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漆器是一种用生漆涂敷在器物胎体表面作为保护膜制成的工艺品或生活用品。表面被涂过漆的胎体经过反复多次的髹涂后,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多样的装饰使器物色泽华丽。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第一节 认识漆器

什么是漆器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1漆器

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器物表面的器具。事实上,漆只是从漆树上割取出来的一种呈灰乳色的涂料,不能单独成器,只有将它刷涂在某种器物之上才能称之为“漆器”。漆只是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材料而已。未经涂过的器物俗称胎骨,胎骨可以是木材,也可以是竹器、皮革和陶瓷等。中国是最早用漆的国家,漆器工艺是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中国古代用漆涂物并以纹饰谓之为“髹饰”,明代黄成著录的《髹饰录》就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有关中国古代漆工艺方面的专著。王世襄先生曾在《髹饰录解说》中对“髹饰”二字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即用漆漆东西的意思。“髹”,音休,本,今通作髤,或作髹。“髹饰”两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巾车》:“驼车、藿蔽,然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2髹饰。”颜师古注:“以漆漆物谓之髹。”“饰”有纹饰之意。而“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3”同“幦”,为古代车前覆盖物,常为漆布。《广韵·锡韵》:“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4”,同。“幦”《说文·巾部》:“幦,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5布也。从巾,辟声。《周礼》‘駹车大幦。’”所以古人一般言漆工、漆器常用髹饰二字代替。

漆器的特征

漆器具有色泽明亮、光彩夺目、防腐、耐酸和耐碱等特性,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因为漆液髹涂在器物表面干燥后,非常牢固耐用,能耐酸、耐热和防腐,一经加工还能发出美丽的光泽,如饰以纹饰,则更加美丽。经过髹涂的木器,就是埋藏在水土中,也不易受到腐蚀,因为具有这些良好而独特的性能,我们祖先很早就发现了它并利用它来髹涂器物,可以说漆器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又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迄今仍是广大人民生活中最喜爱的重要器具。我国漆器的主要产地有福建、四川、北京和江苏。上海、山西、贵州、江西、广东和甘肃等省、市亦有制作。

知识链接

我国最早的漆器与漆木家具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远古的先民们很早就掌握了漆器性能,用于髹饰器物和建筑物,起到装饰和防腐作用。从考古发现看,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第三层出土一件瓜棱状敛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层的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显光泽,经鉴定是生漆,这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件漆器。年代相近的马家滨文化墓葬,也曾发现过表面漆有黑红两色的木器。这时期生漆资源的运用、漆制日用器皿的出现为我国古代木质髹漆家具的出现,提供了保护和装饰的手段,同时也为漆木家具的制作提供了条件。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也为家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属于山西龙山文化类型,在该遗存中,考古发掘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木器家具,有案、俎、几、匣等。襄汾陶寺这批木质家具,于尧舜夏时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木器家具。《韩非子·十过》曾经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子,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将席颇缘,觞酌有彩而樽俎有饰。”陶寺大批彩绘木器的出土,证实了尧舜夏时期,舜作黑漆食器,禹作内髹红漆、外髹黑漆的祭器以及制作木器和木器家具的传说。

这些木器家具虽然在地下埋藏了4000多年,木器严重残损,但是考古工作者还是依靠残存的彩绘颜料层得以剔剥出原来的形状,使得这批木质家具重见天日。这批家具中形状比较完整。有一件彩绘木案,该案为长方形,案足为“冖”形,长120厘米、宽18厘米左右。在案面四足、案足外侧涂绘。案面在红彩地上,用白彩绘出宽3~5厘米边框式图案。还有一俎为长方形,四足,体形很小,其上还置石刀和兽骨,很可能是明器,即给死人做的东西,称为“鬼器”,是死者带到幽都阴世去的器物。因人肉体已死,仅存魂魄,故此器不必实用,聊表尊心而已。而木案可能为实用器,实用器为“人器”,是阳世之人祭祀死者之器。这些反映了前民们对生与死、阳与阴两个世界的不同认识。这批木家具是用木板经斫削成器。木案、木俎等木器家具的结构和造型,为后世的同类家具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漆器的分类

一色漆器

一色漆器是宋代的主要漆器品种,指的是器物通体髹一种颜色的漆器。有的表里异色,或表里同色、底足异色,也归为一色漆。由于一色漆器没有任何装饰和花纹,质朴无华,又称其为“光素漆”。从大量考古发现可知,宋代一色漆器出土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器物用途范围大,制作地点多。

宋代的一色漆器以黑色为主,兼有红色、褐色、赭色和黄色等。器形有饮食用具中的盘、碗、碟、盒、钵、罐、勺、盆、渣斗等,茶具中的盏托,梳妆用具中的奁、粉盒、梳子,文具中的笔筒、镇纸、画轴,家具中的几,还有瓶、棒、剑等。花瓣形碗、盘以及各种造型的盒子是这个时期的流行器形。碗、盘大都与同时期的瓷器造型相同。

在制作工艺上,宋代一色漆器多以薄木胎制成,特别是采用了五代就已定格的圈叠法。圈叠法是用木片裁成条再弯曲成圈,烘干定型后,一圈圈累叠、胶黏成形,经打磨后再上灰髹漆。使用圈叠法制作的漆器不易变形,是漆工艺制作的一大进步。

在宋代一色漆器上,多有铭文。由此可知,其制作地点主要有温州、杭州、襄阳、苏州、江宁府、常州、湖州、四明等。它们证明了宋代漆器制作中心已南移,并主要在江浙一带。漆器有铭文始于战国,那时已写有工匠的姓名、数字等。秦代漆器的铭文已经很丰富。到汉代又发现纪年铭文。到了晋代,朝廷规定凡作漆器出售的,必须用朱色写明作者姓名、制作年月。据《太平御览》卷七五六“器物”部记载:“晋令日欲作漆器物卖者,各先移主吏者名,乃得作。皆当淳漆,著布骨,器成以朱题年月姓名。”到了宋代,漆器铭文更为普遍。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6老漆器笔筒

描金堆漆

描金是指用金粉调和,直接绘在漆器表面上的工艺。现珍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瑞安慧光塔内出土的三件经函,除了采用单纯描金工艺,还在四壁周围及转角处采用了堆漆工艺。此外,苏州瑞光寺塔出土舍利宝幢的须弥座也使用了堆漆做法。正如王世襄在《髹饰录解说》中所说:“浙江瑞安县慧光塔发现的经函和舍利函,是宋代识文的实例……它不是用漆写起,而是用灰堆起……不是文质异色,而是花纹及地子一律是紫色。”从出土的描金堆漆实物分析,该物为浙江温州所产,并在北宋时期比较流行。

