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江西和台湾,包括七省一市。齐鲁大地的山东,繁华昌盛,名塔高耸;江苏号称“人文渊薮”,为人杰地灵之域;浙江,因杭州而名震天下,有西子而妩媚宜人,有“览浙江古塔,到西子湖畔”之说;八闽之地福建,人们常用“三山两塔一条江”来概括福州的形胜……

第一节 山东古塔

齐鲁之邦的山东,繁华昌盛,名塔高耸。这里有历城四门塔,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有济宁铁塔,它号称中国三大铁塔之一;有神通寺龙虎塔,它是形式别致的大型亭阁式塔;有九塔寺九顶塔,正所谓“一塔之顶、九塔簇拥、构思奇巧”,便是它的专称……

济宁铁塔

济宁铁塔,又有“崇觉寺铁塔”之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崇觉寺内。铁塔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起初是七层,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并增筑两层,塔身下部为砖砌八角形基座,通高23.8米,铁塔本身的高度仅有10余米。该塔为我国现存宋代铁塔中最高的一座。基座南面开门,室内砌八角形藻井顶,上面还有宋代千手佛石像和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塔铭。塔身呈八角形,每层都设有塔檐和平座、构栏。平座、塔檐都是由斗拱承托,每层四面皆开长方形门,全塔共开门36扇;另四面设佛龛,共铸56尊盘膝端坐佛像,形象逼真、生动。在第一、二层塔身有“大宋崇宁乙酉(1105年)常氏还夫徐永安愿”、“皇帝万岁”和“众臣千秋”等题记。如今只有塔顶层八角尚存风铎,其余各层均已散失。

明代增建时,发现瓷函、木匣内原本应当放置舍利,但是却以水晶、珍珠等代替。1973年维修时,又在塔座上一层塔身下发现套合石棺、木匣银棺,内有身骨舍利。此塔为舍利塔,是我国三大铁塔(另外两座为湖北省当阳玉泉寺铁塔、山东聊城铁塔)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清灵岩寺塔

灵岩寺塔位于山东省长清县万德镇,建于唐贞观年间,由名僧慧崇等初建,到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扩大建置范围。寺内的主要大殿为千佛殿,殿前有八根大石柱,上施庑殿顶,雕刻十分精美,为宋代建造。千佛殿右侧偏北有一座塔,即灵岩寺塔,平面八角形,高九层,通高52.4米,墙围为48米,各层均出单檐,下部三层,各做平座,显示出楼阁的样式。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1灵岩寺塔

此塔从外轮廓看没有曲线,从上到下都是直线。因此,它表现的艺术性还不够,平直的外观有些呆板,为宋代所建。

历城四门塔

四门塔,坐落在山东历城县柳埠村青龙山麓的原神通寺旧址上,是亭阁式塔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

塔平面呈方形,由于其四面各辟一门,故称之为“四门”。石塔全部由大块平直方整、无任何装饰的条石筑成,给人以坚固、朴实之感。塔身每面辟一拱券门。塔檐处理简洁,只用了五层条石向外叠涩伸出,然后再用近三十层的条石,逐层向内收缩,形成了一个四角攒尖形塔顶。塔顶表面弧线曲折有度,升降有序。全塔上下没有多余的装饰,质朴简洁。塔室中央立一巨大的方形塔心石柱,柱身四壁各有石佛造像一尊,佛皆螺发高髻,结跏趺坐,面如沉水,衣纹流畅。四尊佛像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也不是原塔中的造像。从四门塔的整体形象来看,塔身是一个匀称稳定的正方体。塔檐的大小、塔顶的坡度以及塔刹的形状,与方形的塔体之间比例协调,轮廓线条笔直坚挺,苍劲有力。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2四门塔

