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类型多样,题材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科技含量很高。从其用途划分,不但包括了生活器皿、服饰、宗教用具、殡葬用具、医药保健用具、钱币、工具等大类,另外还有少量祭祀、兵器、模型等类,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将带您一起欣赏我国古代著名金银器。

第一节 古代著名银器

战国银卧鹿

它为战国银器,通高8.5厘米,长10厘米。1957年于陕西省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现藏于神木县文化馆。共五件,三雌二雄,图为雄鹿之一。雄鹿昂首前视,两耳竖立,四肢屈曲作卧伏状。头部双角弯曲向后倾斜,分为五叉。长蹄尖出,状如柳叶。此鹿姿态雄健,形象鲜明,为匈奴银雕工艺之精品。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1战国银卧鹿

秦代右游银盒

它是秦代银器,出土与藏处同上例。该银盒通高12.1厘米,腹径14.8厘米,重572.6克。此盒子母扣,圆底,矮圈足外撇,盖的形制与器体的形制基本相同。盖上有三个小钮。盖沿和器沿均饰麦穗纹,盖上和器腹饰正反相错的浮雕状水滴纹。秦居关中,八百里秦川盛产麦子,故以麦穗为纹饰。秦占水德,以水为贵,故又以水滴为纹饰。盖上刻有铭文三处,共20字。圈足刻有铭文两处,字数已不可详辨。铭文释文为“□,一斤四两,右游,私官□,三斗大半”。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2秦代右游银盒

汉代银锅

它是汉代银器,高19.5厘米,直径45.7厘米,1994~1995年狮子山汉墓出土。银锅平折沿,短直颈,两侧各有一环形耳,鼓腹平底。腹上阴刻“宦眷尚浴沐锅容一石一斗八升重廿一斤十两十朱第一御”。出土时,锅内盛有搓澡用的圆形搓石数个,漆木奁盒一件,漆笥一件。漆木奁已残朽,内有化妆用品。漆笥内装有植物的茎叶,还叠放一件浴巾。植物的茎叶是药浴所用的保健药材。

唐代金银丝结条银笼子

它是唐代银器,通高15厘米,厚0.2厘米,长20厘米,重355克,1987年于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此笼是装茶叶的器皿,状如鸟笼。笼子由上盖、提梁、笼体和足四部分组成,全用金银丝编织而成。丝径极细,纹样呈长六角形透空,孔眼似蜂房状。提梁用素银丝结为复层,系结于器身两端。盖体稍微隆起,盖与盖沿的交棱线为金丝盘旋成的连珠。盖中心为金银丝编成的浮屠状装饰物。器足由镏金银丝盘旋成三个旋圈套,状似兽爪,足上部有兽面装饰。此笼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后室,是唐懿宗赐给法门寺的整套茶具中的一件,为晚唐宫廷茶具。

唐代双环耳银锅

它是唐代银器,高13厘米,口径28.2厘米,1970年于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银锅平底侈口,腹部向外鼓出一圈圆台。锅唇部焊有与锅口平行的双耳,双耳上立有环状把手。通体素面无纹,锅体为锤击成型。

知识链接

錾花工艺

錾花是用锤子击打形状各异的錾刀,在金器表面上形成凸凹深浅、或光或毛的图案和纹样的一种金属变形工艺。

有阳錾、阴錾、平整、镂空等,用錾、抢等方法雕刻图案花纹,图案花纹有深有浅,需要有非常精细准确的刀法。我国的錾花工匠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

唐代镏金三钴杵纹阏伽瓶

它是唐代银器,高20.5厘米,腹径14厘米,1987年于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阏伽瓶是坛场作法的阏伽法器之一,也称功德瓶。内盛净水,主要用于诸尊洗涤烦恼陈垢,也可用来盛装供奉诸尊的其他宝物或插放花果枝条等。

此瓶颈饰如意云头纹,腹饰四个莲瓣纹圈成的四曲圆图。内饰十字三钻金刚杵纹,圆图之间以两周弦纹相接,腹下部饰一周八瓣仰莲。仰莲间立有三钴金刚杵。圈足呈喇叭形,上部一周半饰圆形凸棱,棱上饰柿蒂状双环纹,棱下为一周覆莲瓣,莲瓣间以倒竖的三钴金刚杵为饰。

佛学在修法上常用金刚杵。金刚杵分独钴金刚杵、三钴金刚杵、五钴金刚杵、七钴金刚杵、九钴金刚杵五种,比喻人的修行程度。三钴金刚杵表喻三界真空:内空、性空、心空,也就是一切清净,毫无挂碍。

唐代镏金带钏面三钴杵纹银臂钏

它是唐代银器,钏面直径4.6厘米,钏面(戳高)2.8厘米,总重216.5克,1987年于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3盝顶银宝函