戗金漆器

明末杨明为《髹饰录》作注曰:“余见宋元之诸器,稀有重漆划花者,戗迹露金胎或银胎,文图灿烂分明也。戗金、银之制,盖源于此矣。”他认为宋代已有戗金漆器。过去由于文献著录宋代戗金工艺的很少,加上元代陶宗仪《辍耕录》、明初曹昭《格古要论》等都描述了元代的戗金漆器,所以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戗金工艺始于元代。不过,据漆器研究专家王世襄考证,西汉时期已有戗金漆器了。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7江苏江阴夏港南宋黑漆戗金酣睡江舟图长方形盒

所谓戗金是在朱色或黑色漆地上,用针尖或刀锋镂刻出纤细花纹,花纹内填漆,然后将金箔或银箔粘贴上去,经过打磨处理,形成金色或银色的花纹。江苏武进出土的南宋戗金漆器,为人们认识宋代戗金漆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戗金仕女图奁、出游图长方盒、柳塘图长方盒,技艺之娴熟,刻画之精细,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是宋代戗金漆器的代表作,也代表了宋代漆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尤其是这三件作品都有铭文,注明了制作时间、地点和工匠姓名,也证明了宋代戗金漆器的主要制作地在浙江温州。无独有偶,1991年,在江苏江阴夏港一座宋墓又出土了一件黑漆戗金酣睡江舟图长方形盒。它与武进出土的戗金出游图长方盒似乎是姊妹篇,在画面构图或人物衣着等方面都像是表现同一地点、同一人物、同一题材。

宋代戗金漆器已在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一,在画面构图上疏密有致,突出所要表现的主题。江苏武进、夏港出土的戗金漆盒的立墙上所装饰的花卉画面留有大量的空白处。这种表现形式既没有空泛之感,又有别于元代戗金漆器所流行的通体刻画。其二,在戗金工艺上采用细钩纤皴技法,物象细钩之间一一划刷丝。用较粗的线条表现物象的轮廓,用细线、细点表现物象的细部和层次,具有写实风格。其三,在艺术效果方面,无论是表现人物,还是表现花卉,已达到戗划与绘画浑然一体的效果。

雕漆漆器

宋代漆器发展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雕漆的兴起。虽然文献记载唐代已有雕漆工艺,但至今人们都没有看到确切的实物。宋代的雕漆实物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作品。有关宋代雕漆,历朝历代都有很多著录。例如,明王佐增补《格古要论》载:“宋朝内府中多金银作素者。”明张应文《清秘藏》曰:“宋人雕红漆器,多以金银为胎,妙在雕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坚厚而无敲裂痕。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俨然若图画,为绝佳耳。”明黄成《髹饰录》载:“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谢堃《金玉琐碎》曰:“宋人有雕漆盘盒等物,刀入三层,书画极工。竟有黄金为胎者,盖大内物也。民间有银胎、灰胎,亦无不精妙。”

雕漆是在已经制作完成的木胎上层层髹漆,等到达到一定厚度时再按所需图案雕刻出花纹,浮雕的层次以及主题立马凸显出来。因所雕漆色的不同,雕漆又分为剔红、剔黄、剔彩、剔绿、剔黑、剔犀等若干品种。雕漆的出现尽管比较晚,不过却后来居上,成为唐以后漆器的主要品种。宋代雕漆目前只见有剔黑、剔红和剔犀三种。

剔者,雕也。剔黑,即雕黑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件宋代剔黑作品,然而数件传世宋代剔黑漆器却被日本所收藏。较为典型的是日本文化厅收藏的一件珍贵的宋代剔黑婴戏图盘。这件剔黑婴戏图盘高4.5厘米,直径31.2厘米,圆形,内外髹黑漆,雕刻了十名天真烂漫的儿童在庭院中嬉戏的画面。它与宋朝遗民许子元在公元1279年带去日本的醉翁亭图剔黑盘相比,刀法类似,均为南宋时的雕漆。日本德川美术馆出版的《唐物漆器》中有两件剔黑花鸟纹长方盘。

剔红,也就是雕红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剔红桂花圆盒,被有的学者定为南宋时期的作品。该作品的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研究。宋代剔红人物葵瓣式盘至今仍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该盘口径约50厘米左右,应是目前已发现的宋代雕漆中最大的一件。古代文献中也有宋代剔红漆器的记载。例如,明人陈继儒《泥古录》中记载了宋代剔红桂花香盒。

剔犀,剔犀的由来是因为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各种颜色的漆层,和犀牛角横断面的肌理效果非常类似,所以得名剔犀。剔犀的效果不仅流转自如,而且比纯色雕漆更富有变化。剔犀与剔红相比,色彩更加丰富,而题材较为单一古朴。它的雕刻线条认简练、流畅的“云纹”为主。所以山西又叫“云雕”,日本则叫“屈轮”。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的云纹剔犀盘和安徽省博物馆署名:张成造,后如意纹剔犀盒就属于这一时期作品。

罩漆漆器

罩漆是在漆器完工后,在表面再罩一层透明漆。因罩漆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名称,主要有罩朱漆、罩黄漆、罩金漆、洒金等几种。

《髹饰录》描饰门中有一种描金罩漆,也应归入罩漆类。其做法是在黑、朱、黄等漆地上作描金花纹,花纹上用朱色或黑色勾纹理,最后再罩一层透明漆。罩了一层透明漆之后,透明漆下的底漆颜色比不罩漆时要深一些,漆器表面显得光亮润泽,花纹隐现,极为雅致。

罩金漆出现较晚,清代多用于帝后御用的宝座、屏风等。罩过的金漆在透明漆下透出金色的光彩,可以保护金色不退和不受磨损。如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金銮宝座就曾罩过金漆。

这个宝座原为明代嘉靖皇帝重修皇极殿时所制,康熙年间重修太和殿时将这个龙椅经过一番整修后继续使用,一直沿用到清末。金銮宝座距今已有450余年的历史,至今仍然金光灿灿,光艳如新,原因就在于这个宝座是经中国独特的罩漆工艺制成的。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8漆器上的精美雕刻

