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西北地区古塔

西北地区一般指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陕西、甘肃两区三省之地。本节介绍新疆的吐鲁番苏公塔、高昌城塔婆式塔,宁夏的一百零八塔、海宝塔、承天寺塔、拜寺口双塔,陕西的大雁塔、小雁塔、积寺善导塔、玄奘墓塔、延安宝塔、法门寺塔。

第一节 新疆古塔

吐鲁番苏公塔

苏公塔,又有“额敏塔”之称,位于吐鲁番市东郊2千米处的木纳格村。建成于公元1777年,是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苏公塔是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次子苏来曼为了纪念其父亲的功绩,以及表达对清王朝的忠诚,自己出白银7000两建造而成的。苏公塔高44米,塔身上小下大,呈圆锥形。塔中心有一立柱,呈螺旋形向上形态,并逐渐内收直到塔顶,共有台阶72级。塔通体砖木结构,在不同的方向和高度,留有14个窗口,塔身外部有15种以上的几何图案,可谓精妙绝伦。苏公塔造型别具一格,庄严古朴,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是吐鲁番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第九章 西北地区古塔 - 图1苏公塔

整个建筑群由两大部分组成:古塔和清真寺。古塔是灰砖结构,是清代维吾尔建筑大师伊布拉欣所建,除了顶部窗棂外,基本不用什么木料。塔身浑圆,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塔基直径10米,塔身高40米,塔身中心是用灰砖砌起的一个粗实的圆柱。

维吾尔族优秀的建筑师们,通过塔体展示了维吾尔族优秀的建筑艺术风格。高达40余米的砖塔,自底到顶,都是一种灰黄的颜色,平淡的土砖应该会使人感到乏味、单调,但在聪明的维吾尔族建筑师们别具匠心的砌叠中却也变得不平凡,他们用一块块土砖砌成了十多种不同风格的几何图案,波浪、菱格、团花循环往复,变化无穷。立身塔下,抬头仰视,就仿佛置身在一幅复杂而变幻的装饰画前一样。

塔下的清真寺目前仍在使用,宽敞宏大。这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它有可容纳千人以上的礼拜大厅、穹形的拱顶、造型美观的马蹄形券顶、众多的壁龛、幽暗的布道小室,这些处处都显示着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和浓烈的宗教气息。这些建筑都是用阴干的麦秆和生土坯堆砌起来的。以阴干的生土坯砌墙盖顶,建屋造房,这在干燥少雨的吐鲁番地区也是十分普通并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方法。保存至今的交河、高昌故城,随处可见这种土坯建筑物。据说国内外的建筑专家,已经对这类生土建筑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公塔是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也是我国百座名塔中唯一一座伊斯兰风格的古塔,1985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昌故城塔婆式塔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东20多千米处。公元1世纪时,汉武帝派兵入西域,在这里屯兵。由于这里地势高,且经济繁荣昌盛,故名“高昌”。目前,全城西南部城墙尚完整,其余段口塌落,城中的建筑遗址废墟,到处都是。其中多数佛教寺院堂舍、殿座已成为残迹。在全城东南方向的遗址中,发现有土塔数处,其中有一座土塔,尚存下半部。从中可以看出塔的台基、基座的形象,从而可推知其为一座塔婆式塔(即喇嘛塔的前身)。

这座塔婆式塔的下半部由台基、基座组成。台基分为三层,第一层平面为方形,高20厘米;第二层也为方形,高15厘米;第三层为圆形,高12厘米。基座为十字折角式,每面有三个方形折角,周围总计有20个折角(折角式基座即塔婆式塔的基座,也是后来所建造的喇嘛塔的基座式样),折角基座的总高度约为60厘米。

第九章 西北地区古塔 - 图2高昌故城遗址

高昌故城基本上都用土做主要的建筑材料,即土工建筑。这些塔也都用土做建材,故名“土塔”。由于新疆地区雨水少,用土做建材,坚固耐久,非常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

在高昌故城内,主体建筑都是佛教寺院,完整的塔已不复存在。高昌城里的塔基本上都采用塔婆式塔样式。

这座塔婆式塔是唐代建造的,为喇嘛塔的前身,它填补了唐代塔婆式塔的空白。对于研究古塔发展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难得的。这对我们研究塔婆式塔(喇嘛塔)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

塔婆式塔

塔婆式塔即喇嘛塔的前身,这种塔出现的时间很早,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例如在天龙山、龙门、云岗之大石窟中已有这类塔的雏形,唐、辽都建造过这类塔,当时喇嘛教还未产生。到元代喇嘛教盛行,他们崇祀塔婆式塔,后来将这种塔改叫“喇嘛塔”。