此器铸造成型,经钣金、焊接制成。纹饰镏金,以鱼子纹衬地。钏体作双弧状,椭圆形钏面,钏面凸出于环外呈圆戳状,外缘绕一周莲瓣,后缘饰一周流云纹,仰莲流云纹底上饰四处十字形三钴杵纹,也称羯磨金刚杵纹,十字交叉的中心部分凸成圆铸珠状。

唐代镏金四天王顶银宝函

它是唐代银器,高23.1厘米,重299克,1987年于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此函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以铰链相连。盖面錾两只飞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飞龙间有一火焰珠。四侧斜刹各錾双狮戏珠纹,底衬卷草。立面边栏则各饰两只人身阔尾形迦陵频伽鸟,一作双手合掌,一为双手捧莲。侍从除天龙部众外,还有唐代冠服的人物形象,说明密宗不仅为统治者所虔诚信奉,更与世俗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盝顶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为盝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例如明代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都是盝顶。

迦陵频伽鸟为佛教中一种鸟神,传说生于雪山,在蛋壳中即能鸣叫,其音和稚,听者无厌,故名妙音鸟。

镏金如来说法顶银宝函

它是唐代银器,高16.2厘米,边长14.8厘米,重1660克,1987年于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此宝函为银质,钣金成型,通体錾饰仡纹并涂金。函体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以铰链相连,前置锁钥,顶盖可以启合。盖面中心錾一枚宝轮,宝轮四侧的莲花上各有一只迦陵频伽鸟,或双手合十,或双手捧莲。四角隅各立一枚三钴金刚铃,周边衬饰卷草,斜刹各錾两只凤鸟,立沿各饰两体飞天。宝轮喻示佛之轮圆俱足,也为释尊八相之初转法轮,即在鹿野苑向一起修行过的五比丘说法。函体四面皆錾有密教造像,学术价值远远超过艺术价值。

唐代“敬晦进”折枝团花纹银碟

它是唐代银器,高3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1厘米,1958年于陕西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碟银质,呈五曲莲瓣形,浅腹圈足,装饰面采用唐代晚期金银器流行的五等分法。盘心有一朵由四朵小簇花组成的团花,花心有一凤鸟,使团花显得丰满并具有立体感。内腹壁采用散点装饰法錾刻五簇小宝相花,花纹明朗。口沿饰仰莲瓣纹一周,外底刻方格纹并錾有“盐铁使臣敬晦进十二”九字。

唐代镏金卧龟莲花纹银香炉

它是唐代银器,香炉高29.5厘米,炉台高10.8厘米,1987年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香炉由炉盖、炉身组成,花纹涂金,炉盖呈覆钵形,盖沿宽平下折,恰与炉身口沿相扣合,沿面錾饰背分式忍冬纹并勒刻“一字号”三字。盖面高隆,底缘錾一周莲瓣,肩部分錾五朵莲花,莲花上各卧一龟,龟首反侧,口衔灵草,莲花间以花蔓缠绕。盖钮为火焰宝珠,以两重莲瓣承托,莲瓣凿空,可使香气外溢。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4鎏金双凤银盘

唐代镏金春秋人物三足银罐

它是唐代银器,高5.8厘米,口径3.2厘米,腹围20厘米,1958年春于陕西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罐腹圆而鼓,分三曲。腹部纹饰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排列忍冬花纹图案,上层錾刻春秋人物画,衬以流云萱草,并有“子路”,“论语:灵公问政”,“少正卯”等字。

唐代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它是唐代银器,通高17.8厘米,腹深10.2厘米,重654克,1987年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此器系模冲成型,通体镂空,纹饰镏金,状如鸟笼。盖为穹顶,口沿下折,顶面錾饰十五只飞鸿,口沿上缘錾饰一周莲瓣纹,下缘饰一周上下错列的团花纹,鱼子纹底。两侧口沿下铆有环耳,套住提梁。提梁截面呈扁六棱形,上接银链,银链的另一端与盖顶相连。笼体口沿处也饰以一周团花纹,腹壁錾三周二十只飞鸿,均两两相对。通体镂空处作球路纹。这种图案在唐代基本定型,后流行于宋代。

唐代镏金捧真身菩萨

它是唐代银器,通高38.5厘米,1987年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此器为银质,分菩萨和莲座两部分。菩萨浇铸成型,高髻,头戴宝冠,面颊丰腴,仪态万千。菩萨手捧金匾,金匾为长方形,用银片模压而成,正面满涂金色,边沿饰一周宝相花。匾文竖行,共六十多字:“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方来服四海无波成通十二年辛卯十一月十四日皇帝诞庆日记。”

宝相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盛行于隋唐时期,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一般以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他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像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富丽堂皇。古代,我国纹饰主要是以动物和几何图形的纹饰为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在佛教装饰艺术的影响下,植物花卉题材的纹饰渗透到了包括陶瓷装饰、建筑装饰和金属器皿装饰等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佛教将莲花视为圣洁、吉祥的象征。自南北朝开始,莲花纹饰便被大量运用于装饰艺术之中了。

