米,挺拔秀丽,以三大塔瓣进行装饰。在其塔身上还有多处“咸雍六年”、“寿昌七年”等题记以及金、元时代的墨书题。根据北京市文物部门考证,在北京此种花塔仅有两座。

广安门外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位于北京市西域区广安门外天宁寺后院。该塔初建于辽代(916-1125年),因长期风雨侵蚀或者战乱,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修缮,所以至今大部分仍保持原貌。塔通体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高57.8米。底部为方形基台,须弥座式塔座,上面刻有3层巨大的仰莲瓣,并承托第一层塔身,四面环有拱门以及浮雕像。具有典型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式:13层密檐紧密相叠,不设门窗。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5天宁寺塔

此塔造型优美,精工细致,获得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富有音乐韵律”的称赞,是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而清朝王士祯更以《天宁寺观浮图》这首诗来赞美:“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可见此塔的雄伟壮观。此塔现已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州燃灯塔

燃灯塔,全名“燃灯舍利塔”,俗称“通州塔”,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城西北白河岸边。该塔的建造年代现在还未能确定,一种说法是建于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还有一种说法是建于唐太宗贞观七年(663年)。该塔曾在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大地震中遭到损坏,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予以重修。

该塔通体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角形,高53米,分13层,为密檐式实心塔。该塔的下部是高大的须弥座式基座,束腰部分雕刻十分精细。第一层塔身很高,正四面辟门,其余四面设直棂假窗。每层每檐每角都挂有风铃,共2224个,是国内悬挂风铃最多的一座古塔。每个风铃的上面都刻有古代“善男信女”的姓名,字体有真、行、隶等书体,别具一格。塔顶有铜镜,是至今古塔中发现的最大的一面。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6通州燃灯塔

通州八景之一的“古塔凌云”,便是由此塔而得名的。

知识链接

佛八宝

佛八宝的八件器物分别为:轮、螺、伞、盖、花、罐、鱼、盘。轮即法轮,意为“大法圆转,万世不息”;螺即法螺,意为“妙音吉祥”;伞即宝伞,可以遮蔽风雨烈日;盖即白盖,是一种层数多的伞,可以保佑众生;花即莲花,意为“出淤泥而不染”;罐即宝罐,圆而腹大,意为“智福圆满”;鱼即金鱼,用黄金铸成的鱼,有“坚固活泼,解脱坏劫难”的含意;盘即盘长,是一种盘旋状的图案,与佛经中的“迴环贯彻,一切通明”相应。

灵光寺佛牙舍利塔

佛牙舍利塔位于北京八大处公园二处灵光寺内。据史料记载,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仅存的两颗牙齿舍利,其中一颗现保存在斯里兰卡,而另一颗就珍藏在八大处公园的佛牙舍利塔中。到现在为止,佛牙舍利塔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7灵光寺古塔

佛牙舍利塔的建筑堪称精美,底部的塔基是以汉白玉石堆砌而成,并用莲花石座和玉石雕栏进行装饰。每一层塔都镶有石门、石柱、石窗。建筑形制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高51米,塔顶八角攒尖,盖绿色琉璃瓦,中心立有一根木神柱,长8.5米。由鎏金覆钵、宝珠、相轮和华盖等物件仿印度建筑式样组成宝顶,通高6.05米,雄伟挺拔,金光闪烁。

妙应寺白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北路、妙应寺后侧,塔体比较高大,通高51米,塔体周身洁白,极为古朴典雅,无任何雕饰,故称“白塔”。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喇嘛塔。

白塔建在一个高大的须弥座式平台上,台前东西两边皆有台阶,台阶正中有一组精美石雕,为“二鹿听法”,中央为一个象征佛法的法轮,雌雄二鹿静卧两旁,象征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传播佛法。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是它的塔基,其上有覆莲座,是由半圆突起的莲瓣组成,还有环带形金刚圈,是用来承托塔身的。这些设置使塔从方形折角基座完整过渡到圆形塔身,不但富有装饰性,而且自然洒脱。莲座外檐有明代添置的108个铁灯笼。莲瓣的上面有五道金刚圈,其上放置一个上肩略宽、最大直径将近20米的庞大圆柱体覆钵。硕大的覆钵形塔身被7条铁箍团团环绕,覆钵上的刹座也是须弥座形式,刹座上立有高大粗壮的圆锥形相轮,即十三天。十三天顶端承托覆有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华盖直径为9.9米,共40块。其周边还悬挂有高1.8米的流苏,以及36个有镂空花纹的铜质透雕风铃,微风袭来,顿时响起清脆悦耳的铃声。华盖顶上还建有一座鎏金喇嘛塔,高近5米,重达4吨。塔身与宝瓶相似,比例匀称,轮廓鲜明,气势磅礴,是我国喇嘛塔建筑中的杰作。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8妙应寺白塔

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市中心北海公园内琼华岛之巅,是北京城区中心重要的人文标志之一。从辽代至明代以来,琼华岛之巅修建的殿宇,就被称为“广寒殿”或“凉殿”。而在清朝建都北京后,由于顺治帝笃信佛教,又在西藏喇嘛诺门汗的建议下,在广寒殿的旧址上建起了白塔。为衬托这座白塔,从琼华岛山脚到山顶,层层布列寺院殿宇,到最高处便是这座藏式白塔。

白塔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白塔高35.9米,而白塔山高32.8米,因此塔比白塔山还要高,更使其显得高大醒目。白塔的组成分为三部分:塔基、宝顶和塔身。塔基的砖石为须弥座,座上有三层圆台,中部为圆形塔肚,塔肚子最大直径有14米,朝南一面极为耀眼,是红底黄字藏文图案的佛龛,装饰也比其他三面精细华丽,被称为“眼光门”、“时轮金刚门”,取吉祥如意的意蕴。塔的上部为相轮,顶部为鎏金宝顶,有“天盘”、“地盘”、“日”、“月”、“火焰”之称。宝顶缩腰处还绘有图案,为动物以及花草之类。塔身有306个通风口,塔内有一根高达30米的通天柱,可见白塔建筑艺术之高超。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9北海白塔

