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剪纸是民间一种古老的技艺。剪纸在纸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

第一节 认识剪纸

什么是剪纸

剪纸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现在我们已无从考证剪纸最早出现在什么时间。若要追根溯源的话,就要从其工艺与材料的演变谈起。

剪纸工艺实际上是对材料镂空的一种手工艺。在漫长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求得自身生存的同时,开始了对各种材料进行“透空镂刻”的实践。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就已经能利用兽牙、贝壳或砾石块进行雕磨、钻孔,穿连成串,制成装饰品。这说明人类当时已经有“美”的要求。原始人在制作贝壳、石珠等装饰品时的“穿孔打眼”活动,可以说迈出了雕镂的第一步。之后在陶器、骨器、玉器、青铜器上的雕刻纹饰和镂空技术可以说与剪纸艺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1商代凤纹金箔片

剪纸是在平面薄片上进行镂空成图的艺术。纸没有发明以前,在其他材料上进行镂空的技术与剪纸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从考古资料来看,商代已用黄金和白银捶打成薄片作为装饰品,用来表现器物的精美华丽。如在河南郑州附近的商代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夔凤纹金箔片,以及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战国镂空刻花弧形银饰片,其造型都是使用镂空工艺。汉代,在器物上用镂雕金银薄片进行装饰已非常普遍。如在陕西兴平县汉墓中出土的金箔片,造型生动,在箔片的边缘有明显的刀刻痕迹;在河北正定县东汉墓出土的金、银饰片,线条流畅,图案也更为复杂。汉代还发明了一种“金银平脱”的技术来制作漆器。这种装饰工艺是将金银熔化,制成箔片,并镂空成各种花纹,然后贴于漆器表面,涂上数层漆,待干后经过研磨,金银便从漆层中显露出来,形成一种平面的装饰纹样。其效果平整光亮,灿烂夺目。

唐代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金银平脱”工艺已普遍用于漆器的装饰制作。如在西安出土的“金银平脱宝相花镜”和河南郑州出土的“金银平脱花鸟镜”,同属于唐代的遗物。其背面镶贴的金银箔花纹,不仅发挥了镂空艺术的特点,而且还利用“毛雕”技法,在已有的花纹箔片上刻画出细若毛发的线纹。据文献记载,唐明皇和杨贵妃曾赠给安禄山许多这样的手工艺品。其所赐品物中有“金平脱犀头匙筋”、“金平脱隔馄饨盘”、“银平脱破觚”、“银平脱食台盘”、“金平脱装具玉盒”等。而安禄山所进贡的贡物中,也有“银平脱胡床子”等物。作为一种崭新的装饰技法,“金银平脱”上承原始彩陶和青铜装饰,下启刻镂丝锦、剪纸为样,其工艺是否可以说是剪纸艺术的最早萌芽,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皮革上进行镂空雕刻,也是悠久的传统工艺技术。在湖北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中,曾出土过一件战国镂空刻花皮革。皮革呈茶褐色,上面几何形的镂空连续花纹,由细密的圆形、方形、三角形构成。再如陕西礼泉县出土的一件唐代皮帽,帽子边缘装饰着镂空缠枝的花卉图案;其纹样对称整齐,结构复杂,展开后的艺术效果已非常接近剪纸样式。

20世纪60年代,民俗学家在对东北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考察时,同样发现了一种古老的剪裁艺术——剪皮艺术。这是由鄂伦春族妇女掌握的一种用猎刀或剪刀在兽皮、桦树皮上进行裁剪加工的造型艺术。这种剪皮艺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物、鸟兽等儿童玩具形象,主要用桦树皮剪成;另一种是服饰的装饰纹样,如团花、花边、角隅花等,主要用兽皮制成。其剪皮以单色为主,皆采用阳剪法,富有简练、古朴、浑厚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与乡土味。不难看出,鄂伦春族的剪皮艺术与汉族的剪纸艺术已非常相似。现在,我们仍然能在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中,看到在皮质服饰上进行镂空裁剪的工艺。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2东汉金银镂空铜器架平脱

皮影,是在中国戏曲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样式,应该是与剪纸最为接近的艺术形式。皮影戏俗称影子戏、人头戏,最早诞生于西汉时期,唐宋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汴京初以素纸雕刻,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皮影在民间流传非常久远,最早的皮影是用素纸多层黏合,然后雕刻而成的。后来材料逐渐改成了羊皮、驴皮,现在多用牛皮。一张粗糙的牛皮,要经过反复地刮泡,才能制成薄而均匀透明的皮影材料。在刻制时,首先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然后再用刻刀雕刻,最后上色渲染。脸部一般要大面积镂空,身体服装则多处细纹雕刻,线与线、线与面都要互相连接。色彩以红、黄、绿、青、黑为主,采用平涂、晕染和勾线技法。表演时,挂一块白色幕布,幕后打一盏灯,艺人在幕布后操纵皮影,将影子投射到幕布上来表演各种动作。幕后还有锣鼓、说辞等配合,宛如一台真实的戏曲演出。因此可以说,皮影是一种集民间口头说唱、民间美术、民间音乐和操作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所谓“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便是对皮影戏的概括。宋代皮影盛行,除了用皮革,也有用纸制作的,称为“纸窗影子”。现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风格的剪纸,可见这两种艺术形式是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有许多地方的戏曲人物窗花,明显借鉴了皮影的形式。虽然现在民间把皮影和剪纸看做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从历代发展的情况来看,两者在使用材料、雕刻方法和产生的艺术效果等各方面都异曲同工,可以说皮影与剪纸是同出一源的艺术。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3皮影

总之,剪纸艺术的雏形远远早于纸的出现,并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工艺有着内在的基因联系。一系列陶器、金属、皮革等装饰纹样雕镂工艺的成熟运用,足以说明除了没有用纸做材料外,在审美和制作上都已经具备剪纸产生的条件。

剪纸之所以称为“剪纸”,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基本材料是纸。我国是纸的发明国家,虽然造纸的最初目的是用来写字,然而纸的发明与普及却为剪纸艺术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从现有的实物资料来看,中国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了对纤维纸的制造。20世纪50年代,在陕西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一批西汉麻纸,经化验主要成分为大麻和苎麻。另外,在甘肃天水和甘肃金塔县都有西汉的麻纸出土。东汉时候,蔡伦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对造纸技术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但在东汉、三国时期,纸并未普遍使用,人们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和缣帛为主。到了东晋,造纸术传到长江流域。那里有丰富的造纸原料,也生产出了较好的纸张。其种类相当丰富,纸业也得以普遍推广。唐、宋时期继承与发展了数百年造纸的技术,开始了我国手工造纸的全盛时期。此时,造纸的原料扩大,藤、桑皮、竹、稻、麦草等都成为造纸的材料;纸质也越加精细,光滑莹白,耐久性好。经过元、明、清数百年的发展,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工艺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由于造纸的发展与普及,使得纸以其价廉物美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纸作为镂空雕刻的加工对象,其轻、润、滑、薄的质地使得工艺施展自如,自然也就为剪纸艺术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材料基础。

剪纸的分类

1.按剪纸方法分类

(1)剪纸。

一般在稿样下钉垫数张色纸,用或大或小的剪刀依稿样铰剜出图形;有些熟练的剪纸能手可以不用稿样,胸有成竹地随手剪出图形。

(2)刻纸。

一般艺人用一把锋利的斜口刀,在特制的蜡盘上上下走刀,一次能刻10~50张图样;有的用大小不一的平口刀、圆口刀、斜口刀、特形刀,下垫硬板,依照稿样,换刀直切;有的不需要复数刻纸的,如一般学生只用刀片在纸上划出图样即可。

(3)撕纸。

撕纸,即不借助任何工具而只用手撕,图形边缘现出自然毛边,有苍老、浑厚、古朴之感。

2.按剪纸材料分类

(1)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又分单张剪纸和折叠剪纸。其中折叠剪纸是剪纸艺术的特质和优势。可以折叠数次剪成团花、对称、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为其他类艺术方法所不能替代。

(2)复色剪纸。

复色剪纸又分为以下六种:

①衬色。衬色又分死衬和活衬两种。死衬即依轮廓主线剪纸,下衬贴表现各种物体的多种色纸;活衬即用所需色纸块不死依轮廓线,而大体随意衬贴在下面,使画面非常灵活,与写意画有些相似。

②拼贴。用各种所需色纸剪出图案的各个局部和零部件,然后组装粘贴在一起显出整体图案纹样。

③点染色。一般是在一厚沓本色宣纸刻花上用水或酒泡的品色,自上点染湮化至下层,干后即成染色剪纸。

④填色。用金银箔或黑色剪纸裱托在白纸上,然后在图案轮廓内或周围填以水色或粉色。

⑤勾线。用白色纸剪出廓影,然后用笔勾绘出轮廓线条、细部及色彩。

⑥木印。用木版印出图形,依轮廓剪出,再涂色。

剪纸的纹样

剪纸是通过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切或镂刻来表达物象的艺术形式。虽然各地剪纸艺人都有自己的剪纸风格,但经过无数代剪纸艺人的艺术实践,以及各地剪纸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剪法与刀法上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化的剪刻手法,也有基本的造型纹样。

1.锯齿纹

民间叫丝丝、毛毛、牙牙、狗牙儿,是用剪或刀进行直线相交剪切而产生的一种排列整齐、形似锯齿状的纹样,行话称“打毛”。它利用锯齿的长短、曲直、粗细、疏密、刚柔、钝锐等变化,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其重量、质感、结构等。锯齿纹不仅在动物、植物、风景、器物等剪纸中出现,而且在人物剪纸中也屡见不鲜。在动物上,可以用刚健的锯齿纹表现硬实的鬃毛或鳞甲,用细密圆润的锯齿纹表现柔软的绒毛,用圆润半弧形的锯齿纹表现丰腴的羽毛;在植物上,用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水灵的花果,用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叶的边角和茎的针刺;在人物上,眉毛、胡须、头发和服饰等也可以灵活地运用疏密、长短不一的锯齿纹加以表现。用修长而丰润的锯齿纹,还可以表现孩童胖墩墩的肌肤和手脚。另外,生活用品、器具等也常用锯齿纹来装饰。锯齿纹是在适应工具性能的前提下,结合对物象结构特征的观察而逐步产生的一种剪刻手法。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4剪纸——婴戏图

2.月牙纹

这是一种弯曲呈月牙形的弧形纹样,可剪可刻,也有粗细、曲直、宽窄之分。其作用与锯齿纹相同。月牙纹可能与古人对月亮的观察有关。人们从月亮的阴晴圆缺中发现了农历节令的变化,也可能就此将其用于了他们的剪纸艺术中。月牙纹多以点和线的形式出现,有不同的变体。一般都是阴剪,可用来表现人和动物的五官、人物的衣纹、动物的皮毛鳞片、自然界的云纹水波、花朵叶脉、屋宇瓦片等形象。在剪纸中,月牙纹和锯齿纹往往是同时交错运用,互为主次,使作品更加富有变化。从南北朝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中,锯齿纹和月牙纹之雏形就已经出现;延续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最为常用的剪纸装饰技法。

3.几何纹

这是对生活中各类物象形状特征的概括,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心形、套环以及多边形等。几何纹有丰富的变化,应用面广,尤其是擅长表现富有装饰意味的花边、底纹以及人物的衣饰图案和吉祥纹样。

4.朵花纹

这是一种图案式的小花头,通常用在梅花、桃花、菊花等花蕊处,也可以点缀于人物、动物的形象以及器物上。大者可按照花瓣分层加以表现,小的可以三瓣五瓣,有的甚至缩成一个点状。朵花纹是塑造形象不可缺少的纹样。

5.水纹和云纹

水纹和云纹多在有风景的剪纸中出现。水纹与云纹都是飘忽不定、变幻莫测的形象,运用恰当,可以更好地烘托作品的气氛。水纹有文水和武水之分。文水有荡漾的微波、层层的水漩、起伏的浪花,给人温馨宁静之感;武水则是汹涌澎湃的大浪,使人惊心动魄。云纹有朵云、团云、卷云、行云、浓云等。朵云平静圆润,行云有云头云尾,云头绵绻,云尾飘动。

总体来说,剪纸的这些固定纹样极富概括力和装饰性。多数剪纸作品都是应用以上几种或者多种纹样而成,既使作品更加丰富,又能使作品更具美感。

剪纸的寓意

传统的剪纸艺术作品是剪纸艺人在生活体验和生产劳动感受的基础上靠直觉、印象和想象完成的。创作者追求的是理想中的形象,强调和突出意象造型的特点和美感。因此,传统的剪纸艺术作品多具有构图单纯简练、造型概括夸张、装饰性强的特点。

剪纸艺术的基本“语言”单位是线条和块面。与传统绘画不同,由于受制作工具和材料的限制,剪纸不便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所以在构图上多采用平视构图,即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的立体形象变为二度空间的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图案概括。

剪纸作品由于制作者把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以剪纸特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内心情感的一种间接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因此在表现手法上多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这种“意象”往往带有制作者主观的浓厚想象和浪漫色彩,给艺术的接受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对表现素材进行取舍、简化的基础上,用夸张进一步突出表现的主题,以完善造型,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传统剪纸艺术作为装饰艺术,其装饰性特点表现为:善于运用对称、连续造型的图案,并运用独特的装饰纹表现作品的装饰艺术效果。如在剪纸作品中常见的锯齿纹、朵花纹、牙纹、云纹、水纹等,用这些装饰纹样点缀不同的表现对象,可增强作品的装饰性。剪纸的一些艺术功用只有通过自身特殊的艺术语言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来。