唐代镏金翼兽纹六曲银盘

它是唐代银器,高1.4厘米,口径15.3厘米,1970年于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盘银质,六曲葵花形,折沿,浅腹平底。盘心处贴焊一只振翅扬尾的双足独角异兽,尾、翼等处还用阴线錾刻出细部,显得细腻生动。银盘经抛光处理,呈灰白色,光亮如新,中心部位的纹饰经镏金处理后,金光灿灿,充满神异色彩。

唐代六瓣凸花银盘

它是唐代银器,高1厘米,口径15.5厘米,1972年于西安市南郊曲江池村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此盘宽沿平底六瓣形,锤击成型,模冲花纹。盘心有一朵五瓣形团花,外绕一株阔叶折枝花,纹饰涂金。下有三足,已经遗失。

唐代的花鸟绘画已有相当发展,花鸟题材在工艺装饰中占有重要位置,使这一类的工艺制品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唐代鎏金银茶罗

它是唐代银器,器形为长方体,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组成,均为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顶盖面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身侧衬以流云。盖刹四侧及立沿饰卧云,罗架两侧饰头束髻、着褒衣的执幡驾鹤仙人,前后两侧錾相对飞翔的仙鹤及云岳纹,四周饰莲瓣纹。罗、屉均作匣形,分内外两层,中央罗网;屉面饰流云纹,有梅花形衬垫的拉手,用来承接过罗的茶末;罗架下焊台形器座,四周为镂空的桃形壶门。

唐代,当茶碾末后,必须放入罗子里筛,分开精粗,以便贮用。但罗子是什么样子的,谁也说不清楚。陆羽在《茶经·茶之器》篇有“罗合”一节,说它是一个“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的有盖的盒子,用来罗茶的是用“巨竹剖而屈之成型,再绷上纱绢”的,这和南宋审安老人在《茶具十二先生》中画出的“罗枢密”甚是相似。但在考古材料和传世品中,从未见过这样圆圆的罗子。因此,陕西扶风县法门寺这件出土物,应是迄今为止我国茶具史上的第一件罗茶之具。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5鎏金银茶罗

唐代鎏金银茶碾、碾轮

它是唐代银器,为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系列茶具之一。根据同时出土的地宫藏宝《物账碑》记载:“茶碾子”为“新恩赐物”,自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四日封入地宫,因唐时人们饮的是饼茶,煎茶前先得将饼茶碾成末,方可煎煮,即茶碾是为碾茶用。

茶碾由碾槽、碾座、辖板组成。碾槽卧置于碾座之中,弧形尖底,横剖面呈“Ⅴ”字;碾座为长方形,横剖面呈“Ⅱ”状,其顶面台板和底板均较碾槽宽大,以此增强碾座的稳定性;碾轮中心插置执柄,碾轮中心较厚,边缘渐薄,周边凿出横向齿槽,以便碾轧。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习最迟于汉代开始,作为一种风尚,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唐代则达于鼎盛,并有了陆羽的《茶经》。这套碾茶之器为唐僖宗所供奉,标注“五哥”即懿宗第五子僖宗。宋徽宗赵佶所著《大观茶论》所叙之“碾又银为上”正是皇室茶道的反映。

这件茶碾一改当时民间茶碾造型的正方体为长方体,更适应碾茶之需,而茶碾加盖,也更符合卫生要求,这也许是宫廷茶具与众不同之处吧。

唐代舞马衔杯银壶

它是唐代银器,通高18.5厘米,口径2.3厘米,底足径7.2~8.9厘米,重547克,1970年于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银壶为皮囊式马蹬型。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镀连结壶盖与提梁,上口敛而底部呈扁弧形;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周身看不到焊缝。

壶腹两侧面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金色、奇异的马突出于壶面。马身健硕,长鬃披颈,前肢绷直,后肢弯曲下蹲,口中叼着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6舞马衔杯银壶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后期,曾亲自驯练舞马。此壶选用舞马曲终的舞姿,加以艺术化处理,突出一个屈膝衔杯的舞马形象,灵动可爱。皮囊式壶,在唐代金银器中首次见到,它是汉民族与契丹文化交流的明证。此壶采用隐起雕花手法,造型独具。从工艺水平上看,它是唐代的杰出之作。

知识链接

镶嵌工艺

镶嵌工艺又称实镶工艺,主要工序如下:①制作零部件,通过锯割、插花、翻卷和锉削方法,将经过多次过火的黄金原料制成具有一定图案的部件。②焊接,将制作好的零部件按设计要求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用焊药焊接起来形成主形体。③抛光,制作好的饰品用玛瑙刀、酸洗、抛光机等进行抛光。④镶嵌宝石,将宝石固定在饰品的主形体上,常见的镶嵌方法有爪镶、槽镶、包镶等。