这个宝座材质名贵,加工细雕后,再用足金在胶水中研细,去胶晾干成粉末状,用丝绵拂到打好金胶的宝座上,成为“泥金”,最后罩漆。罩漆用油是桐油加漆合成的,具有透明度,干后呈现晶莹剔透的光泽,这样不仅可保护下面的色彩及漆层,还不会遮掩下面的色泽,因而历久弥新。

知识链接

我国的漆树

漆树,属于漆树科。漆树是落叶乔木,叶互生,叶呈羽状复叶,花整齐,萼由三裂至七裂,花瓣与萼的裂片互生,其数相同,雄蕊与花瓣同数,结果实,果实有一层蜡质,不易发芽。漆树的繁衍采取支根培植和果实籽繁殖。其树汁生漆,系树干、树枝的树皮下含蓄的。

漆树,在我国南北东西许多地方都生长,大部分是野生的,适于山区生长。中国的贵州、陕西,江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安徽等地都生长大量漆树。据调查,在北京地区,也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一些大大小小的野生漆树,不过经济价值不太大,没有什么培植和开采的前景。目前只有西南、中南地区还存在较大片的漆树基地,如陕西安康地区,贵州毕节地区及湖北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漆树的专业生产,有相当数量的漆农。

描漆漆器

描漆漆器包括描漆和描油两种。描漆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色漆来描绘花纹;描油又称描锦,是以桐油代漆调制出各种鲜艳的颜色后,再绘制出花纹。古代彩绘漆器有只用彩漆或只用彩油者,但更多的是二者兼用。

先秦时期,漆器均用彩漆。如战国彩绘描漆小屏风,长50厘米,高15厘米,宽12厘米。此屏风出土于江陵望山一座战国古墓中,长方框内由雕刻的动物组成图案,有鹿、凤、鸟、蛙等。动物雕刻形象生动,比例准确,技艺精湛。屏座由数条雕塑的蛇屈曲盘绕而成,极具神秘色彩。

此器描漆精致,屏座及框架以黑漆为地,施以红、绿、银灰等色,禽、兽也施以彩漆,绚丽夺目。

汉代漆器出现油彩后,其使用频率日渐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艳丽和丰富。

明清两代,漆器上油彩的使用相当普遍,有的漆器花纹几乎全部使用油彩。如清中期的描油莲蝶纹长方盒,高6.2厘米,长21.7厘米,宽18厘米,长方形,天盖地式,平盖面,底的四角有垂云足。盖面施红漆万字“卐”锦地,中心描油彩变形莲花一朵,四角以红、白、蓝等颜色绘出彩蝶各一只。盖壁描油彩漆万字“卐”锦纹地,上饰莲花纹。

描油即以油代漆在漆器上绘制花纹的技法。油与漆不同之处在于油可以调制任何颜色,便于描绘绚丽的图纹。而描漆却达不到这种效果,漆不能配制天蓝、雪白、桃红等颜色。描油工艺在清代漆器中使用较多,色彩也最为丰富。描油莲蝶纹长方盒即清代描油漆器之精品。

堆漆漆器

堆漆是把漆堆积起来的工艺,包括“识文”和“隐起”两种做法:所谓“识文”就是用漆灰或稠漆堆出高于漆面的花纹之后,不加雕琢;而加以雕琢的做法称为“隐起”。这两种漆器都是用堆漆的方法做出凸起的纹饰,再在堆漆的纹饰上加饰色漆。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出土的第二层套棺上的云纹轮廓线条明显凸起,即属堆漆。

唐代堆漆的例证是保存在日本的鉴真法师雕像,其五官及衣纹凸起部分均为漆灰堆塑。

宋代堆漆技法日臻成熟,如北宋描金堆漆舍利函,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舍利函是佛教器物,是盛放高僧火化后的尸骨的容器。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并开始产生影响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况空前。宋代,佛教又进一步发展,融入了更多的汉民族文化。此函底部有金字十一行,为施主姓名和地位,结尾处署“大宋庆历二年壬午岁十二月题记”,可知此器制于1042年1月。此函通体描金,堆漆而成菊花、神兽等,嵌以小珍珠,髹以棕色漆。中部四面用金笔绘出白描人物画各一幅:一幅是舍利瓶居中,神将侍卫、飞天环绕;一幅是神将侍立,乐器环绕,水云飘荡的礼乐图,两幅分别是梵天、帝释、侍女礼佛场面。

此函图案精致,工艺高超,运笔老练,布局疏密有致。

填漆漆器

填漆即填彩漆,做法是先在漆器上刻印花纹图案,然后在花纹内填入色漆,干后磨平,呈现出光滑平整的效果。如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填朱漆斑纹地戗金山水花卉纹长方盒,盒面为柳塘图,空地细钩密密麻麻的圆点纹,圆点内填红漆,是我国填漆技法的雏形。

此盒通高10.7厘米,长15.3厘米,宽8.1厘米,木胎,通体外髹朱漆,内髹黑漆。

从整体上看,这件长方盒以朱漆为底,与宋代流行的光素漆器并无区别,但由于采用了细钩填漆戗金的装饰手法,使这件长方盒图案轮廓分明,色泽艳丽清晰,显得极为典雅高贵。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9漆器大碗

明清两代,填漆技法相当娴熟,如清代乾隆年间的填漆戗金凤纹莲瓣式捧盒,填漆戗金工艺炉火纯青,兼用填、描两种方法,代表了乾隆时期漆器工艺的水平。

知识链接

什么是螺钿漆器

螺钿漆器是利用经过研磨、裁切的贝壳薄片当作镶嵌纹饰的漆器。属于中国传统漆器品种之一。

北宋时期,薄螺钿漆器才得以发展。所谓薄螺钿是通过精心选用夜光螺等优质贝壳,将其剥离、裁切成纤细的点、线、片后一点一点地嵌贴于漆器底上,有时还间以金、银的条、片、屑等,再经髹饰、推光制作而成,作品高贵大气,灿若虹霞,精致纤巧。

1955年,在河南洛阳唐墓中发现了代表性实物——人物花鸟纹镜。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苏汉臣在《秋庭婴戏图》中描绘了薄螺钿漆木家具坐墩(原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除此以外,周密也在《癸辛杂识·别集下》中记载了贾似道家中的螺钿漆器屏风,上面镶嵌着精细的人物故事画面。在元大都(今北京)遗址中发掘出广寒宫图薄螺钿黑漆盘残片,上面的楼阁树木等景物描写细致入微,而且运用了分裁壳色、随彩而施的技法,发挥了不同贝壳、不同色彩的特性。及至明朝,薄螺钿漆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加金箔、银箔、金屑、银屑等成为常见的技法,使薄螺钿漆器更加绚丽璀璨。江苏扬州的江千里成为明代当时最出名的螺钿漆器匠师。他的代表作云龙海水纹长方盒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江苏扬州漆器能手卢映之及其孙卢葵生对于多种髹饰技法较为擅长,尤其擅长使用厚螺钿技法而厚螺钿技法尤为所长,所嵌细片经过雕琢,高出漆面,有浮雕效果。约在清代晚期,薄螺钿技法面临失传的风险。20世纪,先后在江苏扬州、山西、安徽、上海等地获得恢复,并叫作点螺。