知识链接

过街塔

如果按塔的体系归类,过街塔是属于喇嘛塔范畴的,是一种“高台式喇嘛塔”。因喇嘛塔建在一座高台上。高台两边开有券门洞,洞门都是南北直通或者东西通达。在其台上建喇嘛塔或层塔。正由于它建在交通要道,车辆和行人都从洞门内通过,故而就有过街塔的称呼。但实质上,它属于藏传佛塔体系。

若按照塔及高台的建造式样来划分的话,大概以五种来区分:即单门洞单座塔、单门洞三座塔、三门洞三座塔、三门洞五座塔、金刚宝座式过街塔。其中单门洞单座塔如广西桂林开元寺过街塔、青海塔尔寺过街塔、甘肃拉卜楞寺过街塔以及江苏镇江昭关过街塔。单门洞三座塔如北京居庸关过街塔,不过现仅剩塔台。三门洞三座塔如承德须弥福寺庙。三门洞五座塔如普陀宗乘庙过街塔。金刚宝座式过街塔如云南昆明官渡村的金刚宝座塔。此外,在内蒙古各地的喇嘛庙中,也还建有各种式样的过街塔。

为了宣扬佛法,宣扬喇嘛教,过街塔都建在交通要道的重要部位。过街塔都是独立存在的,从不和佛寺在一起建造,尽管它属于佛塔的范畴。采取这种手法来弘扬佛教,是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因过街塔盛行于元代,而当时元代统治者又起源于地广人稀的蒙古。蒙古一带就只有茫茫的大草原以及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沙漠,在这种地方是没有寺院的。还有一点就是这里的居民为游牧民族,无定居点,经常流动,但是又对喇嘛教十分信崇,为了让他们在不停的流动中仍能经常见到他们所崇拜的佛塔,所以选择把过街塔建造在主要交通要道处。

在元代统一全国后,过街塔这种形式的塔也被引入了中原,从而在中原地区也建造了一些过街塔。但是,由于中原地区的佛教不是密教,而是以显教为主,又加上中原地区人口密集,显教佛寺比较集中,交通又四通八达。所以,在这里过街塔没有能够发展起来,因此,与西北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相比,数量少之又少。

第二节 河北古塔

燕赵大地的河北,一马平川,古塔林立。这里有定县开元寺塔,它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有曲阳修德塔、丰润车轴山花塔,它们是中国极为罕见的花塔;有承德五彩琉璃塔,它是中国最漂亮的门塔;有正定广惠寺花塔,它是中国唯一做成花塔形式的金刚宝座式塔……

正定广惠寺花塔

广惠寺花塔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位于河北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东的广惠寺内,它造型奇特、结构富于变化。由于塔身上部雕塑有各种塔饰,看上去形如花束,故而称之为花塔,也称“华塔”,又名“多宝塔”。在金、明、清各代都对花塔有所修葺。现已不存在寺,唯塔屹立。

此塔高40.5米。第一层的平面呈八角形,在它的每个正面又另加建了六角形的亭状小塔。塔身的各个正面及亭状小塔之外都有圆拱形洞门,下面配置着奇异的斗拱。第二层为平正的八角形,上有层层斗拱檐瓦,下设平座。每面有三间,当中一间是门,两旁是假方格窗棂及长方尖形的砖砌佛龛。第三层的平座很大,而塔身却骤然缩小,四面为方形拱门。第三层塔身以上呈圆锥形。圆锥形塔身的外壁是排列错杂的浮雕状壁塑,上面绘有虎、豹、狮、象、龙及佛像等图形。壁塑部分以上有八角形檐顶,上为塔刹。花塔的装饰华丽,整个造型犹如簪花仕女,玲珑别致,是我国古塔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

开元寺定州塔

定州塔,又称“料敌塔”,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城内,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称。此塔于1961年3月4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塔建在开元寺内,故名“开元寺塔”,又名“开元宝塔”。据定县志记载,此塔是宋代时建造。宋真宗时,开元寺的和尚会能常到西竺(西域天竺)取经,得“舍利子”回来。成平四年(1001年),皇帝诏令会能建塔,把“舍利子”埋在塔底下石匣内(即金棺银椁)。建塔工期从成平四年开始,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落成,前后共历经54年,工程浩大,用材极多,有“砍尽嘉山(曲阳境内)木,修成定州塔”的传说。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10开元寺塔

塔身内外两层,中间有阶梯,四面盘旋一直到顶。塔高13级,实为11层。塔高83.7米,周围164步,座基周长127.65米。由于当时定州地处大宋北陲,与辽国接壤,在军事上用于嘹望契丹军情,从而又把它叫做“料敌塔”。

因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初八地震,光绪八年(1882年)九月再次地震。这两次地震造成了此塔东北角自上至下裂缝3厘米左右,宝瓶摇落,并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崩塌。现由国家文化部拨专款修缮,目前已修复竣工。

知识链接

中国古塔之最(三)

层数最多的古塔

我国目前层数最多的古塔是四川省灌县(今都江堰市)城边的奎光塔。该塔是一座文峰塔,共17层,为六角形的楼阁式密檐砖塔,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此塔造型独特,将高大挺拔与纤细清秀两种风格融为一体,这在文峰塔中极为稀见。

最高的石塔

我国最高的石塔是福建省泉州市的开元寺双塔。东塔称作镇国塔,高48米;西塔称作仁寿塔,高44.06米。两塔均仿照楼阁式石塔建造,也是我国现存一对最大的石塔。

最高的密檐式塔

我国最高的密檐式塔是陕西省泾阳县的崇文塔。该塔高79.19米,八角形13层。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塔身全用青砖砌筑而成。

最大的花塔

我国最大的花塔是河北省正定的广惠寺花塔。该塔建于金代,高40.5米。该塔造型奇特,结构极富变化,其中第二层塔体形似巨大的花束。

最大的塔林

我国最大的塔林是河南省登封市的少林寺塔林。该塔林共有从唐朝至清朝一千多年间的砖石墓塔220多座,形式多样,雕刻丰富。每座塔的大小、形状都不一样,高的有十几米,矮的只有1米左右,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