大辽时代又出现塔婆式塔,例如房山云居寺北塔即楼阁式塔与塔婆式塔混合式的建筑,它是一种开创式的设计方法:下半部为楼阁式塔,上半部为塔婆式塔,合二为一。除此之外,在蓟州城内偏南的观音寺塔也是下半部为楼阁式塔,上半部为塔婆式塔,这也是一座辽代的塔。

塔婆式塔到元代为喇嘛教所崇拜,尊奉塔婆式塔为喇嘛塔。从元代以后均称作“喇嘛塔”,而且逐步地大量建造,引入中原,几乎遍及全国。元代喇嘛塔的代表作首推元代至元八年(1271)建造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它的外形十分高大。除此之外,北京护国寺东舍利塔、西舍利塔(还从塔内发现了数十座香泥小塔),少林寺塔林中的庆公塔、古岩禅师塔、月岩长老塔,都是元代的喇嘛塔。明代的喇嘛塔就更多了,它的代表作首推昆明官渡村坝西妙湛寺金刚宝座塔,为明代天顺年间建造。其他如河北邢台开元寺塔林的喇嘛塔。到了清代,喇嘛塔几乎遍及全国。元、明、清三代建造的喇嘛塔越来越多,现在全国各地所见到的喇嘛塔基本上都是明、清时代建造的。

第二节 宁夏古塔

银川一百零八塔

一百零八塔位于宁夏青铜峡市南20余千米处黄河西岸的峡口山东坡上,是由一百零八座覆钵塔组成的大型塔群。塔群依山势自上而下,按一、三、三、五、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的奇数排成12行,总计108座,形成总体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的数量而得名。此塔群属于喇嘛式实心砖塔,塔体外表涂有一层白灰。从第二行往下,塔身下部均有一个单层八角形须弥座。塔顶一般为宝珠式,塔的高度,除第一层较大,高3.5米外,其余的大约在2.5米左右。塔体形制,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行一座,形制较大,塔基呈方形,塔身为覆钵式,面东开有龛门;第二行至第四行,为八角形鼓腹尖锥状;第五行至第六行,塔身呈葫芦状;第七行至第十二行,塔身为宝瓶状。在我国的古塔建筑中,如此众多的塔体组合成群,不仅在宁夏,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一百零八塔平面布局利用一个山坡,斜面对着黄河急流。最上端为一座,按排向下分布,构成一个大的三角形,共计有一百零八座,排列十分整齐。最下部有基座,十分简洁,座上为一个半球体,它身上没有塔刹,没有铭文。从内到外全部用砖块与黄泥砌出,表面抹黄泥,外表再抹一薄层白灰,全部塔屹立在黄土高原上,色彩异常醒目。

这个塔群的年代从各方面的迹象来看,似是元代建造的。第一点根据:县志记述明清时期不建此塔,可以证明它是明代以前的塔。作者分析唐代时没有这样的塔,元代建造这个样的塔是可能的。第二点:北京护国寺两座喇嘛塔已倒塌,在其中出土的香泥小塔与一百零八塔的式样相同。另外在甘肃山丹县已毁的古塔中出土的香泥小塔数十个,也与一百零八塔的式样相同。北京护国寺香泥小塔与甘肃山丹出土的香泥小塔,全部为元代文物。那么间接证明,一百零八塔为元代所建。

第九章 西北地区古塔 - 图3一百零八塔

一百零八塔是元代所建的一处大型塔群,也是佛教遗迹,根据大藏经的记载,“一百零八”是佛教的术语。佛教尊崇的习惯。例如:“一百零八句”,这是《楞伽经》以大慧菩萨用一百零八句问一切大乘之法门,佛用一百零八句答之。其他如“一百零八结业”、“一百零八烦恼”、佛教建筑台阶一百零八阶,念经要念一百零八遍、敲钟要击一百零八声。那么建造佛塔也要建造一百零八个,因此才成为一百零八塔的塔群。

关于一百零八塔的形制,为什么建造这个式样?属于什么塔的范围?这又是一个大的问题。一百零八塔的式样,只有基座,而没有塔身,又没有塔刹,用一个大圆球,这种式样的塔应当归属于无缝塔中,也就是说它属于“中国窣堵坡式塔”的范围。在元代有这样一座塔群,就建筑史来看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当时建塔,也可能是全部建造的喇嘛塔,也许塔脖及塔脖子以上全部毁掉了?