现在以稷山螺钿漆器和扬州螺钿漆器为主的螺钿漆器,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稷山螺钿漆器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制出在圆形器物上镶嵌大片螺钿的漆器,以仿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罐为代表的螺钿漆器在2010年参加了上海世博会。

第三节 漆器的神秘力量

尊贵的礼器

礼器是统治阶级用来祭祀祖先与上天,宴请宾客,赏赐功臣,歌功颂德的制品,那些制作精细、造型优美、纹饰绚丽的漆器和青铜器一样,原本就是日用生活器皿,不过统治阶级却把这些器皿根据礼乐制度的需要,赋予其神圣的意义。为这些目的制作而成的漆礼器,作为一个重要标志成为中国漆器文化发展的极高阶段。

漆器的礼仪地位和作用最早见于《韩非子·十过》:“……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实服。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子,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将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从“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能够看出,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末期,禹就使用漆器作为祭器,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和阶级的进一步分化,导致“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其后“周制于车,漆饰愈多焉……后王作祭器,尚之以著色涂金之文,雕镂玉珧之饰,所以增敬盛礼……”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10西周漆器

漆礼器的发现还见于处于奴隶社会的西周遗址中。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中首次发现了漆簋、漆孽、漆觚。因为这些漆器类作品在西周时期都作为礼器存在,所以,从出土的器类看,它们是和青铜礼器共同组成的一套完整的礼器,和青铜礼器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功用。在封建社会里,漆礼器一直占有一定的位置,一直延续到清代。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成组漆鼎、钟、盒、钫等,都是漆礼器,而且是西汉墓中常见的一组礼器。以后各朝各代,像是举行葬礼、斋醮祈祷、皇帝受禅、太子初拜等活动,在礼器中总是有漆器的存在。故宫收藏有明清时期成套的漆制八宝,即炉、瓶、盒及钵、杯、碗、盘、香斗等,都是当时宗法仪式醮坛所用的供器。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11云纹漆鼎

史料中并设有关于漆礼器在礼制活动中的使用规定与方法,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战国时期,楚国经过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这反映了维护奴隶制的一套旧礼教逐渐趋于灭亡,礼器的使用已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战国以前,青铜器是直接为礼乐制度服务的,是国家政权和个人社会等级典型的象征器物。如青铜鼎,《周礼》记载:“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不管是传世还是出土的鼎,都证明了这种制度的存在。从墓葬出土的情况看,随葬礼器在战国以前仅限于大中型楚墓,而从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看,小型墓葬中也有大量随葬陶礼器后存在。大中型墓葬随葬日常生活用器的数量居多,这表明了在人们的意识里礼器已经逐渐表明了它的统治地位。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虽然只是西汉长沙相车大侯利仓的配偶墓,但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多的惊人,特别是礼器。以鼎为例,按“竹简上的鼎数,有酐(即大)羹九鼎一套,白羹七鼎一套,漆鼎七件盛羹带匕六一套,绛(或封)羹三鼎一套,巾羹三鼎一套,苦羹二鼎一套。酐羹九鼎牛、羊、豕俱全,当是大牢九鼎;白羹七鼎以牛羹为首,当是大牢七鼎;七漆鼎所盛何羹不详,数既为七,亦当是大牢七鼎(此墓全部用鼎是九、七三牢,和陪鼎三套)。《仪礼·聘礼》所记诸侯接待异国宾卿时所用牢鼎,在致馆设飧时用九、七二牢。《聘礼》是诸侯相问之礼,往往礼加一等,所以,东周时期用九、七二牢是诸侯之礼……这种制度,本是诸侯之制。但河南辉县琉璃阁的第60号春秋墓,也用大牢九鼎两套和少牢五鼎一套。按之地望,这当然不可能是晋公墓……很可能是范子之墓(范子为六卿之一)。这表明春秋中晚期后,列国的一些上卿已僭礼,可用九、七二牢,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的鼎制事实上是沿用了以前的上卿之礼”。

西周时期用鼎制度就已经出现了,一直沿袭到战国末年。及至汉代初期这种鼎制是否继续存在,谁也无从知晓,直到发掘了此墓,知道它还是相当完整的存在着。但到汉武帝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只出土了铜鼎两件,诸侯王所用鼎制远远少于列侯之制,这是说不过去的。可知先秦的那套礼乐制度,大致在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至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期间,遭到极大破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富贵尊荣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常生活用品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中,逐渐取代了礼器的重要位置。

权力者的象征

漆器除了作为重要礼器外,在人们心目中还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以西汉为例,漆器被统治阶级当作重要的物件存在,价格不菲,《盐铁论·散不足》记载有“夫一文(纹)杯得铜杯十”,就是说一件画有花纹的漆杯可以换取十只铜杯。据出土的汉代漆器铭文,可知当时官营作坊中,漆器制作分工极为细致,有十几道工序。由于工序复杂,所费工时极多,所以《盐铁论·散不足》中才会有“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的感叹。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12汉朝的漆礼器

汉代时期,财富的多少与你所拥有的漆器数量有关,“漆器千件,邑推首富”。《史记·货殖列传》列举了当时“通邑大都”的富商巨贾们得以致富的商品,其中就有“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的记载,认为手中掌握了千件漆器,千桶漆者,其财富也相当于“千乘之家”(即和千户侯一样富有)。由此可以看出它是十分昂贵的。正是缘于此,统治阶级把漆器的多寡,作为地位、身份、尊卑、财富的象征,他们不仅生前享用,还在死后将其大量下葬,以彰显自己的财富雄厚。所以,在厚葬成风的汉代,上自皇帝,下至一些普通平民,随葬品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漆器。从出土情况看,仅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就出土漆器700余件;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漆器也多达700余件,其中包括殓葬用具。汉墓中出土漆器的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以及工艺之精巧,都是史无前例的。当时漆器作为一种时尚和高档用器,还只能为权贵、商贾享用,普通老百性所用寥寥无几。汉代一些小型墓葬出土的漆器数量不多,有的只有一两件,其尊卑的区别显而易见。

