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剪纸艺术与剪纸名家

剪纸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艺术,但它并非主流艺术,而是流传于民间、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一种普通技艺,所以,掌握传统工艺和得以传承的人并不多。

第一节 剪纸艺术中的情感世界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代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辅相承的,故而可以达到统一。这种思想熔铸了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到剪纸艺术品中,就是剪纸作品“灵魂”的反映,注重表现抒发情感和理想的意念。

在精神领域里让人与山水、自然界的动植物产生某种情感的交流,也就是让人在欣赏自然的同时得到启示,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人的精神境界上升到更高层次。这种人和自然的情感交流在剪纸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尤为显著。

向往大自然的和谐

人们常说,缺乏感情的艺术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人的情感基本可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七种情感可归结为五大类:喜,包括快乐、舒畅;怒,包括愤怒、威严、至尊至上;忧思,包括忧愁、思虑、远见卓识、思想;悲,包括悲痛、伤心、没落;惊恐,包括惊吓、恐惧、害怕、畏缩。

这七种(五类)情感的表达在剪纸制作中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例如,剪“喜”的感情时,走剪的速度均匀、流畅、光滑、圆润。即使需要跳跃,也如欢乐的小溪一样柔顺,呈自然发散状态。

“怒”的剪法,直接迅速,笔直向上,拐弯处硬而不流畅,剪出的线条刚劲有力,干脆利索。

在作品之中“忧思”的线条,由于是缠绕扭结在一起的,因此剪时最不流畅,很少有一剪子剪到底的线条,其线条多细长、柔软。如作品《小鹿梅花》中既有表达思虑的线条扭结,又有流畅、圆润之感,所以表现了小鹿正沉浸在一件美好幸福的心境之中。通常情况下,表现忧愁的线条要细些;表现思考的线条要粗些。思考中含有愉快情绪的线条光滑粗大一些;含愤怒情绪的线条粗壮笔直向上;含悲哀情绪的线条则细弱垂下。

“惊”的情感是逆乱,剪此种情感的线条,一般为短小刚硬,互不连接。其中,杂乱、重复、折叠的线条出现频多。在表达这种情感之时,往往不采用连续对称的图案。

“悲”的情感是消耗正气,软弱无力。走剪时,剪速相对慢,从上向下,越剪线条越细,常常将极细的线条靠在一个参照物上。此线条虽柔弱,但并不中断;虽无力,但不会随风摆动。因为“天人合一”的理论说明,“悲”的环境宜用无力之风、柔弱之水来表示。

“恐”的剪法也是向下,走剪时线条相对有力,好像是颤巍巍地向下行。在下行中不断地有各种小弯曲,这些小弯曲无规律、不连续、不对称。例如,表现人被吓得两腿发抖,两腿就不能像跳霹雳舞那样有节律、有力度。

知识链接

肚兜花剪纸

肚兜花是用在小孩子肚兜上做刺绣图样的剪纸,也有用印染方法印成的,内容有花果、动物和吉祥的图案。肚兜花在民间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第二节 精致细腻的剪纸艺术

线线相连又相断

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镂空就成了经常采用的方法。由于镂空,就要求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阳纹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难以成型。由此就产生了剪纸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特征。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艺术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第六章 剪纸艺术与剪纸名家 - 图1剪纸——龙

造型精美绝伦

在构图上,剪纸与其他绘画有很大的不同,它较难表现三维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很难表现。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的渲染夸张,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与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和“隔物换景”等形式。

形象夸张而优雅

第六章 剪纸艺术与剪纸名家 - 图2剪纸——鸳鸯戏水

受到工具和材料的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要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色彩明亮而柔美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以一个颜色为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刀法精湛而流畅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例如刻一种名为“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蛳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格别致的菊花。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第六章 剪纸艺术与剪纸名家 - 图3剪纸——牧童吹笛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作品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剪纸作品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作品就会失去灵动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刻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要准,特别是在刀与刀连接的地方,务必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把剪纸撕坏。

知识链接

衣袖花剪纸

衣袖花,顾名思义,主要用于衣袖部位,内容一般有龙凤、花鸟吉祥图案等。衣袖花是一种主要产生于我国西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剪纸刺绣艺术。有的用刺绣制成,有的则是蜡染印成,富有民族特色。