剪纸与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有自己的特殊语言。只有认识了这种艺术形式中蕴涵的特殊语言,才能从根本上了解传统剪纸。剪纸的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又借鉴了其他多种门类艺术的语言,使其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有代表性的、常见的剪纸的表现题材和内容有如下几种。

1.借物喻意

剪纸作品有时经常借动、植物等形象表达特定的含义。例如,威武的龙是权力和威望的象征,而剪纸中龙常常与凤相结合,这是由于中国人常用“龙凤呈祥”表示对新人的祝福,龙飞凤舞的图案配上大红色的剪纸是新婚、欢悦、幸福、美满的象征。又如“鱼跃龙门”剪出了一条大鲤鱼,在飞腾跳跃,越过了高耸壮观的龙门,象征着更上一层楼。需要表达祝贺延年益寿的主题时,借物喻意多用松树、仙鹤、寿桃、老寿星的图纹。但如今,老寿星额头多重皱纹、身短体胖的造型已不符合现代人健美瘦身的审美观,而仙鹤的那种纤瘦、展翅飞翔时的飘逸洒脱恰与松树的苍劲结合更有美感,所以这种喻意长寿的松鹤更受当代人的欢迎。

2.谐音取意

用相同或相近字词音寓意吉祥。例如表示“连年有余”,剪莲花和鱼(莲谐音“连”,鱼谐音“余”)组合的图纹;表示“金玉满堂”,剪金鱼(鱼谐音“玉”)游于水缸中的图纹;表示“五福全寿”,剪五只蝙蝠围绕着寿字的图纹;表示“耄耋富贵”,剪猫、蝴蝶(猫谐音“耄”,蝶谐音“耋”)和牡丹组合的图纹等。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5剪纸——金牛送福

3.专题示意

传统剪纸在创作手法上常将借物喻意、符号表意、谐音取意等结合在一起以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

(1)表现吉祥如意主题。

例如龙凤呈祥、大吉大利、喜鹊登梅、吉庆有余、鱼跃龙门、五子登科、三阳开泰、一帆风顺、平安吉祥、四季平安等。

(2)表现延年益寿主题。

例如松柏长青、松鹤延年、仙鹤蟠桃、寿比南山、龟年鹤寿、耄耋富贵、祥云鹤芝、五福全寿、八仙祝寿、麻姑献寿、齐眉祝寿、福寿双全、福禄寿星、南极仙翁等。

(3)表现纳福招财主题。

例如吉庆有余、连年有余、丰年献瑞、五谷丰登、福禄喜庆、五福同庆、迎祥纳福、天官赐福、招财进宝、福如东海、宝聚财丰、五路财神、招财童子、金玉满堂、和气生财等。

(4)表现婚恋性爱主题。

例如鸾凤和鸣、鸳鸯交颈、燕侣双飞、龙凤朝阳、龙飞凤舞、龙凤双喜、花好月圆、花开并蒂、凤戏牡丹、竹梅双喜、如意莲花、鹊桥相会、百年好合、鹭鸶登莲、鱼儿戏莲等。

(5)表现祈子继嗣主题。

例如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天仙送子、鸳鸯贵子、莲花孕子、蛙变童子、童子戏莲、童子骑鸡、榴开百子、金钟扣蛙、石榴孕子、鼠吃葡萄、鼠登烛台、鼠吃南瓜等。

知识链接

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在上古时期,祖先最先是依靠结绳记录事件,此后才逐渐发明了文字,首先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并利用了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当作书写材料使用更加方便。只是因为缣帛太贵重,竹木又过于笨重,因而才有了纸的发明。据有关考证,我国西汉时已经有了纸的制作。1957年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土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物件,其制作年代应该比西汉武帝时代更为久远。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与甘肃的居延等地陆续发掘出土了汉代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估计比东汉建初到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制作的纸要早150-200年。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纸的发明尽管比较早,只是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而且政府文书依然是用简牍或者缣帛进行书写的。

第二节 剪纸的种类与特点

剪纸的种类

剪纸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大致有以下几种:

1.剪纸方法和材料上的分类

(1)剪纸的方法。

①剪纸。一般在稿样下钉垫数张色纸,用或大或小的剪刀依稿样铰剜出图形;有的熟练的剪纸能手可以不用稿样,胸有成竹地随手剪出图形。

②刻纸。一般艺人用一把锋利的斜口刀,在特制的蜡盘上上下走刀,一次能刻10~50张图样;有的用大小各种不同的形刀,如大小不一的平口刀、斜口刀、圆口刀、特形刀,下垫硬板,依稿样,换刀直切;有的不需要复数刻纸的,如一般学生只用刀片在纸上划出图样即可。

③撕纸。不用工具即用手撕,图形边缘现出自然毛边,有苍老、浑厚、古朴之感。

(2)剪纸的材料。

①单色剪纸。分单张剪纸和折叠剪纸,其中折叠剪纸是剪纸艺术的特质和优势。可以折叠数次剪成团花、对称、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为其他类艺术方法所不能替代。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6剪纸——采莲

②复色剪纸。

衬色:又分死衬和活衬两种。死衬即依轮廓主线剪纸,下衬贴表现各种物体的各种色纸;活衬即用所需色纸块不死依轮廓线,而大体随意衬贴在下面,使画面非常灵活,有写意画的特点。

拼色:用各种所需色纸剪出图案的各个局部和零部件,然后组装粘贴在一起显出整体纹样。

点染色:一般是在一厚沓本色宣纸刻花上用水或酒泡的品色,自上点染湮化至下层,干后即成染色剪纸。

填色:用金银箔或黑色剪纸裱托在白纸上,图案轮廓内或周围填以水色或粉色。

勾绘:用白色纸剪出廓影,然后用笔勾绘出轮廓线条、细部及色彩。

木印:用木版印出图形,依轮廓剪出,再涂色。

(3)使用方法。

①平贴类,即窗花、墙花、顶棚花、笸箩花、纸斗花等。

②吊挂类,如门笺、窗笺、碗柜花云、桌裙等。

③摆放类,如礼花等。

2.题材纹样上的分类

(1)历史故事;(2)神话传说;(3)戏曲乐舞;(4)诗词歌谣;(5)成语俗谚;(6)风俗礼仪;(7)人物;(8)花卉;(9)果蔬;(10)禽兽;(11)鱼虫;(12)文字;(13)器用;(14)山水;(15)建筑等剪纸。

题材纹样可谓形形色色,包罗万象。然而这些题材的民间剪纸,多数不仅是体现事物和生活现象的本身,而且通过特定的形象及其组合,或象形或谐音或寓意,使蕴于更深的内涵,满足了人们驱凶求祥的心理要求。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7荷花双喜

3.应用上的分类

(1)窗花:农村窗户多用纸糊,每年春节前都要重新更换一次新纸,再贴上色彩鲜艳的窗花,显得特别喜庆热闹而有年味。现代农村新房多用玻璃窗,也仍在玻璃上贴窗花。窗花的形式多适应窗的结构而富有变化,有团花、角花和零星小花布满窗户,有大的图案可分数块剪成。山东农村有多小方格的雀眼窗,窗花也多小品,有的成套,如《百蝶图》、《百子图》、《老鼠娶亲》等,多达一百多幅;有的是条棂窗,窗花多条状,大的窗花如《金鱼缸》则由数条组成。因超越窗格而又称“窗越”。窗花内容丰富,多戏曲人物、花鸟、瑞兽,但为了透亮美观,窗花设计多玲珑剔透,避免大块的黑白对比。窗花占民间剪纸的大部分,故有时成为民间剪纸的代称。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8黄鹤白云

(2)门花:春节在门上贴剪纸门神、春牛,端午节贴黄牛、艾虎、艾兔、葫芦和避五毒的剪纸。

(3)墙花、炕围花:墙花因不受窗格的限制,比较自由,可大可小,剪纸线条可以粗犷,和大块的黑白对比。炕围花却要裱贴连成片,起到挡灰的作用。

(4)顶棚花:在过年或结婚的新房屋顶都要扎糊顶棚,用白粉连纸或花色纸裱平,在顶棚正中粘贴黑色大团花图案剪纸,多“五福捧寿”、“凤戏牡丹”等花样,取美满团圆之意。四角粘角花,四边再用黑边连接。西北窑洞称窑顶花。

(5)门笺:也称过门笺、喜笺、挂笺、吊笺等,这种形式是由唐宋时的挂“春幡”的风习转化而来的。传统的门笺图案多轱辘钱、串钱纹,因此又称过门钱、吊钱等,解放后改称门笺的。张贴门笺有驱邪、招财之意,给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门笺有大有小,大者有一整开纸大,小者约18厘米×11厘米;大者贴于堂屋二梁上,又称堂喜笺,中者贴于门上,小者贴于窗前,称为窗笺,也有的贴于灶马、神龛之上。门笺一般每套五张,有四种设色的方法: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9月季喜花

①单色门笺,多为大红色;

②五色门笺,由大红、绿、黄、水红、紫等五色并列为一堂;

③染色门笺,用毛边纸凿成,然后点染红、黄、绿、紫等色彩,有斑斓迭晕的效果;

④套色门笺,一般在单色门笺上加贴金银箔文字。山东苍山、江苏邳县一带有种挖补门笺,又称换膛子,用各色蜡光纸刻出膛子花纹,然后拆开,使不同颜色的花纹重新组合,背面用窄纸条粘接固定。较之五色门笺更加华丽璀璨。如遇丧事,则贴素色门笺。满族祭祖挂笺则是白色的。

(6)灯笼花:以往人们外出或居家门庭,夜晚需灯笼照明,这种灯笼是以纸糊于灯框上。为了使其华丽美观,常以彩纸剪成文字和各种花样粘在灯屏上,灯内燃烛,花样鲜明生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各种华美的灯彩也大都装饰粘贴上剪纸图样。

(7)喜花:又称礼花,是我国民间结婚、生日、育子、节庆喜事时用来装点各种器物用品和礼品的一种剪纸。如点缀在茶具、皂盒、面盆和贴在梳妆镜上的喜花,以及馈赠亲友礼品上的,如“饽饽花”、“糕饼花”、“果花”、“猪头花”、“火腿花”等。这些喜花形式多有一个与礼品相应的较宽的外形边廓,如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桃形、石榴形、猪头形、猪蹄形、鱼形等。里面再装饰上喜庆的纹样,如“双喜”、“双全”、“事事如意”、“富贵有余”、“鸳鸯戏水”、“凤穿牡丹”、“喜上眉梢”等,形成花中套花,形中有形,以突出礼品,适应表达欢庆气氛和适合摆放的要求。

(8)丧俗纸扎花:中国旧时极重视丧葬礼俗,反映了几千年来在儒道思想影响下,民众忠孝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及悼念。丧葬礼花简单的剪纸即为纸钱和魂幡。纸钱用草纸摹刻铜钱状,供民间出殡时持吊和撒过路钱;魂幡一般是将白纸或蓝纸条竖向对折或横向对折,剪成连续图案,展开成条式花幡,出殡时由子嗣持举。复杂的即为纸扎车马人物和器物楼房,装饰多用各种刻纸图案。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10荷花双喜

(9)巫术礼佛花:残存在西北民间的保护神和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剪纸,其职能为招魂、避邪、送病、燎疳、禳灾、驱鬼、镇宅、扫天止雨、祈雨抗旱等,其形式有手拉手的“拉手娃娃”、“五道娃娃”,瓜子组成的“瓜子娃娃”,手持扫帚的“扫晴娘”,以及吉林长白山区的“嬷嬷神”等剪纸,均有巫术的作用。

佛教敬佛的香烛、蜡台花,云南傣族的佛伞花、佛龛花,奘房供品赶冬花等。

(10)刺绣花样:妇女刺绣小件绣品,花样均用白纸剪刻成,大多是专业艺人剪制,常在集市上边剪边卖。纸用的是白粉连纸,剪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剜剪,就是从中间开始剪出花纹,四周留有外廓边框与花纹相连;另一种是平剪,花样从边开始剪,不留外廓边框,连绵不断地走剪,往往像一笔画似地一气呵成。而用斜刃刀刻制的名叫“切花”。剪刻的花样并不像窗花已是成品,而只给刺绣者提供形象的轮廓,至于用什么针法,什么颜色的丝线,都留给刺绣者进行再创造。

刺绣花样由于用途的不同,有鞋花、帽花、枕头花、肚兜花、围腰花、荷包花、袜底花、花勒子(老年妇女头饰)花等类别,所以形成了方形、圆形、菱形、弯月形、荷包形、花勒子形等各种适合纹样。刺绣剪纸花样题材非常广泛,山水、人物、花鸟、瑞兽均有表现。花样的主题和命名又有它传统的寓意和象征,如用“万”字和如意放在一起与“万事如意”谐音,松、鹤、鹿在一起是“松鹤延龄”和“六合同春”的寓意。

(11)剪影:剪纸形式的一种。运用剪刀和黑色纸,主要剪制人物的典型外轮廓,无内部结构和装饰花纹,通过影的造型表现形象。剪影的最初产生,据说是欧洲皇室宫廷御用艺术品之一,皇室为了记录他们的御容,除了用各种绘画的方式之外,宫廷艺术家还创造了剪影,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剪影艺术于1928年传入我国。现在剪影艺术在我国非常普遍,许多艺人在街头、公园、名胜游览地为游人剪影,并以此为生。他们除掌握一定的基本功,能够剪得很像外,还有一套生意经,如选定场地后,要撒一些纸屑,证明已剪过了很多人像,另外在剪的过程中要嘴甜,诸如说顾客长得漂亮等,以揽住顾客。

