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古代著名战争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数不胜数的战争。这其中,有维护统一的战争,有统治阶级因内部冲突而爆发的战争,有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战争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第一节 先秦及秦汉时期的战争

宋襄公败绩泓水

泓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宋国和楚国,时间在公元前638年。这次战争中有一个重要角色,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仁义之君宋襄公。

宋襄公名字叫兹甫,是宋国国君桓公的正妻所生的儿子,旧时称为嫡子,他因此很早就被立为太子。兹甫有一个哥哥叫目夷,目夷和兹甫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而是同父异母。目夷的母亲是桓公的妾,在旧时目夷属于庶出,所以兹甫叫他这位哥哥为庶兄。公元前651年,宋桓公病危。兹甫多次请求父亲把君位传给目夷,目夷也向宋桓公说:“兹甫连君位都要推让,这是最大的仁义,我的品德哪能和他相比。况且,他原本就是太子,理所当然应该是他承继君位”。兄弟俩你推我让,直到第二年春天宋桓公病死以后,兹甫又谦让了好一阵,然后才当了国君,就是宋襄公。在那个时代,一般人都十分看重荣华富贵,而兹甫居然一再推让君位,这自然极为少见。大家由此都认为宋襄公太仁义了,一致称赞他。宋襄公听到别人称赞自己,觉得目夷不肯接受他让出的君位,确实也够仁义的。于是,他就让目夷做他的助手,兄弟俩一起治理宋国。

第四章 中国古代著名战争 - 图1宋襄公雕塑

到了公元前643年,即宋襄公即位的第八个年头,齐国因桓公病死而发生了内乱。齐桓公的五个儿子可谓不仁不义,太子昭在争夺君位的较量中失利,逃到了宋国,寻求宋襄公的支持。宋襄公认为支持太子昭复国是义不容辞的事,符合他的“仁义”标准。于是,他联合了几国的诸侯,一起出兵平定了齐国的内乱,把太子昭扶上了国君的宝座,太子昭便成了齐孝公。这齐国原本是东方大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可是最高的。齐桓公在世的时候,曾经多次召集诸侯,主持盟会,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而现在,齐国的内乱居然是由宋襄公平定的,国君也是靠宋襄公的扶持才得以上台的,无形之中,宋襄公的“国际地位”一下子上升了不少。这时,他心里就开始想学学齐桓公,尝尝当霸主的风光滋味。

要当霸主不能靠自封,必须有一些诸侯国的拥戴才行,这一点宋襄公心里是挺明白的。于是,他就学着齐桓公的样,准备召集一些诸侯举行盟会,借主持盟会来奠定自己的霸主地位。宋襄公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凭自己的实力和面子,恐怕还请不动大国诸侯,就邀请了几位小国诸侯来开会。谁料想,这些小国诸侯也不合作,鄫国诸侯缺席不到,滕国诸侯姗姗来迟,曹国诸侯会开了一半,就竟然退场回了国。宋襄公恼羞成怒,想一想这“仁义”是太斯文了,连这些小国都不听号令,看来还得动武才行。他把滕侯扣押起来,把鄫侯杀掉祭了睢水神,又大兵压境征服了曹国。接下来,宋襄公要当霸主,就得和大国较量了。

宋襄公当政的时候,诸侯国中要数齐、秦、晋、楚为大。齐国经过内乱,国力今不如昔,已经是自顾不暇,没有力量参与国际事务。秦国在西边,即今甘肃天水一带;晋国在西北,即今山西太原一带。这两个大国离中原都有一定距离,一时还妨碍不了宋襄公称霸的大事,唯有楚国,占着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一带,疆域辽阔,而且不断向黄河流域扩张。宋襄公一眼认定:楚国是他称霸的唯一一只拦路虎。

这个时候,楚国的国君是楚成王。楚成王也很有雄心,这时的楚国国力也很强盛,乃至于宋国的周边国家,像鲁(今山东曲阜一带)、郑(今河南新郑一带)、蔡(今河南上蔡一带)、陈(今河南开封一带)等,都被迫和楚国订立有盟约,对楚国唯命是从。宋襄公一想,这倒省事了,只要能将楚国拉拢过来,它那些盟国不是也就会跟着过来,自己的霸主地位不是自然成就了吗?宋襄公把联络楚国的想法告诉了目夷,目夷却有自己的看法:第一,宋国还不具备称霸的条件,急于求成,恐怕事与愿违,会招来祸患;第二,楚成王雄心勃勃,城府很深,攻于心计,可能是宋襄公无法战胜的一个对手。宋襄公认为目夷的顾虑也太多了,他坚持己见,目夷也就不再坚持了。

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约请楚成王、齐孝公在鹿上(今安徽阜南南)会晤。在会上,宋襄公提出请楚成王邀请楚国的盟国出席下一次诸侯大会。没想到,楚成王居然爽快地答应了,这下可把宋襄公给乐坏了。

怀着按捺不住的喜悦终于等到了秋天,宋襄公带着目夷等一批文官兴高采烈地到盂(今河南睢县)去大会诸侯。楚成王等如约前来,郑、蔡等五国诸侯也都到齐了。宋襄公好不快活,心想会议既然是由自己发起的,当然自己就是盟主了,于是便得意洋洋地登上了盟主的席位。还没等宋襄公坐稳,随着楚成王的一声号令,会场里竟涌进来一群楚兵,蜂拥而上,把宋襄公从盟主的坐席上给揪了起来,转瞬之间,宋襄公便成了囚犯。趁着会场上一片混乱,目夷跑出来,跳上马车,疾驶回国,以应付突发事变。

楚成王果然押着宋襄公,带领着楚军长驱直入,前来攻打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目夷早有提防,迎头痛击,楚军竟攻不破城池。楚成王此次攻城,原想不过是顺手牵羊,因宋国国君已捉在手中,再灭宋国岂不是便宜事一桩?所以事前并没做充分准备,碰了个硬钉子。一见强攻没能见效,楚成王只好改用讹诈的手段。他恐吓宋军,如不投降就杀掉宋襄公。目夷等人识破了他的诡计,干脆回答:“我们已另立国君,悉听尊便。总之我们不投降”。楚成王觉得宋襄公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了。杀了他吧,反倒让宋国人记仇,倒不如放了这个废物,送个顺水人情。就这样,楚成王凯旋后,宋襄公才又被目夷等一帮臣民接回国来。

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晋文公重耳在位时,以超人的胸怀广纳贤士,使晋国的实力越来越强。

有一天,宋国大司马公孙固送来告急文书,说宋城被楚兵包围,请晋国速速出兵解围。晋文公收到告急文书有些犯难,当年逃难时,宋楚两国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如今宋国被围,正是报答的时候,而围攻宋国的又恰恰是楚国,怎么办呢?

