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太监概述

太监作为一类人群,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在封建社会消亡之前,没有宦官的时代不多。太监,作为帝王与后妃的奴仆,支撑着皇家宫殿那广厦高台的金碧辉煌,成就了皇宫内统治者舒适优裕的生活条件。

第一节 太监的产生与来源

太监产生的根源

太监,也称宦官、寺人、阉人、内监等,专指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用于管理皇宫内部事务,承担各种役使,侍奉皇帝、后妃及皇族成员的奴仆群体的总称。在古代,奴仆是替人做低贱杂役的人。太监之所以被称为特殊的奴仆,就在于他所服侍的主人,是拥有天下所有财富和最高权力的君主。正因为他居于古代国家的最高权力圈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国家官员的角色,所以也冠以“官”字,称作宦官,以示其身份的特殊性。

中国太监现象持续了4000年左右。《周礼》是记载中国太监的最早史籍。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夏商时期,随着国家的产生,后世太监的雏形也随之出现了。太监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完善。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父权家长制与宗法制,两者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那就是必须确保各自继承人血统的纯正性。为了确保子嗣不绝,专制君主在其后宫中广纳妻妾,出现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奇特现象。民间常有“后宫粉黛三千”的说法,事实上,后宫人数远远高于这一数目。如秦始皇时期后宫妇女达万余人之多,唐玄宗时高达4万人之多。

成千上万的后宫妇女只有一个男人,那就是专制君主。然而,专制君主即使自诩为天之子,他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光顾并青睐每一位后宫妇女。许多女子入宫后,就如同被软禁一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过着囚徒般的生活。相当一部分后宫妇女甚至到死也见不到皇帝一面,这就必然出现“宫内多怨女”的局面。为了隔离后宫妇女,防范她们与其他男性接触,帝王们制订了极为严厉的宫禁制度。

何为宫禁

对于帝王与其后妃居住的场所,因其戒备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古代天子的居处称“禁”,“禁”亦成为帝王专用字之一。皇宫亦称“禁中”、“禁内”、“禁省”、“禁城”、“禁掖”、“禁闱”等,天子的卫兵称“禁兵”、“禁军”、“禁旅”、“禁卫”,天子的园林称“禁林”、“禁地”、“禁苑”。一个“禁”字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古代帝王的贪婪、自私、多疑、胆怯和残暴等诸多本性。

太监是古代帝王确保宫禁制度有效运行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也是宫禁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早期宦官的职能在于掌管宫门的关闭。《说文》言:“阉,门竖也。宫中奄昏闭门者。”这从汉代宦官充任黄门令、中黄门诸官中可以得到引证。黄门为宫门,因此早期太监也称作“小黄门”。当然,宦官掌管宫门的关闭,绝不仅仅是早启晚关之意,其更深的含义在于监视出入宫门者。《礼记》中言:“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掌管宫门的宦官主要还是替天子监守后宫妇女,使其不得与外界男性私通。也就是说,不仅深宫妇女不得随意出入宫门,宫外男性也不得随意进入后宫。为了确保帝王后妃的贞洁和皇室血统的纯正性,防止宫女、后妃与男子私通,同时又能承担宫中较为繁重的劳役,光靠宫女是不够的。最好的办法便是找到一种失去性能力的人,既能监视宫中女性,又能干那些粗重的活,还能沟通宫廷与朝廷、皇室与民间的关系,这就只有那些被阉割了的男人——太监这个群体就此产生了。

第一章 古代太监概述 - 图1唐明皇蜡像宫太监蜡像

后来,随着宫殿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后妃宫女人数的急速增多,对皇室特种奴仆——太监的需求量也大增。这样,太监的角色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此,宦官与皇帝、后妃一起,在中国封建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悲喜剧。

太监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附属品和牺牲者。一方面他们被剥夺了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是君主及其后妃役使的工具。但另一方面,由于太监常在皇帝身边,掌握着皇帝的生活起居,这使他们常常能够起到一般人起不到的作用。因此,太监常被一些王公贵戚、文臣武将利用,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和牺牲品。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不甘居于人下,会争夺帝王的实际统治权,形成宦官专权。可见,太监制度依附于君主专制制度而存在,它既是封建君主维护其特权地位的工具之一,也会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对君权乃至君主本人构成某种危害。

太监称谓的演变

在中国历代有关史籍以及古人的世俗用语中,太监有着众多的名称,多达数十种。如:

寺人:“寺人”是太监的早期称谓。原泛指奴隶制时代宫廷内供使令的近侍小臣,后专指经过阉割的宦官。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宦”的字义,原本包括臣隶、仕官等。自战国秦汉之后,宦官、宦者始渐成为阉人的专称。在战国之后、清代之前的官方文书中,宦官和宦者是通常的正规称呼。

阉人:又作“阉官”、“阉尹”、“奄人”、“奄官”、“椓人”等,就是去势的男子。椓,本为刑名,即割去男性生殖器的宫刑。椓人,意同阉人。

腐人:又作“腐夫”,腐人由腐刑而得名。腐刑即宫刑。

中官:又作“中人”、“中臣”、“中使”、“中贵”、“中涓”、“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太监多在宫中内廷服役,相对于外朝外廷而言,故多以“中”、“内”名之。太监充使称中使,权贵太监称中贵。中涓本为官名,原非专指阉人,后则一般用作太监之称。

太监:“太监”本为古代职官名称,如唐代、辽代均有太监官职的设置。后世始以太监专指宦官。明代建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等,承担在内廷侍奉君主及其家族的役职。太监初为上层宦官,清代则以太监作为全体宦官的一般通称。

为何将太监称作公公

公公是对太监的尊称,因为太监,特别是高级太监最接近皇帝,权势极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为官者有些时候不得不依靠太监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借助大太监的权势往上爬。要是直呼其为太监,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称为公公,以示尊敬。至于“公公”的称谓到底何时开始,由何而来,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宫廷中的太监彼此之间一般都以“爷”互称。遇到辈分比自己高的太监称“师父”,对外人则通常自我谦称为“刑余之人”。

历史上一般将东汉以前的阉人称之为宦官。汉代以后,宦官机构名称称“监”者零星出现,但还没有宦官称“太监”者。“太监”一词最早见于辽代官制中。辽代官制分为南、北两院,实行“胡汉分治”的不同制度。“北面官”为契丹传统制度,来统治契丹等族;“南面官”模仿唐制而设,作为统治汉人的行政机构。在南面官制中,设有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机构,其官衔皆冠以“太监”之名。元代也是如此,但是担任这些机构的官员并不都是阉人,所以,太监亦不能用作宦官的专称。到了明代,“太监”一职成为宦官二十四衙门头目的专称,如司礼监太监、内官监掌印太监、御马监提督太监等。担任明代太监者只能是宦官,“太监”一职便成为明代众多宦官追逐的对象,明代太监成为庞大的宦官群体中为数不多的有权有势者的代名词,是有职权的宦官,也就是高级阉人。由于太监职务有限,明代数万名宦官只有千分之几的宦官才有可能成为太监,其争权夺势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到了清朝,在改革宦官制度之后,明代太监官职被革除,隶属于内务府之下的宦官机构。敬事房的头目不称太监,而是称总管、副总管、执守侍等,太监便成为对所有宦官的总称,不论有无官职,都可以称为太监。