生活和陈设用器

漆器以生活用器所占比例最大,体现出极大的实用性,如食器、酒水器、盥洗器、承托器、盛放梳妆用器、娱乐用器、文房用器等,种类多样,数不胜数。还有陈设摆放的几案、座屏、挂屏、柜桌、椅凳以及明清多见的宝座、屏风等,所占比例也很大。

除此之外,一些兵器及挂放兵器、乐器的座、架等,也都是用漆来髹饰。可见漆饰与漆工艺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13陈设摆放漆器——椅子

重要的上贡品

古代中央政权敛财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贡赋制度,这种制度一直贯穿于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进贡的器物通常为土特产和珍异宝物等。所进贡品有朝贡品、年贡品,还有藩贡、邦国贡、外国贡等。清代时期进贡的物品种类更加繁多。如今,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珍藏着清代各地总督、巡抚、盐政、织造等向历朝皇帝、皇后等进献物品的进单和贡档,其中各地向朝廷进贡漆器的详细文献,是我们研究各地进献漆器及各地漆器生产状况的重要资料。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漆器中,就有很多属于当时各地的进贡物品。

除国内各地进贡之外,史料中还有外国贡漆和进贡漆器的记载。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使明朝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各国前来朝贡的使臣充斥朝廷,《明太宗实录》记录有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一年(1423年)间,安南(古称交趾,即今越南)的贡漆情况。《大清会典》记有康熙八年(1669年)琉球国进贡黑漆嵌螺钿的茶碗等物品。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黑漆嵌软螺钿盒,据盒上原贴纸签得知是17世纪时的琉球制品。外国贡漆和漆制品的情况,必然与漆器的贵重和中国统治者对漆器的爱好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知识链接

生漆的贮藏

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漆液,应及时收集盛入木桶内(不要放入金属晶盛器,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变色),并将质地坚密的纸(皮纸)紧贴在漆面上严密封盖住,中间不能让它有空隙的地方,不然就会使漆液发生绉皮硬化。因为生漆与空气接触即起化学变化,表面变赭色,逐渐变黑色,最后成为一层绉皮干固硬化,不能使用了。

漆液的成分及其干燥性

漆液成分,因各地区土壤、气候的不同,割漆时间的不同(伏天割的漆最好),漆树的树龄不同,树身、树枝割取的漆不同,漆的成分都有区别。

生漆系由漆酸(漆酚)、蛋白质淡气、胶质、水分构成。漆酸是其主要成分。其成分的比重一般为:漆酸68.61%,蛋白质淡气1.89%,胶质6.78%,水分22.72%。

其中所含蛋白质淡气是氧气与漆酸相结合的媒介物,如果把它除去,漆液就会失去自然干燥作用。

漆液的干燥法有两种:

1.天然干燥法:漆液的干燥,我国主要用天然干燥法,漆液髹涂在器物上以后,应即放入具有适宜的温湿度的环境内,不让风吹,避免尘埃飞落漆面,经过化学变化就会自然干燥,所需多少温湿度为宜,在下面谈到温湿度时另述之。

2.高温硬化法:漆液髹涂后,要使其在极短的时间内干燥,则采用高温硬化法。但这只限髹涂在金属胎骨的漆器,可以放入特置的烤箱,在温度摄氏度150、经过十余分钟,漆面就硬化干燥了,摄氏度250约五分钟就硬化干燥了,如温度加到250摄氏度以上,漆面就会呈现焦化无用,这种高温硬化法工序简单快捷,但不适宜用木胎或脱胎的漆器,其光泽不及天然干燥法好。

赏赐与馈赠的漆器

漆器不仅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帝,而且统治者还把它作为贵重物品赏赐给臣属或馈赠给外国使者。据文献记载,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521年),蠕蠕主阿那环归国,诏赐以赤漆、黑漆槊、朱漆弓箭、黑漆弓箭、赤漆椐、黑漆竹榼、朱画漆盘等。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同样曾以各种平脱漆器赏赐给节度使安禄山。明成祖朱棣、清高宗弘历也重视雕漆,都曾把雕漆器物馈赠给外国使者。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永乐皇帝先后三次赠日本国王及王妃雕漆礼品达186件之多;清乾隆皇帝祝寿时,经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赠送给英国国王的雕漆器物多达数十件。

药材用漆

漆还有药用价值。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漆条大明曰:“干漆入药,须捣碎炒熟。不尔损人肠胃。若是湿漆煎干更好。亦有烧存性者。”还可“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干漆,疗咳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肠,去虫杀虫。杀三虫,主女人经脉不通。治传尸劳,除风。削年深坚结之积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由此可以看出漆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14元代漆器——人物纹圆盘盖

总而言之,漆器的用途,历朝历代都不一样,从原始社会至汉代以前的漆器,主要用途为生活用器、殓葬用器以及兵器、乐器等,而作为陈设工艺品存在的漆器很少。魏晋南北朝至唐朝,青瓷业的兴起逐渐取代了漆器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地位,导致漆器转向工艺品方面发展。这一时期,漆器用于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作用已明显降低,大都作为陈设装饰品和工艺品存在。宋元时期,漆器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仅作为贵重的陈设观赏品,其生活用品的特点也十分突出。当时漆器在民间的使用范围极广,并已有漆行、漆铺等,把漆器作为商品大量出售。从目前发掘的实物看,宋代漆器大多为生活用器,像碗盘碟盒等类。元代漆器品种主要以装饰性与观赏性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

明清两代,漆器的使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礼仪用器、陈设装饰、生活用器还是兵器、乐器,范围极为广泛。除皇家御用的官办漆器工厂外,民间的漆器作坊也小有名气,所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和使用漆器。皇家用器包罗万象,从宝座、屏风、桌、凳、几、案,到生活用器如碗、盘、奁、盒等,再到礼仪用器、馈赠礼品等都有漆器的存在。除此以外,明清漆器的最大特点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其装饰性、观赏性较以前更加明显和突出,任何一件生活用器,都属于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的油漆