四门塔尽管采用了小巧玲珑的亭阁建筑形式,但经过古代工匠的精心设计,仍然显示了佛塔的端庄和尊严,令人肃然起敬。

知识链接

江西九江锁江楼塔

九江曾有“湓城”、“江洲”、“浔阳”之称,看地名就知道与水有很大的联系,据说九江是九条水流汇集之地。水滋润大地,养育万物,因而九江山清水秀,风光无限,古人称之为“天下眉目”。然而水患也时时困扰着九江,成为令历代官府头疼的大事。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时任九江知府的吴秀为解决九江水患,同时也为了祈求文风昌盛,便兴建了锁江楼塔。锁江楼塔是九江的风水宝塔,也有“文峰塔”、“回龙塔”之称,但所知者不多。在当时,建塔的消息一经传出,老百姓便踊跃捐款,其中钦差员外郎柯有裴、乡宦蔡延臣捐款数额最大。传说,知府吴秀站在城东北锁江楼旁的回龙矶上告诉同僚,建塔还尚缺许多圆木,如果神灵相助就好了。不料几天后,真有200多根圆木顺江漂来,解决了燃眉之急。当年秋天,塔便顺利落成,人们奔走相告,欢天喜地。

锁江楼塔为楼阁式砖石空筒仿木结构,高25.6米。塔体六面七级,六角尖顶。塔内有木楼梯盘旋而上,登上塔顶后可眺望长江。

锁江楼塔作为九江的风水宝塔,已巍然屹立了400多年,饱经战争的摧残和风雨的侵蚀。据载,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九江发生了地震,锁江楼和江岸一侧的四尊铁牛中的两尊坠入江中,而锁江楼塔却完好无损。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当时的官府重建了锁江楼,并增建了看鱼轩。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九江争战,锁江楼又毁于战火,剩下的两尊铁牛也不知去向,只有锁江楼塔又一次幸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锁江楼塔,对濒临崩塌的回龙矶岸也进行了护坡加固,古老的锁江楼塔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1987年,该塔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福建古塔

人们常用“三山两塔一条江”来概括福州的形胜,这说明塔建筑在福州景观中的地位;此外,福建还有中国现存最高的石塔——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以及造型奇特、独秀一方的泉州开元寺球形塔;还有百年传说动人心的晋江姑嫂塔……

福州涌泉寺千佛陶塔

千佛陶塔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涌泉寺山门前。原本在龙瑞寺内,因其寺庙被毁,便于1972年迁移到现在的地址。分为东西两塔,东塔为庄严劫千佛宝塔,西塔为普贤劫千佛宝塔,双塔分峙左右。塔是在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用上好的陶土烧制的,平面呈八角形,九层,各高6.83米,底座直径为1.2米,均为仿木结构出阁式。塔身逐层收缩,造型轻巧玲珑。塔身、门窗、柱子、塔檐、斗拱、飞椽、瓦陇等各种构件,都是用陶土分层烧造,然后拼合垒叠而成的。这样不仅便于修建,而且便于搬迁和装配。此塔装饰非常富丽,各层塔身上共有1078尊贴塑佛像,塔基座上塑有力负千钧的金刚力士,还塑有奔跑追逐的狮子以及各种花卉图案。各层塔檐檐角上皆有镇檐佛,转角处的檐下,均悬有风铎,清风徐来,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塔刹为三重葫芦式,上冠以宝珠。塔座上除刻有烧制的年代和塔名之外,还刻有实施者和烧制工匠的姓名。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3涌泉寺千佛陶塔

此塔表面涂有紫铜色彩釉,光泽明亮,是研究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重要实物,而且体重如此巨大、烧制又如此精美的大型陶土宝塔,为建塔史上所罕见。

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开元寺双石塔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内,南向,塔在大殿前分列东西,西塔名仁寿塔,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兴建;东塔名镇国塔,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兴建。双塔相距约200米,对峙在大殿前,与大殿鼎足而立,是城市的重要景观。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4开元寺双石塔