太监的来源

中国古代的宦官,主要源于被阉割的战俘、遭受宫刑的罪犯、自宫投充者、各地进献的阉人、强行阉割的民众等几种类型。在不同时期,这几种类型都同时存在,只是所占的比例不一样。

第一章 古代太监概述 - 图2阉割刀

1.被阉割的战俘

我国古代战争频繁,战败一方的壮年男子和幼童有时会被阉割,成为战胜者王宫内苑的奴隶。这是中国早期宦官的主要来源。

2.受过宫刑的罪犯

宫刑是破坏男女罪犯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具体言之,就是“男子去势,女子幽闭”。宫刑又称腐刑,最初为淫刑,主要用来惩治男女之间的淫罪,以此来维护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后来施行范围扩大,非淫罪者亦被施以宫刑,成为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并常常用来作为减死之刑,使犯死罪者断子绝孙,虽生犹死。在宗法制的氛围中,受此刑者要经受人间奇耻大辱的煎熬。隋代废除宫刑后,宫刑罪犯在宦官来源中所占的比例遂越来越小。

3.进献的阉人

进献而来的宦官,也有多种不同情况。一是由王公、将领以及地方长官进献。此种情况,唐代和明代较为普遍。所进献者,或为抢掠而来,或为购买而来。清代宫廷宦官因缺额而不敷使用时,亦从王公私宅役使的宦官中征召。二是由宦官进献。如唐代宦官之养子多为阉童,后由养父进献历史上成为宦官,如田令孜、杨复恭等。三是由外国进献。朝鲜、越南等国都曾进献宦官。四是由民间包办阉割事务的机构进献。如清代北京城内曾有两家包办了民间的“净身”手续,并于每年各季度分别给总管内务府进献一定名额的太监。

4.宫廷招募

招募,即由宫廷到有关地区设行,招募宦官。如清代曾“设招募太监牙行二人,由大兴、宛平两县造册申送,每月各给钱粮一两”;每招募太监一人,则给该牙行“赏制钱一串”(《钦定大清会典》)。

5.自阉投充

自阉投充,即由民间阉人自行投充。自宫为宦的现象,源于何时已不能确考。齐桓公手下的竖刁,是目前知道的最早自宫为宦而飞黄腾达之人。像这样希望入宫后能够一朝出人头地的投机小人,历代比比皆是,如明代的王振、魏忠贤,晚清的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在宦官权焰熏天的时代,自宫现象更为普遍,如东汉、中晚唐、明代。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礼部奏曰:民间自宫者达四五万,要求宫中录用。直到清代,宦官数量大减,大规模的自宫现象才逐渐消失。

6.强行阉割的民众

在一些宦官紧缺的朝代,朝廷掳掠并强行阉割境内民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隋朝便发生过“多捕山獠充宦官”的现象。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欲建立自己的宦官制度,曾将掳掠的十二三岁的幼童六千多人,逐一阉割。结果由于阉割方法不当,“误去外肾死者十(之)六七”。古代宫廷中的优伶、禁军中的兵卒或朝廷官员的随从,因被皇上相中而被强行阉割入宫的也不乏其人。如唐太宗时,宫廷中有一个叫罗黑的优伶,因善弹琵琶而被相中,遂遭阉割,专门在宫中教人弹奏。明代正德年间,一个名叫王敏的士兵,因擅长蹴鞠而被明宣宗相中,被强行阉割后成为随侍皇帝左右的内侍。

在各种来源的太监中,除宫刑罪犯之外,其他大多系自幼被宫,中年净身者人数较少。太监初入宫时的年龄,多在20岁以下。一是因为在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下,年幼者的阉割手术成功率较高;二是因为年幼太监易于役使管教。

通过以上种种方式,中国历代王朝一般均在内廷中保持着一支规模可观的宦官队伍。就各个朝代的宦官数量而言,大多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新王朝建立之初,一般尚能注意控制宦官的数量和规模。但随着宦官集团权势的扩张,其数量亦往往失去控制而迅速增长。在中国历史上,宦官数量最多的时期,当首推明朝末年,其时宦官的数量竟达十万之众。

宫廷内外两重天

纵观历史上的太监,一般同时具有君主家奴和朝廷官员双重身份。

1.皇帝家奴

早期出现的宫廷阉人,基本上来源于受过宫刑的战俘与罪犯。他们职役下贱,地位卑微,就是纯粹的宫廷奴隶。春秋战国以后,尽管内廷宦者的地位总体上有所上升,一些上层太监甚至被授予官品,但仍然不能摆脱“家奴”的身份。

从历代太监的职责来看,绝大部分人主要是侍奉君主及其家族成员,承担宫廷内有关衣食住行以及洒扫庭除等方面的使令杂役。

清代太监的基本职责

清代太监的基本职责包括:司掌宫内及苑囿有关各处的守护、陈设、洒扫、坐更及巡察火烛等事;收藏列祖实录圣训、收贮赏用器物;晨昏启闭,稽察臣工出入,呈报值宿侍卫名单;伺候宸翰及收掌文房书籍笔墨物件,登载内起居注;伺候御用冠袍带履,随侍执伞执炉承应,收贮上用,甲胄;收掌上用冠袍带履,铺陈寝宫帏幔;传宣谕旨,引带召对人员,承接题奏事件;承应请轿;带领御医各宫请脉及煎制药饵;收藏御宝和勋臣黄册,验自鸣钟时刻;供奉香烛;承应传取;近御随侍,收掌内库钱粮古玩书画;收贮古玩器皿;司掌上用茗饮果品、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司掌上用膳馐、各宫馔品;司掌上用鸟枪;司掌上用弓箭;收贮干鲜果品;司掌畜养鹰鹞、猎犬、鸽子及其他禽兽;培浇花树,饲养仙鹤池鱼;司掌祭神省牲;司掌运水添缸、安设熟火、运送木柴煤炭、宫内烧炕;带领造办处外匠造办一切物件;司掌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子、公主生活起居一应杂务;充道士奉诵经忏、焚修香火;充僧者、充喇嘛以修佛事;司掌陵寝有关杂务,等等。