晋文公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先轸说:“晋国如今大业初成,正是需要在诸侯中树立威信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帮助宋国解围。”狐偃同意先轸的观点,也了解文公的难处,于是给文公出了个主意:“曹、卫两国都已归附楚国,卫国还与楚国联姻,当年逃难时,曹、卫两国的国君都对主上很无礼。晋国可以以此为由讨伐两国,两国被围,楚国必然出兵相助,宋国的围也就解了。”晋文公依计而行。

楚将成得臣攻打宋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胜利在望,突然接到楚成王命令,要他带一部分军队解曹、卫之围。成得臣冷笑一声说:“当初听我的话杀了重耳,哪会有今天的麻烦。”接着,让信使给楚成王回话:攻下宋城,再发兵支援曹、卫两国。只因这一怠慢,曹、卫的都城被晋国攻破。

这时,成得臣又接到楚成王一道命令:“与晋国能和则和,不可轻易作战。”成得臣生就一副倔脾气,他原本没瞧起晋国,见曹、卫两国被攻破,心里不服,决心恢复曹、卫,打败晋军。

楚将宛春对成得臣说,对付晋国我们不必硬拼,接着献上一计:“晋国表面救宋,实际是为了建立霸业。我们派人对晋文公说。如果晋国撤出曹、卫两国,我们就撤出宋国,然后再把我们这个想法暗里通知宋国,晋国若不答应,不但曹、卫两国怨恨他,宋国也会怨恨他。如果答应了,这三个国家都会感激我们,于晋国也没什么好处。”成得臣一听,心里非常高兴。当即派宛春出使晋国。

楚使宛春的到来,着实给晋国出了个难题。虽然宛春一开口,诡计就被识破,可一时又想不出应付的办法。

还是先轸打破了僵局,他说:“我们可以暗中告诉曹、卫,如果他们同意与楚国断交,我们就恢复他们的国家。然后再扣留宛春,成得臣脾气暴躁有勇无谋,他必然会倾全力与我们作战。宋国的围解了,曹、卫也不会怨恨我们。”晋文公来取了先轸的计策。

成得臣听说宛春被扣留,气得暴跳如雷,接着又收到了曹、卫的绝交信,更是怒火中烧,当即从宋国撤兵,准备同晋国决一死战。斗越椒见成得臣要违背楚成王的命令,便与成得臣商量等他奏请国君后再说,成得臣勉强同意。斗越椒急急火火地回都城见楚成王,结果斗越椒前脚刚走,成得臣后脚便发兵至晋军驻地附近。

晋军众将领见楚军压境,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迎敌。谁料晋文公同狐偃商议一会儿后下令:“大军后退90里!”众将哗然。狐偃解释道:“成得臣虽然无理,但当年楚王于我们主公有恩,我们不能忘了楚王的好处。”

当年晋文公在楚国逃难时,经常与楚王结伴外出打猎,赛箭法、比武艺,相处得非常融洽。一次宴会中,楚成王开玩笑似的问重耳:“假如有一天你当了晋国国君,怎么报答我呀?”重耳很温和地回答:“假如我能当国君,会努力让晋楚两国友好相处。如果两国发生了战争,不得不刀枪相见,我当退避三舍(1舍是30里),以报答楚君的大恩。”

成得臣听到此话心里很不舒服,认为此人将来必定成为楚国的大患,便暗示楚君杀掉重耳,楚成王不以为然。

于是晋军后退三舍之地,在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一带)驻扎下来。

晋军后退,成得臣面上有光,本可见好就收,既不劳民伤财,又不担心违君的罪名,怎奈他一心要战,便率军追到城濮,并向晋文公下了一个语言轻谩的战书,大意是:您就站在战车的横木上看我怎样逗您的武士们玩吧!狐偃看了战书对文公说,成得臣傲气十足,必吃败仗。

晋文公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信,打发走楚国的使臣,开始认真备战。他大胆起用年轻将领先轸做主帅。先轸也表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他在训兵时特别交代:“平时作战,击鼓进军,击锣收兵,而这次作战击鼓收兵,击锣进军。”他在摸清楚军实际情况后,将晋军分为上、中、下三军,分别对待楚军左、中、右三军;又暗中拨一支精兵绕到楚军背后埋伏好,只等楚军败退时,夺取他的大寨;魏隼率兵到空桑埋伏,截击楚国败兵;舟之侨准备船只在南河等待,以便将缴获的军械粮草运走;赵衰保护晋文公上有莘山观战。

成得臣此次出兵联合了陈、蔡、申、息等国,他见晋国只有宋国相助,认为他们不堪一击,所以并未做什么部署,只等着看晋军怎样全军覆没了。

两军开战不久,晋军佯败逃跑,陈、蔡军队穷追不舍。忽听一声锣响,陈、蔡军队以为晋军要收兵,追得更加起劲,谁知伴随锣声,冲出一队战车,驾车的马身上都披着虎皮。陈、蔡军马大惊,四处狂奔,把楚军后队也冲乱了,晋军乘机杀出。楚军右师大败,楚将斗勃中箭逃跑。

晋军士兵扮成陈、蔡士兵向成得臣报告,右师大获全胜,晋军被击垮,已全线溃逃,成得臣晋下军主将粟枝,派斗宜申率左军追击。

见楚左军杀来,让士兵在战车后面拴上树枝,在路上奔跑,飘起阵阵尘土,远远看去,就像全军溃逃卷起的烟尘。楚军不知道是晋军请君入瓮的计策,结果楚军大败。

成得臣只知楚军大获全胜,马上就可以活捉晋文公,谁知先轸率三路军马杀来,他才知道两军溃败,慌忙下令撤兵。无奈为时已晚,士兵十之七八成为俘虏。正在成得臣绝望之时,他15岁的儿子成大心杀出一条血路将他救走。

成得臣逃回营寨,见粮草、军械已被晋军所收,只得继续往后山逃跑。谁知刚到空桑,魏隼又率军杀出,将楚军团团围住。成得臣走投无路,准备拼死挣扎,正在这时,晋文公派人传令:“放楚军回国,以报楚王当年之恩”。

成得臣回国后,听说楚成王正为他违命出兵惨败而归的事生气,而且没有原谅他的意思便自刎而死。楚成王并不想处死他,但要阻拦已来不及了。

晋文公凭借城濮之战的大获全胜,顺利地成为诸侯的霸主。

桂陵、马陵之战

齐国与魏国是战国初期的两个大国,但是齐国却有曾被魏国打败的记录。

齐威王在位时,魏国起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王派使者来向齐国求援。齐威王虽然很想趁机攻打魏国,但也不敢轻率从事。于是,齐威王立即召来各位大臣,商量救赵办法。大家一致认为,如果魏国打败了赵国,魏国的力量会因此大增,对齐国将非常不利;再说齐国与赵国原本就是一向友好的国家,齐国如果见危不救,从道义上也是讲不过去的。齐威王听了大臣们的意见,决定出兵救援邯郸。

为了牵制魏军兵力,齐国说服卫国和宋国组成联军去攻打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睢县西)。随后齐威王又任命孙膑为大将,统率齐军救赵。但孙膑认为自己不宜担当此任,他说:“承蒙大王看重。但我是个受过刑的人,恐怕敌人耻笑,对指挥作战不利。还是请大王另选他人,我可以在一旁出出主意,找机会报答大王。”齐威王听后,觉得孙膑言之有理,于是改令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坐在有篷盖的车里暗中运筹。齐军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向赵国出发。

此时,魏军正对邯郸城发动更为猛烈的围攻,而派到魏国去攻打襄陵的宋、卫两国联军又力量不够,不足以威胁魏国后方而使邯郸城下的魏军回防。田忌看到这种情况,决定立即率军直逼邯郸解围。这时,孙膑对田忌说:“要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力乱扯;要制止一场斗殴,也不能插手帮打。解乱结要从松动处下手,劝斗殴需要气势和力量来制止,这样办,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如今,魏军在外,赵军在内,互相已经拼杀很久了。在城外的魏军精锐部队必然已经疲乏,而在城内的赵军同样也体力不支。将军不如现在率军偷袭魏国的都城大梁,占领魏国的交通要塞,攻击魏国防守空虚的地方,逼迫魏军放弃邯郸而回师营救大梁。这正是我们所要的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解救了被围攻的赵国,另一方面还能打败疲惫不堪回师大梁的魏军。”