双塔全部用石材建造,仿木结构楼阁式,皆八角五层,除高度和斗拱略有不同外,形式几乎完全相同。西塔高44.06米,东塔高48.24米。基台是扁平而宽的须弥座,上多雕饰,平面八角,四正面砌台阶,座周护以简洁石栏。各层塔身之间有腰檐,但无平座,每面1间,在转角处砌角柱,柱间刻阑额、斗拱支承腰檐。4个相向面开门,另四面设佛龛,各层门、龛位置上下交错,门、龛侧均有立柱和横枋,并在壁面浮雕佛教造像。腰檐也用石材雕出角梁、筒瓦、板瓦的屋面,檐角起翘明显。上层壁面较下层退进,在腰檐脊上砌石栏,形成外走道。塔刹金属制,重叠相轮,颇细瘦,均占全塔总高1/4,刹顶有铁链八条垂向屋顶八角。内部围绕中心的八角实心石柱为回廊,回廊条石地面由下层外壁和石柱叠涩支承,架木梯上下。

两塔精确地模仿木构构件,却忽视了石建筑应有的权衡,比例也推敲不精。如腰檐短窄,仰视不易见到屋面;檐子细弱而承以硕大斗拱;塔刹过瘦且与塔顶没有稳定的过渡等。但两塔在城市景观上有重要作用,施工精细,并附有许多精美浮雕,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石狮姑嫂塔

姑嫂塔,又有“万寿塔”、“关锁塔”之名,位于福建省石狮市东南5千米处的宝盖山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后遭雷击,乾隆四十年(1775年)按原样重修。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其意是古有姑嫂二人,热切盼望着漂洋过海的亲人,终日垒石登高远眺,伤心而亡,时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5姑嫂塔

姑嫂塔面积达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层,为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第一层西北面开一拱形石门,二层至五层各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作梅花形,顶置穹形斗拱。塔身从下往上逐层缩小,每层叠涩出檐。外有回廊围栏环护四周,内有石阶可绕登塔顶。二层门额上刻有四个大字“万寿宝塔”,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列刻有两尊女像。

宝盖山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姑嫂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登临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姑嫂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链接

上海龙华塔

龙华塔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镇的龙华寺前。该塔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是孙权为孝敬他的母亲而修建的,故又有“报恩塔”之称。原塔已毁,现存龙华塔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由吴越王钱弘俶重新修建的。

龙华塔通体砖木结构,七级八面,高40.64米。塔内为方室楼阁式,有木制楼梯。塔外每层均有平座、构栏,飞檐高翘,角挂风铃。塔檐和平座之下,均有斗拱层层挑托,充分显现出木构楼阁建筑的玲珑秀丽。现存塔身和塔基仍为宋代原物。塔檐和平座栏杆虽经历代多次维修过,但仍保持了宋代建筑的风格。

仙游无尘塔

无尘塔位于福建省仙游县城西北约50千米处的九座山太平院西侧。唐成通六年(865)由正觉禅师创建,为历代僧人圆寂静化之处。原有木制横额,其上“无尘”二字是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敕书,现已不存。无尘塔是福建现存年代最久的石塔之一。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6无尘塔

无尘塔为八角三层空心石构建筑,高14.22米,直径为6.45米。塔基为莲花舒瓣和波浪式雕刻,八根塔柱均为瓜棱式造型。塔的各层均有塔檐突出,拱形斗拱支柱,下为叠涩,上绕栏杆。底层设南北开门,东西设窗,下部八面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护门将军不放在底层门的左右两旁,而镶在底层东南、西南两个方向的石壁上。二、三两层四面开门,从底层至塔顶有螺旋式石级供攀登。塔尖为莲花葫芦顶。塔的建筑风格和结构有明显的唐代遗风。塔东太平院大雄宝殿前,有两座建于晚唐的婆罗门六角实心石塔,高6米,八面刻佛像,造型雅观。塔南百山麓还保存有一座唐代和尚石墓,形似铜钟,结构别致,也是研究唐代石构建筑的宝贵文物。

长乐三峰塔

三峰塔位于福建省长乐市的南山山顶,原名“圣寿宝塔”,是中国名塔之一。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时,曾登上塔顶瞭望太平港。得知此塔原来是为宋徽宗祝寿而建,心中大为不满,遂改名为“三峰塔”。