北宋慧光塔塔基镏金玲珑银塔

北宋银器,1966年于浙江瑞安慧光塔塔基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此塔通高34.8厘米,塔身四面七层,全用薄银片制成,通体镏金。下有须弥座,腰间镂刻壶门佛像,座面四周围以勾栏,一面镌刻二十六字题记,另三面雕武士像,塔南面辟门,从第二层起每层均开四个壶门,中间各有一尊坐像。顶冠塔刹,由仰莲、相轮、宝珠等组成,用链条与最上层的四角相连。每层四角悬挂象征性风铎,塔体轻盈挺秀,雕刻精致玲珑,是南方首次发现的宋代银制珍品。

南宋翘头小脚银鞋

南宋银器,全长14厘米,宽4.5厘米,高6.7厘米,出土于浙江衢州南宋墓中。

此鞋面与底均以银片焊接而成,鞋头高翘,鞋底尖锐。

宋代金银器纹样以秀丽脱俗为特色,与唐代饱满富丽的风格有着显著的差异。如镏金银执壶,南宋银器,高23.4厘米,现藏于福建博物馆。此壶侈口,鼓腹,喇叭形圈足,腹部一侧焊接管状流,另一侧为宽带式柄。壶盖直口折沿,与壶口扣合,盖面有圆圈状隆起,中部为柱形钮。壶身满饰双鸟组成的小团窠,盖沿饰二方连续三角纹,壶口外侧饰波浪形缠枝花卉纹,纹饰錾刻镏金。

此壶造型挺拔秀丽,壶嘴及柄较弯,更添柔美,纹饰题材新颖,布局疏密有致,展示了宋代工艺美术的特色和魅力。

宋代镏金银器多通体镏金,仅在纹样部分镏金的器物较少。此壶采用唐代金花银器的装饰方法,实不多见。

辽代镏金银鸡冠壶

辽代银器,盛水器,高26厘米,底长21厘米,宽16厘米,1979年于内蒙古赤峰洞后村窑藏出土,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文物工作站。壶把为鸡冠形状,壶盖与壶身以银链相连,盖面錾刻对称的四瓣花纹,外沿錾刻八个四瓣花朵。壶颈较高,四周錾有牡丹纹。壶身鼓起,两面均在菱形图案中錾刻一只花鹿,鹿前后各錾刻山石、灵芝、海水,犹如仙境。壶身前面成三角形,三条边做成仿皮绳纹装饰。契丹银器制作工艺受唐朝影响较大,但器形和装饰花纹保留了本民族风格。此壶是辽国银器之精品。

辽代花瓣式银碗

辽代银器,出土及藏处同上例。该碗口径11~48厘米;足径26~26.5厘米。碗作花瓣状,敞口斜壁,轻盈小巧,为银片锤制。壶高颈,圆腹,圈足,通身錾刻精美纹饰。特别是大弧度的曲形执柄及又弯又长的流,清新流畅,无比精美。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7辽代镏金银鸡冠壶

元代镀金团花银圆盒

元代银器,高8.9厘米,腹径24.8厘米,足径17.5厘米,1959年1月于江苏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通体镏金,饱满厚实。

元代银渣斗

元代银器,通高10.3厘米,盘径18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5厘米,1960年4月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郊钱裕墓出土,现藏于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此渣斗圆唇,浅腹,束颈,小平底,口部成平底圆盘形,外底压印“陈铺造口”四字。渣斗又名唾壶,用于盛装唾物。也可置于餐桌,用于盛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也用于盛茶渣。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8元代银渣斗

明代六角錾花错金银錾壶

明代银器,通高23.5厘米,最大腹径10.5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7.5厘米,1977年10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李伟夫妻合葬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此壶截面为六角形,每面刻有精细的花卉纹、飞鸟纹和叠石纹,壶颈有一周卍字纹,壶盖刻一组如意云纹,壶的圈足、把手及流上刻以繁密的缠枝纹和三角纹。纹饰部分错金。

明代吉祥纹银酥油灯

明代银器,高23厘米,底径11厘米,口径15.2厘米,1960年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征集,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此壶敞口,边外卷,深腹,腹部满刻串枝牡丹、八吉祥图案。灯茎上下细中间鼓,四周各有一开光,开光内均镂刻吉祥图案。灯座上段锤鲽变体仰覆莲瓣纹一周,中部内收,下部舒展上翘,下段呈喇叭形,边沿饰海水纹。此壶为藏族宗教用具,器形敦厚,纹饰融进了汉族特色。

