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祭礼起源非常遥远,恐怕是所有礼仪中最先发展起来的。自然界不可思议的力量和现象,使远古先民对自然天地产生一种敬畏和崇拜,而灵魂不死的观念也使古人对鬼神采取了虔敬的态度。人们往往把吉凶祸福倚托于天地鬼神的帮助或恩典,所以常常要进行祈求保佑、表达崇敬的活动。

祭祀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生活中的吉凶现象下形成的,是人们屈服于自然力的表现,也是人们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表现。从宗教象征的角度来看,祭祀是一种人与神之间的交换关系,即人们以祭品作为礼物奉献给想像中的神灵,以换取神灵的恩赐和消灾,从而满足主体心理上和情感上的需要。如中国古代的封禅大典是为了证明帝王取得崇高权力地位的合法性,祭神农、祭后稷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祭高是为了祈求子嗣,雩祭是为了求雨消除旱灾,傩祭是为了驱鬼避疫。种种祭祀活动均是人们的生存需要与神灵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既表现出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敬畏和依赖,同时也反映了人们所处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

在中国古代,不论哪个朝代,祭祀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从自然界的天地日月山林川泽,到冥冥中的祖宗鬼神,无不虔诚祭祀。

在中国历代典籍中,祭礼通常称为“吉礼”,被列为“五礼”之首,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记载更是反映了宗教祭祀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而不同类型的祭祀象征又与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帝王将相的祭天祭地活动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权力结构和等级关系,宗庙祭祀活动反映了中国人的祖先崇拜观念和伦理意识,农耕祭祀活动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脆弱性和特定的农事观念,生殖崇拜现象反映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祭祀孔子则反映了中国人对圣贤先哲的敬仰。归纳起来,古代祭祀就大约可分做三大类:祭祀天地、祭祀鬼神、祭祀先祖。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理性的不断觉醒,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或正在从愚昧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旧社会遍布城乡的对鬼神的祭祀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祭祀也已不是普遍现象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更多地取代那些落后、愚昧、腐朽的传统习俗。但通过研究各民族各时期丰富多样的祭祀文化,不仅可以透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而且还可以洞察中国各民族传统的家族组织、村社结构、伦理道德、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乃至族群关系,加深人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是对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综合性整理,内容涉及古代历史、考古、民族、民俗、哲学、宗教、天文历法、音乐舞蹈、语言、文学、神话、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本书对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庙制、郊祀、宗庙中的祭祀礼仪、丧葬中的祭祀礼仪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将民俗调查、神话传说、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等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对古代社会祭祀现象作了具体分类与描述,并对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作了深入的探讨,全面展示了现代人们比较陌生的古代祭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