田忌非常赞同孙膑的主张,于是改变进攻邯郸的计划,率军直逼魏国的大梁。一时齐军和宋军、卫军在魏国境内遥相呼应,对大梁形成了极为沉重的压力。

此时的邯郸终因势单力薄,寡不敌众,被魏军攻破了,但魏军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人困马乏。这时,齐军南下攻打大梁的消息传到了邯郸。刚攻下邯郸城的魏军来不及休整,庞涓就下令全军回师,救援大梁。魏军本来就因为久攻邯郸不下而疲惫不堪,再加上几百里的急行军,更是累得喘不过气来,士气大减。当魏军行至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的时候,便与田忌、孙膑所率的齐军相遇。齐军守株待兔,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初次交锋,士气正旺,魏军哪里还有还击之力!一阵拼杀下来,魏军大败,庞涓只率得残部退回大梁。战争的结局,果真如孙膑所预测的那样,齐军一举两得,获得了桂陵之战的全面胜利。

魏军虽在桂陵之战中严重失利,但是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而仍具有蔚为可观的实力。13年后(前341年),魏国又挟持赵国挑起了侵略韩国的战争。韩国位于魏国的西南,是战国七雄中比较弱小的一个。韩国自然不是魏的对手,危急中遣使奉书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一如当年那样,召集大臣商议此事。邹忌依然充当反对派,他说:“魏国韩国相斗,不管鹿死谁手,双方实力都要受到损伤,这对齐国没有什么坏处。”他主张隔岸观火,不出兵救韩。

而田忌则主张发兵救韩,他说:“不出兵救援韩国,韩国就会屈服于魏国。从而导致魏国势力的进一步壮大,将形成对我们齐国更为不利的局面,不如及早出兵营救。”

齐威王征求孙膑的意见,孙膑便胸有成竹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既不同意不救,也不赞成早救,而是主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他说:“韩魏两个国家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它们双方的军事力量都还没什么大的损伤,这时出兵相救等于我们代替韩国承担抵御魏国的强劲攻势,又好像我们是听从韩国的调遣。况且魏国有倾其国力不惜代价不败韩国决不罢休的来势,韩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将沦陷敌国,肯定遣使求救于我国。”

接着,孙膑向齐威王进献了具体的战略措施:“现在,我们应当私下里许诺韩国,出兵相救,跟它结交深密的感情,但却不必马上出兵。韩国有了我们的救援指望,必定增强战斗信念;魏国军队遭遇了韩国的拼命抵抗,实力也一定会有相当大的消耗。等形成了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我们再举兵赴战,打败魏国可以说是稳操胜算!这样,不仅能够轻而易举地享受很重要的军事利益,而且更能在山东各国享有很高的威望。”

齐威王按照孙膑的谋略秘密召见了韩国使臣,表示齐国不会辜负韩国的期待,将出兵救援,希望韩国在援军开赴战场之前全力抵抗。

齐国承诺救助,韩国深受鼓舞,反侵略战争的士气更加高涨,连续五次发起对魏国军队的猛烈反攻。虽然五战五败,但却使魏国军队遭到了重创,付出了不小的军事代价。渐渐地,韩国也支撑不住了。

韩国使臣又一次来到齐国,只好把自己的国家托付给齐国,请求赶快出兵。

齐威王见时机成熟,决定出兵救韩。

像13年前的围魏救赵一样,齐威王仍拜孙膑为军师,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

田忌根据孙膑“批亢捣虚”的战略思想,再次设下了“围魏救赵”之计。

田忌按照军师孙膑的谋划,统领大军直接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发。

魏将庞涓得到齐军将偷袭后方的消息,立刻放弃了攻韩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撤军回国。这时,齐国的军队已开出国门。长驱直入踏上魏国土地了。

孙膑已经掌握了庞涓回师迎敌的情报,于是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一向自以为强悍勇敢,根本瞧不起我们齐国军队,齐国因而被称为胆小懦弱,善于作战的将领应该利用这种情势,因势利导。兵法上说,以急行军赶路百里去争夺战胜之利,部队肯定会疲惫劳顿,连它们的主将也有被折损的危险;以急行军五十里争利,不过能有半数兵力赶到目的地。而今,庞涓轻装急进,日夜兼程,恨不得一口吃掉我们,这是兵家大忌。”

田忌认为孙膑的分析非常正确。问孙膑:“那么,当此关头,我们该怎样对付劳师袭远的庞涓呢?”

“将计就计,我们故意装出胆怯懦弱的样子,骄纵庞涓,蛊惑敌人军心,诱使它轻敌冒进。”接着,孙膑又定出了具体的实施计划:“现在,我军立刻掉头撤退。撤退过程中,第一天宿营时筑起可供10万人马烧饭用的炊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灶,第三天减为3万灶,给敌人造成我军兵士不断逃亡的错觉,进一步助长它轻敌麻痹的情绪。”

果然,庞涓尾随齐军三天,紧追不舍,发现齐军宿营用餐的炊灶一天比一天少,起初密密麻麻10万炊灶,三天后稀稀落落不过3万灶坑。他得意洋洋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是些胆小怕死的可怜虫,进入我们魏国才三天,士卒就逃亡过半了!”

庞涓得意忘形,以为洗雪桂陵战败耻辱的时刻到来了。根据自己的判断,他立刻命令丢弃步兵和辎重,只带领了一支精选的劲健轻骑部队,以一天赶两天路程的速度拼命追赶齐军。

齐军这时已退至本国境内,孙膑计算庞涓的行程,当晚应当抵达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

马陵路狭道窄,是条蜿蜒于高丘中的小路,两旁林木丛生,布满天然险阻,是设置伏兵袭击敌人的上选之地。再加上漆黑一团的夜色,也是出奇制胜的最佳天时。

孙膑决定选在此地此时消灭庞涓。他让田忌命令士兵砍倒路旁的树木阻塞庞涓的去路,并选择了一棵特别高挺的大树。砍削去一大块树皮,在光滑的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

孙膑亲自挑选了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旁,吩咐他们:“一旦看到火光,就万箭齐发!”

当晚,庞涓果然赶到了这棵大树下。阴沉漆黑的夜空,他影影绰绰地看到树干上模模糊糊的一行字迹,但没有看清楚到底写的是什么,便命令士兵点亮火把,照明看字。

只见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

庞涓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了两千多年来常用的军事手段。也从此名扬天下,他的兵法著作也流传后世。

楚汉成皋之战

楚汉成皋之战,起于楚汉2年(前205年)5月,迄于楚汉4年(前203年)8月,前后历时2年零3个月。

刘邦自彭城惨败以后,深感兵强将勇的楚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战胜的。为了改变楚强汉弱的不利形势,他采纳张良等人的意见,退据地势险要又有充足储粮的荥阳、成皋(荥阳西北)一线,在政治上争取同项羽有矛盾的英布和彭越,重用韩信,在军事上制定了正面相持、敌后袭扰和南北两翼牵制楚军的作战方针。

项羽这时已认识到刘邦是他的主要敌人,所以决定不给刘邦喘息的时间,又亲率大军追至荥阳。刘邦得到留守关中的萧何发来的援兵,韩信也率部前来会合,于是挑选了一些精锐骑兵阻击楚军,暂时挡住了项羽的攻势。项羽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也决定改变战略,与齐、赵约和,派人拉拢英布,准备与英布合力西进关中,捣毁刘邦的战略基地。