明代五十两银锭

明代银器,明成祖永乐六年(1408年)银作局制,为带有年号的明代银作局银锭。银作局是明代专为宫廷制造金银器饰的作坊。目前已知存世的银作局银锭仅四件,其中两件带年号。有一件带有年号的银锭,上刻铭文为“银作局永乐陆年十一月内销铸花银五十两重作头顾阿福匠人仇士平陆字一千陆百七十号”。铭文详细,制作规范,保存完好,白光闪闪,弥足珍贵。

明代银爵

明代银器,高9.4厘米,口长10.3厘米,宽5.8厘米,腹深4.5厘米,湖南通道县瓜地村南明窑藏出土,现藏于湖南省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

此爵敞口,直腹,圆底,单鋬双柞,三兽形足,流短而宽,尾部较长。腹部在雷纹地上錾饰花卉、飞鸟等纹样。形制古朴,轻灵秀丽,体现了皇家用器与一般官僚所用器物的不同风格。鋬为把手。

明代银温酒器

通高8.8厘米,口径6.5厘米,清宫旧藏。

此器似今酒精炉之结构,整器由支架和盖杯两部分组成。架为三足托一圆盘,用于盛放酒精等液体燃料。支架上置圆盆形盖杯,杯内可盛酒,加热后饮用。此温酒器做工精巧,造型新颖别致,为清代中晚期银器著名作品。

清代银累丝双龙戏珠纹葵瓣式盒

清代银器,高6.3厘米,口径14厘米,清宫旧藏。

盒为葵瓣式,圈足。盒体以细银丝累出缠枝花纹为地,其上用粗银丝掐成纹饰。盒盖中心圆形开光内饰双龙戏珠图案,其外八个云头式小开光内饰八宝纹,盖边八个开光内饰花卉纹。

清代银器制造工艺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乾隆时期达到顶峰。银器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器型增多,图案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此盒累丝细腻,纹饰清晰,图案精美,技艺精湛,反映了清代花丝镶嵌工艺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

开光为装饰方法之一。为了使器物上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位置留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菱形、心形等)的空间,然后在该空间里装饰花纹,称为“开光”。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9银累丝双龙戏珠纹葵瓣式盒

清代银錾花梅花式杯

高3.3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2.7厘米,清宫旧藏。

杯口呈五瓣梅花状,足为梅花形。杯身五个开光内各錾刻凸花为饰,杯柄镂雕花及花叶。

清代银器加工在继承前代工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技术更加精湛,尤其是康熙和乾隆两朝,银器錾刻工艺更具华贵富丽的风格,装饰效果极强。此杯造型精巧,雕琢细腻,反映出清代银器加工制作的工艺水平和风格特点。

清代银经匣

长30厘米,宽11厘米,高1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匣为拱形,两侧附有活动长方形耳,顶部中段为一匣盖。通体錾刻纹饰,正面为佛经故事,顶部饰云龙纹,背面錾刻缠枝八宝,侧面为缠枝莲花纹。此匣造型简洁,以微拱的弧度弥补了长方体呆板之弊端,使经匣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富于变化。此匣纹饰全部錾刻而成,纯净明快,在清代银器工艺品中实不多见。匣盖内贴有标签,上有墨书满汉文字,内容相同,汉文为“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达尔当阿奏进追赶阿穆尔萨那所获银经匣一个”,据此可知,此匣为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叛乱时缴获的战利品。此匣为厄鲁特蒙古工匠的作品,反映了清代蒙古族银器的工艺水平。

第二节 古代著名金器

汉代王冠形金饰

1979年出土于江苏邗江甘泉山,二号东汉广陵王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馆。此金饰件用纯金铸成,小巧精致,上端呈八角形,内镶瓜子形的绿松石。圆体外面以大小不一的金珠和掐丝焊接成精巧、玲珑的双龙,双龙作镜面对称布设,边缘以突起的阳线作为边廓,外侧焊接细小连珠纹一道。在方寸之地,能雕镂出如此复杂的图案纹饰,足见当时工匠的匠艺之高超。由此可知,汉代金银器的掐丝、炸珠、镶嵌、镂刻等细工工艺已相当成熟。

北魏四兽形金饰件

1956年出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小坝子滩,此饰件因背面錾有“猗迤金”三字,故又称“猗迤金”兽形金饰。金饰牌略呈长方形,镂雕有四只神兽,分作上下两列,相背站立。它们的头部朝向外侧,四兽虽都呈站立姿态,但各不相同,或挺胸抬头,或曲颈俯首,使得整个图案的布局既对称平稳,又错落有致,姿态生动。兽形似马非马,足作爪状,短而细小卷曲,体态修长而有力。造型特点主要突出外轮廓线,粗放流畅,不多作细部描绘,形体虽不大,但能显露出粗犷豪放的风格,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造型艺术特色。根据铭文考证,应为拓跋力微儿子猗迤部的遗物,是鲜卑族金器工艺的杰作。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10北魏四兽形金饰