据塔顶石刻记载,宋绍圣丙子三年(1096年)始建三峰塔。塔身为石构,八角七层,仿楼阁式建筑,高27.4米,塔壁刻有精美浮雕,以牡丹、狮等图案为主。底层塔壁有文殊、普贤、五十罗汉、十六飞天乐伎以及佛教故事等浮雕。一层至六层有25面塔壁浮雕莲花座佛,分列2排,每排4尊,共200尊。八棱各刻一尊护法天王,并手执器械屹立在旁,每层叠石出檐,以龙头咧嘴式斗拱装饰檐角。塔内错落有致的石阶盘旋而上,与顶层的四门相通。塔的结构稳固匀称,虽经多次地震,仍矗立不倒。三峰塔是研究宋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被列入《中国名塔》。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7三峰塔

福清瑞云塔

在福清市龙江北岸有一座号称“南天玉柱”的瑞云塔。该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竣工,历时10年。当时由叶向高之子叶成学与知县凌汉聊募捐雇工,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施工。传说奠基之日,五色云自太保山来覆其上,烂漫辉映,故塔建成后命名为“瑞云塔”。

瑞云塔是由雕琢精致的花岗石砌建而成,塔高34.6米,七层八角,外形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底基为单层八角须弥座,周长24米。第一层北面开门,塔门额竖匾上镌刻有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凌霄玉柱”,其余七面设佛龛。第二层至第七层两面开门,六面设佛龛。塔内为八角空心室,各层转角倚柱呈海棠状,并有曲尺形登临石阶,供游人拾级而上。柱顶斗拱二层,叠涩出层檐,檐面浮雕瓦陇,顶为葫芦塔刹。塔身内外每层皆有浮雕,如武士、比丘、罗汉、菩萨、力士、佛像等以及一些佛教故事图案。还刻有400多幅飞禽走兽类浮雕,如花卉、龙、狮子、鹿、凤凰、奔马、兔、猴、鹤等,大小也不尽相同,大的高达1.5米,小的只有20厘米,这些浮雕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每层进出口处左右有两尊精雕细凿的守门神,如今只有12尊尚存,其中,最为高大的要数塔的第一层入口处的两尊守门神,其像披坚执锐,奋髯怒目,威武雄壮。更为别致的是,每层八角檐端各有一尊镇塔将军坐镇,共48尊,它们的大小、模样、神情极其相似,神态也显端庄肃穆,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气息。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8瑞云塔

瑞云塔拔地而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成为福清的乡关标志,引无数文人骚客吟诗作文。瑞云塔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6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罗星塔

闽江下游三水汇合处的马尾港,有罗星山,旧时位于江心。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

罗星塔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传七娘系岭南人,因姿容俏丽被乡间豪绅看中,设下圈套,嫁祸给她的丈夫,将她的丈夫送去当了苦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其夫被折磨致死。她变卖家产,在此建造一座石塔,为亡夫祈福。由于塔下身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势旋涡,好似“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塔”。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吹倒。明代叶向高有“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二柱标”的诗句,感慨古塔的消失。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徐渤等人提议复建。重建的石塔为七层八角,高31.5米,塔座直径为8.6米,每层均建拱门,可拾级而上;外有石砌栏杆和泄水塘。檐角上镇有八佛,角下悬铃铎,海风吹来,叮当作响,“舵楼风细听铃雨,月近家园渐觉圆”。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就在塔下开火,石塔损坏多处。战后,人们在塔顶安装一颗铁球,以代替被炮火所毁的塔刹。1964年重修,因栏板和塔檐剥落,只好改用铁管栏杆。但建筑的艺术风貌仍为原样。

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礁,隔水相望。这段江面的潮水,变化万千,尤其是八月大潮时日,“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马不可见”。罗星塔形势险要。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风把守马尾,痛击倭寇,到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塔筑堡训练水师,再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800余名水师官兵殉难的壮烈悲剧,都是历史的见证。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9罗星塔