第四章 中国古代著名战争 - 图2项羽雕像

刘邦在荥阳站稳脚跟后,为了巩固后方,于6月回到关中,彻底剿灭韩邯的残余势力,并派兵加强临晋关、函谷关、峣关、武关等地的守备,转运关中地区的粮食和兵员不断支援前线。8月,刘邦见后方部署已定,又返回荥阳、成皋,指挥作战。这时,刘邦派往九江的信使,已劝说英布背楚附汉,但在彭城战后背汉附楚的魏王豹,却拒绝再回到刘邦阵营。刘邦于是派韩信北征魏王豹,以解除其对荥阳、成皋前线和关中的威胁。

楚汉2年(前205年)12月,项羽开始大举攻击荥阳,迅速切断汉军运粮的甬道,使防守荥阳、成皋的汉军在补给上发生困难。刘邦为了缓兵,请求议和,提出“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项羽听从范增的意见,拒绝议和,愈发加紧了对荥阳的进攻。刘邦见议和不成,于是采用陈平的计谋,让人带上大量黄金,赴楚施行离间,散布谣言说,楚将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因未能分封为王,都想与汉勾结,背叛项羽,范增对项羽也有二心。项羽果然中计,怀疑部属。周殷因惧怕被杀,索性叛楚附汉。范增被削夺权力后,含愤离去,病死在途中。

刘邦采取上述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正面所受的压力仍然很大。楚汉3年(前204年)5月,项羽进攻荥阳益急,荥阳危在旦夕。刘邦留御史大夫周苛守卫荥阳,让将军纪信伪装成自己,夜间溜出荥阳东门,扬言城中粮尽,汉王出降。楚军纷纷跑来观看,皆呼万岁。刘邦则乘机率数十名骑兵从西门出城,逃至成皋。等项羽知道受骗,追至成皋,刘邦已逃回关中。项羽遂下令烧死冒充刘邦的纪信,攻下成皋。此时,虽然荥阳孤城仍由周苛等困守,汉荥阳、成皋核心防线实际上已为项羽所突破。

刘邦回到关中后,收集关中之兵,想再次东出收复成皋。有位叫辕生的献计:“汉军与楚军在荥阳相拒数载,汉军常遭危困。愿大王东出武关,项羽必然引兵南走。大王避开项羽的攻势,不要与其作战,同时可使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等韩信平定赵地和连结燕、齐之后,大王复走荥阳。这样,楚军所要防备之处增多,力量必然分散,汉军却得到休息,再与之交战,一定能打败他们。”刘邦采纳了这一意见,改取机动作战,率兵出武关,流动于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叶(今河南省叶县)之间,又使英布率九江兵在楚军南翼摆开攻击的架势。这样,项羽果然仅留少量兵力扼守成皋,而自率主力向南,企图在宛、叶歼灭汉军。划邦一面苦苦抵御,一面命彭越突袭彭城附近,大破楚军项声,薛公部,杀死薛公。楚军后方遭此严重威胁,使项羽不得不掉过头来反击彭越。刘邦乘机率大军会合英布的九江兵,猛扑楚军控制下的成皋,一举将其收复。

项羽东进击退彭越后,又于6月回师西线,攻破荥阳,进围成皋。刘邦与夏侯婴从成皋北门逃出,北渡黄河,到修武(今河南省获嘉县东)韩信、张耳所率的赵军营中。刘邦在此调兵遣将,增援汉军控制下的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西南),以阻止项羽继续向西突破。

8月,刘邦为挽救荥阳、成皋核心防线的危局,在修武高垒深堑以谋固守的同时,加强敌后活动,使彭越袭击楚军后方,派将军刘贾、户绾率2万人渡白马津(今河南省滑县北)深入楚地,协助彭越破坏楚军补给线。彭越连拔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外黄等17城,刘贾、卢绾则极力搜求楚军仓库,予以焚烧,仅一个月后,已造成楚军后方的严重混乱。9月,项羽不得不停止攻势,再次率军东攻彭越。项羽留大司马曹咎与塞王司马欣共守成皋,临行前指示他们:“汉王来挑战,慎勿与战,不要让他们往东即可。我15日内必能平定彭越,还回到这里。”这一次,项羽又一次击退彭越,将17城收复,却未能消灭彭越的游军。这支游军仍在染、楚之间积极活动,威胁楚军的后方。

楚汉3年(前204年)10月,刘邦见项羽主力又去东击彭越,想乘机重整荥阳、成皋间的防线,但由于曹咎、司马欣据守成皋,难以攻拔,所以又想放弃成皋,退守巩县,洛阳。谋士郦食其深知成皋战略地位的重要,对刘邦说:“做帝王的人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敖仓是天下粮食的转输中心,其下藏粟甚多。项羽攻克荥阳后,不坚守敖仓,便引兵向东,只派部分兵力扼守成皋,这真是上天在资助我们。现在,留在这里的楚军很容易击破,大王却想放弃进攻的机会,实在是不明智。况且两雄不俱立,楚汉长期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不种田了,农妇不织布了,就是因为天下归谁所有尚未确定,愿大王立即进兵,收取荥阳,控制住敖仓的粮食。阻塞住成皋的险要,然后夺占飞狐口,扼守白马津,向各地诸侯显示我们所据的战略形势,知道天下应该归谁。”刘邦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立即引军渡河,向成皋楚军挑战。曹咎最初还遵照项羽的告诫,坚守不出,但终于经不起汉军连日辱骂,一怒之下率军出击。当楚军正在渡汜水时,汉军乘其半渡发动攻击,大破楚军,曹咎与司马欣均自刎于汜水之上。汉军夺取成皋,扼守广武山,并在荥阳以东包围了楚将钟离昧。

第四章 中国古代著名战争 - 图3刘邦画像

项羽听说成皋失守,急忙由睢阳率部回来救援。汉军依据险要地形,坚守不战,楚军几次东奔西驰,极为疲劳。这时,由于韩信已攻占齐都临淄,从东、北两面形成了对楚军夹击的形势,项羽不得不也屯军广武山上,隔着一条广武涧与汉军形成对峙。双方对峙到楚汉4年(前203年)8月,楚军粮食匮乏,彭越的游军又不断袭扰楚军后方,项羽感到形势严重,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中分天下”,把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

楚汉成皋之战,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刘邦自彭城战败后吸取教训,转攻为守,退保荥阳、成皋这一战略要地,这就护卫了战略后方关中和巴蜀,使汉军在人力物力上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能够坚持长期的战争。在战争全局上,刘邦能及时采纳张良、韩信、郦食其等人的建议,制定出正面坚持、敌后袭扰、南北两翼牵制楚军的作战方针。这一方针,使强大的楚军陷于多面作战的困境,使汉军实力得到保存和发展,逐渐由劣势转为优势,由被动转为主动,最后取得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项羽则既不善于争取同盟势力,又不能团结内部,而且不注意战略基地的建立。在作战指导上,他也缺乏战略头脑,没有通盘的考虑和打算,没有主要的打击方向,东奔西跑,一味应付。故而,虽然打了许多胜仗,在战略上却是失策的,终于导致敌我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知识链接

“神箭”退敌

东汉初年,汉将耿恭(字伯宗,陕西扶风茂陵人)在金蒲城(在今新疆巴里坤湖附近)以不足千人的兵力抵抗来犯的大队匈奴。匈奴军不仅人数多于汉军,而且都是强悍的骑兵,很唯易对付。耿恭知道光靠死拼硬打是制伏不了这些强敌的,必须以计取胜。