中国古代所用漆,是漆树分泌的一种汁液,经日晒脱水后,即成为可作涂料的熟漆。同时常在漆中加入桐油一类干性植物油。制作漆器时,以木、竹篾、麻布等为胎骨,然后以漆涂其外表,干燥后即可使用。也可在漆中调色,以便涂饰花纹,绘制图案。涂漆既可保护器物,经久耐用,又可使其美观。中国制造漆器的历史悠久。《韩非子·十过》载,虞舜以木作食器,“流漆墨其上”。已出土西周至战国的涂漆车辆、几案、盘、奁等器物。新疆鄯善洋海墓出土有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漆盘。罗布泊高台古墓出土有东汉圆形漆器盖,较上述漆盘精美。

第四节 独具特色的地方漆器

福州的脱胎漆器

福建以福州的脱胎漆器最为有名,人物、花鸟、鱼虫,无不造型丰富,轻巧坚牢,明艳秀丽,光彩照人。以乾隆时期制漆艺人沈绍安所制最为出色,他擅长塑造,用传统的夹纻技法创制出新奇别致的脱胎漆器。据《闽侯县志》载:“沈绍安漆器创自乾隆年间,绍安字仲康,始得密传,研究漆术,创造脱胎器具,工艺精致。”其孙沈雨田生于嘉庆年间,亦为制脱胎器名匠。沈氏所制漆器的漆地与一般单色漆地不同,他是用金箔或银箔粉末调漆,制成淡黄色或白色漆,然后再与其他色漆融合为一,出现一种精光内蕴的漆地,并且调配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漆色,如珊瑚红、松黄、橘黄、苹果绿、松绿等。因此,福建漆器均有色漆纯正、鲜艳绚丽的特点。传世的福建漆器主要为彩木器和脱胎器,造型新颖奇特,有取材以自然植物如荷叶、竹节、桃实等制成的瓶、盘;有仅作陈设的观赏品如渔家乐、提篮观音、佛手以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均生动逼真,贴切真实。也有传统的梅瓶、长颈瓶、笔筒、杯、盒等。多以花卉、鸟禽作装饰纹样,脱胎器多以形制和漆色取胜,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部分福建漆器,其中有具款的沈绍安、沈正镐的作品。如木胎描金彩漆花鸟纹长方盒,通体以缃色漆为底,用红、淡紫、淡绿、银灰等色漆绘出花卉雉鸡,作盖面装饰,以梅、竹装饰四壁。盒里为黑漆洒金。盖内贴有清代宫中的黄纸签,上书“福建福州府工人沈绍安制”。也有人认为可能为沈绍安后人所作。

沈正镐、沈正恂兄弟为沈绍安之后裔,漆工得家之传秘,名重一时,所制漆器更具创新精神,技艺绝妙,因此曾两次贡入宫中,被清廷授以官衔。脱胎漆桃盘为其佳作,作品以黄漆髹桃实,红漆晕染桃尖和小桃实,下为底座,作寿山福海中鳌鱼口吐海水承荷叶形盘,盛桃和枝叶,器底有“沈正镐”圆形印,此盘清末民国初曾参加万国博览会,获得好评,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又如福建省博物馆藏黄漆提篮观音,被认为是沈正镐所作。此观音脱胎,通体髹古铜色漆,观音提篮立于莲花之上,比例匀称,线条柔和流畅,衣纹圆润柔美,转折自然,显现出临风飘拂的动感,面部丰腴微有笑意,把观音的温柔慈善刻画得淋漓尽致。还有福建省博物馆收藏的沈竹黄漆竹式瓶、沈氏彩漆荷叶式瓶等,均技高一筹,不仅是沈氏髹漆的绝妙之作,代表了沈氏的髹漆水平,也充分表现出福建漆器工艺的精湛技艺。时至今日,脱胎漆器仍为福建一绝,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中外人士的青睐。

福州除制作脱胎为主的漆器外,也做仿洋漆器和皮胎漆器,档案中有闽海关准泰进呈的“洋漆”和皮胎漆贡品的记载,说明当时福州也流行这些品种。如档案记载:“雍正十一年十月五日,据宫殿监副侍李英传旨:‘着照漆皮盆做一合牌样,再比此盆放大些、收小些亦各做一合牌样,俱交闽海关准泰照样各做皮胎漆盆几件,钦此。’”康熙时李渔在《闲情偶集玩部》中还谈到福建制雕漆“工则细巧绝伦,色则陆离可爱”,但未见明清传世作品。

扬州的镶嵌漆器

扬州漆器以百宝嵌、螺钿镶嵌和雕漆最具特色。清代扬州是我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尤其是乾隆初年以后,政治、经济、交通种种关系,使它成为长江下游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和文化名城之一。18世纪末,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详细记载了当地的风俗、社会以及技艺百工,使人想象出盛极一时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工艺美术方面的漆器工艺,也是名工辈出,见于记载的有卢映之、夏漆工、王国琛、卢葵生等人,其中首推嘉庆道光年间的卢葵生声誉最高,成就最大,传世佳品也最多。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15镶嵌漆器屏风

卢葵生,名栋,字葵生,江苏扬州人,斋名“古榆书屋”,祖映之,父慎之,均为制漆名手。其祖父卢映之,乾隆年间扬州人,以善制漆器而闻名扬州,又曾因仿制宋代“宣和御府制”漆砂砚而著名,而且继承了明代周翥的百宝嵌技法,并加以发展。《履园丛语》记卢映之精于周制漆器,“今映之孙葵生亦能之”。

卢葵生师承其祖父的精湛技艺并加以发展,不仅能制镶嵌漆器,也是制雕漆的能手。《画林新咏》称:“雕漆亦宋人旧制,扬州卢葵生制果盒极工。”并有诗曰:“不羡前朝果园厂,扬州刻手说卢家。”《桥西杂记》又称:“漆砂砚以扬州卢葵生家所制为最精……凡文玩诸事,无不以漆砂为之。制造既良,雕刻山水花鸟之文,悉臻妍巧。”顾千里《漆砂砚记》赞卢氏漆砂砚:“有发墨之乐,无杀笔之苦,庶与彼二上品(端砚、澄泥砚)媲美矣!”