皇上及宫中太后、妃嫔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太监的侍奉,他们的日常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等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由太监负责,与宫外人家的奴仆毫无二致。

2.朝廷命官

在中国历史上,太监的身份由单纯的宫廷奴隶到兼有朝廷官员身份的转变,大致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的。尤其是在宦官势力猖獗的唐代和明代,太监的权力已大大超出了内廷事务的范围,其官僚化趋势十分明显,其地位也已具有了国家官员的身份。

太监队伍的官僚化首先是通过太监机构的衙门化来实现的。明代的太监机构号称“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权势最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不仅因其督理皇城内一切仪礼刑名而成为实际上的内廷事务总管,而且还因其批答奏章、传宣谕旨而侵夺了部分君权。

宦官队伍的官僚化趋向,因宦官的大量出任外朝官职而更趋明显。宦官作为内廷仆役,其任职本应该限于宫廷之内,但历史上却有许多宦官出任外朝官职的例子。秦朝著名的宦官赵高就曾出任丞相一职,而且把持了朝廷大权,甚至将昏庸的秦二世玩弄于股掌之上,成为权倾一时的“太上皇”。唐代的宦官还有直接出任中央三省、六部重要官职者。以凶残丑恶著称的权阉李辅国倚仗着在“安史之乱”中护驾之功,先兼任少府,后迁任兵部尚书。但他犹不满足,径直向唐代宗求任宰相,并且最终被册封为司空兼中书令,从而开创了唐代宦官任职宰相的特例。权阉鱼朝恩得势之后,目空一切,自诩文武全才,迫令唐代宗委其判国子监事。每逢鱼朝恩前往视事,朝中文武官员二百余人皆列于国子监廊下听其训讲。历史上的太监还多有出任辖土治民的地方长官的,这在北魏时期较为多见。

历史上的太监还多有受皇上差遣而出任军职或使职的,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出任“监军”,这在唐、宋、明诸朝表现最为突出。唐代宦官多有充任监军使及执掌北衙禁军者。明代的宦官出任监军则更为多见。二是出任使职。历代宦官除本职之外,常因君主差遣而担任各种使职。这些使职起初可能是临时因事差遣,但久而久之则逐渐演化成相对固定的官职,进而对有关官署的权力形成侵夺之势。

这些担任内外朝官职以及出任军职与使职的宦官,有官位、有秩品、有俸禄、有冠服,甚至有爵位、有食邑,并享有娶妻成家、养子传爵、购置田产、休沐归省等诸项权利,其身份地位已与普通官员没有明显差别,其实际权力,已远远超出名义上规定的职掌范围。

但即使是获取了官职品秩的太监具有了类似于朝廷一般官员的身份地位,他们所执掌的基本上仍然是宫廷杂役之类。如清末权阉李莲英,凭借在妓院中学会的一套梳头技术,讨得了喜欢新式发型的慈禧太后的欢心,此后又刻意揣摩慈禧太后的喜好,得以固宠,进而由一般太监逐步升任首领太监、副总管太监、总管太监,赏加二品衔,时称“自开国以来未有若是之光荣者”。即便荣宠若此,李莲英仍须日夜陪伴左右,不敢稍有疏怠,而且在慈禧太后的眼中,他也不过就是个奴才而已。从这点看来,宦官是区别于一般官员的。

第二节 太监机构的演变

作为历史上一个庞大的侍奉王室或皇室的特殊奴仆群体,如何加强对其有效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大问题。像其他政府机构一样,宦官的组织机构也经过了不断完善的历史演变过程。

少府和大长秋

先秦时期,太监的职掌和组织机构还不甚严格,服务于内廷的各类人员成为较为复杂,有正常的男子,有因犯罪而入宫为奴的妇女,纯粹的阉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随着皇权的确立,太监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汉时期,太监主要分属于少府和大长秋两个机构。

属于少府系统的太监机构主要有:掌管宫中币帛金银的中藏府令;主管御用纸和笔墨的守宫令;职掌各类池苑游观的垧盾令;掌造御用刀剑的尚方令;典作宫内衣服及补浣的御府令;典领宫内帷帐卧具等物的内者令;掌管天子饮食的太官令;饲养苑中禽兽的上林苑令;掌侍左右和顾问应对的侍中和中常侍;关通内外的黄门侍郎和小黄门;主管宫中宦官的黄门令。

大长秋由将行和詹事两职合并而成。将行为皇后宫中属官,传达皇后旨意;詹事职掌皇后及太子家务事。汉代皇后所居宫名为长秋宫,人们常以长秋代称皇后。汉景帝时,将将行改名为大长秋,职掌宫中宣命工作,为皇后的近侍。汉成帝时,詹事也被并入大长秋之中。大长秋下的属官主要有:掌管太后舆马的中太仆;掌管传达的中宫谒者;主管中宫文书的中宫尚书;职掌中宫币帛、造作衣被及补浣的中宫私府令;主管幽禁宫女、嫔妃的永巷;掌领中黄门骑从侍卫的中宫黄门冗从仆射。

该时期太监机构还没有完全从外廷组织机构中独立出来,太监也没有独立系统的组织机构。但是,涉及宫内隐秘之事和侍奉后宫诸等妇人的事务基本上由太监担任。

内侍省

唐代新设的太监机构是内侍省。内侍省源于北齐的中侍中省和长秋寺,隋朝初年改设内侍省,多用太监和士人。唐代沿袭之,并专用太监充任。内侍省下设六个机构:

1.掖庭局,掖庭为宫中嫔妃所居之地,有别于皇后的正宫。掖庭局掌管女工、宫人名籍、教习宫人书算等事。

2.宫闱局,掌管宫内诸门的管钥。

3.奚官局,掌管宫人医药、疾病、丧葬等事。

4.内仆局,掌管宫中车乘之事。

5.内府局,掌管皇宫府库。

6.内坊局,内坊本指太子所居宫殿,故该局又称太子内坊局,掌管东宫一切事务。

唐代内侍省的建立,标志着太监机构完全从秦汉以来隶属少府的依附关系中脱离出来,使太监有了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

二十四衙门

经过宋、辽、金、元诸朝的演变,到了明代,太监独立的机构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完备和鼎盛时期。明代太监组织机构就是有名的二十四衙门,由十二监、四司、八局构成。