于是,他命令士兵把毒药涂在箭头上,派人到匈奴军中散布流言说:“天神保佑汉军,赐予神箭,被神箭射中者必有意想不到的灾祸。”匈奴将领当然不信这一套,下令大军猛烈攻城。耿恭指挥士兵开弓放箭,一时间,箭如雨下,攻城的匈奴官兵纷纷中箭倒地,伤亡惨重。匈奴将领只好下令停止进攻,让人把伤员抬回营中。

当匈奴伤兵回到营房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凡是中箭的匈奴官兵的伤口,都发生红肿、溃烂,痛痒难忍。这下可把他们吓坏了,再联想到“汉军有神箭”的传言,更加恐慌不安。说来也巧,当晚天空突然黑云密布,雷鸣电闪,大大增加了军营里的恐怖气氛。匈奴兵纷纷议论认为汉军真有神明保佑,作战士气大大低落。耿恭抓住这个良机,率军乘雨出击,冲入敌营,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最终取得了以寡击众的战斗胜利。

第二节 魏晋至明清期的战争

以弱胜强:官渡之战

从初平三年至兴平二年(192~195年),中原局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长安,司徒王允和中郎将吕布等密谋杀死了董卓,接着董卓的部将李莈、郭汜举兵叛乱。结果王允被杀,吕布东逃。后来,李侄、郭汜发生火拼,互相屠杀,而汉献帝作为一尊傀儡皇帝,被这些军阀争来抢去。

当初,废除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本不是袁绍的意思。等献帝和百官逃出长安,来到黄河以东,袁绍还派颍川郭图去朝见汉献帝。郭图就劝说袁绍迎天子到邺城,袁绍不从。等到曹操迎天子到许都,收河南地,关中都归附了,袁绍这才后悔了。他试图让曹操把献帝送到邺城,曹操一口拒绝了。为了安抚袁绍,曹操任命袁绍为太尉,改封邺侯。太尉虽贵,但地位在大将军之下,袁绍深感屈辱,上表不受封拜。建安二年(197年),曹操派孔融出使邺城,拜袁绍为大将军,以缓和矛盾。

此后几年,袁绍继续致力于讨伐公孙瓒。建安三年(198年),袁绍亲领大军围攻易京,公孙瓒大败。至此,袁绍占据了幽州,兼并了公孙瓒的军队。

袁绍有三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他宠爱后妻刘氏,对刘氏所生的袁尚特别偏爱,有意以袁尚为嗣,因此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沮授劝诫说:“年纪相当应选择贤者为嗣,德行又相当要用占卜来决定,这是自古以来的原则。将军如果不能改变决定,祸乱就要从这件事上发生了”。袁绍则说:“我是准备让几个儿子各据一州,考察他们的才能”。攻克幽州以后,以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只留袁尚在身边。

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拥有几十万军队。他任命沈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醌为将帅,挑选精锐步兵10万,骑兵万人,要征伐曹操的许都。

第四章 中国古代著名战争 - 图4曹操画像

之前,曹操派刘备到徐州抵挡袁术的进攻。袁术甫一病死,刘备就杀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背叛曹操,策应袁绍。袁绍也派了一支骑兵来支援刘备。曹操派部将刘岱、王忠讨伐刘备,不能取胜。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为消弭后患,领兵攻打刘备。此时,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操东击刘备,一时不容易罢兵,明公如能举兵袭击他的后方,一定可以取胜”。但袁绍却拒绝了这个建议。曹操率兵来攻打徐州,刘备大败,只好投奔了袁绍。

待曹操击败刘备,还军官渡之后,袁绍才匆促决定出兵。2月,袁绍率领大军抵黎阳,派颜良进攻白马,和曹操的部将刘延展开激战。沮授又劝谏袁绍,说:“颜良性情急躁,虽然作战勇敢但不能独领大任。”袁绍不听,结果曹操救刘延,与颜良交战,斩杀云,迁徙民众撤向官渡。

袁绍准备挥师渡河,追赶曹军。袁绍渡河后,驻屯在延津南面。他派出刘备、文醜挑战,被曹军打败,大将文醜被斩。再战,又折两员战将和许多人马,袁军中大为震骇。曹军退守官渡后,袁军集结在阳武。沮授忍不住,又对袁绍说:“北军人多,但英勇善战不如南军;南军粮少,物资储备不如北军。南军利于速战,北军利于缓兵。所以我军应打持久战,拖延时日。”袁绍仍然不从,命令部队逐渐逼近官渡,紧靠曹军扎营,军营东西绵延数十里。

9月,两军会战,曹军初战失利,躲进营垒中坚持不出。袁绍修筑望楼,堆起土山,从高处发箭射击曹营。箭如雨下,曹营中的将士只得蒙着盾牌走路,士气大大降低。曹操命令工匠们制造了一种石车,将袁军的望楼一个个摧毁,袁军都惊恐地把这种车叫“霹雳车”。袁绍又暗凿通往曹营的地道,准备通过地道偷袭曹营。曹军则在营中挖掘长沟进行防御,同时派出精兵劫击袁绍的运粮车队,烧毁了袁军的粮食。

曹军与袁军相持了100多天,曹操领地内的老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背叛曹军,响应袁军。眼看曹军难以支持,恰巧袁绍派部将淳于琼带领万余人押运粮食,囤积在袁军大营以此的四十里的故市,马巢(今区南延津东南)。沮授特意提醒说:“可增派蒋奇领一支人马在淳于琼外侧,防备曹操偷袭。”被袁绍拒绝而谋士许攸则提出趁曹操倾军而出,派轻骑奔袭许都,袁绍也没有听从。骑兵五千许攸愤而投奔曹操。在许攸的谋划下,曹操亲自领赴乌巢,袭击淳于琼。

当曹操奔袭乌巢之时,袁军部将张邰主张救淳于琼,他对袁绍说:“曹操亲自出马,必然得手,那么事情就无可挽回了。”郭图出主意说:“不如现在发兵去进攻曹军大营。”袁绍认为郭图说得对,只要攻破曹营,曹操就穷途末路了。于是派高览、张邰率领重兵攻击曹营,而只派一支轻骑救援乌巢。高览、张邰攻营不下,乌巢大败的消息已经传来了,二将无心恋战,竟自向曹军投降。袁绍全军大乱,一下子全垮了。慌忙之中,袁绍及长子袁谭约800骑,渡河至黎阳北岸。

曹操把袁军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沮授在乱军中没能和袁绍一起渡河,被曹军押解到曹操那里,曹操非常优待他。但他还是想去找袁绍,曹操杀之。

官渡之战,袁绍损失七八万人,武器、辎重、图书、珍宝无数。此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发病而死。

袁绍之子袁谭、袁尚在袁绍死后争权相攻,被曹操各个击破。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丸。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乌丸,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袁氏势力彻底覆没了。

袁术也是东汉末年的大军阀,是袁绍的堂弟,出身高门望族,在董卓之乱之后,他趁乱占据了扬州,横征暴敛,还自己当起了皇帝。

袁术称帝后,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杀向寿春城,大败袁术。最后死在投奔侄子袁谭的路上。袁术可怜巴巴地到飅山去投奔他的老部下,没想到人家拒绝接纳他。袁术忧惧恐怖,不知道哪里才是出路,就打算把皇帝称号送给袁绍,投奔在青州的侄子袁谭。哪知半路发病,袁术找人想要点蜂蜜,却又找不到,袁术大叫道:“袁术至于到这个地步吗?”遂吐血身亡。