罗星塔山现已开辟成公园。西侧有溯江楼,南麓有望江亭。园中还有忠魂台、鸣潮阁、友谊轩等。穿过公园入口处的牌楼,园内四时花木繁茂,风景宜人。几株参天古榕紧紧相挨,郁郁葱葱,像一座绿色的城墙,环抱着巍巍古塔。从塔内拾阶而上,旋至塔顶,顿觉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纵目四望,远观闽江两岸的风光,近看港区建设新貌,一幅幅色泽鲜明的图画,水天一色,山秀物新,尽收眼底。

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门户的标志,有“中国塔”之誉。塔下是罗星公园,公园旁有国际海员俱乐部。登临塔顶,港口码头、开发区尽在眼底。江岸两旁还有古炮台,可以看到当年烟火弥漫的中法战役的古战场,还可以到昭忠祠凭吊为国捐躯的先烈。

知识链接

安徽九华山月身宝塔

九华山月身宝殿实际上是肉身殿,是一座殿塔,也可叫作“塔殿”。在大明万历年间赐名“护国肉身宝塔”。殿平面五大间、进深五大间,构成方形佛殿。大殿采用方形石柱,石柱上施斗拱,四面有石做的栏杆。上覆重檐歇山式顶。各殿角向上挑出,构成转角檐角反宇向上,殿尖冲天,这是南方古建筑的一大特点。殿顶坡度向上翘起,上下枋之间的距离有1.5米。在上檐有开花格窗,如同两层。因为殿内有木塔,殿内空间特别高,所以从外观上看,这个殿也如同两层的式样。下层门楣横匾书“东南第一山”,上檐匾额书“护国月身宝塔”,华带碑书“月身宝殿”四个大字。

殿内肉身宝塔,平面八角,高七层,达14米,全部用木制,是一座木塔。塔顶与藻井贴近,施用三角形图案。木塔涂饰红色,转角涂饰金色。各层塔檐做木叠涩。塔内每层有八个佛龛,供奉地藏菩萨金色坐像,十分华丽。

第三节 浙江古塔

浙江,因杭州而名震天下,有西子而妩媚宜人。览浙江古塔,到西子湖畔。这里有肩宽体胖、威镇钱塘的六和塔,有纤秀丽洁、一尘不染的白塔,有颓然醉叟如老衲垂拱的雷峰塔,有窕窕淑女似美人远眺的保俶塔……

杭州雷峰塔

雷峰塔建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为八角七层楼阁式塔,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的净慈寺前。雷峰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雷峰塔相传为吴越王为庆黄妃得子而建,故初名“黄妃塔”。但民间因塔在雷峰,均称之为“雷峰塔”。塔原共七层,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十分壮观。到宋徽宗时由于兵火之乱,塔刹、塔顶、回廊、塔檐已全部被烧毁,在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僧人智有进行重建,将此塔改为八角五层。到1924年,雷峰塔又倒塌了。

从雷峰塔的旧基中观察,此塔为八角形五层,在一层之上二层之下,建设平座,外檐围廊,也就是说带有副阶,有梁洞插竿洞眼、深槽,这是当年安设木枋用的。塔檐已掉下。二层、三层、四层、五层,这四层木檐已掉,每层门上下相对,斗拱以及檐子构造全都看不清楚。第一层做的是圭角形门洞口,还可以看出。现塔为公元2003年重建,但其式样已经改变。

雷峰塔一度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旧时雷峰塔与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情趣,故被称为“雷峰夕照”。明嘉靖年间,该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焚毁,塔基古砖被窃,导致雷峰塔于1924年9月25日倾塌。清人许承祖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孤峰斜映夕阳红。”雷峰塔倒塌之后,不仅“雷峰夕照”之景有名无实,就连南山的山名也改成了夕照山。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10雷峰塔