保定兴文塔

“兴文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是涞源县的标志性建筑。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僧道两家共同主持对此塔进行了维修。经专家考证,此塔结构样式属于辽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因此,1982年,兴文塔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11保定兴文塔

兴文塔通体采用实心砖塔,建筑形式为八角五级阁楼式,修缮后重新测量,高27米,占地面积37.6平方米,组成此塔有三部分:须弥座、塔身、塔刹。第一层塔身最高,以上每层高度逐级递减,全塔除角梁外,都是仿木构件。须弥座下枋刻仰莲,上枋刻俯莲。用砖条砌成中空,八个龟角刻花纹。塔顶呈八角攒尖式。

兴文塔的装饰也较华丽,由斗拱支撑该塔檐部和平座,斗拱为柱头一朵,补间一朵,第一层塔身檐部斗拱出两跳,五铺座,平座斗拱为一朵三升,柱头斗拱加抹角拱。檐下用枋支撑檐飞,檐部八角用方砖铺面,平座饰构栏,栏板用砖砌成条状,望柱顶端呈圆球形。

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沧桑,塔身第五层已经严重风化,塔刹倾斜,成了斜刹塔。兴文塔的损坏引起了来源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对兴文塔进行了修缮,修缮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塔部件。如今,兴文塔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巍然屹立在拒马河源头。

涞水庆化寺花塔

庆化寺花塔位于河北省涞水县北洛平村北2.5千米处的龙宫山南麓,矗立在原庆化寺山门外正南约100米的山崖平台之上。现庆化寺已毁,仅存此塔。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12庆化寺花塔

花塔通体砖结构,高13米,围长19.2米,呈八角形基座,基座上的须弥座高3.4米,皆雕一尊力士像在束腰各角。每面均设壶门两个,以吹、拉、弹、舞等形态各异的乐伎雕刻在内,束腰以上砖雕斗拱承托平座,平座构栏各角用柱,每面用间柱一根。栏板为几何纹饰,上托素面平座,平座上为塔身,高3.6米,四个正面辟拱券门,拱顶的两角处各雕飞天一尊,其余四隅各设直棱假窗。塔身各角施半圆形倚柱,上撑第一层塔檐斗拱,斗拱以上是砖雕椽飞,其上覆盖瓦顶。第一层檐以上至塔顶是由八层砖砌小佛龛构成的圆形塔檐,每个小佛龛上部雕有3个寿桃,排列成三角形。从第二层至第七层,每层16个佛龛,第八层缩为8个,共计120个。该塔始建年代不详,但从塔的造型及建筑风格分析,当属辽代遗物。1993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庆化寺花塔作为辽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衡水宝云塔

宝云塔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境内,通体砖木结构,高35米,底座周长25.6米。第一层的南面有一拱券佛龛,龛里原有一尊石雕莲花坐佛,另在塔顶有一葫芦形塔刹。宝云塔的各层建筑有的为鸳鸯斗拱,有的为梅花斗拱,其风格各有不同。全塔呈9层8面棱锥体,雄浑古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建筑才能。塔的每一层都精心别致,其第一层为双层塔檐,并在南面和北面各有一券门。第二层东面和西面开有券门,第三层又是南北各有一券门,到第四层以上,则四面各有一门。由底层至第七层,塔内有砖阶盘旋而上,但塔底部为穿心式,在塔内拾级而上,可到二、三、四层,每上一层,必须由塔外沿塔檐转半圈后,从另一券门进入塔内。若要再上一层时,仍需从券门走出塔外,转半圈进入塔内……以这种形式设计,攀援登塔,使其身临其境,颇有惊险之感。身在塔内,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虽可一览无余,但贴塔而行,心中仍然惴惴不安,一直待到下到塔底,才轻舒一口气,有安全落地之感。塔的第五层以上,为空筒式,在塔内拾级而上,不需要步出塔外。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13衡水宝云塔

关于宝云塔的建造时期,史书所载也不尽相同,有一种说法是建于隋朝,另一种说法是建于唐朝,多年来一直未能确定。1980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驭寰教授等三人,对宝云塔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一、二层塔檐的“批竹头”、“方形圆开”的券门等建造形式,确定了该塔属于唐代建筑风格,但三层以上的座、檐及雕刻的窗棂等又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特点。因其判定这是采用唐代的建筑风格,以宋代建筑特点而建造的,所以鉴定其为北宋初期所建。

2006年5月25日,宝云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故城庆林寺塔

庆林寺塔位于河北省故城县郑口西南的饶阳店村东。饶阳店村原有一座规模颇为宏伟的庆林寺,该塔处于寺内,故而得其名。庆林寺塔原属庆林寺古建筑群的一部分,因年代久远,现其他建筑均已不复存在,唯有宝塔独立,也称“饶阳店塔”。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14庆林寺塔

该塔通体用青砖砌成,坐南朝北,平面呈八角形,下为塔座,塔身高六层,为楼阁式砖塔,总高35.67米,建筑面积达165.2平方米。每层之间砌有双层塔檐,其造型挺拔秀美,砌筑精巧。

塔顶有一铜葫芦塔刹。一层为3米多高的塔基,两层以上,每层各在东、西、南、北有一个券门。门上有窗,窗上装有菱纹、云纹和莲花纹的窗棂。花饰精美,各不相同。塔檐为45°斜拱。塔内穿心式和壁内折上式相结合,可拾级而上到达塔顶,四壁还有大小不同的佛龛、灯龛等。该塔精巧玲珑,造型美观,独具一格。

据饶阳店关帝庙的碑文记载:北宋初年,有饶、杨两姓在此开店,故名“饶杨店”。在塔的内壁上,有许多游人题的诗词,其中一首是明朝嘉靖年间侍郎、本县人王士嘉题写庆林塔的诗:

浮图何代建?峭拔入云端。

绝顶登临处,摩挲星斗寒。

从诗中不难看出,连明朝的王士嘉也不清楚塔的建造年代。不过,早期的《武城县志》和《故城县志》,都说庆林寺塔是唐代建筑。直到1990年,中国科学院的张驭寰教授对庆林寺塔进行实地考察后,根据该塔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才确定其为北宋初期所建。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7年和1976年,两次进行修缮,该塔至今保存完好。

2006年5月25日,庆林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灵寿幽居寺塔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15幽居寺塔

幽居寺塔位于河北省灵寿县西北山区的沙子洞村,距离县城55千米。那里群山环绕,丛林叠翠,环境清幽。

据碑文记载,该寺为北齐天保八年(557年)赵郡王高睿所建,早已损毁,仅存碑、幢、一些石佛像以及一座方塔。方塔平面呈正方形,建于方形石基上,7级,高约20余米。第一层正南面有拱券门,从这里可以入内。第二层以上,面阔和高度递减,各层共有17尊汉白玉石小佛像,并随塔层逐层缩小,刻工精细,为北齐石刻珍品。塔顶用仰莲花承托塔刹,颇具特色。1991年进行维修,保持了唐代古塔简洁秀丽的风貌。

2001年6月25日,幽居寺塔作为唐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知识链接

正定临济寺澄灵塔

临济寺澄灵塔,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的临济寺内,俗称“青塔”、“衣钵塔”。1956年该塔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济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东魏兴和二年(540年),临济村人在此地修建了临济院,晚唐时禅师义玄主持此院,并创立临济宗,吸引了八方信徒纷纷来此参师求学,盛极一时,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

澄灵塔通高30.7米,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塔底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并以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雕饰在束腰部分,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往上即为砖制三层仰莲用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很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雕饰花棂假窗,转角处设圆形倚柱。塔身的8层塔檐相距很近,给人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上来看,木制结构的有第一层椽飞和各层角梁,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是砖仿木构。塔顶是用砖雕刻的刹座,用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之感。

澄灵塔设计精巧,造型美观,雕饰富丽,结构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精品。但由于年代久远,又失于修缮,故早已残破不堪。1985年,相关部分对其进行了大修,各层瓦顶、残破的斗拱、砖雕、铜镜等均一一修缮,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临城普利寺塔

普利寺塔,又名“万佛塔”,坐落在河北省临城县城关东北部。据重修普利寺碑文记载:“宋皇佑三年(1051年)建,明嘉靖二十四年(1596年)、万历四年(1576年)重修。”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邢台市保存完整的第二古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16普利寺塔

该塔坐北朝南,塔的基层砖墙上刻有974个小佛像,内壁四周砖刻佛像40个,故又名“千佛塔”、“万佛塔”。塔内有一口井,井内葬有志云异僧佛牙舍利,故又称“舍利塔”。塔居城北岗南,依坡就岗,塔基高10米、南北长28米、东西宽23米,为石砌方台。塔身呈正方形,砖砌而成,高33米,九级八檐,大型飞檐斗拱,顶端有金属塔刹,每层四角均挂有玲珑铁钟,晚风徐来,叮当悠远,“普利晚钟”为临城八景之一。

1959年该塔遭到雷击,塔顶稍向东倾斜。1981年国家拨款对塔身进行了维修。1991年,塔台东壁石墙遭暴雨冲毁,河北省文物局拨款进行了抢修。

2001年6月25日,普利寺塔作为北宋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河灵山塔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17三河灵山塔

灵山位于北京东河北省三河市城区东北7.5千米处,海拔877米。山虽不高,但很秀丽,东面与整个燕山相连,其余三面均为平原,有泉水从灵山南麓涌出,是京东首处集山、水、林、古迹于一处的自然景区。灵山尤以泉水为盛,泉水清澈甘甜,汇流成溪,环绕九十九湾进入洵河,素有“灵山素玉”的美称。

灵山塔位于灵山山顶,建于辽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塔分五级,高13米,通体砖木结构,呈八角形。塔座雕有牡丹、芍药图案,其花形叶脉雍容大方;塔基上部砌有连云图案,其线条自然流畅。每层塔角还悬挂有风铃,清风徐来,叮当作响,悠扬悦耳,可传到十里开外,别有一番风韵。

1998年,三河市对古塔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在塔的周围加建了汉白玉护栏,更增加了灵山塔的威严与雄伟。

赤城重光塔

重光塔位于河北省赤城龙关镇境内。据《龙门县志》记载:“龙关城北隅,旧有唐代所建华严寺,明初已毁损,唯存半层残塔,寺院倾颓,掩于荒榛野草中。断壁残垣,见者兴嗟。明代后军都督杨洪巡城见后,叹道:‘如来所栖之所,何至颓废于此?待我事毕,必修之。’”不久,杨洪肃清边患,为偿夙愿,“出私币,购良材,请工师”,在原华严寺遗址上重修宝塔,拓建寺院。工程完毕后,英宗敕赐寺名“普济”,塔名“重光”,言外之意在于收复塞外失地,使山河重光。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18重光塔

重光塔塔形优美,塔身高峻,清秀挺拔,气势宏伟,被誉为“龙关八景”之一。塔通体砖石结构,八角七层,高33.67米。塔身内设蹬道,可绕上6层。民间谚语传“龙关有座塔,离天整三鳰。因龙关城地处边塞要冲,杨洪在修建重光塔时,更体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深谋远虑,不但考虑到它的佛事活动,而且还赋予它军事瞭望功能,使之成为一塔多用的建筑,为京西地区所仅有。”

知识链接

邢台小开元寺塔

在河北省邢台县龙泉寺村的东山上,原有一寺,名“开元寺”。明朝正德年间,该寺长老招来大批能工巧匠,在寺中建了一座塔,名为“小开元寺塔”。后小开元寺连寺庙及其他建筑均已不复存在,唯有此塔依然矗立,可惜也于2011年倒塌。