南北朝金棺银椁

2008年出土于江苏南京大报恩寺。整器由金棺、银椁、须弥座组成。金棺前档粘有团花宝珠和浮雕的镏金护法狮子,后档粘有珍珠团花,棺盖上粘有缠枝宝相花,并以锦带缚缠。银椁前档雕出门扇,左右各一浮雕菩萨,后档上粘浮雕摩尼宝珠。椁盖中央贴镏金白玉宝蕊莲花,周围为四朵宝石镶嵌的团花,莲花和团花上皆用粗银丝作成螺旋塔形。椁的两侧面有五个或坐或动的罗汉。须弥座以壶门作底,上围以透空栏杆。周围镶嵌六周珍珠。金棺银椁采用锤揲、掐丝、贴焊、铆合、镂雕、镶嵌等手法,玲珑剔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唐代纯金四门塔

199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法门寺博物馆。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用来保存舍利。此塔用纯金铸成,由塔身和塔座构成。塔身为单层,下部錾出砌石纹样的台基,台基的四侧门下錾刻出象征性的条石垂带踏步,阑额錾连珠菱形锦纹。塔顶为四角攒尖形,塔檐叠涩外挑,四侧坡面均錾饰瓦纹,塔刹为硕大的火焰宝珠。塔体饰忍冬和阔叶卷草,塔座四侧壁錾饰一周仰莲花瓣。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11唐代纯金四门塔

隋代金项链

1952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院。金项链左右对称,各由14个球状金珠串接组成,每个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每个小环外有小焊球一圈和大焊珠5颗,链珠上镶嵌10颗珍珠,珠光闪闪,璀璨夺目,多股金丝编成的链索将金珠串联起来。项链中央上端,有一环绕着金焊珠的圆形金饰,中间镶嵌着凹雕鹿纹的深蓝色珠饰,两侧各有一金钩连接方形金饰,中嵌金石,其下又有小圆形蓝色嵌饰。项链的下端是争奇斗艳的焦点,居中一个大圆形金饰,24颗银白色的小珍珠环抱着一颗晶莹的鸡血石,金黄色的细小金珠又环绕在小珍珠之外,银黄相间,更衬得鸡血石鲜艳欲滴,珍贵无比。金饰两侧配置一四边内曲的方形金饰,中心镶嵌蓝色宝石,方形金饰与链珠串成一个整体。项链的最下面悬挂一个卵形金饰,镶嵌一大块卵形青金石。此金项链做工精致考究,用料奢侈,蓝色的青金石、红色的鸡血石、银白色的珍珠,在金色的黄金底色下,交相辉映,是迄今发现的金项链中最精美的一件。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12隋代金项链

唐代金龙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窖藏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金龙为鳄鱼头,双角分叉似鹿角,牛眼,上下颚较长,似猪嘴,张口,舌呈如意头状,上唇上翘,下唇较上唇粗短,有鬣毛卷向颈部。颈细长,由颈至腹逐渐变粗。虎尾,尾端上翘。四肢粗壮有力,各有一束细长肘毛,前足上方有“许旦”刻款。左前足高举至头,四爪弯曲似鹰爪。龙身饰鱼鳞纹,错落有致。整条金龙采用錾刻工艺制作,凶猛威武,气势如虹。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13金龙

辽代金面具

1986年出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陈国公主驸马墓,此面具出土时覆盖于陈国公主面部,依公主脸型用薄金片在模具上锤击成形,呈半浮雕状。

脸型丰满,双目微睁,鼻梁狭长,安详平静。面具边缘有33个小穿孔,作为连缀之用。公主死时年仅18岁,这件面具的眉、眼局部制作精细。过去辽墓中曾发现过银面具、铜面具、镏金铜面具。陈国公主是辽景帝的孙女、耶律隆庆亲王之女,墓中出土的纯金面具,证实了其身份之尊贵。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14辽代金面具

知识链接

镏金工艺

《集韵·十八龙》有“美金谓之镏”之说,鎏金是我国传统的镀金方法,战国时期就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汞在常温下是唯一的液体金属,貌似银,所以又叫水银。黄金遇到水银就会溶解,生成“金汞齐”,所谓金汞齐就是汞和金的合金,“齐”是古代对合金的称呼。金汞齐加热后水银立刻挥发,金就会留存下来,镏金工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饰件上涂金的。镏金工艺在宗教和古建筑中的应用也很普遍。如佛像和佛教建筑等,藏传佛教就常常将大量的黄金镏在寺庙房顶做成“金顶”。该工艺在水银挥发时会产生毒害,当年圣彼得堡教堂镀金时,就有60名工人因汞蒸气中毒而死亡。