附录:现当代剪纸名家的艺术风采

农民剪纸艺术家王老赏

王老赏(1890-1952年),河北蔚县张庄人。王老赏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擅长戏曲人物剪纸。他的戏曲题材剪纸,受杨柳青年画影响较多,在此基础上加以创作。他的戏曲人物剪纸贴在窗格纸上,通过亮光透射,分外精彩生动。据佟坡的《察哈尔省文联调查材料》说:王老赏50年来创作了200多出戏曲窗花,每出戏2~4个角色不等。剧目多是梆子、京戏,其中袍带、长靠、武打的戏要比文戏多。从收集到的资料看,有些戏早已辍演,如《竹林记》、《三下南唐》、《红逼宫》、《三国演义》、《下河东》、《杨家将演义》、《马芳困城》、《香莲帕鼓词》等。

王老赏的戏曲窗花有的用朱红纸刻出,有的用粉纸刻出人物后,再用颜料透染。其法用50张或60张薄粉连纸叠齐,用钉钉在特制的刻纸板上,按照纸上所覆的稿样先将人物刻出,而后用品色染料加酒调好,再用毛笔依照角色脸谱、须发、衣带、袍甲等所需的颜色逐步点染。染料因用酒调制,故色彩下沉到底而不外浸。待稍干,即可层层用镊子揭下,贴在窗纸上,明丽悦人。

过去,王老赏的窗花剪纸远销到山西晋北和河北各地。王老赏的戏曲窗花,多是根据北方的气候和居室建筑格局所需而作。北方气候较冷,风季也长,几乎每家入秋以后都要用纸糊上窗眼,以防风沙和御寒。春节时,更要换上一层新窗纸以示过年。这时,一般人家的墙上已粘贴好了彩印年画,那么,窗格眼上粘贴彩色窗花显然最适宜了。王老赏就是这样,每年春夏在田间劳动,入秋后开始握刀刻制戏曲窗花,如此往复50年,直到他阖目逝世,不知以此技艺美化了多少代、多少家砖瓦楼窗、茅屋草舍的纸糊窗格!

无师自通的江根和

江根和(1868-1960年),别名巧珍,广东揭阳县云路村人。家境贫寒,17岁出嫁,22岁时丈夫病故。因不堪公婆虐待,28岁时逃到潮州浮洋镇出家为“斋婆”道姑。至1960年逝世前,70多年来江根和从未间断剪纸艺术创作。

江根和剪纸无师传。年少时,每逢年节或喜寿之日,见长辈忙于剪纸,渐渐产生兴趣,便学着用剪刀剪制花样。后来,曾到一位民间画家亲戚家偷学绘画技法,并喜欢临摹屋檐、墙壁等建筑物上的木雕、石雕等图案花样。江根和16岁时,剪纸作品已受到邻里的赞赏。被迫出家当“斋婆”后,专心致志于剪纸艺术。几十年中,通过一把小剪刀和无数张小纸片,将自己的艺术才智渗透于幅幅剪纸作品中。

江根和作品的题材内容极为丰富,有活泼如生的花鸟虫鱼,有温驯的鸡鸭牛马、猪羊猫犬和凶猛强壮的各种野兽。她一生无所嗜好,唯喜欢看潮州戏曲。她熟悉戏曲故事情节,知道角色表演功夫,故后期作品大都以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大众喜爱的题材为主,所剪的《荔镜记》、《西厢记》等风格别致,最为精彩,为华南民间剪纸艺术精华。

第六章 剪纸艺术与剪纸名家 - 图4剪纸艺术大师江根和

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一般都有熏样原稿可作范本,而江根和全凭一把剪刀,不用画稿熏样,心有所悟,随手剪来,各种人物的表情动作、花木的阴阳向背等,无不生动有趣,呼之欲出。

名扬关外的任文鸿

天津杨柳青剪纸艺人任文鸿,绰号“任花样子”,其名不传。任文鸿生于清光绪年间,以创作时样窗花、绣花样子为生。每年夏天生意淡季,串乡唤卖扇子;春秋和新年为繁忙季节,庙会也多,四乡和东北各地来杨柳青趸画者,常购任文鸿的剪纸窗花、挂钱和花样子运往东北各地销售,故以“任花样子”的艺名远扬关外。