此塔高约16.7米,是由青红两色古砖砌成,相映成辉,望之赏心悦目。第一层是花卉雕,分四面,每面三幅,分别雕镂了水仙、玫瑰、牡丹、芍药、木兰、迎春、腊梅、秋菊、莲花、月季等,百花荟萃,争芳斗妍。在一层的正南面,还有一组别具风格的人物石雕,一人骑一匹“四不像”,悠然自得,造型生动而古朴。第二层是结构严谨的图案画。第三层是动物浮雕,有金雀、梅花鹿、麒麟及雄狮等,形态迥异,惟妙惟肖。

塔身南北各有一砖刻门扉,门的上方各嵌一青石碣碑。北面碑文上落款:开元寺。中间两行楷书:宝峰长老,贵公寿塔。下赘:正德三年。南面碑文记述弟子为师傅造塔之事和他们的名字。石碑之上又分为四层,每层均为六角飞檐形,飞檐错落有致,结构严谨。每层的底部,各有一支含苞待放的莲花,托一砖柱作为裹角。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把艺术与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塔顶翘立着一只美丽的石雕雄鸡,向着远方的山野,引吭高歌。

蔚县南安寺塔

南安寺塔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城南门内西侧,始建于北魏,现存为辽代重建物。

塔形呈平面八角形,为实心13级密檐塔,高28米。

此塔是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的。塔基由石条叠砌,高3.6米;塔座呈八角形,砖仿木结构,基部砖叠涩7层。八角每面出兽头,东西南北四面浮雕兽头,并雕有篆字“福禄”,顶仿木结构出檐,顶上施仰莲,高3.4米,每面宽3米;塔身第1层较高,有隅有塔柱,塔横额置斗拱,四面置券形假隔扇门,另在四面开小窗,顶部雕盘龙,斗拱之上出飞檐。两层以上,层与层之间紧紧相连,有砖檐隔开,各层之隅均悬挂铁锋;塔刹由仰复莲花承托着,由覆钵、相轮、圆光、宝珠组成刹身,十分挺拔,有直冲云霄之姿。

2001年6月25日,南安寺塔作为辽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正定须弥塔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19开元寺的古建筑须弥塔

须弥塔位于河北省正定市常胜街西侧开元寺内。开元寺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隋开皇十年(591年)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奉诏改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钟楼通体砖木结构,为2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达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有唐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如大木结构、柱网、斗拱,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

须弥塔是河北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古塔中年代较早的一座。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为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

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的平面呈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

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有花瓶、花卉图案,门有双龙戏珠浮雕。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着四个楷书大字“须弥峭立”。每层砖砌叠涩檐,四角悬挂风铎。塔身宽度从第2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的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须弥塔内第2层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2层以上的8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没有台阶可以攀登。

须弥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也是我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195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

正定天宁寺凌霄塔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20凌霄塔

天宁寺凌霄塔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大众街原天宁寺内,因巍峨高耸而得名,由于塔身为木质结构,又称“木塔”。始建于唐成通年间(860-874年),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宋、金时的建筑。

该塔通体砖木结构,为9层楼阁式塔,高41米,平面呈八角形,矗立在八角形台基上。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建其塔身1层至4层,为全砖结构,4层以上则为金代重建,为砖木结构。天宁寺凌霄塔每层正面各辟拱形洞门或直棂窗,4层到9层的半拱、飞檐皆为木制。天宁寺凌霄塔从第5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收缩,给人以轻盈挺秀之感。天宁寺凌霄塔的最大特点是在塔身第4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做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塔刹原本是铁铸,9层相轮呈枣核状。像天宁寺凌霄塔这样的结构在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天宁寺凌霄塔与木塔的结构不同,也有别于一般的砖木结构塔。1982年,考古学家在勘察天宁寺凌霄塔时,在其塔基下发现了地宫。经清理,出土了一批颇有价值的文物,并为断定该塔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天宁寺凌霄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易县双塔庵双塔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21双塔庵双塔北塔

双塔庵双塔,又有“太宁寺双塔”之称,位于河北易县西陵乡太宁寺村西北1.5千米处的半山腰。

北塔创建于辽代,为八角13层密檐式实心砖塔,虽经明万历年间重修,但仍保存着辽代的建筑风格。塔通高17.4米,分为三部分:塔座、塔身、塔刹。塔座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放置一力士像于每角,每面分为两块,雕有图案祥云、蜗牛、蚯蚓、金鱼等。束腰之上为砖雕斗拱承托构栏,构栏上也雕刻有各种图案,上置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正面辟拱形券门,门内有方形天宫,覆斗顶;正面两侧的斜面上各用砖雕一菱形棂条的窗户。每角处均有一砖雕7层小塔,之上为砖雕斗拱承托砖雕檐椽、飞椽等檐部,椽面为筒瓦,角梁为木质,端部置禽兽、风铎。第2层以上檐部均为砖叠涩而承托檐部。塔刹为2层仰莲承托宝光。

南塔创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为六角三层密檐式实心塔,高10.58米,也分为三部分:塔座、塔身、塔刹。塔座为砖砌台上置须弥座,束腰部分为砖雕,上置斗拱承托构栏,构栏之上置仰莲座承托塔身。第1层正面辟门,内为佛龛,门券上雕有相对应的飞天。对面辟砖雕假门。其余各面置砖雕假窗或砖雕盘龙碑首,每角均有砖雕塔柱。第2、3层为檐式结构,均为叠涩砖承托檐部。塔刹部分自下而上为砖砌覆钵及13层相轮、仰莲、宝珠。

双塔于1993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链接

宝箧印经塔

宝箧印经塔是一种造型奇特、与众不同的古塔,因其形制颇似宝箧(匣),其内又珍藏印经,故得名“宝箧印经塔”,又名“阿育王塔”。又因其大多为金属铸制,其外鎏以金色,故又称“涂金塔”。这种形制的古塔在宋、元时代曾盛极一时,并东传至日本,成为日本古塔中一种重要的类型。目前所见的宝箧印经塔,多为可随意挪动的小型供奉塔,少见地面建筑塔。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省博物馆所藏的涂金塔、河南省博物馆所藏的宋三彩阿育王塔、福建福州开元寺石塔和广东潮州开元寺石塔。