以少胜多:赤壁之战

曹操打败乌桓、平定北方之后,公元208年,他掉过头来率军南下,攻打荆州。刘表这时已死,儿子刘琮懦弱无能,不战而降,使得曹操顺顺当当地占领荆、襄四郡,并收编了荆州的30万军队。这时的曹操兵精粮足,其势锐不可挡,号称80万,并要一鼓作气把刘备和孙权这两个强硬政治对手消灭掉。

曹操先是在当阳长坂坡打败刘备,接着占领了江陵,继续沿着长江向东挺进,进逼刘备最后的据点——夏口。

诸葛亮见形势危急,对刘备说:“形势紧急,我们只有向孙权求救这一条路可走了。”刘备也觉得只能如此,便派诸葛亮到江东,劝说孙权同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操。

就在这时候,曹操向孙权下了战书。孙权与江东将士都很惧怕。孙权召集部下商议对策,以张昭为首的一些人极力劝孙权投降,只有鲁肃一人主张抵抗,和孙权的想法一致。大将周瑜此时去了鄱阳,孙权派人召他回来,想听过他的意见后再做决定。

正当东吴犹疑未决之时,诸葛亮从夏口来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帮助孙权分析了曹军的情况,指明了联合抗曹才是惟一的出路,孙权的疑虑焦急暂时缓解了一些。

匆忙赶回来的周瑜,来见孙权,文武百官都被重新召集来商议对策。周瑜慷慨激昂地说:“曹操虽然平定了北方,但进行水战并不一定能取胜,而关西的韩遂、马超也是曹操后方的威胁。曹军不用战马而是用船只来和我们较量,这是弃长用短。现在天气潮冷,战马没有草料,曹操强迫北方中原士兵千里迢迢到江南水乡,水土不服,必定会发生疫病。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我请求率三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打败曹操。”

周瑜的这番话与诸葛亮说的不谋而合,孙权听后,终于下定决心。他从座位上起身,神情严肃地扫视一遍众人,拔出佩剑,“咔嚓”一声,将面前的几案砍去一角,厉声道:“谁要再提投降曹操,就同这几案一样”。

周瑜知道孙权担心曹操兵力太强,仍有些放心不下。当天晚上又见孙权,对他说:“我已经探听清楚,曹操号称80万大军,不过是虚张声势,实际上不过30万,其中还有不少是收编荆州的士兵,不一定真心为他卖命,曹军虽多,并不可怕,将军不必担心。”

孙权拍着周瑜的背,高兴地说:“公瑾(周瑜字),你这些话,很合我的心意。张昭等人只是为自己考虑,我非常失望。只有你和鲁肃跟我的想法一样,这是上天让你们二人来帮助我呀。我已经挑选出3万精兵,船只、武器、粮草都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带领军队先出发,我继续调拨人马,运送粮草,来接应你。如果你能对付得了曹操,当然最好;如果失败,你就回来,让我亲自和曹操决一胜负。”

第四章 中国古代著名战争 - 图5孙权故里

第二天,孙权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3万精兵同刘备的军队联合,准备与曹操进行决战。

孙、刘联军出其不意,双方进行初次交锋,曹军先锋吃了败仗,曹军退兵在长江北岸的乌林,与驻扎在南岸的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九江名士蒋干和周瑜过去有过交往,主动请求过江说服周瑜来降。曹操便派他前去劝说。

周瑜一见蒋干,便知道他的来意。他请蒋干随他观看吴军营寨、仓库和军械,然后说:“大丈夫在世,遇到知己之主,情同骨肉,言听计从,祸福相共,即使苏秦、张仪二人再生,也休想说服我,难道你能说得动我吗?”

蒋干听了,只是笑,插不进一句话。直到最后,他也没说上一句劝降的话。他回到曹操那里,把周瑜称赞一番,并说周瑜并不是言词所能打动的那种人。

此时,曹军营中疫病流行,北方来的士兵不惯乘船,大多晕船呕吐。有人给曹操献计,用铁索把战船互相连结,并在上面铺上木板,就可以减轻战船在水上的颠簸,利于士兵行动。正为此事犯愁的曹操听了,非常高兴,赶紧吩咐手下人施行。果然,用铁索连好的战船稳如平地。

皓月当空,江水如镜。曹操立在船头,回顾沿江排列连在一起的千只战船,整装待发;遥望江南,想到即将完成统一大业,他心中不禁豪情勃发,横槊赋诗,畅抒心志。

东吴得知曹操的做法后,急速召集战将商议破敌之策。老将黄盖说:“敌众我寡,难以和他们长期相持。现在曹军把战船连结起来,我们正可用火攻的办法打败他们”。周瑜表示赞同,并决定让黄盖具体实施这一计划。

黄盖派人给曹操送了一封信,说要脱离东吴,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将士害怕了,就信以为真,等着黄盖来投降。

黄盖让士兵准备了10艘大船,船上装满干柴,浇上油,外面用毡布罩好,插上旗帜,另外又准备了一批轻快的小船。

一切准备就绪。天遂所愿,又在这隆冬季节刮起了东南风,黄盖大喜。当夜,他带领士兵登上10艘大船出发,那些轻快小船紧随其后。船到江心,黄盖命令扯起风帆,10只大船如离弦之箭,飞速向曹军大营驶去,船上士兵齐声高喊:“黄盖来投降了!”曹营官兵闻声,纷纷出来观看。这时,黄盖命令把10只大船上的柴草一齐点着,然后跳上后面的小船,解开系绳,飞速向南划了回去。10只大船突然变成了10个大火球,它们顺着风势,直向曹营战舰冲去。曹营官兵惊得魂飞魄散,四散逃命,连在一起的战舰根本无法分开,大火借着风势蔓延开来,曹营水寨化成了火海。风强火猛,曹军乱成一团。熊熊火焰映红了江面和江岸峭壁,张辽等人驾小船慌忙接曹操逃走。不一会儿,满江火滚,喊声震天。左边是韩当、蒋钦两支军队从赤壁西边杀来;右边是周泰、陈武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正中是周瑜,程普、徐盛大队船只一齐到来。一时间,曹营大乱,片刻间,死伤大半,其余纷纷逃命,互相践踏而死的人不计其数。此次赤壁大战,曹操大败。

赤壁之战,中国统一过程暂告中断,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则声威大震,名扬天下。

风起云涌的隋末农民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起于隋大业7年(611年)王薄举事,迄于唐武德7年(624年)辅公佑败死,前后历时14年。