1.十二监

(1)司礼监。明代太监二十四衙门中权势最为显赫的衙门,除负责掌督皇城内仪礼、刑法、关防门禁、宫内饮食供应等事外,还批阅内外奏章,向外廷官员宣谕皇帝旨意,是皇帝与外廷官员联系的桥梁。除此之外,司礼监还兼管东厂、西厂、内行厂等厂卫机构。凡宦官违禁犯法,亦由司礼监处置。司礼监之下又设有许多机构,主要有:文书房(掌管各类奏章)、礼仪房(俗称奶子府,掌管选婚、选驸马,诞育皇帝子女、选择乳妇等吉礼)、中书房(掌管文华殿中书舍人所写书籍、对联、扇柄等事)、内书堂(为宦官学校)、御前作(专管制造龙床、龙桌、箱柜之类的事务)等。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若干,其下又设有监官、掌司、典簿、长随、奉御、当差、听事各职役。明代权势显赫的大宦官,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均为司礼监太监。

第一章 古代太监概述 - 图3太监证

(2)内官监。主要掌管宫室、陵寝及铜锡妆奁、木铁器用等事,类似于外廷的工部。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下设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若干。外厂甚多,各有提督、掌厂等员。明初,内官监曾一度掌管宫内各职,凡遇缺员及差遣诸事,皆由该监具名奏请。后来,此权为司礼监所有。

(3)御用监。掌管采办皇帝所用之物。该监亦设掌印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典簿、掌司、写字、监工若干。又辖仁智殿监工一员,掌管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扇等,奏进御前。

(4)司设监。掌管卤簿(皇帝、后妃、太子、王公出行时前后的导护队)、仪仗、褥垫、帘席、帐幔、雨具、大伞等事。该监所担负的职责最为烦苦。所设职员同上。

(5)御马监。主管内府马政,设掌印、监督、提督太监各一员。御马监下辖腾骧四卫和象房。腾骧四卫各设监官、掌司、典簿、写字、孥马等员。象房设掌司等员。

(6)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诸事。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管理若干。

(7)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诸事。设有掌印太监一员,光禄寺西门提督太监一员,西华门内里总理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及各牛羊等房厂监工若干。

(8)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凡用御玺,外廷尚宝司以揭帖赴尚宝监,尚宝监请旨后赴女官尚宝司领取,尚宝监监视外尚宝司用完后,存号簿缴与女官尚宝司。该监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若干。

(9)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皇帝的敕令有所更改,用一张黄纸贴在上面,称贴黄)、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事。所设官职同上。

(10)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该监所事极为卑贱,被视为“最劳苦冷局”,无大厅公署。所设官职同上。

(11)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履舄、靴袜等事。设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若干。

(12)都知监。明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变为专门跟随皇帝御驾,负责导引清道。设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长随、奉御若干。

2.四司

(1)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之事。设掌印太监一员,总理数十员,佥书、掌司、写字、监工若干。该司之下设北厂、南厂、东厂、新西厂、新南厂等外厂,各设掌厂、佥书、监工等若干,负责贮收薪炭。

(2)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设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若干。该司为内廷宦官所不齿,升转也极为艰难。

第一章 古代太监概述 - 图4太监档案

(3)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设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若干。

(4)混堂司。职掌沐浴之事。设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若干。

3.八局

(1)兵仗局。掌造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因宫中所用铁锁、锤钳、剪针等物亦属其职掌,故又称“小御用监”。设有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若干。

(2)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设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写字、监工若干。

(3)浣衣局。局址在德胜门以西,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机构,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若干。

(4)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设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若干。

(5)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所设官员同上。

(6)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所设官员同上。

(7)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与掌造御用酒的御酒房不相统辖。所设官员同上。

(8)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园艺之事。所设官员同上。

其他太监机构

鞍辔局,后改为盔甲厂,掌造军器。

内承运库,掌管皇宫库藏。

供用库,掌管内宦食米及御用黄蜡、白蜡、沉香等物,皇宫中的路灯亦由该库监工负责每晚添油点着。

司钥库,职掌用于赏赐的制钱,乾清宫、午门、东华门的钥匙,在天亮前由本库监工发出开门,用毕即刻交回。

脏罚库,掌管没人的官物。

甲、乙、丙、丁、戊诸库,分掌水银、奏本用纸、丝棉布匹、生漆、弓箭盔甲等物。

内灵台,掌观天气和预测灾祥。

御酒房,掌造御酒。

弹子房,专备泥弹。

牲口房,掌养异兽珍禽。

篦头房,专为皇子皇女请发、留发、整容等。

安乐堂,为医治内官的场所。

内务府

内务府是建立在满族包衣制度之上的。包衣为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亦称“阿哈”。包衣为“家的”之意,阿哈即“奴隶”或“奴仆”。包衣或包衣阿哈均指“家奴”、“奴隶”、“奴仆”、“奴才”。在清朝入关前,凡由各部落所获俘虏,均编为包衣,分属八旗。属于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包衣隶属内务府,充任骁骑、护军、前锋等营的兵卒;而属于“下五旗”的包衣分别隶属于各王府,为私家世仆。包衣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任意买卖、赠送乃至杀害,他们是满洲社会中身份地位最低贱的阶层。在满洲还未形成宦官制度之前,包衣成为满洲王室和贵族家中的侍奉役使者,与侍奉汉族王室或皇室的太监角色相似。

清代的八旗制度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八旗又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别。顺治七年(1650年)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当内务府成为掌管清代皇宫事务机关之后,凡皇宫中的衣、食、住、行等事务,皆由其承办。在内务府下,设立敬事房,是专门管理太监的机构。该机构是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置的,又称“宫殿监办事处”,设有总管、副总管等职,管辖宫内一切事务。其具体职掌是:管理皇帝、后妃及其子女的生活,负责宫内陈设、洒扫、守卫等杂务,传奉内务府方面的谕旨,办理与内务府各衙门往来文件等事务。凡宫内太监的升转任免,皆由内务府移咨吏部及敬事堂办理。太监如有不法,允许内务府先斩后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钦定敬事房设立五品总管1名,五品太监3名,六品太监2名。清代宦官被正式授予官职和品级便始于此时。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再次变更敬事房宦官的官职名称和品级,大总管为四品官职,副总管为六品,随侍处首领七品,宫殿首领八品。雍正四年(1726年),又更改宦官官衔,将正四品大总管改为“宫殿监督领侍”,从四品副总管为“宫殿监正侍”,六品副总管为“宫殿监副侍”,七品首领为“执守侍”,八品首领为“侍监”。雍正八年(1730年),又规定,太监官职不分正从,从此太监官品不再有正从之别。

第一章 古代太监概述 - 图5内务府令牌

第三节 古代太监的生活

太监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阉割术又称去势,是一种残酷而侮辱人格的刑罚,它仅次于死刑。但是,受宫刑者所受到的折磨远胜于受死刑者。受死刑者,只受一时的皮肉之痛,一死即休。受宫刑者,不仅在肉体上要受到惨绝人寰的酷刑,在精神上还要受到难以忍受的摧残。