任文鸿读书不多,家住杨柳青玄帝庙附近的年画市场。受家乡年画艺术的熏染,16岁开始以剪纸花样子摊卖于画市前。所剪多是:娃娃戏莲、抱鱼童子等。

任文鸿剪纸艺术品类中,以花样子最出色。妇女刺绣的各种花色,喜新厌旧,每年都有新绣活,无论是童鞋、衣裤、兜肚、腰巾等,都要求样儿出新。这种需要,推动了任文鸿剪纸艺术的创新。花样题材内容增多了,风格上近乎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柔丽韵味。有些题材为民间艺术品类中少有。如取材于宋人蔡确《夏日登车盖亭》诗句一图:远处雕一小船于苇塘中,船头渔子口横短笛;近处诗人坐倚床榻于屏风下;空中飞鸟成行。恰如诗中“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的意境。又如《元日》一图:中刻一头戴风帽、身穿棉袍、手拄拐杖的老人,观看柳树下一扎髻儿童燃放爆竹;背景刻一柴门竹篱空庭小院,门旁悬挂春联一副,外有山石横卧,境界高雅,刻画出了宋人王安石诗中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情景。类似以诗文作题材者,任文鸿的作品中有很多。其剪纸中的另一品类,是儿童娃娃嬉戏题材。

任文鸿老艺人毕生作品难以收全,仅就20世纪初遗留下的绣花样子就有数百种。较精致的有:麒麟送子、葫孙万代、莲笙贵子、冠带传流、和合如意、金鱼满堂、福寿双全、蝴蝶戏花、贵子呈龙、荷塘鱼乐、孔雀开屏、葫芦双喜、宝马金钱、松鼠葡萄、玉兰花开、鸡衔五毒、鹊架天桥、飞凤游龙、梅花双鹿、五蝠捧寿、六合同春、事事如意、琴棋书画、盆景芝兰、福寿三多、兰桂子孙、四季花篮、丹桂玉兔、三阳开泰、二甲传胪、秋景图、和为贵、取之不尽、元宝满袋、富贵荣华、竹报平安、平升三级、榴开百子、一路福星、蝈蝈白菜、萝卜蟋蟀、江山千古秀、茅亭读书乐、渔樵耕读、春郊放牧、西施浣纱、麻姑献寿;戏出有:四郎探母、张元秀赶子、锯大缸、西厢记等,为数不多;其余是些窗花小品,如:蝈蝈葫芦、兔吃萝卜、蚂蚱谷穗等鸡鸭犬羊草虫等动物题材剪纸,看上去栩栩如生。

“剪花娘子”库淑兰

库淑兰,1920年出生,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人,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她的剪纸作品曾获中国民间艺术展大奖、金奖,在中国台湾举办过艺术研讨会,代表作品被法国、美国、德国及东南亚国家收藏。1986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一顶顶的桂冠,一项项的荣誉,这都是传统剪纸重新焕发艺术魅力的表现。

第六章 剪纸艺术与剪纸名家 - 图5剪纸大师库淑兰

库淑兰的作品仍然保持了民间美术不追随模拟自然形象的特点,形象稚拙而又鲜明,构图繁复而又单纯明快,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适度。她善于将各种形象拼贴组合起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整体感、节律感很强,使人透过这些浪漫的、乐观的、虚构的画面,看到作者纯真善良的心灵和惊人的艺术心智。

大气磅礴的高凤莲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高凤莲,在中国亿万劳动妇女剪纸作者中,是最有代表性的。她出生在黄河流域西北黄土高原的陕北延川县农村。

高凤莲的剪纸作品独树一帜,风格粗犷质朴、抽象生动,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超群的工艺技艺。她的剪纸作品从远古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到现实中的农家生活、生产劳动、民族风情,包括大柳树下的谈情说爱,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高凤莲是个典型的陕北妇女,充满活力,她剪出来的东西也“活”得很,从来不那么“安分守己”,不是“威风凛凛”就是“撕胳膊裂腿”。她说:“剪纸又不是肉,肉你摆动变化太大了,疼呢。剪纸任你摆来摆去,越大越好,才显得会动呢。就是动物一出世,也是朝四面八方乱动才站起来的。”她剪的马,四条腿像个风火轮一样四方旋转,她说:“这是天马。”

第六章 剪纸艺术与剪纸名家 - 图6剪纸艺术大师高凤莲

说起北方剪纸的“北犷”,高凤莲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剪纸艺术风格粗犷质朴,气势流动,大气磅礴,继承由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新陶原始岩画到陕北汉画像石与汉唐石刻的社会发展蓬勃向上的上升时期艺术特有的民族精神,完全没有晚清社会没落期的那种细腻烦琐毫无生气,只有工艺而无精神的那种“狮子狗”艺术影响。她的艺术气质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陕北人民健康质朴的感情的凝聚和结晶。