第三节 山西古塔

并州山西,曾获得“古代文明宝库”的称号,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宝塔之乡”,其境内不少于150座古塔。这里有应县佛宫寺木塔,它是现存世界上最高的古代木结构塔式建筑;有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它是现存最美丽的琉璃塔;有汾阳建昌塔,它是最高的明代砖塔;有永济普救寺莺莺塔,它因为《西厢记》而芳名远播……

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

大白塔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内,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塔外涂白,洁白如玉,塔基为正方形,高约50米,雄伟挺拔,直指蓝天。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按八卦排列成圆形。塔腰及华盖四周悬风铃252个,风吹铃响,悠然成韵。古人言此塔:“阙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

据史书记载,塔院寺内高耸入云的尼泊尔式的大白塔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系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明永乐五年(1407年)修塔时,将慈寿塔藏在了大白塔的腹内,所以大白塔也被称为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故明代镇澄法师称大白塔是:“自是藏灵久,神拜万古崇。”

1948年4月,毛主席、周总理和叶剑英同志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去河北平山西柏坡时曾路经此地,住塔院寺方丈院内。

现在,大白塔东有文殊发塔塔座及明万历年间重修塔院寺碑记。在白塔的东边还有一座小白塔,相传此塔内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所以又称“文殊发塔”。藏经阁在大白塔北侧,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内有用汉、蒙、藏多种文字所写的经书2万多册,其中有宋至清乾隆年间2000多册经卷善本。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22塔院寺大白塔

据说蒙藏人朝圣,多绕大白塔还愿,且行且念或叩头。塔中层建有塔殿三间,内有三大士铜像、瓷质济公像以及木雕刘海戏金蟾等。

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飞虹塔在山西洪洞县一座小山顶上的广胜寺内,是国内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该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间(1515-1527年)修建的。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京师大慧和尚又于飞虹塔的底层加建了一圈回廊,遂成今日之规模。

该塔为砖砌楼阁式塔,八角十三层,通高47米。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塔身用砖砌,外镶黄、绿、蓝三色琉璃烧制的屋宇、神龛、斗拱、莲瓣、角柱、栏杆、花罩及盘龙、人物、鸟兽和各种花卉图案,把塔身装饰得绚丽多姿,金碧辉煌。塔底层设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处突出一间二层屋。底层塔心室内有非常华丽的琉璃藻井。飞虹塔轮廓线不是魏晋隋唐以来常见的柔和的抛物线,而是一条直线,比较僵直,但铺满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23广胜寺飞虹塔

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

临汾大云寺金顶宝塔

临汾大云寺创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重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位于山西临汾市西南隅,布局紧凑、错落有致,由前后两座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布列有山门、过厅、大雄宝殿、宝殿、藏经楼,两侧为配殿,旁院有禅堂、经舍等建筑,是平阳地区著名的佛刹之一。

全寺的精华是金顶宝塔,位于后院。它为方形五层楼阁式砖塔,高约35米。塔身一至五层为方形,其上为八角形,似为后人增补。因为佛塔层数都做单数,金顶宝塔本为四层,后人又加一层作为塔刹之需,所以共计五层。底层宏大中空,前设板门,后置槅扇,中心奉巨形铁佛头像一尊,高6米,宽5米,外饰泥塑彩绘,造像特征应为唐代原作。像头上方,是砖卷八瓣盝顶形藻井,正中倒悬宝珠。一层壁面下部设有砖雕壶门,内雕祥龙、玉兔、麒麟、鹿及花卉。除二层有平座外,其余各层设有塔檐,檐下以砖雕仿木斗拱挑承檐出,檐上瓦垅、脊饰皆为黄绿色琉璃制作。在塔各层中部均嵌有以绿色为主的琉璃方心,共计58方,内雕佛、菩萨、罗汉、弟子以及佛传故事图案,人物雕琢精细,色泽艳丽,这些精湛的琉璃制品,均出自山西阳城县著名匠师之手(阳城为著名的琉璃制品之乡)。塔顶八角攒尖式,上设刹座、覆钵、相轮、宝珠。此塔建造年代较早,但是改来改去,已失去当年的式样,至今仍为清代作品,为清代塔中的优秀典范。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24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大云寺金顶宝塔

佛宫寺释迦塔为中国辽代高层木结构佛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隅的佛宫寺内。因塔内供奉释迦佛而得其名。又因塔身全由木制构件叠架而成,所以俗称“应县木塔”。佛宫寺建于辽代,历代屡次修缮,现存牌坊、钟鼓楼、大雄宝殿、配殿等都是在明、清两代加以改建的,这些改建又以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造的释迦塔巍然独存,后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1195年)曾进行加固性修补,但仍没有改变其原状,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塔为平面八角形五层六檐楼阁式,总高67.31米。塔身矗立在一个大型砖石基座之上,基座分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高4.4米。该塔每层之间的平座内均设有一级暗层,所以塔身实为九层。附阶周匝,正南面辟门,塔底层直径为30米。二层以上皆设斗拱挑出平座构栏。每层柱间装隔子门。各层柱头上施斗拱悬挑塔檐,檐上覆盖布筒板瓦,顶层为八角攒尖屋面。

塔身构造是逐层立柱,纵横施以梁枋,其间有斗拱垫托,夹层撑设斜材,自下至上逐层叠架而成。每层随塔身内外设柱子两周,遂致各层构成塔室、围廊和平座。每面分隔三间,有门额、立颊结成框架稳固柱身,围廊绕塔室形成八面排列的桁架。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25应县木塔

塔身斗拱依其部位、结构和形状分类,达54种之多,可谓集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大成。