剪纸的特点

1.剪纸在民俗文化意义上的特点

(1)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剪纸是民间美术的一种最普及的样式,它在民间的存在首先是实用的,欣赏和娱乐寓于其中。劳动人民应用它来美化和丰富自己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工艺品。民间剪纸中有很多样式,例如窗花、墙花、炕围花、顶棚花、门笺、刺绣花样、纸扎花、招魂人胜、扫晴娘等,它们是劳动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具有物用和“精神实用”的功能。它们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品,单纯供人欣赏,而是与生活实用相结合。即使欣赏性较高的窗花,也只是贴在窗前烘托春节喜庆气氛,既实用又美观。因而是劳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合体,也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由于研究者的各取所需,民俗学家往往注意剪纸的应用和陈设,以及剪纸作者的状况;美术家却眼盯着剪纸的纹样和形式美感。

(2)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商品意识还不很浓,剪纸作者没有把剪纸当成作品,成为专利,可以署名,可以卖钱的。而是“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你的样子传给我,我的样子传给他。剪纸是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制,再由集体认可或加工后传播的,最后变为集体的创造,集体享用的传承文化。即使是商品,如专业工匠制作的民俗用品门笺、鞋花之类,它的纹样的内容和形式,也是由当地群众认同,符合群众的要求,才能够畅销的。好的作品流传于世,作者个人也就溶入“劳动者”这一群体的概念之中。

虽然如此,这种劳动者匿名的艺术建立在民间文化牢固集体意识之上,却终究不能作为对民间剪纸艺术家个性的否定。以往我们对于民间剪纸有一种不正确的看法,认为剪纸的制作,只是世代相传,师徒授受,只有因袭,没有创造。一般来说民间美术品比较稳定,带有比较重的因袭性质。但是民间艺术家也决不是无能之辈,他们对生活充满着热爱,有着深入的体会和精密的观察,有着独到的审美感悟和艺术情趣,这就不可能使他们的作品如刻板一样重复和雷同。更何况时代、环境和艺术接受者的需要、兴趣也在变化,或大或小对剪纸作者产生影响,优秀的剪纸匠师不会在前人的身后亦步亦趋,他们有着旺盛的创作热情。我们否认民间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就无法说明这一事实: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民间剪纸风格各异;就是同时同地同一题材的作品也常常呈现出不小的差别。以往我们不明了这种差别与缺少对民间艺术家的介绍有关。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美术与工艺展览及评奖活动的增多,民间艺术家的观念开始转变,注意了自己的著作权,对无功利和匿名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11剪纸——麒麟

(3)传承性和扩布性的统一。

民间剪纸是古老的艺术,自古以来民间剪纸都是彼此临摹互为增益,通过母女相传、邻里相授、师徒相习、代代相承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由于或婚嫁、或迁移、或商业流通,山西的剪纸有陕北的影子,山东的剪纸也会在东北落根。所以,民间剪纸不但有时间传衍上的连续性,即纵向的传播;也有空间上伸展的蔓延性,即横向的拓展。因此,随着研究民间剪纸的深入,我们不但要研究剪纸古今纹样的承传关系,而且还要研究地域剪纸的类似和差别。

(4)趋同性与变异性的统一。

剪纸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和不断给予陶炼的结果,其基本纹样程式化手法相对固定。如南方安徽芜湖清代的老虎鞋纹样与北方山东嘉祥现代的老虎鞋纹样没有多少区别,这与上层文化重视个性与独创性是相对应的。剪纸由于是民众的自发创造,又为同一社会的民众所享用和传播,因此它们趋于同一性是极其自然的。趋同性简化了民众识别、传习和操作的难度,提高了信息贮量和传播的速度。

我们讲趋同性,不等于否认变异性。而变异正是对于同一类型文化的适应性生态的调整。好的民间剪纸纹样成为图谱,流传中用一种烟熏替样的方法,也有一种靠记忆模拟的方法,互相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爱好对原稿随意改动。优秀的剪纸能手,能比原稿剪得更为合理和生动;差的剪纸作者,其作品则可能比原稿的质量下降。这种变异现象,也不断地影响着民间剪纸与其流传的时代、民族地区、习俗之间的差异。剪纸的趋同性和稳定性是中国小农经济制度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传统的民间剪纸,有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的在今天的现代化目标面前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必将被改革和发生变异,以适应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达到更高层次民俗剪纸的稳定形态。这就是历史文化进步的自然法则。

2.剪纸在艺术上的特点

(1)题旨的隐寓性。

中国人在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方式上重含蓄。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就有不少诗以“比”、“兴”起头。寓意象征的表达方式不仅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上,也渗透于装饰图案的构思和造型上。中国古代的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明清以来更甚,剪纸艺术则处处皆是。有的是抽象意念的具象化,有的是具象事物的抽象化。利用象征、寓意、谐音、比拟、符号、文字等手法来反映人们对幸福和美好意愿的企求。例如:

①象征:以事物的形态、色彩和生态习性取其相似或相近以表现一定含义,如莲花表示纯洁,鸳鸯表示友爱,牡丹表示华丽富贵。

②寓意:借物以托意,如松鹤延年表示长寿,老鼠偷葡萄寓意多子。

③谐音:借字的同音或近音以表示一定的含义。如“喜(喜鹊)上眉(梅)梢”,剪一喜鹊站在梅枝上。“金玉(鱼)满堂(塘)”,画金鱼在缸中或池塘中游。“连(莲)年有余(鱼)”,剪莲花和鲤鱼。“耄(猫)耋(蝶)富贵”,剪牡丹丛中猫捉蝴蝶。耄耋二字出于《礼记》:“七十曰耄,八十曰耋……”言长寿富贵。“三阳(羊)开泰”,画三只羊仰望太阳,开泰是交好运的意思,羊和“阳”谐音,又是吉祥的祥字略体。

④比拟:运用拟人化或拟物化手法,表现一定的事物,如“老鼠嫁女”来表示送穷驱害的目的。

⑤符号:用象征性的符号表示意义,即一种标记、标识。如万字不断头,有吉祥万福之意:盘肠,象征连绵不断。

⑥文字:直接用文字以表示意义的,如福、禄、寿、喜、吉祥等。

我们看到民间剪纸所表现的题材非常丰富,有的好像都是表现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其实不然,它们都有一定的吉祥含义,通过文化传承,形成一种集体契约,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谱系。中国民间的吉祥谱系多得数不过来,动物有龙、麒麟、狮、虎、象、豹、鹿、猴、兔、龟、牛、羊、猪、马、鱼、蟾蜍、蜘蛛、凤凰、孔雀、喜鹊、蝙蝠、鹤、鸳鸯、雄鸡、鸿雁、鹌鹑、鹭、绶带鸟、比翼鸟、白头翁、蝴蝶等;植物有松、柏、竹、梅、桂、椿、槐、梧桐、枣、荔枝、橘、红豆、牡丹、兰花、灵芝、莲花、月季、水仙、吉祥草、合欢、万年青、百合、山茶花、艾、萱草、菖蒲、茱萸、葫芦、瓜等;器物有如意、古钱、银锭、镜、笙、笏、爵、蛋、寿石、戟、鼎、磬、琴、瑟、鞋、蜜、雨伞、灯、毛笔等。这些动物、植物、器物都是构成吉祥符号的因子,是民间剪纸作者常提取的形象,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虽然谱系很多,但传统观念中吉祥的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12恭贺新年剪纸

长寿:长寿安康、永享天年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更是中国人莫大的心愿。民间剪纸“三多”(多福、多子、多寿)中有寿,“五福”中有寿,“五福捧寿”是五只蝙蝠围绕寿字的图案,寿占中心。象征长寿的吉祥物颇多,诸如万古长青的松柏,寿可千年的龟鹤,食之延年的灵芝、仙桃,色彩缤纷的绶带鸟,还有花猫、蝴蝶等。

多子:三多之一为多男子,民间俗语谓“多子多福”,对晚辈来说,多子多嗣就是孝顺,否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长辈来说,子孙绕膝,含饴弄孙是享受天伦之乐。这样旧时人们必然希望早生子,多生子,由此产生了吉祥图案,诸如多子的石榴,宜男的萱草,送子的麒麟,绵延多实的瓜瓞等。

富贵:富位列五福之二,指财物丰饶,贵指地位尊贵。富贵常合称,富则贵,贵则富,都是人们所孜孜以求的。民间代表富贵的为花之牡丹、鸟之鹤、鹌鹑。与侯、师谐音的猴子、狮子,当然也少不了司官之神——天官以及财神。

喜庆:中国民众是极其热爱生活的,虽然多数穷困,却向往和追求吉祥幸福,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因此人们特别注重“喜”,如农民的三大喜,即盖房、结婚、生子,甚至连死丧也是喜,俗称“白喜”。表现喜庆象征物的有喜鹊和喜蛛,还有“囍”字,它是一种吉祥符。此外如合欢、菖蒲、獾、荷花等。

就像民间画诀所言:“画中有戏,百看不腻,出口吉利,才合心意。”不明白剪纸题旨这一特性,就不能懂得民间剪纸的深层次内涵。现在就拿笔者在搜集到的一件作品时所得到的启示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来到山东荣成搜集到一位由80岁老人张巧莲剪的作品,她剪了许许多多一样的小螃蟹,分别粘贴在剪纸老者极为形象的身体上,似乎是生活中螃蟹叼人现象的夸张与诙谐的表现。这个作品与甘肃庆阳的一件作品异曲同工,只不过山东的是老头形象,甘肃的是老太婆形象,恰巧是一对。之后又看到一幅几只螃蟹的图案,标题是《同偕到老》,这才知道以上两件作品是人生极为美好的祝愿词“同偕(蟹)到(叨)老(老人)”最浅白的题解。只不过有一位专家不知道这幅作品的谐音手法,却将甘肃的这件作品定为《图腾神螃蟹抓髻娃娃》,将民间剪纸作了歪曲的解释,附庸风雅,这才违背了剪纸真正的内涵与意蕴。

(2)形态的装饰性。

剪纸是装饰性的艺术,由于实用和工具材料的制约,形成了不同于一般绘画的特点。

①构图必须考虑到剪纸的柔薄易损,能够提得起贴得上,阳纹必须线线相连,阴纹必须线线相断,依靠镂空和黑白对比的手法,平面展开,尽量避免重叠的层次和复杂环境的描写,形象求整尚全,突出主题,大胆想象,随意充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要求结构紧凑,避免松散和零乱,构图简练,布局匀称。讲究变化中求统一,均齐中有节奏,对比中存调和,对称中生呼应。这种不致使剪纸支离破碎的特定工艺制约和美化生活的特定要求形成了剪纸艺术的装饰性特征。

②造型抓住所要表现对象的特征,采用夸张和变形,以及对形和线条进行加工归纳,达到简洁传神,以适应剪纸的要求。民间剪纸的造型体系是多元的,以意象造型为主,也不排除写实的手法。描述的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而非视觉的真实,受制于民间世代积淀传承的表象和原始思维的模糊浑沌的模式,因而民间剪纸的造型是天真、稚拙、纯厚、古朴和奇谲的,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和装饰风格。

③剪纸的色彩讲究明快鲜艳,对比强烈,热烈红火,不受物体条件色和固有色的限制。根据年节的要求,单色剪纸则是大红大绿,若是组合则按趋吉避凶的观念采用五行生五色的方法,依青赤黄白黑五色略加变化,为大红、绿、黄、二红、蓝或紫,遇丧事则多用素色,白、蓝、银、紫等色,体现出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知识链接

《搜神记》与剪纸起源说

晋·干宝《搜神记》有一则李少翁的故事,内容为汉武帝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死后,他非常悲伤,思念不已。齐国方士李少翁自称能将李夫人的灵魂招来,乃夜设帐幔点起灯烛,映出其人的影子。汉武帝隔另一帐中远远望见好像是李夫人的形貌,于是愈加悲切,以此为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来迟。”宋人高承因循此说在《事物纪原》一书中谓李少翁“夜作方帐,张灯烛于其中,以纸刻夫人像,影射于帐……”此说常被引作剪纸和皮影戏之起源说。

第三节 异彩纷呈的剪纸样式

动物剪纸

动物的种类很多,形象结构特征不一样,因此,剪动物形象比较复杂。一般把动物剪纸归为兽畜类和鸟禽类。

1.兽类剪纸

剪兽畜类动物形象时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画基本形。

兽畜类动物包括虎、狮、鹿、牛、马、羊、猪、猫、狗、兔、鼠等。它们的形体结构包括头、躯干、四肢、尾四部分。画基本形时应把握它们结构的共同基本形,用简笔画法将它们的头画成圆形,躯干画成椭圆形,四肢画成长方形,尾巴画成单线或条束状。画兽畜类动物形象一般都要夸张地突出头部。

(2)抓不同特征和动态。

剪兽类动物时,除了要把握上述相同的基本结构形态外,还应抓住各种兽畜动物的不同特征。例如牛、羊、鹿都有角,但不相同——牛角粗大,羊角较小,鹿角分叉;狮的特征是颈部长毛,尾端有一丛毛;牛尾较长,末端有长毛;羊、鹿尾较短而马尾生有长毛;猪的口鼻长,耳大,尾细;猴子的尾巴短,而兔子是长耳朵短尾巴。抓住了这些特征及动态,在基本形态相同的基础上再略加几笔就可以画成大样。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13剪纸——百寿图