“中国民间毕加索”——林桃

在福建省漳浦县旧镇白沙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渔村里住着一位百岁高龄的老人,耳聪目明、健谈开朗、心灵手巧,她就是被称为“中国民间毕加索”的剪纸艺术家林桃。

林桃(1905-2010年),著名剪纸艺术大师。她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央美术学院确认为“中国沿海地区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代表”;《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概论》称其“代表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纽约国际东西方艺术家协会誉其为“中国民间毕加索”。2009年,中国文联授予她“新中国文艺工作60周年荣誉称号”。

中国剪纸分南北两个派系,北方剪纸以简洁的块面阴镂为主塑造写意形象,粗犷淳厚;南方剪纸则以繁多线条为主构成镂空写实形象,细腻繁复。而林桃的剪纸则以简洁变化的线条为主构成镂空写意形象,使中国剪纸艺术的流派得到丰富和发展。她与陕西剪纸艺术家张召林并称剪纸界“南林北张”。

林桃的作品取材广泛,涉及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珍禽异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风格淳朴粗犷,简练明朗,想象丰富,有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她刀下的艺术形象,寥寥数剪,形神俱在,宛若天成。比如剪纸《捕捉虾蟹》,在长方形粗线内的右下角,剪了一位质朴的渔民,脚前放着一只水桶,手里拿着耙网;前上方和后上方有游动的大虾、螃蟹,体积夸张;周围穿插水草连接长方形外框,整幅画面充满了运动的张力感。

林桃的剪纸艺术风格,既不同于北方粗犷淳厚的剪纸,也与南方细腻繁复的剪纸有所区别。可以说,她的剪纸独具一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点、线、面的运动与组合中,以线条为主。一般来说,北方剪纸以简洁的块面阴镂为主,塑造写意形象,因而作品风格显得粗犷淳厚。而南方剪纸以繁多线条为主构成镂空写实形象,因而作品风格显得细腻繁复。而林桃的剪纸则是以简洁变化的阳线为主,构成镂空写意形象和圆满画面。如果把北方剪纸比成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把南方剪纸比成“白描”,那么林桃的剪纸就是“白描”与“大写意”的有机融合,也就是大写意的白描。而这种大写意的白描手法,比单纯的白描或大写意手法难度更大,需要有高超的心智和功底,一般人是剪不成功的,就是剪出来,也是杂乱无章,或者松散单调。

第六章 剪纸艺术与剪纸名家 - 图7剪纸艺术家林桃

二是在个体形象的塑造与不同形象的组构中,林桃的剪纸继承了中国民间剪纸的传统方法,注重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她在塑造和组构艺术形象时,不注重客观物象的运动,而是追求主观心理上的活动。为此,她以丰富的心智、想象和象征思维,随意运用夸张、简化、添加、象征、拼连、适形、套嵌、装饰等造型构图方法,创造出超越时空、比例、体积、透视等限制的意念中的艺术形象和构图。这种貌似不伦不类的艺术形象和构图,是观念的而不是现实的,是心象的而不是物象的,是内视的而不是外观的,是感情的而不是呆板的。这种造型和构图方法称为“意象造型构图”或“观念造型构图”。

林桃及其作品为我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出了重要贡献。

剪纸神手王计汝

山西吕梁山区柳林县曹家崖村已故的剪纸大师王计汝(1916-1995年),她的剪纸堪称神品。吕梁的大山、黄河的水养育了她淳朴天然的灵性。她自幼爱剪花,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每逢年节,邻里乡亲有求必剪。她剪纸随心而走,晚年作品省略了花样装饰,童稚天然的造型,生命的韵味全靠身上剪的圆点点。这位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女性,辛劳快乐的一生同样锤炼出天然神奇的剪纸艺术。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闺阁少妇,农家老妪,炕头围坐,切磋技艺,灯下剪片,片片飞落,剪成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人物、花鸟虫鱼,各种生物栩栩如生,贴在墙上、窗户上,满壁生辉,这就是剪纸。

王计汝15岁开始剪花弄样,绣鞋扎帽,赢得了“好人品、好心人、巧媳妇、工艺婆”的美名。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吕梁地区剪纸作品展”、“山西省民间剪纸展”、“中国艺术节美术展”,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她的《薛平贵回家》、《吴用智取生辰冈》等34件作品发表在上海《民间美术》刊物,并被中国美术馆全部收藏。她的作品粗犷豪放,古朴典雅。是山西唯一能代表汉代画像石风格的一位剪纸大师。2000年,她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