银川海宝塔

海宝塔,俗称“北塔”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郊海宝塔寺内。经十六国夏国赫连勃勃重修,康熙、乾隆年间,因地震破坏,也重修过。

第九章 西北地区古塔 - 图4海宝塔

海宝塔属于仿楼阁式砖塔,连同塔基共十一层。塔的四角和出轩部分的顶角向上延伸成十二条棱线,束向塔顶的方形刹座;刹座上是一个用绿色琉璃砖砌成的形体庞大的桃形四角攒尖刹顶,虽无相轮、华盖、宝珠之类的装饰,却甚为壮观,此种造型的佛塔,实属罕见。

海宝塔始建年代不详。明、清两代志书言其“盖汉、晋间物”。海宝塔自古以来是宁夏有名的佛教寺院,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各地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地来寺烧香拜佛,这时不仅能观赏凤凰城的名胜古迹,领略民族风情,还能品尝塞上的瓜果和银川的风味小吃,别有一番情趣。塔的平面呈方形,外形棱角分明,层次丰富,为我国佛塔中所仅见。海宝塔挺拔俊俏,明、清时期,被列为宁夏八景之一,称“古塔凌霄”。登上塔顶,极目远眺,塞上江南美景尽收眼底。

知识链接

海宝塔的传说

当地民间传说,以前银川北面有一个臭气冲天的烂碱湖,里面住着一条独眼龙。它闭眼打盹儿的时候,人们还能过一点安宁日子,等它一打呵欠伸懒腰时,就会臭水翻滚,雷声阵阵,逼得人们四处逃荒。有一年,这条恶龙又伸懒腰打呵欠,还翻开了身子。正当大难快要降临时,突然一道红光闪过,待红光散尽后,人们发现一座宝塔压在了恶龙的眼上——这就是海宝塔。此后,恶龙再也没有折腾过。

银川承天寺塔

第九章 西北地区古塔 - 图5承天寺塔

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西南角的承天寺内,又有“西塔”之称。始建于西夏毅宗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它与凉州的护国寺、甘州的卧佛寺,同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寺院,反映了西夏民族对佛教的信仰。

明代初年,承天寺已经损毁,唯独只剩“孤塔一座”。乾隆三年(1738年)的强烈地震又使塔身受到严重损坏。现在的塔是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的。

承天寺塔虽非原建,但仍保留了西夏原塔的基本造型。塔总高64.5米,共11层,为砖砌楼阁式塔。平面呈正八边形,楼梯设于塔中心。内部是“一”字通道式空间,每层交错有致,奇数层为东西向,偶数层为南北向,顶层为“十”字形空间。塔的外形简洁明快,没有辽、宋古塔复杂华丽的砖雕斗拱和佛像雕饰。

第三节 陕西古塔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第九章 西北地区古塔 - 图6陕西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用于存放高僧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像和佛经。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改建时添为10层,现存7层,高64米。从第一层往上逐层内收,形如方锥体,非常稳固。塔内设木梯楼板,可以逐层上登,远眺四方。大雁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既是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

大雁塔由于屡遭人为破坏,加之自身结构等问题,在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上世纪60年代,大雁塔周边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承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面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降,加速了古塔倾斜下沉。到1985年已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达1010.5毫米,平均每年倾斜1毫米。后经有关部门长达20多年的综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2005年倾斜量为1001.9毫米。至2011年,大雁塔更停止倾斜,平均每年“回位”1毫米。

西安小雁塔

小雁塔,又有“荐福寺塔”之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南侧的荐福寺北端。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是为了保存佛教大师义净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而修建。

小雁塔与大雁塔相距3千米,东西相对,如同昆仲。小雁塔和大雁塔齐名,也是西安的重要标志。因为相比大雁塔较小,建造时间也较晚,所以叫做“小雁塔”。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但它仍保存着唐塔的原貌。从古建筑的角度看,它比大雁塔更具有研究价值。

第九章 西北地区古塔 - 图7西安小雁塔

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塔,初建成时为15级,高约46米。后由于多次地震,导致塔身受损,如今只存有13级,高约43.3米。塔下为方形基座,塔身第一层特别高大,边长为11.83米。每层南北辟门,以青石砌成其门框,门楣上用线刻法,刻有花纹图案,如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其刻工精巧细致,线条匀称流畅,集中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底层壁面简洁,末尾放有倚柱、阑额、斗拱等。第一层塔身上的各层檐子之间距离较小,只有南北辟小窗,以供采光通风。所出密檐均以叠涩方法挑出,下面出菱角牙子,菱角牙子上叠出层层略微加大的挑砖十五层,使塔檐的弧线呈现向内曲的趋势。这是唐代密檐塔的特点。塔的外形逐层收缩,五层以下收缩甚小,自六层以上的塔身外形急剧收缩,使塔的上部呈现自然流畅的外轮廓线。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塔室呈方形,设有木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但塔内空间小,光线差,不便向外眺望。