杭州保塔

保俶塔,又名“宝石塔”,耸立于杭州西湖北侧宝石山之巅,是杭州有名的古塔之一,也是西湖风景的一大标志。

塔建于北宋初年,相传吴越王钱弘俶应宋帝赵匡胤之召赴京,迟迟未归,大臣吴延爽为了祷告上天保佑其主能平安返回而建,故取名为“保俶塔”。

初建时塔身为九级砖木结构,可登临眺望,后毁。宋成平元年(998年)重建时,即改为七级砖砌实心塔,可惜千百年间屡建屡毁,现存保俶塔是1933年按原样重建的。塔身仍用砖砌筑,塔高45.3米,塔身线条平缓柔和,塔基极小,在建筑处理上成功地应用了比例和尺度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保俶塔挺拔、秀丽、高耸的特点,这种别具一格的古塔是我国现存同类古塔中的佼佼者。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11杭州保俶塔

天台国清寺隋塔

隋塔位于浙江天台县城,是国清寺的标志之一。

国清寺隋塔坐落在天台山麓,规模宏大的国清寺被认为是天台宗的祖寺,而天台山的胜地,也主要集中在国清寺附近,故称“国清风景区”。这座隋塔造型别致,塔顶上没有塔头,因此,从塔内仰望就能看见蓝天。隋塔为浙江省重点保护文物。近几年,人们加固了隋塔塔基,并在塔周新铺了台阶,还栽植了很多鲜花松柏,风景更加宜人。

隋塔是一座九级浮屠塔,级间衔接处,用黄砖砌成双线图案,六面六角,荷形塔窗。全身为褐黄色,高59.3米,十分伟岸、挺拔。空心、砖壁,壁上的佛像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它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与国清寺一样古老。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12国清寺隋塔

隋塔下有一排七佛塔。七佛塔后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唐一行禅师塔”,这是为了纪念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僧到国清寺拜师学习编制《大衍历》而修建的。

山门外的溪流上,有一条用乱石铺嵌而成的古拱桥,桥洞呈椭圆状,名叫“丰干桥”。桥下是“双涧回澜”的胜景。每逢夏秋大雨,桥下溪水满盈。东涧水色黄浊而湍急,西涧水色清澈而平缓,两涧之水在桥下汇合激荡,漩涡叠现,形成回澜之势,十分壮观。当年一行僧来时,见此奇观,留下了“一行到此水西流”的佳话。

国清寺为天下丛林“四绝”之一。整个建筑形成五条轴线: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门神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西一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西二轴线为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楼上为玉佛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知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廊檐形式集我国古代建筑之大成,有挑檐廊、连檐廊、重檐廊、双层柱廊、双檐双层廊、单层柱廊等,廊檐互应;禅门重重,忽高忽低,忽明忽暗,忽宽忽窄,忽直忽曲,富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知识链接

隋塔缺头的传说

关于隋塔头部的缺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国清寺建成以后,里面供奉着五百罗汉。五百罗汉想连夜为国清寺修建一座宝塔,以增添名刹庄严。正当五百罗汉马不停蹄地搬砖运石修砌时,南海观音正好路过天台。观音见石桥山中两峰对峙,飞瀑高悬,十分壮观,也有心为天台山增添一点魅力,便决定在两峰间架一座石桥。观音见国清寺外砖块堆积如山,就向五百罗汉借砖,罗汉们不肯。观音向罗汉们借锅煮饭,罗汉们又故意将铁锅敲了一个洞。观音见此,微微一笑,施展法术,就在破锅中烧出了香喷喷的米饭。五百罗汉见状,大吃一惊,把铁锅搬来一看,原来锅上的破洞,只漏砂不漏米,从此这口锅就叫“漏砂锅”。后人还在存放这口大铁锅的房间门口写了一副对联:“古寺犹有寒灶石,云橱尚存漏砂锅。”

五百罗汉造好塔头,暂时搁在金地岭,准备待宝塔落成时再搬来安装。观音有意为难他们,便用法力将它牢牢定住。尽管五百罗汉想尽办法,用尽各种办法,直到金鸡报晓,天色放明,也未能将塔头搬下山来。就这样,建成后的隋塔缺了个塔头,而金地岭上多了个塔头寺,塔头至今还在那里。

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杭州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宣和五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二十四年重建,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塔外木结构部分。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当时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塔高59.89米,其建造风格非常独特,塔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为八面十三层。清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13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曾有人评价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将军,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从六和塔内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壮观的钱塘江大桥和宽阔的江面。