1.太监的生理特征

太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个阶层群体。由于丧失了生殖器官和生殖机能,太监在生理上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正常男性之处。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男性幼年被阉,则会阻断某些第二性征的出现;成年被阉,男性所有的附性器官也会因之退化。其一,太监一般不会生长男性所特有的胡须。其二,宦官的整体形象呈不男不女状,时常使人产生女扮男装的错觉。他们说话的腔调也是尖声女气,犹如公鸭嗓音。其三,宦官肌肤极易松弛,面部皱纹特多,一般比实际年龄更显衰老。其四,太监的生殖器官和生殖机能虽然遭到摧残破坏,但性欲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故而常常发生各种性变态行为。

2.太监的心理特征

由于太监生理上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体上看,太监的主要心理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极度的屈辱感。太监被阉割后,身体上惨遭伤害,精神上蒙受摧残。在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伦理观念中,宫刑是一种上辱祖先、下绝后代的刑罚。一但遭受此刑,便会陷入为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所不齿的屈辱境地,太监本人也会因此而经受长期的精神痛苦。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自述了遭受宫刑后的内心痛苦与屈辱:“最下腐刑,极矣。”“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汉书·司马迁传》)从司马迁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宫刑被在当时是视为各种屈辱中的最“下”者、最“极”者,故遭此刑者往往痛不欲生。

(2)极端的自卑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地位卑贱,家庭排斥,社会歧视,太监极易产生自卑感。在强烈的自卑感的作用下,一方面导致了太监平和驯顺、安分守己的性格倾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太监喜怒无常、恃强凌弱、多疑阴狠等性格倾向,极易产生浓烈的报复心态。

(3)强烈的认同感。共同的生理缺陷和共同的生活环境,使得太监彼此之间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尽管太监内部也常常会发生争权夺利的争斗,但他们在对外的场合,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团体意识。这种团体意识发展到最后,极易导致太监在政治上的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等行为,从而形成太监政治集团。

古代太监的信仰

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处境,共同的生理特征,使得太监的精神世界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崇信道教佛教、迷信、对于性和性器官的特殊兴趣等。

1.宗教信仰

从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是太监中的普遍现象。面对残缺的身体,压抑的心灵,孤寂的现实,无望的未来,太监们自然而然很容易走上信奉宗教的道路。宗教往往成为他们在虚幻麻醉中解脱内心痛苦、寻找精神慰藉、追求来世幸福的灵丹妙药。在有关史料中,最早可见到北魏太监崇信佛教、修建寺院的记载。其后的相关记载,举不胜举。例如:唐代权阉李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旧唐书·李辅国传》)。宋代“士大夫之轻薄好进者”,为了巴结信佛的权阉王继恩,投其所好,将交往地点多选在寺院,“每以多宝院僧舍为期”(《宋史·王继恩传》)。元代宦官朴不花“欲要誉一时”,乘饥疾之机,大兴佛事,“就万安寿庆寺建无遮大会”,“又于大悲寺修水陆大会三昼夜”(《元史·朴不花传》)。至明清时期,太监更是普遍崇信道教佛教。他们或吃斋念佛,礼敬僧人;或向寺院道观大量布施,以助建修庙宇;或说动皇帝,新造、扩建、重修寺庙道观;或亲自操办,直接主持修建寺观事务;或投资捐资庙产,以作日后栖身之所。明人诗云:“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王廷相《西山行》)据可查考的资料,京城内外乃至各地的许许多多寺院道观,均与宦官密切相关,其中包括一些曾经颇具盛名和至今依然香火兴盛的寺观,如北京的潭柘寺、戒台寺、碧云寺、白云观,南京的栖霞寺、灵谷寺,镇江的金山寺,杭州的烟霞寺、龙井寺,陕西的法门寺、崇仁寺,等等。寺院道观,既是太监的精神寄托之处,也是他们年老退出宫廷后的安身立命及死后丧葬之地。刘若愚《酌中志》云:宦官“最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

第一章 古代太监概述 - 图6太监阉割塑像

2.迷信活动

迷信,也是太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太监常年孤寂地幽禁在封闭阴森的深宫之中,出于无知、无聊、无奈、无助,极易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鬼神之说。明代以来的有关史籍和杂书中,反映太监迷信的资料甚多。例如,晚清太监特别迷信所谓“殿神”。太监们认为,“殿神是属于太监的保护神”,“太监每到初一、十五,逢年过节,都要给殿神上供”,“很虔诚地供奉着殿神”。殿神的化身“即长虫、狐狸、黄鼠狼和刺猬这四样动物”(溥仪《我的前半生》)。据太监传说,殿神“个子不高,身穿黄马褂,头上戴着红缨子,两眼炯炯有神,夜间便在宫里四处巡视”。太监若在无意中冲撞得罪了殿神,必会受到殿神的捉弄惩罚。因此,如若进入无人的殿堂,必先大喊一声“开殿”;如若夜间向院外泼水,也必先大喊一声“倒水”。倘若太监触犯禁忌、吃了忌物,殿神则会罚他们在树皮上蹭嘴,直至蹭到皮破血流为止。诸如此类的鬼怪神话和荒诞禁忌,太监们津津乐道,深信不疑。

3.特殊兴趣

也许是心理原因作怪,太监们大多对性和性器官抱有特殊的兴趣。失去了性器官和性能力的宦官,性欲犹存,也会表现出强烈的甚至变态的性兴趣。据《末代太监秘闻——孙耀庭传》记述:宫中女主的容貌身材、肉体肌肤、洗澡、例假,都是太监们“最感兴趣的闲聊话题之一”。偷看“春宫图”的太监,也会“兴奋得彻夜未眠”。对于“得不到的性交之类的事儿,更胜过常人的兴趣”。一些年轻俊美的小太监,难免成为其他太监追逐的性伴。除了常见的太监同性恋之外,更多的只能是通过大讲淫言秽语的方式发泄。

大凡净身的太监,无不将自己被割下的生殖器视为宝贝,始终加以珍藏。太监去世前,总会托人务必将珍藏的宝贝放入自己的棺材,以求来世能够六根齐全。“这个近似荒谬的做法,却被历代太监视为绝不可破的规矩而沿袭传世。”

太监的婚姻与家庭

一般来说,太监是没有婚姻与家庭生活的,但凡事都有例外。太监无妻,宫女无夫,有时也会结为临时伴侣,以慰深宫寂寞。此种关系,古代称为“对食”、“菜户”。明代内廷此风尤盛,以至“内中宫人鲜有无配偶者”,“唱随往还如外人夫妇无异。其讲婚媾者,订定之后,星前月下,彼此誓盟,更无别遇。亦有暗约偷情,重费不惜”(《万历野获编》卷六)。明史记载,大太监魏忠贤与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就结为“对食者”。后来二人狼狈为奸,干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可见,在明代这种畸形两性关系已公开化、合法化了。