王计汝的剪纸内容丰富,样式多样,题材广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山川草木、花鸟鱼虫,无所不包。有表现古老的图腾符号“蛇盘兔”、“蛇婆婆”;有表现神话传说的“八仙过海”、“西游记”;有表现镇恶驱邪的狮子、老虎;还有十二生肖以及花鸟鱼虫。

第六章 剪纸艺术与剪纸名家 - 图8剪纸艺术家王计汝

王计汝的作品运用简洁的概括、大胆的夸张变形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具有原始的彩陶遗风和汉代石刻遗风,夸张中求真实,变形中求神似,简洁中潜丰厚,象征中透意趣。她的作品如同一束多姿多彩香气溢人的山花,具有粗、俗、野、土的特色,它凝结着庄重、典雅、大方、宽厚、乐天的民族气质,反映了黄河流域古老的文化传统、道德风尚、风土人情、审美情趣。

朴素纯净的王安丽

王安丽(1922-2004年),苗族,出生于贵州省台江县台拱镇台拱寨。她8岁开始学习绣花,15岁就已经掌握了苗族传统刺绣的各种针法。刺绣是苗族妇女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但是会刺绣的妇女不一定会铰刺绣花样。只有极少部分妇女既能绣花样又能剪花样。王安丽是先会刺绣后学会剪纸的,而且没有师承,完全靠自己的聪明和好学。她的花样内容丰富,精细工整,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

第六章 剪纸艺术与剪纸名家 - 图9王安丽的剪纸作品

王安丽的剪纸是先在纸上画好稿子,然后用纸或线加以固定,最后用刀子刻出,有时也结合运用剪刀。其作品题材多以苗族口传的神话传说、神人神兽和吉祥花草为主,蕴涵着苗族早期文化中的生殖、生命崇拜,以及自然神到人物神的演变历程。构图根据服饰的不同部位以及刺绣的不同形状安排,画面饱满繁密,主次分明。利用不同线条的长短和块面的大小对比来突出主体形象,形象有适度的夸张变形,形象概括但又不显得简单。根据刺绣的要求,主体形象没有局部的镂空,而是用锥子扎出细密的孔眼来塑造主体形象的结构和位置。因刺绣花样主要用白纸剪刻,所以她的作品有一种朴素、纯净的美感。王安丽的剪纸古朴端庄、严谨而不失秀丽,代表了黔东南台拱地区的剪纸类型。

“神剪”王子淦

王子淦(1920-2000年),剪纸艺术家,江苏南通人。他13岁开始学剪花,从事剪纸艺术五十多年。

在继承南方剪纸清新、秀丽风格的基础上,王子淦汲取了北方剪纸粗犷、质朴的特点,经溶合消化,逐步创造了自己简练、纯朴、华美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取材广泛,尤以表现花卉、虫鱼和鸟兽见长。他创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九龙图”、“金鱼”等作品,1982年获上海市工艺美术公司创作一等奖。曾两次出国作剪纸表演,赴香港讲学。他的作品,多次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博得国内外人士好评。他发表的论文有《上海剪纸今昔》、《剪纸艺术的创新》等。1986年,他被上海市命名为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出版有《王子淦剪纸选》等。

第六章 剪纸艺术与剪纸名家 - 图10剪纸艺术家王子淦

知识链接

端午节剪纸

在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时期的剪纸,在长岛县砣矶、大钦、小钦、南隍城、北隍城诸岛较为普遍。张贴的习俗是,每逢五月一日小端午,在自家大门门坎上张贴一对用黄纸剪的牛;到了五月五日大端午,在大门上张贴上牛、虎、狮、桃,在房门、窗户等处张贴宝剑、宝葫芦收五毒、金蟾等。剪牛时,还在牛身上书写诀语:“我是天上老贡牛,不吃人间五谷杂粮,单吃人间百病鬼牛头。”

在滨州地区的农村,农民在端午节时期,纷纷在大门上张贴老虎与剪纸葫芦,剪纸葫芦图案丰富多样,像是莲花双鱼、仙桃石榴、蝴蝶牡丹、老鼠葡萄、娃娃采葫芦等,寓意多福多寿、富贵安康、人丁兴旺,民间传说在端午节时期,人们在自家门上贴葫芦,可以去邪免灾保平安。

端午节时兴张贴“钟扣五毒”的剪纸,也和上述人们寄寓的心理因素是同样的,都是人们出于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期望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心理上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