小雁塔的造型和结构都堪称早期密檐塔的代表作品。整座塔玲珑秀气,别具风采。它经受住了地震和战争的摧残,虽已破裂,但却没有坍塌。为拯救这一历史文物,国家拨款维修,于1965年修缮告竣,而且也实施了一些加固措施,即在二、五、七、九、十一层各置一圈钢箍,在塔顶增加了防水设施,并安装了避雷针,但仍没有恢复到早期15层的原貌,也许这样更显其历史的悠久。现在已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文物陈列室,成为人们乐于游览观光的好去处。该塔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链接

大小雁塔的命名

关于大雁塔的命名历代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源于玄奘西域取经的故事:玄奘当年去西土取经,在西域葫芦滩上迷了路,走了四五天也没寻到出路。危急之中,他双手合十,开始念经祈祷,刚念三遍,空中传来雁声,飞来一大一小两只斑头大雁,将他带出了葫芦滩。后来玄奘为报答那两只大雁,倡议修建了大小两座雁塔。

另一种说法是源于佛祖修行的故事: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修行时,在一座古庙中被洪水所困,连续十日没有吃喝。洪水退后,空中飞来一群大雁,佛祖心想:“如果天上的大雁能自己掉下来就好了。”这时空中果然落下几只大雁。佛祖转念一想:“平白无故地大雁怎么会自己掉下来呢?这一定是在试探自己。”于是佛祖便隆重地埋葬了大雁,并在埋葬大雁的地方修了一座塔,称为“雁塔”。各地的雁塔都是为纪念佛祖修行中“十日断粮,不动邪念”的诚心而建的。

长安香积寺善导塔

香积寺善导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贑蟚两河交汇处的香积村香积寺内。香积寺为唐代著名的古刹,始建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年),是佛教净土的门徒为了纪念第二代祖师善导而修建的。香积寺依山傍水,昔日殿宇雄伟,气势磅礴,古塔高耸,香烟缭绕,古木参天。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香积寺》予以赞美:“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第九章 西北地区古塔 - 图8西安香积寺善导大师塔

善导塔,平面呈方形,底层边长9.5米,顶层不足4米,外轮廓呈方尖锥体,是唐塔中罕见的方塔。塔为仿木结构密檐式,砖砌十三层,历经风雨侵蚀已经残破,如今存有十一层,高33米。底层较高,以上各层逐级递减,但密檐之间的距离比一般密檐塔大,边宽也由下至上递减,每层各面都有四根砖砌凸起的方形倚柱将每面划分为三间,其中间为券门,两侧为假窗,底层东、西、北三面各有券行龛一个,南面辟门,塔身用赤色描绘柱枋、斗拱和窗棂的结构。塔门上题有“涅槃盛世”四个大字,这是在清乾隆年间重修寺庙时刻上去的。塔内中空到底,室内呈方形,每层用木楼板隔开。1979年至1980年,对善导塔的基台座、塔身、塔檐加固维修,并增设有塔内楼梯,可以沿梯而上,直登至塔顶,从每层每面的一孔券门窗向外眺望,近看平畴万顷,良田阡陌;远望终南山奇峰巨石,飘渺云烟,十分壮丽。

知识链接

光明和尚

善导(613-680年),也称“光明和尚”,自幼出家,是佛教净土宗创始人之一。他在光明寺期间,大力宣传净土信仰。相传曾著有《弥陀经》10万卷,画净土变相300壁,长安僧俗对他十分尊崇,他门下信徒较多,在他圆寂后,门徒便为他建塔以示纪念。净土宗教义于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后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尊崇善导为高祖。

延安宝塔

延安宝塔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侧延河岸边嘉岭山的土山上。前临延河,气势雄伟。因其塔建于山顶,所以土山也叫做“宝塔山”,塔也跟着称之为“宝塔”。塔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代曾经多次予以修葺,所以现在塔的外檐几乎全为清塔风格。塔地处东山战略要地,周围无庙,可用于军事防御。

塔呈平面八角形,九层砖砌,高44米,为楼阁式。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开有南、北两门,门额刻有“俯视红尘”和“高超碧落”八个大字,用以描述此塔的雄伟英姿。塔身顶部以砖砌叠涩挑出短檐。从第二层往上的每层塔身都交错分布着通光的券形窗孔,但窗孔没有统一,且不具规则。塔顶为八角攒尖式,塔刹已经损毁。塔内有盘升蹬道,可以凭此登塔俯瞰全城美景。塔旁有一口明崇祯元年(1628年)铸造的铜钟,高1.5米,直径为1.06米,上部绘有佛教莲花纹饰,下部绘有道教的八卦纹饰,这在当时是用来报时、报警的。