最早记载太监娶妻的是东汉。东汉太监骄纵,多有娶妻者。《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唐衡等人专横跋扈,“多取良人美女为姬妾,皆珍饰华侈,拟则宫人”。可见,太监娶妻在汉代已不稀罕。

到了唐代,尤其是中后期,因宫室骄奢,太监多得势,他们不但明目张胆地娶妻,而且还提携妻党,甚至由皇帝出面为宦官娶妻,真是荒谬至极。鉴于唐代太监为害的教训,宋代对太监管理比较严厉,娶妻之事不大见于记载。但也间或有之。据《宋史·后妃传》载:“是宦官有妻,朝廷实默允之。”到了元代,在正史中也偶见太监娶妻的记载,如《新元史·宦者传序》日:“惟蓄妻妾者,仍偶有之。”

明初,明太祖是严禁太监娶妻的,违者剥其皮。后来禁令逐渐废弛,于是太监开始肆无忌惮,许多太监都娶妻纳妾,且婚娶形式多样,有皇帝赐给太监妻妾的,有与宫女结成“对食”的,甚至还有娶妻多人或养娼妇的。

清代定制,太监凡过三年,朝中必派大员详验其势,稍长者,复宫之,故初年未闻娶妻者,至清末始见。据晚清老太监孙耀庭介绍,娶妻、玩女人,在清末宫廷中成了挺时髦的事,哪个太监有了钱没有娶妻狎妓,倒要成为人家取笑的对象。小德张出宫后,在天津置了房产,娶了几房太太,其中一个是天津一家妓院的当红妓女,后来将她扶正,成为夫人。有一个实在受不了虐待,逃到英国巡捕房请求保护。后小德张以金钱买通巡捕,将那女人弄回来活活打死了。

太监娶妻纳妾虽有之,生子者则不见记载。但封建社会遵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继嗣,太监只得多收养子。太监养子制度的出现与存在,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传宗接代、继体传爵等传统宗法观念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也是同太监结党营私、扩充势力的意图分不开的。为了抑制太监势力坐大,历代王朝曾制定过一些禁止或者限制太监养子的有关规定,但此种现象始终未能禁绝。到清代,尤其是清末,“大凡太监几乎没有不认过继子以承香火的。李莲英收有4子,曰福恒、福德、福立、福海,皆捐三品衔郎中,共花费银子10000两”。大太监小德张,红极一时,出宫后在天津置了几处房产,过继了亲哥哥张云桥的儿子张彬如。

第一章 古代太监概述 - 图7清朝宫女太监对食图

太监一旦得宠,也是封妻荫子,除养子封袭外,其他亲族封爵、封官也是常事。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赐司礼太监王振并各监太监钱僧保、高让、曹吉祥、蔡忠白金、宝楮、彩币诸物。仍命振侄林为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僧保侄亮,让侄玉,吉祥弟整、忠侄英俱为锦衣卫世袭副千户”(《弇山堂别集·中官考》)。明武宗时,封爵就更加频繁了。据史料记载:“泰安伯张富,司礼太监永兄也。安定伯容,永弟也。高平伯谷大宽,提督团营太监大用兄也。永清伯大亮,大用弟也。镇安伯魏英,司礼太监彬弟也,平凉伯马山,提督东厂太监永成侄也。镇平伯陆永,监枪太监訚侄也。”(同上)这是封爵的,封一般官职的就更多了,司礼监太监马永成“尊显用事者十有余年,且叠受恩荫,侄姓以下,皆都高爵列美官,亦已过矣。而太监赵亨复为陈乞升授,见任者至九十余人”(同上)。一个宦官得势,家中竟有近百人封官,这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太监一般是入宫后即与家人断了往来,苦挣苦熬一辈子,攒下几个钱,待年老告退后,回到家乡,盖几间房,买几十亩地,收个养子,也就算“落叶归根”了。置办家产,是得势的大太监才能办到的事,也无外乎贪污勒索、卖官鬻爵,甚至放高利贷以聚敛财富。明代宦官财富之巨,骇人听闻,仅从几份抄家材料中就可看出。明英宗时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也先掠走,王振误国被杀,景泰帝派人籍没王振家产,抄出金银60余库,玉盘百个,珊瑚高六七尺者20余株,其他珍玩无数。明宪宗成化时,太监梁芳吞没了“累朝金七窖”。历代太监敛财置产的事都有记载,不过明代最为显著。

宦官制度的终结

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成功之后,决定将清废帝溥仪逐出故宫。11月5日,溥仪不得不搬出紫禁城,除少量宦官侍奉溥仪外,其余的宦官永远地离开了这位末代皇帝。作为主人的皇帝不存在了,依靠皇帝而生活的宦官也就没有存在的条件和必要了。所以,将1924年作为中国宦官制度终结时间是恰当的。

古代太监的衣食住行

1.服饰

古代的冠服与衣饰代表了人的身份地位,具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古代太监尤其是上层太监,作为古代官僚队伍的组成部分,其衣饰特色与普通官员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他们毕竟还是宫中的仆役,与普通官员还存在一定的区别。

一是要体现近侍身份。汉代中常侍所用的惠文冠,即在朝廷武官所用的武弁大冠的基础上,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从而体现出近臣身份。汉代的佩刀制度也同样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当时诸王侯及公卿百官佩刀的刀鞘皆是黑色,而黄门太监佩刀的刀鞘则是黄色或朱红色。明代太监穿贴里,形制如外廷官员的旋褶。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及乾清宫的管事牌子都穿红贴里,以便侍从御前。其他二十四衙门及山陵等处的长随、内使等只许穿青贴里。

二是要干净利落。太监作为宫廷仆役,干的是侍候皇帝及皇族的差使,因而在衣着上必须要干净利落。历代宫廷中太监的衣服都按季节统一配发,底衣、衬衣、外衣、鞋袜一应俱全,每季节四套。平日着装要整洁,脏了要随时洗涤,不得有丝毫异味。出于宫廷之中礼仪的需要,历朝太监不论春夏秋冬皆须穿着整齐。尤其是夏天,无论多热的天,都是一色的麻布小褂,绝不能穿背心,脚上则是白布袜子和缎面靴子。

三是要随季节的不同而变换服饰的质地与颜色。明代宫中内臣,春天穿罗衣,农历四月后换穿纱衣,进十月再换丝衣,冬季有羊绒衣服及披肩、暖耳之类。颜色一般以青素为主,遇有年节则可穿补服或蟒衣。如春节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五月端午节前后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重阳节前后穿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等等。清代太监服色分灰、蓝、绛、茶、驼五色。春天是灰蓝色,夏天是茶驼色,秋冬是蓝灰色。诞辰之日穿绛紫色,忌辰之日穿青紫色。靴子都是青色,总管太监穿长筒靴,一般太监穿角靴。