(3)剪外形。

根据动物基本形态剪出外形轮廓线。在剪外形时注意留下充足的可以剪动物皮毛、胡须、爪甲的空间,即多留些纸边。

(4)剪动物头部五官。

剪眼睛和眉毛时注意,老虎的眉毛向上,鸡的眉毛同眼弯成弧线。小动物的眼睛一般亦圆而大。可以根据动物的表情将眼睛加圆、加大,亦可抽象成块状、细线,有时也可省略。

(5)剪动物身上的花纹。

动物身上的花纹多起装饰性作用。一般采用毛纹,也可以随主题改变成其他任何花纹、朵花或其他图案(如山川、水流、文字)。但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即毛纹或其他图案在动物身上要符合动物毛发生长的规律和动态,否则,会不协调,给形象造成杂乱无章之感。民间有句顺口溜:“牲灵的毛毛尖朝外。”这是民间艺术家剪毛纹的诀窍。毛纹的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要根据不同动物的特性来运用。各种图案可以与毛纹穿插运用,以表现动物的局部结构特征和动态;也可以单独排列,表现动物的脊背骨、长尾,甚至全身的斑纹。

2.禽鸟类剪纸

剪禽鸟类动物形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画基本形体。

禽鸟类动物包括鸡、鸭、鹅、孔雀、鸳鸯、喜鹊、凤凰、鸿雁、仙鹤、燕子等。它们的形体结构包括头、躯干、翅、尾、腿爪五个部分。画基本形体时应把握它们结构的共同基本形,用简笔画法将它们的头部画成圆形,躯干画成椭圆形,翅膀画成瓜子形,大腿画成半圆形,小腿、爪和喙画成单线。

(2)抓不同的特征和动态。

除了上述共同的结构基本形态外,还应抓住各种禽鸟动物的不同特征。例如鸳鸯、鸭、鹅都是嘴扁,脚有蹼,三角形短尾;鸭、鹅颈长,鹅额部有肉瘤;雄鸳鸯的一对翅膀如帆一样立着;鹊尾长如身;燕尾似剪刀;鹭鸶、仙鹤的喙直而尖,颈长,腿细长;凤头带冠,有三支飘带式的长尾;雄孔雀有尾屏;雄鸡头顶冠,尾如圆锥形。抓住了这些特征及动态,在基本形态相同的基础上略加几笔就可以画成大样。

(3)剪外形。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14剪纸——鸟形壶

剪外形时应留下充分的空间,以表现禽鸟类展翅飞翔、挥翅跳跃时羽毛张开的状态,即留出纸边剪羽毛。

(4)剪禽鸟的眼睛。

禽鸟的眼睛一般不需要夸张表现,只用小小的圆形或细细的弯弧表现即可。应切记不能剪成小圆洞或小长条,那是剪纸的败笔,使禽鸟失去了灵性,像骷髅,再简单的眼睛也要剪出眼珠或双眼皮(即两条表示眼睛的线)。

(5)剪禽鸟身上的花纹。

禽鸟身上的装饰性花纹有多种,不同部位的花纹形式也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剪禽鸟身上的花纹要与它活动或飞翔时身体、羽毛活动的规律相符合。

人物剪纸

剪纸所表现的人物多数打破了正常的人体比例和解剖关系。由于受到剪纸作品必须是整体相连的工艺制约,剪纸中的人物也就有了独特的造型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头部

人物的头像有正面和侧面之分,其眉、眼、鼻、口、耳都是用线条连在一起的。并且因民族、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多种连接方法。要注意把握五官的位置、比例及脸部的宽窄和线条粗细的变化,恰当的连接能使人物造型生动美观。特别是对人眼睛的处理更要讲究技巧。如眼皮宽窄的变化,眼形的长短与位置的高低,眼裂的宽窄,眼睛的形状、大小,眼皮的单双(型)和眼珠黑与白的多少都直接影响人物的精、气、神。

剪纸作品在刻画人的精神面貌时,常对人物的五官神态大胆地加以夸张。如儿童多是大眼、小鼻子、白胖、圆大;钟馗、张飞多是又粗又长的上吊眉,甚至眉毛突出到脸廓之外。表现大笑时,嘴巴可以占脸的一半;表现沉思不语时的面部表情可以不剪嘴巴。耳朵可大可小,老寿星的耳朵可以比头长。面部也可以用装饰花纹,如在两颊部用朵花表示高兴得笑开了花;额头上可用火的花纹表示着急得上了火,但应该注意这些装饰不能冲淡对头部器官的表现。

2.头饰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历经多朝多代,各民族、各朝代人物头饰的式样丰富多彩。中国剪纸中的人物头饰浩瀚博大,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剪纸都不能比拟的。

3.身材

剪纸人物的身材比例可根据具体表现内容、造型特点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不同而灵活掌握。观察传统民间剪纸人物的身高,发现人物多是五短身材。这因为剪纸受到民间木版年画(如门神)或民间泥塑和石刻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剪纸造型及工艺的需要,把人物身材限定在一种特定的比例之中,故而不受“站七坐五”人体正常比例的束缚。在反映严肃性的内容时,不必遵循常规,如果把人物身材过分压缩,就会影响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再如反映现代体育、舞蹈和表现人体曲线美的剪纸,则要考虑其动态特征,从剪纸特点出发,去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儿童人物时,身材要适度缩短,比例变化要因内容而定。

剪好身材的关键是画好稿。画身材稿要把握好人体的基本形体。人的全身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个部分。可以用简笔画法,将人的头部画成圆形,躯干画成梯形,两臂和两腿画成长方形,手画成半圆形,脚部画成梯形。

民俗单色剪纸人物造型不受客观人体比例限制,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头都较大,颈部较短,四肢短粗,手脚小。全身一般画成4~4.5个头长。其中躯干画1.5~2个头长,下肢画1.5个头长,上肢画1~1.5个头长。有时为了表达某种特殊意义,可夸大、突出某一部分。人物的形态有正面和侧面。一般来说,民俗单色剪纸以表现侧面为多。

4.服饰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15剪纸——幸福的一家人

剪纸人物除了形体的装饰性外,还有衣着上的装饰,特别是妇女的服饰需要重点刻画。

剪纸人物的服饰,不局限于花衣花裤,也可以用疏密有致的线条组成条格衣裤,看上去既朴素又别具装饰趣味。剪纸人物衣着上的装饰不宜细碎庞杂,盲目装饰必然会哗众取宠、弄巧成拙。

植物剪纸

大自然中存在着众多的植物种类,大多数植物本身就给人以美的享受。许多植物也被引种到苗圃、花房,经人精心培育成了专供人观赏的花卉、花草。

人类亲近崇拜植物,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是因为植物给人类带来的诸多恩惠。在古代,植物就已被视为人类的保护神和图腾,如《诗经·大雅·绵》中的“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述说了这样一个传说:人类的祖先伏羲、女娲在洪水泛滥之时,躲在葫芦里免遭毁灭,以后由他们繁衍了人类。又如《山海经》云:“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在古埃及,莲花是“圣莲”,被供奉在寺庙里;在古印度的佛教中,莲花则象征着极乐净土。许多植物还被用于借物喻意,如松象征长寿、梅花象征坚毅、牡丹象征富贵、莲花则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品质等。所以植物剪纸不仅可以表现植物本身的美的属性,而且剪纸艺术家可以更多地赋予植物剪纸以人性的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

植物剪纸的创作不是对自然界的美丽花草简单地写生,而常常是了解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从这一全过程中摘取最需要的部分进行创作表现。多数人喜欢表现植物开花时的美,但也有人喜欢表现生长期的植物,还有人喜欢表现结果期的植物。既有表现姿态各异的树叶花纹的图案剪纸,也有表现柔软的枝条或藤蔓与坚硕挺拔的树干组合构成的剪纸纹样。

在植物剪纸设计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案。

1.几何形图案

传统剪纸创作中,通常把花草的自然形态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追求纹样完整的装饰化艺术形象,使其生动传神。而现代的剪纸则更多地追求一种简洁美,从植物的自然状态中寻找出同异,互相综合,可以拓展纹样的设计思维方法。即利用“构成”的原理,将花草的整体特征、结构、纹理、动态等分解打散成一个或数个简洁的基本形,再将其纳入一定的框架组织之中,重新构成具有动态感、节奏感、韵律感、视幻感的图案形态。这种几何图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结合的产物。

2.分解与组合

所谓分解与组合,即将想要表现的植物体或拆或切,寻找出自己感受最深、兴趣最浓的部分作为基本造型,再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归纳等,然后以分离、联合、错叠、重合等手法加以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独特剪纸纹样。

若从不同的角度对森林进行观察,如鸟瞰与仰视、近视与远视、表面与剖面等,那么,我们会发现许多新的图案素材。如将采集的各种花、花瓣、叶排列比较,便会找出各种纹理和曲线的微妙变化,若将其放大,依照外形和结构进行局部切取,重新组合,可为剪纸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

3.夸张

在植物花草中,花是最能引起美感的部分,夸张表现花朵,对真实的花朵形象进行特征上的加强,使原有的形象特征经强化显得更鲜明、更生动、更典型、更具有感染力。如剪牡丹就应强调花瓣大而圆、弯曲、丰满和富丽的“花中之王”的形体特征;剪菊花要突出其花瓣细长、卷曲、秀丽的特色以及耐寒傲霜的性格特征;剪荷花则要突出表现其碧叶衬素花的雅洁气质。不管是对整体形态的刻画,或是对细节的夸张,都是为了突出主题加强物象特征,给欣赏者以美感。离开具体形象,失掉形象特征就失去了艺术形态的真实感。

4.省略

省略是指将植物剪纸在不失植物特征的前提下进行简化,把可省去的枝节部分和琐碎、重叠的东西剪去。如将表现主体后面的花、叶剔除,以突出主体美的形态。次要的细节省略了,主要的东西才会突出,这种简明的高度概括是剪纸的重要技法。比如民间剪纸的菊花,去掉了无规律的重叠花瓣,抓住基本结构加以有秩序的条理化、规律化,强调特征,舍弃烦琐,可以说是简略得最为突出。这种删繁就简,以少胜多的方法是极有效的剪纸创作方法。但应注意省略不是简单化,要精练而不单调,要“言不多而意无穷”。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16剪纸——花

5.添加

添加是为了使剪纸的表现更丰富,是在提炼、概括的基础上加强对表现主体形象特征的细致刻画。剪刻时也可以附加其他装饰,采用多种组合,以增强剪纸联想的浪漫色彩或强调剪纸的象征性。例如似叶如花、动植物一体等添加手法可以使表现主体不受客观形体结构的约束,重在表现“意”和“情”,以求得符合审美要求的艺术创作。如中国传统剪纸中的莲花就是采用花中有花、瓣中套花的技法,综合了多种花卉的优美特征,再经过巧妙的构思创作出的理想之花,通过添加处理达到寓意象征、借物抒情的目的。除此之外,剪纸还需要借助更多的联想与想象来进行创作,剪纸与记事文字相配,寓意深刻。

风景剪纸

自然界的山、水、石、树、花草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理应受到人类的保护,得到艺术的赞颂。

创作风景剪纸就像去旅游,要先选好目标,定好格调。例如,若想表现婀娜多姿的绿色森林世界,那就剪各种不同类型的树木,造成森林的整体气氛;若想表现在大海中冲浪,那就剪出层层的浪花;若想表现村屯淳朴、宁静的田园风情,就剪出农村简朴的房舍、袅升的炊烟和蜿蜒的小路。如果掌握了表现风景剪纸的基本要素,在需要时就可以采用夸张、组合、提炼、求全、象征等艺术手法来对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处理,以创作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剪纸形象。

1.表现手法

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夸张。在风景剪纸设计中常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风景中最美、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的特征。

(2)提炼。即去粗取精,删繁就简,使景物形象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在剪纸的设计中就常常采用经提炼后的亭台楼阁作题材。

(3)求全。是把不同的名山大川、风景、建筑,集中于一个构图之中,采用多种方法使画面达到生动和谐。

(4)组合。即综合风景中多种景物的特征,采用丰富的想象力,以求完美地把古今中外的胜境组合在一幅构图中。

(5)象征。是把人们的希望寄托于美好的自然界,用美丽的风景组成理想的画面,采用剪纸直接表达美好的愿望。

2.表现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树与藤的剪纸。各种树木主干的外观大多相似,若在树干上剪出不同的纹理,同样的几棵树干会立即表现为不同种类的树干。树的枝叶一般较繁茂,剪制时,可留出大片枝叶所在区域的块面,剪出少许叶片点缀一下,就可显示出繁叶成云。若要表示树的苍老,一般用藤来缠绕树干,在树与树的空间中剪出藤就可以达到效果了。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17剪纸——山水

(2)表现山、石、云、水的剪纸。剪表现山、石的剪纸时,可先剪出外形,然后按山、石的纹理剪出一些折线或曲线。剪云和水的剪纸,有各种表现方法,但总体的剪法是光滑、连续、柔软,一般没有直线,没有折角。

(3)表现房屋、公路的剪纸。房屋和高楼一般都是由几何图形组合而成,可按作品表现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公路、小路多数是房屋之间或山体中间留下的条形空白。

古文字剪纸

世界各个地域的古老文字几乎都是象形的。中国的古文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流传下来成了今天的汉字。由汉字形成的书法艺术,凝聚着先人的人格理想、审美精神、伦理观念。中国古文字对于中华民族文明所起的规范、凝聚作用之大,在世界诸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古文字与中国传统剪纸都是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遗产,它们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浓缩了中华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包孕了中华文化思想的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和艺术精神。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两类文化艺术很少有交流融合的机会,它们若能结合起来,对民族艺术的创新将会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古文字剪纸暂分为五个类型:新石器时期古文字类型、商周时期古文字类型、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字类型、秦汉时期古文字类型、现存的活的古文字——东巴文。

1.新石器时期古文字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18剪纸——寿

新石器时期古文字类型包括岩画、彩陶图案、陶器文字和陶器符号。当时中国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人们具有的宇宙意识是朦胧的,人与自然的意识是含混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与大自然奋勇拼搏,以某种手段把内在的力量外化,便有了那个时期的艺术。

