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由于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绵延不绝,曾出现了像隋唐长安、北宋东京等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其规划和建设均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为世界古代文明增添了灿烂的一页。由于中国一些古城的布局延续至今,仍有其适应性,如在元大都发展为明清的北京城虽几经改建,仍然保持着核心部分的布局特点。苏州城的历史可上溯至2500年前,这些都不仅为中国也为世界提供了古代文明的例证。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和中国的传统建筑一样,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体系,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的布局,并与世界上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的城市作比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结这些城市发展的规律,研究城市建设的经验和传统的空间处理手法,也可以为我们当前制定城市规划提供借鉴,对研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更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城市有多种类型,主要特征是政治军事和经济职能的区分。从秦始皇起,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大部时间是统一的,分裂只是暂时的,由于中央集权及郡县制,城市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封建体制及观念的制约。

封建社会初期——从战国至秦。由于春秋时代是奴隶主贵族旧势力和地主阶级新势力递增的时代,春秋战国之交时,齐、鲁、赵、魏、韩等国已过渡到封建制。而地处西部边陲的秦,进入战国百余年,经过“商鞅变法”,才实现了封建制。秦统一六国后存在的时间很短,加之残暴的专制统治和劳役苛重,社会经济没有来得及很好发展就灭亡了。秦始皇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封建制度,但也多是从战国时代延续下来的,如“商鞅变法”的影响以及代替奴隶主贵族分封土地的郡县制等。

封建社会中期前段——从西汉至南北朝。这期间,封建制度的社会经济发展了,在城市的布局和建设方面,封建制度的特征也更加明显。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活跃起来,封建贵族、官僚、商贾集中于城市,统治着广大的农村。这时,长安、洛阳、邺城、金陵等都城,从形式到内涵,都高于咸阳。特别是北魏的洛阳城,在规划、建设上学习与综合了前朝的优点,更是后来居上。但是,北魏的社会经济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时间不长,生产水平还未超越汉、晋兴旺时期的水平。

封建社会中期后段——从隋至元。隋唐期间,封建经济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长安和洛阳的建设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格局的变化和小市镇的兴起,使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元大都的修建,是中国城市建筑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封建社会后期——从明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期间城市发展的特点是,明朝的“高筑墙”和明末在一些重要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中叶以前城市的发展,比之于明朝末期则没有多大的变化。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是文明的产物,历史的见证。一部城市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延续,不断面临新的挑战,需要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了解城市的今天,而且要回顾总结城市的昨天。

中国城市,有着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中极其光辉璀璨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而中国城市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有兴旺发达的高峰期,也有停滞不前的衰落期;有许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也有不少值得后人引以为戒的失败教训。重视自己的文化,以史为鉴,温故知新,认识城市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解决存在的经济社会矛盾,进而创造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建设城市美好家园,造福后代,是当今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城市史,是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城市发展规律,是研究特定时期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科学。写好一部城市史,不仅要熟悉历史,而且要懂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