20世纪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由中国各地著名的塔缩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成就。

第四节 江苏古塔

江苏,号称“人文渊薮”,为人杰地灵之域。山清水秀伴塔影,妙趣横生悦人心。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早期过街塔——镇江云台山塔,有因《白蛇传》而千秋咏叹的金山慈寿塔,有借水城苏州而蜚声中外的虎丘塔、瑞光塔、罗汉院双塔,有被列为中古世界奇迹之一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遗址……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14大报恩寺塔

南京大报恩寺塔

大报恩寺塔又称北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内北部偏西报恩寺中。报恩寺俗称北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年),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称通玄寺。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改为开元寺。五代北周显德年间(954-959年)重建,易名为报恩寺。

大报恩寺塔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生母碽妃,历时近20年而建造的。大报恩寺塔曾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称,由白瓷砖和五色琉璃瓦组成其外观。大报恩寺塔极其雄伟壮观,永乐皇帝封它为“第一塔”,欧洲人称之为“世界奇观”。

大报恩寺塔这一中国历史上举世无双的琉璃宝塔在金陵城外雄峙了400多年,直到1856年因太平天国战火而被毁,只剩下一塔顶盘和若干琉璃瓦构件。如今要想一睹当年报恩寺塔的风华,只有据明代诗人的作品中去遥想。如黄之隽的《登报恩寺塔绝顶》写登临大报恩寺塔所见,该塔高100余米,比现在南京的大多数高层建筑还要高,诗中所写“到眼无埃缢,苍茫入素秋。万家斜照外,千古大江流”的情景和当代南京人登上金鹰、商茂看到的景象一致。现塔高九层,约76米,占地1.3亩。该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1957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虎丘塔

第四章 华东地区古塔 - 图15苏州虎丘塔

世界闻名的虎丘塔在苏州西北七公里处,高高耸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是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塔,由于风格与同一时期建的杭州雷峰塔相似,被誉为江南二古塔,还被喻为中国比萨塔。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塔,称云岩寺塔。该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据记载,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现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塔高七层,塔身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砖身木檐仿楼阁形宝塔。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据有关专家调查,虎丘塔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改建第七层时,发现明显倾斜。当时曾将此位置略向相反方向校正,以改变重心,纠正倾斜,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近300多年来塔身倾斜还在继续发展中,可能是由于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所引起的。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

杭州雷峰塔已经倒塌,建于公元961年的虎丘塔还依然矗立着,已有1000多年历史。今天,这座耸立于虎丘山巅的千年古塔,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知识链接

安徽无为黄金塔

黄金塔坐落在无为县城东北5千米的凤凰山上,为一座仿木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六边形,面阔3.4米,塔高35米,共九层,层层仿木斗拱,鸳鸯交手,结构牢固。黄金塔为阿拉伯风格的堡垒型建筑。因四周涂有一层金粉而得名。之所以叫“黄金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曾作为贮存黄金的金库。据传,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殖民帝国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从海上运回来后先暂存在这座塔内,然后再从陆路运往马德里上缴王室。

根据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学家们的勘察鉴定,黄金塔建于宋咸平元年(998年),为安徽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北宋早期,无为县境内佛教兴盛,僧侣众多,于是在汰水边(现西河)辟地建寺,称“南汰寺”,后又在寺中建塔,即黄金塔,形成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但由于时代变迁,战争毁坏,南汰寺与黄金塔也历经动乱,从兴到衰,最后只剩下一座古塔。据文献记载,明、清以来,曾先后于洪武、隆庆、万历、康熙、乾隆年间进行修缮,才使得古塔安然无恙,清末至建国以后,由于年久失修,塔体下层砖石剥落,塔顶损毁开裂,草木丛生。“文革”期间,幸好得到当地群众的保护,才免遭劫难。1981年,省政府公布黄金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巨款对该塔进行全面的测绘、整修,现今的黄金塔已焕然一新,成为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和旅游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