彩陶图案和岩画同为新石器时代的两颗灿烂的艺术明珠。彩陶上的图案奔放自由,在有限的面积内表现了广阔的空间。一些抽象的几何形纹实际是自然界中山川基本形体的浓缩,其中有些纹饰意象于山峦起伏、水波回旋、火焰跃动,蕴涵着自然的规律。

半坡人面鱼纹图案是最具神秘色彩的,关于它的本质含义,仍在学术界的探索之中。尽管如此,我们仍为它奇特的想象、大胆的组合和高度几何化的黑白排列而叹服。

距今5000年的大汶口陶器文字是最初的文字,这个文字是一个明显的象形符号,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下面是海水,有学者考释其为“旦”字。此外,还有临潼姜寨陶器符号、西安半坡陶器符号。据学者考证,它们都是最早的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这些符号很难分辨出它们所表示的文字含义,但可以肯定它们是原始社会的祖先们对事物进行高度抽象的结果。文字、图案都具有稚拙、简朴、自然,富于幻想,毫不矫饰的整体风貌。这个时期的古文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图画符号演变而来。它表现出来的原始美在于简洁和抽象的象形。

2.商周时期古文字

商周时期,随着原始公社瓦解,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力量的聚散,打破了以往以自然生存意识支配一切的传统观念。在这个时期,历史进程加快,文字臻于成熟,已成为足以记录语言的工具,在书写上具有了用笔、结体和章法三个要素,从此拉开了中国文字的帷幕。

这一时期的史料有据可查,各个阶段或各种类别中有代表性的资料很多。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的代表。目前世界上共珍藏甲骨15.4万多片,整理出的甲骨单字4500多个,目前已被学术界公认的有1000多字。甲骨文清楚地把字和形组合起来,整篇有了流动感,有了对韵律的追求。甲骨文的美主要是章法布局匠心独运,字体大小参差有致,意趣天成,韵味无穷。有的甲骨在字刻好后,将朱红色颜料嵌入刻痕,使甲骨文字具有独特的美感。

伴随着历史的进程,甲骨文书法不断发展成熟。早期的字形较大,中期字形变小,后期的字形更小,到了周代甲骨文更变成了“微雕”。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古人对甲骨文不断继承、革新、创造,直至最后成熟,为周代金文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文是西周文字的代表。金文,又称铭文、钟鼎文,是在各种青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晚商的金文目前也有发现,字数多在10字以下。商代金文虽少,却独具风格,或流畅瘦劲,或朴拙凝重。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19石鼓文(局部)

到了周代,文字得到了迅速发展。西周早期的金文笔画有了显著的变化。西周中期的笔画圆润饱满,结体显得自然舒展。西周晚期的金文讲究对称均衡,字形开始拉长,初具小篆的规整严谨的形体。金文的美表现在有装饰的意味。

徽号文字是金文的一个类别,往往是识别青铜器的标记。这些徽号文字常象征地描写人形、兽形、器形,与书法化的技巧产生生动的妙趣。诞生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以其严格而多变的形式,表现出一种超越思辨与情感的丰富想象力。它们虽是以文字符号出现,却更有艺术的品格,是优美的装饰图案,就是将其与现代的图案设计比较也毫不逊色。

3.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字

冶炼术的发明和普遍应用,结束了青铜时代,标志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在学术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大大促使文字向多元化发展。这个时期的文字材料有金文、货币文字、古玺、盟书、陶文、石刻、简帛等多种。文字形体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浓厚的地域色彩。这一时期的文字及图案很多很杂,但最重要的是石鼓文。

石鼓文因其字镌刻在10个上狭下大、顶部微圆、近似鼓形的石头上而得其名。其字的内容多为歌颂耕田打猎、宫室生活的四言韵文。石鼓文于唐代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是中国的国宝,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书法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石鼓文的字里行间已经没有了图画的痕迹,全部是线条组成的抽象符号。但它的艺术魅力却是图画和一般的语言无法表达的。康有为赞曰:“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

4.秦汉时期古文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结束了500多年动乱的春秋战国,也结束了中国文字繁乱异形多体的历史。秦朝施行“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制定统一书体,废除大量区域性异体字,并使文字进一步整齐简易,表现了较完美的确定性和明朗性,这就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文字——小篆。小篆的书写线条圆匀,结构整一定型,字形呈纵势长方等特点,体态典雅而宽舒。从历史遗迹泰山刻石、会稽刻石、峄山刻石可以看出小篆的风貌。

秦王朝统治时间较短,由于小篆法度森严,书写缓慢,越来越不适应日益增多的繁杂公文的书写,所以很快被迅速兴起的隶书所替代。汉代隶书是汉时盛行的一种书体,隶书笔画改篆书圆转为方折,书写时方便简捷,容易辨认。

5.东巴文

中国云南省丽江,因其完好地保留着古建筑及周围一大批奇特的自然风景名胜,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让人称奇的是,今天在丽江生活的纳西族人仍在继续用着一种特殊的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东巴是民众对纳西族东巴教祭司的称呼。东巴文共有1400字左右,主要用于撰写《东巴经书》,多为纳西族的祭司、经师东巴们所用。

东巴文在纳西族语中又称“斯究鲁究”,意思是记录在木石上的记号,这也说明东巴文是依托自然物而生发传承下来的文字。它介于图画与符号之间,似文似画,流传年代久远,传承到今天人类高度文明发展的时代,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唯一“存活”着的并使用的古象形文字。东巴们常用特制的竹笔书写东巴文,除了过年过节、结婚过寿,家中贴对联外,在大饭店、宾馆的整面大墙上,也可见到东巴文的大幅作品。

用东巴文撰写的东巴经卷,据统计至少有1万多卷,记录的内容大多是人类远古时期的神话故事。那些用象形文字记录和传诵至今的古代神话,真实地再现了远古人类生活的方式和风俗民情,为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哲学以及民族学、语言学、文字学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珍贵材料和佐证。

东巴文不仅是纳西族人民的文化宝藏,也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丽珍宝,这个现存的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将给剪纸艺术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与丰富的艺术源泉。

知识链接

原生态剪纸

原生态剪纸源于自然,它在历史演绎过程中经过不断雕琢,却没有失去其内在价值取向,坚持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当作脉络的主题性、把民间生活当作最根本基调的大众性、把具备民族认同感的剪纸语言当作神圣力量的崇拜性、把剪技作为基础的表现性,这才构成了剪纸艺术的最高形式。

第四节 风格独具的少数民族剪纸

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毗邻而居,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影响,不断交流融合。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域大都处于山林、大漠、雪域、草原等环境,所以他们大多聚族而居,有较为强烈的族群意识,同时传统文化的变迁也较为缓慢。少数民族的剪纸是其民族群体意识的表征,与汉族的剪纸相比,少数民族的剪纸更具有原生性,带来了远古的信息,是历史上存在的诸多剪纸形式的“活化石”。

少数民族剪纸的源头

我国是一个各民族汇聚的大家庭,都有其极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不过汉文历史文献的记载却很少,我们要想研究民间剪纸艺术,只好从各民族的古代神话、口头传说、歌谣乃至于传统民俗活动中加以挖掘。很多少数民族的剪纸艺术,无非就是表述了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共同的心理愿望,是他们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凝聚而成的集体无意识与有意识的巧妙融合,为我们专研一个民族生存繁衍的历史、民族的迁徙史、民族的生活史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口。剪纸说到底是生产者的独有艺术,剪纸作品直接反映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因而各少数民族的剪纸和各个时代群众的生活变迁是息息相关的。在很多少数民族的平淡日子里,像是家居装饰、服饰、节日礼仪、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都少不了剪纸的装饰,少数民族的剪纸是承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有机载体。尽管具体每个民族的剪纸历史已经无从考证,不过纵观少数民族的剪纸,大致可以理清以下几个源头:

1.古代雕镂工艺的延续

我国的雕镂工艺起源很早,在旧石器时代已经产生,像是石器穿孔工艺的体现。历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刻画、镂空、岩画工艺,商周的骨玉以及金属镂空艺术,两汉木雕、漆绘、绘绣、剪金箔、画像石工艺,一直到了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剪纸艺术。中原汉族地区,伴随纸的发明,薄片镂刻艺术慢慢退化,采用纸张当作原料进行剪镂,才使得剪纸艺术逐渐延伸到生活的各方各面。对于比较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因为纸张传入较晚,而且相比当地出产的一些原材料而言,纸张也着实属于比较贵的物品,因而对于流传已久的剪镂雕刻工艺来说,反而是一种保护,使其在少数民族中坚强地存活下来,并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我国北方地区,不管是生活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合理使用桦树皮剪纸、赫哲族利用鱼皮剪纸、蒙古族利用动物皮革剪刻,还是西北高原的哈萨克族运用皮革毛毡剪刻,都是历史上对于薄片材料镂刻极为珍贵的继承,是传统技艺和民俗生活的大融合。

2.民族原始宗教信仰

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民族早期都有过巫术信仰和巫术行为,我国各少数民族自然包括其内,大多数早期都有过多神信仰或者原始宗教,基于这些信仰所产生的民俗节庆活动也比较多见。汉代时期的“人日”节日习俗,甚至能够追溯到上古的占卜活动,古老的前兆迷信观念活着生命崇拜观念在此起着关键作用,“人日”代替“人胜”被当作祛邪镇鬼、求吉避祸的灵物,及到以后的民间招魂、求子、祭祖、祈福活动中同样作为生命巫术的道具出现。在满族剪纸中出现的“嬷嬷人”女神群像,显得千姿百态。这些都源于他们对萨满教的原始崇拜,狗、龟、鹿、鹰等动物形象的剪纸来源于对动物神灵的盲目崇拜,满族剪纸所表现的内容题材大多数为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当中,土家族剪纸菩萨的求子仪式,便是用剪纸为道具做法,配合其他的仪式活动,抵达人神沟通、还愿祈福的目的,众多的“天门”“天梯”、纸人纸伞纸钱等剪纸作为主要的道具,分别表示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他们心中具备招魂降神的作用。瑶族支系山子瑶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就要剪小人祭祀祖先。瑶族的信仰是道教,不过原始宗教在其民俗生活中有时会和道教交错呈现。从这些宗教仪式中可以看到,普遍的祖先崇拜现象,通过剪纸小人来代表自己对于逝去先人的崇敬之情。布依族新婚夫妇需要剪8个小人才能履行搭花轿仪式,青年女子为了祈祷自己早生贵子,请摩师利用竹子扎花轿,献祭念咒后,在水中漂行后,再挂到新房的门头上。壮族同样有剪小人“还花”的习俗,在壮族的信仰里,花王圣母代表人类的生育女神,是比祖宗神灵稍微次级的重要神灵,为了庇佑孩子顺利,会把剪有3个小人的“花轿”黏贴在神龛左侧。以上这些全部是人形剪纸的求育护生巫术的体现,即“人胜”巫术剪纸的现代遗存。除去人形剪纸外,川滇一带的彝族毕摩在执行法事时,剪刻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同样代表的是求吉避祸的剪纸符号,用剪纸图案代替实物献祭给鬼神,表明讨好他们,或者将一切美好生活的愿望利用剪纸送给已经逝世的祖先,这些剪纸符号也起到巫术的作用。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20少数民族吉祥剪纸画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21剪纸——老鼠娶亲

3.民族服饰文化的审美发展

少数民族的剪纸艺术更是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变迁,少数民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很早就出现了。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特征,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是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性标志,着重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发展与人意识的丰富,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惯与蕴藏其中的审美表现与审美意图以及审美追求。当今民族服饰中还有着某种自然物崇拜或者说是宗教信仰的“遗留”,有的民族服饰很好地展现出该民族时代的变迁、民族的迁移或者等级的差别以及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以及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中国历史上因为元代蒙古族的统治、清代满族的执掌大权,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慢慢走入宫廷,并且很快成为当时人人竞相仿效的流行元素,剪纸贴花、刺绣等服饰装饰风格,甚至纹饰内容都慢慢地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那些距离中央政权核心区域很远的南方各民族服饰民俗同样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改变着,有些少数民族经过迁徙和当地少数民族杂居,把本民族的服饰文化传统继承并广泛传播,同时还不忘和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以及当地文化生态环境发展融合,致使南方很多少数民族在其节日期间都有媲美服装展示的盛装“亮彩”习俗,这同样是宣传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很好途径。此外还有未婚姑娘精心绣制精美嫁衣的习俗,在热恋期的女子赠送男子精美荷包、腰带的风俗,女子婚后要绣制全家人的衣服鞋袜等习俗,这些全都很好地促使了南方少数民族剪纸花样不断翻新、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随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和变迁,作为服饰附属品的剪纸艺术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4.民族间的相互影响

中国经过数千年发展,不断形成的各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多元一体,同时也广泛交流。明初及明朝中叶时期,佛教和道教文化发展迅猛,很快传入云南边陲的丽江小镇,相关的经幡剪纸跟着传入,这就造就了一大批擅长剪纸的和尚与道士,而且伴随这些宗教文化和当地东巴文化的融合与渗透,逐渐发展出了很多会剪会画的男子,他们全是纳西族文化的传承者以及博学多才的人,也是“福寿花”剪纸的引领者,妇女们则慢慢学习剪刻服饰花样剪纸。清代更是出现一批专门从事雕剪绣花样的男性剪纸艺人,他们行走四海,通常边刻剪边出售,为城乡的家庭妇女刺绣提供了精美的绣花底样。他们大多数是心灵手巧的男人,他们除去拥有娴熟的剪刻技艺,也能够根据当地人们的喜好,灵活调整花样使其更加贴合该民族的审美观。这些流动的“剪花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剪纸跨民族、跨地域的深切交流,增大了民间剪纸的有力影响,使这门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使其不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清代,由于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因而剪纸很顺利地进入了宫廷,历代皇帝举办盛大的婚礼时,那作洞房用的坤宁宫的房顶与墙壁上按照满族习俗粘贴上黑色的剪纸。畲族、土家族、仫佬族、白族、彝族等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的服饰花样剪纸中也同样可以看出大量汉族吉祥文化的借用。