隋炀帝即位之后,由于一味“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不断对外用兵,弄得国内民不聊生,危机四伏。隋大业7年(611年),当隋炀帝第一次做东征高丽的准备时,山东一带黄河泛滥,百姓颠沛流离。邹平(今山东省邹平县西北)人王薄,领导农民首先发难,占领长白山(今山东省章丘县东)。同年,漳南(今山东省恩县西北)人窦建德和孙安祖,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人刘霸道,清河(今山东省夏津县)人张金称,莜县(今河北省景县)人高士达等,亦聚众反隋。农民起义爆发的导火线,就是隋王朝对兵役和徭役的狂派滥征。但隋炀帝并未从中吸取教训,一面派兵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一面又第二次东征高丽。这样,因逃避兵役而起义的农民日渐增多。隋大业9年(613年),济阴(今山东省曹县西北)人孟海公,齐郡(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孟让,北海(今山东省益都县)人郭方预,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格谦,渤海(今山东省阳信县西南)人孙宣雅,平原人郝孝德,又相继而起,各部起义军少则数万人,多则10余万人,无不攻州夺县。这时,隋炀帝仍一心征讨高丽,将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视如草芥,全不在意。同年6月,礼部尚书杨玄感也在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反隋,农民起义则突破山东地区,开始在黄河南北以及江南、岭南、淮南、吴中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刘元进,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县)人韩相国,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朱燮,扶风郡(今陕西省凤翔县)人向海明,临济(今山东省高苑县)人辅公佑,下邳(今江苏省邳县东)人苗海潮,东海(今江苏省东海县)人彭孝才,信安(今广东省高要县)人陈調等,各自聚众向隋军进攻。农民起义在斗争中,逐渐汇合为三支规模宏大的武装力量,这就是翟让领导的河南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辅公佑领导的江淮起义军。

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中力量最强的一支。翟让于隋大业7年(611年)在瓦岗寨(今河南省滑县南)起义后,单雄信、徐世勋、邴元真、李密、王伯当等先后率部投奔,使其队伍迅速壮大。大业12年(1616年)10月,翟让击灭隋将张须陀于荥阳。隋炀帝命裴仁基为河南讨捕大使,镇守虎牢,防卫东都洛阳。次年2月,李密向翟让建议:“今东都空虚,越王杨侗难以控制局面,士民离心,可以攻取”。翟让遂派部将裴叔方去洛阳窥探虚实。越王杨侗得到这个消息,一面加强守御,一面遣使向正巡幸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的隋炀帝报告。李密劝翟让先发制人,立即攻夺位于洛阳以东的巩县的兴洛仓,然后在此赈济穷民,传檄四方。翟让采纳了此策。这年3月,李密率精兵7000出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北逾方山(今河南省汜水县东南),夜袭兴洛仓,一举将其占领。越王杨侗派虎贲郎将刘长恭和光禄少卿房萴率步骑2.5万前去讨伐,请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率所部自汜水夹击李密。这时,翟让也率大军赶至兴洛仓,与李密分兵扼守石子河东岸(今河南省巩县东南)和横岭下(今嵩山北麓)。刘长恭等渡洛水攻击翟让,翟让接战失利,李密率部驰援,大败隋军。此次战后,翟让自认才干在李密之下,将最高指挥权交给李密。李密遂自称魏公,建元永平。各地农民起义军闻讯,纷纷赶来归附,瓦岗军迅速扩大到40万人,李密一面派房彦藻率部向东掠地,攻取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汝南(今河南省汝朔县)、淮安(今河南省泌阳县)、济阳(今山东省曹县)等地,一面袭击东都洛阳。至隋大业14年(618年)9月,李密在连续四次进攻东都之后,终于被隋将王世充击败,只好往关中投奔李渊。

隋大业13年(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省献县)亦建立农民政权,自称长乐王,后改称夏王。当时,躲在江都的隋炀帝派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率精兵3万,企图先扑灭窦建德这支反隋主力,然后南下消灭瓦岗军。窦建德在七里井(今河北省河间县)重创薛世雄,给摇摇欲坠的隋王朝以沉重打击。不久,窦建德又歼灭隋军宇文化及部,为最后推翻隋王朝做出了贡献。窦建德后为李渊之子李世民擒斩。

杜伏威、辅公佑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于隋大业13年(617年)在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建立农民政权。后来,杜伏威投靠李渊。辅公佑坚决反对,与李唐政权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直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兵败被杀。

隋末农民起义的结果,首先是灭亡了隋王朝。隋大业14年(618年)3月,已成孤家寡人的隋炀帝,在江都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缢死,隋朝宣告灭亡。隋末农民起义军虽然纷纷建立政权,但哪一个也没有存在长久,最后相继被在太原起兵的李渊父子消灭,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唐朝。

于谦保卫北京城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2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派使者到北京进贡,请求通婚。明朝翻译官马云、马青和指挥吴良私自答应了他。于是,也先特地前来贡马,作为聘礼。明廷大臣问道:“皇上并未许婚,为何送聘礼?”也先一听,又羞又恼,悻悻而去。

同年7月,也先率军攻打大同。边报传来,太监王振劝明英宗陛下御驾亲征。明英宗当时就同意了。

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后,命王振为统帅。当时粮草还未准备充分,50万大军就仓促出发了。一路上,天大雨滂沱,道路泥泞,行军缓慢。

第四章 中国古代著名战争 - 图6于谦墓

也先命令人马佯败,企图将明军引入重围。王振以为瓦剌军害怕明军,忙下令追击瓦剌军。也先果断下令,从两侧包围明军!”明军遭到瓦剌军伏击,伤亡惨重。明英宗以为败局已定,急忙下令撤退。

明军撤到土木堡时,天色已近黄昏。大臣们建议说:“请陛下令大军再前行20里,到怀来城里等待援军吧。”王振驳斥道:“糊涂!尚有千辆辎重未到,岂能抛弃?必须在土木堡等待!”明英宗同意了。

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据城固守,遂下令穷追。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也先就追了上来,包围了土木堡。明英宗几次突围不成,被也先生擒。明军闻英宗做了俘虏,立即溃不成军。

消息传到北京,皇太后和皇后急得直哭,忙从内库拿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愉偷派太监带上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北京城里到处是溃退下来的残兵败将。京城里人心惶惶,城里留下的人马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絣王朱祁钰监国,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马壮,我们抵挡不住,不如迁都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

兵部侍郎于谦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郧王说:“主张逃跑的应该斩首。京城是国家根本,如果朝廷一撤,人心一散,大局就不可收拾了。我们要记取南宋的教训啊!”

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皇太后决定叫于谦指挥军民守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幼就有远大的志向。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总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激励自己。他还在画像上题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他一向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成了全国闻名的大清官。后来,他升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赈灾济贫,爱民如子。

王振专权时,朝廷上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有人劝他说:“你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于谦甩了甩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咏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句的意思是说免得被人说长道短,“闻阎”是“里巷”之意。这就是成语“两袖清风”的由来。

这一回,在京城面临危急的时刻,于谦毅然担起守城重任。他一面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隘的防御兵力;一面整顿内部,逮捕了一批和瓦剌有联系的人。

有一天,朱祁钰上朝,于谦要求宣布王振的罪状,朱祁钰不敢做主。宦官马顺是王振的同党,就吆喝着想把大臣赶走。这下激怒了大臣,有个大臣冲上去揪住马顺,大伙围上来,一阵拳打脚踢,把马顺打死了。

朱祁钰见朝堂大乱,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说:“王振是这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不能平民愤。只有宣布王振的罪状,大臣才能心安,百姓才能协力守城。”

朱祁钰听了于谦的建议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惩办了王振的同党。这样,人心才渐渐安定下来。

也先生俘明英宗后,没有把他杀死,而是挟持英宗,把他当人质,不断骚扰边境。

于谦认为国家没有皇帝不行,人心容易涣散,于是请皇太后正式宣布朱祁钰为皇帝,明英宗改称太上皇。皇太后准奏,于是朱祁钰即位,史称明代宗,又叫景帝。

也先见明朝决心抵抗,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大举进犯北京。

正统十四年(1449年)10月,瓦剌军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大营。于谦立刻召集将领商量对策。大将石亨认为明军兵力太弱,主张把军队撤进城里,然后关上城门。日子一久,也许瓦剌会自动退兵。