塔刹由铁铸部件组合而成。刹下砖砌莲台式基座。刹高9.91米,有仰莲、覆钵、相轮、露盘、仰月及宝珠等。8条铁链系于戗脊下端,久经风雨,完好无损。

塔内各层均有塑像。底层的释迦如来坐像高11米,内槽四周绘有壁画,技法精湛。底层内槽上部置藻井,布列纤巧,是辽代小木作中的精品。二层佛坛呈方形,坛上塑佛像一尊,菩萨像两座;三层佛坛呈八边形,坛的四周束腰镂刻精细,坛上塑四方佛;四层塑有一尊佛像,两名弟子像和两座菩萨像;五层塑有一尊佛像和八大菩萨像。这些塑像均比例适度,面相俊美,从造型风格来看,当是金代明昌年间时塑造的。

1952年应县成立了木塔文物保管所,修筑围墙,排除污水,清除杂草。1974年以来文物部门又对塔基和塔身残坏腐朽部分以及局部结构进行了加固维修,如修补了残缺的台基栏杆、斗拱和楼板,修复了“文化大革命”中损毁的塑像等。1986年又加固了底层南向门道两侧的壁画。

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对应县木塔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研究,1935年进行实地测绘。1962年,文物出版社又予以补测考察,古建筑研究专家陈明达编著了《应县木塔》一书。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链接

应县木塔的传说

关于应县木塔的建造,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皇帝得了个恒山的妃子,对其宠爱之至,可是妃子因为思念家乡而整天愁眉不展。皇帝为讨妃子欢心,决定在应州建一座木塔,以便她登高遥望恒山。皇帝下旨要工匠在一年之内造起一座“明六层、暗九层,层层要有八角楼,里外上下用木头,一直盖到云里头”的木塔,延误期限者斩首。工匠们这下犯了愁,捉摸不出这木塔的模样,三个月过去了还没动工,一天,一个老头要与工匠们一起造塔,工匠让老头先去厨房吃饭。过后,工匠们到厨房一看,老头不见了,桌上摆着一个用筷子搭成的木塔模型,工匠们一数正是明六层、暗九层、八个角,一个钉子也不用。大家如梦方醒,知是鲁班师傅见弟子有难,前来搭救。第二天,工匠们便开始按木塔模型开始造塔,如期建起了高塔。直到现在,人们还说:“应县木塔是鲁班爷造的。”

太原双塔

双塔建成于1612年,“两峰插天”,为世人瞩目,被誉为“晋阳奇观”。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其影响之大甚至使其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鲜为人知,直至被“双塔寺”所取代。

太原双塔的特异之处更在景色之外,它矗立于出世的佛家与尘世的喧闹间,形成一种独特的存在。事实上,同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高度、外形都极为接近,相距不过50米的双塔,承载着的是完全不同的使命。创建于先的文峰塔,是“起自堪舆家言”的风水塔,是地方乡绅为弥补该地的地形缺陷,振兴地区文化的一个标志性、欣赏性建筑。它的造型虽然取材于佛教的浮图,但是与佛门没有丝毫关系;而继建于后的“舍利塔”——宣文佛塔则是佛门的圣物,是供奉佛舍利、藏佛经,受佛门弟子瞻仰、顶礼膜拜的宗教建筑。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26太原双塔

近在咫尺,本质却相去甚远,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却又并存不悖,这与建城2000多年来,大部分时期处于各民族文化习俗交流前沿的太原城,是如此相似。

蒲州莺莺塔

莺莺塔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千米处的普救寺内。莺莺塔因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而闻名天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中途遇雨,便到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如今大雄宝殿的西侧就是当年张生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就是当年莺莺和她的母亲及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在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现在沿当年张生游历过的小径重建了梨花深院、后花园、跳垣处等,并塑造了一组佛像和《西厢记》人物蜡像,依照《西厢记》剧情再现了惊艳、借厢、闹斋、请寓、赖婚、听琴、逾垣、拷红等一幕幕戏剧场景。

莺莺塔雄峙于普救寺西侧,古朴端庄,高大伟岸。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那次地震中予以损毁,现今我们看到的莺莺塔,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内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线形式,这些都说明莺莺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征。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27莺莺塔

莺莺塔通体用砖砌筑,回廊围绕,全塔共13层,高36.76米。1层至6层环环相扣,7层以上突然收缩,使整个塔显得更为灵巧。塔内各层之间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9层。但六、七层不能直接相通,必须从六层下到五层后才能上去。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莺莺塔具有奇特的回声效应。若在塔的附近以石相击,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类似青蛙鸣叫“咯哇、咯哇”的回声。传说是匠师们筑塔时在塔内放有金蛤蟆,实际上是塔身中空而导致的。莺莺塔回廊西侧外有一个击蛙台,台下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座名叫“蛙鸣亭”的小亭,这里是听类似青蛙鸣叫回音的最佳位置。莺莺塔还具有收音机、窃听器和扩音器的效能。在莺莺塔下,人们可以听到很远地方的声音,如2.5千米外蒲州镇上的唱戏声、锣鼓声,当然也可以听到附近村镇上的汽车声、拖拉机声,人们在家里的说话声、嬉笑声,以及鸡鸣狗叫声等。另外,塔下的鸟叫声,通过莺莺塔的“扩音”之后,声音还可以变大,然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去。

在莺莺塔内造成其回声机制的主要有三个原因:

(1)塔内是中空的,站在塔的中层听上面的人说话,由于声学反射效应,声音就好像是从下面传来的。

(2)塔檐上的复杂结构有反射作用。

(3)墙壁反射。

莺莺塔主要是通过墙壁反射,所以在塔的四周击石拍手,都能听到清晰的蛙音回声。随着位置的变换,这蛙音回声也可以接收到从空中或地面传来的声音变化。《方志》中把这一奇特现象称之为“普救蟾声”,是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卓誉的游览胜地,并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另外三大建筑是北京天坛回音壁、四川潼南石琴和河南三门峡市蛤蟆塔)之一。

知识链接

浑源圆觉寺塔

圆觉寺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北隅,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用砖砌,呈八角形,为全仿木结构建筑。圆觉寺塔分为三部分:基座、塔身、塔顶。塔座高约4米,也是仿木结构建筑。塔座有上下两道堂门式束腰,以砖刻浮雕布满座基四周,总计三组,其中有40个舞乐人像,其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如有作长袖舞的,有作长绳舞的,有手抱琵琶的,有撑羯鼓吹羌笛的,有拍击板的,等等。这对研究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塔身下直、上尖,呈圆锥形,第一层距塔座较高,以后各层,层层紧收,到第九层突然升高,同第一层上下对应。每层檐角皆悬挂风铃,共有72个,风动铃响,像一首交响曲。