卢家制漆始于清初,盛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卢葵生为最后一代。当时制漆工艺从整体上看已走下坡路,但以卢葵生为首的卢家漆艺却异军突起,以制漆砚等文玩声名大噪,卢家的漆制品,清钱泳说有屏风、桌、椅、窗槅、书架等大件,笔床、茶具、砚匣、书箱等小件。卢家制漆大件罕见,中国历史博物馆石志廉先生曾在安徽合肥一私人收藏家手中得见一件卢映之制的木胎彩漆绘仿汉漆钫,口径12.6厘米,底径14.2厘米,高31.5厘米,外底正中有朱漆楷书“卢映之制”四字。今所见卢葵生制器,大都是嘉庆、道光时的作品,不仅国内一些大博物馆有数量不等的收藏,一些私人手中收藏也不少,以漆砚盒与漆砂砚最多,还有文具盒、漆臂搁、漆壶、漆花盆、漆观音、琵琶等,都是小件漆玩,尺寸多在20厘米以下,胎骨多为木胎。所用装饰漆法常用的是线刻、百宝嵌等。所谓线刻,是以刀代笔,用刀具在髹好的漆面上勾剔花纹,勾剔部分露出较漆面浅淡的漆层,与漆面形成一色之中的深浅对比,又名“漆皮雕”。卢氏作品主要以深沉漆色作地,朴素雄浑。在文房用具上浅刻山水、人物、花卉、树石、翎毛,随物相宜,往往一器之上又镌刻诗、书、画、印,以表现江南文化情味和文人意趣,是卢葵生漆玩的一大特色。“漆盒、漆壶、漆臂搁,多浅刻华喦、汪世慎、陈农等人的画稿,或金农、钱大昕的书法,或苏东坡诗句,以追求清淡洒脱、疏朗雅致的文人画效果,刀工笔趣,相得益彰,不露穿凿痕迹。”百宝嵌作品亦笔法写意,而不追求精雕细琢。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16百宝嵌漆器的屏风

故宫博物院藏卢葵生款黑漆长方委角文具盒,长21.5厘米,宽11.2厘米,高4.2厘米,盒内外均髹黑漆,盖面浅刻华喦《双骏图》:秋树藤萝下系着双马,笔意生动,极有韵致。左上方刻行书“戊辰春日新罗山人华喦写”,下接“秋岳”长方阳文篆字印。盒内隔屉外底钤一方朱漆阳文正方双行篆字印“卢葵生制”。此盒是卢葵生浅刻类工艺的成功之作。他的浅刻作品还有《柳燕鱼藻图》、华喦的人物山水、陈农的《煎茶图》等,浅刻变化自如,书刻也十分精细。

百宝嵌一类也是卢葵生的成功之作,故宫博物院藏百宝嵌《雄鸡图》长方形漆砂砚盒是其代表作品之一。盒口长22.6厘米,宽15厘米,高5.7厘米。此砚盒通体漆砂地,盖面以绿松石、螺钿、红珊瑚、象牙、玳瑁以及岫岩玉嵌成姿态各异的雄鸡三只。一只昂首鸣叫,两只低头觅食,旁边嵌出野菊、杂草、湖石等,镶嵌平贴,色泽雅丽,四壁光素无纹,外底中心有红漆篆书“卢葵生制”方印,盒内有漆砂砚一方。

卢氏制品除浅刻、百宝嵌外,所制填漆、戗金、描金、描漆八宝灰之类均有遗存,从其艺术成就可知,他的确是一位精通漆艺而又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髹漆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对扬州漆艺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清代扬州,螺钿漆器十分流行,一面是仿明软螺钿的大量制作,一面又是厚螺钿数量的增加,并逐渐取代了软螺钿,成为扬州的主要漆器品种。卢映之、王国琛、卢葵生等均是镌刻高手。雕漆工艺也盛行于扬州,清代造办处未设雕漆作。乾隆年间,清宫的大量雕漆交由苏州制作,嘉庆以后,苏州雕漆一蹶不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成书的《桐桥倚棹录》“工作篇”,记苏州手工业,有绒花、塑真、虎丘耍货、竹玩等,唯未见提起漆器,可见苏州漆器在道光年间确实衰不堪言。而清代扬州却空前繁华,随着苏州漆业的衰落,扬州在清中晚期一跃而成为雕漆的重要产地。乾隆年间,扬州有雕漆名匠夏漆工,以制雕漆致富,家住扬州头巷,与卢葵生的住宅所在地——钞关门埂子街达士巷相去不远,都在小东门附近,所谓小秦淮一带。他娶“梨园姚二官之妹为妇……漆工擅古漆器,有剔红、填漆两种,以金、银、铁、木为胎,朱漆三十六次,镂以细锦。盒有蔗段、蒸饼、河西、三撞、两撞诸式;盘有方、圆、八角、绦环、四角、牡丹花瓣诸式;匣有长方、两三撞诸式,呼为雕漆器,以此致富。故河房中器皿半剔红,并饰之楯栏,为小秦淮第一朱栏”。迄今未发现具有夏漆工名款的作品,但传世的扬州雕漆器却是为数不少。清代,扬州漆器工艺进入全盛时期,除百宝嵌、螺钿镶嵌、雕漆等盛名不衰外,八宝灰、戗金、戗彩、描金、描银、描漆、仿紫砂漆、犀皮漆、金髹等工艺也异彩纷呈,较明代呈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清代扬州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为漆器工艺的发展并持续近200余年,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北京的雕漆

第一章 魅力独特的漆器 - 图17北京的雕漆

北京的雕漆誉满国内外,从明代永乐到清代乾隆,历经数百年,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当时的雕漆业由宫廷造办处设置漆作坊从事生产,专为宫廷需要服务。乾隆以后,雕漆生产同其他工艺一样开始走下坡路,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已无官办作坊,但民间作坊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主要有继古斋、德诚局和浦润斋三家漆器作坊从事雕漆制作,并广收学徒对雕漆技法进行研究,从业人员曾达200余人,使奄奄一息、濒临绝灭的雕漆制作得以延续。民国时期,这几个作坊的产品在国内外颇有销路,名声很大,其作品有仿乾隆风格,也有自己的独创,漆色红艳,刀法仍系棱角清晰一路,题材以花鸟、龙凤吉祥图案居多。抗日战争时期,雕漆业受到很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雕漆生产的恢复,并予以大力扶持,如今北京的雕漆业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贵州的皮胎漆器

贵州自明末清初已经很盛行以皮胎描金为主的漆器制作,大方为其主要产地。大方,位于贵州高原西北乌蒙山区,古称水西、大定。那里温度较低,湿度较大,很适宜于漆树的生长,又相邻于以生产漆器誉满国内的云南、四川,对大方漆器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清代田雯在所著《黔书》中讲到贵州漆器:“……用水牛皮,牝者首,牡者亚焉。……鐻车铁笔,花鸟赋形,斲轮承蜩之技也。雕虫镂卉,运斤成风,崔青蚓,边鸾之手也。”从文中“铁笔”、“雕虫镂卉”来看,贵州生产的确实是皮胎雕填漆器。杨明在为黄成《髹饰录》填嵌条作注时讲道:“又一种有黑质红细文者,其文异禽怪兽,而界廓空闲之处,皆以罗文、细条、毅绉、粟斑、叠云、藻蔓、通天花儿等纹,甚精致,其制原出于南方也。”王世襄先生在《髹饰录解说》中提到,他曾偶尔见到这种器物,“黑漆皮胎,划纹很细,填色漆,以朱色为主。它与一般填漆的不同就在于所填的只是勾画的线条而没有较大面积的剔刻。它的产地有人认为在贵州,有人认为在山西。实际上是两地都有”。按王先生的分析,杨氏所言“其制原出于南方也”当是指贵州无疑。