少数民族的剪纸尽管很难确认具体的起源时间,不过根据以上内容就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剪纸是在继承剪纸起源时的巫术功能,采取了剪纸起源初期的非纸薄片材质,保存了古代雕镂、夹缬等工艺的基础上和汉族地区相互交流传播得来的,它是中国剪纸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随着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少数民族剪纸和民族民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和少数民族迁徙与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也和当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变迁密不可分。

少数民族剪纸的地位与现状

各民族剪纸文化是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一座内涵丰富、累积了中华民族深层心理信息的智慧宝藏。在中华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背景下,集中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崇尚礼仪与繁衍生息的朴实愿望,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祈求富贵吉祥、禳灾辟邪、多子多福的美好希冀。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文学与约定俗成的形象化符号来传递。

从地域角度分析,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大多有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剪纸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所有民间艺术中富有民族特色与流行比较广泛的一门艺术,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及理想,是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门艺术形式。过去在民俗学中,有一些专门从事民间叙事的学者,大多数会选择收集研究民间叙事的口承文本,而对寄寓在民间艺术中的图形文本缺少相关的留意,而这一部分图形资料刚好由于生动形象且表现直观,蕴含的信息含量非常大。其实,从民间图像体系传承的剪纸故事更趋近于故事的原始状态,同时它的叙述模式和角度也和同一母题的口承文本不同,恰恰可以同口承文本形成互补关系,多方面地传达叙述者的主体表现意识,协助研究者更加科学准确地破译藏于其中的文化密码。大多数少数民族民间流行剪纸文化的特征,体现的是隐性的超自然思维现象,在一贯的思维空间应用上主要采取跳跃式地选择,是对大自然对人生的一种特有的判断。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民族剪纸代表的是少数民族心灵的表达出口,对应着人类纯洁心灵的某种特定感受、体验,诉说着人的视觉、听觉、内部感觉以及想象,并由此激发了人们新的种种感情以及想象。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非理性文化,它真正的特点在于隐性与无标度性,对它的认识与理解都在领悟和无言之间。

少数民族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有机载体,还是他们日常生活的艺术产品,当然也是一种不断进化着的民间“活态”文化。在当今社会上,一方面它们还顽强地存在着,体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因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工开始大规模地涌入城市,乡村慢慢呈现城市化特征,历史悠久的民俗艺术正在快速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哪怕是生活在偏远乡村的少数民族,此时也正在受史无前例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已经消失不见,农村的女孩已经不需要用刺绣剪花来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刻意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姑娘出嫁之后,再也不需要挑花刺绣准备全家老小的四季服装了,哪怕曾经一度繁复华丽的民族服饰也不再为人们所炫耀,那些曾经身怀绝技、人人艳羡的“剪花郎”,也已经悄悄退出了乡村生活的大舞台。大量记载与传承各民族文化的剪纸,伴随擅长民间绝活绝技的老艺人的相继离去而慢慢消逝,老艺人的子孙后代大多数摒弃了世世代代沿袭的祖业,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剪纸由于无人继承,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22剪纸——武松打虎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许多,除了社会发展冲破了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以外,还有以下几点因素:首先,早些年政府和研究机构对此重视不够。直到最近几年,关于民族民间剪纸的搜集抢救工作才慢慢开始,不过由于种种因素,抢救的力度、深度还有广度远远不够,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抢救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开发的速度,同时也赶不上老一代艺人纷纷离世的速度,如今很多乡村50岁以下还会剪纸的人已经很难遇见,在此类人中还能够承继民族文化传统精髓的更是不容易,所以这些记忆和技巧已经处于绝迹的边缘。其次,继承人的缺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剪纸长期以来并没有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剪纸装饰人们生活、装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心理愉悦安慰感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这种民间技艺也就很难得到长足发展,更是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哪怕是剪纸大师的子孙后代也极少有人继承并发展这门技艺,有些人哪怕是为了生存继承了这门技艺,其作品也会依照现代人的审美而发生改变,失去原有民族文化的精髓,只是沦为一种乡土味的粗俗装饰品。最后,便是缺少恰当的应用和宣传。不管是在各级教育机构的美术课程上还是在社会教育的宣传当中,传统剪纸都没有受到应有的推广和认识,人们普遍缺少对这种民间文化应当具有的尊重和欣赏。在文化宣传中也忽略了对这种民族技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涵义。只有把这种民族文化发展变成文化产业,为传承人带来经济效益,才能帮助剪纸艺人发挥出应有的创作潜力,创作出更多富有内涵、奇幻华美的作品,少数民族剪纸才可以转化为可持续开发的资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少数民族剪纸的分类

在上面剪纸分类中,我们对剪纸进行了一个常规分类,少数民族剪纸在用料上独具特色,这里我们从用料上对少数民族剪纸进行分类。

广义的剪纸是在薄片材料上,利用剪、刻、镂等手段,塑造形象的民间艺术。剪纸在我国历史悠久,造纸术发明以前,多用金属、皮革、绢帛等材料进行镂刻:湖北出土的有战国时皮革的镂空刻花;河南出土了战国时银箔的镂空刻花;陕西出土了唐代的用皮革作材料剪成花纹制作的帽子等,因此,对那些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存在的,原材料不是纸的薄片材料进行镂刻的民间工艺作品,也属于广义的剪纸范畴或可以按照有些学者称的“非纸剪纸”。

南北朝时梁朝荆州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荆楚一带人日节风俗:“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是指人日这天大家用剪刀和刻刀在彩色丝绸和薄金属片上剪制和镂刻成人形张贴、佩带,并互相馈赠。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日》诗中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的诗句,这“人胜”也是用金箔镂刻成的,贴在屏风之上,以庆贺正月七日人日节。足以证明剪纸在早期也曾使用过非纸质的薄型材料,只是发明造纸术以后汉族基本上都采用纸为剪纸的原材料,而少数民族中还有这种使用其他薄片材料剪镂传统的继承。

1.金属类朝鲜族镂空金属饰件

居住在鸭绿江沿岩及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人,于公元前37年建立了高句丽政权,至公元668年灭亡,其间和汉、晋、隋、唐等朝代都有密切交往,在冶炼青铜、金铜和鎏金制品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公元四五世纪的高句丽遗址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鎏金器,有鎏金带饰、鎏金马镫、鎏金鞍桥、鎏金铜铃、鎏金鞋底等,这些镂空鎏金制品就可以看做是薄铜片镂雕的剪纸作品。鎏金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的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一般做法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通过加热使水银蒸发,这样,金就会附着在器物上而不脱落。汉代以后,这种技术随着中原移民逐渐传入高句丽。高句丽鎏金剪纸产生于公元4世纪左右,其纹饰有卷草纹、云气纹、方胜纹、联珠纹等,这些都是受汉唐中原文化的影响所致,而且在唐代剪纸中所运用的对折、四折所形成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技法也广泛运用在朝鲜族剪纸中。可以说高句丽时代的鎏金剪纸是朝鲜族先人创作的最早的剪纸作品,对朝鲜族历史上的各时期民间工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朝鲜族的木工家具水平很高,包括有衣笼、挂衣柜、米柜、橱柜、炕桌、书案等。为了美化和加固这些木器,常在衣笼等前面钉有许许多多各种形状的金属饰片,有的多达50片左右,形成了朝鲜族衣笼艺术独特的装饰风格。这些金属饰件多是白铜制作,也有用黄铜和黑铁制作的,采用镂空及雕刻手法制成丰富多彩的图案,是高句丽时代的鎏金剪纸的延续和发展。镂刻的图案已从高句丽时代的抽象纹样过渡为具象的花卉鸟兽、亭台楼阁等形象。一般用刀具镂刻整体造型,细节部分用冲凿的点线来表现。

在现代,剪纸使用的材料更多,有的用方便随时粘贴的即时贴剪刻,有的用布贴,还有的用易拉罐剪刻等,多作为装饰品或工艺纪念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材料不断出现,这必将打破剪纸艺术只能用纸来剪刻的单一模式,否则,既不符合历史的过去,也不利于发展的将来。而且今后许多现代薄片材料还会被广泛应用到剪纸艺术中来。

2.动物皮革类

(1)蒙古族皮革剪纸。

从蒙古高原各地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文物可以看出,蒙古高原古人类用狮子、大象的牙齿和鹿角等制作类似骨锥、骨针等缝纫工具,又用马尾、鹿筋和植物纤维做成线拼接已鞣制好的各种野兽皮制作衣、帽、靴之类服饰,这些是蒙古高原古人类手工缝纫工艺的开端。从目前各地发现的洞画、岩画中看出,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已穿着适合于骑乘生活的服饰,如齐膝长袍、貂皮冠、革带和靴子等。这些以皮革制成的服饰,适合山区活动、适应马背生活,更便于跋涉于水草之间。《魏书》卷100《列传》第88《失韦》中记载:“失韦国……男女悉衣白鹿皮襦裤。”唐代的室韦便是有记录的蒙古族先世,从北魏至隋唐,室韦各部都穿皮服。蒙古族以皮衣为服,是和他们的社会环境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长期的流动迁徙需要坚固耐磨的服装,放养的牲畜也使得他们有丰富的皮革资源,这就是蒙古族以皮为服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随着民族间的融合与商品交流的频繁,蒙古族也逐渐地穿上布衣,皮革剪品逐步退居到装饰品及生活用品上,如马鞍、马镫、马鞭等马具用品,酒水具、帽子、皮靴等日常生活用品,蒙古包的内外装饰品等,以上这些成为皮革制品的主体。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23牡丹孔雀剪纸画

传统的蒙古族皮靴,靴身宽大,靴尖上翘,靴帮为古铜色或棕黄色,靴帮上的通梁和嵌条为芽绿色,靴内衬毡或皮。用牛皮制成的火药囊,上有刻花。蒙古族的马鞍在他们的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鞍对骑马者的姿势起决定性作用,它不仅使骑马者感觉舒服,而且要使马也感觉合适,这样才能适应长途行走。讲究的马鞍前后鞍鞒都要进行装饰,在皮革上通常会镶嵌贝雕或骨雕。其他如软垫、鞍花、箭袋、水皮囊等和游牧生活有关的一些生活用品,其装饰纹样的丰富多彩亦令人叹为观止。

蒙古族具有原始多神信仰特征,早期信仰萨满教,经历了由自然崇拜到图腾崇拜、始祖崇拜的全过程,这也是蒙古族民间图案的源头。蒙古族民间装饰图案产生的源头是生活,那些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是图案取材的来源。对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剪纸艺人采取直观临摹,将客观物象抽象化、写意化,或者是截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点加以夸张并模式化。这些主题按照类别分类:一是自然纹样。花草纹有山丹、杏花、梅、牡丹、海棠、芍药等,动物纹有蝴蝶、鹿、马、牛、羊、蝙蝠、骆驼、狮子、老虎、大象等,还有山、水、火、云等。二是吉祥纹样。有福、禄、寿、喜、盘长、八结、方胜、龙、凤、法螺、佛手、宝莲、宝相花等。三是组合纹样。组合纹样是蒙古族最擅长运用的纹样,如盘长纹延伸加卷草的云头纹,植物花叶上加以火焰纹,鱼纹加花叶纹,双鱼纹加盘长纹,盘长、双龙、团花、云头组合成的纹样等。四是几何纹样。是将自然纹样、吉祥纹样及其他纹样的图案化、几何化、简约化、模式化的结果,也是应用点、线、面的变化所组成的图案,这些都是来源于对自然形象的模拟和物象的升华与抽象,比如蒙古包的图形、车轮的旋转、河中曲折的激浪、蓝天上的云朵、田野中盛开的花朵等,往往都是牧民在长期劳动和生活实践中观察与凝练的结晶。

在皮革制品中,这些装饰纹样多以特有的形式表达特定的内容。比如蒙古族的雄鹰是英雄的象征,狮子也是英雄权威的象征,作为守护神和降福神,在蒙古草原的宫廷和庙宇中,它们起镇守和保卫的作用。在蒙古族民间传说故事中,拴小马驹的工具是以阿罗汉命名的,这也是回纹纹样源流的美丽传说。约五十多种种类繁多的吉祥纹样,据说它们是游牧民族劳动中为方便起见而把皮质绳子打成各种结,后来渐渐演变成今天蒙古族的吉祥结。经常出现在烟袋和耳环等日用品上的法轮纹样,来自于车轮。木制的蒙古族勒勒车,是游牧民族除了马以外的重要交通工具,对木制车轮的发明进行纪念而演变成的法轮纹样。这些纹样的造型构图都有很强的适宜性和装饰性,同时具有民族性。善用对称、平衡、对比手法,制作朴素、庄重的纹样。皮靴、马具等则会根据形状适合不同的纹样。

(2)赫哲族鱼皮剪纸。

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清代的《皇清职贡图》记载:“赫哲……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亦与盔甲相似,以捕鱼射猎为生。”赫哲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图腾与祖先。