于谦说:“敌人这样嚣张,如果我们示弱,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我们一定要主动出兵,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于谦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九门外摆开阵势。

于谦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德胜门外,叫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起来,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他还下了一道军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斩将领;士兵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督斩。

这时,各地的明军已接到于谦的命令,也陆续赶到北京救援,城外的明军增加到22万人。

10月11日,瓦剌军逼近北京。也先将军队布置在西直门以西。于谦果断地派兵迎击,夺回被俘军民1000多人。同时,于谦又派人率兵在深夜袭击敌营,以疲惫敌军。

10月13日,瓦剌军乘风雨大作,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在城外民房内埋伏好勇士,然后派遣小股骑兵佯败诱敌。也先果然中计,亲率大批部队穷追不舍。等也先的军队进入埋伏圈后,于谦一声令下,明军纷纷一跃而起,痛击敌人。只见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飞蝗般射向敌军。明军前后夹击,也先部队大败而归。在这一次战斗中,瓦剌军受到沉重打击,也先的弟弟勃罗、平章卯那孩等人也中炮而死。

10月14日,瓦剌军又改攻彰义门。于谦命守军将城外街巷堵塞,在重要地带埋伏神铳手、短枪手,又派兵在彰义门外迎战。明军前队用火器轰击敌军,后队由弓弩压阵,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各地百姓被于谦组织起来抗击瓦剌军,也先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到处遭到军民的抵抗和袭击。也先屡败,惟恐后路被切断,便于15日深夜挟持英宗由良乡向紫荆关撤退。经过5天的激战,于谦守住了北京,保住了明朝。

11月8日,瓦剌军全部退出塞外。慑于明军凌厉的攻势,次年8月,也先释放英宗回国,恢复了与明朝的臣属关系。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南部地区,修筑了热兰遮、赤嵌楼两要塞;后来,他们进一步侵占了整个台湾。

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开办学堂,传播文化教育,建立教堂,强迫台湾人民学荷兰语,交人头税,还把一些人抓到监牢,有的卖到爪哇为奴。这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17世纪中期,郭怀一领导台湾人民大起义,大败荷兰军。荷兰殖民者调集大军镇压,杀死4000多名战士。

第四章 中国古代著名战争 - 图7郑成功雕塑

清初,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宝岛台湾。

一天,郑成功忽听有人报:“荷兰人的通事(翻译)何廷斌逃回厦门。”他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他立即召见了何廷斌。何廷斌介绍了台湾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情绪和荷兰军的部署情况,并献出一本军事地图册。何极力劝说郑成功进军台湾。郑成功认为他的话有道理,最后下决心收复台湾作为反清基地。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他的军队由金门料罗湾出发,去赶跑盘踞在台湾岛上的荷兰殖民者。

郑成功率战船于4月29日进逼台湾鹿耳门港口。鹿耳门港门狭窄,暗礁淤滩,星罗棋布,水又很浅,大船很难通过。因此,荷兰人并未在此设防。郑成功因侦知地理、潮落情报,赶在大潮时即出入意料地通过鹿耳门登陆。郑家军从天而降,使荷兰人措手不及,慌忙应战。郑成功指挥的将士兵丁英勇善战,凶猛大胆。

郑成功以60艘战船包围荷军四艘战船,集中火力扫射,击伤致沉三艘,一艘仓皇逃走。郑成功率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赤嵌城,切断了荷兰军与台湾城的联系。

荷兰军的贝尔德上尉,带着300名水兵和200名洋枪队离开了热兰遮。他乘上“白鹭号”领港船,一马当先驶在前头,后面跟着的是“玛丽亚号”联络船。再后面跟的是300名水兵,分乘三艘大船,一路耀武扬威向北驶进。

这时,郑成功已从望远镜中看到了他们。但是,郑成功按兵不动,只待贝尔德上尉的船队进入他弓箭和枪炮的射程之内。贝尔德上尉乘坐的“白鹭号”是条大船,吃水太深,不能靠岸。他亲自带着200百名洋枪队转乘小船首先登陆。他命令,洋枪队在岸上整装列队,以三列横队前进。

贝尔德上尉连马都不骑,挥着战刀跑在队伍的前头命令士兵:“瞄准!开枪!”于是第一列打出了一排子弹,赶紧退到后面装枪,第二列上来,又打出一排子弹,又退到后面装枪,换上第三列。这样循环开枪,把郑成功的阵地炸得卷起一层层烟雾。郑成功指挥弓箭手和盾牌兵,采用了三面包抄的队形,突然蜂拥而上。中军的铁甲兵,一排排行军炮在敌人阵地上炸开,震得贝尔德两耳欲聋。他的士兵被打得连滚带爬地往后逃跑。紧接着,郑成功的弓箭手、鸟枪队三面包围了贝尔德的军队。

贝尔德上尉见势不好,下令撤退,抢先跳入海中,高山族有志青年启奴里见状纵身跃入水中,与贝尔德展开了一场水中大战。贝尔德的水性和体力均不如启奴里好,最后贝尔德被启奴里用腰刀砍死于水中。赤嵌楼里的敌兵又几次出击,却每战必败,只好投降。

荷兰殖民主义者吓破了胆,龟缩在台湾、赤嵌两座城池里,不敢出来作战,以待援兵。郑军在城外挖濠、设障、安置大炮,准备长期围困下去,直到荷军投降。由于城内无粮、无水、无援,4月初,赤嵌守将描难卖叮宣布投降。荷兰总督揆一写信表示愿送白银10万两,请求郑成功罢兵,放弃台湾城。郑成功严辞拒绝这一无理要求,斩钉截铁地指出:“台湾一向是中国的土地,必须归还!”几个月后,一支由几艘兵船组成的荷兰舰队开来支援,热兰遮的荷兰军也出来反击。但郑家军大败荷兰军,荷军一艘船被击毁,一艘船被烧掉,两艘被缴,其余狼狈而逃。热兰遮的荷兰军退缩城内,再不敢出战。第二年2月2日,揆一觉得难以据守下去,无奈向郑成功递交了投降书。至此,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我国台湾长达38年(从1624年到1662年)的历史,宣告结束。

郑成功为恢复台湾、建设台湾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年仅39岁时病逝于台湾。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台湾各族人民在全省建郑成功庙五六十座,其中延平郡王祠(开山王庙)最为著名。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次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知识链接

木杆竹竿救城

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天祐五年(908年),淮南吴王杨隆演遣步军都指挥周本率派兵包围苏州,推着洞屋攻城。吴越国苏州守将孙琰命令士兵在城墙上竖起一根大木杆,木杆顶端安上滑轮,穿上一根粗绳子,绳子的一端绑有铁锥。守兵从城墙上往下奋力投掷铁锥,将洞屋屋顶击破,然后使劲拉动绳子,利用滑轮的作用将屋顶揭开,攻城的敌人便统统暴露无遗。如果敌人开炮那时的炮弹是石头,就张网阻挡,这令淮南军王无计可施。

吴越王派兵来救援苏州,由于只有一条水路可以通往城内,于是淮南兵用缀上铜铃的大网悬挂在水中,鱼鳖游过都会弄得铃声大作,无人不晓。都虞候司马福想潜入城中,他就故意先用竹竿触动大网,敌人听到铃声,立即收网,拉起来察看,司马福乘机潜水过网,在水中潜藏了三天,才进了苏州城。他与守军取得联系,使城中的号令与援兵相呼应,约定内外夹击反攻。结果,大败淮南兵,遂解苏州城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