第九章 西北地区古塔 - 图9宝塔山宝塔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7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就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延安宝塔也就成为了革命圣地的象征。

知识链接

甘肃敦煌白马塔

白马塔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古城南部的党河乡红星村内,建于公元386年,相传是为了纪念北凉时期的高僧鸠摩罗什在东传佛教期间,路经敦煌城时死去的白马而修建的。白马塔共9层,高12米,直径约为7米。该塔为土坯垒砌,中间有一立柱,外壁以草泥、石灰涂抹。

第一层呈八角形,是用条砖包砌的,每角面宽3米;

第二层到第四层为火折角重叠形;

第五层下有环绕一周的乳钉,上有仰莲花瓣;

第六层为覆钵形塔身;

第七层为相轮形;

第八层为六角形的坡刹盘,每角挂风铃一只;

第九层为连珠式塔尖。

在第二层上有两块镌石、一块镌木,石上刻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采等重修”字样;木上写有“民国二十三年八月拔贡朱文镇、吕钟等修”字样。这足以证明此塔已经历过多次修缮,现存的白塔具有明代喇嘛塔的风格。据记载,白马塔于1930年还出土过一座0.9米的黑石造像塔,上面刻有《金刚经》,但不久便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如今,白马塔四周绿树葱葱,青瓦幽舍,微风吹来,铎铃声声,悦耳动听,实为敦煌一大盛景。

扶风法门寺塔

法门寺塔坐落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千米的崇正镇。法门寺历史悠久,是隋唐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始建于东汉,起初命名为“阿育王寺”。阿育王是古天竺的国王,笃信佛法,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古塔84000座,而扶风法门寺塔只是其中之一。因其塔而修其寺,寺和塔多次经过兴建和废弃,到公元625年才叫做“法门寺”,塔也随之改名为“法门寺塔”。

第九章 西北地区古塔 - 图10西安法门寺塔

法门寺是我国境内珍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十九座寺庙之一,佛骨藏于塔下地宫。唐代帝王崇尚佛法,曾先后在此举行迎送佛骨法会达七次之多,还将埋藏在塔下地宫的佛骨迎入宫中供世人瞻仰,然后送回地宫封供。据记载,法门寺塔原本是四层木塔,下有地宫,除了藏有佛骨之外,还有唐皇室供奉的大量金银珠宝、法器、锦缎衣饰等。公元1569年,关中发生大地震,法门寺塔在地震中坍塌。明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赐银数万两重建此塔,历时30年得以竣工。新建的塔为砖砌楼阁式,平面八角十三层,高60余米。第一层塔身有八面,南面开塔门,上有石匾,其书“真身宝塔”四个大字。除了南面以外,其他三面也有石匾。东为“浮图耀日”,北为“美阳重镇”,西为“舍利飞霞”。其余四面为八卦,以记方位。塔身的第一层檐下,用砖刻制出垂爪柱、帐幔和斗拱、椽子等构件。从第二层到第八层,檐下均刻出额枋、斗拱,以叠涩出檐。八层以上各层仅作叠涩出檐,而无斗拱和其他构件,可能是后代重修改建的。第十三层已损毁,做成了八角形圆盖。塔刹为铜覆钵、宝珠。塔的第二层到第十二层共有88个佛像龛,每龛都放置有1~3尊铜佛或菩萨造像,共计104尊,大的佛像形如真人,小的只有0.2米左右。塔上的造像庄严肃穆,铸造技术精湛别致。这些造像组成了一座佛教艺术的珍贵宝库。

参考书目

1.谢宇主编.建筑科普馆:传承久远的古塔建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2

2.刘祚臣著.中国史话:古塔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金东瑞著.中国古塔: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4.李德喜,谢辉编著.湖北古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王川著.塔:王者之居.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1

6.张驭寰著.传世浮屠——中国古塔集萃.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7.吴宜先著.中国塔文化与九江古塔.南京:长江出版社.2008

8.王小兰主编.建筑文化解读丛书——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徐华铛编著.中国古塔造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10.赵克礼著.陕西古塔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包泉万著.古塔的故事大地人文看点丛书.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12.孙建华编著.漫步古塔名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3.江建民,侯伟著.北京的古塔.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4.乔吉,马永真主编.内蒙古古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15.陈泽泓著.中国古塔走笔.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