明代金凤钗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15明代金凤钗

出土于江西省南城县明代藩王益宣王朱翊鈏妃孙氏墓,钗头是一只金凤立于一朵祥云之上,双腿直立,胸脯向前突出,双翅张开竖起,强劲有力,高大蓬松的尾羽高高翘起,几乎覆盖了身体的全部。金凤眼睛向下,似乎从天界俯瞰凡尘俗世。钗脚上刻有“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贰两,外焊贰分”铭文。由此可见,此凤钗是内廷打造之后赐予王妃的,代表了永乐年间皇家金银器工艺的艺术造诣。金凤及朵云几乎全以累丝制成,纤细秀丽,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纯正,堪称巧夺天工,无与伦比。整体风格高贵华美,精致细腻。

此种金凤钗共有一对,一支稍大,为“凤”;一只较小,为“凰”,造型基本一致。只是稍大的凤更加强劲有力,稍小的凰则多了些纤细柔美。

这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制作工艺最复杂、做工最为精巧的金钗之一,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的金银手工工艺。

明代万历皇帝金丝冠

1985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区明代定陵,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16万历皇帝金丝冠

金冠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翼兽的形式,椎内外镶有金口,冠的后上方高耸的部位,精心设计两条金龙,盘绕在透明的金丝网面上。金龙左右对称汇合于冠顶部,龙首在上方,张口吐舌;龙身弯曲盘绕,呈现动势;双龙首中间有一圆形火珠,构成了双龙戏珠的图案。整个金冠双龙飞舞,凶猛威严,象征着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迄今为止我国现存的唯一的帝王金冠。此金冠结构巧妙,工艺精湛,采用的金丝直径仅0.2毫米,纤细过发,编织紧密,孔眼均匀,几乎找不到金丝接头的痕迹。龙身则以粗金丝为骨,采用掐丝、垒线、码丝的方法,然后进行焊接,呈高浮雕鳞片状,鳞甲分明,共8400片。龙头、龙爪、背鳍采用錾刻的方法,呈半浮雕形;金冠采用搓金丝、掐丝、编织、填丝、垒丝、錾雕、焊接等工艺,充分反映了明万历时期皇家金银器工艺的技术水平,同时此金冠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从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唯一一件古代皇帝的金冠,弥足珍贵。

明代孝端皇后凤冠

明代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给人端庄而不板滞,绚丽而又和谐的艺术美感。工艺流程有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方法,冠上嵌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件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完整的凤冠。最后的组装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序,各饰件的放置,几千颗珍珠的穿系,几百颗宝石的镶嵌,诸多饰物于一冠,不仅安排合理,而且形象生动,色泽瑰丽,可谓巧夺天工。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17金凤冠

1956年出土于定陵的孝端皇后的凤冠,冠框用细竹丝编制,在表面及衬里各敷一层罗纱,再髹漆。冠通体嵌各色珠宝点翠如意云片。前部近项饰九条金龙,龙首朝下,口衔珠滴,其下为点翠八凤,后部另有一凤,凤首均朝下,口衔珠滴;翠凤下缀有三排以红蓝宝石为中心的珠宝钿,其间缀以翠蓝花叶。冠檐底部有翠口圈,上嵌宝石珠花;冠后下部左右悬挂六扇博鬓,每面三扇,其上点翠,嵌金龙、珠花璎珞,金冠共镶大小红蓝宝石100余颗、珍珠5000余颗。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皇后母仪天下的高贵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体现,着实令人叹为观止,绝不是一般工匠所能达到的。装冠服制度、明代金银工艺等提供了极为形象具体的佐证。该凤冠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因为古人留发,成年后需把头发绾起,梳成发髻,所以要用冠固定。戴冠时用笄横贯于发髻之中,冠有缨下垂而系于颈间;小冠则不用缨只用簪,以笄横贯髻中固定。并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能戴冠,只有士大夫以上的达官显贵才能戴,而且什么人戴何种冠基本上也都有规定。因此,冠不仅有固发功能,同时也是古代典礼时所戴之礼帽,即身份地位的象征或礼仪装束的标志。

清代金发塔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18清代金发塔

清宫旧藏,现藏故宫博物院。塔由下盘、塔斗、塔肚、塔颈、塔伞及日月六部分组成,各层均于适当部位嵌珠宝、绿松石、珊瑚等。塔肚内供佛后置一盛发金匣,金匣正面饰六字真言,匣墙有八吉祥纹饰。塔下承以紫檀木莲花瓣须弥座,塔座前正板上贴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病逝于圆明园长春仙馆,乾隆帝为表示对已故母亲的孝敬,在其母去世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即下诏制作金塔一座,专盛皇太后御发。金发塔共用黄金3000多两,由清宫造办处承制,并派遣大臣福隆安等督办。金发塔设计式样经乾隆帝钦定,制成后安放在崇庆皇太后生前居住过的寿康宫东佛堂内。金发塔采用盘纹焊接和锤胎錾花工艺制作,纹饰精美,造型高峻而不失灵巧,反映了清乾隆时期较高的金属工艺水平。