赫哲族妇女精通鱼皮的剥取与加工技术,不同品种的鱼用途不同,分别可做衣裤、手闷子、套裤、口袋、绑腿、鞋帮等。她们使用木刀、木槌、木槽、木榨床等加工工具,进行剥鱼皮、晾鱼皮、锤鱼皮后熟皮,再用鱼皮线缝制。鱼皮为白色微黄,可根据不同的需要用野生植物的皮、花、叶等泡制染料,染成黑、蓝、赭、紫等颜色再进行裁剪与缝纫。赫哲妇女还因地制宜用桦皮、鱼皮、鹿皮、布料等剪出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赫哲族的鱼皮剪纸,大多用作衣服上的装饰,往往是刺绣的花样或刺绣的一部分即“贴花”,即将剪好的鱼皮图案直接贴或缝在衣物上作为一种装饰,或者用花线缝绣盖住贴在衣服上的图案,使其具有浮雕式的立体感。剪好的鱼皮多动物图腾是萨满的辅助涂上黑、红等颜色,图案强调外形轮廓,有面与线的变化,均为正侧面,夸张表现典型特征,具有剪纸技艺的显著特征,富有装饰性。对于剪刻的题材,她们多选择生活中熟悉的蹄类动物、鸟类和鱼类,当然也有当做神灵崇拜的幻想中的动物,如龙、双头鹰、鸟鱼合体、鸟龙合体等。

①动物图腾。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24剪纸——鸳鸯戏水

神,它可以帮助萨满除魔、祛病。在动物图腾中,以鹿最多,因为东北亚森林中常见各种鹿科动物,在赫哲族民俗中鹿是长春、长青、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在剪刻的图案中,鹿的造型多样,品种各异,大多数会剪成正、侧面以突出体态特征,往往与这一地域古代岩画中的鹿的造型十分相近,可以说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延续。此外,变形鸟的图案也很多,在萨满文化中有对鹰的图腾崇拜,在赫哲人的生活中,鹰常用来看护鱼棚。赫哲人认为鹰不仅能保护鱼棚,而且能保护人类,被看做“善神”,所以赫哲人结婚礼服的背部常绣有鹰的图案。鹰的造型多有变化,色彩艳丽明快。赫哲人的剪纸中常常有龙的形象,认为龙对人友善并具有驱逐恶魔的能力,龙的化身是雷和电,这种对龙的崇尚与汉民族文化的传入有关。赫哲族女人的结婚长袍上印有龙的图案,形象丰富夸张,这实际上是希望在生活中得到龙的保佑。

②萨满树。

赫哲族妇女结婚礼袍的中心位置补绣有一棵高大的萨满树,树上、下、左、右饰有鸟、虫、日、月等。图案多为单色,与衬底深浅对比分明,线条粗壮,上、下、左、右对称。南西伯利亚民族中保留着关于神树崇拜的信仰,认为这棵巨树能穿透上、中、下三个世界,与下界对应的是树根、爬行类动物、鱼类;与中界对应的是一部分树干、山、陆上动物;与上界对应的是树冠、鸟、太阳和月亮,神树是联结宇宙三界的天柱和天梯。一般情况下,用鱼皮剪出的萨满树一律都有树根,他们认为这样的树才会有生命力,而且树根常是对称地排列在树底座的两侧,有时彼此交错在一起,构成一些环扣、椭圆形或者弧形。在树的下面,多剪出青蛙、蜥蜴、鹿、蜘蛛等动物的正侧面剪影,树两侧的动物用对立与对称来装饰。萨满树关系着妇女的生育甚至于关联到氏族繁衍的概念,树上的鸟形代表着婴儿,体现了萨满的生殖崇拜、神灵崇拜,保佑氏族兴旺发达,繁衍不息。

③螺旋纹剪纸。

在赫哲族的鱼皮衣上,螺旋纹和回旋纹得到广泛使用,这是来自渔猎人对蛇、对水的崇拜。赫哲人的鱼皮长袍上绣的图案通常是由螺旋纹反复组合、变化而成的各种形象,如由螺旋纹所变化成的人面形神灵形象、鸟的形象等。螺旋纹样图案装饰的还有鞋靴、帽子、衣角、裙角、烟口袋等。

赫哲族的鱼皮剪纸,使剪、绣、绘熔为一炉,形式多样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植物表皮类

(1)满族苞米窝儿剪纸。

苞米窝儿剪纸就是用玉米果穗的苞叶作为原材料的剪纸作品。苞米窝儿质地柔韧,容易取得,是剪纸的一种好材料。长白山区的满族人用这种材料剪出极富民族特色的苞米窝儿剪纸作品。一般秋后玉米成熟表皮干燥时,满族人会选较大玉米棒的中间和内层的表皮,展开后用书页来夹,待其平整干燥后即可用来剪纸。

同纸质剪纸一样,满族苞米窝儿剪纸也多采用对折法,有时剪好后用水彩、国画色等画出人物的红脸蛋儿、衣服上的花纹、公鸡上的羽毛等,有时先用颜色将苞米窝儿染成各种颜色再剪。圆孔的处理采用满族剪纸的传统技法,用香火烧灼,四周形成淡淡的烟痕,别具装饰意味,一般梅花鹿身上的花纹、女孩衣裙上的花朵、动物眼睛等多用这种方法烧出。苞米窝儿剪纸作品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纹理、质感,装饰性更强,给人以美感。

苞米窝儿剪纸是常粘贴在生活用具上或用作枕头、衣服刺绣的花样。苞米窝儿剪纸题材内容丰富,有人物、生活习俗、劳动场景、家禽牲畜、花鸟鱼虫等,造型粗犷朴实,充分展现了满族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向上的精神。

满族苞米窝儿剪纸是满族民间剪纸中的一朵奇葩,其材料独特,形成了独到的装饰趣味与剪纸技法,而且苞米窝儿俯首可得,既环保又经济,更应该得到普及与发展。

(2)鄂伦春族桦树皮剪纸。

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妇女运用当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桦树皮代替纸张进行剪纸,剪出的图案主要用作样板,即描样的工具。

桦树皮剪纸的题材有花草、动物和人物。花草形象在生活中应用最广泛,在服饰及生活用具上随处可见。通常,动物形象用于儿童玩具上,造型生动、结构准确。人物剪纸既可以作为儿童玩具,是小孩子过家家的道具,也可以作为神来崇拜。在造型上,花草剪纸多为两折或四折剪出的对称图案,有心形、花瓣形、桃形、方片形等,这些元素再反复组合产生新的图形。动物造型强调功能性,重视结构特征、比例准确,强调剪影效果。动物与人物组合的造型具有叙事性,往往模仿狩猎生活中的故事情节,如骑马要有马鞍子,进山狩猎狗要走在队伍的后面,当发现猎物时狗要冲锋在前,等等。用于游戏的剪纸则强调空间和功能性,动物形象均可四条腿向左右叉开站立,人物两腿叉开可站立或可从腰部折叠。人物剪纸造型对称,但不采用对折的方法剪,它强调剪影性,不剪眼鼻等细节,男人头部为尖顶,女人为圆顶。另外一种常见图形是云彩卷,常与波浪纹组合在一起。这些剪纸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鄂伦春女人对生活的理解和美好祝愿。

鄂伦春族剪纸多一气呵成,中间不断,剪纸和剩余部分都是完整的,对剩余部分再做简单整理又可以产生新的图样。剪纸图案主要装饰在衣服、套裤、鞋子、帽子、手套、撮罗子、桦皮盒、桦皮桶等地方。皮袍上的图案多分布在领口、袖口、衣襟、开衩等处,套裤上的图案分布在腿的外侧,背包和皮口袋上的图案分布在顶盖部。这些图案是用皮革剪成图案后再补绣于物品上,由于皮革比较珍贵,为防止剪坏,把用桦树皮剪好的图案放在皮革上照着剪外形,皮革图案剪好后再补绣于物品上。

在桦树皮制的生活用具上,装饰有各种图案,而图案的造型往往会依据器物的部位和形状而不同。当器物还是半成品时,剪纸艺人一般会将剪好的桦树皮图案放在上面,用尖的骨器按其边缘划出痕迹,再用犴骨或鹿骨削制的雕刻器,沿着线敲击形成花边状纹样,又或者用骨针划完线后沿线全部剪下,再粘或缝在桦皮盒上,最后形成浮雕式的效果。为突出剪纸的图案,剪刻人往往会在其下边垫一块色彩对比强烈的兽皮或桦皮。上边的图案多为黑色,下边的衬托主要有红色、黄色、绿色、蓝色。这些颜色的选择并不是随意而选,它们往往与自然象征性有关,红色是太阳的色彩,象征喜庆;黄色是生命的化身,象征大地。在婚嫁习俗中,鄂伦春人多用红、绿、黑三种颜色作装饰,红色象征新婚女子,绿色象征新婚男子,黑色象征他们婚姻永久;而白色和蓝色在婚庆中不会出现,因为这两种颜色图案纹饰象征悲苦的心情。

少数民族民间剪纸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文化价值通常是社会产物,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由人创造出来又为人服务的。文化价值是一种关系,当一定的主体发现了能够满足自己文化需要的对象,并通过某种方式占有这种对象时,就出现了文化价值关系,由于文化需要的复杂多样,所形成的文化价值关系也是形形色色的。

专家指出,对艺术的功能进行分析时,只有发现艺术对社会、对自然和人产生的带有普遍性的功能,并揭示这些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形式,才能获得艺术功能的系统观念。艺术对世界的文化参与主要包括对自然的参与、对社会的参与和对意识的参与三个方面,这种参与世界的方式是以文化的形式来进行的,它是从艺术与周围世界的横向关系来考虑的,而不同于作品——观众这种纵向关系的把握。考察艺术对世界的参与,首先是从艺术作为一个文化整体,作为一件具体存在的实物这一角度入手,然后再考察艺术作用于人的意识的问题。剪纸这种民间艺术能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保持活力和魅力,得益于它自身的文化资质及其蕴含的文化张力,它们对于现代文明不仅有精神嫁接、文化同构的一面,也有互补、润色、催化的作用。凝结着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情结的民间剪纸,对民众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和功能,既有精神领域的功能又要强调物质文化功能。

民间剪纸艺术是以文化形态的形式参与到自然、社会和人的意识中来,作为实用的艺术形式,比起纯粹以审美为主的艺术来说,其功能或文化的价值都要宽泛得多。民间剪纸艺术一方面反映了创作和审美主体——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信仰观念、审美趣味、情感理想等意识形态的思想,并潜移默化地造就、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满足了民众对节日、祭祖、娱神等民俗心理的审美需求,烘托了气氛,改变了环境。而且,民间剪纸不仅是静态的艺术产品,还是民众生存方式、生活内容的动态过程,以活的文化存在方式与民众生活相联系,并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民间剪纸是民众的文化创造和审美创造,也是祭祀、供奉、祝寿、贺喜的民俗用品,满足人们的心理寄托,同时也有娱乐玩耍、装饰审美的艺术功能。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其文化价值与功能不可忽视。

少数民族剪纸作为一种民俗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又是民族民俗传承的重要手段。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世代传承的程式化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涉及民众的服饰、饮食、居住、岁时节令、婚丧、商贸、文娱综艺等多方面的具体民俗事象,而这些民俗事象又都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形成的。剪纸的产生和演变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民俗功利目的,是人们在精神与观念上趋利避害、祈祥求福、生存繁衍、发展强大的功利追求。剪纸成为这种民俗心态的物质载体。

1.少数民族剪纸题材与图案纹样的造型来源于民俗

少数民族剪纸不注重是哪种质料的纸,也不注重使用了多少刀工,他们注重图案的内容以及该内容所表现的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简化、夸张、组合、变形等艺术加工手段赋予图案以浓厚的民族色彩。剪纸的内容多以民族民间习俗为基础,民间习俗就是剪纸的创作源泉。

(1)多神崇拜的记忆。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25渔乐剪纸画

在人类的历史上,每个民族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原始信仰阶段,少数民族剪纸给我们带来了远古的信息,在文字使用以前,可以说,大量传世的少数民族神话、古歌、民间传说是这些民族先民生存奋斗的“百科全书”,也是人类文化的源头。我国北方的蒙古、满、鄂伦春、鄂温克、锡伯、达斡尔、赫哲、哈萨克、柯尔克孜、维吾尔、朝鲜等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历史上都有过信奉萨满教的文化时代,并且创造了相应的信仰民俗文化及其艺术。通过对各民族的古代神话的研究,能够探访到该民族更深更远的文化,远古神话中的诸神起源于萨满教的原始崇拜,北方少数民族的剪纸题材多与神话相对应。

满族剪纸中出现有千姿百态的女神群像,天神、地神、雷神妈妈、雨神妈妈、雹神妈妈、风神妈妈,还有雪山神、开山神、狩猎神、牧业神、生育神等170多种,在神话中被讴歌赞美的女神形象,就是满族剪纸中大量出现的“嬷嬷人”,剪成的人有男、女、老、幼之别,多为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指分开,五官为阴刻,鼻子呈三角形,身着满族装束的形象。有些人物的身体分前、后两片可坐可立,单独剪头插在衣服里,男的长辫子可折到背后去。由于对诸多嬷嬷神的崇敬,满族儿童有摆嬷嬷人的游戏。

在鄂温克族神话传说里,人们往往把鹿角视为与天上联结的圣物来对待,鹿角与萨满文化中所立的生命树有混合的含义。在鄂温克族的桦树皮雕刻艺术中,在各种制品和器物的上下边沿、顶盖、前后部位,都剪刻有驯鹿纹、云卷纹、水波纹、菱形纹等形状和花草、树木、小动物等图案,体现了鄂温克族对大自然所产生的神秘感和崇拜感,敬祭大自然的神灵。雕刻花纹有的直接用骨针刻画,有的是先用纸剪好图案贴在桦树皮上再用雕刻工具刻压出来。