另外,各宫的太监由于等级不同、差使不同或服侍的主子不同,因而在衣饰上也稍有差别。清代宫廷中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太监称“御前太监”。他们都是从太监中挑选的一些年轻、伶俐而又熟悉礼教的太监来充任,穿的是绫罗绸缎,前后补子上绣有蟠龙花和五福捧寿图,待遇也较高。而其他所谓“殿上的”或下差太监,按规矩只能穿布衣布靴,袍褂皆无前后补子,即使是有好衣服也不敢在当差时穿出来。总管太监或首领太监还可以穿马褂,而其他人则只能穿坎肩。

2.饮食

宫廷中的饮食非常重视季节性,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色。太监虽说生理上有一定的缺陷,但这并不影响其饮食。刘若愚的《酌中志》中曾按月详述了宫中内臣饮食,其中正月最为丰富,所尚珍味有冬笋、银鱼、鸽蛋、麻辣活兔、烧鸡鸭鹅、猪羊肉片、套肠腰子、龙须海带以及羊猪肉包、枣泥卷、糊油蒸饼之类;二月食河豚,饮芦芽汤;三月食烧笋鹅、雄鸭腰子,以补虚损;四月吃笋鸡,吃白煮猪肉,又以各种精肥肉加姜蒜拌饭,以莴苣大叶裹食,称“包儿饭”;五月吃粽子,吃“长命菜”;六月嚼银苗菜,即藕秧;七月食新鲜鲥鱼;八月赏中秋,吃月饼,吃肥蟹;九月吃花糕,吃迎霜麻辣兔;十月吃羊肉、爆羊肚;十一月吃鹅掌、羊肉包、扁食、馄饨,以为阳生之义,又吃辣汤以御寒;十二月吃灌肠、油渣卤煮猪头、烩羊头、糟蟹、醋熘鲤鱼。

太监因久处宫廷,耳濡目染,况且他们又无须养家糊口,饮食便十分讲究。刘若愚感叹道:“宫眷所重者,善烹调之内官;而各衙门内臣所最喜者,又手段高之厨役也。”

太监们对茶饮果品也非常讲究。江南之密罗柑、凤尾橘、漳州橘、橄榄、小金橘、风菱、脆藕,西山之苹果、软籽石榴,北山之榛、栗、梨、枣、核桃之类,都如数家珍,时常可用。牛乳、乳饼、奶皮、酥糕等小食品,也是自入冬一直吃到来年春二月。对饮茶,他们更是讲究,六安松萝、天池,绍兴芥茶,径山虎丘茶,都是时常饮用的。

3.居所

太监在宫廷中效力,平日也居住在宫廷之中,而且对大部分宦官来说,内廷就是其生活的全部世界。明代皇城自北安门往南行,分设尚衣监、司设监、内织染局、针工局、巾帽局、水药局等,由此再稍向东南行,则依次有内府供用库、番经厂、汉经厂、司苑局、钟鼓司、司礼监、都知监。一般说来,宫内宦官多是随衙而住,或者住在当差处的偏殿下房。司礼监是明代最大、最重要的宦官衙门,独占一座小院。进门向南是内书堂,由此进二门则是司礼监办公处,再向东南有一小门,里面的房屋就是司礼监提督、监官、文书房掌司等宦官所居之处。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直房(办公处)却不在此处,而是位于遵义门南养心殿的偏房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在御河边还有“河边直房”,这也是他生活起居之所。这里榆柳成行,花畦分列,风光相当优美,共建有住房八区。所居除司礼监掌印与秉笔太监外,尚有混堂司、内东厂、尚膳监、印绶监;内承运库等。

第一章 古代太监概述 - 图8太监李连英在颐和园的住处

清代有权势的太监多住在宫内的东西偏殿,有的在宫外还有自己的宅院,而一般太监,所住之处大多是各宫门附近低矮的小屋。

4.行走

太监当差时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宫内行走也要严守规矩,不得东张西望,不得高声嬉闹,遇到皇帝、后妃或者随便比自己级别高的什么人,都要避至道旁。明代太监中年事已高或深获宠眷者,可有宫内乘坐凳杌的恩遇。凳杌形状如靠背椅,两旁有抬杆,前后各加一横杠以便于抬。另外还有一种代步工具称“板”,其形状如床面,上面用粗绒绳拴一椅圈,用杠两条,斜插抬走,离地尺许。凡是司礼监掌印或年高太监都可置办乘坐,不系钦赏,亦无关品级。清代宫廷对太监管理相当严格,甚至近乎苛刻,因而在宫中乘坐凳杌之类的情形,不见于记载。

第一章 古代太监概述 - 图9明代的银鎏金御马太监腰牌

明代太监出入宫廷皆有乌木牌或牙牌。乌木牌圆径二寸许,状如荷叶头。一面刻内使或小火者字样,另一面用火印“出入关防”四个篆字,旁边且有编号。宫内低级宦官每人一面,不得遗失。当宦官升任奉御或长随,乌木牌则换成牙牌。牙牌一面刻有编号,一面刻某殿某衔。形状下方上圆,刻有云尖,重达六七两。

清代宫禁较明代严格了许多,太监都有腰牌。腰牌多是木制,上面有火印,出入宫禁以此为凭,而且还需烦琐的手续。

太监的闲暇娱乐

据史料记载,清宫太监当半天差,歇一天半,他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空余时间多,又无家室之累,游戏娱乐便不可少。见于历史记载的宫廷游乐项目很多,如角抵、蹴鞠、投壶、射猎、博弈、棋类、游观、钓鱼、鼎力、拔河、斗鸡、斗促织等。这些游乐项目中角抵、蹴鞠、射猎等规模较大,通常凭皇帝的喜好,主角也是皇帝,但也不可能离开太监。而其他如斗鸡、斗蟋蟀、钓鱼、博弈、行棋之类,规模可大可小,玩儿起来也方便,因此深得太监欢迎。

尽管也有一些博学多才的太监名垂青史,但总体上看,爱好读书、安贫乐道的还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宦官游乐成性,尤其是喜聚好赌。因而在宫廷娱乐中,虽说棋类与博弈都是很受欢迎的,但下棋需要费神,博弈相比之下更具有消遣性、刺激性,更能调动玩者的情绪,而且博弈的玩法很多,也比较容易翻出许多新花样。博常常在酒宴上进行,称为饮博。