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均无梯级可攀登。第一层四面辟门,但只有正南是真门,其他三门皆是假门,这三个假门也别具一格,匠心独运,有的半开,有的虚掩,有的紧闭,真假难分。

从南门进入塔身内室,正中为须弥座,上塑释迦牟尼佛像,四壁施彩绘,色彩尚新。塔顶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圆光、宝珠,铁刹尖端有一翔凤,翔凤也能随风转动,千百年来旋转不息,是古代精巧的天然风向标。

据《浑源州志》记载,宝塔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一处寺院,即圆觉寺。塔前正南为山门,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高大而讲究。塔的正北为正殿,正殿为五进二深,正殿的东西为配殿,正殿和配殿为砖木结构。相传这座宝塔是金代一个名叫玄真的僧人主持筹建的。但塔的第一层南面有明确的题刻,上面记载的时间比金正隆三年早33年。由此看来,此塔实际修建的时间比州志所记载的要早。明成化五年(1469年),浑源知州关宗对砖塔进行了修葺,并在塔身上嵌了一处记录承办人员的石刻。明万历四年(1576年)以及清咸丰九年(1859年)都对小寺塔进行过修葺。虽经800多年的风风雨雨,并且还经历过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但塔体仍完好无损,这不得不说此塔用料考究,建筑合理。

20世纪30年代初的直奉战争,奉军占领了寺院,并赶走了这里的僧侣,官兵们对圆觉寺肆意破坏,使其满目疮痍,狼狈不堪。日军侵占浑源后,除了掠夺大批文物外,还将这里的正殿、配殿全部拆毁,只剩下残墙断壁内的一座宝塔。但在解放初期时,仍在塔西南的土丘上发现立着一尊头臂皆断的石佛,此佛质地白细,衣纹流畅,在辽金塑像中当属上乘。所存木雕天王像更是刀工娴熟,雕刻精美,为明代佳品。

新绛龙兴塔

龙兴塔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踏上热闹非凡的新绛县城的街头时,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耸立在巍巍高垣上的龙兴古寺。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28龙兴塔

据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而得其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把它改为“龙兴寺”。当时,寺院建筑十分雄伟,规模也相当宏大。至唐会昌五年(845年),由于武宗李炎大兴灭法运动,拆寺毁佛之风一时盛行,寺内的建筑被毁之殆尽,唯有龙兴塔得以幸存。宋代时,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所以改寺为宫。后因僧人占据,才得以恢复龙兴寺之名。

据碑文记载,该塔始建于唐代,塔呈八面十三层,高42.4米,全部用磨光的青砖砌制。塔身各檐下的椽、柱、斗拱,均为仿木结构,做工精细。经过新绛县政府的整修和加固,这座千年古塔得以重焕容光。

五台山显通寺塔

第三章 华北地区古塔 - 图29显通寺

显通寺塔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北侧显通寺大殿前。显通寺是五台山佛寺的元老,传说筑于东汉,北魏时期有所扩建,寺内现存的建筑群多为明代作品。显通寺塔便于明代修建,原有五座,象征着五个台顶,人们到此朝拜,仿佛登上了五台山。如今只有两座完好无损。

据考证,大殿西边的铜塔是明代四川重庆府的陈挺杰等人在云南捐资,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七月初九铸成,取名“多宝如意宝塔”。东边的铜塔是显通寺僧人胜洪等筹资,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修建,称之为“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宝塔”。这两座塔均高8米,须弥座塔基。塔基上铸有精致的小殿、佛像,塔身内置佛像,外刻经文,中有四大金刚托塔像。西塔下层西南角有如拇指大小的铜庙,内坐小指大小的土地像。相传康熙见其特别小而感叹道:“好大的土地!”谁知话音刚落,土地连忙叩头,并感谢皇上的赐封,从此便以“山西大土地自居”了。两座铜塔造型都尤为奇特,融合了楼阁、亭阁、覆钵的三种组合形式,外观亭亭玉立,轮廓玲珑精美,为明代铜铸艺术中的佳品。

1993年显通寺塔被公布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链接

天津蓟县观音寺白塔

观音寺白塔,又名渔阳郡塔,是辽代八角空心塔,坐落于天津蓟县城内西南角,是“渔阳八景”中的景观之一。

观音寺白塔的修建时间现已无法考证,修建后曾多次重修。辽代清宁四年,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清代乾隆年间都对此塔进行过重修。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观音寺白塔受到严重的破坏,塔刹被震落,塔身也出现了多处震裂。1982年,国家对该塔进行抢救性的维修,发现该塔在此之前曾进行过两次包砖大修。1984年,观音寺白塔维修竣工。

观音寺白塔的塔身为白色,塔高20.6米,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角形。由须弥座、塔身、覆钵以及相轮等几大部分组成。

须弥座的基部为六层花岗石,石上用砖砌小覆盆和数条覆枭混线作为束腰,腰的四周共有砖雕的24个壶形门,门的两侧则是礼佛图,内镶舞乐伎砖雕,上置双重栏板,雕刻着几何图形和宝相花卉的图案。塔身为重檐八角形亭式,四个正面各有一个砖雕的假门,门上镶嵌着一对飞天的图案,栩栩如生;四个侧面为方座圆首浮雕碑偈,碑额的正中位置雕刻着佛像,碑身上刻有偈语。塔身上又起一个八角形的基座,上有覆钵,呈半球状,双层仰莲承托,肩部用减地平级法雕有八组垂鱼花纹,南面开门,通往上层宝塔。再往上便是巨大的十三天相轮和塔刹。

纵观此白塔,其上部为喇嘛塔式,下部为密檐式,造型非常奇特,在我国古塔的形制中实属罕见,是辽塔中的精品之一。因此,该塔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