清代贵州漆器装饰技法以雕填、描金和描金罩漆为主要品种,山水人物、花卉、鸟禽等为主要装饰题材,其做法是以皮为胎,张贴在器物模具上,经加工后脱出成器形,再进行髹漆装饰等工序。传统的皮胎品种主要有盘、盂、壶、盒、马鞍等,《贵州安顺府志》记载:“革器有盘、盂、尊、罍之属,累漆以成,故耐久。伪者布以灰,不足用。”清代漆器品种扩大,造型巧妙奇特,做工精致,曾闻名一时,除专供少数民族之用外,逐渐为统治阶级服务,并将其产品贡奉宫廷,据造办处档案所载:“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二十六日,奏事郎中双全,交描金龙漆皮捧盒大小四十个,系贵州巡抚金世扬进,传旨:交养心殿。”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大方漆工作坊遍及县城,从事此事的匠人达千余人,故有“漆城”之称。其产品逐渐转为为统治阶级服务,并奉朝廷之命特制了凤冠霞帔盒、朝珠盒、朝帽盒、满汉席全堂餐具等入朝进贡。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收藏有一部分皮胎漆器,像描金罩漆的盘、碗、盆、盒等。如皮胎黑漆描金葫芦式套盒应为贵州贡品,此葫芦高55厘米,通体以黑漆作地饰描金花纹。器上部正背面以铜丝嵌出海棠形双线开光,内饰描金凤衔牡丹花纹;下部正背面以铜丝嵌出菱花形双线开光,内描金龙戏珠纹。正中竖直剖分为两半,内附餐具碗、盘、碟、勺等共81件,均漆红漆,描金花卉纹。这些别致的造型和精细做工的产品,均显示出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知识链接

名扬中外的天水漆器

1956年春天,天水砖瓦厂在皇城山脚下取土烧砖时,无意间挖掘出七座古代墓穴,其中一座墓中有镶嵌绿松石的铜棺饰、饕餮纹兽面辅手,红地黑面漆棺残片等,考古学家根据棺饰和随葬品的特征分析,这些墓穴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为天水雕漆的起源提供了理论依据。1958年市郊瓦窑坡在农田基建中挖掘大型唐墓一座,出土三彩骑马俑和伎乐俑十二尊,随葬漆器有不少,不过大都毁坏或腐朽,残存物有漆棺碎片、漆案、圆盘、碗等,均木胎素髹、做工精细、漆质光亮。唐代诗圣杜甫客居秦州时有“近闻西枝西、有谷杉漆稠”的诗句,可见唐代天水产漆的盛况已经为当时的人们所熟知。1983年甘谷新兴乡七甲村古墓群,发掘西汉墓一座,内有朱地彩绘漆棺二具,其中女棺内有一件贴银扣黑地彩绘七子奁。l986年在麦积乡放马滩发现秦汉墓一百余座,已清理14座,墓中出土了十一件漆器,有盘、耳杯、尊、奁和棰等,其中五件较完整。有一圆盘“木胎、髹黑漆,无纹饰,仅盘内饰凸线一条。”为镟胎时所留。另有三件耳环,“椭圆形、敞口、双耳、平底、木胎,髹黑漆,有光泽,无纹饰”。另一件底部刻有“田贷”二字,感觉像是当时的工匠署名。发掘出的这些战国时期漆器,都是木胎、黑漆素髹,估计是当地所产出。从近30年来天水考古发掘的资料也可看出,汉代天水漆艺极为精湛。1972年秦州区中梁韩家湾和罗玉乡刘家河发现的两座汉墓均有漆棺、髹黑漆,绘有朱褐色云气纹图案,两墓随葬漆器八件,残坏可辨者有四件,其中奁盒、耳环两件,均外髹黑漆,内髹朱漆,尽管两千年过去了,依然泛有隐隐的光泽,可见当时髹漆技术已很成熟。同年秋天,在天水城郊西湖嘴、王家磨、市三中等地的汉墓中均发现有漆棺残片。

天水汉代漆器出土之多,分布之广,漆艺之精,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天水髹漆业已进入了兴旺发达时期,为全国漆艺据点之一。宋代的漆器制品更是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产品之一。

清代的天水漆器大都为生活日用家具,到了清末民初漆器生产除家用器具外,又增加了盘、盒、奁、碗、笔筒、手杖等生活用品。竹胎、木胎、皮胎、藤胎应有尽有,髹涂多用漆器油饰和罩漆,油饰作法为漆地做好后,以熟桐油调朱色髹涂,绘泥金花草饰纹,漆色艳丽光亮。天水中城山货市一带经营这一行业的不下二三十家,作坊和门店均连在一起,除生产旧椅、柜、桌、手杖外,还有很多描金制品,其中描金箱子和立柜数量居多,图案有“孔雀戏牡丹,双凤朝阳,鸳鸯莲蓬”等类吉祥彩绘。

此外,天水胎漆箱在当地也较为有名,产品有皮胎漆箱、提箱、枕匣、方皮匣等,只用木胎做四周框架,其底、盖皆用熟牛皮、马皮制作,大多数是红色。其灰底、刷色与木器工序相同。用烧漆髹涂、色泽明亮,有携带轻便的优点,而且坚固实用,一人站在空箱上用力踩踏,器形半点不变。产品除畅销市内外,还销往临近各县,所产皮箱远近闻名。

经过两千多年的天水漆艺的改革与发展,到20世纪初产品从油饰、罩漆逐渐转向雕填、彩绘。最先只有雕填手法一种,雕填是在没有经过褪光的地子上以粉作画,再用刀雕刻,剔去灰皮露出漆地,然后以色漆填平,阴干后,研磨褪光而成,表面平滑如镜,色漆嵌入底子可保持久远,很难轻易脱落。现在已发展成为天水漆器最有代表性的工艺。