第一章 古代太监概述 - 图10清代端康皇太后(光绪皇帝的瑾妃)与众太监

清代宫廷虽说对宦官管理严格,但只要他们误不了站班当差,喝酒、赌钱倒也不禁,因而像景仁宫后院司房殿内的赌局便天天摆着,一玩就是通宵。小太监们打牌时嗓门大、赌注小,首领太监们打起牌来却是赌注大、嗓门小,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摸牌,到了半夜厨房还孝敬馄饨、小吃之类,夏天则有冰镇西瓜、果子露、酸梅汤。小太监一夜输几十枚铜子就心痛得不行,首领太监们腰包鼓,手风背时一夜输百八十块大洋也眉头不皱。赌钱是清宫太监们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清末太监孙耀庭回忆说:“太监们除了吃、喝和抽大烟以外,只有以赌钱自娱。”

明清时代的宫廷中还盛行斗蟋蟀和斗鸡,而一些有钱有势的宦官则开斗鸡场,借以敛财。清代末帝溥仪喜欢狗,于是宫里养狗成风。溥仪名下的足有一百多只,地位较高的太监几乎人人弄两三只狗玩耍,好似不牵哈巴狗就显不出身份。

太监们大多有女性心态,喜爱花草,爱好打扮。轻闲无事之时,他们常常赏花听曲,有时把花插在头上,作为装饰。即便是太监中的丑类如魏忠贤者,也爱戴花,夏天发簪上常戴茉莉花等。明代宫中的宦官还经常从宫外购进奇花异草,种在皇帝经过的御道两旁,一方面自我欣赏,另一方面也借以邀宠。

清代宫廷中吸旱烟、水烟盛行,清末更有人在宫中开起了鸦片烟馆。按宫中禁律,太监收藏烟具即从重治罪;吸食鸦片者,定为绞监候,家属发往新疆给官兵为奴。禁律虽严,但不能杜绝,吸食鸦片仍相当普遍。

太监的命运与结局

在几千年的太监历史上,能够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是少数;恃宠弄权、败国蠹政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前者自然是彪炳史册、名垂千古了;那些作恶多端的权宦,大多数不得善终,或遭罢黜,或落得身首异处、遗臭万年的结局。其余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太监,晚年出宫后,举目无亲,只能凄凉、悲惨地度过余生。他们出身贫贱,幼年遭阉割,绝门无后;入宫之后,不但生活清苦,劳役繁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稍有差错,不是遭杖苔枷锁、关押刑罚,就是被赶出宫门,甚至杀头灭门。

许多宦官感到前途渺茫,因而逃亡、自杀者并不罕见,但更多的人则是在宫中默默服役,苦熬岁月。王翱的一首《咏笼雀》道出了久困宫墙之内的宦官的凄寂悲凉之情:

曾入皇家大网罗,樊笼久困奈愁何。

徒于禁苑随花柳,无复郊原伴黍禾。

秋暮每惊归梦远,春深空送好音多。

圣恩未遂衔环报,羽翮年来渐折磨。

这些太监终身服役,一直到年老体衰干不动为止。他们入宫多年,大多与家人失去联系,自己又无儿无女,如果再没攒下点钱,其晚景之凄凉孤独是可以想见的。

关于太监晚年生活的记载,其他朝代不多见,清代的史料稍多些。按清初规定,太监退休、病休为民者,一般要回原籍居住,由地方官府发给印票,才能住下来。他们住下后,备受世人歧视,亲友都不与之来往。人们往往对之指指点点,家人也以为羞,甚至不愿收留他们,死后也不能埋入祖坟。这些人有家难归,有亲难认,再加上没什么钱,晚景实在堪怜!有的人立脚不住,又跑回京城谋生路,有的流落为盗为丐,甚至有的沦为男妓。鉴于上述情况,雍正四年(1726年),皇帝下令对出宫为民的太监放宽禁例,允许他们留京居住。

太监们一辈子只知侍候人,没有什么技艺,出宫时又多久病或年老,干不得力气活,即便允许他们留京居住,又到哪里去安身呢!太监们还有最后一条路,叫跨街,即老、衰的太监都放到外八处去,这里差事轻闲,通常没什么事干。因而,太监年老生病后,可通过总管安排到某处跨街去,领一份粮米,不至于饿死。更有许多太监托身于寺庙、道观,据记载,北京城郊在清代有这样供太监寄身的庙、观达20余所。

太监的养老义会

明清时期,因年老退出宫廷的宦官,或无家可归,或有家难投,往往群居于京城附近的寺庙。他们或通过建立太监养老义会等方式,提前募集资金;或乘年富力强饶有积蓄时,为寺庙捐地捐款,待年老居庙后,相互照应,共度晚年,并为先逝者料理后事。乾隆年间,乾清宫都领侍刘钮、副领侍萧云鹏等91人曾成立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由入会宦官捐募了一部分银子,在北京南郊置地200多亩,并规定入会宦官需先交白银百两,三年后便可到养老义会所属的寺观养老,吃住不用再付钱,一直养至寿终。据晚清太监本人的回忆:“太监养老义会由明代至今,由来久矣。凡为太监者,无贵贱皆苦人,所以有养老义会之设。”北京附近之“旧都寺庙,多与太监有关系”。凡入会者,清末时规定须先交180块钱,三年后“准进庙食宿,死亡有棺,为做佛事,葬于公地,春秋祭扫,后死者送先死者,较亲族有过焉”(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后来,太监们还创办恩济慈善保骨会,救助穷困太监,保护太监公墓,对于失业太监生养之,死葬之。

太监或早与家人失去联系,或虽有家难投,死后也不许进入祖坟,那么,他们死后葬在何处呢?据记载,明代在紫禁城正北方、内城北安门附近设有安乐堂,年老有病者送到那里休养。若病故了就送到净乐堂去火化。堂边有东西二塔,塔有眢井,是贮存骨灰的地方。清代为解决太监丧葬,雍正皇帝曾于1734年下令修建太监坟墓茔地,并拨万余两白银为修建经费。茔地在今北京阜城门外八里庄往西二里处,面积4顷多,叫恩济庄太监公茔,御赐香火地百余亩。恩济庄公茔有庙有祠,共埋有太监2700多人。每年赏祭祀银400两,派有太监首领一名,看坟人4户。嘉庆年间,又在白石桥附近赏地一顷零九亩,让太监收取地租,“为永远料理众太监等恩济庄庙宇香火,并太监等茔地需用之费”。据说,到民国初年,庄内尚有松柏3000余棵,石碑500余块。另外,西直门外皂君庙、大觉寺、海淀一带也有太监茔地。

当然,也有些太监,晚年还算不错。他们利用在宫中服役攒下的钱,买房置地,娶妻收养子,以抚慰一辈子心灵上受到的创伤,落个善终。还有少数太监,经过几十年苦熬苦挣,攒下相当可观的钱财;或得宠于帝后,生活得比较风光,死后还能得到封赐,但这毕竟是极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