清代金錾花如意

该如意是乾隆时期宫中重要的陈设品,重2220克,用八成金錾花嵌珠宝制作而成。如意多置于宝座与寝室的几案之上,供帝后贵妃玩赏。遇到皇帝继位或是生日等重要的日子,各地官员会贡献各式各样的如意,其中又以金如意和玉如意为多,以象征吉祥如意。此件如意的头部为镂空花熏样式,若在花熏内放入鲜花就会散发出芳香。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19金錾花如意

清代金胎包镶珊瑚桃式盒

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馆。以桃祝寿风俗在我国由来已久。而珊瑚原是热带海中的腔肠动物,骨骼相连,形状如树,故又称“珊瑚树”,由于珊瑚质地硬、色泽美,自古成为制造装饰品的材料。出土的金胎包镶珊瑚桃式盒,由盖和盒身组成,子母口扣合。内胎为金质,器皿为桃形,上有九龙行于云海之间,蜿蜒起伏,桃中间有圆形篆字“福寿”二字,寓有福寿双全之意。这件器物应是祝寿时所用,每逢皇帝万寿节,王公大臣及地方官吏搜集奇珍或方物作为万寿品进贡。清宫造办处也专为万寿节制造各种珍品,供皇家享受。

清代四臂观音金坐像

第四章 万古流芳——著名金银器鉴赏 - 图20清代四臂观音金坐像

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馆。此造型精美且用纯金铸成的如此高大的金质制品殊不多见。此金观音头戴宝冠,冠顶饰一佛,作拱手状;袒胸,身披仁兽皮衣;四臂,双手腕上着钏戴镯,前两手置于胸前,作莲花式合掌印,后面上举作手印,左手执莲花;削肩细腰,双目凝神,观之其神态安详,端坐于莲台上。背光高大,且作葫芦状,内饰联珠圈,外饰以卷草纹。纹饰粗放明晰,其间嵌有东珠及各色宝石多颗。佛光背部镌汉、藏、满文款“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二十日奉旨赤金成造供奉利益四臂观世音,番称坚赖滋克库布勒库舍勒佛齐希,蒙古称都尔本噶尔图”字样。这种莲花手观世音像是一种典型的佛教造型。造型劲健,制作工艺精湛,装饰极为华美,为清代喇嘛教观音像的代表作。

清代金嵌珠天球

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馆。这件天球仪是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球体由金叶锤打成两个半球并合为一体,接缝处为赤道。球的两端中心为南北极,两极贯以中轴,在北极有时辰盘。距赤道23°左右处为黄道。球体上饰列星辰,计有300个星座,3242颗星,全用大小珍珠镶嵌而成,并刻有每颗星的名称。球的下部为云龙支架,共由九条龙组成,其中升龙四条,以爪支撑地平圈。龙的錾雕十分精细,姿态各异。最下部为掐丝珐琅水托盘,托盘中心有指南针,盘下有四兽头形短足。底座上部是波浪汹涌的海水,以此象征大地。大地与天球构成“上有天下有地”这一自然景象。造型气势磅礴,錾雕技艺精绝,为我国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在艺术和科学上均有极高的价值。

清代金累丝殿式龛

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馆。此龛为单脊飞檐宫殿式,分上下两层。每层正面有三个佛欢门,供有三佛,六佛姿态各异。殿底为一长方形束腰基座,四周錾刻莲花纹。每层殿周均围以勾栏,并设有五座佛欢门,正面三门,两侧各一门,各门上皆嵌饰珍珠。殿檐四周则镶缀绿松石,飞檐四角均饰以云头。殿顶单脊正中为一嵌松石宝瓶。殿壁四周满饰累丝缠枝纹,并以松石嵌八宝图案。此龛规模较大,造型庄重壮观,工艺复杂,尤其是累丝工艺极其精湛,装饰华贵,是清代花丝镶嵌艺术中的瑰宝。

清代银盆金铁树盆景

盆为银质,树为金质。银盆呈六角形,折沿,腹壁较厚实,并錾饰六幅仙人祝寿图景,人物虽仅寸许,但由于錾刻工细,设计合理巧妙,显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逼真,足见金属工艺的卓越技巧。盆内栽有铁树,系纯金制成,在挺拔粗壮的树干上满饰规整的鳞状纹,底部的一枝杈似仰状龙首形,龙口中衔有羽状树叶,树顶中心伸出五条金丝,似呈螺旋形,金丝顶端各焊接一只蝙蝠,玲珑小巧。铁树喻示长寿,五只蝙蝠意为“五福捧寿”,是祝寿时用的陈设品。此盆景制作精细,造型独具匠心,既寓意吉祥长寿,又给人以无限生机和高雅的情趣,为清宫中的一件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