赫哲族的鱼皮贴花剪纸所描绘的内容多是民众所熟悉的蹄类动物、鸟类和鱼类动物等,既有生活中的动物,也有当做神灵崇拜的幻想中的动物,如龙、双头鹰、鸟鱼合体、鸟龙合体等形象,都是萨满崇尚的神灵。赫哲族妇女结婚长袍中的萨满树补绣,以及剪纸中螺旋纹和回旋纹的大量运用,都与当地人渔猎生活、宗教观念相关联。

新疆民族民间剪纸的许多纹样都是从神话、传说中发展而来的,如羊图形是根据“白羊星是主司祸福的神”,而群山、动物、水的纹样是根据传说中的“冰山之父的传说”、“布伦库勒(湖)的传说”、“阔塔孜卡拉(牦牛口)的传说”发展而来的。在剪皮、剪毡、剪纸艺术中,也经常出现各民族崇拜的狼、白天鹅、龙凤、日月山河天等的图腾造型。哈萨克族最崇拜猫头鹰,把“神鹰”的羽毛看成是吉祥的象征,剪成羽毛纹样绣制在姑娘的帽顶或剪成纸、毡形式作为偶像“悬于帐壁对之礼拜”。

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在古代都曾有过与萨满教相类似的原始宗教形式及其信仰文化。少数民族的剪纸表达了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共同的心理意愿,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在自己民族的生命历程中凝聚而成的集体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融合。

(2)祖先崇拜的深刻记忆。

人类从诞生的时候就开始认识自己,少数民族对自己族群的深刻的历史记忆,通过创世神话、史诗、古歌、传说等来寻找人类的起源、族群的诞生。少数民族剪纸是表意的象形文字,从中可以找寻出民族史、民族迁徙史等民俗生活的折射,对应着人类心灵的某种特定感受和特定体验,并因此激起人们新的种种情感和想象。

“兄妹合磨成家”就是苗族古歌“兄妹开亲”的形象化表现,洪水过后,人类兄妹开亲,但是生下来是无嘴无眼、无手无足的圆蛋,后来经过种种周折,才诞生了健康的人类,这是苗族剪纸中体现的人类经过血缘婚的阶段逐步进化而来的发展历程;苗族剪纸“蝴蝶妈妈”是人与动物的共同祖先,人首蝶身的蝴蝶妈妈居中,上、下是两个似鸡又似凤的大鸟,在苗族的神话中,由枫树变成的蝴蝶妈妈生了12个蛋,经鹊宇鸟孵了12年,才生出姜央、雷公、龙、虎、蛇、象、水牛、蜈蚣等12个兄弟,从此天下便有了人类祖先和各种各样的动物,这是对人类起源的描述。“龙狗和六男六女”的剪纸,通过苗王女儿嫁给龙狗盘苗族剪纸“姜央瓠”,并生下六男六女且自行婚配繁衍人类的神话,说明动物与人有血缘关系。苗族剪纸中的神话内容表现了人们对于祖先的敬仰与崇拜,同时人的伟力被幻想的力量极度夸张,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让人从祖先的神话人生中感受到一种崇高的美。

满族崇拜祖先神,满族室内的西墙上放置着的“祖宗板”上贴有白色的剪纸“挂笺”,逢年过节都要给祖宗上供,“挂笺”中间为满文,四周多用类似雷纹或漩涡纹的连续纹样,这是祖先崇拜的象征;满族在清明节时坟上插半抽象的“佛头”剪纸,用五色纸剪成车轱辘钱的二方连续图案意为摇钱树,上系五彩纸花来祭祖;剪纸“布库里雍顺的故事”描绘的就是三仙女的传说,三仙女吞食仙果受孕生下满族始祖;“乌鸦救主、黄狗救主”等传说剪纸,表现了乌鸦、黄狗等动物落在罕王身上躲过追兵的历史,带给我们满族狩猎采集时代的生活气息,描述了满族先民的生活。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26剪纸——天宫赐福

广西瑶族剪纸也有做祭祖用的,金秀山子瑶男子在农历七月十四日剪小人祭祖。瑶族奉盘瓠为始祖,做“还盘王愿”的祭祖活动,体现了瑶族人寻根、念祖的强烈认同意识,在“请翁敬祖”的仪式中,瑶族的剪纸艺术用来布置场面,剪有24种或36种纸旗和图案,通过办理仪式的主家给的额书的红白不同来决定剪纸的不同数量:分别为大纸花1张,小花36张,24张或18张,有的用五色纸剪,或用红色或白色纸剪,大花用竹竿穿在圣台上摆的猪头后壁,小花旗插在两头台上摆的糯糍上,数量视行移书而定。

四川凉山彝族的毕摩剪纸是借助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一种情感寄托和精神愿望。毕摩教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为一体的原始宗教。彝族毕摩宗教的所有仪式活动中,祭祀送灵是最隆重的,在民间送祖灵仪式中用剪纸来献祭。仪式中毕摩的徒弟为祖先的各户儿孙们剪纸,内容有生活生产用具如木盔、木勺、盔甲、羊圈篱笆、餐具等;工具如弓箭、大刀、斧头等;生活用品如梳子、篦子、领牌等;牲畜如牛羊、猫狗等;自然景物如日、月、天梯、归祖路、归祖梯、祖途中的饮水塘等,小型的祭祀有13类,大型的有19类。毕摩剪纸虽是祭品,但题材多是人们习用习见的事物,其内容和数量关系到祖灵在另一个世界中的用度,可以说剪纸祭以独特、象征的方式为祖灵献祭出一个世界。

(3)民族历史的深刻记忆与自然地理的现实反映。

少数民族的剪纸是群体共享的、习得的文化,是其民族的群体意识、群族意识的表征。在表现内容上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单纯的某种乡土原始风情的再现,有表现古代传统英雄故事的题材,有热情讴歌六畜兴旺等有关劳动生产的题材,还有展示自然景物之美,将艺术创造与内心理想的追求完美地统一起来的题材。在民族发展的历史中,人们与自然的搏斗,族群间的争斗,战争、迁徙等历程,基本反映在剪纸作品中,不仅有历史上征服、驯化而具有神性的动植物,也有现实生活中,具有自然地理特色、民族文化喜好的生物样式及变形符号。

傣族的剪纸多用于宗教方面,缅寺装饰、佛顶华盖、贡品礼幡等处都有不同形式的剪纸,题材多为人们敬神拜佛的贡献之物,花卉为佛教常用花卉与滇南常见品种,有荷花、茶花、牡丹、石榴、葡萄、小十字形花等;鸟兽有亚热带地区特有的孔雀、山雀、兔、象等,也有佛教喜用的金鱼、鲤鱼等;还有佛龛、佛祖、竹楼等宗教场景和生活设施的图案,都寓意祈求佛祖能够带来吉祥太平。

纳西族传统的剪纸多为吉庆装饰图案,如以“寿”、“喜”字为主题、花鸟为外廓的圆形适合纹样,装饰图案为几何纹样、花草、鸟兽等。

彝族、白族和其他民族作为刺绣、贴布的花样剪纸,多采用寓意吉祥,装饰性强的人物、动物、花鸟及变形的吉祥图案。滇南彝族多以火心纹和日轮纹作装饰,雄鸡纹、龙凤纹象征祖灵,葫芦、虎、瓜果象征吉兆。大理白族鞋花以花草鱼虫为主,形似新月。贵州侗族的服饰花样分为三种:动物纹样有龙、凤、鸳鸯、蝴蝶等,植物纹样有七新花、缠枝花等,几何纹样有金钱纹、回纹等。水族纹样为龙凤、日月、人物、飞禽走兽、各种几何图案、花鸟虫鱼、大自然的奇异景观等,多以流动曲线为主,用于传统的马尾绣和拼花贴绣,其中展翅的雄鹰和奔腾的骏马最受剪纸艺人喜爱。布依族围腰花剪纸以植物纹为主,用涡纹构成三角形或方形图案,内填各类花鸟纹、蝶纹、金钱纹饰。鄂伦春族剪纸所表现的题材有天鹅、大雁、黑熊、狍、鹿、驼鹿等生活中常见动物。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等牧业民族剪纸多取材马、牛、羊、鹿、鹰等草原动物形象及几何纹样。

裕固族剪纸图案主要用于装饰居室环境及衣领、衣袖和布鞋,纹样有人物、花、鸟、虫、鸡、鸭、羊、马等。保安族剪纸具有伊斯兰教艺术的特点,以花卉为主要表现题材,花草以藤蔓连接,有时花草间穿插有动物形象,用来美化居室或作为刺绣的纹样。壮族剪纸多用来作门桅、布贴、织锦、刺绣、花帽、背带、花鞋等生活用品的装饰,多用红、绿、黑、白、褐色的纸剪,图案内容有龙、凤、牡丹、荷花、团菊、菱纹、鸳鸯、吉祥语、回纹、花草等。回族剪纸多用来制作窗花,题材有花卉、动物、几何图案、人物等源于生活、寓意丰富的图案。新疆剪纸具有多民族文化、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独特风格,维吾尔族剪纸多用于印染、刺绣、居室和器物的装饰。锡伯族剪纸多用于窗花、喜花及绣花样,题材多以牡丹、荷花、石榴、葡萄及孔雀、凤凰、蝙蝠、蝴蝶等吉祥图案为主。

少数民族的剪纸作品在题材上不同于汉族剪纸的特点就是:内含大量本民族群众生活中常见或具有图腾作用的动植物或创造出来的神灵等题材,并且选择这一类题材也是因为相信对人们生活有所帮助。

2.图案造型受民俗事象和民俗观念的制约

少数民族剪纸的图案内容和造型,不仅源于民俗事象,而且是按照民俗观念、民俗传说、民俗事象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安排。

(1)不同民族民俗常用的图案已成为固定的模式。

虽然在相邻民族间有时会有交叉和借鉴,但是大量的图案造型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而为不同民族所专属。

苗族的蝴蝶妈妈、各种组合形态的龙、各种变形的鸟,以及古歌中描述的姜央造人、兄妹赛马、合磨成亲等母题图案都成为苗族剪纸常见的固定符号,另外还有发展出来的民俗吉祥图案,如山水纹、马蹄印、万字纹、寿字纹等也为苗族所常用图案。

作为宗教用途的傣族剪纸,有大量与佛教内容相关的母题纹样,如歌颂赞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八相”、佛本生经等图案,贴饰在缅寺长幡上的白象、马鹿、孔雀、蝙蝠、龙、马、狮、游鱼、莲花、净瓶、神佛、灵塔、亭阁等图案,装饰寺庙场所的“金水”图案,如几何花纹、花卉、藤萝、象、孔雀、狮、佛塔、仙女、僧佛等,这些都是傣族长期以来佛教教化与自然融合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表现。

(2)剪纸的造型大多依附于民俗物品。

剪纸的表现形式受到物品的制约,尺寸规模、数量大小等都要求与其所依附的物品达到和谐统一。少数民族剪纸中最常用的刺绣剪纸就常常需要利用“适形造型”的规则,装饰不同的部位,如在大面积的生活用品中的装饰,如门帘、帐檐、包裙、服饰,或小面积的枕头、鞋、围腰、胸兜、帽子、荷包等上,剪纸艺人需要根据物品形态来设计图案纹样以及花纹的布局。广西侗族的鞋花剪纸,多采用新月形作为鞋头花,造型小巧玲珑,内容也大多以小巧的花、草、虫、鱼为主。洱海渔村白族渔民的鞋花要求耐用,所以在鞋头和鞋帮遍布密集的纹样,就连鞋跟也填入了适合纹样(多为蝴蝶),给人以丰富繁茂之感。

第一章 五彩斑斓的剪纸艺术 - 图27剪纸——对联

少数民族剪纸中也有部分用于居室装饰,如门户、棚顶、窗棂及灯花装饰,这些用途的剪纸就要注重布局的合理,以及透光的要求等。如丽江纳西族的福寿花剪纸,结构变化不大,多数由芯花与角花、边框组合而成,芯花常为寿字的各种变形,其外围绕以蝙蝠。作为灯花、窗花、顶棚等装饰时由于木灯、窗框、顶棚均呈方形,剪纸花样多做圆形或椭圆形,与装饰面形成强烈对比,效果甚佳,为强调喜庆内涵增强繁复之美,多为红纸,采用对剪、叠剪手法剪制而成。

知识链接

畲族的绣花剪纸

畲族和汉族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杂居的状态,受到来自汉文化的影响颇深。畲族剪纸自唐宋时期起就在民间广为流传,畲族剪纸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汉族、畲族传统文化的养分而更为完善,也更加富有民族风格以及地方特色。

畲族剪纸是在鞋、帽、烟袋、包袱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图案花纹的刺绣纸样,具有线条秀美、流畅挺拔的风格特点。题材大多数为民间常见的人物、花鸟、走兽、吉祥图案等,图样生动,制作工艺简洁、质朴。畲族剪纸的图案纹样中大多采用和汉族相同观念的象征比拟手法,经常以梅花、牡丹花、菊花、兰花、喜鹊、凤凰作为表现内容,如梅花、兰花象征高洁并且顽强的品格,菊花代表着长寿,牡丹花寓意着富贵吉祥,喜鹊寓意着喜庆,凤凰寓意美丽、高贵以及夫妻和睦。凤凰作为一种吉祥物成为畲族文化的主要表现题材与审美特征,在畲族的服装、家舍装饰中经常可以看到。畲族的刺绣与跳龙伞舞中的道具,都把龙当作独有的造型,龙在汉文化中寓意着天、皇帝、皇权、吉祥,畲族工艺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和汉文化存在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